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4:12 编辑
[code][/code]不知道发到这个板块对不对,不对请移贴。 不想因此把老大总结贴歪楼了。就单开了。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第一个在“是否完成计划”中写否的人,在这里只是一个“否”,在课堂可以叫做“教学事故”。看到老大在总结贴里极力为我开托特感动,但是乱七八糟的想了很多。 首先我回忆起的是大二我第一次给五年级孩子支教后的一段心路历程。 “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这句话是那段历程的主旋律。那节课上我知道了那些孩子五年级还学着三四年级的数学课程,一学期下来,经常讲不完一本书。可巧,那段时间我还带着一个五年级的奥数家教,那个小孩会在休息的时候和我大谈三国,五年级的奥数课本一点就透,我知道,这才是这些打工子弟本该有的发展!越这样,我的心就沉重的像老去了十岁。(这前后测过心理年龄,差十岁)。那次社团分享会被我弄得特沉重,我大声喊出:他们这样的教育,让他们拿什么样的本钱和别人比明天! 我看到了他们的聪明,他们的朴实和梦想。我想所谓公益不过也是想帮他们填平脚下的教育缺失。可是聪明本是先天,这也是事实。后天教育的复杂和连续性,我们都不懂。 缺失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开课少,没有把兴趣激发起来,视野不开阔,教学质量不好等等。实际上呢?还有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或者是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我即将入职的学校,在城乡结合部,所以学校里有很多外地孩子,上过听过几节课,和我一起入职的老师问我:为什么丰台的孩子和城里的差这么多?我说:他们孩子父母肚子里的时候,城里孩子享受的是胎教,他们被迫陪着父母四处讨生活。学前班,当别的孩子享受幼儿园教育的时候,他们在父母背上看父母干活,在菜市场的垃圾堆里捡菜叶子。当别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被很无奈的送进小学,这智力发展的差别本来就有了,何况教育质量还差着一截。当别人要上初中时,他们没有机会凭自己的本事争取到好初中,有些孩子眼中,学习和实现梦想显得就没有那么大的因果关系啊。他们看到的就是毕业,打工,挣钱啊。 能力的发展一步一步的错过着。当然我的观点不一定对,因为有一些优秀的打工子弟为我的论断做出了反例,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培训也逐渐从小到大。谁来补偿他们的胎教?他们的学前教育?而且同时,大部分孩子确实是这么过来的。我还记得一个初二的孩子弄不清楚分数的加法,我也知道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给他讲了一刻钟,他就明白了。可他是怎么升到初二的?! 兴趣的激发本来也可以蕴含着能力的发展,我承认。但是霸道的说:那些东西无法替代数学课堂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这些东西的缺失(也该看到打工子弟学校也确实有好老师,但是是存在,不是一切)影响一生,否则为什么从小学到高三数学必不可少呢。我想补过这些来着,竟然现在还想补来着,注定的一次次失败着。必须承认,我其实挺业余的。或者根本就是想错了,我希望是我想错了。 我是学过教育心理学的,很清楚的记得皮亚杰形容这段年龄是“具体运算”,可是小学的计算教学,真的是要“讲理”的。没有做好感知的部分,真的很内疚。实话实说,还是没充分地读懂学生。我应该检讨。很多助教是冲着我的专业性来的,让他们失望我很遗憾,很庆幸琪子没来。感谢逃出去的助教们,给了我孩子们不便说出口的事实。感谢留下来关照学生的助教们,帮助我最后达到了还能让人接受的反馈。很难过看着小盆友们皱起的眉头,那是我最怕的。 紫晴星转述了小可的话:公益都是低效的。挺一针见血的。但是我转念一想:什么样的教育不是低效的?我实习之前,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说,教师就是天天去放“乱箭”(多关怀,多思考,多行动),指不定哪一剑就点透学生的心了。所有的教育都不高效,是慢活。 我想我需要静静的等待不忙的时候仔细想想这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我做公益的时候,可能有点急功近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