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902|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趣] 关于新世纪图书馆科普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1 00:5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看到兴趣组活动总结中:“初步确定了1.10 起每个星期天 下午一点给新世纪图书馆的孩子们上科普课,一共上四次课,时间分别是1.101.17 1.241.31。时间初步定为4小时左右。 具体每节课的负责人计划如下: 1.10 蝎子 老大不小 1.17 关关 Einstein 1.24 jessey smile 1.31 老大不小 Einstein” 老多以为课程已经安排妥当,于是今天从几位主讲老师选中了jessie和smile的课去做助教,老多选这二位美眉的目的也昭然若揭哈 不过在和jessie短信联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讲什么课还没有确定,而且连将要来听课的孩子有多大都还不清楚。 于是就让老多想到了下面想说的事情。 前几天还有一个帖子“我永远搞不机密——谈一些NGO对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工作的问题”我觉得很好,其中谈到志愿者与被志愿者之间的事情,而且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如今对待一系列科普课的时候,是不是就开始思考一下呢? 我们前几年给孩子上的科普课花费了大家,也包括老多许多的精力和时间,效果看来也不错(根据我那天参加兴趣组活动看到的一份调查表),可谓成绩斐然。可老多觉得这样的成绩仍然是中国式的,所谓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方法,老多是个比较喜欢玩的人,尤其是写了那本《贪玩的人类》以后,所以对此感到不是很满意,因为老多觉得阳光应该能做出更出色更好玩的事情来。 那天兴趣组的活动上大家也大致谈到一些关于教育方法的问题,都觉得现在普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尤其是科学教育。 但问题是,某个正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想在他的学校兴起一个全新的教育方法或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下场很可能是被校长直接炒了鱿鱼。但老多觉得这事儿咱们阳光能干,因为我们不指着这个学校每月发银子回家买大葱包饺子(南方的童鞋请勿见怪),而且我们如果干得好,说不定还会给那里的老师一些启发(这是奢望,但也未必一定不可能)。 于是老多想了一个馊主意,拿来晒晒,看大伙有兴趣不。 这4个小时的课,如果8位童鞋老师都上去轮一遍科学,下面的孩子会有感兴趣的,但讲完了可能很快也就就着馒头吃了。而且,4个小时以后,8位童鞋就像8只大蝴蝶,很美丽滴飘然而过,校长大人未必会对这8位美丽的蝴蝶发生太大的兴趣,因为如今无论从哪儿飞来8只蝴蝶,讲的都不过是这些。 老多的馊主意是,我们只讲一件事,讲的过程和方式是: 1:告诉孩子一个自然或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等等、等等现象(选其中一个),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更客观地让孩子明白; 2:关于这件事以前的人是怎么玩的。这时孩子因为对现象已经有所了解,讲古人的故事会让他们觉得身临其境; 3:现象后面所呈现出的科学规律,再做一次实验,这时孩子对此就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4:孩子们自己的总结,每个孩子交一个总结,然后在课上讨论。 这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到整个课程的讨论中来,经过几节课以后,他们自然就会把几节课玩过的事情总结出来了。 不知这个馊主意咋样,老多觉得可以试试,但我们下面要做的事情就会多很多,是否值得请大伙斟酌。 具体实现的办法,老多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说的,还可以再做更深入的探讨。 不过老多去当两个美眉助教的美梦就做不成廖
2
发表于 2009-12-21 09:14:26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们参与到整个课程的讨论中来老多 发表于 2009-12-21 00:53


完全贊同,我想這個圖書館的科普課和我們原來的學校項目又有不太一樣的地方。從孩子、圖書館本身所帶來的資源環境、教學時間的延長等等,這次寒假的項目開展,完全可以試行一下,讓科學之花重新盛開吧!

多老師,你咋不去上一趟課呢?《貪玩的人類》隨便拿一點出來,肯定孩子們該入迷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2:3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quote] 完全贊同,我想這個圖書館的科普課和我們原來的學校項目又有不太一樣的地方。從孩子、圖書館本身所帶來的資源環境、教學時間的延長等等,這次寒假的項目開展,完全可以試行一下,讓科學之花重新盛開吧! 多老師, ... 哈,小塔真是好孩子 不过老多去讲似乎也属于照本宣科式的,不想这样玩了 老多提出这个想法的意思是,我们在谈到中国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批评。可是当我们自己要去当老师的时候,却似乎又把对教育的那些指责全都忘了,仍然用被自己大大批评了半天的方式去玩了。这其实也不怪大家,而是习惯思维太厉害。老多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再以习惯为前提,从我们开始就玩点新花样呢?当然玩新花样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但老多觉得可以去尝试。 另外问小塔丫头一个小问题,你用繁体字是习惯不?这个习惯老多挺喜欢,中国字还是繁体比较好看哈(从艺术的角度)
4
发表于 2009-12-21 14:45: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多老师摩拳擦掌啦。
这个寒假里的新项目计划交给科普组了,家住在上地的老大不小暂定新项目负责人。
他周日又去和图书馆的负责人接触了一下,开课的确切时间和上课计划可能要重新调整,由他来发布吧。
5
发表于 2009-12-21 16:11:58 | 只看该作者
3# 老多

要我說中國教育制度這么多年的腐蝕,一時半會要自我清醒和更改確實有難度,但不代表我們沒有盡力再去改,不然也就沒有這么多不一樣的想法和聲音冒出來不是。
話說多老師既然覺得我們會被習慣限制,有一個方法,就是重復新方法以頂替舊習慣,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改革課堂的種種思潮!

PS:終于有人說我們用繁體字好看鳥~末那,快來拜謝多老師一下吧!
6
发表于 2009-12-21 16:12:38 | 只看该作者
4# 加肥猫

哦哦,恭喜老大不小作為新任負責人!A ZA A ZA FIGHTING!
7
发表于 2009-12-21 17:2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首先非常支持老大不小。 再次 非常赞成老多的想法。 我觉得老多的想法在认识人文现象时同样适用(这可以做个话题专门讨论)。 我现在只是机械的为了推动这件事情,把人员和时间安排好。 但是内容方面才是最重要,最需要创意的一部分。 人员安排好只能保证这件事情可以做, 内容方面设计好了,才能保证事情能够做好。 而在内容方面我们需要发挥大家的智慧。希望兴趣组所有的 志愿者能够积极参与,这并不只是那些已经被安排了的主讲同学的事情。 老多同学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值得表扬,呵呵。 对于老多的意见我中午和他简单讨论了一下,我觉得操作层面上还需要多考虑一些东西。
8
发表于 2009-12-21 17:31:53 | 只看该作者
愛因斯坦過謙了,每個人的精力有限,能一次做好一件事情就很好。安排好人員和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想這點上興趣組本身應該非常有體驗才是:P

興趣組這次的試點,在操作上是需要多考慮點。
9
发表于 2009-12-21 22:43:55 | 只看该作者
都觉得现在普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尤其是科学教育。但问题是,某个正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想在他的学校兴起一个全新的教育方法或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下场很可能是被校长直接炒了鱿鱼。
我们在谈到中国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批评。可是当我们自己要去当老师的时候,却似乎又把对教育的那些指责全都忘了,仍然用被自己大大批评了半天的方式去玩了。

多老师说的这些我很有感触啊。所以我觉得多老师提出的点子很好很强大很值得支持。有了这么好的出发点,小小地冒点儿风险也是很值得的,特别是有多老师这么强大的后盾,还怕什么呢。当然,在操作上要细化,方能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我们的对策。
10
发表于 2009-12-21 23:13:13 | 只看该作者
多老师的想法很好,我补充一点,在告诉他们一个现象之前,是不是可以以某种方式让他们能强烈感受到某种现象,对于孩子们来说先感受再认识的方式更可行。
接下来讲故事的方式肯定会受孩子们喜欢,小孩子们都爱听故事的,如果届时去上课的孩子年龄差距比较大,讲故事倒是可以引起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的好办法。

另外假如我们没有对参加课程的孩子年龄作明确限制的话,那么除了预备实验,可能还需要准备些更简单的适合1,2年级小朋友操作的事,比如简单的折纸之类的?
11
发表于 2009-12-21 23:59:40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01:2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哈哈,老多这块砖头起作用了,大家讨论得很欢嘛 老多喜欢这样的气氛,古希腊人为啥玩出了科学,这与他们喜欢辩论很有关系,在辩论里不但产生了科学,还产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民主。请大家继续,老多就不再瞎掺和了
13
发表于 2009-12-22 12:03:10 | 只看该作者

钱学森的教育“天问”有解吗?

钱学森的教育“天问”有解吗?

作者: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人的最后遗言,大多是无所顾忌的。因而,赵丹讲真话,说管得太多了,文艺没希望。巴金讲真话,希望反思文革,建立文革博物馆。钱学森的教育“天问”,则说出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困惑。

老一辈大师的相继离去,我们真的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尽管我们对大师、对杰出人才的渴求从没有如此强烈,建设了诸多“工程”,采取各种刺激政策;然而,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究竟是日益接近,还是渐行渐远,一直是个难以回答的疑问。“钱学森之问”的价值,就在于他以一个大科学家的科学理性,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他毫不客气用了一个全称判断:不是个别院校、部分高校,而是“没有一所大学”按照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补充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一代学人,至今也还未能产生世界级的优秀人才,他们已陆续进入退休之龄。这是近30年来的教育表现,不能再推诿于“四人帮”之类的外因。

比较困难的也许是另一个问题:“钱学森之问”有解吗?许多教育弊端不但打而不倒,甚至愈演愈烈的现实,往往使人心灰意冷,认为没治,换谁都不行。这种无所作为和不作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教育病态。事实上,所有这些教育乱象都有确定的解,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神话。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性回答,也是相当确定的。

回顾历史和环顾世界,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并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速成地催化出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当年群星璀灿、风云际会的气象,无非说明了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教授治校这样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才是大师生长最为重要的环境。因而,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大师和杰出人才,那就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恢复高校的自主性和创造活力,弘扬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然而,“知易行难”。这个问题再转化一下,就是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弊端究竟能否治理?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能否真正实现?一场理性、建设性和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可能的吗?我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当然,这有赖于对教育改革整体的谋划,确定清晰的目标模式,并将它建立在法制、民意、实践和实验的扎实基础之上,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实施。人们对正在制定中的《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期望,就是要做好这件事。

作为钱老遗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教育遗产,“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解读。钱学森本身的教育经历已经显示优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过程,所谓“百年树人”。今天,“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被形象地比喻为“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如果我们的小学生就被考试和分数所压倒,好奇心和想象力被磨灭殆尽,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在大学教育阶段会有所作为?因而,解答“钱学森之问”,也许首先还是“救救孩子”,从解放小学生开始。

文章来源:http://comment.bjnews.com.cn/2009/1128/16136.shtml

今早看到这篇文章,贴在这里,似乎比较合适啊
14
发表于 2009-12-22 16:5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我來啦,來拜多老師!呵呵。 上地13號線過去還算省事,沒事的話可以過去幫忙
15
发表于 2009-12-23 19:37:32 | 只看该作者
萧老师说:“没有经历过程,智慧就是概念。”
这是我这节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知识,只有知识加上体验,才构成智慧。

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习就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学习智慧。知识是死的,是工具,只有通过体会知识建立的经历,体验知识成长的过程,才能形成活的智慧。所谓“踩在巨人肩膀上”并不只是踩上去,那是一种分离的踩,理想的方式是经历巨人的成长(类似于剧场式的情感经历),感受巨人的智慧,从巨人的肩膀“长”出来,形成合体的、发展的智慧。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617643/

“经历巨人的成长”,和多老师提的“知道前人是如何玩的,然后再结合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做实验”的提议似乎很像啊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03:1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除了智慧、知识还有一个事情很重要,那就是兴趣。兴趣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后天受到的影响,而且多半来自小时候。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们正好是最容易接受影响的时候,这是所有希望在阳光有所作为的弟弟妹妹们的运气。不过无论有所作为或者是无所作为,几十年以后(老多肯定已经作古廖),当老大不小低头看着自己可爱的小孙孙,小孙孙也抬头眼巴巴地看着爷爷的时候,说不定就会回想起这段往事
17
发表于 2009-12-24 11:47:54 | 只看该作者
16# 老多
无论是否有所作为,这种探索都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我们的兴趣能带动孩子们的兴趣,就很不错了。

再转篇文章“科学家该有什么样的精神?”
来源: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f9d2d7db1a093c0

科学家该有什么样的精神?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而成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是:

  1.公正:以公正的立场观察事物。由于观察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很难脱离自身的角度去想象和思考现象,于是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无意识形成,当随着年龄增长观念僵化,则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说公正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事实上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化了公正意识。

  2.简单入手多元思考: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扩大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上面所叙笛卡尔提出的科学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笛卡尔精神。不仅在物理上牛顿的质点模型、克劳修斯的理想气体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领域也一样,如生物界摩尔幸运地选择了果蝇这个简单对象才揭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维,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选择简单对象,就可以避免思考过多的因素。而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研究简单问题导出的结论通过各种方式的迭加和处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结论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3.证实加证伪:科学是严格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即理论的任何导出陈述都必须与观察相符,能用实验证实,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我们称这为波普尔精神。现代科学有许多新理论没有较多的实验支持,往往来源人为的演绎构造,这样的知识系统,只要有一个与观察不同,就应该推翻。但对经验科学,经验先于理论,则不应该轻易相信证伪,即使某个陈述被证伪,也应先考虑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论包容旧理论。

  4.理性怀疑:科学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实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识体系都是人为构造的,科学特别强调怀疑包括对自身的怀疑,但自从科学延生三百多年来由无数具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十分谨慎地发展,许多科学领域近于成熟,因此怀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础。

  5.争论与激励:科学是人造的,因此与人的素质有关,争论和激励能使人的素质迅速提高,因此科学需要讨论的环境和维护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6.耐得住寂寞:它的头两条就意味着这点。与未知的东西打交道,科学家是第一人,除他和有限的几个人以外没有人会理解“阳春白雪”必定曲高和寡。这就要求科学家要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科学很少能成为赚大钱、暴富的工具,科学家必然不会,也不应该像明星那样倍受追捧。事实上,喜欢“鲜花如海,美女如云,掌声如雷”者不大可能成为科学家。

  7。耐得住不解。新东西,必定与许多旧想法格格不入。每到这时,科学家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指责,或质疑,或嘲讽。这时就要求科学家能坚持以事实说话,顶住这些干扰,用事实说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真的失败,科学家也要有顶住这些干扰,重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

  8。具有普世情怀。科学需要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所以科学家要有把自己的成果奉献出来,让它们转化为实际的产品,造福人类的决心。要是一个科学家的成果只能成为考试用的题目,那可真是可悲的事情。只有一般人能从科学家的成果中获益,这位科学家才可能被铭记,他才能被称为大家。
18
发表于 2009-12-24 17:4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我一直想是不是把科学发生的历史和内容一块讲会更让孩子们对这件事有兴趣那,我很想参加周末的会,但是和别的安排有冲突。可以带人参加么呵呵。
19
发表于 2009-12-24 21:4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嗯嗯 太赞同了!!! 曾经就和立文叔叔讨论过这个让老师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这个...
20
发表于 2009-12-25 09:34:48 | 只看该作者
18# xiaoxiao 完全可以!当然可以!
21
发表于 2009-12-25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比克曼科学世界》科普精品影片

本帖最后由 老大不小 于 2009-12-25 18:15 编辑

编辑推荐幽默风趣,启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可比拟、超视觉效果的科教作品——囊括中小学教育全部自然科学基本知识。
影响孩子一生的国际科普经典巨著,神灵大科学俱乐部特供典藏精品;风靡全球,独享殊荣;荣膺美国“国家电视天使奖”、荣获联合国“国际银屏奖”,被美国国家教育机构指定为“国家教育进步作品”、被国际教育界权威人士称为“无可比拟的超视觉效果”科教作品。

内容提要幽默风趣,启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青少年眼中的另一部DISCOVERY(探索)影片——囊括中小学教育全部自然科学基本知识。
影响孩子一生的国际科普经典巨著,神灵大科学俱乐部特供典藏精品;风靡全球,独享殊荣;荣膺美国“国家电视天使奖”、荣获联合国“国际银屏奖”,被美国国家教育机构指定为“国家教育进步作品”、被国际教育界权威人士称为“无可比拟的超视觉效果”科教作品。

视频请在优酷在线观看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944399.html
22
发表于 2009-12-26 10:13:58 | 只看该作者

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法门

没有人教的穷孩子玩意,孩子要自己多想,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法门。
来源:http://xsq147.blogbus.com/logs/28446183.html
大约一九五一年,某天黄昏我偷进位于西湾河的太古船坞的工人俱乐部打乒乓球,见到邻桌一个不懂的孩子打得有点神奇,教了他几个晚上。不到三个月我这个师父打他不过。年多后此子成了名,我才知道他的全名是容国团。阿团一九五七到国内去是我和其它朋友鼓励的。他对中国乒乓球发展的影响是后话。往事如烟,哭得出来的记忆说之不尽,伤感的往事不说算了。
培养想象力

想当年,球技比我们高的数之不尽。当时的乒乓球是穷孩子的玩意,要在太古工人吃晚饭的时间才可以偷进他们的俱乐部,但在路旁用床板砌起来的球桌容易。没有人教,要自己发明。后来阿团在湾仔修顿球场旁边某工会任职,内有小球室,有正规的乒乓球桌一张,闲来无事,他独自在那里研究乒乓球的打法,偶有会意总要找我研讨一番。

当时阿团和我住在西湾河一带,是穷人区。我家算是富裕,阿团的不成。我逃学不上课;他不用上课,可能无课可上。大家合得来,有一段日子一起到处跑,在街头巷尾找其它穷孩子「出气」。阿团有三项玩意无敌街头:乒乓、踢毽、打康乐棋。其它玩意由我包办:鎅风筝、弹珠子、射雀鸟、赌掷毫、钓鱼,以及所有可以赌一手的棋艺。都是穷孩子的玩意。

其实阿团高不可攀的天赋是古典音乐,可惜此「赋」也,当年没有钱不能问津。我家比较容裕,买得起一部战前的旧照相机,一九五五尝试,只一胶卷就有两帧作品入选香港摄影的国际沙龙,而两帧皆被选刊于该年的年鉴上。五五后期到五七离港赴北美的十多个月中,我集中于摄影,跟阿团是疏远了。不是没有联系,而是不再在街头巷尾一起跑。

无庸讳言,穷孩子的玩意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没有人教的玩意要自己发明,要自己改进。儿童专家同意:玩耍对儿童的发展是重要的。但这些专家可没有指出,没有人教的穷孩子玩意,孩子要自己多想,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法门。后来自己在经济研究上下过心机,行内的朋友一致认为我的想象力自成一家。是当年「勤奋」于穷孩子的玩意而培养出来的。
23
发表于 2009-12-26 11:20:0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孩子为什么不爱上科学课

本帖最后由 老大不小 于 2009-12-26 11:22 编辑

来源:http://www.edutec.com.cn/?action=newshow|edutec|817|cn|39,167|162
海外教材欣赏:像美国孩子那样学科学

www.jyb.cn 2009年11月12日  作者:邱连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你了解孩子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吗?你知道孩子在学校学的科学是什么样子吗?这些问题不用调查我也会有答案,因为全国的情况都差不多。中国孩子学习科学的现状是:缺乏兴趣,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然而又不得不学。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今天的孩子一直在享受现代科技发明的成果,包括衣食住行,为什么他们还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原因很简单,就是大人给孩子提供的科学教育出了问题,我这里主要是指学校里的科学教育。我们的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科学教材,在我看来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难读、难懂,读之如同嚼蜡,枯燥乏味。

  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对孩子进行的科学教育很有特色,要寻找中国科学教育的出路,我们不妨去看看美国的科学教育是什么样子。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培养人才的工厂,那么,教材就是这个工厂的流水线。一流的流水线能生产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教材培养一流的人才。和许多看了美国原版教材的老师一样,我想用惊奇和激动来形容阅读过美国科学教材后的心情。

  以2008年出版的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为例,这套教材之所以会让老师们激动,主要有以下原因:它是孩子感兴趣的,它的内容是有用的,它也是科学的。

  《科学发现者》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与现代生产实际,课文的引入总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从现代工业生产的实际开始,在介绍了科学知识之后,课文的结尾又回到科学的应用——生产与生活。这套教材不仅从学生所了解的世界开始,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充分利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以及探索的乐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各种实验实践活动设计巧妙、器具易得、操作方便,可以把动眼、动手与动脑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设计了多种板块,介绍科学前沿,以及科技、技术与社会,这些内容都是孩子喜欢的专题。

  这样的教材不仅让孩子有兴趣读,而且更重要的是读得有用。进行有趣的阅读,这是教材编写者吸引孩子阅读的手段,他们把知识的发展过程,写得像侦探在破案,读这样的科学书,犹如读侦探小说,十分引人入胜。编写者的目的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操作(科学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科学思想),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各种现象,像科学家那样预测。另外,教材还教给学生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教材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设计了“职业聚焦”栏目,提示学生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知识。同时,教材也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发现者》也是科学的。现在学校里教的科学,不是让学生大量阅读、作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而是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很多物理题、化学题实在与科学相差甚远,只是搞文字游戏,让学生伤透脑筋。这样的科学虽不能说是伪科学,但绝对不能说是真正的科学。而《科学发现者》有先进的教学目标,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完整知识体系,它的知识的呈现方式是过程式和探究式的,这一点正是与我们的教材最大的不同。

  这套教材在介绍学科知识时,不是简单堆积学科的抽象知识,而是从科学家关心的研究问题开始,通过介绍科学家对问题的认识和探究得出结论,再进一步验证、修改,最后达到完善。这样的知识介绍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它不仅给了学生鲜活的知识,同时又给了学生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训练。

  读完整套教材,你会觉得使用这样的教材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满心欢喜,充满激情地学习科学。孩子能够既动手又动脑,他们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才能得以提高,并最终成为对科学有兴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本文作者邱连根系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学编辑室主任)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4:2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在当当搜了一下《科学发现者》已经在2008年1月出版社,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看看,对我们的科普课应该有帮助
25
发表于 2009-12-29 11:4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非常郁闷,又错过了上周的会议,但是本人强烈要求加我一个!不管什么课,什么工作,都加我一个!我的电话一三九一一八零九五一三
26
发表于 2009-12-29 11:46:33 | 只看该作者
25# 羊羊
你的热情好似一把火!
热烈欢迎你,下次活动积极通知你。
27
发表于 2010-1-27 02:13:02 | 只看该作者
转眼到新世纪图书馆的最后一次活动了。讨论到给学生们设计调查问卷,又翻出了多老师这个帖子。可惜学生的情况比较杂,既有五六年级的学生,又有一些学前班的娃娃。听说三年级左右的学生人数最多,在设计课程和问卷时,都要有所调整。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5:5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03 编辑

哈,最近老多和一位在英国做儿童科普的童鞋经常交流,而且这位童鞋是我们阳光的一位老童鞋(哈哈,感谢番茄童鞋介绍我们认识),她的一些看法让老多想到了阳光最近的讨论,正好这个帖又被加菲猫童鞋翻出来。 最近在她给我的一封信上这样说:“优秀的儿童作品是怎样的?我认为它应该能够让童心未泯的大人和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都喜欢的,因为在我眼里这两种人非常相似。”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意的说:“孩子是大人的父亲。” 老多觉得这可能是英国银教孩子的观点,也是比较成功地让牛津和剑桥拿回无数诺贝尔奖金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方式在中国正规的教育界暂时还不会出现,不过在阳光似乎可以。 信上说的是高年级以上的学生,高年级以下的孩子是这次四节课的主体,他们会怎么样呢?老多也很想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2 14:21 , Processed in 0.042311 second(s), 15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