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2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与心得] ZT 公益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3 09:4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布者:谭红波
文章链接地址:http://www.ngocn.net/?action-viewnews-itemid-84926

注:内容空一点,不过还是有思考的余地的。

      贫穷山区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带给大家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催泪弹已经在逐渐减弱,很多人在经历了泛滥的感动和眼泪,尤其是单薄的、个体的善良和爱心被奢侈地消费之后,开始变得近乎“麻木”、无动于衷的理性:中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真的还有家长无法让孩子吃饱穿暖?公益除了简单的捐款捐物,到底还能做什么?

  微博上转来转去的各种求助、求医信息,因为无法得到快速、权威的证实,所以即使有公众人物的参与,最后都可能变成仅仅只是跟风转发“神支”,而真正能够得到实际有效支持的越来越少。而且,也有很多公众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不断被质疑,但因为缺乏正确的态度和合理合法的公关技巧,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处理和公关,使得微公益的路似乎也越走越窄。

  但是当我们真正深入细致去回顾之前那些诸如“乡村图书馆”、“电脑教室”,甚至也包括“小额信贷”、“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的时候,会发现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与当初的设想其实是有差距的,而且有些差距还非常大:图书可能整齐的堆放在书架上,但用手一摸,全是灰尘,借阅记录本整齐干净得难以置信;电脑保管得特别好,上面盖着庄重厚实的遮灰布;小额信贷的受益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似乎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培训前在家里务农,现在也一样还在家务农……

  当然我们也新奇的发现,有一些公益机构推出了很多新鲜的、时髦的理念,诸如公益创新,协作平台,社会创新等等,甚至有极个别的机构将公益分为传统公益和现代公益,认为见物不见人的简单捐助是传统公益,这样的公益行为“无助于社会和谐进步”,“相反还会刺激人类负面的本性、制造新的社会不公”。公益界热闹非凡地狂欢着:慈展会,善博会,各类论坛,各类评奖……而我们在有了一些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之后发现,其实只是现代、华丽的文字概念而已,距离真正的行动还差得太远。在盛典和浮躁的背后,有一些大家都不愿也不敢碰触的东西。有人也会在醉生梦死的时候真心深刻反思,在良心上谴责自己,可一旦踏入那个场合,便身不由己了。

  其实公益也好,慈善也好,是不应该有派别的,当然更没有传统和现代、新和旧的区别。公益和慈善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辞藻。助人是公益永恒的主题、唯一的目的和美好愿景。所以公益人唯一要做的是围绕着“助人”这一目标去努力:在哪些方面去助人?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助人?如何使助人行为变得有效且高效?公益的理念和概念必须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助人行动之上的,否则,即使你用再多的手段和技巧希望留名青史,最后其实都只是一片随时可能都会飘走的浮云。

  不管我们对制度对现实有何种抱怨和不满,但我们必须承认,当今的中国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生活,绝大部分已经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所以我们助人的对象也应该开始有所变化:不应该还局限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将目光转移到身边的每一个人。现代社会的丰富性决定了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而个体的人都不会是万能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在某方面或者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是弱者,是需要外界支持的。因此,除了简单的扶贫助弱,公益应该越来越专业化,可以提供一些诸如心理咨询、老人养护、残障支持、学前教育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也就是说,公益组织应该逐渐成为专业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心递送桥梁。

  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我们慢慢会营造一种健康、持续的公益氛围和环境,培养人心底理性、长久的慈善意识。让慈善爱心行为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生活方式而无需太多外界的感官刺激。也就不需要公益人总是思考用何种催人泪下的现状、感人至深的事迹来打动公众,而是用特定的服务内容和专业的服务技巧促成大家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和奉献。

  在北京721大雨之后,曾经有人反思说救灾中“难觅NGO踪影”,公益组织大多数都在“沉默”。其实不能将公益组织在7·21大雨救灾中的缺失简单地归咎于无奈、苦衷和麻木,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缺乏专业的紧急救援服务机构。现有的绝大部分的公益机构,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灾害,缺乏专业的预案,所以并不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不管是冰岛火山灰危机和欧洲暴风雪,还是海底、日本大地震和美国龙卷风,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快就有公益组织参与到救援中,或是为灾民提供饮水、食物、御寒衣物等,或是参与抢救伤员。我曾经参加救世军的培训,其内容是赈灾救助最低标准,比如灾害发生之后,供水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关键指标?如何进行提供用水:水量需求怎么计算?水源如何选择?用水量如何测算?如何保证水质和水量?等等(参见由环球计划出版的《人道主义宪章与赈灾救助最低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只是简单的物资提供,要真正做踏实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很多工作需要一步一步完成,专业性和务实性也恰好就体现在这些方面。而且,如果公众能看到如此详尽科学的救援内容,会不放心给这样的公益组织支持吗?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公益是需要务实的,理论、理念也是建立在行动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实实在在的助人行动,创新、协作都是空的,都是不会有前途的。
2
发表于 2012-10-23 12:17:44 | 只看该作者
除了简单的扶贫助弱,公益应该越来越专业化

即使只是简单的物资提供,要真正做踏实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3
发表于 2012-10-23 12:17:49 | 只看该作者
除了简单的扶贫助弱,公益应该越来越专业化

即使只是简单的物资提供,要真正做踏实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4
发表于 2012-10-23 12:2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弓木华


    我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钱有时候对这些人的帮助是不够的。。。对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5-1-22 12:46 , Processed in 0.032796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