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2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转】知识是怎样被弄得枯燥无味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1 17:1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大不小 于 2010-4-21 23:08 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jfem.html

知识是怎样被弄得枯燥无味的


许锡良




要回答这个问题,与要回答厌学之风从何而来可能基本上是一致的答案。学生学习知识能不能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我想这是肯定无疑的。学习本身可不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想这也肯定是的。因为人与生俱来的一个本能,就是热爱学习的。人的心智上的条件及人在心理与生理上巨大的重塑空间,还有人与生俱来的那些好奇心与探究欲,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条件。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学习自古以来就变得那样沉重呢?

在中国自古就不乏刻苦学习的榜样与案例。信手拈来,就是多如牛毛。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类。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极少有谈到进入其乐融融的学习境界的例子。相反,在西方,谈到学习的时候,第一强调的是天赋,第二强调的是兴趣,他们对儿童的学习很在乎这个儿童有没有这个方面的天赋,如果没有,就不勉强,如果有,再着重培养儿童这个方面的兴趣。而儿童是否有天赋与兴趣,也常常是给儿童自由空间,任其自然发展的结果。这后面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非常强调后天勤奋努力的。这与“人定胜天”的价值观也是相一致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敬畏自然,也就必须要敬畏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生命。这种敬畏包含了顺其自然,尊重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一些东西,不可以随意地践踏这种东西的意思。因此,尊重儿童的天赋,着重于儿童兴趣的培养,就是一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表现。但是,“人定胜天”的后面,就是用一种外在的意志强迫生命去接受一个我们世俗世界所认同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势或者其他意识形态的东西。这种强迫接受的东西,常常因为与人的生命并不契合,因此,并无兴趣。强调刻苦,才能够勉强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这也就是在常理之中了。但是,刻苦常常只有合格的结果,而兴趣所在才会有卓越。天赋与兴趣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因此,卓越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社会,能够达到人与社会的高度一致性。也就是说,天赋兴趣所在地方,人的幸福状态会处于最佳,同时因其天赋与兴趣得到最大的发挥,社会从个人获得的益处也就最大化。因此解放个人与解放社会其实是一致的。

那么,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就进入刻苦状态呢?关键是这里面有多重误解。一是对人的误解。不是将人作为最高目的,而是将人手段化与工具化。二是对知识的理解有误。以为知识就是认字,就是背诵圣人的格言警句,凡是有字的地方,知识就蕴藏其中。三是对掌握知识的过程有误解。以为知识的获取与上山砍柴,下地耕田一样必须付出艰辛而毫无乐趣的劳动。四是对知识本身的误解。以为知识就是高山上的雪莲花,要摘到雪莲花,攀登高峰是必要的,同时,知识也如雪莲花一样是静止的。要消除这些认识误区,我们必须重新作出深入的思考。那就是为什么人类会产生知识。

知识是人类所特有的经验与智慧,动物世界里相信不会产生知识人类这种知识,虽然动物会有相关的信息搜集能力与判断力,但是这些信息搜索与加工能力并不是知识,就个体来说也能够积累,但是动物不会用文字的方式,作为同个种族而传播下去。动物的信息不同于人类,人类的知识经验可以跨越时空,可以储存,可以传播,动物的信息是根据捕食与繁衍来产生的。人类的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因为人类的脆弱及人类心智的发达这个矛盾激化的产物。人类因为特别脆弱,因此,人对安全感的寻求的欲望就非常强烈。因此,人类在寻找确定性的安全的环境,解决一个个生存的危险境地中一点一滴产生的。另外,由于人类有特别发达的心智,因此,人们这种依靠理性与适当的方法去寻找可靠的知识信息的欲望也就可以完成。人类的知识,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产生的。人类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用一种记号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这样慢慢就有了文字。用文字将这些解决问题的经验记录下来后,初步的知识形态就逐渐形成了。由于人的心智特别发达,因此,人的生存需要不仅仅是物质层次的,而且还应该包含一些精神层次的。包括信仰的寻找,包括探究一些并不直接与人的微观生存环境有关系的宇宙之谜和微观世界等等。

因此知识的产生过程,虽然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里面也会充满了复杂的艰难险阻,但是总的来说,知识的产生是人幸福快乐的一个过程。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是人类心智所需要的。人,一旦陷入这样的知识探究中,就会进入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这个时候,人的心智就直接进入了一个谜一样的世界,会忘记这个知识世界之外所有功名利禄。反之,如果不把知识当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东西来看,而是将知识看成是炫耀的资本,考试的资本,看成是“学而优则仕”的资本,那么自然,学习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这个时候非得培养出非凡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担起这种学习任务。

以我个人的经验,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那些所谓的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高的,即使诱之以三好、大学、高官与其他荣耀及奖励,也仍然是不高的。但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将知识作为探索的对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之类的学习,学生的热情会空前的高涨,即使不算成绩,他们也会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这种学习是围绕着问题,为解决一个谜来进行的。他们遇到的难题,靠知识去解答,有些还要靠实验与调查去解决,这个过程其实与网络游戏是一个原理的。因此,我们不要小看网络游戏,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进入网络打游戏的那种状态。而网络游戏则是深刻地研究了人的学习机制后开发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像开发网络游戏那样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快乐的,而且学习效率也将会空前的。

人类有没有如同网络游戏那样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状态?有的。这就是那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的研究状态与思考状态。他们能够保持像儿童一样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像儿童玩网络游戏一样的兴趣。这个过程常常时间会很长,但是,他们一点也不用刻苦耐劳来对付自己的研究。相反,如果他们一天被迫停止自己的研究,就会显得很痛苦。当然,那些被迫刻苦研究的人是例外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对研究与学习没有兴趣,只是看在钱的份上,或者看在荣誉的份上,或者看在其他的祖国的繁荣之类的份上,硬着头皮上的。这样的情况当然是例外了。

人类的学习完全可以将心智直接置身于知识的乐趣之中。也只有这种状态才是最能够持久的。人的心智在探究谜的时候,是最能够吸引人的。因此对儿童来说,知识的掌握要让位于儿童兴趣的培养,要让位于儿童好奇心与探究欲的保护。儿童知识的掌握质量,要看儿童在掌握知识之后是不是有更多的想像力、好奇心与探究欲,是不是有更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增加这些,反而是大大减弱了,那么这种学习质量就是低下的。因为,如果作为知识原创的翅膀的想像力没有了,如果作为知识探究的动力好奇心没有了,那么,一个人的学习不但会很被动,而且这个人将不会为人类的知识产生新的东西。如果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学校,那么,一个国家的原创性东西就不可能会多。

事实上知识只要在快乐与好奇中掌握的时候,质量才是高的,才会有创造力的产生。知识的掌握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常常也有一个误区,以为不掌握旧知识,何来创新?必然会产生简单重复。因此我们的中小学及至大学,都一直强调基础扎实,只有基础扎实了,才会有后劲,因此扎实的基础要求就变相变成了大量背诵与记忆,大量的题海战术的训练。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海量训练,结果,到后来连起码的知识欲望都没有了,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起码的批判意识,没有灵感的冲动,变成了一个扎实知识垃圾箱。虽然装载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但是,没有一样是能够拿出来用的。我们的学校生怕学生掌握的东西不多,记忆的不多,因此把孩子的时间精力全部耗费在这些静态的死知识上。其实知识只有附着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才是活的,也才是有价值的,才有训练人的心智的作用。知识并不分基础还非基础。将学校分成基础学校与高等学校可能是一个错误。至少从知识的产生来看,其实并没有这样明显的界限。因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科学思维与日常思维之间,并没有截然不同的分界线。真正的学习,一个小学生与科学家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分,只有程度上的区分,学习及研究的机制应该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知识将在学生那里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才是科学的、高效的。知识只是点燃学生智慧的工具,如果一个知识不能够促进学生思考,那么这个知识不但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而且还将影响他的生存。我们平时所说的书呆子与高分低能者就是这样炼成的。儿童的最高效的学习就是以好奇心为基础,以探究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动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因为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才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追求系统的知识其实是有害的。一个学生,哪怕是小学生,从一个小小的问题入手,也能够遇到许多的知识。以这种方式遇到的知识,不但容易掌握,而且能够很快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去,并且在行动上有所运用,甚至有所创造。

从这点出发,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知识的。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圣经》,教师的话成为知识的圣旨。学生的大脑已然成了知识的容器。标准现成地摆在哪里。就看你的记忆与运气好不好。这种文字搬运工式的学习与考试方式,不但把学生折腾得没有一点乐趣,就连老师也是毫无兴趣,“厌学之风”的后面是“厌教之风”。我们的学校教育,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记住了知识,但是消灭了问题,扼杀了好奇心,但是这些记住的所谓的知识其实只是伪知识。其唯一的用处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可以顺利地做好文字搬运工。如果文字搬运工没有做好,不幸落榜了,那么以这种方式学习知识的学生,一不会生活,二不会谋生,连生活情趣都其缺乏,走不出校,走出校门,走不出家门,只好充当宅男宅女。

知识在学生那里的存在应该是鲜活的,有机的,同时是动态的。不要让学生误解,以为书上的就是对的,知识就是正确,就是真理。知识只是促进思维的材料。这种材料正如砖瓦只有在建筑房子或者其他工程的时候才会有价值一样。知识也只有在发展自己的思想,促进自己思考的时候才会意义,才能够变成活的东西。要让砖头变成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必须先设计好房子格局,然后再考虑用什么砖头,及用多少砖头。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来说,先得有思考,先得把脑筋动起来,去探究一个谜。只要当我们的日常经验感觉不能够理解,或者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去阅读,寻找答案,获取知识,才是主动的,而且才是生动的,所获取的知识,才能够被深刻地理解。更重要的是,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读书不可单纯追求数量,知识更要追求质量。不是要等到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才来搞研究,也不是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才写文章。如果一个人独立思考,结果发现自己思考得很肤浅,其实也没有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把大学看成是基础阶段的学习,研究生才是专业研究,其实是错误的。美国的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其实就把学习与研究连在一起,不分彼此了。因此也可以看到他们到一到大学就参与高级研究,在二十多岁就做出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而我们还一直在以考试试卷上的优势而沾沾自喜,落后而不自知。难怪,我们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刻苦勤奋来解决呢。

2009年6月26日
2
发表于 2010-4-21 17:1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55 编辑

确实啊.....
3
发表于 2010-4-21 22:5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55 编辑

感觉自己就是个“扎实知识垃圾箱”。 ps:小建议一下:以后上传的文章行间距可不可以稍大一点,这样不会总读错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23:0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沈繁弱


格式已经改过来了。只顾得转载,忘了格式,BS自己一下
5
发表于 2010-4-23 17:4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55 编辑

莫有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2 06:59 , Processed in 0.049127 second(s), 1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