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0690|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建议] 为什么“老人”会逐渐淡出阳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2 12:3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老人”会逐渐淡出阳光?

我也算是阳光一老人,有相当长的日子没有参加阳光的活动了,有时碰到阳光er问我怎么不参加阳光的活动,我就回答说太忙,太远,或者油费太贵。
其实这是敷衍。真正的原因我不知道回答,即便回答了,对方也不一定明白。

也有人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理由是新陈代谢是客观的,正常的,多数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从新鲜,到热衷,到乏味,到生疏的过程。

对于我来说,真正的原因是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阳光的口号是“教育成就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个口号有些“形式化”和“浮于表面”,现在的我进一步问:
这里的“教育”指的是什么?是知识的普及?技能的提升?还是观念的树立?
如果是观念的树立,那么是什么样的观念?如果只是帮助孩子普及知识、提升技能,不是树立观念,那么帮助他们的意义是什么?是提高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吗?如果竞争和淘汰是一种普适的社会进化机制,那么帮助一些人提高竞争能力,只不过是换另一些被淘汰,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

所以志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的树立。教育,首先是价值观的传递。

我曾经发帖质疑过JA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它的课程渗透着“有价”“有偿”和“交还”的社会观念,正因为它有明确的价值观,所以它具有持久性,和凝聚力。

但是,阳光,虽然称为一个教育组织,却没有明确的,通过教育要传递的价值观,
参加阳光的人,或者各自怀着不同的价值观,各自施加影响,或者根本没有价值观,只是一种善意的盲动。

阳光的发展,每一届主席团都会讨论,但实话实说,是原地踏步。
因为阳光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说的教育,指什么?我们说的梦想,指什么?

千万不要说什么多样化教育,各自不同的梦想。
人们因为相同的梦想而聚集,因为不同的梦想而分道扬镳。
推荐
发表于 2011-10-14 14:0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ren的小鱼 于 2011-10-14 14:26 编辑

很多孩子,可能一直没有被这个城市接纳,可能一直不知道“在这个城市里的平等”是什么概念
在专制中长大的孩子,他喜欢反抗。
  很多孩子,可能已经习惯了这个城市的冷漠,习惯了被“卖菜家的孩子、卖煤家的孩子”这样的定义
在否决中长大的孩子,他反对社会。
很多孩子,可能面对善良、友善的帮助会选择躲得远远的,甚至还表现出一副“我不在乎”“不用你管”的“无所谓”的表情
在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他情绪孤僻。
他们也希望,在博物馆参观时,不要因为我是“外来的”,就要把靠前的位置让给“这个城市”的孩子
在干涉中长大的孩子,他被动和胆怯。
他们也希望,你可以叫我的名字,而不是“卖菜的,你家长呢;你怎么不帮着干活去?”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责难。
他们也希望,你可以真心地把玩具和他一起分享,而不是在他满心期待地时候,听城市的孩子说“喜欢吗?想要吗?不给;有本事让你爸妈给你买去”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争斗。

  孩子把我们当老师,朋友,愿意亲近我们
  我想不仅是因为我们的课堂给予他们知识,更多是我们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
  因为,我们给予他们的温暖,是真诚的,无差别的,是他们可以放心享受而不会被拿走的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自信。
在欣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喜欢自己。
在爱之中长大的孩子,他会爱人如己。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阳光er 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又怎么做
做最简单的事情:分享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所拥有的,我希望可以跟你一起分享
分享我们所能给予的-知识(书本的、课外的)、活动(游戏、参观)、支持(图书、文具、资金.etc.)

我们在“周末课堂”分享知识(英语、国学、计算机...---我们的课程)
我们在“户外”发现课堂外面的世界(博物馆、索尼探梦--我们的众多活动.etc.)
我们也会联系其他的公益组织,做更多的“分享”(百度-光明学校图书角、1kg红粉笔计划、阳光教育基金的相关活动.etc)

为了能更有经验地“分享”,我们也需要不断的“成长”
我们定期进行“每月例会”、“新人试讲”、“新人培训”、“课程经验分享”.etc.

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分享”,我们也需要适当的“放松”
我们会组织很多活动“春晚”、“周年庆”、“一锅烩”、“秋游”、“春游”、各种“腐败”.etc.

说完了“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怎么做” 再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做”

我的能力很小
不能为他们创造未来
但是
我愿意为他们 那一刻的快乐 做出贡献

我的能力分享
不能为他们创造未来
但是
我愿意为他们  梦想可以照进现实 共同努力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 阳光er 用最简单方式“分享”把最好的老师带给孩子们
  这是 我理解的 “教育”

  记得在“振华学校”节课的时候
  我们给孩子发的奖状 写给孩子的话
  是一首诗“我是我自己”(http://www.douban.com/note/157010868/
  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读这首诗
  在那一刻
  这不再是一首诗
  而是 我们和孩子的 共同的梦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最好的老师,应该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念 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去实现共同的梦想
  这是 我理解的“梦想”

我们的“教育”"实现" 我们和孩子们的共同的“梦想”

最后,再思考一下“淡出”这个问题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 阳光er 用最简单方式“分享”把最好的老师带给孩子们

“分享"的前提是 我有兴趣,我(有"东西")可以"分享",我愿意"分享”
“分享"的结果是 我收获更多的快乐,我(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分享”,我更愿意“分享”

  你没有兴趣,做着就会没意思
  做着没意思,就不会觉得快乐
  不觉得快乐,就不会再投入精力
  不投入精力,就不会再收获快乐
  如果自己都不快乐,又怎么会想到要“分享”,又有什么可以“分享”
  
  所以
  当我不快乐的时候
  我会选择“闭关”一段时间
  平静自己,思考自己,重新让自己快乐起来
  然后,再回来“分享”

  至于“淡出”
  由于工作、生活的变迁
  我们可能会“消失”一段时间,甚至“所谓的”“不再出现”
  但,不是“离开”

  就像我们现在 还会在阳光论坛讨论“淡出”这个话题一样
  我想
  是因为“值得关注”,才会一直“默默”关注
  是因为“很有感情”,才会去思考“为什么”“淡出”
  如果
  真的"很失望" 真的“不值得”,又何必“浪费时间”来“思考”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 阳光er 用最简单方式“分享”把最好的老师带给孩子们
我们的“教育”"实现" 我们和孩子们的共同的“梦想”

2
发表于 2011-10-12 13:17:52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错,但是教育究竟树立什么价值观呢?都在找寻
3
发表于 2011-10-12 13:33:37 | 只看该作者
一上来就这么大的帽子啊,看来最近不参加阳光的活动却能更进一步思考的更多,也是一种参与。

我觉得还是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阳光的特殊性某种意义上我个人认为不是给主席团带去心里负担我要如何去承接,如你所述新陈代谢,作为一种特殊公益行为的补充我们是会在下一秒灭亡的话也是有到时候的意义或者方式所致。

至于原地踏步,如果一定要说核心方向上的话,我觉得价值也有大和有小,大价值上我说不上来,因为我没有更远的目光去考虑那么多,但是小价值上我想很多一直在”盲动“的志愿者们会告诉你,我们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价值在何处(原谅我真的不擅长去”定义“某个东西,贴标签倒是可以的!)奉行的原则是不易善小而不为,不已恶小而为之。

让教育成就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换作问我,我觉得任何形式的沟通、交流、陪伴,只要是正面、正向的,都可以作为广义上教育的 延伸,我们会谈素质教育,也会因为孩子六年级要毕业了得让他起码从成绩上挤上现有教育制度下的大车(前提是不用交交不起的赞助费),用一种小小的方式在发光不代表茫茫苍原的黑暗里不能指引孩子甲乙丙丁。梦想是什么?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一个组织要有梦想是很远大的,但是梦想之所以是梦想,还是和行动有关系,没有行动,只有梦和想,而不是让梦和想联系到一起成为一种行为,让孩子有更多良好的习惯,不能说我们的作为就能让孩子一路通往大学,他们不会再做任何错事,但起码在我们陪伴的岁月里,我们能有更多机会去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一点拙见,欢迎探讨。
4
发表于 2011-10-12 14:42:15 | 只看该作者
观望,学习
5
发表于 2011-10-12 16:06:49 | 只看该作者
来参加其实也就是来听这些的。

志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的树立吗?我想这是不是还可以探讨。“教育”个人觉得是泛指,同时囊括你所说的三个方面。观念,不是小小的课堂树立得了的,竞争能力更不是几堂课程可以提高的,在之后漫长的社会征程中,现在的孩子们能依靠的,还只是他们自己。至于我们上课孩子们能接受什么,我想孩子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王阳明的心学说,我们也只是把他们心里潜在的东西激发出来。

今天我还记得自己初二时候的一件事,一个老师来学校推销他写的参考书,凭心而论我今天也没看出那参考书写的能真正帮助到学生们什么,但是我们一个班的人都在窃窃私语,说他穿的风衣好看,他扬一扬衣服:我自己设计的。多年后我们未必记住他的长相,但还都记得他自信的风采。现在的我未必能记清曾教过我的老师的样子,但是还能想起一部分人的微笑。

我觉得我们在帮孩子们认识世界,让他们踏入没有我们帮助就踏入不了的新天地,让他们趁早知道世界不仅局限于自己生活的村子,而不像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知道的那样晚,接着各种懊悔。

入门较短,还不完全清楚到底啥是阳光,目前觉得规则很宽松,似乎并没有禁止“怀着不同的价值观,各自施加影响”,这可能也是我今后想去做的,教授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否则我们没理由走入孩子们或工友们的世界,我会更倾向于去影响心灵。理念,每个人都不一样,有就好,我们不去扎根,周围的环境有一些更差的会进去。

做就比不做好么,沧浪之水的水流是一个方向流下去,水流的中央也会有小漩涡啊。大家都忙,忙中偷闲的光芒能温暖点人就好。个人拙见,不同的梦想,未必非要分道而行。
6
发表于 2011-10-12 23:14:43 | 只看该作者
问小律好!久闻其名不见其人
7
发表于 2011-10-13 09:38:4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来顶这类的讨论贴的~
论坛安静太久了
8
发表于 2011-10-13 10:3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立夏


    别光顶贴呗,要都说说才能一直更新换代,新陈代谢~
9
发表于 2011-10-13 12:12:2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老人”逐渐退出阳光和你们讨论的价值观完全是两回事,就像人的兴趣爱好,朋友交往,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际遇,所以无法去保证每个人都能从一而终的坚持做一件事情。
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是觉得没必要想的那么伟大,在阳光的这个平台中,如果参与的人能各的所需,各有所获,那阳光的价值就差不多体现出来了。阳光的志愿者或许能在活动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得到一种充实的感觉,又或者参加的学生偶有触动,在心迹能留下只言片语,这样解释或许是会让人觉得更简单些。
10
发表于 2011-10-13 19:12:0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老人”逐渐退出阳光和你们讨论的价值观完全是两回事,就像人的兴趣爱好,朋友交往,在不同的阶段都 ...
浮游 发表于 2011-10-13 12:12

部分同意浮游这个说法,确实很多志愿者,我想不只是阳光的志愿者,应该很多组织,起码很多的兼职志愿者,在不同阶段对公益这件事的感受和兴趣不同,不过阳光的作用也正在此吧。
个人感觉阳光在理念上应该是个平台,给想利用业余时间贡献在公益方面的朋友们一个机会,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做和教育有关的事情。有点类似微公益中微中提倡大家从一点点小事来推行人人公益。至于教育实现梦想,那只是口号吧~见过很多新人第一次聊天的时候提出阳光到底给给孩子在教育上带去了什么的问题?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涉及人生很长的跨度,远非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倒觉得我们的作用在于力所能及,然后尽力而为。而来的志愿者个人的志愿动机形形色色,阳光这多年没有走上严格专业的道路,一如浮游所说的原地~我想多少跟这个有关,因为没有人再去非要把阳光细化到某个方向去。 不过平台有平台的好处,从今年看来,阳光除了坚守自己的课堂,也开始多方面接触其它的公益合作,带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和社区合作,从课堂的基础上衍生更多的志愿服务。
但是阳光原来自由的环境也是给阳光带来困境的源头,来来去去,走马观花。在热闹的时候蜂拥而至,在关键时候只有很少人坚持。现在也在慢慢提高着门槛,个人感觉就是壮大之后各种理念动机融合的问题,以往看到更多是融入阳光这种氛围,在阳光交上朋友的人最终才会留下,才会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因为阳光那时就不仅是公益团体那么简单,还承载了一些温情在里面,即使离开了也是因为学业、生计等原因,毕竟这一群兼职的人不可能永远那么有闲。 对于一开始就离开或者后来离开了又种种纠结的志愿者,我想终究对于这个团体来说还是在情感上有些淡漠吧。    组织或者说团队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给成员归属感的,这种归属感不仅限于组织做的事情,还有情感因素在其中,至于做事上如何让更多的志愿者愿意留在这里,我觉得给他们机会且让他们觉得是在为某个公益的事情服务,而不是单单为阳光在服务,这里只是给一个机会而已。每个人可以基于自己的动机进行和完成自己的公益之行,这样即便他累了不想做这件事情了,所有的纠结也于这个组织无关了吧~公益的心当是平淡的,来的悄无声息,走的风轻云淡。
11
发表于 2011-10-13 21:4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亦萱 于 2011-10-13 21:48 编辑

其实这个问题抑或说是这个话题被抛出来的时候就注定了会有N多看法和答案,就如同为什么有人留在阳光,有老人离开,其实很多东西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因为我们是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然而一些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相同的某种信念的时候,也许就聚集在了一起,再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坚持,有的人放弃!
   之所以现在依旧在阳光,那么我想每个留在阳光的人必然有他们坚持留在阳光的理由和得到,至于离开的人,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与追求,这并不矛盾!因为这本就是一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着相同信念并且坚持的人还在,我只知道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看,就算遇到再大的风雨,忽的在某一时刻想到在阳光的某个瞬间,阳光er和孩子们的某个笑容,抑或一些简单却能感受到温暖的动作,忽然觉得什么都不需要再害怕,不要回头看,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
12
发表于 2011-10-14 06:03:15 | 只看该作者
地理转移……没办法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1:35:35 | 只看该作者
在N年前的一次阳光年会上,前前前主席一华向在场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同学们致辞说:感谢同学们,你们带给我们的,远大于我们带给你们的。

这不是一句客套话。一直以来,在支教活动中,阳光作为一个“志愿者俱乐部”,对于志愿者的价值远大于对于孩子们的价值。很多志愿者在这里获得一种温暖,一种家的感受,包括我自己,我们称阳光为心灵的后花园。

然而,当漂泊的心享受到花园的美丽和温暖之后呢?通常更高的价值要求,我们不再满足于我们的行为在性质上为“善举”,有一个含糊的“公益”标签,带给我们心理满足感,我开始看重它实际的效果,开始看重我的行为与阳光的“核心价值”的关联度。在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正如楼上亦萱所说,这个问题一出来,就注定了会有N多看法和答案。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价值观可以是多样的,答案也可以是N多的,
但是对一个组织来说,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才有对各种行为进行判断的标准。

说阳光这些年本质上是原地踏步,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
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喜欢温吞含糊的温暖,不喜欢受刚性的东西束缚。
所以阳光保持着温暖的后花园,心灵的收容所,对流浪的心灵充满魅力。

但是没有一颗心灵愿意沉醉在收容所,
没有“一颗公益的心应当是平淡的”,即便我们对公益行为的结果抱着超然的态度。
14
发表于 2011-10-14 12:07:21 | 只看该作者
顶浮游~!顺带说下组织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尝试些新事物,说白了就是“改革”,改革是件大事,非凡人所及也...
15
发表于 2011-10-14 13:4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亦萱 于 2011-10-14 13:44 编辑

所谓改革?阳光的改革并不是某一个人所能改变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原地踏步,试想,我们都在说这些,可真正去帮助抑或参与到阳光主席团给予建议抑或是需要我们提出意见和反馈还有一些看法的时候我们又在哪里?说白了,真正对阳光上心的又有多少人?我不得不说,TA姐确实是我很欣赏的人,甚至是主席团的每一个人,他们付出的的确是很多至少我做不到的,包括猫导还有很多很多人,我们一直都在说,可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参与其中去做(我指的是关于阳光未来规划建议等等)其实这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的,而不是个人的,就像艺术组,我在怎么努力招主讲,没有可懿上课,没有李瑾上课,没有含笑对我的帮助,还有很多我未提及的人,艺术组的课又怎么会撑到今天,与其说,不如一起去做,所以我更多的是感激,更多更多的是感动,而这感动不是来自于语言,而是行动!
17
发表于 2011-10-14 14:56:57 | 只看该作者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18
发表于 2011-10-14 15:07:50 | 只看该作者
路过,随嘴
看过楼面想起不知何时看过的几段文字和几个词、几个字,回忆出来随便一下
一句话:如果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不只是在象牙塔里,在经过泥潭以后还会觉得周围的花是美的,空气是新鲜的,足够啦。
一个词:纯粹。想起某些人,某些事,纯粹的令人发指,却又拿啦钻头刻刀也难以泯灭。就是这种纯粹确实若干时以后还会发挥药效,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纯粹真的很纯粹。浸入进去,思考有些时候就会成为多余的。思考以后是纯粹。
字:人。某些角度某些人群来说,人都是在救赎自我,可以不用什么修饰词。来去统一,也同一。顶多是维度的不同,总有共同点,人生三急一类的。
最后,总有会有些时候感觉无力的,窒息的,恭喜,该有的东西还在。只是个过程,也许过后有的纯粹,有的犬科,有的。。各种的形形色色。只要有一段纯粹,应该就埋下一点小小的变化。
各个bit都是渺小的,高矮胖瘦,毛长毛短,各有千秋。并不会因为某个影响到一副麻将,不过,如果能每张牌都可以好一点点,不要多,纯粹些,正常些,好那么一点点。不需要如何惊天动地,生活应该也就会好那么一点点。也是某年和某人聊起最后一个词,源自于膏药乡文字“小さいけれど確かな幸せ”(抄自网络),意思应该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还是幸运?---村上语(看着像村长)。微小到甚至卑微的却存在的幸福(运)感。
如果能够人一样的纯粹的感受象牙塔外的风(疯)也算是一个小确幸吧。
19
发表于 2011-10-14 16:40:19 | 只看该作者
淡出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的必然结局,江山代有才人出,总有更优秀的人出来。
我加入是因为看到那些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曾希望有外面世界的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那时,连汽油味都觉得好闻。再者,他们的境遇需要我们关心,这时的微笑鼓励、技能训练,可以改变一生。
我的淡出是因为中国政府将育才拆除,那时想到所有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教育最大的作用是起点公平,中国政府的改革者正努力将自己与西方资本家放在一起,而将劳动人民赶离城市。育才拆除的那天,一位北大的教授告诉我,习近平的女儿今年上了哈佛。
在我们不希望世界有不和谐的因素、并努力弥补时,中国政府并不怕造反——对于当权者来说,那时他们已经退休或见马克思了,“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不是在法国才有,中国一直就有这个传统。300年兴衰交替的宿命,在中国不可能终止。清醒只是一种痛苦,随其波逐其流是我们的宿命。鲁迅当年说,打破黑暗的铁屋子,只是让昏睡的人死得更痛苦。现在我才深有同感。
20
发表于 2011-10-14 16:5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兔宝宝


    接李杰老师文学性造诣太深的功力,如同MATRIX要突破一番,即使等来的是对峙甚至要夸张到革命,在这之前哪怕我们只是点燃了一点火苗的人,我觉得个人来说都有意义的。
21
发表于 2011-10-14 22:01:25 | 只看该作者
刚刚看到两句话
一句“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很多论述都阐述近几百年东方大国缺乏思辨,缺乏求真。这是事实,无从诡辩。是传统也是积累,非一朝一夕可变。需要些努力,需要些从众而不从恶的小智慧。世界趋同,越来越多元。多元化导致差异会越来越小,各种不同的看法或认同是会交织碰撞。
压抑感与窒息感也是这个特殊时间段多具有的属性之一,小人物是这些果的受害者,但也恰恰是其因的缔造者。很多东西从来就不是给予的,只有靠自己争取。
与友闲聊,其说起“永远无法长大的国人”初读并未觉其滋味,慢慢品嚼,如青介入口,辛辣透顶,却容易让人泪涕横流。我们都一直没有长大,期望明君,期望给予的改良而非一步一阶拾级负重而上。大家想一蹴而就的想法多跃然于纸上,十几甚至几十代的因想要一代去改变其果。从逻辑上来说就不具备可行性。有时候,善良的跃进也是一种不善良。善良是出于人的天性,人的本能,一种对同类的怜惜。但也容易以善良的名义做一些放火烧房的事情。虽然原本只是想替房子熏熏蚊子,谁知。。。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要在路上”
有争论、不同一就是好的,思辨所来只有思后才可以辨别,求真、务实、理性、思辨都具备的时候,其实也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而非只以善良的名义,再行判断,会发现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有时候想想T W,豁然些,凡事都有周期,高峰低谷,只不过是周期长短问题,可能我们的周期长些而已,但并不会一成不变,需要耐心再耐心些,多些善良的成熟。

PS,有些时候其实只要大家能看看懂即可,基于网络的现实原因,有些关键词,关键字或者关键的句子含蓄改良一下,这个得有!留得青山在,总有烧火棍
22
发表于 2011-10-14 22:5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兔宝宝

不是这样的,抛开公平的问题不说。北京市的资源已经严重超负载,这与发展不平衡有关,而拆除育才等学校绝不是因为要驱赶外地人。另外林语堂说过,世上本没有公平。改天可当面聊聊。
23
发表于 2011-10-15 16:39:54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在打工子弟学生安置问题上终自扇耳光
在今年8月,这个暑假行将结束之际,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掉了众多“非法”的打工子弟小学。但在媒体和家长的质疑下,强拆政府表态,会“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全部安置于公立小学之中”,并且“免收学费”。

  当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丝教育平等的曙光,家长看到的是孩子从此能不交借读费上学的希望,这些孩子则看到的是自己可以不用再当“二等公民”的未来。但事实又如何呢?据《京华时报》报道,被拆的打工子弟学校新希望学校近200名学生分流到公立学校学府苑小学后被区别对待:目前分流学生只上语文数学两门功课,英语等没有开课;分流生被分配在平房里上课,而其他学生在教学楼上课;甚至放学时,分流生要在教室内多待20分钟,等教学楼内的孩子们排队离开后才能离开。

  如此安置,让我们当初的发言官员的脸面又何处安置?而校方居然还堂而皇之的表示,因临时接收近200名学生,他们不能及时招聘到老师,所以只能先开设两门课。我辈群众不理解,因为招不到老师,分流学生就只能在平房上课吗?因为招不到老师,分流学生就必须得在其他学生排队离校后才能走吗?教室的空间很大,分流学生安插进来究竟为什么不可以?即便狭窄,搬个凳子与其他学生同坐学习也未尝不可。


  我们看到,不支持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人总会以教育资源紧缺作为理由。但实际上北京的教育资源紧缺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的2011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中显示,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客观评价排第一。同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中数据指出,从2009年的统计看,北京市的幼儿教育的师生比是1:12.5,小学的师生比是1:13.1,中学教育的师生比是1:12.1,大学教育是1:10.1,而欧盟国家的综合师生比为1:16.2。当时的新闻报道就曾自豪的宣布过,我们北京市的人均教育资源已经超过了欧盟水平。同时,今年北京的高考录取率达到了85%,远超全国任一地区。

  所以我们说,北京不是教育资源紧缺,相反甚至是富余了。北京市还曾喊过要达到世界一流城市的口号,但达到世界一流并不应该着要抛弃中国其他群众。笔者觉得这就如同先上公交车的人总是不愿意让后面的人上车挤自己的“先上车”原理一样,北京的教育管理者的指导思想是给自己的十个小孩二十个馒头,吃不了宁愿扔掉十个也不会分给另外十个别人家面黄肌瘦的小孩吃,他们的心理算盘其实是这样打的:终有一天我们的小孩是要与人家竞争的,我们即便吃不成胖子也不能给对方吃成胖子的机会。

  所以打工子弟学校的拆迁选在了临近开学报到的八月中旬,没有给家长们太多选择寻找新学校的时间;分流学生往往被分到距离原校很远的小学,且无一重点;分流学生被区别对待,不能与其他学生同上课、同放学。看到这些,家长在愤怒,我们也在痛心,仿佛北京在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安置问题上自扇的那记耳光是扇在了我们脸上一样。

  笔者曾多次呼吁,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可以自教育公平开始解决,一些现实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只需要成人承担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波及到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我们一些学校人为的把他们与其他小孩隔离开上课,甚至放学都要为其他小孩让路,让北京的小孩先走,他们在长大后会有怎样的人生观?会有怎样的倾向?会不会仇视社会,会不会仇视当地人,甚至引发极端事件?

  同样,这样的成长对那些在楼里上课的北京本地小孩也一样是不好的。如果我们当初选择的是将分流学生安插在正常班中上课,那么原来班里的小孩学到的可能就是博爱、平等、分享和关怀;但现在他们可能只能产生自己高人一等的感觉、先行先走的特权。而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这对于我们将来消除地域隔阂、建立公平社会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近期,不仅总理讲话,各大官媒也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问题,甚至让我们有幻想,认为前方终于透露出一线曙光了。但此次的分流学生被区别对待事件再次一棒打醒了我们: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一样,既得利益者永远会使用其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调配能力阻挠改革的进展。而在众多社会改革,如户籍、医疗、住房、税收等都实际处于僵局的状态下,教育改革也很难突出重围,获得独立的成功。因此,教育公平任重道远,我们切莫盲目乐观。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整体改革的其中一部分,还要依赖于其他改革的进展。我们也不要寄希望某日国务院一纸文件就可以解决掉所有问题,而是应当一步一个脚印,逐一去争取和实现这部分学生被剥夺的权利,这样也许更现实些。

    王亚煌 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24
发表于 2011-10-15 21:3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兔宝宝


   个人觉得这文章偏激了,发现了问题但却分析偏了。一方面政府有责任,另一方面这情况的成因恰恰是那些“愤怒”的家长。改天见面可以细聊,这帖子还是回归主题的好。
25
发表于 2011-11-23 13:35:5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心理也是一方面吧,比如之前很活跃,突然不活跃了,但是一段时间后想回来,发现很多人都不认识,而且长时间不参加教学活动,必然也会生疏,这时候是要参加新人试讲还是直接上课,而且又会有零星的人说这是老人,可能会比较纠结...
不要对号入座!!!
26
发表于 2011-11-24 10: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 leeyupeng


    老人也有新人一般的心情啊~这个时候应该就可以互相体谅一下这其中的感觉了~
    我认为的阳光之所以会成为大家庭,是因为不管你离开或者要回归,我们都在这里,虽然面孔不同,但是不妨碍你曾经从陌生到相熟的心情。而且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回归的人其实比新人能够更快安插一层光环,可能老人们要考虑的是大家都看好我是因为我是老人,但是我好久没有讲课了还能讲好的那种忐忑吧~如果这样的话,不妨也继续观察一下课堂,从助教开始(这个不管新老都是可以做的)。我想兆星哥哥迅速回归并兼任了一段英语组组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7
发表于 2013-1-29 15:25:39 | 只看该作者
很多老人并不是真的离开,看到老人离开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多年不见的志愿者回归。
这个现象一直都在发生,结婚生子工作变动但心一直都在。

一个公平宽松的环境更容易将人聚在一起,特别是很多老人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参考,对的不对的,慢慢积累下来就成了阳光的财富。每个人都是阳光的一部分。
28
发表于 2013-1-29 17:43: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神贴又被顶起来了...
29
发表于 2013-1-30 13:59:13 | 只看该作者
志愿者换了一拨又一拨,气场也跟着变,气场不合适的时候就会有疏离感,然后离开一段。某些情况下,落单人也会想要逃离。

某个时刻,我认定自己的气场足够强,回来的话,坚持下去的决心也够坚定。就回来了。

毕竟,有些事对于生命就是 all or nothing,now or never。
30
发表于 2013-1-30 15:07:09 | 只看该作者
万事随缘,没有不散的筵席。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仅此而已。
31
发表于 2013-1-30 16:1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涛Jesse 于 2013-1-30 16:24 编辑

阳光老人来报到。
看到自己前年回的帖子,真的觉得很幼稚,都不认识了,
那时候的幼稚有种认真的可爱,哈哈,
实在脸红,就删了吧。
一直没有离开啊,很想念大家的,只是突然就越来越忙了,
吃饭喝水喘气儿都变得奢侈之后,就真的没办法抽身过去了。
但是,只要有时间,一定回阳光。
32
发表于 2013-1-30 16:4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王涛Jesse


    你少抽烟,身体最重要!阳光大门永远为每一个曾经认真付出的阳光人打开~那天旅行说听到老人说阳光就是自己的青春的时候,我也不厚道地跟着感动一下下~~
33
发表于 2013-1-30 21:08:4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机会回北京,希望能再参加阳光的活动。

阳光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34
发表于 2013-1-31 10:38:3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当年小律的帖子又被人顶起来,重温。
一个人加入组织、离开组织的原因很多,小律是站在组织的长期发展角度来讨论的,而不是指每个个体的收获。他说得虽然有点严酷,但确是实情。
记得上次听德鲁克的培训,李华(多年前也是JA的工作人员,我很喜欢她,现在是高级培训师&总裁)同样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和纲领计划,长期深化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由引领式人物,制定出行动计划,带动大家前行。
阳光出过几任相对强势的主席,但天生的组织形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制定长期稳步的发展规划,内在的民主核心又决定了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有决定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公益还是商业,所有事业都是如此。虽然群体中的个体都在努力奉献着,但正如小律所说,对我们这个发展了近十年的民间组织而言,每一年都在维持现状。
35
发表于 2013-1-31 12:1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4# 加肥猫


   
天生的组织形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制定长期稳步的发展规划,内在的民主核心又决定了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有决定权

我始终觉得阳光做的事情不是用个人与组织的互相权衡去发展看的,本身阳光作为一个有点“虚无”的形式,自然生长就挺好的。如果要作为一个管理体系去看待的话,那就意味着它的存在有了更短的实效。如果按照自然生长,或许更长久?也许瞬间即毁灭,不过那又如何?个人如果对于组织有期许就去努力做点啥,但这做点啥的形式五花八门,无谓行与不行。阳光有“道”的那么点禅味,我觉得到最后要这么看才不容易让个人的东西去凌驾在组织或者更广阔的目标之上。

强势的在做改变,有方向也只是到达下个港湾,但不是彼岸。在阳光做的事情,我觉得和任何人现在要顾及的家庭、社会、工作层面上的貌似都有关联也都没有关联,说小点不过是生命实践的某种意义。

觉得自己写的很文艺在阳光呆了4年依旧很理想化并且觉得没啥不好的小塔留
36
发表于 2013-1-31 17:5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小ta


    好的,好想念大家啊~
37
发表于 2013-1-31 20:1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6# 王涛Jesse


   有空帮新学期的新人培训改个PPT吧!
38
发表于 2013-3-25 19:03: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上周末和Ta姐讨论过为什么阳光是现在的阳光这个大问题后,我再来看这个帖子,很有意思。
突然明白Ta姐说的那句话了-以阳光现在的形式,是种自然生长的形式,拉资源,走向正式NGO,不一定就是合适的道路。

万事看机缘,就像花开花落,四季变换,谁都没办法瞬间改变一个巨大组织的属性,让组织自然生长,让一切自然流淌,机会合适的时候,再修建修剪枝杈,指不定下一个十年,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从来就没有原地踏步的说法,只是大家的目的地不同而已。
39
发表于 2013-5-9 22:59:16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网络时代了,如果真的想让阳光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些网络课程。
40
发表于 2013-5-14 14:47:57 | 只看该作者
在上周末和Ta姐讨论过为什么阳光是现在的阳光这个大问题后,我再来看这个帖子,很有意思。
突然明白Ta姐说 ...
ChellyLi 发表于 2013-3-25 19:03

   
    四季更替,宇宙之常; 老人不逐渐淡出,新人就没法进来,否则阳光何以消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
41
发表于 2018-6-12 20:42:15 | 只看该作者
很想顶顶这个帖子,在我志愿十年之际
我还是回答不了当初小律提出的问题,但是因为阳光我做了很多重要的决定,走进了教育领域;
虽然偶尔还是会泄气,但是更多是对自己坚持的确信。
在第三个本命年之际,我回顾一下,有个很好的交代。
42
发表于 2019-1-13 22:3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包包 于 2019-1-13 23:14 编辑

好贴。
如果阳光有类似于公益机构理事会一样(昨天志愿者大会上含笑的动议),会不会就可以给虽无暇参与课堂的老阳光们,参与阳光志愿者大会决议的机会;赋予阳光志愿者们更多建议和角度的阳光元老们更多的职责和权力呢?
阳光志愿者大会,如果允许有视频接入,会不会给老阳光们的参与机会多一些呢?
阳光志愿者大会,参与标准一定本学期要有参与阳光活动的限制次数吗?如果是做过阳光主席或者对阳光有过重大贡献的是否也有权参与呢?

点评

可以赋权的,不过标准是通过志愿者大会再次商榷  发表于 2019-1-14 14:4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5-1-22 12:15 , Processed in 0.043517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