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0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北京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2 16:4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种竞争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每个学校各自为政,学校规模难以继续扩大。以昌平中滩的三个学校为例,三个学校全部学生在一起每班人数仍显不足,现在分别在三个学校,不得不实行多级复式教学。各年级人数具体分布如下:

京源小学育才小学永利小学

学前班16108

一年级1374

二年级0716

三年级745

四年级045

五年级603

六年级101

总计433243

老师222

复式班4级3级4级

办校时间97.998.997.9

3、学校的教学状况

就目前所知,只有两所打工子弟学校开设了初中部,其他学校只办了小学部。在这 114所学校中,有 52所学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6年制教材,有 41所学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5年制教材,有16所学校采用北京学校的教材,其他5所不详。

多数学校的课程以语文、数学为主,社会、思想品德等科目也有,但这些科目与美术。音乐等科目一样,一般没有专职的老师,而且课程开得也不太正规。绝大多数学校由于场地的限制,开不了体育课。最近两年,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一些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电脑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吸引生源和竞争手段而设的,真正考察起来,英语课的教学稍好一点儿,电脑课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聊胜于无。有位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是从省内的一个地方师专毕业的,由于当地拖欠教师工资严重,她在毕业后直接来北京打工,经朋友介绍来到这所学校,她说:在这所学校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只有她一人,她负责教电脑课和英语课,学校有10台旧电脑,每个班有三四十个学生,一堂课下来每个人接触电脑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新鲜劲儿还没过,就下课了,哪有心思听老师讲课。

在这些学校中有复式班的有72所,实行复式教学有利有弊,多数复式班是因为生源不足才开设的。有的学校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是指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都由班主任(即包班老师)教。包班老师每天上7节课,上午4节,下午3节,晚上要批改作业。但是多数学校还是实行分科教学。

4、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差。毋庸讳言,打工子弟学校的开办是一种市场经营行为,利润是办学者追求的主要目标。由此,许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习条件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室简陋拥挤,采光不好,冬冷夏热;桌椅新旧不一,参差不齐;教具置备不齐,有的学校连圆规、半圆仪、三角尺都没有;学生缺少活动场所。而且目前由于没有明确的办学管理政策,许多办学者不愿冒风险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完整。对于师资力量的调查,我们没能得到详细的数据。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在这 114所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受过正规师资培训的人占不到三分之一,多数人在执教前没有受过任何有关教学的培训,只是把教学当成一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授课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而且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全面的问题。有的学校为了减少雇用老师的开支;许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人乎所有的课程都能教。如上文所述,正规课程体系中的一些课程都开不起来,更不用说手工课,活动课了。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事关德育、美育、体育的许多课程都开不起来!很难想象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无论从内部情况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学校都处于严重的管理缺失状态。从内部来看,从收费的数量,教师的雇用到课程的开设,教学的安排,学校的一切事情由办学者全权管理,而作为一个学校应有的教师评估,学生评比,体检等工作几乎没有。从外部来看,由于没有具体的管理政策,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对这些学校的管理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整顿治安的风声紧时,就要取缔它们;严时则基本不管。这就使得学校在办学条件,收费高低,招生等各种问题上处于自由状态,缺少规范的管理,由私人随意操作。由此,学校倒也方便了打工者的一些超生的没有户口的子女的入学。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及建议

大量打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有力的说明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存在及其需要解决的紧迫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全国200多万流动儿童也是祖国将来建设大军中的一支。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起点,要靠现在来铺垫。儿童不能等,在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实现普九义务教育的今天,200多万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更不能等。时间一天天过去,流动儿童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尽快的妥善解决,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影响和损失都将是巨大的!

对流动儿童而言,即使目前可以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小学,三五年之后,他们仍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离开父母回家乡读初中,存在学制和学籍的衔接问题;继续留在城市,仍然读不起初中,因为城市公立初中的费用更高,而绝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开设不了初中。留在城市,横在他们面前的教育断层如何解决?!如果他们就此失学,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一无知识,二无技能,又将不得不沦为城市里最底层的劳动力,重蹈他们父辈的路!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这些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与他们的父辈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从小就待在城市里,对于他们而言,农村的春种秋收己变得陌生,农村的封闭落后己不能忍受,虽然户籍在农村,但他们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从小生长在城市,见识了城市的现代文明,但他们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他们不能同城市的儿童一样享受生活赋予他们的权利。在对他们进行义务支教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和要求:能不能带我们参观一些博物馆?能不能组织我们去看儿童电影?能不能让我们到大街上去学雷锋,帮清洁工扫马路?为什么附近其他学校的学生都这么做了而我们不能这么做?!…这些问题和要求是他们得到老师的“不行”的回答之后转而问我们的。对此,有些办学者解释说:在学校的合法地位没有得到确认之前,他们不能组织公开的活动以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招来被遣散的麻烦。

与他们的父辈(流动人口第一代)想比较,这些流动儿童对城市、对生活的期望值要远远高于其父辈。流动人口第一代是抱着解决生计问题、出来见见世面或者为家里存点儿积蓄才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他们并不期望能与城市人有同样的待遇,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里人”与“乡下人”的意识,他们即使受到城市人的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也不会感到特别的难以忍受,如果实在于不下去他们还可以退回家乡踏踏实实的当农民。但是这些流动儿童则不同,从小就脱离了农村,对他们而言,背后己没有退路,他们己经不甘心回去做农民。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期望能有与城市人一样的待遇,他们期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旦这种期望不能得到满足,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对社会、对政府的强烈不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觉是整体性的,现时的感知与由过去经验堆砌而成的主观先验框架有直接的联系。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的框架来容纳整合现在遇到的情况。己经有流动儿童在作文里写到“我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公平”,还有的儿童写“我一定要出人头地”,

“我恨我们那里的领导”,“我希望能当个什么官儿,既有权,又有钱”…这些都是流动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如果他们的处境得不到改变,这种对社会的消极的认识恐怕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Z
2
发表于 2012-5-11 00:02: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距今至少五年了,这些流动儿童的现状却没有多少改观~
也许生活环境或者说是生存环境的改变(提高)才会让改善变的有可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5-1-22 19:10 , Processed in 0.025121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