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4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ZZ“亲近母语”野战攻略十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0 21:3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ta 于 2009-9-3 09:57 编辑

亲近母语http://www.qjmy.cn/

亲近母语野战攻略十招(V1.0砖头版)

亲近母语实验活动献策

设计亲近母语实验的老师们的工作实在扎实,下载下来用小五字打印还用了20多页纸。关闭了除了电灯之外的所有电器设备,仔细研读,颇有些感触,深为这个课题的宏大和老师们的严谨态度折服。阿甲受益颇丰,在此深表感谢!
收获之余,也随机生成了一些攻略招法,特此抛出砖头,砸着哪位的脑袋千万莫怪。只是游戏迷某甲天然是个野路子出身,虽然也曾是教书匠,却是个天天与学生一起踢球、喝酒、下棋的孩子王,攻略之毛糙,在所难免。各位方家莫笑。

亲近母语,工程庞大。大环境、小环境下忽视母语的积习流弊,非一日之功。阅读教学固然是良方,但工夫总是在事外,如果陷于事内周旋,说不定要疲于奔命。特献如下攻略,供局内人参考。
攻略一:阶梯法。
所谓阶梯法,是指把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提升,按照一个合理的阶梯规则划分,而不是简单按照年龄、年级的划分。
我们知道,阅读修养依赖培

养,如果以前没有培养,即使老大也只能徒然伤悲。有的孩子培养得早,即使小学低年级已经能完整阅读一本文字书,如果没有培养,即使到小学毕业,也无法独立
把一页文字读完。这种情况我曾多次测试过。所以,当一位家长咨询他(她)的N年级的孩子应该读什么书的时候,我总是要先问问,这孩子以前都读过什么书。孩
子真实年龄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的阅读年龄,或者说,所处的阅读阶段。
攻略二:高低混排法
是上一个攻略的延伸,把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孩子想办法混在一起阅读。当然这样做在实际操作上可能会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你想,如果让高水

平的低年级孩子跟着读启蒙阅读读物,只能是浪费;而让低阅读水平的高年级孩子去读超越其能力的读物,也是白费力气。混在一起,高年级的孩子会感到压力,但
至少能适应;低年级的孩子能获得自信。
攻略三:影音聚焦法。
亲近母语的实验设计中谈到了电视教学法,大概与此法相同,我只是想特别强调一下。孩子对声、光、形、色是特别敏感的,好的
影音素材会对阅读起到非凡的效果。毕竟引导他们阅读最重要的是引发兴趣,而不是真的教什么阅读内容。


先说影视。亲近母语中列举的名著,许多都拍摄过优秀的影视作品。比如《三国演义》《骆驼祥子》《阿Q正传》《孔乙己》。世界名著中也有不少,前天我才
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大部分名著几乎都有经典的电影。我认为电影比电视好,至少一次能看完,整体感强。不过我建议,也不要放弃动画片,《爱丽丝漫游奇
境》、《大闹天宫》这样的著名中外动画片,孩子们都会特别喜爱的。连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也有动画片,多好啊。看电影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我这么说,是
因为自己是个超级影迷。
声音也很重要。声音不光指类似相声、评书之类的,还有音乐。比如亲近母语中提到高山流水,这是两个古琴曲,高山已经失传,流水还有公认的版本,最
好的是四川孔派的七十二滚拂流水,王力的老师赵元任推崇备至。古诗词中还有些著名的篇章也有流传下来的公认音乐版本,最有名的是王维的《阳关三叠》。
白居易的《长相忆》、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抱歉,词牌名我忘记了)、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谱曲虽然是现代人谱的,也挺优美的。姜夔的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曾经被著名的百老汇合唱团清唱过,听来宛如天籁。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忽略其音乐美感,有些因为白话文丢失了韵律而变得干巴巴(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用白话文就是读不出韵来),有时也难怪人不能亲
近。市面上有一个软件《宋词三百首》,里面就请了一位老先生,好像就是用扬州土语仿古韵吟咏,八声甘州听得人如痴如醉。
孩子喜欢诗歌,总是从节奏和韵律开始感受其美感的。美诗配美声,不勾他(她)喜欢,我才不信。
现代诗也一样。我总是记得《城南旧事》里那个小女孩读的我们看海去,真的很美。

攻略四:中英双栖法。
目前大家公认英文学习很重要,以至于往往偏废了母语。的确,
Englishmeans money,我们有时很难改变。不过有一点往往是被忽视的:语言的学习并不冲突。英文真的能学好,其实母语也不会学太差;反之,母语优秀,学英文也很简
单。关键是在孩子的语言学习中,不能太功利,应该努力去品味语言的美感。我一直相信世界的语言是相通的。
中国二十年代有一位革命者叫盛成(如果没记错的话)的,工人出身,在国内也没念几天书,逃到法国留学后,在短短几年中通过刻苦和悟性掌握了法语,他后来有
一篇法语作品《我的母亲》被选入了法国的语文课本,这是我知道的惟一的一位。我顽固地认为,他取得这个神奇成就的原因在于他学习的是法语的美感,而不是法
语本身的文法。语言之美是相通的。
所以我主张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去感受语言之美,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哪一种都无所谓。有不少英文大家的原文并不深涩。亲近母语中提到了
《我的心呀在高原》,这篇彭斯的名篇英文原文除了有点苏格兰土著语的变化,基本上是初学者可以朗读的。即使莎士比亚的中古英语,也有很简单的名篇。还有我
非常崇拜的威廉·布莱克,他的诗歌多简单却多美。“Thenam I / a happy fly / If I live / or if I die”这句在《牛虻》中引用的名句,哪一位英文初学者读不懂?还有美国女诗人狄金森,“Iam nobody / are you nobody too.”她的名诗差不多都这么简单。非常可喜的是,这些诗歌也有非常优秀的中文译本。如果让孩子们同时接触,甚至让他们尝试自己来翻译一下,你想那是多
么开心的事情。
找找那些能品味英文美感的英语老师来合作,没准能出奇效。
攻略五:主题原创法。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鼓励孩子自己创作。有位美国的写作老师对厌恶写作的孩子们说:先生小姐们,其实写作很简单,你们都会,就是撒谎。我

认为这个故事很深刻。我想不起自己以前被老师打高分的作文,哪一篇不是撒谎的!我老老实实写下亲身经历和见闻的东西,一般被评价为流水账撒谎用另外一个好听的词表述是:超越生活。
写作需要超越生活经验。而生活经验,有来自自己的,但大多是来自别人的,最丰富的在书里面。你让孩子自由发挥创作,其实就是让他去阅读,读书、读人。
国外在组织孩子写作方面有许多非常值得赞叹的经验。往往不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经历(比如春游、一本书)作为命题,而是给一个抽象的命题,比如生命、生活、死
亡、爱情(当然是否能让孩子谈这些话题要看老师自己的想法)、春天、美丽。我接触过一个最好玩的命题是:墓志铭。你试试让一个10岁的孩子写他(她)自己
将来的墓志铭,想想就很有趣。他肯定不会写:这里埋着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什么也没做。他可能会写:这里埋着一个科学家,他的诞生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诸如此
类。
每当面临一个主题时,孩子会自己去寻找他想表达的话和素材,它们都在书里,但未必一定是某一本书。
如果有足够的魄力和精力,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组建创作社团,通过板报、广播站等形式去发表自己的作品。发表,是所有创作的动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40:43 | 只看该作者

攻略六:时事追击法。
“9·11”那天下午,中央电视台几乎什么也没有报道,据说报道的口径有待批准。广州有一间小学全面停课,校长布置老师组织孩子们看新闻(可以看凤凰卫视和香港台)、讲解、讨论,这场讨论持续到第二天。我想在这一天半里,这间学校的孩子们学到了一个学期也学不到的东西。

房龙在二十世纪初就曾这样描述我们这个世界:澳洲某个港口的罢工将可能影响印度某个天才孩子的一生。我们这个世界日益处于关联之中,再没有比对我们命运的关心更能激发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兴趣了。

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影响到社会群体的关注兴趣点,孩子们也是一样的,只要你不把他们当作孩子。

万一美国人真的向伊拉克开战了,你不打算向孩子们推荐有关新武器、新战法(比如无人战、导弹战、反恐战)方面的书籍吗?或者,是相关的历史书?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

攻略七:亲近乡土法。
哪一个地方的人,不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最好的?中国这么大、这么悠久,各地留下了多少非常乡土的文字或者多少吸引美文的乡土景物与风情。我就不提扬州八怪和二十四桥明月夜了,单说扬州评话(是评弹,还是评话,我真的有点胡涂,请指教)。曾经拜读过一本由一位老评话艺术家(我又忘记这位老先生的名字了,抱歉)口述,其他人记录下来的书。里面有一段三国,实在是太精彩了。那一段是讲赵云是怎样在徐庶的指挥下,在博望坡破曹仁十万大军布下的四门兜底阵的。民间艺术可以完全不必理会各种限制,十分酣畅淋漓地描述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把一个故事讲得趣味横生,令人拍案叫绝。读罢合目细细回味,真是神乎其技!可惜我没真的听过,即使听了恐怕也只能是三、四成明白,不过我还是被他的语言魅力和讲故事的魔力深深打动了。徐庶的泰然自若,赵云的英武神俊,曹仁的憨傻模样,历历如在目前。能与这位老先生大致比上一比的,恐怕只有说评书的袁阔成了。电视剧《三国》远远不如原著,而原著实际上是把许多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一般读者不是多次玩味也很难品出个中滋味。有这么好的评话,实在不该囤积居奇。

亲近乡土,可以让孩子获得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也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文化,更加亲近母语。

攻略八:以文会友法。
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现、喜欢攀比。如果能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表现的方法几乎只能是靠阅读、背诵、写文章,谁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当然孩子的游戏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赢家的位置)。如果多一点这种活动,还怕孩子不跟着你玩阅读?
多设擂台,多设奖项。这是红泥巴村历次活动的经验。

攻略九:角色扮演法。
如果你注意观察过小小孩,你会发现他(她)们往往很自然地不区分生物与死物的界限,在他们不成熟的世界里,虚构与真实有时很难截然分开。这是孩子成长的缺陷,也是孩子成长的福气。你是个大人,你已经渐渐不能这样享福了,除非你让自己的心理回到孩子的年龄。

表演,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法宝之一。不一定要专门举行话剧表演活动,但可以设计各种简易的表演活动。只有大人才真正讲究布景要跟真的一样,孩子们可以用语言来布景。你看看孩子的游戏:说好了,你是坏蛋,我是警察,我开枪,你倒下,啪啪,怎么你还不倒,不跟你玩了。

书籍可以延伸出许多想象的世界,要表演什么不容易?有位美国的老师想出一招:孩子们分成小组,一个小组发一本书,不管你爱不爱看,你要通过表演让其他人对你的书感兴趣,可以讲书的内容,也可以不讲。于是有位8岁的小女孩拉着同伴来表演广告
一位说,哇,我吃了一头牛;一位说,请读读我们这本书;又一位说,
哇,我吃了一头牛;又一位说,请读读我们这本书……
笑掉大牙的大伙儿都想看看,这到底是一本与牛有什么关系的书!

有一位特别爱书的中学校长也跟我聊起过她小时候表演小品推荐书的事情,她演的那个小品到中途嘎然而止,结局留下悬念,惹得同学们都想来看看书的结尾。她忘记了书的名字,只记得书里有个很好听的地名:紫竹院。是啊,如果你爱书,一定要记住书的名字吗?你不必占有它。


攻略十:资源共享法。
资源共享这四个字已经被滥用了,不过我再找不到更合适的名字。

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规规矩矩地填鸭容易,放开来搞阅读首先面临到资源的困难。有足够的书吗,那么多孩子,万一他们都想看一本书或几本书怎么办?我们都知道,孩子是最容易一窝蜂干一件事儿的。还有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准备所有的内容吗?要知道,引导阅读往往需要去掌握许多背景信息,最简单也必须把书先读一遍。即使平时积累再多,有这么博学的老师吗?或者换句话问,老师有必要这么博学吗?

我有两招:
第一,老师不必这么博学,问题是也不可能。就像向导不一定每个地方都去过一样的道理。向导只要知道怎样去,能引发游客想去看看的欲望就足够了。与其让老师成为万能的讲授者,不如成为熟练的向导和公平的裁判,通晓教育心理学恐怕比什么都懂更有用,而且现实。

第二,就是资源共享法。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素材共享。恐怕让一个小组的教师各自专攻一方面的背景知识更现实,这个多研究一些科普、那个多研究一些历史、另一个多研究一些军事,讲的时候各尽所长,不必一个人就对付一片学生,从头到尾。当然按照学校一般的惯例,这是否能做到,我自己也感到有些怀疑。另外就是书。当然首选图书馆,但图书馆显然是不够用的(如果真用的话)。在法国的小学里有这样的做法(在南京大学的一位访问研究教师的著作中这样描述的),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藏书拿一些到学校来,教室里专门辟一个场所放置,把教室变成一个分享快乐的地方。在法国,孩子们除了拿书,还拿玩具,据说学校变得很好玩,因为一个在家里玩不过瘾,放学后小学生都不大愿意回家。书上是这么说的,我没去看过,不过我多少是信的。

实际上,班级读书会肯定是需要在这方面实现一定的共享的,不能指望学校的图书馆能有那么多品种,每个品种有那么多。而且,实际上孩子们自己看的书,十有八九与老师直接推荐的书是有差异的,他们更亲近相互推荐的书。

十大攻略先暂时描述至此。敬请大家批评。
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45:4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收藏的一篇文章, 很有借鉴意义,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其实有些方法我们的课堂中都在使用了,不过这个贴子总结的比较全
4
发表于 2009-6-12 12:4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6:19 编辑

有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9-22 01:15 , Processed in 0.031211 second(s), 15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