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小t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读书交流会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11-3-14 00:16:11 | 只看该作者

第40本书——目送


印象中这200贴的回复里,已经有朋友推荐过龙应台,不然我其实原来也和她不熟,却不是从《野火集》开始要去欣赏那个年代的犀利。目送其实是听完的,不是看完的,冷静的一把女生后面,确是龙应台最深的一种亲情的抒泻。有年代的人笔下的过往总是让我们有个错觉:好像能明白他们深邃的情感却其实从未深刻体认过。每每说繁华的背后,总有落寞的身影。现在连这个身影你都看不到了,因为你已经不会让自己走入那深巷里,独自一人,沉思,沉淀,沉稳。感谢龙女士的文字,让我有机会想起来,我应该去看看内心黑森森的胡同里,我是不是落下了特别多、特别珍贵的东西。
202
发表于 2011-3-14 00:25:26 | 只看该作者

第41本书——城邦暴力团(上、下)


张大春,又是大春先生!!!!!!!!!

此去今年,早已拜倒在大春先生的浓郁先人那么点意思的文字下,一面检讨自己丢失了老祖宗的本性,一面觊觎一个能如此玩转文字且清清爽爽带着那么点儿古代味道的台湾叔叔。这是他最新的一部小说,不好意思,以我的智商我只能掠去此书另一个很明显的台湾那阵子时期前后的来来往往,专注在这个虚拟人物的各自命运里,结果愣是到最后觉得自己其实还是被耍了,因为人家前面都告诉你,“唯浅妄之人方能以此书为武侠之作“所以我就是那个浅妄之人,纯粹但武侠小水来看。但是要说的是,期间是有一些无法被归入单纯武打就是武侠的硬性思维中去,这部分往往就涉及到了本书狂大的人物体系,偶尔看的有点小崩溃。不过這却是一本野心勃勃的歷史佳作,也是一本透著無限張力的小說。如大春先生所言,奠記歷史長河中你我一般的小小人物,喜怒哀傷,芸芸眾生相。
203
发表于 2011-3-30 22:23:10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建议,
有没有人想交换书籍看呢?
把自己不看的书分享给别人,换回自己喜欢的书,
现在用ipad写真不方便,明天再写个吧
204
发表于 2011-3-30 23:15: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得好~~~找找有没有帖子~~没有的话~发一个吧~~支持~~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3-31 08:5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4# 红霞


    欢迎组织,LZ本身太忙,这些书也都是抽空买的或者去书店借着看的。之前有和原点老板波仔商议换书会,可以考虑由你牵头组织一下哈~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0:55:24 | 只看该作者

第42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转眼又是一个月,原来4月份忙碌的我还是凑合着看了不少书的,继续更新ing,推荐好书也希望从大家那里继续得到推荐。


这绝对是一本文理可以共读共感叹的恐怖采访手册。。。
即使是在一个如此温暖的午后,这本书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是让我忍不住要靠墙勉强坐在凳子上,呈完全蜷缩状。再一次肯定精神病只是我们所谓“病态”,此书里面所采访的对象,加之应该有作者本身加入的小说编写的一些分不清楚是真是假的情节,彻底伪装了起来,也彻底让人如浸在刺骨寒冷的水窖里,不知道应该还能有勇气面对我们所不知道的未来,不知道水下有什么,更不知道我们所自认为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何为真何为假。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部科普小说,涉及到的量子物理学,生物学,绝对相对论,真是让人不停吞咽口水,不停心甘情愿消耗脑细胞去思考去斟酌,然后可能终有一天,欢迎加入你曾以为的“精神病”世界,因为你的逻辑已经让你无所辩白,只得承认也许他们思考的,真的都是事实!!!
这本书强烈推荐,当天店里剩下的唯一一本就卖掉了。。。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6:07:12 | 只看该作者

第43本书——鲤 来不及

半年前在第29本书的时候,特别有推荐张悦然鲤的这一系列,那个时候还没有看過幾本,转瞬间就差鲤·最好的时光没有上手了。然后发现还没有提及鲤·因爱之名  鲤·谎言 以及特别想推荐的这一本——


我不知道这要算是给80后的一首哀歌还是一种接受的平静,我只知道每次鲤的文字总是淡淡地流淌,待你凑近一看,它便喷涌而出,溅得你全身上下到处都是,无以复加。只是你可以悲痛,可以狂笑,都可以,来不及这期不是在哀悼,只是一种体认。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6:54:14 | 只看该作者

第44本书——行走台湾II 我的台湾情结


也许每个人都要有点情结,比如我有京都情结,有布拉格情结,有埃及情结,有BORABORA ISLAND情结,然后就是这个。。。台湾情结……
里面就是典型的文字+图片,只不过出自那些因为一些情况他们的文字,他们出版的书还没有在大陆普及开来,但是都是老功底一般硬朗诚挚的文字,述说着他们的家乡——台湾的一颦一笑。
我希望有生之年站在台湾的土地上的时候,可以追随着这些不是很出名但是绝对很宁静很悠远的地方,静静聆听每一段风景告诉我的故事。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7:01:21 | 只看该作者

第45本书——成人述说的童话《伪伦敦》



首先,我要提醒一下,你千万不要再烦躁的时候看这种成人式童话书,你肯定没有耐心,还要指责,因为不能一下看到这个奇幻故事后面所能瞅见的那么一点《MATRIX》,那么一点对角巷的味道,也不能完全明白此书可能影射的更深一层对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点臆想。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提醒。

关于这本童话书的内容如下:
照耀伦敦的太阳,蛀蚀了伪伦敦的闇阳。这是伪伦敦战事的第一个征兆。
在伪伦敦街头,破伞先 生指 挥着 从伦敦来的所有破雨伞,武士桶者保卫着读经师和匿踪桥。伪伦敦是镜子里的反城市,伦敦的所有垃圾、旧物、废气、烟雾都会渗透进伪伦敦。原来,伪伦敦正危机四伏,札娜命中注定要成为天书上记 载的英雄。英雄是天命注定的吗?天书的预言一定会成真吗?在伪伦敦,一切都不按牌理出牌……

就这么一个开头,无头无脑,一堆奇怪的字眼:破伞,武士桶,读经师和匿踪桥还有其实好像不怎么是女主人公的孩子们。。。

PS:这本书更适合大人看,我觉得。或者不那么烦躁的大学生,或者能独立思考的初中生以上等。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8:02:46 | 只看该作者

第46本书——我的奋斗

不好意思,本人孤陋寡闻,一直不知道罗大仙的背景,无意中翻到那么斗大字眼的一本书,翻了一下觉得文字很有趣,便也就看了下去。
这是老罗的自传,但里面的文字不关于他自己的,关于一些评价性的词语,倒是很有自我思考与反省的分量。没有看到这本书附带的光盘,不过从文字里已然察觉:
你選擇做好人,這個世界的平均水平會上去一點點;你要是選擇做相反的那這個水平線會下降一點點。一己之力,貴在堅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8:09:57 | 只看该作者

第47本书——不分东西


闾丘露薇
行走中的玫瑰
我已出发

都没有看过

曾经窥探过一些博客内容
看过一两眼凤凰卫视前方报道
知道她好像是个很红的记者

虽然我一直都喜欢的是吴小莉(现在无关注,是否还在做新闻主播呢?)

我喜欢文化碰撞之下的思考。

这本书切入的是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胸怀和视野来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其实我对公民这个定义一直很好奇,如何来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何去思考,这是我一直觉得除了媒体引导之外,每个人都应该去积极思考的东西,从来不应该让媒体QJ了自己真实的心意,无论好坏,无论社会评价如何,看待一个社会新闻的背后,自己的思考是更重要一些的,那些人云亦云,打蛇随棍上一般的匪类心态,实在是不入眼也不入流。

节选一下文字,来自豆瓣功能的读书笔记:

——《做人不能太CNN》
认同自己的做法就是对的,特别是自己的做法是得到大部分民意支持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可怕的是为,因为这会导致社会自发地对不同声音和意见产生不容忍。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人们的思想也应该是多元的,人们有认同和不认同一种意见的权利,爱国也是一样,我们有同样的自由和权利,用不同的方式去爱国。这种权利,则华中状态不是我们一直在在争取和捍卫的吗?为何在爱国这样的道德名义之下,这种我们曾经正视的东西,却变得如此得无足轻重?甚至连法律也变得无足轻重起来?如果我们自己之间,都做不到去倾听对方的表达,去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又怎样去和外面的世界进行沟通?我们会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和恰当的表达,去让那些本身就和我们的认知存在着差距的西方人来听我们说的话呢?

——《韩寒,一个公民的标本》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们谈论的任务和话题会很多元,在思想文化领域,很少会出现偶像式的任务被大家追捧,个体付出的努力能够被自己,还有周边的人所欣赏就可以了。只能说,我们从小总是拿不同的人物作为我们成长的前进的榜样,于是当我们长大之后,如何摆脱寻找座右铭、寻找励志人物的思维,真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这样的思维根深蒂固,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这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结果,我们一方面被教育要对自己自信,一方面又被不同的模范人物左右着我们的人生目标,有意无意地复制,或者希望复制别人的道路。我们是否意识到,这其实非常矛盾?我们是不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尝试一些改变?

……

或者你会说,这些都是需要权和钱才可以做到的,一切都是体制的问题。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体制也是由人构成的,一个缺乏公民意识的人,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无法设计出良好的制度的,即便有良好的体制,也无法制止他在这个体制里面钻空子。你当然会继续说,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有监督的,但是同样,如果每个人都缺乏公民意识,缺乏道德底线,那么所谓的监督也只不过是一种摆设,因为会这样的人最终会向利益低头,向权利低头。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少数人具备公民意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可能够会非常痛苦,因为绝大部分的人,无法理解他们的不满,甚至会觉得他们的声音太过刺耳。但是很快,当有些人发现自己的权利遭到侵犯的事实,他们会感谢这些人的存在,这个时候,他们可能继续保持沉默,但是他们不会再批评这些少数人。当越来越多人的权利遭到损害之后,保持沉默的人如果再不发声,那么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

韩寒只不过是那些不沉默的少数人,而他可贵的地方在于,他是在为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争取公平。其实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在网络上,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苦痛,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当自己愿意为别人说话的时候,也会有人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为自己说话。

这些年轻人当然比不上韩寒的传播力,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力。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8:12:16 | 只看该作者

第48本书——旅行箱的故事

可借阅~~

三联书摊上买的,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的故事,有悲伤,有希望,有痛苦,有成长。让我第一时间就想到阳光的美术课,想到孩子们笔下想述说的东西,从小就能接触艺术的感觉真棒。

213
发表于 2011-5-19 12:57:09 | 只看该作者
才看到这个帖子,不错! 小ta看了好多书呀,:-) 最近一个朋友推荐了一个免费送货上门的借书网, 还没试过,听朋友说不错,而且看了一下网站,书也还蛮多的,推荐给大家 http://www.qingfanqie.com/Index.aspx
214
发表于 2011-5-19 13:1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3# 未知数


    前面有看到人推荐,青番茄呗~
215
发表于 2011-6-20 00:15:46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好书呵
顶~~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6:35:38 | 只看该作者

第49本书——幸福的方法


励志类的书已经不是我这个年纪感兴趣的了,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准确的说应该是老师授课内容的部分收集。
现在网络上哈佛大学公开课有一门很抢手的课程,那就是幸福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门课堂的主讲老师——泰勒 本 沙哈尔
从书的结构上看不是走条理逻辑路线,确实,本来幸福这个字眼的探究看似深奥,作者应该是在系统积极心理学的建设中,提炼了一些依据,坦白说综合评价或者综合建议在心理解答上无法有太深刻印记,我只是从中挑选了之前所没有想到过的角度和体察,做好记录,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千万别弄复杂了。

以下是部分内容抄写:
18页——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 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批注:这种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心理,不止是关于幸福感,还有错觉和人的本性说法在其中

70页
当代研究中指出,追求目标,而不是到达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 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作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上的快乐)。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会帮助偶们去规划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指示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的感觉。 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并不是全部。须知,目标本身除了必须是有意义的之外,它所带给偶们的在旅途上的快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101页

我们不能只坐在那儿去期盼好工作从天而降,我们必须主动去寻找或是在目前的共工作中创造那种环境。迁怒于他人(父母、老师、老板或是政府)或许会得到一些同情,但那不是幸福。找寻幸福的最大责任还是落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某些工作里,诶了争取系功夫,我们可以对工作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即使工作没有特别的要求,我们还是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明确的目标,从平凡中寻求挑战,获取沉浸体验。我们可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多地参与我们感兴趣的工作,或调换到其他部门加入新的项目。如果无论我们怎样努力,目前的工作都无法让我们感兴趣投入其中,那么就应该考虑换工作了。 下决心在工作中做出改变,或是找新工作可能会让人恐惧,但是如果一份工作在糊口之外无法带来任何幸福,就确实需要有所改变。当收入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时,我们会不断地去找更好的工作,以求从困境中脱身而出;试问一下,为什么当追求的目标是幸福时,我们却不能作出同样的努力呢?要在生活中作出改变,所需要的其实是勇气,而勇气本身不代表没有恐惧,而是感到恐惧的同时仍然付诸行动。 批注:沉浸体验——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在沉浸状态中,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作出了巅峰表现:偶们感受快乐,展现最好的状态。我们对于正在进行的事情是用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打扰我们或是使我们分心,在此最佳状态下,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以及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6:38:03 | 只看该作者

第50本书——我在雨中等你(小说)


我叫恩佐。我老以为自己是人,也一直觉得我和其他狗不一样。我只是被塞进狗的身体,里面的灵魂才是真实的我。这里记录着我和主人丹尼相依度过的风雨悲欢:当妻子凄凉死去,当岳父母和他反目成仇,当他镣铐加身被突然逮捕,唯有我知道真相。可是,我只是一只狗,我无法发音,不能说话……现在我老了,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我想与你分李我的故事,如果你愿意,就翻开书,我在故事里等你……

这本书一直都是从狗狗的角度来看待男主人所经历的一切,到最後已經鬧不清楚這究竟是人在述說和一個叫丹尼的相處下來的一生,還是一條完全明白人間事情的小狗用全部生命和記憶在書寫的文字,因為它有著人一般的思路與理解力,這其中比擬賽車手的經驗會聚而成的關於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阻礙的文字讓人警醒。你的心,決定你看見的。

点评

求借书,我买了我只有你这本 同类型  发表于 2013-12-2 11:20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6:50:44 | 只看该作者

第51本书——亲爱的安德烈(书信)

这是著名的龙应台女士和自己18岁的儿子之间的通信往来,期间可以窥的一般青少年小心思,虽然说有些不太成熟和激进的一面,但这属于青少年这个时期最典型的向往自由,潇洒不羁,作为母亲的心思也昭然若揭,想不被察觉都很困难,除了得到一丝孩子的调侃,这间的角力与拉扯,两代人,母与子,文字间流淌出来的东西可以让家长与孩子都能或多或少感觉到与学习到什么。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6:58:30 | 只看该作者

第52本书——一问一世界(传记、传媒)


此书更多渲染的是杨澜对于文化传播的一种坚持与信念。从《正大综艺》开始,这个敢于呛声台风犀利的女子就让人印象深刻,即使是在那个年代,她用一种更超越当代的女性美与卓识历练着自己,一路带着求知与不断好奇索问的心态,平和地去展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如何看待摆出来的方案见仁见智。

如果不把它作为传记来看待的话,那就是浅显了解一下此女子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背后名人所告知与感悟的。来自明显略高于物质世界一层的人们,他们在已经打下的稳固江山面前,额外能够进一步所理解的,这里的文字也能告诉一些。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7:01:56 | 只看该作者

第53本书——灵魂的事(散文)



史铁生,这个名字是跟在我和地坛之后还是之前的,谁因为谁更出名,不晓得,人与物的关系在史老师的眼里,和谐万分。

本书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无法把如此细腻的描述和一位男性作家联系在一起,也许正因为身体的关系,所以变得比任何人都要敏感,都要善于去描述一种颜色,一种看法,或者只是细小的一个片段。就像盈盈一水间,你看着一个轮椅上的人,脉脉不得语,只有安安静静陪他一起,细腻寻味他的文字,他的情感,他的所有认真。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7:04:17 | 只看该作者

第54本书——冷浪漫(科普)


科学松鼠会又一力作桑格格的序言一针见血,科学松鼠会出版的一系列书都是文科生的一大福音,满足我们的形象思维所能理解的尺度,同时攫取了大量有趣的科普知识,让科学不再距离我们很遥远。才看了两个主题,色与爱,就让人收获颇丰,非常喜欢一直能学习的状态。

这本书精选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包括色、爱、和、美、宅、酒说、新生、艺术8个主题。在每一章中,各位松鼠们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用专业化的知识、通俗化的语言对主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诠释,从颜色的味道到基因与爱情的关系,从护肤品、保健品中隐藏的秘密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剥去了严肃外壳之后的异彩纷呈的浪漫科学世界。  

点评

哈哈 我有!  发表于 2013-12-2 11:20
222
发表于 2011-6-20 18:42:16 | 只看该作者

第55本书——一九八四(小说+政论)


这是去年圣诞节选取收到的礼物,《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看此书总体的一个感觉和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般》,全身颤抖因为真的和现实一些感受非常接近,但他是上个世纪的人,所以真的是预言家么?关于政治,我一直属于无感,也属于他这部小说里的算是女主人公内心里所认为的——

“他們——指的是黨——都不讓你快活,你就儘量打破它的規矩。她似乎認為,“他們”要剝奪你的快活,就像你要避免被逮住一樣,是很自然的事。她憎恨黨,而且用很粗的話這麼說,但是她對黨卻沒有一般的批評。對於黨的理論,除非觸及她的生活,她一概沒有興趣。他注意到,她從來不用新話,只有一兩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流行的除外。她從來沒有聽到過兄弟會,不相信有這個組織的存在。任何有組織的反叛黨的嘗試都註定要失敗的,因此她認為都是愚蠢之極。聰明人該做的事是打破它的規矩而不危及你的生命。他隱隱的想,在年輕一代中間不知有多少像她那樣的人。這一代人是在革命后的世界中長大的,不知有別的世界,把黨視為萬世不易的東西,就像頭上的天空一樣,對它的權威絕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計加以迴避,就像兔子躲開獵狗一樣。”

写在被红歌荼毒的6月


223
发表于 2011-6-20 18:47:16 | 只看该作者

第56本书——时生(科幻)


东野圭吾,响当当的名号,在日本,不过不是以这本书的文体和文风著称。曾经的《白夜行》、《流星之畔》,黑暗在一角的文风,如同盘旋在侧的黑暗使者,一个不小心就把你卷入无边中去。但是这部书不一样,被粉丝们成为最不东野但却最温暖的一本小说,在未来死亡的儿子其实在多年前真是见证着父亲转变的那个人,这中间没有复杂,很简单的科幻穿越,以一种子察父态的心理,共同经历着,见证所有的无赖、所有的伤感与痛苦,以及最后成长起来的担当。时间所赐予的一场旅行,过去的事情不可在纠结,但其实一切都已偷偷被改变。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东野其他的作品或者已经被拍成电视剧的其他作品。
224
发表于 2011-6-20 18: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57本书——斜阳(小说)


人说:你可以不读村上春树,却不能不读太宰治

读之前,我不知道太宰治其人其事,但是看到介绍里有《人间失格》,那部一直我都不敢碰触的电影,顿时来了兴趣,原著啊~不过这本书里才发现失格并不是和电影一样的内容,更吸引人的或者说那种挣扎不开的绝望与虚无幻灭,完完全全体现在《斜阳》里头。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日本无赖派大师,在日本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无赖派文学是指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委靡,疏远于主流之外,以颓废抵抗社会化,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影响深远。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城市的废墟弥漫着精神危机。太宰治的文学以耀眼的光芒照射在废墟之上。他的文学本来就是以现代的危机意识、世纪末的颓废意识作为出发点的,因而当战后的现实陷入危机之际,他的文学以强有力的现实感诉诸于人们的心灵。他原先悲歌“人世恐怖”,而在一九四七年发表的《维庸之妻》中,那种悲歌进而发展为一种对虚无的叹息和幻灭感。小说借妻子之口,讲述了一个因生来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为莫名的不安所攫住,以致终日借酒浇愁的诗人的故事。颓废堕落的缘故,被妻子一语中的:“像玩扑克牌一样,负的全部收齐,就交成了正的。”太宰治似乎相信,人只有内心深处抱有虚无感,才会具有善的秉性。一九四七年,太宰治发表了《斜阳》。这部以没落贵族家庭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的《樱桃园》”,描写了战后这一道德过渡期的牺牲者的悲剧,为他赢得了如潮的赞美。他临终前写成的《人间失格》,可以说是他整个一生的自画像,从中可以看到他从多愁善感的少年一步步丧失为人资格的过程,被誉为日本文坛“不朽的杰作”,是“太宰文学的总清算”。太宰治,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毁灭美学一代宗师。

前言关于作者的介绍就感觉是一抹浓稠的色彩,却在开篇被涂抹成一种精神癫狂状态,让人第一时间回到青春的痴狂与错乱,翻开斜阳的文字,却在平淡之后如碎玻璃一般散开,你停留在破碎的一刻,哪里也动不了,往哪一个方向走都会踩到、割破,但你不走停留在此最后也是会倒下,让血液混着玻璃渣一般溶解、消亡。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8:24:33 | 只看该作者

第58本书——礼物(小说)



今天继续红歌,拿了一本红色的书,内容却是让人觉得温暖异常,很久没有看小说觉得很温暖很幸福很想流泪什么的(都是那些深刻的么?
第一时间想到了日剧《双头犬》(推荐大家看一下),然后又想到之前想看的电影《让爱传出去》,每一个带着伤痛的人们啊,只要看到这里的小科林,虽然带着点那么奇幻的能力,但更多的作者笔触下写满的都是爱,用温暖的、激烈的、报复的抑或反复的方式,就在你我身边存在着,感知着。一个孩子用一种未知世俗的眼光纯净地看待这个世界,相对的,那些有着各种欲望要达到目的的人皮们,圣光之下无所遁形,大爱无疆,保佑那些还心存善意和爱意的人们,无形之中你们是被上天所祝福的。
226
发表于 2011-7-9 12:2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6# chinahwa


    哈佛大学亨廷顿的著作吧,他对于文化冲突的分析的确很深刻,不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7
发表于 2011-7-18 10:57:36 | 只看该作者

第59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访谈、宗教、哲学)



这个封面上抿着嘴唇的老人,他的神情和斗大的标题吸引着我从书架上拿下来,这是一部零散的大部头,一旦看进去了就爱不释手+十分后悔,因为很多关于历史、宗教(尤其是畅谈佛家大小乘、儒家相通之处等等)、哲学(如宋明理学派、道家),要思考对于现代人来说,只要你不是研究派,一般都会很痛苦,这本书反反复复我看了一个多月。有些内容跳过了,在心情不耐烦的时候,有些地方反复阅读,试图牢记,比如大小乘佛家入出世的区别,儒家对于本能的探究,比如佛家辨识派中说到第7、8识间的我执……

谈话中,梁氏还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老人家接受这本书作者的采访时已经80多岁,还很精神矍铄,记性很好,我有时候会想那个年代经历了重大社会变革,经历了各种大小战争,经历了振臂疾呼,经历了人生跌宕起伏,在有限的日子里,他是怎样地看待过去的精彩与苦痛,梁先生用一种掷地有声的话语,柔和地像慕日阳光般,告诉了我们。

补充介绍: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228
发表于 2011-7-18 11:07:58 | 只看该作者

第60本书——寄居者(小说)




6月的红歌期间,苦于不能在那样的环境里看各类需要思考的东西,所以捡的严歌苓小姐一本书,也就一头看了进去。相比较同时拿的现在炒作的厉害却只能让我想到《南京!南京!》里头那个最后牺牲自己肉体的女人的《金陵十三钗》,我更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个奇思妙想但一切初衷又可以理解的《寄居者》。


二三十年代背景下,相比较张爱玲有点苟延残喘的造作,同樣是女作家,严小姐手法在描繪上也有相似之處,是那無可厚非地帶著點女性的細膩筆觸,一段大環境背景下的追憶技巧,在她自嘲嘮叨的筆鋒下感受了似乎是一場愛情的風花雪月,只是在那樣淪陷的上海背景下,接近相同相貌的兩位男士,不自覺地對比了《亂世佳人》,豪華程度雖排不上,各種情緒轉換也略顯僵硬,但是嚴小姐確實說了一個好故事,一個吸引人看下去的愛情完結。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
“我”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我”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

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我” 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

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
一位世界报业大亨的生死前传,写在1942年的上海。
一位单纯、忧郁、文艺气质的犹太难民,从残酷的追杀中幸存,却听见自己爱情的挽歌,响在1942年的上海。
一位生在美国,长在上海的钢琴女郎,在背叛与热恋之间,良心与梦想之间疲于奔命,最终留在1942年的上海。
书中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上海人苏北人客家人,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没有人能逃脱“寄居”的命运。大上海,小世界——爱情与信仰,忠义与背叛,自我追寻与自我迷失,都在其中。“上海在二三十年代是最不古板的地方,全世界的人想在道德上给自己放放假就来上海。”
229
发表于 2011-7-18 11:27:55 | 只看该作者

第61本书——北京的腔调(杂文)



在《北京的腔调》里,读者可以读到侦探小说、先锋小说、诗歌、句读体箴言、艺术评论、文化观察、传媒生态、名人趣闻、办公室生存、创意之道,甚至心灵鸡汤式的小品文,《写给剩女的五十条忠告》、《写给情人的三十六个忠告》、《女人节致我的女人(们)》等文章都曾在坊间广为流传,《与最讨厌的人相处的二十条法则》、《如何做减法?》、《个人如何应对经济衰退?》等绝不是那种拼凑式的小报文章,而是作者兴致所至的抒情体例,自认不懂诗的朋友可以当作梨花体诗歌来读,好看又受用。《有上流,无社会》、《中国朝酒晚舞》这样充满禅机的标题在书中随处可见。总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意一页开始阅读的手边书,在人挤人的地铁车厢,读它能让你旁若无人笑出声来,在办公室,它是一本话题之书,读胡赳赳的书,更像是读一种说话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方式,一种看世界的眼光。

有人评价,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的当代版本,它向你展示了一个多情而多姿的北京,生活在朝九晚五之外还有许多种可能性,新思维原来可以创造新生活。而作为在北京这个大熔炉朝九晚五地过生活的人,个中滋味。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他对待一些事件中立又不失调侃的说法,显然作为《新周刊》主笔的胡赳赳,用一篇篇诗篇再彰显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还在执著的东西,可叹。
230
发表于 2011-7-18 13:01:32 | 只看该作者

第62、63本书——人物、观点(杂文、评论)

本帖最后由 通天塔 于 2011-7-18 13:13 编辑


这其实是南都周刊精品文丛4册中的两册,我看过左边的《人物》,但觉得《观点》里应该内容收集也会很精彩,故而一同推荐。

由于才疏学浅,百度了一下“竖子”:对人的鄙称。犹今言“小子”。《战国策•燕策三》:“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项羽本纪》:“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明沉采 《千金记•入关》:“那无知竖子,激得我怒气填胸。”

作为杂志里的先锋牌照,无法说就是针砭时弊代表一家之言,却可以罗列时下人物的一些看法,在一个暂时大多数人还无法自己独立思考的时候,这个阶段有一种跳动的声音在说话,不能说在引领,却非常明确自己的方向,从这些文字里去体现一种时代特征,不得不说是让人觉得惊喜的。同是也投机了一把,在这样速食的年代,集中一次性分类阅读完典型性文章,虽然稍微能留下思考的空间还是很有限,但集几家之言,如能抱着学习的心态先平稳细读一番,自是收获不少。
  
一如封底所述: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感知变革和体制之痛,在这里读懂传统与变革中探索的中国。他们有共同的身份:公民。这种公民意识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与这些有独立意识和人格的人有关。这是很大意义上,一如期待能有独立意识的我所期望看到的:当我们说话之前,先懂得自己思考;当我们还不习惯自己独立思考,那之前先学会耐心看待已经在思考的人的观点,不骄不躁不强求,慢慢去形成一套自己对中国这个大熔炉的看法,爱恨交织也好,恨铁不成钢也罢,从思考到说话,到发声真正行动起来,是喜于乐见的。
231
发表于 2011-7-18 13:25:25 | 只看该作者

第64本书——爱你就像爱生命(书信)



30多年后,我才有机会第一次翻起一个时代的特征——王小波。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用最犀利的文笔笑谈渴饮,我拾起的不是他的黄金时代,也不是他的东宫西宫,只是一本简单的现在是因为其妻子李银河发表我们才得以偷窥到的两人的爱情往来,书信证明。其间的文字,就算在现代如此开放的21世纪,有时候作为女生,看到这样赤裸裸的表白与一腔赤诚的真心,要不是真的喜欢和爱这个人,我想都会有点被这种持续高温吓一跳。

其实无所谓年代,爱情的真谛与情绪抒发不应该以时间、地点、人物性格而有巨大差异,究其实质其实都一样,很爱很爱的两个人在让我们这些偷窥者自惭形秽。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小波当时对爱情的态度是有超前的柏拉图精神意识,而反观李银河女士在“再序”里头的文字,由于没有看到她曾经对小波的回复书信,我不得而知她是转变了传统观念,还是天性就是对爱与性非常豁达,这其中的宽容让人觉得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龙头总闸的控制,度就在你手里,别宽的太宽以至于什么都可以无道德底线,也别太窄做传统卫道士。


退一步结合现代年轻一代的爱情观,我觉得依旧脱离不了他们两个的一种典型。只是少了一些对爱情的耐心,对爱情纯粹的付出,以及能够并且乐意去承诺与承担责任。


另外除了爱情,小波先生在书信中数次展现了当年当时那种境地下一种“为自己”的所谓“叛逆”与“顽固”,让人觉得一路下来,总有人是一直站在你身边,和你一起共鸣。他对自己以及所处时代的一种坚定的自信,我想也是引领他能一直走下去的动力之一。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21:01:17 | 只看该作者

第65本書——《生活十講》(雜談)



《孤獨六講》的作者,不過另一本書我翻了一下卻沒有看下去,倒是這一本的內容吸引了我。

因為一切都源於對生活的體認,頭5講相當精彩: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沉淀下来的文字,分量总是足金。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种风华,从未逝去。爱书的你我,总能得到些许温暖,些许振作,关于生活,关于价值与信仰,请更坚定地去选择不被物化,更坚定地醒思自己的力量。


“新倫理”摘抄:


我們在看很多社會事件時,會從法律的角度,看到一個加害者,一個受害者。可是社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整體,對於一件事情,除了法律觀點之外,還會有道德、文化、宗教觀點,任何一種觀點的偏廢,都是不好的。社會本來就需要平衡,不可能只有某一部份,只有法律沒有辦法完完全全讓人類的文明編號,只有道德或只有文化,一樣是不可行。

基本上,我們也沒有辦法將它們分開。沒有文化的法律是粗糙的法律,是沒有對人關懷的法律。法律是為了什麽存在?是為了關心人,它的本質是“哀矜而勿喜”,也就是說,再怎麼去制定法律,都要知道這是不得已。我們今天看到一個重型犯伏法,很慶倖地說,這個人十惡不赦,被判死刑活該,也覺得制定這樣的法律會對犯罪有抑制的作用,但實際上,法律沒有辦法制止任何東西,這種報複性的法律就是沒有文化的法律。

當眾人在指責一個人的“噁”的時候,我覺得最大的惡意是在眾人之中,而且眾人的惡意是殺人的動力,大家都急於把一個人判死刑、要他死,這是很恐怖的。但我們的媒體不會去檢討這樣的東西,甚至去“偽善”,我覺得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我想,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規範,是內省的,不是向外指責。一味地向外指責時,他就沒有能力去解讀更多的東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者媒體煽動。


“新價值”摘抄:


我想,在體制不變的狀況下,我拉著學生來談人性、談美學,是沒有意義的。可是我會等著,等一個他們願意聽我說話的時機。

我也不會鼓勵學生去對抗制度。雖然我自己是這麼做的,我在初中就從體制中出走了,高中聯考也沒有考取,但我不覺得自己現在是失敗的。

只是我也要誠實地說,這麼做很危險,因為孩子要面對非常巨大的價值壓力,很可能會崩潰、變壞、扭曲,真的要非常小心。我自己在教書的過程中,若是很確信奧帶這麼一個而所謂“叛逆”的孩子時,我會長期跟他保持聯繫,讓他這條路走得更穩,讓他更有信心。這才是教育應該要做的事。老師一定要是人師,也永遠要以人為本;教育本身就是對人的關心。

教育不是在教書,事實上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很多父母與教師真的忽略了一件事,他們所教育的對象不是一個物品,是一個人。你的任何舉動都可能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你的一點點關心,也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我不知道爲什麽我們的社會會忙成這樣子,沒有時間停下來傾聽孩子的心事,沒有時間揉揉孩子的肩膀。

老子一直在講“空”,他說我們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為杯子是空的;我們能住在房子里,也因為房子有空的部份。最重要的不是“有”,是“無”。

如果你的心被物質塞滿了,最後對物質也不會有感覺。就好像一個吃得很飽的人,對食物不會感興趣;而肚子餓很久的人,他在品嘗食物的時候,就會得到好大的滿足與快樂

点评

孤独六讲,看了,说的很哲学 想睡觉 哈哈  发表于 2013-12-2 11:21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9:36:34 | 只看该作者

第66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修行)



之前我个人非常推崇的克氏,在上个月底有幸参加了一场克氏粉丝们纪念他诞辰的聚会,因为有眼缘收到了两份礼物,一本是生命之书,比较合适刚开始接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或者就是简单的每天修行者查阅,另一本就是这本《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这本书我还在看,它和《一生的学习》一样,对于教师、学校、家长的职责提出:不依赖思想,不偏不倚,全然地观察,真心与学生同在并帮助学生一起体察,当然从实操层面上来说,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是在你的教育实际水平,而是需要你的内心、为人得先要净化。所以能先突破旧有的观念也好,教条也罢,把教育当成一项作为人类全然应该体察的责任,先有这份心,紧接着会引领自己和学生们通往那自由之路的。

每次读克氏的书,我觉得都又一次提示我要自观体察,先体认到不足,再来诚实面对,希望阳光对心理,对修行或者就是对教育本身有兴趣的人,都能来仔细阅读这本书感受一下。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9:42:49 | 只看该作者

第67本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小说、修行)



合上书以后我最想说一句话:马克图布,意思是命中注定,也意为谁也不必担心未知的事情,因为谁都能得到他期望和需要的一切。我们担心失去的,只是那些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我们的生命,或我们的作物。但是,当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历程与世界的历程都是由同一只手写就的时候,这种担心就会消失。


其实这是一个通过炼金术的幌子来展开的故事,里面很多时候讲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忘记的简单道理,故事最后带着点那么个玄幻意思,不过这不重要,尤其是观察牧羊少年这一路,乃至是这一生的经历,我们可以明白很多时候努力地活在当下的意义所在。


里面有些话很有意思,可以分享给大家看一下:


——我现在活着。当我吃东西是,就只管吃;当我走路时,就只管走。如果必须去打仗,今天死还是明天死对我都一样。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我只有现在,它才是我感兴趣的。如果你能永远停留在先,那你将是最幸福的人。你会发现沙漠里有生命,发现天空中有星星,发现士兵们打仗是因为战争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因为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


——那是表面看来有害无益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却在教你如何完成自己的天命,培养你的精神和毅力。因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


——不要忘记,你的心到哪儿,你的宝藏就在哪儿。你必须找到你的宝藏,否则你在途中发现的一切便全都失去了意义。


——害怕遭受痛苦比遭受痛苦本身还要糟糕。没有任何一颗心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感到痛苦,因为追寻过程的每一刻,都与上帝和永恒同在。


—— 世上每个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去发掘的宝藏。而我们的心,往往很少提及那些财宝,因为人们已不再想要找到它们。我们只对孩子谈及财宝,然后让生命将每个人纳入其天命的轨道。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沿着预定的道路,也就是通往天命之路,通往幸福之路前进。人们把世界看作一个威胁,正因如此,世界才变成了一个威胁。于是,我们心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但我们绝不会住口。我们退让,不再让人们听到我们的话语,因为我们不愿让人们由于不服从心声而遭受痛苦。


——在实现一个梦想之前,世界之魂永远都会对寻梦者途中所学到的一切进行检验。这种做法并无恶意,仅仅是为了不让我们远离梦想,并让我们获得寻梦过程中学到的经验教训。这是大多数人可能会放弃寻梦的一个时刻。用沙漠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渴死的椰枣树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刻”。每个人的寻梦过程都是以“新手的运气”为开端,又总是以“远征者的考验”收尾。夜色之浓,莫过于黎明前的黑暗。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9:55:34 | 只看该作者

第68本书——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文化)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

怎么说呢,我是个人觉得自己对老祖宗的百家思想都不太了解,但又苦于对待文言文行文有时候觉得没有耐心看下去,但我想有个框架的东西给到自己,相应进行整合、试读会慢慢能进入状态。于是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一本新书。撇开他的个人问题,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更多是看到了北大学生自己对待祖宗留下的文化的看法,当然这里头余老师也做了很好的引导,主要是唐朝之前的,对待后期的宋明理学、战争年代的新思潮倒是没有过多阐述。不过光是唐朝之前的作品与大家,就已经是眼花缭乱。这本书除了综述带有流程形式的过场记忆之外,还有一些独到的视觉提供给读者,比如在讨论中学生们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以及某个时代可能更吸引人吸收大家思想而不是走在主流中的那么一位。比如我看的时候就对墨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要是也对中华文化这个大标题有兴趣,不妨可以阅读一用,后面我打算也开始看一些书中提到的作者流派的书籍,不过可能还是从一些作家的翻译开始,不然古文还是让我有点却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10:02:09 | 只看该作者

第69本书——总有你陪伴(小说)


故事简介:九岁的山姆在车祸中身亡。丈夫因自责离开海伦,海伦的生活彻底崩溃。这时有人送来山姆生前订购的猫咪。海伦从来不是一个爱猫人士,她对猫深恶痛绝。她列出999条丢掉猫的理由,却对真正的原因绝口不提,那就是:猫最长能活10年。付出再多,最后也会离她而去。她已尝尽丧子痛楚,不敢承受另一次失去。但小儿子一眼认定那是他哥哥,她只得忍受这位新成员。让海伦意外的是,在猫咪到来后不久,原本害羞胆小的小儿子变得开朗勇敢。在猫咪执着的热情感染下,海伦也开始走出伤痛。

因为帮DNA哥哥养过猫的关系,所以翻阅简介和目录起初是因为想念那两只雪白但是老脏的猫猫们所以借阅了这本书。其实书内虽然一开始就出现了悲剧,但是主人公由于猫猫的存在而转移了伤痛,如同《我在雨中等你》那本书里的狗一样,在动物面前人类的伤痛得到了完整的平复。我們從貓猫那裡得到原諒,但她們仍旧保留自己的自由與意志,從動物本性里,人類天性也得到救贖。

点评

求书  发表于 2013-12-2 11:21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14:21:35 | 只看该作者

第70本书——看见真相的男孩(小说)

它绝对不止是一本小说那么简单



所涉及到的更深一層的哲學理論、輪回與轉世、靈魂的級別等讓人不禁聯想到自己也有過的那種感覺,在情感體、心智體、靈性體的共同協調下,所能感受到的徹悟。書本的文字來源於小男孩童年的日記,通靈、靈媒的字眼卻在孩子稚嫩化的語言里消除了神秘感,讓讀者也和帕摩老師一樣,細細體察到小男孩的純真,反思人類自己的局限。故事之外延伸出來的厚重感,讓人頓時覺得分量沉重了幾分。

      
欧洲灵修学经典;经久不衰的大众心灵读物
  自1953年出版以来,再版达14次
  ————————
  19世纪末期,一个英国小男孩用日记写下了他成长期的困惑。他生来赋有通灵的能力,能看见灵光和灵魂,能看见人身上死亡和疾病的颜色,能感应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
  他成为父母眼中的“怪胎”,不断受挫,直到遇见家庭教师帕摩先生,才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师生两人在灵学上一起实验和探索,思考通灵的真相、人死后的世界,以及灵修的真理。
  这部日记经过亲友的再三说服,后来作者才勉强同意出版,但他开出两个条件:一是,日记必须在他死后数年才能出版。二是,书中的名字必须更改,以免为还活着的亲友带来困扰。


我在想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灵魂、轮回、转世这种说法,我也无意于在此宣扬这样的看法。它于我来说就是一本拓宽视野的书籍,让我能体味到人生这短短的过程中我们所遭受的情绪困扰究竟为何,不能说体认与察觉精进了,只能说一种更为平和的声音坚定地传来。这里面的那位帕摩先生也是用着一颗宽容的心来接受常识所不能解释的自己学生的力量,这里蕴含的,就是大无尽的爱~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27:25 | 只看该作者

第71本书——重新发现社会(杂谈)

熊培云,这个名字原来不熟悉,老实说看完他的书对他江西农村的背景倒是记忆深刻,听理想国的时候他也总是皱着眉头。
也许这辈子他眉头也不能松下来,因为面对这个社会我们都有很多要做的,要思考的。
有时候我们会感慨和发泄,你光想有P用啊,但是如果一个民族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何谈来行动和延续呢?


该书简介: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另一本书,不过我还没看过,但是据说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点评

自由在高处 好看啊  发表于 2013-12-2 11:22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3:51:13 | 只看该作者

第72本书——把爱传下去(小说)



這原本是我一直想看的電影,卻找不到下載的種子,一個孩子,只是相信最簡單的初衷,他對3個人做好事,這3個人再各自對3個人做好事,然後做了一道再簡單不過的算術題,和把一張紙對折50次以後的長度可以繞地球多少周一般,簡單的數學題背後卻是隱藏著對人類最本質的善的一種挑戰。小男孩開始了,他一直以為他沒有做好,殊不知愛心已經如同蝴蝶效應一般輻射開去,從吸毒犯、黑社會、尋死的人、已經走向天堂的夫人,甚至就是他身邊親愛的媽媽和老師。一個最小的石頭落入大海,也能讓微波經久不散。


看著這本書的時候,我也一直在想在陽光呆的這3年,慢慢地也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種履行過程中,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不自覺地也充當了傳遞愛的使者,和我們的孩子在一起,讓他們能感受到命運雖然對他們不公平,但他們依舊可以選擇自己的開心。然后他們又作為愛的傳遞對象,把這份對生活的洞見又不知不覺傳遞了下去。有時候,哪怕就是一點小善,你都不知道的蝴蝶效應已經擴散開去。所以我們都來把這份愛,傳下去。
2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14:19:16 | 只看该作者

第73本书——朗读手册

受益于最近开始研习绘本的能量,红泥巴的阿甲老师推荐了这本《朗读手册》,凑巧去爱加倍社区中心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一本,而且就放在那可人的小图书室里,于是厚脸皮地索要了书籍,在国庆后看完了,觉得确实是本非常实用的书籍,里面针对给孩子们读故事也提供了很多注意事项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从对图画的吸引,转向自己开始喜欢看书,然后到自我大声读出来的一个心路历程。不过这本书更多是来自给父母的建议,我觉得如果有给孩子们读书的时候(非老师)部分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
241
发表于 2012-1-10 00:53:15 | 只看该作者

第74、75本书——有关三毛

前一阵子因为蝎子的事情,我开始变得很怀旧,我对三毛的热爱是不能自已,中学的时候就读完了三毛所有的散文,这次人有点恍惚的时候就开始各种怀旧,居然听到了三毛自己的说书,关于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新解,听到她非常特别的暖语掷地有声的评书,感觉就和2011年第一次听到眭澔平的有声书籍里配上的三毛最后的来电,竟然是哭到不能自已。

我不喜欢张爱玲,一直觉得她就带着那么点上海小女人的旗袍小脚,跑起步来只是让人背后看着好生发笑,可三毛虽然也有小女人的感性一面,更多时候,在我不知道荷西也还没有意识到荷西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之前,我对三毛的感觉只有天地一挥间,三毛转身而入大漠的广阔与决绝,后者是我如罂粟不能克制的。

眭澔平这个人一开始我是讨厌的、排斥的,因为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三毛死后来做一个总结,谁也不配谁也不能。最后终于耐着性子拿起这本书,把碟里的声音录入电脑,听着里头的对白和音乐,我觉得这个眭澔平眼里追忆的人,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也是我印象中、脑子里里投射出来的一个三毛而已。很多时候每个人的表达方式有各种不同,你有你的条件去完成了那些你认为的可以追念的脚步,而大多数平凡人如他我,我们会在每个想念的时刻,静静翻开书,和三毛一起牵手,潇洒自由到处走,去体认,去感悟。



第75本书是以下的《三毛1943-1991》,里面有很多生活里头的三毛,在我还在迷恋她的年代里,没有电脑,也没有数码相机,所以我一点都没有去追踪她走后的任何皮毛,所以翻开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震撼的,是三毛各张照片里的眼神,那是我非常熟悉的一种眼神,人说作为三毛迷是這樣一種特殊的人群:有文化又不艱深,喜歡幻想又脫離實際社會,有些小小的超前行為,又不過激。上承魏晉南北朝文人放浪的宿習,下繼民國時代文人風月海外譚的傳統,又有五四以來新文藝的精神和追求,以及女人心事,女人的驕傲等。她的作品里有一種獨特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種種異樣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三毛的異樣之花。 而我一个BIG FREAK,自然无条件追随。
242
发表于 2012-1-10 01:03:07 | 只看该作者

第76、77本书——朱少麟(小说)



这绝对是让人惊为天人的60年代女作家,三部曲《伤心咖啡店之歌》、《燕子》、《地底三万尺》(这部一般)。

《伤心咖啡店之歌》里以女主人公马蒂为轴心,勾画出两个相生相克、密不可分的世界:一个是呆板机械、循规蹈矩的物质世界;一个是自由恣肆、灵动多变的精神世界。前者给马蒂等人带来生活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桎梏了她们的灵性,比如陈博士的公司、马蒂前夫的家、马蒂父亲与继母的家;后者让马蒂等人的私人生活变得摇曳多姿、自由浪漫,比如伤心咖啡店、马达加斯加。

这本书里有关马蒂最后跑到马达加斯加去跟随耶稣的脚步在天地间体察的那部分文字,简直就是在人脑袋里同步肃静,一片星光,狂风大吹,内心却极度静止,如同《EAT PRAY LOVE》里在印尼的感悟一番,不管从现实层面的文字描述角度,还是从书里创造出来的一个宇宙初始的空间感上,都让人叹为观止。

《燕子》相对第一部作者的长篇《伤心咖啡店之歌》,少了更多空灵与虚幻(当然不是指内容上的,而是人物相对现实性而言),这部里头的人物更像你我身边的人,虽然圈定艺术家,但是期间各种欲望延伸,情绪抒发与人生态度,都是普通人一样感知与烦躁的。上一本与其说是寻找自己,这本更多是在讲肯定自己,不过这是我个人的一种观感。我更喜欢这本贴近自我本身的描述,当然朱少麟的描述性有机体文字让人十分欲罢不能,很多句话读了又读,如果拿来主义觉得自己肤浅,如果不拿来阐述又觉得自己更肤浅。
243
发表于 2012-1-10 01:09:50 | 只看该作者

第78本书——真水无香(散文)


前阵子很怀旧,所以书堆里有舒婷的一本《真水无香》,这是第一次读舒婷的文字,《致橡树》不能算,尤其是以前在厦大念书的时候到了季节总要小心他爱慕的木棉树同学从高空砸东西,所以不算有好感。但今次第一次拜读文字,回忆却一幕幕涌向,关于厦门,关于鼓浪屿,关于曾经的4年回忆,想回去了,在鼓浪嶼萬國博物館建築中穿行,繞到島后的碼頭看著遠處的大輪船遐想,上上下下坡道,喘喘氣看到尖頂和圓頂的教堂,偶爾不知身在何處的時候抬頭看“光明頂”,內心會劃過某天傍晚在菽莊花園的後面,鋼琴聲伴隨著海浪聲傳來的陣陣心安,還有那每年到點總是開得無比盛宴的鳳凰花。


有厦门情结的人可以一看,自然,还有那些总把鼓浪屿当旅游景点的人们,也可以,这里头倾注着的是舒婷本人对岛无尽的爱意。
244
发表于 2012-1-10 01:14:28 | 只看该作者

第79本书——为了报仇看电影2(影评)


一我肯定在前面推荐过,韩松落这个在豆瓣读书环节无意中总是有看见的人名,如同他在一里的电影专业与评论级别的段数,很多文字都很中肯,比第一本的文字更让人心生欢喜,沉淀下来的金子一粒粒拾起,一种观影人的心境,立在水中央,感伤但不顾影自怜。


本书是畅销书《为了报仇看电影》的续集,却比前传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质地。本书分为六辑,共93篇文章:“红粉与黑水潭”、“回不到水的水”、“漾开”、“又冷,又暖,又洁净”、“黄色黑条练功服”、“桥上的爱情”,各种吐槽的。
245
发表于 2012-1-17 00:02:05 | 只看该作者

第80本书——拯救乳房(小说)



在今天这样一个遭遇的季节,拿起了这样一本书,一个归国博士把“各类”乳腺癌相关人士纳入一个团队,进行心理小组。从一开始的猜忌与不坦诚,到各式各样的人生与心声展现,时而觉得手上湿淋淋地都是血,时而觉得肩膀上沉甸甸的让人想逃。安大姐的一句“把最坏的情况和最好的希望都告诉我”,让我们都正视死亡的威胁,学会坦诚,学会爱。
246
发表于 2012-1-17 00:04:32 | 只看该作者

第81本书——爱,始于冬季(短篇小说)




这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作家,看他的问题却觉得是一个爷爷在和偶们说话,说他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入了他的笔下,也轻松也沉重,但感觉贴近了平凡人的生活一般,即便伤痛也不是不能忘却的,在他的笔下,似乎时间是最好的治愈良药。


我非常喜欢扉页上写到的文字:我们最终会相遇,会喜欢上,但不太会结婚;我们会有巅峰会有低谷,但最终不太会幸福;世界,就在安静地等待被这样的人慢慢填满。


你我普普通通,每天淹没在浓郁的工作生活气息中,不要想浮上来喘气,憋着在海底睁眼看看也挺好,依旧可以感受到海面上探下来的一道道光芒,亮闪闪地,让人心有欢喜与希望。
247
发表于 2012-1-17 00:14:36 | 只看该作者

第82本书——笑谈大先生(杂谈)



强推!!!
第一次读陈丹青,没想到一直害怕对视的双眼笔下的文字果然是如同他的眼神,充满了锐气与执着。
一位当代可以算是“大先生”的丹青老师,在追忆真正的“大先生”的切入点一开始以好玩儿做切入点,不是噱头,而是无限羡慕嫉妒恨,那个年代,百花齐放,借以宣泄的恐怕不止是追忆那么简单,字里行间看到的满满地是延续鲁迅先生的批判与时代精神,犹如当头无数次棒喝,一气呵成不忍掩卷,投射到现代社会,你、我,需要反复去思考和警醒,不是还原却是一种多年来深埋在骨子里头的执着与勇气。



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二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吃人”的“礼教”,顽劣的“国民性”,军阀统治,国民政府的压迫,等等等等——这些主题,是鲁迅一代知识分子全都诅咒的事物。可是为什么大家只知道鲁迅一个人在“诅咒”呢?就因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和知识遗产,被高度政治化——胡适的知识背景是英美那一套,后来又和国民政府合作,所以他的革命性全部不算,变成反动派;陈独秀因为二十年代末不服苏联的管制,既被共产国际抛弃,又被中共党内打击,所以她的革命性也全部不算,连创造共产党的大功劳也不算。鲁迅死的早,没有介入国民政府,也不是共产党员,而他的“诅咒”具有高度的文学性,他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其他新兴知识分子比不含,所以鲁迅在建国后最有利用价值,方便被以一种极不道德的方式树立为一个道德的,甚至超道德的形象,来压迫大家。

在这一场巨大的阳谋中,真正被利用的是偶们几代人。独尊鲁迅的真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无知,不怀疑,盲从意识形态教条。应该说,我们几代人被成功地利用了。现在一部分人知道被利用,于是掉过头来诅咒鲁迅。只是可惜,1、鲁迅固然诅咒过古文、礼教之类,但对其他事物他不是诅咒,而是怀疑、讽刺、批评;2、他议论过的事物太多了,但他怀疑批判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轻重,有曲直,即便他被引述最多的批判命题,也不像宣传的那么极端、片面、简单;3、今天议论他的年轻人,阅读过几本鲁迅的书?阅读过多少其他五四文本?假如阅读过,应该不会有以上问题,不会问鲁迅时代其他文人什么状况,不问鲁迅如何对待他的朋友或兄弟,尤其不该问鲁迅是否还诅咒过其他事物。因为只要阅读过鲁迅,阅读那个时代的作品,就不会有以上的疑问,即便有,也不是这种问法。

要破解,很简单,请阅读鲁迅可我从来不劝告别人读鲁迅,因为几代人被逼着读鲁迅,读了等于没读,或者,还不如不读——扭曲鲁迅,就是我们的被扭曲。我们要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原因,就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


第104页

Strelizeia (I am nobody and anybody.)

我們幾代人被控制被洗腦的漫長過程,在大陸採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個領域選擇民國時期某一位任務,以“政治上的正確”給予褒揚、抬高,不可懷疑,不可反對,直到被神化,同時,貶斥該領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壓制,直到被抹殺、被遺忘。人文藝術領域的小公案有以下: 在文學界宣揚矛盾、巴金,封殺沈從文、張愛玲的所有小說;在思想界抬高艾思奇,貶低馮友蘭;在史學界抬高郭沫若,抑制陳寅恪;再比如音樂家,我們從小只知道... (更多)
我們幾代人被控制被洗腦的漫長過程,在大陸採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個領域選擇民國時期某一位任務,以“政治上的正確”給予褒揚、抬高,不可懷疑,不可反對,直到被神化,同時,貶斥該領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壓制,直到被抹殺、被遺忘。人文藝術領域的小公案有以下:
在文學界宣揚矛盾、巴金,封殺沈從文、張愛玲的所有小說;在思想界抬高艾思奇,貶低馮友蘭;在史學界抬高郭沫若,抑制陳寅恪;再比如音樂家,我們從小只知道聶耳和冼星海,長期不知道黃自和黎錦暉,因為不准播放他們的歌曲;美術界則高度肯定徐悲鴻,批判劉海粟、林風眠,停止出版民國美術的非左翼作品;在演藝界,推崇梅蘭芳,抑制程硯秋尚小雲等名家;電影界,除了民國時期的左翼人物被啟用,非左翼電影人逐漸消失……
魯迅、胡適,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物種與生態的問題。他們二位的是非,牽涉複雜的學術問題、政治問題、歷史問題、心理問題,這裡不展開。我的意思是,人不免有所偏愛、有所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斷、有所選擇。從五四直到1949年,中國幸虧有位胡適,也幸虧有一位魯迅,幸虧有人反對胡適,也幸虧有人反對魯迅——在他們二位之外,中國還幸虧有其他不同主張、不同學說、不同性格、不同來歷的人物。可是到了我們的時代,魯迅被獨尊、胡適被批判,絕大部份知識分子被抹殺,總的目的就是剝奪我們的常識、判斷與選擇。這種剝奪的後果,是政治生態迅速敗壞、文藝生態迅速荒蕪,我們從此失去選擇、失去記憶,最後,失去歷史。
五四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在今时今日的大统一精神领域,人说同样的腔调,同一个思路,即便所谓头脑风暴也没有肚量去承担不同建议,看到人类对未来机器世界的科幻片,都要被清一色一模一样执行指令的机器人吓到,真不知道将来是否这些机器人其实乃是吾辈的后代一般。
248
发表于 2012-2-25 20:3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晨的露滴 于 2012-2-25 20:39 编辑

<<信任代理>>大上周买的,还没看啊.计划三月份看完,如果谁想看,可以发信息!

 《信任代理》是一本讲述如何成就网络影响力的书。在书中,两名社交媒体的老兵将告诉你如何开发网络潜力,利用网络来建立影响、提升知名度、赢得信任。互联网已经毫无疑问地改变了我们做生意的手法,对于市场营销来说尤其如此。今天,最值钱的货币不是美元,而是信任本身。如果你的公司不知道如何驾驭这个新市场,那么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会远远超出你的市场营销信息所能达到的程度。现在就来学习如何为自己的公司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力量吧。本书将为你提供所需的全部工具和策略,帮助你正确应对一切。


声名一下:借是没问题的,但是要还啊.还有一些,关于网站的一些书籍,也可以外借.有需要的可以联系!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3:43:49 | 只看该作者

第83本书——别想摆脱书(访谈)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地铁上、公车里、还有校园里,总还是有手捧书仔细阅读的人们,一如我只是借助这里再叙述我一本本看过的纸质书,电子版的记录也许随着某一时间结点也就消失,没有永恒的读物的载体,但却有永恒的记忆。

让-克洛德·卡里埃尔和安贝托·艾柯作为这些探索过程中的意外事件的饶有兴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深信我们若要对人类的奇遇有所领悟,将不仅通过人类的辉煌,也将通过人类的失败。在此,他们围绕记忆展开出色的即兴言谈,从各种难以弥补的失败、缺陷、遗忘和损失说起——所有这一切和我们的杰作一起成就了人类的记忆。他们津津乐道地揭示,书籍尽管遭到各种审查的迫害,最终还是得以穿过那张开的大网,这有时是好事,但有时却可能是坏事。书写的普遍数字化和新电子浏览器的使用给书籍带来极大挑战。书中对书籍的幸与不幸的揭示,有助于调和这些业已得到宣告的变化。本书对话在向古登堡印刷术致以微笑的敬意之余,也必然使所有读书人和爱书人心醉神迷。说不定它还将在那些拥有电子书的读者心里催生起怀旧乡愁,这不无可能。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3:48:54 | 只看该作者

第84本书——恩主(小说)



苏珊桑格塔,久闻大名,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提到西蒙波伏娃,最近在看第二性II,颇有感触,能够起名的这一位,一开始的笔法就让人进入一个迷人又惊骇到不行的盒子里头,说是梦境但你总是不能分清楚哪部分才是现实,抑或梦境之外你已无所适从。

在这部篇幅不长的叙述作品中,“我”一共做了十三个梦,这还不包括这些梦的不同版本,而“我”差不多就在做梦和释梦中度过了六十一年的人生。因为父亲忙生意,姐姐嫁人,母亲去世,“我”从小就备尝孤独的滋味,并养成了耽于沉思的习惯。在省城读到大三,因发表一篇小题大作的哲学论文而退学,并进入一对中年夫妇——安德斯夫妇——的社交圈。沙龙搞得热热闹闹,“我”虽置身其间,但仍痴迷于自己的思考,并感觉自己踏上了一次精神之旅。然后,开始做梦,先是“两个房间之梦”。梦里的“我”表现出本人的某些性格特征——狡黠的谦卑,动辄产生羞耻感、哀求、害怕的样子,想与梦里压迫“我”、支派“我”的人讲和、套磁儿,等等。接着,“我”开始释梦,并请人帮着释梦。最为有趣的是,“我”在梦和日常生活之间搭起桥梁,也因此品尝到了内在生活的滋味。内在生活改变了“我”对他人的态度,梦指导并改变我的日常生活。过着这种亦梦亦真、合二为一的梦生活。
刚开始被主人公的自我认知与社会习俗的互溶又不互通的和谐所吸引,在没开始和安德斯太太有更进一步进展之前,对于生活,对于自我,对于亲友,对于习俗与他人看法的评断,主人公的淡然与对梦的日益执着依旧在一股接着一股的玄妙中延续着。但到后来继续纠缠的时候突然就有了一种非常不耐烦的情绪,认定的是主人公前期的高端内容似乎也就是一种幌子,人最后无疑都要落回到现实中去直面与人的关系么?非常不喜欢而又无法避免的心情在继续延展。作者在最后和最开始形成一种对应,让作为读者的我觉得被无情的嘲笑了却心甘情愿低下头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5-1-22 12:20 , Processed in 4.655265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