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标题: 【分享】流动儿童教育NGO论坛精华内容分享贴 [打印本页]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8-21 17:45
2007年7月15日,阳光志愿者俱乐部成功组织了一次“流动儿童教育NGO论坛”。

【论坛背景】
北京地区一向是打工者大量流入地区,打工者子女的接受教育问题也在日渐凸显。在政府和公立教育机构对该问题做一定工作的同时,北京地区还存在了为数不少的民间组织,他们正在通过持续工作和不断创新,为改善流动儿童的接受教育状况努力着。他们有的是高校学生,有的是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有的是希望让生活更有价值的职业人士……

【论坛目的】
本次论坛致力于促进以改善流动儿童教育为核心目标的志愿者组织的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共同创造对“如何改善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更好理解,共同探讨如何提高组织学习与工作能力。

【论坛主线思路】
1.如何在宏观上理解改善流动儿童教育的民间志愿者行动?
2.北京地区流动儿童教育受教育的真实状况如何?
3.北京地区有些什么组织在关注和努力改善流动儿童教育?
4.如何通过更好的组织管理和组织间协作,更有效的帮助该地区流动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经历?

【嘉宾介绍】
1. 梁晓燕,资深教育家,环保倡导者和NGO活动家
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
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创办者
公益杂志《民间〉杂志创办者

2. 秦继杰,北京市昌平区智泉打工子弟学校校长,2007年“春晚”打工子弟诗朗诵《心里话》的作者

3. 王海,北京市朝阳区桃源学校校长

4. 李光明,“富平学校”的“志愿者中心”负责人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8-21 17:53
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智泉学校秦校长的发言


打工子弟学校的历史和发展

我的学校(智泉学校)成立于2000年秋天,到现在已经有7个年头,这7年来,我的经历确实挺多的。我刚来时,学校很小,整个社会环境对打工子弟学校都处于怀疑中,动辄要关闭打工子弟学校,政府处于犹疑和矛盾中,老师和学校的地位根本谈不上。那时候这类学校能够存在,一是因为需要:这些孩子家长的需要;二来是因为有NGO和志愿者组织的介入:由于他们的帮助和呼吁,才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国家的重视也和这些人的参与紧密联系。

那时,作为学校本身,很多办学者与政府,NGO组织的联系是被动的, 他们很累,是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老老实实地办自己的学校,却不得不应付外面干扰,迎接挑战。是大家的参与才让打工子弟有了进步。不管怎么说,北京市政府现在已经批准了62所打工子弟学校,我们学校是2004年12月被昌平区批准的。所以,现在打工子弟学校尽管没有完全纳入政府管理的体系,但是已经进入政府管理范围的视线内了。
现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大概有400多所,去年北京市政府的统计是380多所,其实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恐怕都不能把这个数字统计准确。因为有些学校灭亡了,有些学校又诞生,所以这个数字也是处于流动中,不会很准。所以我估计是400左右。

我的学校最初建在朝阳,后来因为要建奥运村拆迁,而搬到昌平。这几年,学校发展很快,现在已经有2个分校,其中一个很小.大家还记得"心里话"那首歌吧,歌里唱道:“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我刚来北京考察时(还没有办学前),这就是打工子弟学校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考查的第一所学校是朝阳的赵家村小学,现在就在我们东三旗学校的对面,改名叫明珠学校了。我去看学校时,中午已经放学,整个院子两排教室之间只有2米多的通道,房子之间爱得很紧。

中午放学了有个食堂,所谓的食堂,那时是夏天,在外面放着一个明炉,上面一大口锅,煮着面,这就是孩子中午吃的饭,这就是他们的食堂。

接近着考察旁边的另一个学校叫阳光,去年搬到昌平后,盖的房子塌了,把一个孩子的手指头砸断了,花了几千多,现在已经关闭了。那时候,这个学校是用什棉瓦搭的,房子一边朝下,房子不高,一边没有窗户,窗户很小,门很小,一个教室一个窗户一个门,老师在里面上课,必须开着电灯,不然孩子看不见。我刚开始办的学校也是这样.租的房子很深,只有一门一窗,里面20多学生,老师上课必须开着灯。

那时候,打工子弟学校的条件实在太差了, 师资力量也不高。那时候,因为来北京打工的河南人多,所以办学者也大部分是河南的。他们经常从老家聘请一些初中毕业的小姑娘来当老师(工资低啊,只要三四百块钱一个月),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上课。这些小姑娘普通话不好(因为我们家乡的教育有限),所以上课都是用河南话,有的家长评论说:“我是四川人,我的孩子马上被您教成河南人了。”

刚开始开的课程只有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压根没有。现在我们家乡乡镇一级的学校也还是如此,没有这样的老师啊。所以咱们这类学校更是如此,就是重视语文数学,当然家长认可的也主要是语文数学。你教他们会唱会跳,家长不高兴,不认为你在教东西,会认为你是带着孩子玩。

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

当然,现在已经改变许多。校长们经过这么多年摸索,在逐渐改善办学环境,注重办学质量。所以现在绝大部分学校,都想办法把音乐美术体育课加上。即使没有老师,也要找其他课的老师来教,好歹让孩子会唱几首歌,反正是要把各种课开全了。其他课程:英语课有的学校一年级就开了,一个星期一节课,两节课,三年级不等。电脑三年级就开,虽然电脑又破又烂,没两天就坏了。

所以这几年来,我个人感觉打工子弟学校的进步很大。原来学校场地狭小的现在都在扩大,尽量场地大些,让孩子有可以蹦蹦跳跳的地方,可以上体育课。教室也改善也很多。

实际上政府不停地提要求,对打工子弟学校也是好的促动,可以不断地规范学校,不断督促打工子弟学校改善硬件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介入有它积极的一面,当然负面影响就另当别论了。就我所在的昌平区来说,昌平的政策是相对宽松的,在督促改变的情况下,强硬措施很少,所以昌平区批的打工子弟学校是最多的,批了16所,而且,政府还出资建打工子弟学校,目前已经建了5所,正筹备第6所,去年秋天开始就和我谈,政府出资150万以上办所,但因为建学校的地方没选定,一直搁浅,所以这也是一种新的模式。


打工子弟学校的未来

刚才梁老师提到,打工子弟(流动儿童)以流入地公办学校接收为主,所以有一部分流动儿童进入了公办学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公立学校。北京的公办学校有闲置,每年公办学校以100所左右的速度关闭,因为北京当地的孩子在减少,所以很多教室闲置,但是城乡结合部这一圈又不够,不能满足这部分需要。譬如去年,海淀认为有完全能力接受这些孩子,从整体上说确实能,但是要求这些孩子走二三十里地,所以这是不现实的(在办公室算出来的)。我们也希望公办,让这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些孩子安排好。

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一个阶段的产物。我认为它不会存在太久,国家有能力、腾出手来后肯定要规范你,取缔你,或让你自然销毁。打工子弟学校要不倒闭要不转型,不可能永远存在。那时候肯定不会再叫打工子弟学校,也不再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了,社会在进步发展,所以这是一个产物。可能三五年不会变,顶多十年左右。

打工子弟学校现在既有机遇,也有困境。

机遇是国家在逐步重视。2004年底,北京教委对当时批准的学校拨了10万元的教学设备,我也接到了。表现好的区县每年还会给一点。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镇政府还拿出2000块钱慰问,聊表心意。好几个乡镇都这么做了。不管怎么说,与原来相比好多了,大家的关注,特别是nGO/基金会的关注,确实让打工子弟学校得到改善,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还是没得到关注,因为没有人知道,而且社会资源有限,所以很多学校没有得到关注。机遇对一部分学校来说是有的。

面临的困难也很大。现在全国正在实行“两免一补”。“两免一补”的实行短期内会对打工子弟学校产生巨大影响,对有些学校来说甚至是致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两免一补实行之初,有的家长只要认为自己在北京的生意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会考虑把孩子送回家。这会短期内导致学生数量一下减少很多,于是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学校就会败下阵来。
为什么是短期呢?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回老家后,父母会发现让孩子单独留在家乡不行,因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2000年我在家乡教书,我教的孩子很多都是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那时候还没这种叫法),那时我就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特别大,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上有问题,每个都有问题。我们学校有两个学生,在家留守的时间太长,父母觉得不行才把他们接到身边,现在和父母关系特别不好。其中一个女孩子,五年级了,在家里她妈妈如果说她一两句,她就和她妈妈对着干,妈妈打她,她就报警,已经报警两次了;还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初二了,老和家里闹矛盾,老师和他谈话说:“你爸你妈多不容易”,他说:“他们有什么不容易,都不管我,现在看我大了,怕我以后不养活他们才把我接来”。他就是这个认识。如果缺钱了,就打电话给爸妈说:“把钱给我送来”。家长觉得理亏,只好纵容着孩子。

所以目前困境主要是受“两免一补”的冲击。而且从去年秋开始,北京市的公办学校的城市孩子也要享受免费教育。但是进入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和打工子弟的孩子不能享受,这就是“社会不公”“教育不公”了,实际上这些孩子是“两免一补”的主要对象,可是他们却无法享受。

目前,与公立学校比较而言,大部分家长更愿意选择我们这样的学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我们家乡的学校很相似。北京公立学校的教育是全面的,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如家乡学校厉害,因为北京孩子上大学的比例比我们家乡高得多,可在我们家乡不一样,比如我们老家河南,河南的孩子多,考竞争特别激烈。我们这类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和家乡学校一样,所以孩子以后回到家乡学校继续读书,能很快适应,这是绝大多数家长选择打工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想进却进不去公办学校,因为公办学校容量有限。

如果“两免一补”能惠及公办学校的城市孩子,和进入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那对打工子弟学校是致命的。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可能也能享受,但是大部分打工子弟的孩子都是无法享受的,这就存在巨大不公,必然会出现问题,大家会起来斗争,所以不一定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譬如去年海淀取缔事件,在学校、家长的斗争,和大家的关注下取缔就没有成功。

因此,我说的困境甚至是“灭顶之灾”,只是假设的一种,不一定真会出现。当然,今天在座的志愿者如果以后有机会能帮这些孩子,为他们争取到“两免一补”的优惠就好了,即使不能全免也成啊,因为据我所知,北京市孩子一年教育经费投入是6000元,如果全免,对政府来说确实太困难,所以能免一部分也行。


对打工子弟的认识

打工子弟是一个弱势群体,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有时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因为媒体宣传的缘故仅仅局限于:他们非常可怜,非常穷,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不然他们就失学了。我觉得这是误会,不是主要的。这样的孩子确实有(比如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家庭受意外或重大变故打击的孩子),但是很少,绝大部分孩子都上得起学。如果家长待在北京连供孩子上学都上不起,就不会留在北京了,因为回家乡去至少孩子学费可以全免,种地也能养活全家。所以能留在这里上得起学问题是主要的。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给他们提供更高质量、更全面的教育。对学校来说是如此,对志愿者来说也要带着这种心理,多考虑如何在知识层面和教育实质内容上丰富他们、提高他们,不需要再考虑他们太可怜了需要帮助他们。

志愿者对流动儿童的意义

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受到很多志愿者组织的关注和帮助,志愿者的帮助让流动儿童感到温暖。我和孩子开玩笑说:我们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应该很幸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把城里的孩子忘了。

在学校里让这些孩子心理受歧视的感觉少了。如梁老师所说,这些孩子形成特定圈子,不能没有和城市生活融合在一块,他是新的城市人,可是心理,文化上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形成一个独立圈子,这个独立的圈子一分为二,不能融入城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是一样的,不会受歧视,心理比较健康。

“心里话”那首诗写出歧视的感觉;诗写于2004年,名字最初叫“我是谁”,这个名字是自然冒出来的,说明这些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没有城市认同感,可是又不能完全就算做农村孩子,所以没有归宿。诗是2004年写的,我觉得那时政策、社会对这些孩子的歧视还是存在的,现在已经好多了。有些人可能在语言表达上没有歧视,但可能心里就有,自己都感觉不到,这不是一时间形成的,譬如城里的家长对孩子说:别和那孩子玩,那孩子脏呢;孩子就觉得:哦,我不能和他们玩。

的确,打工子弟孩子家长本身就很忙,对孩子的照顾不如城里家长重视,文明卫生教育不如城里家长,这些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又不高,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更是问题。因此志愿者介入流动儿童教育,家庭也是一个方向。

家长很重要,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学校里老师教育的东西,回到家后家长不配合,那就白搭。所以家长要配合老师,教育效果才好。为什么城里学校的教育容易些,就因为家长能拿出大把时间配合。流动儿童则没有。放学回家,三四口人甚至四五口人住在一个小屋,还有电视,大人打麻将喝酒,孩子练写作业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环境孩子自然会收不良习气影响。这方面问题很大,但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大家都在一点一点努力。

如同梁老师所说,现在打工子弟学校在教育上很宽松,有很大自主权,你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教育方式,现在没人管,只要安全不出事,怎么教育都没人管,主管部门不会问。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8-21 18:09
关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理念分享
        ——富平学校李光明的演讲摘录

“世界上有一些隐形的巨人,用自己的爱温暖着身边的人。”刚才听了各位的发言,感觉我们都是“隐形的巨人”,都在做不简单的事情,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好不好!


富平学校的介绍

富平学校有个“公民社会发展中心”,与富平的发展方向“减贫”“公平社会”是紧密联系的,该中心下属有个“志愿者中心”。“志愿者中心”没有志愿者,专门作企业志愿者培训,我们主要协助企业把企业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建立企业自己的志愿者中心,并给他们提供志愿者组织政策(比如有薪假),配套资金等方面的建议,然后让他们进入志愿服务中去。富平也会协助企业与一些NGO组织之间建立联系,让企业向NGO组织输入志愿者,资金,物资等。
富平有个小额贷款业务,一直在山西作试点,现在也在北京作,主要给外来打工者的小老板(不管开理发店还是小饭馆)提供2-5w的小额贷款,譬如开理发馆,通过资金支持在城里攥到钱,并能力得到提升,并能解决家乡人的就业,在城市立足。如果在城里赚到钱,以后可以回家乡做生意,帮助家乡人就业。
在座的志愿者在接触到打工子弟孩子家长时,如果家长有需要,可以让他们向我们申请贷款。

“终身志愿者”概念

我们认为“志愿服务”不是人生的一朵浪花,而是贯穿人一生的。16岁以上的志愿者可以分为三代:1.在校志愿者(16-23,由共青团系统组织)2.在职志愿者(时间跨度最长,却很少有人去组织、关注)3.在家志愿者(退休人士,由民政系统来做)。

志愿生涯的规划

高校志愿者:职员生涯的预热器,服务能力不是很强,经验不很丰富,关键接触大量服务项目,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
在职志愿者:在企业里协助企业将高校志愿者风气带来,在企业里形成志愿者中心,协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志愿项目,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在家志愿者:经过前两阶段,对NGO组织、服务项目相当熟悉,退休后可以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NGO组织中,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发挥余热,这样晚年会非常丰富。

社会企业家可能是我们以后一个新的人生创业点;创业成为一个社会企业家,其意义比传统商业创业家的意义会更大。

志愿服务的项目与志愿组织的关系

有些志愿服务的项目跟志愿组织本身的能力和运作方式有密切联系,高校志愿者和企业志愿者有不同的切入点和服务方式。比如我们企业志愿者还有个活动:带建筑工人的孩子参加现代建筑,孩子很震撼和兴奋,也学到很多知识,很有收获;同时也让孩子们融入这个城市,通过和企业志愿者接触,他们发现叔叔阿姨很温暖,从而改善对城里人的印象,改变对城里人的仇恨情绪。


社会性事业的两种做法:
1.例如特雷莎修女,看到贫困近死的人,一种是抱在怀里看着他慢慢死去;
2.一种是把一件事做成试点,让政府、同行或市场接手去继续做,从而可以扩大,成为具有规模可以帮助更多人的东西。我们提倡第二种作法,所以一直不断实践,作试点和案例。


现代人类志愿服务演变:1。由纯粹利他,变成各相关方互利的行为
2。从穷人受益,变成所有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
对于第一点的阐释:我们在奉献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甚至我们更看重在奉献中成长,因为只有成长了才能更好地奉献。比如认识新朋友,增长眼界,学习新知识,能力建设,以及心智模式的发展(包括对世界的看法,是否能抱着感恩,喜悦之心来看待世界,这是价值观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来体验)

美国有专门的基金会投资志愿服务,有很多服务明星象影视巨星一样闪耀。很多中学开设了NGO管理课程,MBA里也有10多门关于志愿服务的课,专业服务的巨星,企业志愿活动能提高员工凝聚力和企业认同感。我相信在中国,不用十年,企业志愿服务的管理和目标的课程会写入NBA课程,成为基本服务面;每个人会成为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和享受者。因为9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尔·蒂亚森说过:贫穷分为三种:一种是物资贫穷,一种知识,一种情感;三种贫穷都有一个统一定义:某种能力的缺失;所以很有钱但缺失爱心的人也可以成为被服务的对象。

卡内基在一次演讲结束后,
有人问他:“你是美国最富有的钢铁大王,可不可以第一时间告诉我,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马上获得财富和自由?”
卡内基:“好,你听着,让你立刻获得财富和自由的方法是——加入一个志愿组织并全力以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有一种天性:人愿意为他人做的永远比愿为自己做的多,这是人人得以自豪的一点。当我们投入志愿服务后,人是不断学习成长的,成长越多越快乐,快乐越多付出越多,这是很好的良性循环;全力以赴的意思是不要做冷板凳;当你加入一个志愿团队后,不要担心“我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我先看看吧”,这样你会有失落感的,全力以赴意味着当你加入一个团队后,你就是球场上的一个投球,和整个团队是一起的,不要害怕失败,而是要和整个团队一起前进!

用甘地话说,是“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志愿服务是所有公益项目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不仅是帮助别人,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作者: xiaoyang    时间: 2007-8-22 00:51
梁晓燕老师

个人经历:

93年创办自然之友
96《东方》杂志,97年停刊
00 美国
关注环境――关注教育--更大的,我一直最关注的,是公民社会的建设(我们在社会转型中民间组织如何成为一股更有活力的力量)
03 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发言:

打工子弟学校我已经关注了一年。天下溪原来是做农村教育,对打工子弟学校不是很了解。去年偶然有一笔书目不小的捐款,希望捐给打工子弟学校,需要由我们来操作。于是我们需要去寻找学校、地点,了解实际情况,把捐款落到实处。借着这个机缘,我开始关注打工子弟学校。

天下溪那时就有了一个员工开始专门做这一块的事情。我们刚刚开始就碰上了海淀区取缔打工子弟学校。我们后来也参与杨东平老师的调查,给北京市政府做个一个很详实的报告。同时也发动我们自己的很多志愿者撒到各个打工子弟学校,探索如何给那些学校更加实际的帮助,天下溪也就慢慢的介入了这个领域。

我们一直在关注大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打工子弟教育。我们的整个教育正在期待点的突破,我们不能期待大的教育体制在很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改革。我们需要各个地方出现很多新鲜经验,由这些新鲜经验推动大的改革。我想,中国的改革之路,都是这样走出来的。

在做教育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打工子弟学校不仅仅是弱势的需要帮助的对象。它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可能会是产生新鲜经验的地方,因为它们不在严格的体制之内。这是打工子弟学校的优势,而很多人有可能没有看到。如果我们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进入,如果我们和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能够有一种非常好的配合,并且有更多的教育资源的加入,甚至有可能给公立学校都可能创造出一些好的教育经验。从这点,我们应该拓宽进入打工子弟学校的思路,并且改变我们的很多成为定势的想法。开始时天下溪有捐助,我们就想把捐助弄到位了,就做了好事了。现在我们就完全不是这个思路了,捐助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很重要的部分是我们去发现和帮助打工子弟学校挖掘他们的资源,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把它们扩散。

所以,现在我们就在做这方面工作。上周我就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的多样化探索。留个案例来自不同学校,从不同角度大家来建议办多样化的路途。针对打子弟学校工的特殊需求(学生基础,未来出路…)教育的指导思想需要更加有针对性。那天开晚会后,不少老师反映很有启发,看到了方向。

这里就和大家说说上次论坛中讨论的六个案例。
1.同心实验学校,孙校长。打工青年艺术团。260多个孩子,有很多新鲜教育形式,农民工自己NGO进入教
2.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大毕业生创办的。毕业后他们都到了各自岗位上。可2,3年后又聚到了一起,因为觉得心中的那个结还在。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假日学校。定位很准。假日学校办什么?我认为他们都是学教育的。真正的把自己的教理念真正的实现起来。一起15天,
3. 广东幸福教育集团,旗下有100多所私立学校,8所打工,,开发新课程,针对打工子弟进入城市生活的问题。广东有很多城中村,很多孩子处在很茫然的状态。社区隔离。特殊课程,一方面给孩子补充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很多活动打破城市学校学生和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之间的樊篱。
4. 安徽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办两所学校,提供的都是免费教育,提供给进入城市的贫困孩子。针对生活技能,给他们走向社会铺一些道路。全部学生都是住宿,既教会生活本领,又提供一些心智营养。他们有很多具体的措施,我觉得他们是有理想的教育者,在这里向大家介绍。
5.百年职校。免费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职业教育。
6. 易本耀老师的海淀行知学校

我们在组织这样的一个报告会时,需要了解很多情况。为何能够选到这个学校?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宏观层面的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直接连在一起。昨天晚上中央二套有个节目介绍,我国现在大约有2200万留守儿童,2000万流动儿童。各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很在意。但是,说句实在的,再想100个办法,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因此,后来有一个教育专家有一次在讨论留守儿童的会议上,说:“说一千,道一万,说一句大白话,解决留守儿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跟父母在一起。”可是,让他们跟父母在一起,他们就成了流动儿童,然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打工子弟学校如何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教育。而且,还要让父母们放心,孩子出来以后他们的学业不会受到影响。在这方面政策上有很多问题,但是政策上的问题我们今天不去讨论。在北京,根据我们的了解,去年暑假之前,有40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现在还剩364所。因为城区物价地价都很高,打工者大多生活在北京周边;围绕着北京城,大概有400万流动人口,几百个打工聚居区,很多打工子弟学校。石景山的打工子弟学校基本被取缔,朝阳和昌平就好一些。朝阳目前政策比较稳定,因为朝阳的打工者最集中,如果取缔政府就无法对付带来的那些问题。这就是大概的情况。下面和大家说说天下溪是如何做这个事情,如何考虑的。

首先介绍下由我们操作的捐助活动。这个捐款是让我们用来捐助文艺和体育设施,而音乐课很多学校都不开,我们就想可以捐助电子琴、钢琴等,让孩子可以接受初步的音乐训练。捐助都完成后,我们又做了图书馆,根据各个学校的人数,建立1000-1500册图书的图书馆。这样一共做了7所学校的文体活动设施的捐助。这之后,我们又和大学生社团联系,把大学生引入这个活动,帮助孩子们搞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可以做的很生动,而不是作业,那不是触发孩子读书兴趣的好活动。我们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大学生和孩子一起阅读,出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后来也搞过读书征文,这个征文完全不通过老师的布置,因为如果那样就很容易每个学生都得写,那样就不是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我们还有鼓励措施,给所有写了读书笔记的孩子提供另外的交流机会,这样孩子就有了兴趣。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就发现,学校里还是有很多大学生社团和NGO社团可以活动的空间。当然这和学校大校长和老师的想法很有关系,就是你除了搞好日常教学,是否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想法的。所以我们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支持的学校,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校长愿意改善现在的教育,老师有想法,愿意尝试,NGO组织就有用武之地。我们也接触过一些校长,发现他的兴趣未必在教育上。因为兴趣在教育上,就要花力气,就要动员老师配合,那样会增加校长的工作。我们碰到过很积极的校长,主动想出很多东西,他会有要求,我有一些想法,你们是否可以……;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我们有想法,去争取到老师的配合,这样的学校,也是可以推动的。不过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和校长很被动,这样走起拉就比较困难。

我想从打工子弟学校的目标基本上不是以升学为目的,你要是以升学为目标去和公立学校竞争,条件上就会差很多。对于打工子弟学校来说,他的目标群体是什么?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是什么?他们的孩子不一定能够走升学这条路。家长的愿望是什么?当然也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够学到一些东西。当然,可能更主要的是希望孩子们得在一个有人管的地方,别学坏了,不能在外边晃着,那样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们对教育的期望是什么?那就是孩子们得学有用的东西。那些家长很多已经不会再回去,自己已经把家乡的房子和田地都转租了,他们的孩子需要学会在城市生活。另外,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尖子学生以后会回原籍参加考试,因为现在参加高考还是要回到户籍所在地;这样得孩子都面临高中教育的问题,城市中学无法。那么,提供打工子弟学校的任务是什么?

打工者在北京工作,但和北京没有关系。北京高度的物质文明、文化,在同一个地理环境中被各社会樊篱隔离开了。我们进入打工者聚居区,马上就能感觉到是两个世界。而人是平等的,资源应该是共享的,我们就在想,如何帮助孩子进入城市生活,了解、享受公共设施和文化活动,那些都是北京最有优势的地方。这些是NGO可以起作用的地方。其实只要志愿者有心,很多资源都是现成的。天下溪一方面帮助学校改善教育,另一方面从外围增加教育含量。这些方面他们自己的老师并不擅长,对他们的资源和知识是很大的挑战。而志愿者生活在北京,有丰富的城市生活经i验,而且来自各个职业,有各个行业的知识财富,这是很大的比较优势。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常规课程,除非志愿者有比较好的教育技能,否则不是志愿者的优势所在。当然,如果要做常规课程,老师就需要培训,需要有比较好的教育资源的人培训。NGO可以起到组织的作用。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享受城市已有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这点北京的条件很好。他们的家长们都很忙——农民工自己极少极少去那些地方,那首先要有闲情。但是他们的孩子们正处在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的时候。如果有些捐款可以用在这个方面,效果会比较好。我听说北京最近有一个新的儿童科技馆,孩子们可以动手操作,那个地方就不错。一般打工子弟学校很难去。博物馆,艺术馆……大量公共文化设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他们将有机会成为北京的新市民。促进社会平等,这就是NGO的重要使命。

我们还可以尝试进入公立学校。海淀的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了之后,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对有打工者孩子的公立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很不乐观。社会歧视无形无踪,但是渗透在每个孩子的眼神里。社会的隔离墙在所有地方都存在。比如如果一个学校打工子弟比较多,那么北京市民的孩子就会渐渐离开。再比如1一些公立学校北京孩子占多数,打工者的孩子们就不愿意去。他对那些歧视会很敏感,每个人都有自尊。如何设计生动活泼的形式,创造活动方式和场合,使得那些孩子除了拥有更好的(学业方面)教育,还能够得到人际交流的教育。什么是好的人际交流交易,儿童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不是通过讲道理,如何让他们接触自然、友好的人群。这个方面NGO有很大空间。我知道美心路基金会(一个有几百个固定志愿者的组织)在做“大朋友项目”,志愿者的任务是教顽劣儿童。一共有志愿者150人,参加交流的有200多个儿童,孩子们在和他们的相处中体会什么是爱,什么是平等。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甚至也帮助小朋友之间建立起一些良好的联系。当然,那需要大人在旁边动脑筋创造好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总结一下,NGO进入的四个层面:物质帮助(读好书,有学上),课堂教育,扩展和充实教育(全面),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教育环境。

每个组织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希望做什么,有很大的发挥空间,NGO完全基于人的创造力。我认为NGO在这上面能够起到的作用会很大。每个组织都有基本理念,通过我们做的事情来体现。我对NGO进行考察时,主要是看在:他们做什么?怎么做的?做事的人是什么姿态。NGO的工作是高度有赖于工作细节,而不在于理念多么堂皇。

我认为NGO可以拥有很多方面资源。什么是资源?我们要把很多东西都纳入到资源范围中来。很多软性的东西都是资源。接北京做打工子弟工作的机构很多,有的做公共卫生和健康,有的是做职业教育,有的从公民教育切入。公民教育的很多理念都需要通过生动与你关注的人群接触。  各种路径都是开放的,通过多方面了解,找自己最有想法、最有感觉的点切入。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动员起一些公立学校,比如和他们建立友谊学校。通过我们各自的能力和渠道设计项目。比如建立姐妹学校。有一些学校能够和打工子弟学校进行教育交流,资源流动,教师培训交流,儿童交朋友……活动开展需要生动有效,但是公立学校是没有这个动力的,这需要NGO来推动,NGO在其中是资源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当然自己也是实践者。现在有很多基金会在关注,并且愿意投入资源,那么我们就是他们的向导。有很多有钱有心愿的人不知道如何做有效率,有时钱就会乱花。我们要引导他们有效的花钱。NGO就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善款流到对儿童最好的地方。
作者: xiaoyang    时间: 2007-8-22 00:52
谢谢番茄~~~
对不住大家,这么晚才发上来……
作者: badapple    时间: 2007-8-22 09:34
番茄辛苦了,晓扬辛苦了~~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8-22 11:09
apple: 当初你报名了整理录音的吧,嘿嘿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8-22 11:34
论坛上各位嘉宾的发言相当精彩,自由讨论部分也相当热烈

这里摘录了一些大家讨论时的发言:

关于把职业化教育引入打工子弟学校的讨论

某个研究素质教育的专家(抱歉,我忘记他名字了):
打工子弟学校有很大自由度,那么为什么不能显示出和公立学校的差异化呢?在很早期就把职业教育引入学生教育,比如小学呢?在很早期就引导孩子如何树立理想,把理想转化为目标,把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对老师也可以进行一些有关职业教育的培训,譬如如何教孩子进行职业规划。这样可能对孩子更实用。我想这完全可以做到,譬如美国,六岁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智泉学校校长:
小学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充满信心,成绩优秀的孩子特别多;到了初中,好学生都回家了,极少数留下来。好学生的成绩就下降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也下降了,“我的生意正需要帮忙呢,赶紧毕业给我帮忙吧”。

我早就想把职业教育引入初中,今年过完年后就和人联系想办职业教育,但是办不下来,没有人和我合作,事实上职业教育需要的投入很大。


梁晓燕:
把素质教育引入小学,对老师的要求极高。不现实,所以可以考虑把职业教育引入初中,这时可能就需要职业教育教师。

打工子弟学校的师资问题

不管打工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师资很重要。教育是人的教育。优秀的教师在简陋的环境下照样可以提供优秀的教育。

真爱教育的代表:
教育主体包括两方面,教师和学生,现在学生被关注,教师却缺乏关注。打工子弟学校的待遇比较差,流动性很大

(因为论坛主题是关于流动儿童,所以教师这部分没有深入讨论下去)


志愿者该如何介入流动儿童教育?

智泉学校校长:
其实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都缺音乐美术老师,然后就是电脑老师。所以如果要参与我们的教学体系,主要集中在这些课程。我这学期面临音乐老师没有的困境,希望大家可以帮忙。

桃园学校校长:
我觉得心理方面的课程也比较有用,另外是否可以考虑把家长纳入教育体系,譬如利用周末时间开家长会,给家长也进行一些心理知识,儿童教育方面的培训

梁老师:
社会力量不应该进入主流课程,志愿者的教育方式和学校老师不一样,不符合教育规律;除非可以长期坚持固定去上。
可以考虑周末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教给家长一些有关城市社区生活,健康教育,儿童权力方面的概念,这些打工子弟孩子的家长在这些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当然前提是讲座必须精彩,能吸引他们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的活动,即使是志愿者,也要有责任之心,要学习,怎么掌握课堂,最初的话怎么讲都很有讲究的。我虽然曾经是大学老师,能教大学生,可是让我给小学生上课就不行,我也要先学习,听课。
一门课一开始就要几个人一起备课,可以互为备份。

智泉学校校长:
如果志愿者来我们学校上次,我就要求他们有计划,给我看他们的教学计划,而且事先必须要备课。三年级讲的很好,一年级可能就控制不住,六年级又变了,初中的课堂更是难控制

桃源:
"大朋友计划"不错,我们初中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学生老师管理不了,如果志愿者能和这样一个学生交朋友,把他们搞定,你就功德无量了!

梁:
美新路的大朋友计划不错,其实交朋友就是要用心,时间可以很宽松,晚上,周末都可以,时间很灵活,适合在职人士做,而且交朋友的方式也有很多;见面,电话,上网聊天都可以。
志愿者组织必须考虑到志愿者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度的,一定要选择自己可以做的,能够持续做下去的。我认为有的大学生社团去农村学校完全是扰民。

公安大学代表:作为志愿者本身,我觉得我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得多。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8-22 11:52
杨老师发言真好,有高远理想,而又务实从容,像这一句就说得很棒:
NGO的工作是高度有赖于工作细节,而不在于理念多么堂皇。

让我想起以前读到的一句话:我长到一定年纪后,就不再关注别人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8-23 11:10
http://www.csr.ngo.cn/Theory_study/CSR_Theory 富平的一些志愿服务理论文章,其中“志愿服务运动 —— 一项共惠的事业 ”这篇文章具体阐述了“七种武器”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7-11-27 17:58
顶上来

新加入阳光的可以看看这个贴子
作者: tomato    时间: 2008-11-30 21:24
标题: 再顶
好东西要多顶, 嘿嘿

不愿看文字的,可以下载录音:

邮箱:ygcluborg@126.com
密码:ygcluborg

现有2个邮件,在附件里存有“流动儿童教育NGO”论坛的8个录音文件,需要的同学可以下载分享。文件包括论坛全部录音,近4个半小时,18M

想看活动照片的,请点这里: http://www.ygclub.org/bbs/viewth ... =%E8%AE%BA%E5%9D%9B

最后, 推荐安欣的精彩活动感言: http://www.ygclub.org/bbs/viewth ... =%E8%AE%BA%E5%9D%9B
作者: 加肥猫    时间: 2008-11-30 23:17
好,支持。今天梁老师还说记得我们阳光,我说因为您去年夏天的时候参与过我们的一次论坛~~
作者: 学习    时间: 2008-12-1 09:23
太好了。
作者: 云舒    时间: 2008-12-1 12:03
资料真全面呀




欢迎光临 LEAD阳光 (http://ygclub.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