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个性的羊》的几个小问题 助教反馈 本想偷懒报个旁听的,可看到悠悠老师,还有可爱的学生们。瞬间变成助教啦。 悠悠老师准备很充足,提前一晚上煮鸡蛋、买各种做手工羊的工具,既佩服又感动。 悠悠老师讲课的语调也很美,很有亲和力,棒棒哒。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准备的很多,很吸引人。 。。。。。。 此处省略无数个赞美之词。 以下是几点中肯的小小感受,对与不对,我都放在这里。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关于绘本阅读的问题。 引领学生阅读绘本时,是否有点节奏太快?9:33—9:40,7分钟之内读完两遍,感觉多少有点粗糙,很多页面中的细节,有意思的地方,学生可能没有关注到。比如,在最后的一页,写着:最后,剪毛师在史迪克身上剪下了27公斤羊毛,总长度53000公里。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可能根本没有公斤和公里的概念,如果教师解释一下,在正常情况下,一只羊身上可以剪出多少公斤羊毛,大体可以做几件新衣服呀,长度是几个课桌呀,然后对比27公斤和53000公里是多少新衣服和多大的操场、学校呀……换算成学生身边可以理解的具体事物,也许会有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以及这只羊到底有多“个性”。 2.关于课堂规则、纪律的问题。 在课堂开始时,没有重申课堂规则(不知道上周第一节课有没有制定),直接上课,导致学生手里有各种玩具。在引领学生读绘本的时候,便有学生开始玩自己手中的玩具了,甚至前面的同学也回头一起玩玩具,影响学习效率。建议课堂开始时,是否应该要求学生把无关玩具放置一边。 另外,在制作羊的时候,如果先讲清楚规则,再发物品,学生的纪律性是否会更好?东西一到学生手中,学生们就开始疯啦啦。 3.关于提问和回答的问题。 有个问题很有意思。(原谅我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了) 学生问:为什么叫有个性的羊,而不是一只有个性的羊? 老师答:因为每个小朋友都有个性。这只是说得有个性。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每只羊都有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 说实话,在这里,老师的回答听得我云里雾绕的。我猜,那个提问的小美女也晕晕乎乎的了吧。我的确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估计得被学生问蒙了。但事后想想,如果作为老师,我们当初这样回答,会不会更好一点: a踢皮球,抛给同学作答。让学生重读绘本,揣测作者为啥没把“一只”写进书名。 这样,也许同学就有更合理的答案出来了呢。 B先让学生存疑,做小羊后,一起给出答案。否则,单纯地解释:对一只羊而言每一只羊都是个性的。感觉有点难以理解。学生制作出小羊后,老师貌似强调了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好的。 c有好想法请继续补充: 4.关于课堂评价的问题。 在老师提问:为什么这只羊不剪羊毛的时候,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老师没有一一给出评价,而是在学生回答完后,统一评价:你们都说的很对。我觉得,如果换成:很好,观察得很仔细;你是怎么发现的……真是爱思考的学生,等等。类似这样的评价,是否更具有针对性? 5.关于倾听的问题。 课堂上孩子年龄不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在之前自己班级上形成的习惯也不同。所以,在老师提问问题,尤其是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处于走神状态。如何引领学生,如何教会学生倾听别人的回答,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欢迎各位老师补充作答。 6.关于制作小羊的问题。 因突然多了一两个学生,所以,煮鸡蛋不够用,老师拿出了自己买的白色鸡蛋模具。在分发的时候,就会出现:我想要白鸡蛋,我也想要白鸡蛋,但只有两个白鸡蛋的问题。学生很在意老师是否公平,小家伙们比谁都爱吃醋,一个7岁的小男孩从头到尾都纠结在那只白色鸡蛋上,最后都抛弃了自己制作的小羊。所以,如何处理两个白鸡蛋的问题,也是问题。比如,给班级里最小的两个小朋友,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其他方式等,总之,让学生觉得公平就好啦。 另外,小羊的全程制作过程都是老师安排的,比如,先缠上双面胶,然后弄羊毛,怎么粘羊尾巴,羊腿。都是按照老师的方式一步步来。年龄大点的学生多少有点创新,小学生可能就直接问老师,等着老师告知了。(当然,实验证明效果也是棒棒哒)。我设想的一种情况是:老师手里拿出一套完整的工具,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制作出一只个性的小羊,也会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制作出的小羊也更具个性,更有创造性。另外,学生分享完了制作小羊的奇思妙想,再进行制作,也许就不会有学生不停地问下一步怎么做了。老师也应该会更轻松。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课堂预设而已。 7.关于做助教的自我批评问题。 1.第一次当助教,拍照拍的很少,幸好从头到尾有三哥掌控大局。 2.很多时候,没有听清楚主讲老师的要求,需要问主讲老师,事先应该和主讲老师沟通好各种问题的,包括讲课的环节,小羊具体怎么制作,等等,下次谨记。 3.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比如,引导学生编故事,鼓励学生上讲台等,一开始没有听清楚主讲老师要求学生上台表演故事的要求,只是在听学生讲故事,导致上台表演的时候,学生们有点怯场,这一点,作为助教,我做得很不好,严厉批评,下不为例。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