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51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与心得] 让“悦读”充满我们的大学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8 20:5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大不小 于 2009-12-20 09:35 编辑

大家看看吧,我不发表评论。原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j0w.html
让“悦读”充满我们的大学生活



 _在广东教育学院“读书思辨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晚7:30_9:30)



(地点:广东教育学院综合楼B409)





许锡良





 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



我是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的一名普通教师,来学院工作已经十三年了,参加这样的集会还是第一次,今天很荣幸被协会邀请来为大家讲几句关于读书方面的经验。

 刚才协会会长廖守权同学引用了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的宝藏。”这个话说得很好。周国平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是当今中国少有的真正思想者。他也是我在国内非常尊敬的一位学者。同学们选择读书,就要多与这样的人为友。在这里“丰富的安静”这一说法非常富有哲理。

 刚才廖守权同学还说到商店里的热闹非凡,每个商店里都喜欢用高音喇叭来压倒别人的声音,结果我们的商店总是显得特别嘈杂。其实,这种情况在欧美这些国家的情形是不相同的。我也去过日本的商场,日本的商场都非常安静。当然不仅商场安静,而且是整个国家都非常安静。这个安静的后面蕴藏着什么呢?就是蕴藏了“丰富”。我们中国人说话的声音特别大,尤其在公共场合里不仅说话的声音大,而且连放的音乐的声音也是特别大。别小看这个安静与嘈杂的差别,其实后面是大有文章的。



 日本是一个非常爱好阅读的国家。我去他们的酒店,常常在他们的大堂能够发现好几个书柜,有如我们的阅览室,再一看人家的书,可不是一些时尚的消遣书或者报刊,而是很有品位的一些科学读本或者历史文学读本。我曾经在日本一个并不显眼的酒店里发现在他们的大堂里的书架上全套的日本通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书没有布满灰尘,而是明显被翻阅得很勤快的那种。有这种阅读的习惯的民族,其社会变得非常安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安静的后面是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嘈杂的后面是空虚浮躁的心灵。

 说到中国人的嘈杂与热闹,其后面就是这种思想精神空虚的结果。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最不愿意读的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有时荒唐到了怎样的地步呢?就是连学校也越来越成为了不读书的地方。不仅小学中学不读书,连大学里读书的也不多见。不仅是学生不读书,而且就是教师,甚至教授也不读书。中国这几年有一个非常火爆的课题在全国展开,就是要“打造书香校园”,这个课题当然是极有现实意义的。不过,这样的课题后面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非常荒唐的现实。那就是说明校园里越来越不读书了,因此,这样的课题才会那样有市场,才会那样容易引起共鸣。学校在社会中本来定位就是用来读书探讨知识与学问的地方,结果被严重异化了,变成了不读书的地方。这正如,一间食堂,久不做饭,然后要重新提倡建设“饭香食堂”一样。假设一下,如果我们学院的食堂久不做饭,突然有人提倡我们要建设“饭香食堂”,大家一定容易引起共鸣的。不过,这其实是很可悲哀的。

因此,今天我们成立这个“读书思辨协会”确实很有必要,让我们走到一起来,过一种“悦读”的大学生活,让悦读充满我们的大学生活。将来,我们走出校园之后,回忆起来,我们有一个充实的美好的校园生活,将会充满美好的回忆。

要读书,我们每一位同学先要摆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要消除压抑在我们心头上的一种自卑感。我知道,大家的高考不是很顺利,才考到广东教育学院来读书。现在回想起来,我与同学们曾经是同病相怜,因为我的高考也不是那么成功,只考到了一间名不见经传的的师范专科学校,今天这个抚州师专也被人家合并掉了,连母校都没有了,那时,我可能还不如大家,因为广东教育学院毕竟还是一间办了近六十年的成年高校,有悠久的本科教育历史,有雄厚的师资实力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而那时我所读的师专是刚建不久,师资力量很差,几乎没有教授,只有几个副教授,图书资料也很欠缺,而我在校读书的时间也只有两年,一年新生,第二年毕业生,还没有回过味来,就毕业了,被遣送到农村,当了一个农村中学教师。

那时,我们作为学生是非常自卑的,不但学生自卑,连老师也自卑,甚至连校长也很自卑,因为出身不好,总感觉自己只是众多大学的一个小小的婢女。我记得当年去读这间学校,有一个年轻老师到我们宿舍来里来看我们,他也是充满自卑感的。我还记得他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高考的失败者,也说明你们的智商不高。否则怎么会考到这么一间大学里来呢?当时说得我们每个人都低了下头。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这个充满世俗偏见的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也许,你们是高考的失败者,却不一定是人生的失败者。你们只是高考分数不太高而已,但是远不能够说明你们的综合素质不高,发展潜力不大。大家只要看看,人类发展史上,那些顶尖的天才人物,那些最有创意的头脑,他们都不是考试的成功者。他们甚至还是差生。自古天才人物,都是严重偏科的,连爱因斯坦当年都不算好学生。好坏是有一个标准的。今天中国的高考方式,主要是考人们的记忆力的,而那些人身上的更为重要的素质,比如想像力,比如创造力,比如救知欲与好奇心,都是无从考核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考试制度其实是一种逆淘汰。就是把坏的作为精英选拔出来,把好的淘汰下来了,今天,同学们也许就是被高考淘汰下来的天才。现在我们要通过自由读书,广泛交流,增强我们的自信,抛弃世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偏见与自卑,重新认识自己,发掘我们的潜力。我们一定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好的教育,一间好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自信心,那些通过羞辱,通过偏见让人变得自卑的学校与教师,都是坏的学校,坏的教师。要知道,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人之所以有时会表现出那样的差异,就是因为每个人在自信心上的不同。有自信的人,会重新发现自己。现在我可以告诉同学们,我早已经走出了当年那个师专生的自卑阴影。一种教育如果不能够将学生教育成“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那样状态,就不能够称之为是成功的教育。这并不是要学生变得那样自傲,而是要学会尊重自己这个生命的唯一性。国外,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靠的就是这种自信,他们借鉴前人,但是他们批判性的阅读,他们学会超越前人,学会创造。他们靠的就是自强不息,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要通过我们每一位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读几本好书。



要读好书,可能先要消除我们内心存在的一点误解与偏见。比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从小,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曾经告诉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勤奋学习,而且要学会吃苦,因为“吃得苦中苦”_(此时学生齐声补充下一句:“方为人上人”。)是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读书的观念。我们现在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谈到读书,立即就与“苦”联系起来了。而且“吃苦”的目的也很不光彩,就是要做“人上人”。其实西方国家,读书的目的与动机都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相比更为强调天赋与兴趣爱好。他们读书常常是读自己有兴趣的书,是一种真正的悦读。而我们却是一种苦读。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作一点反思。



中国人强调刻苦读书的经典案例不计其数。比如“头悬梁,锥刺骨”,再比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后面都隐藏了一种错误的读书观念。当然,这些读书观念的总根源是孔子。孔子数千年来,严重误导了中国人对待读书,对待思想知识的态度。他的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读也,禄在其中,耕也,馁在其中”,再后来干脆发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读书的功利之心是十分强烈的。今天,这种读书心理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以来,读书只为稻粱谋,读书本身是没有乐趣的,所有的乐趣,都是在书本之外,在知识之外,书本与知识只是作为一个敲门砖在使用而已。这哪有不痛苦的?真正读书的乐趣,应该在读书本身,而不是那样带着强烈的功利心理来读的。



这一点西方的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不同就在于。苏格拉底是纯粹以探求知识为乐的。他有一次走到一个奢侈品市场,然后非常感叹地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我不需要的东西竟然是如此之多”。苏格拉底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有如中国的孔子。但是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不同就在一个是那样纯粹地追求知识与真理,一个是那样不惜一切代价谋求升官发财。苏格拉底据说是一个不太称职的丈夫,因为他有一个河东狮吼般的太太。常常在苏格拉底会见客人的时候,当着客人的面将一盆脏水泼在苏格拉底头上,苏格拉底也不生气,只是对客人笑笑说,我早知道,雷声过后就会是倾盆大雨的。但是,尽管如此,苏格拉底还是不愿意在家里呆,喜欢去外面与年轻人交谈。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就是这样造就的。因此得出的教训就是:男人一定要结婚。如果你娶了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那么你就会过上幸福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娶了一个凶猛的恶毒妇,那么也要祝贺你,你将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大笑)话说回来,真正要找到读书的乐趣,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而不是像孔子那样。



 除了功利性的读书观念外,中国人读书读得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书,其实大多只是圣人之言。将圣人说过的话当成知识,甚至当成真理来学习,而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也主要是记忆与背诵。滚瓜烂熟还不行,还要倒背如流。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不是建立在创造性的发挥上,也不敢有所批判,我们的大脑就这样降低到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这哪有不痛苦的。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之下,我们的教育也是失败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一说就说,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我感觉这样说,其实是很丢脸的。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有五千年,但是,拿得出手的发明创造才四大发明。美国的爱迪生一个人的发明就在一千几百项。一个民族弄了五千年,还不如人家一个发明家的数百分之一,你说这是有光还是无光?同时,同时即使是这四大发明,也是与我们的正统教育无关的。你看,纸是文盲太监蔡伦发明的,印刷术是布衣毕升发明的,指南针是风水先生发明的,火药是炼仙丹的道士发明的。没有一个是中国的读书人发明的。这种教育确实是成问题的。以功利之心去看待发明创造,那些发明创造不但是读书人发明不出来的,别人发明出来了,他们还要诬蔑为“奇技淫巧”,只是“雕虫小技”,只有读后能够升官发财的,才算数。以这样的心态读书,能读出幸福感才怪呢。



 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选择时,尽量选择西方的书,少读或者先不读中国的书。这个建议不是我的发明,而是鲁迅先生的发现。论对中国经典的熟悉程度,当今中国所有的所谓的国学家,儒学者,恐怕都不远不及鲁迅先生的百分之一。鲁迅先生的旧学功底是十分深厚的,他自己也说过,他几乎通读完了十三经与二十四史,那些所谓的汗牛充栋的中国书,在鲁迅先生那里根本不成问题。但是,他读到最后的感受竟然是劝年轻人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我当年在大学里读到鲁迅先生这个劝告的时候,对鲁迅先生是很没有好感的。因为这无异于对中华传统文明作了根本性的否定。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重新回味鲁迅先生的劝告,感觉他是对的。这绝不是一句偏激的气话,而是有充分的现实根据的话,是非常负责任的一句话。他说,不读中国的书,只是不会作文,而不读国外的书就不能够好好地生活。中国书的乐观也只是僵局的乐观,外国的书有时悲观,但是也是充满人性的悲观。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书大多是不讲道理的,而且其蕴藏的价值观也很成问题。至于史书,读一部便知其余。我最近把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拿来读了一遍,再对照《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史书,感觉,“明朝那些事儿”也就是中国所有朝代的那些事,其血腥残暴及毫无人性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打着张扬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倡导国学,大兴孔子学院,这是一个非常大误区。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总是在这里混的话,是没有出息的。我最近准备出版一本关于传统文化批判的专集,希望能够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有所警醒,有所借鉴。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0:5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大不小 于 2009-12-20 09:36 编辑

原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j0x.html
关于读书选择,我还建议同学们学会选择那些死人的书,那些死了几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的人,如果他们的书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地阅读,那不是偶然的,那一定是有某种道理的。读完死人的书,特别是那些一再被反复阅读的经典著作,你们再读活着的人书,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不会被那些三四流的作品所迷惑。现在同学们除了读教材,还读些什么作品?(一个学生轻声说道:郭敬明),是吧,我们常常崇拜与迷信一些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文字,就是因为我们内心里一流的东西的空缺导致的。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流一作品,他就会变得浅薄地崇拜那些靠哗众取宠成功的人。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鉴赏一流作品的能力,被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一煽动,就立即五体投地。现在这种情况在中华大地上到处出现,层出不穷。中国人阅读品味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思想头脑掏空了。



 即使面对一流经典著作,我们也不可以轻信别人的介绍。经典著作既有公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也就是说,别人感觉是经典,却未必适合你来阅读。因此,经典还有是不是属于你的经典。属于你的经典,才是你的真正经典。我记得我在大学读中文系时,有老师这样批评我们不阅读经典名著。说,你们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没有看过,算什么中文系毕业生呢?说得我们一个人灰头土脸的,因此,我们一个个立即就去读。《三国演义》不成问题了,《水浒传》也好读,《西游记》更不在话下,这原来就是属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但是唯独四大经典名著文学成就最高的《红楼梦》却不是那么好读的,但是为了不辱中文系毕业生的这个称号,我还是硬着头皮借来了《红楼梦》。花了三个月的晚上,一页一页地读下去。总是读完了。但是有什么感觉呢?没有什么感觉,收获更是谈不上,仅仅是怕别人说自己没有读过《红楼梦》,而去完成一个任务。读得很痛苦。因为《红楼梦》里描写的那些生活,是我们现在人完全陌生的。总是写一些年轻人打情骂俏,喝酒猜拳,吟诗作对,贪官徇私枉法之类的事情,而且没完没了。要融入这种生活情景的描写确实是不容易的。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再翻阅过一次《红楼梦》,但是也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遗憾。据说,俄国的托尔斯泰就不喜欢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作,但是这并不妨碍莎士比亚的是世界级的文学巨人,也不妨碍托尔斯泰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人。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适合每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选择有品位的一流作品,同时还要你自己能够读出滋味来。能够有所感悟。读书说到底是为自己的,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古之人读书为已,今之人读书为人”,《论语》中这句话说得还是有道理的,这里说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



 选好了书,还要明白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大家说一说,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啊?功利性的目标?拿文凭学位,求好职业,挣大钱,为了知识?都不完全是。读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思考。人是思想性的动物。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会思维的苇草。人,作为生命体,在宇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人,是万物尺度。这个古希腊的古老哲学命题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但是,人,之所以是万物的尺度,在于人是宇宙中有思想的动物,人,能够思考,人能够产生思想智慧并且代代相传。读书,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前人的知识,而是要帮助我们思考。因此,我们必须更正一个错误的读书观念,就是以为读书只是在于积累知识。就像居里夫人为了炼出镭而用上百吨的矿石来冶炼。其实读书不是这样的。读书只是用来撞击我们的思想头脑的。真正读书,就是用别人的思想来碰撞我们的思想,从而激发与帮助我们思考。严格说来,一个人只有感觉困惑的时候,才需要去阅读,这种阅读才会比较有效果。因此,我以为读书如有如核爆炸,他们的书只是用来点燃我们的思想智慧的。因此,阅读过程中,学会批判地阅读就很有必要。批判一词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严重误解了的一个词,以为批判就是简单地否定别人,就是把别人用口号打倒在地,这是简单肤浅地理解了批判。真正的批判就是要我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对话,学会对他人提出的结论表示怀疑,同时追问理由。一个人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够读了他人的,帮助想出自己的。才不会被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海洋里,才不会因为尽信书而变得不如无书。

 要读有所得,最好的方法,还是那句古老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不读书也不动笔墨。读书与动笔墨之间一定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读”一定要与“写”结合起来呢?就是因为,写的过程会帮助我们去加深理解。一些常常读书,却有不肯动笔墨的习惯,结果读到后面,书是读了不少,但是越读越感觉眼高手低,眼界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动手写的能力却越来越差了。当一个人动手去写的时候,他就要调动他所有的知识与智慧,这样迫使他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力求理解,读有所得。这样的阅读就会精细,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融化进去,就不至于食而不化。吃进牛肉再长出牛肉来。我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得益最大的自然是阅读,但与此同时的还有我的写作。我在大学读书时,所记下的日记、读书笔记,在两年时间里有十几本,这是我们后来参加工作的底气所在。

现在同学们所处的时代与我当年是大不相同了。我们那时刚刚结束“文革”不久,许多书都还没有来得及上架,阅读所能够选择余地很小。我记得我在农村中学当教师时,常常为了一本书,要趁人云县城出差、省城出差时托人带来。学校资料室里所能够阅读的书几乎都被我借来阅读了。这种胡乱读书,今天看来也有一个好处就是知识面比较广,容易在比较在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我今天同样不会给同学们开所谓的阅读书目,因为读书,是自己摸索的一个过程。我感觉很好的书未必适合同学们阅读,我读得有滋味的书也未必能够让同学们喜欢。我们现在是有书,但是阅读兴趣却没有了。

我建议同学们,处于今天这个时代,一定要学会顺应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就是所谓的e时代。同学们要学会主动上网阅读。有人说网上泡沫太多,这不错。但是越是这样,越是要学会分析鉴别与选择。网络的发明绝对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进步。这个网络的出现的意义远远在中国人发明纸的意义之上。网络其实并没有过错,网络上泡沫确实多,但是,这是泡沫的人弄出来的,网络上的垃圾确实也多,但是这是垃圾的人弄出来的。这正如我们当初发明的纸,既可以用来写《红楼梦》,也可以用来写低级庸俗的黄色小说,这不是纸的过错,而是人的过错一样。大师上网肯定不会制造垃圾知识。

现在网络的出现,刚好能够把一个人的阅读、思考、写作、交流与探讨综合在一个平台上。这种方式,我以为最好的就是博客。我从2006年3月开设博客至今,自己撰写的文字材料近2000篇,转载的就更多,公开发表的也不计其数。既是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也是自己的一个学术思想库,用这种方式广交天下朋友。过去我们古人倡导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因为读书,如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闻而寡问”。现在呢,因为有了网络,人在家中坐,能知天下事。现在的大学生忽略网络的学习功能是不可思议的。其实,网络上也有不少的经典著作,也有不少良师益友。看你会不会选择了。我在凤凰网上开设一个博客,有的文章点击率动辄上万甚至还有过27万的点击量。我现在在为大家演讲,可是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人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同时在网上阅读我的文章。网络时代的阅读量与写作量及交流量大增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网络的到来大大地激发人们的心智。因为网络的交流平台,可以将我们的学习,还原为苏格拉底式的探讨。思想是互相激发的。一个苹果与一苹果交换还只是一个苹果,但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则不只是两个思想,可能激发出X个思想火花来。



有网友给我写信,说在自己的手机上常常读到我的文章,很有感触。我才知道,我的文章原来在手机上也能够读到,这也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将是一个个性魅力充分展现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的社会结构常常决定了屁股决定脑袋,也因此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数不清的怀才不遇者,比如唐代的韩愈会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屈原因得不到楚王的赏识,而只有去投江,现在呢,不用了,没有人欣赏你,没有人用你,也不怕,你只要开一个博客就马上会有知道你的,只要你真是有才华的,就不怕埋没了,我今天在广教这样的高校里,以一个年轻的副教授的头衔,却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不是被领导发现重用的结果,而是靠互联网把我的思想个性传递出去了。前不久,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在自己的宿舍里上吊自杀。她显然是绝望了,绝望的原因是复杂的,社会的因素原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就她个人来说,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伪知识。如果你真有知识,真有个性,可以将自己的苦难历史写成小说,写成故事,让天下人知,也是一种解脱的办法。她无法解脱出来,说明她所学的知识还不是个性化的知识,不能够在现实中根据自己的生命个性作转换。当然,一个人选择死,我们要理解。人,不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路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的生命仍然要学会承载重量,负重前行。生命有不能够承受之重,也有不能够承受之轻。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现在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与学习观念的时代了。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在把一个图书馆放入口袋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手机阅读的时代,就意味着掌上图书馆的到来。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博客,每天转载一点东西,然后再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悄然地进步了。慢慢你们就感觉到自己的自信。将来你们去找工作,人家问你读过什么书,心中也就有底气。我们要靠这么一个学院的声誉找工作是不容易的,社会偏见是非常严重的,唯有靠充满自己,打造自己,才会底气十足。我们现在先如何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使之充实而有意义,先满脑袋,再满口袋。

当然,我们的协会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比较可以在周末大家聚集起来交流阅读体会,可以组织起来一起去郊外边散步,边交流,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智活动。还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在读书活动中交到的朋友,是真正的心灵伴侣。唯有心灵伴侣才是长久的朋友。

 最后预留一点时间与大家作一个交流。现在就请各位同学提问。

女生1:许老师,刚才您提到说,阅读要以外国的为主,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又在倡导国学,并且在国外大办孔子学院与孔子文化节呢?

许:刚才已经说了,阅读以外国的为主,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这是鲁迅当年提出的读书。当时有一个杂志社要求鲁迅为中学生开书目,别人都开了,只有鲁迅写了那些劝告的话。这是有用意的,其意义深远。绝不是乱说的。因为中国人不读外国的书就不会知道那些思想,而不读中国的书,我们仍然知道孔孟之道。即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他们每年的清明节也知道要去拜山祭祖,他可能不知道这是孔子的祭祖思想与礼仪要求,却完全知道这个道理。事实上,日本的发展也清楚地表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日本自“明治维新”提出“脱亚入欧”的发展方针,所谓“脱亚”其实就是摆脱中国汉学文化的影响。二战后更是一心一意学习美国,才有今天发达的日本。那么,日本是不是因为学习欧美而变得非日本人呢?我去日本,感觉最深的就是,在日本传统文化保留得是相当完美的。日本有三个方面给我非常强烈的印象。一是日本森林覆盖面积近70%,整个国家犹如一个森林公园。生态平衡保护得非常好。二是日本有许多古老建筑,在日本的京都还保留了中国汉唐时代的古建筑。中国人要去日本看自己汉唐时代的古建筑还要去日本的京都,中国本土上的古建筑,只保留到了明朝,明朝以前的都被各种战火及人为地原因给毁坏了。还有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却在日本,这也是中国人的耻辱。三是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科技。这三者融合为一体,足以说明,一个民族学习外国文化并不会丢掉自己真正优秀的东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自然界中,杂交的水稻,杂交的小麦都是高产而且富有生命力。人类的文化其实也是一样的。中国学习西方文化只会增强我们的文化的生命力,而不可能会有别的坏处。

至于中国人到处花钱在国内外开设数不清的孔子文化学院,这是我们在干傻事。我无言以对。至于为什么那么多外国来学习,你要看他们学习什么,学的动机是什么。事实上他们只是来学习汉语的,至于学汉语主要是为什么。根据长期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李泽厚先生的观察,只是为了与中国做生意方便。更何况外国来汉语我们的孔子文化学院几乎都是免费,人家不学白不学,当然,学了也白学。(大笑)又不像人家英语来中国考的托福、GRE收费昂贵。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是主张文化多元的。美国有时也搞一个孔子文化节之类,这并不说明他们在向孔子学习文化。美国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大学也常常有非洲系,或者东方系,专门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文化。他们不但研究孔孟思想,也研究非洲原始部落的酋长文化。我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在研究就是先进的。美国人类学研究的东西,常常起草原始落后的,他们越有研究的兴趣。因此我们头脑要清醒,不要被误解了。

男生2:许老师刚才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批判精神,那么鲁迅不是很有批判精神吗?如何理解呢?

许:先说明一点。鲁迅确实是很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不过,中国自孔子起二千五百多年时间里,也就出了一个鲁迅。而且鲁迅也并不是从传统文化中产物中的批判家。鲁迅成为批判传统的文学家,是有其特殊的人生经历的。我想他在日本接受的影响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日本文化与发展历史,成为鲁迅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好的参照系。日本人的“脱亚入欧”大大地影响了鲁迅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同时,鲁迅自己特殊的少儿经历,也是让他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怀疑精神的重要原因。

鲁迅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反传统的。同时还要说明一点,鲁迅作为一个人即使是传统的产物,也只是个性的,不能够代表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够产生批判精神,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与权威思想意识,不允许有人挑战权威,不允许有人对圣人的学说质疑问难。鲁迅说过,这种文化要求年轻人,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怎么能够培养出有批判精神与意识的人?

女生3:您刚才说,要读一流经典作品,多读死人的书,又说要读出自己的兴趣来,我现在只能够读三流作品才能够读出自己的兴趣来,怎么办?(大笑)

许:读书确实先要选择一流经典作品,长期读三流作品就只能够成为三流的货色。读书也是一个品位博弈过程的。一个人要学会阅读高品位的经典,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要求做到的。大家与其去读郭向明的书(有学生纠正:郭敬明),不如去读韩寒的书,韩寒只是初中毕业生,高中他只读了一年,年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但是,韩寒确实是一个天才,可见天才人物是不能够被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所容忍的,你们比韩寒差就是因为你们还能够读到高中毕业,并且通过高考进广东教育学院读书。韩寒的作品富有批判精神,而且他的阅读面很广,写的文字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郭敬明我刚才之所以会把名字读错,是因为我确实了不多,只知道他进作协前被人揭发抄袭。怎么阅读你们看着选择吧。

另外,如果实在读不进一流的经典,我以为读点一流人物的传记也是很不错的。比如《爱因斯坦传》之类也很不错的。那些一流的人物,他们的成长过程,常常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想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总能够找到既是一流的,也是我们感兴趣,能够读出滋味来的著作。如果实在没有,我建议还是以个人的兴趣为主。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能够读滋味来,就说明你能够从中有收获。

最后祝大家有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谢谢!

阳光也有不少大学生童鞋,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有益!
3
发表于 2009-12-18 22:52:48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到了大三才渐渐发现校图挺好的。但是书很新。除了小说和教辅一类的书以外。

二流大学里也就是这个状态了。于是这个学期有些怅然,原来大一大二有那么多时间,但是我计划读完的书都没有读完。想要把拜伦和雪莱的诗都仔细读过的,结果每个学期终了都意味着计划搁浅。然后那本借了两次的汪丁丁的经济学思想史都没有翻完一章就又到了日子不得不还。……

搬家之后,离首图更近了,这两年超级喜欢六层的学术杂志那个馆,很专门的论文期刊都有,假期是不错的落脚点了~
4
发表于 2009-12-18 23:02:20 | 只看该作者
好不容易读完了这篇报告,外国人读书似乎也没他说的那么积极,只不过现在中国读书的人更少点就是了。前些年在米国的地铁上经常捡人家扔下的报纸看:)
其实,经常读书会成习惯的,如果手头没本书就和犯烟瘾的感觉差不多的时候,这已经成习惯了:)
读不读书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思考。不会思考读书就和蛀虫没啥区别,只不过思考不是任何人都学得会的:)
5
发表于 2009-12-18 23:08:11 | 只看该作者
不读外国书就不会知道外国的思想,不读中国书仍然知道孔孟之道……有点汗,现在还有谁有点“知道孔孟之道”呢。

虽然我也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消极的东西太多了,就像鲁迅说过的,缺活力缺热情缺西方文化里那种开放;但鲁迅说不读中国书是因为他已经读遍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3:08:26 | 只看该作者
4# 洛英莼
祝贺琪子,已经离悦读的状态不远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3:10:51 | 只看该作者
6# 子涵
关于孔子,是争论最大的话题了,而且很尖锐。不过总比没有争论的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3:14:02 | 只看该作者
5# 老多
上次好好欣赏了多老师的书屋。多老师不仅是多读、多思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多写。期待多老师早日赠送我们大作啊,让我们也悦读一把。
9
发表于 2009-12-18 23:14:03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看完这位教授的文章,我想继续保持安静。
10
发表于 2009-12-19 01:30:5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大家都是深更半夜地读书呢?
这个习惯不好
11
发表于 2009-12-19 07:4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兆星 于 2009-12-19 07:50 编辑
读不读书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思考。不会思考读书就和蛀虫没啥区别,只不过思考不是任何人都学得会的:)老多 发表于 2009-12-18 23:02


是啊,相对于读书,思考才是更重要的,读书是思考重要的间接素材来源,因为它带来的可以是古、今、中、外全维度广泛的间接经验和知识。

然而对思考产生更重要影响的是直接素材----实际生活的体验,可惜体验只能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和可能,于是读书或听别人说等这些间接的手段就变得不可或缺。

即便如此,也不可混淆直接和间接的地位和关系。实际中,两个极端可能是“小农”?和“小知”?,不知是否确切。

有了直接和间接地素材,大脑如何加工,那又是一个考验。不同的大脑会加工出不同的结果,甚至不同时候同一个大脑也会加工出不同结果。

就算思考的问题解决了,马上就又会发现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指引实际生活实践。当然因果关系实际并不是这么简单。

非常想再回到读书的话题。可读的书如此多,任一细目便可轻易耗去一生时间而不足。于是不同时期,不同的风云人物可能会提出不同的书目建议指导大众。于是就出现了时尚,大众便跟风。直到年轮和残酷的现实实践在某天让某个人意识到该去以自己为主体探索更不易变化的“道”“理”,在纷繁莫辨中尽力去寻找那些包含更经得起时间和人群考验的知识的书来读。

当然,读书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生活实践,读书也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寄托。读书还支撑了一个庞大的知识阶层的生物链。

自己在哪里,想要什么,想到哪里去呢?有时可能到罕见人至的大自然中得到一点灵感。


挥洒跃动的风采弥足
沉淀浓缩的精华更多
12
发表于 2009-12-19 10:12:28 | 只看该作者
/...
我们老师直接跟我们说 要看书就看亚里士多德 去看孔德 看韦伯... - -
13
发表于 2009-12-19 11:56:26 | 只看该作者
... 不读书的人飘过...
14
发表于 2009-12-19 14:56:09 | 只看该作者
/...
我们老师直接跟我们说 要看书就看亚里士多德 去看孔德 看韦伯... - -
cissy 发表于 2009-12-19 10:12

哈,cissy的老师太酷啦!据说当年伽利略的老师也是这样说的,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孔德啥的。伽利略也很认真地读了,不过他看出了毛病,他很谦卑地问老师:“万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咋办捏?”于是他遭到老师一顿狂扁:)

伽利略就是读书加思考的典范,古人的书一定要读,不过最好像伽利略那样读,而不是像我们以前私塾里那样,摇头摆尾滴唱读
15
发表于 2009-12-19 15:13:0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属于那种只读不思考的“蛀虫”。每晚睡前必翻翻书,这已成了多年的习惯,但只翻自己喜欢的书,当然这种喜欢,也没到拿起某本书就放不下的地步。
读书之所以成为我的一个小习惯,是因为很享受这个过程,看看书能让内心从白天的浮躁中慢慢的安静下来,所以偏爱晚上看书。 并没有太大的目的性,像“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其中是不是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知识值得我仔细研究和拜读”诸如此类的问题从未问过自己, 也因此当有人问起来“你前阵子读的那本书都讲了什么,你有什么读后感”时,我大概只记得故事情节和一两个经典词句,偶尔才有自己的一点看法评价。
16
发表于 2009-12-19 15:55:26 | 只看该作者
是啊,相对于读书,思考才是更重要的,读书是思考重要的间接素材来源,因为它带来的可以是古、今、中、外全维度广泛的间接经验和知识。

然而对思考产生更重要影响的是直接素材----实际生活的体验,可惜体验只能是 ...
贺兆星 发表于 2009-12-19 07:48


哈,还是兆星厉害啊

中国有句话叫“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估计意思就和兆星说的差不离,还是要出去走走,直接体验一下哈,到太阳底下好好晒晒
17
发表于 2009-12-19 16:03:1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属于那种只读不思考的“蛀虫”。每晚睡前必翻翻书,这已成了多年的习惯,但只翻自己喜欢的书,当然这种喜欢,也没到拿起某本书就放不下的地步。
读书之所以成为我的一个小习惯,是因为很享受这个过程,看看 ...
Jane 发表于 2009-12-19 15:13

哈,老多前面写的也许不太对,老多的意思是,不是任何人都需要没事老去思考,或者任何时候都在思考。

人是比较喜欢追求快乐的动物,也许是因为不愉快的事情太多。为此有些人喜欢去泡澡堂子或者泡妞,有些人喜欢读书,当然读书的人未必不喜欢泡澡堂子泡妞,不过喜欢读书的人起码是多了一样快乐,岂不是更爽
18
发表于 2009-12-20 22:25:38 | 只看该作者
老多,很有意思啊,细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读书是一种业余爱好,喜欢的事情做起来自然是件趣事,不必刻意坚持就成了一种习惯。
19
发表于 2009-12-21 15:41:06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的宝藏。”

不知是人只有真正安静下来才能发掘内在的宝藏而变得丰富,
还是只有足够丰富才能抵制外界的诱惑而变得安静...

爱上读书,似乎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
遥想当年自己上学那会儿,
去图书馆的次数极其有限,
也许这就是自己慢熟的原因吧...
好在读书永远都不嫌晚,
希望“悦读”能陪伴我的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2 20:22 , Processed in 0.050174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