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61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寺庙大全 by chenyan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30 15:3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寺庙大全 chenyan 2005-04-29 01:40
曾有人说过要一一拜访北京的寺庙
曾有几位施主有意出家
也许你过节无处可去
来看看。。。。
以下资料,未经详细勘误

1.北京·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山,距市区35公里。因寺内的龙潭和柘树非常有名,所以人们称之为潭柘寺。潭柘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北京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名嘉福寺。唐改建为龙泉寺。金代扩建为大万寿寺。明代皇家几次赐名修建。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起,又大事重修,清圣主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亲赐寺名“敕建岫云寺”。寺名历代更改不一,独潭柘一名,传久不衰。
潭柘寺依山而建,占地2.5公顷。外围有附属建筑和森林草场,寺内现存殿堂638间。寺院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中路依次有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遗址、毗卢阁等建筑。庭院内古木参天,绿荫覆地。三圣殿前左侧有银杏一株,称“帝王树”,相传为辽代种值,已近千年,至今仍枝叶茂密。毗卢阁为二层楼阁,踞寺之最高处,登楼可俯瞰全寺和环山风景。东路为行宫和方丈院,另有流杯亭一座,此处建筑尺度较小,庭院幽静,修竹丛生,泉水淙淙。流杯亭是沿袭汉魏时期“曲水流觞”的遗风。亭内悬挂乾隆题写的“猗亭”横匾,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处,以潭柘寺和中南海的流水音最为有名。西路为一组寺院殿堂,有楞严坛、戒坛和观音殿等。寺后有观音殿。寺外北有龙潭,南和东南有安乐延寿堂、东观音洞、明王殿。寺前有上、下塔院,寺内有金、元、明、清各代僧人墓塔70余座,都是砖石结构的,以密檐式为主。
潭柘寺保持了明代佛寺的总平面布局与规模,较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皇家行宫。历代僧人墓塔群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北京红螺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扩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改为“扩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传说,当地人称之为“红螺寺”。 红螺寺的自然景观十分秀美,北依红螺山,闻过则喜照红螺湖,山环水绕,层林叠翠,古木参天,整个寺院掩映在千亩松海之中,又有“御竹林”、“雌雄银杏”、“紫藤寄松”三绝景点缀其间。经多年开发建设,已形成红螺山、红螺寺、观音寺、呈秀园、松林浴园和采摘园六大景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 其中红螺寺是旅游区的主体,座落在红螺山南麓,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扩建于盛唐,原称“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俗称“红螺寺”,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占地百亩,分五处庭院,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                                           红螺寺是金、元、清三代佛教盛地,高僧辈出。金代高僧佛觉禅师、元代高僧云山禅师、清代有佛教第十三代祖师彻悟际醒禅师均在红螺寺讲经,四方僧侣多来红螺寺拜佛学经,使红螺寺成为京北名气很大的名刹古寺,史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红螺寺风景优美,其中御竹林、雌雄银杏和紫藤寄合称三大绝景,旅游区环境幽雅,古木参天,经年常青,四季花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竞秀。寺西之珍珠泉,碧透似镜,沸泡如珠,有神泉之称;寺南之红螺湖,水波荡漾,溢彩流光,是划船、游泳、垂钓的好去处。红螺寺还推出红螺四季游:春有“红螺庙会”,夏办“中小学生夏令营”,秋开展“金秋红螺游”,冬举办“红螺岁寒三友红螺游”。   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条曲折小径,顿觉兴致盎然。寺内有雌雄银杏,东侧为雌,结果但不开花;西侧为雄,开花但不结果,奇特之处在于西侧的雄性银杏,树高30米,主干四周,生有十株侧干,据说自唐代栽了这两株银杏以来,每改换一个朝代,就多长出一株侧干,这只是一种传说,但银杏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则是确切无疑的。               大雄宝殿已依原样式进行了修复,殿后有“紫藤寄松”,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生长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平顶松,树高6米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平顶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样,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相继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             红螺寺松林面积近600亩,百年以上古松万余株,林业部门注册古树2984株,达到一二级名木的古树263株。据统计,红螺寺风景区的各类树木约有90万株,丰茂的林木,使红螺寺空气清新湿润,游人至此度假,十分有益健康。由红螺寺登上海拔812.9米的红螺山顶,但见一望无垠的华北大平原万里烟波,南望首都北京的依稀可辨,密云水库浩瀚无垠,万里长城蜿蜒起伏,登临纵目,心旷神怡。

3.北京天宁寺

天宁寺的前身是北魏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所建的光林寺,自建成至今寺宇屡毁屡建,名称先后改为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禅寺,公元1435年定为今名。
天宁寺现存建筑,以寺后佛塔最为壮观。塔总高57.8米,为砖筑实心密檐式八角塔,造型庄重秀丽。寺塔建于十二世纪辽代,当时它矗立于辽都燕京内城之东,是城内屈指可数的高大建筑。
寺自建成至今已经八个多世纪,其间北京城区位置几经变迁,范围不断拓宽,天宁寺现居市区西南广安门外,以天宁寺命名的立交桥凌架于寺的侧畔,这里已成为北京颇具特色的街景之一。

4.北京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 日军炮火夷为废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的庄严。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5.北京戒台寺
戒台寺又称“戒坛寺”,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是一座建于唐代的佛寺。它以拥有中国寺院中最大的戒台而闻名,同泉州开元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中国三大戒坛”。戒台是佛教寺院向信徒传授戒律的地方,只有大的寺庙才设置。
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初名“慧聚寺”,辽代时在寺内建立了戒坛。明代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修后,改名为“万寿禅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对其进行了维修与扩建,现存的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戒台寺占地面积约4.4公顷,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九仙殿、戒坛殿等。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正殿,乾隆亲笔为其书写了“莲界香林”匾额。戒坛位于寺的西北部,坛基以精美的汉白玉雕成,整个戒坛为3层,高约3米。上层有莲花宝座,塑有释迦牟尼坐像。戒坛周围还塑有113个戒神像。千佛阁的北侧为牡丹院,院内遍植丁香、牡丹,院内建筑融合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和江南园林艺术的风格。殿堂四周分布着许多庭院,各院内有精美的叠山石,葱郁的古松古柏,加上古塔古碑,山花流泉,显得格外清幽。寺中著名的树木有“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罕见的“活动松”,你随意拉动它的哪个松枝,整棵树的枝叶都会跟着摇动,好象一阵狂风正在袭来似的。活动松远在200多年前就已闻名,乾隆皇帝在此还留下了一座“题活动松诗”的石碑。北京流传着“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 的说法.
戒台寺是中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这里保留的佛塔、经幢、戒坛等建筑,对于研究辽代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卧佛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是北京著名的古刹之一。此寺初名兜率寺,后曾改名为昭孝寺、洪庆寺、永安寺、十方普觉寺等。因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铜铸卧佛,故又俗称卧佛寺。整座庙宇,共分四进院落,前竖彩坊,背靠青山。主要殿堂均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层层递进,森严肃穆。中轴线两侧,辅以配殿、廊庑和行宫别院等。庭院幽雅,景致秀丽,是一处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喜爱的郊游胜地。
古柏道及牌坊  寺前缓坡道上,古柏参天,浓荫蔽日,宛如一条绿色的长廊。千年古柏,奇拙苍劲,又似两列威武的仪仗。古柏林荫大道南端建有一座木构彩坊,北端筑有一座琉璃彩坊。翠树彩坊,相映成趣。前后两座牌坊,尤以琉璃牌坊最为壮丽,四柱七楼,金碧辉煌。牌坊上,刻有乾隆的题额,正面为"同参密藏",背面为"具足精严"。
山门殿  步入琉璃牌坊,便是第一进院落。院内有一个半月形水池,池上架筑石桥一座。水池两侧,钟 鼓楼对称而建,簇拥着正前方的山门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神。哼、哈二将又称金刚力士,是佛教守护寺门的神将。据民间传说,一个鼻子里能哼出白气,一个口中可哈出黄气,以驱逐妖魔、杀歼鬼怪,所以俗称哼、哈二将。
天王殿  进入第二进院落,即是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坐像一尊。大腹便便,笑容满面,似在迎接来宾,给人一种大慈大悲的感觉。弥勒佛像背后,还塑有韦驮立像。据说,韦驮因保护释迦舍利有功而成佛的。殿内两侧,各有立像两尊,异常威武。这便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守四方天门,以保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腊 梅 栽于殿前左侧檐下,十分繁茂。每当冬雪飘临之际,梅花怒放,奇香四溢,为寺内一胜景。
娑罗树  位于腊梅近处的东侧和南侧,有两棵古老的大树,挺拔苍劲。据传,这两棵树,是为了象征释迦牟尼涅般木于娑罗树下,早年从印度移植来的。因而此树又?quot;圣树"之称。其实,该树既非移自印度,也不是娑罗树,而是七叶树科中的一种秀丽的七叶乔木。
三世佛殿  位于天王殿后,殿前檐挂有乾隆御书"双林邃境"大匾。殿内中央供奉释迦、燃灯、弥勒三尊大佛,高大庄重。据佛经说,燃灯为前世佛,释迦是今世佛,弥勒即后世佛,他们均是如来佛的化身,分管人们的前、今、后三世。 在三世佛两侧还塑有十八罗汉,造型生动,着色鲜艳。据说于东南角的一尊罗汉像 为乾隆的塑像,他身披铠甲,穿靴戴帽,与众不同,占取罗汉之位,为自身塑造"金身"。其用意是想修成正果,立地成佛,很是有趣。
卧佛殿  卧佛殿为该寺的主体建筑,前檐所悬"性月恒明"大匾为慈禧皇太后手书。 殿内因供有一尊巨大的铜铸卧佛,故名卧佛殿。卧佛造于唐代,初为木雕,元代至治元年(1321),改为铜铸。长一丈六尺,重54吨。据元史记载,"用工七千,冶铜五十万斤"才铸造成功。大佛作侧身睡卧状,一臂曲肱而枕,体态安祥自如,铸造工艺极为精细,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巨佛身后环立着"十二圆觉"塑像。传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于婆罗树下"涅*1"逝世之前,向他的弟子们嘱托后事的情景。殿内"得大自在"匾额为乾隆手笔,意为释迦牟尼修道成功,已得到了最大的自由。 巨佛前放置有一个八卦香炉,两个烛台和花瓶,合称五供。此外,还陈列有轮、螺、伞、盖、花、罐、鱼、结八件佛家法宝,俗称八宝,以象征吉祥如意。 殿内左右的玻璃橱 内,陈展有十一双黄缎云鞋。这是清朝十代皇帝及袁世凯敬献的贡品。
僧舍  建于中轴线外的东路,共设有霁月轩、清凉馆、大禅堂、祖堂、斋堂等六个院落。原为僧人居住之地,现辟为别墅,接待中外游客住宿。
行宫院  位于中轴线外的西路,由三个院落组成。南侧两院内,山石点缀,小桥流水,殿舍讲究,环境幽雅。北端院内辟有莲花池,池水碧透,浮莲点点,游鱼嬉戏,充满生机。池畔的彩廊、敞轩、山石、树木倒映池中,别有天地,景色尤佳,是游人憩息、赏景的好处所。从行宫院西北行,即可到达极富自然野趣的樱桃沟花园。

7.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在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唐贞官19年(公元645年)诏令立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 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清雍正12年(1734年)改今名。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大遍觉堂、藏经阁及东西廊庑等组成。悯忠堂存有历代原藏石刻、经幢等。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教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8.北京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北京西部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公元1068年),因寺内有清泉流入龙潭,故又名清水院。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时称灵泉寺。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重修,建成天王殿、无量寿福殿和龙王殿,改称大觉寺。
寺院坐西朝东,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自东向西由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动静等观)殿、大悲坛、舍利塔、龙王堂组成,多是清代重新修建。殿宇雄伟古朴,布局规整严谨。寺内后山是一处别致的园林,麓林曲径,叠石流泉,情趣非凡。
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以清泉、石树、玉兰花和清幽的环境享誉四方。寺内古树参天,流泉淙淙,盛夏时节,浓荫蔽日,把整个寺院覆盖在万绿丛中。院内有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00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6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800年之久。寺内泉水自石缝流出,汇成碧潭,又经石槽缓缓顺山势而下,水流清澈,四时不竭,使整个寺院呈现出一派生机。
大觉寺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遗存的千年古刹。《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石碑,尤为珍贵,是研究辽代北京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殿堂内供奉的佛像雕塑精美,形象生动,保存基本完整。

9.北京大延圣寺
亦名延寿寺、法华寺。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银山南麓。
寺始建于辽代大安年间(公元1085-1094年),公元1125年曾重建。延圣寺兴建时,银山上下共有僧寺、庵堂72座,而以延圣寺规模最大。
延圣寺建军后数百年间香火旺盛,僧侣众多,曾与江苏镇江寺齐名,人称“南金北银”。十七世纪中叶后,由于战乱频仍,香火渐稀,寺殿颓废。本世纪四十年代又遭侵华日军洗劫焚烧,寺殿尽毁,唯余寺院中历代高僧墓塔,人称银山塔林,寺名已渐被遗忘。
塔林现存塔7座,5座为十二世纪时金代所建,均为密檐式砖塔;两座是建于十三、四世纪的元塔。
银山塔林风景区位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东部。银山得名于冬季“冰雪层积,色白如银”又顺“麓有石崖,皆成黑色”称为铁壁。合称铁壁银山。唐朝高僧邓隐峰曾在此山讲经说法。辽代于山前建有宝岩寺,金天会三年(1125年)该寺被改建为大延圣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钦赐寺名“法华禅寺”。下领七十二庵,为京郊名刹。寺内有 古塔7座。其中,金代密檐式砖塔5座,元代喇嘛塔2座。周围山麓上也建造了许多型制各异的僧塔。
现在,寺院已成遗址,但寺内及周围的18座古塔仍保存较好,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还保留有说法台、古佛岩、朝阳洞等古迹。

10.北京妙应寺
妙应寺在阜成门内大街路北。该寺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曾遭火焚,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称妙应寺。
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已700余年。
白塔在北京城内西区,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原是元大都圣寿万安寺中的佛塔。该寺规制宏丽,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竣工。寺内佛像、窗、壁都以黄金装饰,元世祖忽必烈及太子真金的遗像也在寺内神御殿供奉祭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寺毁于火,而白塔得以保存。明代重建庙宇,改称妙应寺。
白塔为藏式佛塔,砖石结构,由尼泊尔人阿尼哥设计建造。阿尼哥擅长铸造佛像,初随本国匠人去西藏监造黄金塔,后随帝师八思巴入元大都。他除了造圣寿万安寺白塔外,还造了五台山大塔院白塔。
妙应寺白塔用砖砌成,外抹白灰,总高约51米。塔的外观由塔基、塔身、相轮、伞盖、宝瓶等组成。塔基平面呈正方四边再外凸的形状,由上下两层须弥座相叠而成,塔基上有一圈硕大的莲瓣承托着向下略收的塔身,再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象征佛教十三重天界。塔顶以伞盖和宝瓶作结束,伞盖四周缀以流苏与风铎。
此塔的出现,对内地明清两代喇嘛塔的兴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1.北京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海淀区香山东麓。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由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弥(又说阿里吉)舍宅为寺,初名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扩建改庵为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整和扩建,兴建了金刚宝座塔、行宫和罗汉堂等。
寺院占地4万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有六层院落,逐进而高。雄伟的殿堂层层迭起,肃穆庄严;满山松柏参天,浓荫蔽日。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建筑布置分三路:进外山门,中路中轴线有内山门、天王殿、正殿、菩萨殿、后殿、金刚宝座塔;南路主要建筑是罗汉堂;北路有水泉院。山门外石桥前有石狮一对,雕琢精细,形态威猛,据传为明代遗物。
南跨院的罗汉堂是仿杭州净慈寺而建,堂内有木质漆金罗汉500尊,还有神像7尊和梁上济公的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罗汉堂北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1929年5月灵柩移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1954年对这座殿进行大整修,辟为孙中山纪念堂,有孙中山的汉白玉雕像。
北跨院即北京八大水院之一的水泉院,是寺内风景最幽静处也是避暑胜地。岩壁下一泉为卓锡泉,明代即闻名于京城。清泉从山石中流出,淙淙有声。池上有桥,池畔有亭。院中山石迭嶂,松柏苍郁,环境幽美,是北京现存最古老、最精美的一处寺庙园林。
金刚宝座塔在中路的最后面,位于全寺的最高处。金刚宝座塔通高34.7米,下部砌两层虎皮石基座,其上建塔。塔全部用华丽的汉白玉砌成,分上下两部分。下为金刚宝座,正面正中开券洞,孙中山的衣冠即封葬于此。循石阶登上塔座,出口处置一方亭,左右各有一圆形喇嘛塔,后为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为主塔,四隅各建子塔。整个金刚宝座塔满布雕刻精美的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和云纹梵花等,依西藏传统形式雕刻,是乾隆年间的石雕精品。
碧云寺,山水清幽、林木葱郁、建筑宏丽华美,为北京西山诸寺之冠。

12.北京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鸥儿胡同31号,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广化寺香烟缭绕,钟鼓齐吗。这里隆重举行了新塑佛像开光暨修明方丈升座仪式。
广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它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傍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20余庙,13858平方米,拥有殿字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
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
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案 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持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大约建于元朝,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
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大雄宝殿丹墀下发掘了两通断残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另一通《正宗记》,明成化二年(1466年)建立,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刻有“广化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灵济号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圆环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号法名。另一面记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礼部为乞恩事,于内府抄出内官监太监苏诚题有宛平县日中坊原有古刹墓址一处,□将自己财物并募缘修善佛殿□□已完见有僧,人灵济领众居住,缘无寺额,”奏请“圣恩怜悯乞赐寺额”。可见,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于得到内府太监苏诚的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宏大。另据寺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弥陀会记)碑记载:此时的广化寺成为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了盛大的陀弥法会,盛况空前。
清道光年间(1821?/FONT>1850年)的《请书碑》中记载: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当时住持广殊法师敦请自如和尚任方丈,从此,广化寺成为“十方寺”。自如方丈圆寂后,印法法师继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后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韧年残败殊甚,后募化于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庙。
1927年,玉山法师任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寺内有“三不”制度,不攀龙附风;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使广化寺闻名四海,有常住僧人50多人。
1938年,在当时寓居广化寺的溥心畲居士的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也称后楼)以及东西配殿、配楼。为广集资金,当时还邀请了知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开义卖,得款捐助广化寺,使修复工程圆满成功。
1939年,广化寺创办了广化佛学院,招收学僧数十人,聘主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学者任教。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为贫苦困难的学生提供书籍和学习工具,直到1952年由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1952年9月,虚云法师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及佛教徒纷纷前来参礼这位佛学大师、禅宗高僧,平静的广化寺一时称盛。“文化大革命”前,广化寺仍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基本保持了古刹旧观。“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但《大藏经》及佛教文物都被封存,没有受到损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化寺也获得了新生,成为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成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北京市佛教协会1981年成立。十几年来,积极协助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筹集资金,修复了京都名刹广化寺和通教寺等,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为培养佛教人才,还开办了僧尼培训班,同时,挖掘、整理了北京智化寺音乐,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
这些年来,北京市佛教协会筹措资金对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进行全面维修,油漆彩绘一新,奉安佛像,从市文物部门请来一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二金刚也重新塑造,逐步恢复了清净庄严的面貌。
1986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文物组,对广化寺的经书、字画、碑拓、法物、瓷器进行整理、鉴别,使珍藏多年的文物重放异彩。经过挖掘、整理和鉴定,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价值。有明水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大藏经》共4藏,2761函,也十分珍贵。
1989年10月12日至18日(农历九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广化寺举行了1949年以来最为隆重的法会——启建礼忏讲经法会。山门外,“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大转普利人天”的对联十分醒目;大殿前的横幅书写道:“观音道场,和平法会。”北京佛教界人士聚集一堂,祈祷人民安乐,世界和平。法会结束时,还施放瑜珈焰口,演奏了佛教音乐。

13.真觉寺
真觉寺又称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东侧的高粱河(长河)北岸。以其金刚宝座塔闻名,是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于1473年建成。是朱棣专为从西域来京的梵僧班迪达修建的。清朝时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为“正觉寺”。
关于真觉寺寺院被毁,有一种说法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下明成化九年建造的金刚宝座塔。还有认为在此期间收到义和团事件的波及而寺院毁坏。另有一种说法是真觉寺在20世纪20年代初还保留着原来的建筑。1927年北洋政府的蒙藏院以2500元将寺院卖给了一个黄姓商人,这人将所有殿堂拆毁当木材卖掉,使四百多年的皇家寺院毁于一旦,只留下金刚宝座塔。
这座金刚宝座塔全部用汉白玉建造,周身布满雕刻。由于石里的铁被氧化而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五座密檐的方塔中,正中的一座高十三层,四角每座高十一层。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两层檐的琉璃罩亭,阶梯的出口就在里面,罩亭顶上有一蟠龙藻井,这是皇家寺院的标志。五座塔的顶上均有一小型覆钵式塔刹,中间大塔的为铜制,其他四座的为石质。在塔建成后,为保护这座金刚宝座塔,塔的表面的石料全部用“血料”保护起来。据说“血料”使用猪血和上腻子和面粉加糯米汁调匀后刷于塔身上,再多次贴麻布刷大漆后完成。现依然可在雕刻的凹陷处见暗红色的痕迹。
在中间塔南面须弥座腰的正中位置刻有一双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开的莲花。这种凸雕佛足在北京寺院中仅此一处,其他地方的佛足均为凹刻。塔座的正门上有“敕建金刚宝座塔”的匾额。塔前的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树龄逾300年,需三人合抱,堪称真觉寺一宝。相传早年间,京西百姓常在重阳节登塔远眺以应时令。
目前真觉寺辟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着北京城郊现存的石刻艺术品。

14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威严。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温柔。至於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皈依释迦如来佛的无限诚心。壁画的人物服饰和装束华丽多彩,千姿百态:妇女梳各种样式发髻,戴各式首师、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样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童子则梳发辫,活泼天真。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从生理特徵上,使人们易於分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从服式、发式和行动举止及构图关系上,又可鲜明淮确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画工们非凡的艺术才能。
这些精美绝伦壁画的作者,从法海寺附近一块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监李福善等立的楞严经幢上发现,其上所题的助缘协力善人的题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妆艺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许祥,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题名。经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为工部营缮所副京囗陈敬所书,幢上听列人名无疑都是当时工部营缮所所属来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这些画士官和画士所绘。
  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相比较,法海寺壁画在规模、力度、气势上不如永乐官壁画,而在人物刻画、图案精微多变,多种用金方法等画工技巧方面,法海寺壁画比永乐宫确实成就较高,在壁画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敦煌壁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但是,敦煌壁画自6世纪发展至清代,连绵不绝,却唯独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能够以其精湛的绘画艺术、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补充这一缺憾,弥足珍贵。法海寺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画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别在壁画制作与保存技法上,欧洲15世纪的壁画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而我国法海寺壁画画面基本完好如初。
  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其地山谷幽静,景色宜人,峰峦绵亘,松林葱郁。当走近法海寺时,有一座拱形小石桥,青石券洞上镌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传说此桥为明代所造。每当夏季来临,清洌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周围苍松巨柏又给这座古老寺庙增添勃勃生机。尤其是模式囗桥头的古柏,法海寺门前的脱皮巨柏,寺内石墙上长出的奇柏,寺後古藤互生的柏林,寺西的山谷翠柏,寺东的天然长廊柏,无不铁骨铮铮,形成令人振奋的柏画林涛。
  法海寺坐北朝南,由南往北顺山势而建,主要建筑分别设置在三级平台上。第一级平台有山门殿,第二级平台有四大天王殿,第三级平台是大雄宝殿,环宝殿东西南三面是迥廊式祖师堂。法海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据寺内现存《法海禅寺碑》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侍太监李童,忽做一梦,寻遍京西名山来到此处,见这里正与梦景相符,遂倡议向百姓、官员、喇嘛和僧尼募款建寺,於明正硫四年(1439年)闰二月动工修建,到正统八年(1443年)十月才完工,历时达五年之久。当时寺院内建有大雄宝殿、护法金刚殿、钟鼓楼和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装修绚丽。英宗朱祁镇特赐名为“法海禅寺”并颁《大藏经》一部,使之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一座皇家寺院。
  今存山门殿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四壁立障曰板,拱形券门,斜格木棂窗,前後挑檐雄伟宏大,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山门殿後是一东西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台阶两侧有明正统八年(1443年)礼部尚书胡滢所撰《敕赐法海寺碑记》和吏部尚书王直所撰《法海寺记》。大雄宝殿在最後一进院落的北端,其东、西、南三面建有迥廊式祖师堂。院子正中有两棵高大挺拔的白皮松,相传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至今枝叶茂盛,阴覆半院。院落东西两侧各立一块明正统四年(l439年)所建汉白玉石经幢。殿前台基档侧悬吊着龙纽大铜钟,高达二米左右,铸造精湛,为大明正统上年铸造。钟身上部铸有经文咒题,下部铸《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等。该钟可与世界四大钟王之一的觉生寺铜钟媲美。与铜钟相对的西侧立有一块形制较小的无字碑。另外,在这个院落的东北隅遗有一块残破的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法海寺禅记》青石碑,是研究寺史变迁的实物资料。该寺西北有“西庙”,庙内以龙泉闻名,曾为法海寺之水源。寺东不足一里的石质山坡上,有一百多万年前形成的大片冰川擦痕,对研究我国冰川学以及地质分期、古生物分布和猿人生活环境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法海寺主要闻名於寺内的壁画,经过五百多年漫长岁月,法海寺大雄宝殿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九幅极其精美的明代壁画。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後和十八罗汉身後两面山墙上,壁面积达236.7平方米。1993年初,在北京法海寺壁画历史艺术价值论证成果研究讨论会上,经专家论证,法海寺壁画是中国现存元、明、清以来由宫廷画师所作为数极少的精美壁画之一,也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画中的杰出代表,与敦隍、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我国现存明代壁画中,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和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
  佛龛背後绘的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脊属和坐骑。其中以中间的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和出色。她宽肩袒胸、肩披轻纱,薄似蝉翼,胸饰璎珞,表情温和安祥,屈左膝盘左而坐,形态庄重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净、和蔼祥瑞、出世超凡之感。
  十八罗汉身後两幅壁画,以如来佛和飞天为主,衬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提等,加以祥云缭绕,显得庄重肃穆。
  最为珍贵的壁画要算北墙门两侧所绘《礼佛护法图》。该图由帝后、天龙八部和众鬼神组成浩浩荡荡的礼佛护法行列。两幅画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组互相呼应,人物服饰华丽,仪表庄重温雅,色泽艳丽而浓厚。左面一幅画分三部分: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四个肤肌丰润表情庄重的天女。一个侍女手托花钵走在最前面,接看是女后双手合十缓缓前行,另外两个侍女捧盘跟随在後,後面簇拥着一群撑幡的嫔从。在她们身後担任护卫的是立目瞪目、体态魁伟的广目和多闻天王。此画的中央部分所绘是如意观音,她的脚下有狮子、狐猩和豹。观音前面走着三个女侍,一个手托菩提树,两个撑飘拂宝幡。画的後面部分绘金刚、力士、小鬼和帝王。金刚手执斧钺,力士拿杵,小鬼扛艮锯,长发鬼手撑风幡,他们都伴随戴冕旒的长发帝王正在行进。右面一幅画也分为三部分:前部绘帝王和女像。画面以一个手捧插珊瑚铜壶的俊美少女为先导,随後是头戴冕旒、神态肃穆的帝王,帝王身後分别撑幡和捧盘的伴随仕女,护卫他们的是怀抱琵琶和手执宝剑的增长天王和持国天王。中部所绘是八双手臂拿着不同法器的观音,伴随他的是手持香炉的比丘和举幡女郎,随後是天帝和天后。天后裙带艳丽多彩,神态丰满多姿。壁画的後部绘的是不空羂索观音和韦驮以及帝后,结尾是一个长发夜叉和捧着珊瑚瓶的鱼精。这些佛画都严格遵照佛教的仪轨,没有儒道掺杂的痕迹。除此,大雄宝殿顶部三个藻井天盖上所绘“曼陀罗”和天花板上所绘的以梵文代表的“毗卢遮那佛”和菩提像,也都极为精美。彩画以翠绿靛蓝色和描金制作,显得异常华丽严谨,形式朴素大方。

15.北京智化寺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於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後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後,於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於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术高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以其保存完整、高深美妙的佛教音乐而闻名於世。l986年l2月,由欧洲国家联合文化处聘请,中国北京市佛教音乐团到欧洲巡回演出。这个由十二人组成的佛教间乐团,横扫整个欧洲,所到之处,场场暴满。让外国人惊讶的是五百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竟有这样高深而优美的音乐,他们不得不摇头叹息,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个被视为世界音乐珍宝,而又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震撼了欧洲乐坛。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几乎所有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音乐更是必不可少,因而大寺院都有专门从事演奏的乐僧。永乐二年(l404年),明成祖曾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馀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大都与这部曲集的名称相同。早在50年代,智化寺佛教音乐就引起了中国音乐界一些专家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1953年2月,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在霞公府15号举行“京音乐”演奏会,到会的有丁西林、吴晗、老舍、赵树理、叶恭绰、巨赞法师等150人。老舍主持会议,由智化寺等九个寺庙16位僧人进行演奏。随後,智化寺乐僧又应邀赴天津国立音乐学院演奏,专家们纷纷撰文介绍和评论。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三时学会和文界知名人士帮助下,乐僧们在广化寺成立了“北京音乐研究会”一时间,佛教音乐研究达到高潮。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於禅寺,局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於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後,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後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後,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微,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北京现存明代木构古建筑,多为单体建筑,而智化寺竟聚集了八座明代木构建筑,可以说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明代木构建筑群。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智化寺便名列其中。这是因为自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将作监李诚奉敕编《营造法式》以後,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钦定颁布《工程做法则例》以前,元明两代没有留下什么建筑规范,要想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只能求助於实物考证。时隔五、六百年,元明时代的建筑即使不毁也多为後世修建,而智化寺各殿虽经多次翻修,却仍基本保留着明初规制,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最令人注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之七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後,但在使用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而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马黑”、喻“地、水、火、风”之四大。黑者,象徵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智化寺最南面是三间山门,为仿木砖石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有石刻横匾“敕赐智化寺”,门前有石狮一对。智化门(天王殿)正对山门。智化殿为该寺之正殿,面阔三间,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井囗天花,明间层顶内原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此藻井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於30年代初期被中国人座守盗卖给美国人史克门,现藏於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三世佛。l972年三世佛像移往大觉寺。十八罗汉也被挪走。三世佛像後有一幅壁画,高约3米,宽4.67米内绘有地藏菩萨,两侧下方各有立像大人。整个画面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尤真是地藏莒萨,给人以出世超凡,和蔼可亲的魅力。
藏殿是智化殿前的西配殿,因殿中不设法座,仅置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转轮藏为八角形,高四米馀,下为须弥石座,中为经柜,上为毗卢帽顶。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住上雕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和毗卢佛。经柜本身为抽屉式,每面九层,每层五屉,上旨雕刻佛像。北京地区现存三副轮藏,除智化寺处,一副在颐和园,一副在雍和官,後两副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晚几百年。
智化殿後,是一座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层异称:下层名叫“如来殿”,上层名叫“万佛阁”,该楼是智化寺内最高建筑。如来殿面阔五间,东西约19米,南北12.6米,四抹斜方格菱花隔扇。门上悬华带匾,上书“如来殿”三字。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前二立侍,左持拂麈筐者为梵王,右持宝杵者为金刚。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经橱。如来殿佛像背後有东西二梯通楼上万佛阁。楼上面阔三间,拱券式门窗,门上悬匾,上书“万佛阁”。门外周边有廊,围有宝瓶木质护栏。楼上供有三尊佛像,中间为目比卢遮那佛,左供有卢舍那佛,右供有释迦牟尼佛。依据经书所说,此三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报勇、应身。两层山墙是,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九干余尊,“万佛阁”之名即由此而来。
从史书碑记来看,智化寺从明正统十一年建成一直到清康熙时期,寺中香火一直很兴盛。到了光绪年间智化寺由盛而衰。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侵入智化寺,拆毁墙垣,封闭佛殿。至民国年间,据1929年北平庙宇登记,智化寺当时有土地26亩。房屋l99间,铜佛像七尊,泥像木像71尊,宝鼎一座,铜钟二口,铁钟一口,大小鼓七面,铛子一对,九音锣一副,铜钹、铸各一份,有僧八人。此时智化寺已靠出租房屋来维护寺院生计。日伪统治以後,竟在智化寺万法堂办起啤酒厂。1957年,智化寺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市改府拨款修整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0年,智化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定为私人收藏文物的展览窗口。

16.广济寺
又称“弘慈广济寺”,座落在北京市阜城门内的西四,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于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FONT>1456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
这以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方面,都远胜前代。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
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
东西两侧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字堂”。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三学堂后为《法音》编辑部。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广济寺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寺内还收藏不少珍贵的佛教经卷、碑刻等文物。
在大雄宝殿有一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青铜宝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
大雄宝殿后壁悬挂着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所画,高5米,宽10米。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
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着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越南、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中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还有172l一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贵文本

17.北京大慧寺
大慧寺在北京海淀区大柳树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初始规模宏大,现仅存重檐庑殿顶大悲殿,虽经清乾隆22年(1753)修葺,梁架木结构仍然保存明代风格。殿内原有精美高大的铜佛,在日伪统治时期被劫走,后重装木胎彩粉大佛。山墙前高大的二十八诸天泥塑和墙上的壁画,是明代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杰作。东首第一个东岳大帝,面上颧骨突出,两颊下陷,嘴角伸出一对獠牙,表现一副苍老而威严的人物形象。二十八尊佛像各具神态,加上服装的衬托,彩色的渲染,更显得生动逼真。山墙上的大型彩色工笔连环画,描绘一俗人终身为善、超生得道的故事,色彩绚丽,精致传神。
大悲殿 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庑殿顶,仍保留明代建筑法式。

18.北京慈寿寺
慈寿寺塔,又名永安万寿塔,八里庄塔,玲珑宝塔,位于北京阜成门外八里庄,现在昆玉河畔的玲珑公园里。慈寿寺塔是八角形密檐式砖塔,高十三层,近60米。须弥座上的金刚塑像非常精致。塔的两侧立有两块刻于明万历年间的石碑,左刻紫竹观音像,右刻鱼篮观音像及关圣帝像并赞。
慈寿寺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两年后建成,是慈寿寺的一部分,基址为明正德太监谷大用墓地,是仿照天宁寺塔修建的。原来慈寿寺规模宏大,是万历皇帝的生母里太后所建。清乾隆年间经过一次大修,光绪年间寺院毁于一场大火。1957年10月,慈寿寺塔被定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北京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的苏州街,现设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万寿寺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寺庙,共占地三万余平方米。寺内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自山门起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已毁)、大禅堂。其后还有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光绪御碑亭、千佛阁等。东路为僧人生活区。西路在乾隆时改为行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往来于紫禁城和颐和园的途中常在此休息。此寺有京西小故宫之称。

20 北京市通教寺
在北京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中,有一座北京市著名尼众寺庙,它就是通教寺。1983年,通教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成为北京市尼众学修及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通教寺山门外是一片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后,即可看见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殿中的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果树、花木,把整座寺庙点缀得格外雅致、清净。
通教寺的创建年代已无史籍可考。相传创建于明朝,清朝重修,是一度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到清朝末年,这座小庙已十分残破,佛像损坏,仅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法师住寺修行。
1942年,从福建来的开慧和胜雨两位尼姑驻赐通教寺,着手重建殿堂,安单接众。她们历经艰苦,募资修建了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大寮等建筑,使通教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通教寺为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并呈文备案,悬挂钟板,使它成为北京市第一座尼众丛林。原在八敬学宛毕业了30多人,他们遵守戒律,诵经念佛,行住坐卧极有威仪,从而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佛寺闻名佛教界。
根据通教寺石碑记载,当时的通教寺“以持戒念佛为宗,学教习规为助”。它的共住规约是:“坚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专一念佛,亦摄三学,除打念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无论年纪老小,不遵戒律者,概不留单。”正由于它规章严明,归者甚众,常住尼众达5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是北京尼众活动场所。全寺尼众以持戒念佛、学教习规称誉海内外。她们还发扬“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先成立缝纫小组,后发展为服装加工厂,制做僧衣,同时为社会服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经书被毁,尼众流散,寺门关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教寺又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恢复开放。北京市佛教协会重修了通教寺,流离失所的尼众也相继归来,l0多名年轻尼众经过学习,也留寺修行,为静寂的寺庙增添了活力。

21.北京西黄寺
西黄寺,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黄寺大街。坐北朝南,由二进院落组成,占地 近一万二千平方米。过去是西藏达赖、班禅进京驻锡的场所。现在是中国藏语系 高级佛学院的所在地。
清初,清廷为了融洽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顺治八年(1651)派恰噶 和喜饶喇嘛去西藏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1617-1682)进京与顺治皇帝会 晤,遂命建造西黄寺供达赖喇嘛驻锡。顺治九年(1652)西黄寺建成。是年,五 世达赖喇嘛率领西藏僧俗官员侍从三千多人,历时九个月到达北京,驻锡在西黄 寺。
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六世班禅巴丹益西(1738-1780)率领三大寺 堪布及僧职人员百余人,由驻藏大臣、僧俗官员两千余人护送,从后藏扎什伦布 寺起程,前来北京觐见乾隆皇帝,并为乾隆七十大寿祝贺。这是清代前期民族关 系史中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次年七月,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 班禅参加了万寿节的朝贺,亲自诵《无量寿经》,施无量寿佛大灌顶仪式,然后在皇太子等人的陪同下于九月到达北京,驻锡在西黄寺。
从五世达赖、六世班禅开始,历世达赖与班禅,每隔一年都派官员和喇嘛来北京朝贡,他们照例都在西黄寺居住。从蒙古各部来京朝贺的佛教徒也都在西黄寺居住礼佛。
在西黄寺后殿中轴线上,有一座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六世班禅衣冠塔,本名“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这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缅怀六世班禅, 诏命建造的。这座班禅塔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个塔型虽为印度佛陀伽耶式,即大塔四角建小塔,五塔共建在同一塔基之上,但中央主塔的结构却是藏式佛塔。其建筑、佛传人物、绘画、雕刻以及花纹装饰又是汉族的传统手法。这是清代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
设在西黄寺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在十世班禅大师和中国佛教协会赵 朴初会长的倡导下,得到人民政府的支持,于1987年创建的。这是一所培养中国 藏传佛教的研究、教学、寺庙管理高级弘法人才的最高学府,也是藏传佛教培养活佛、格西的教育由经院式教学改变为课堂集体教学的历史创举。

22.北京觉生寺( 大钟寺 )
在北京的大钟寺里有一口著名的永乐大钟,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的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召集定鼎下令铸造了一口大钟,这就是永乐大钟。而大钟寺原来叫觉生寺,它是公元1733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永乐大钟也是在这之后被迁到了觉生寺。并一直悬挂至今。
  永乐大钟迁至觉生寺大钟楼已经250余年,虽然它曾经经历过地震的考验,但它安然无恙,并以它的精湛工艺、浑厚深远的声音、巧妙的悬挂结构、数以万计的文字以及悠久的历史而另世人为它折服。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张鹤:过去老北京有一个俗谚叫做 “人过大钟寺 寺钟大过人”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回文诗 原来它说的是大钟寺里面 有一口非常大的钟 它是在明朝永乐年间铸成的 它是高6.75米 直径3.3米 重46.5吨 因为它在乾隆年间 移到了大钟寺 所以附近的百姓经常到 大钟寺来参加庙会活动 或是初一 十五来参加佛事活动 因此老百姓就说到 那个有大钟的地方去 久而久之 人们就把觉生寺这个名字淡忘了 就把它称作大钟寺了
  永乐大钟的建造过程是一个浩大而壮观的过程。明代的工匠们先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当七个陶制外范一次对接之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就拼装成功了。之后,他们采用了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堂的万炉金汤奔泄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
  永乐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它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1、3的主要震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了C3、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河流汇成的湖泊,永乐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一次性达到了如此音响效果,这的确是俗手不败的事情。
  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注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泱泱23万字的版面安排的如此匀称整齐,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可见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据说是大书法家沈杜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纸上把经文写好,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经文,剩下的事情便是以火为笔,铜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23万金字一挥而就。
  我们也许不免带上几分怀旧情绪,580年间听过钟声的人们,一代代谢世了,而大钟却完健如初、钟声依旧。它有足够的寿命来和时间抗衡,这是跨越时空轰鸣千古的不朽之音。它满载着一个时代蓬勃的生命信号永远传递着人文的光辉和科学的火星。
  回首往事憧憬未来,每到新年人们总是充满着无限希望。大钟寺辞旧迎新晚会已有20年的历史,为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人特意来此倾听、观看。
  在北京的大钟寺里有一口著名的永乐大钟,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的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召集定鼎下令铸造了一口大钟,这就是永乐大钟。而大钟寺原来叫觉生寺,它是公元1733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永乐大钟也是在这之后被迁到了觉生寺。并一直悬挂至今。
  永乐大钟迁至觉生寺大钟楼已经250余年,虽然它曾经经历过地震的考验,但它安然无恙,并以它的精湛工艺、浑厚深远的声音、巧妙的悬挂结构、数以万计的文字以及悠久的历史而另世人为它折服。
  在北京的大钟寺里有一口著名的永乐大钟,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的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召集定鼎下令铸造了一口大钟,这就是永乐大钟。而大钟寺原来叫觉生寺,它是公元1733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永乐大钟也是在这之后被迁到了觉生寺。并一直悬挂至今。
  永乐大钟迁至觉生寺大钟楼已经250余年,虽然它曾经经历过地震的考验,但它安然无恙,并以它的精湛工艺、浑厚深远的声音、巧妙的悬挂结构、数以万计的文字以及悠久的历史而另世人为它折服

23.北京雍和宫
公元1694年清帝康熙在京城东北的安定门内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二十八年后,这位皇子承继帝位,年号雍正(公元1723-1735年在位)。新帝迁入紫禁城,闲置的王府一半辟作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修行的僧院,一半留作行宫。不久行宫被焚,剩余的一半于1725年改名为雍和宫,1744年正式成为皇家寺院。
由于雍和宫的前身为王府,所以它的建筑格局异于其它的寺庙,而宛若一座简缩了的王宫。宫门面南,由南至北在长约480米的中轴线上,排列着牌楼、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殿堂楼阁。宫东西宽近120米,在主要建筑的两翼,两两对称地建有钟鼓楼、碑亭、密宗殿和讲经殿、数学殿和药师殿、班禅楼和戒台楼、照佛楼和雅木达嘎楼、永康阁和延绥阁,以及东、西顺山楼,东、西配殿。
  雍和宫这座古刹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庭院的深远和殿堂的宏伟,还在于它有着极为丰富的馆藏、众多精美的佛画和栩栩加生、千姿百态的佛像。漫步其间,使您仿佛走进了佛教艺术的海洋。
  雍和宫属于清朝盛世藏传佛教格鲁派建在京师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它所包含的佛教艺术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就雍和宫的佛教造像,作一介绍。
  参观雍和宫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分布在各殿堂之中,神态各一,栩栩如生的精美佛像。假如您沿中路殿堂漫步,在赞美创造这些佛像的能工巧匠非凡的艺术成果的同时,不难发现,上述这些造像,无论是名称,还是总体布局都与汉语系佛教寺院有着极为相近的地方。比如雍和宫的第一进殿堂虽叫”雍和门”,但居中供奉的却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分立于两侧的是怒目而视,手持法器的四大天王。转到殿后,须弥座上所雕的是背南面北的任佛教界护法之职的韦驮天神。按汉庙伽蓝七堂制的传统布局,天王殿之后即为大雄宝殿,而本庙第二进殴堂雍和宫,正中所供同样是宝相庄严的三世佛像,两侧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十八罗汉像。气势宏伟的五百罗汉堂,在汉语系佛教寺院中常能见到,而雍和宫法轮殿背后,有紫檀木所雕刻的五百罗汉山和用金、银、铜、铁、锡制成的罗汉像与之相媲美。观世音菩萨在汉族地区流传广泛,也是所有汉语系佛教寺院内必然供奉的佛像。一些粗心的游人,在雍和宫游览时往往一时找不到。其实在法轮殴院的西配殿内,或者转到万福阁的后面,都供奉着观音大士像。
  然而雍和宫毕竟是喇嘛庙,除中路主要佛像采用汉语系佛教寺院中通常的布局及显宗造像的手法外,还有不少地方吸取了西藏佛教文化艺术的特点加以表现。比如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造像,虽然基本特征与汉庙相同,但其方位的排列却恰恰相反。其中东方持国天王像不在东方持立,而在西方的位置上,明显反映了藏族寺庙中以西为大,以右为上的思想,它与汉族以左为上的世俗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雍和宫大殿中尽管供的是以释加为中心的三世佛,但左右两边不是汉语系佛教寺院中常供奉的西方阿弥陀佛和东方的药师佛,而是竖三世概念中的燃灯佛(过去佛〕和弥勒佛(未来佛)。本庙面积最大的法轮殿正中所供奉的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像,则更具特色,他头戴黄色尖顶僧帽,身披黄色僧袍,双手捻有两枝缠绕且开放着的莲花,表情端庄而慈祥,显示了藏传佛教大师们独有的风彩。值得赞叹的还是矗立在万福阁殿堂内须弥座上的18米高的菩萨装的弥勒佛像。此佛按佛教说法为未来之佛祖,在蒙古族地区称之为迈达拉,而西藏地区称之为强巴。这类菩萨装的弥勒像,在我国著名的敦煌、云岗石窟中能够见到。但在内地寺院多是青发、肉髻、身披袈裟、袒露右肩,结跏跌坐在莲花宝座上的金色身相。雍和宫大殿中除了三世佛中靠东侧的那尊弥勒像采用了汉庙有关弥勒的表现形式外,在最后的万福阁殿堂中,仍然采用菩萨装的站立姿态,形象高大,突出了藏传佛教对弥勒的独有偏爱,反映了喇嘛僧众对未来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对雍和宫中路殿堂佛像的形成有了一个总体的概念,他们既与内地佛教寺院大量的显宗造像相似,同时又融进了藏传佛教某些固有的特征。至于两侧配殿中所供奉的明王、护法、金刚等千奇百怪,多手多足,或牛头马面,或青面獠牙呈愤怒状的密宗造像,则充分显示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所倡导的显密并存,先显而后密的修持思想。有关雍和宫殿堂内显宗佛像与密宗佛像的具体特点,后面还要详细论述,现仅将二者的大致特征加以归纳。一般来说,内地佛教寺院中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等造像,贴近于生活,其比例匀称,表情大多平静而和悦。特别是菩萨造型,雍容华贵,丰满而不失秀丽,金刚护法之造像,与菩萨表情虽对比强烈,但魁伟中不失勇猛、威严中又略显亲切。密宗造像则与内地庙院中充满和谐气氛的“慈祥像”相反,大多采”愤怒像”的表现形式。这些面目狰狞,表情怖畏的护法像,据说都由佛或菩萨变化而来,是诸佛为慈悯众生,彻底扫除和降伏贪、嗔、痴等修身的魔障所显现的愤怒怖畏之像。而这种”降伏”的概念,在藏传佛教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与异教长期的斗争中,又必然具有“镇伏异教”的特点。藏传佛教在历史上的特点是政教合一,那么密宗造像中这种“怖畏、愤怒、降伏”的立意,则从客观上起到了维护教法尊严,威慑广大教民,巩固王权神权的社会作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0 15:44:32 | 只看该作者

我去过的寺

1.北京·潭柘寺
2.北京红螺寺
5.北京戒台寺
6.卧佛寺
7.北京法源寺
8.北京大觉寺
9.北京大延圣寺
10.北京妙应寺
11.北京碧云寺
13.真觉寺
14法海寺
15.北京智化寺
19 北京万寿寺
23.北京雍和宫

大钟寺一直是离得最近的,就是没进去过,呵呵
3
发表于 2007-11-30 16:54:19 | 只看该作者
我去法源寺是因为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4
发表于 2010-4-29 13:27:15 | 只看该作者
顶~~~
内容很全
刨除各种节日外,即使是在周末,寺庙也是一个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地方
5
发表于 2010-4-29 14:3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九月


    这么老的帖子还被你翻出来啦?

PS:今年1月1号,阿弥陀佛诞辰日,我第一次拜谒的通教寺。超度亡灵的时候,跟在女师傅们在后面磕了个七荤八素。
6
发表于 2010-4-29 14:5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加肥猫


    在版块里看帖子翻到的,有几个想去的,哈哈
    通教寺我是看了这个帖子才知道的
7
发表于 2010-4-29 19:38:39 | 只看该作者
我只去过潭柘寺 和 雍和宫
8
发表于 2010-4-29 21:49:1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住在万寿寺附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12 04:16 , Processed in 0.035136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