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623|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锅烩] 【活动总结】第2次漫谈科学(08072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7 23: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今天天气很热,但是还有十几位同学冒着酷暑参加了紫竹院公园的漫谈生物学活动。 老多请到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韬老师,姜老师精彩的讲评和渊博的知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讨论在紫竹院公园的一个凉亭里面进行,还好凉亭里并不算太热。 参加活动的同学有:老多、加肥猫、番茄、月亮、鼹鼠、旺才、小熊、小乡、地瓜、小文、小律、瓦拉、贺兆星、杨卢克。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23:4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3
发表于 2008-7-28 01:24:44 | 只看该作者
详细地等番茄吧,我记忆力不好~~
只记得了姜老师引入的几句名言,回来查了查:
1“这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终究会过去,但是,星罗棋布的天体图案,却是永恒地岿然不动。”
(阿基米德,几何学之父)
中国人没有形成构成体系的自然科学,而西方人一直在研究,并成为了现代科学的奠基人。
姜老师虽没有提到那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产生于文艺复兴后不久的西欧,而未能产生在曾有过科学技术高度繁荣历史的中国?但他认为中国更多的向哲学层面思考,并由于历史的原因得到延展,科学体系系统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视,才造成了吃他人剩饭的局面。
=========================
为什么现代科学产生于欧洲?

    在训练人们的逻辑推理思维方面,《几何原本》比亚里土多德逻辑著作的影响大得多。在完整的演绎推理结构方面,它是杰出的典范。正因如此,自本书问世以来,思想家们为之倾倒。公正地说,欧几里德这部著作是现代科学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科学,绝不仅仅是把经过细心观察的东西和小心概括出来的东西收集在一起而已。科学上的一切成就,就其本源而言,一方面是将经验同试验(以及可重复、可控制的实验)进行结合;另一方面,需要细心的分析和演绎推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上应作如此理解,方能全面深刻。

    为什么现代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或印度或东方其他国家?这决非偶然。毫无疑问,像达芬奇、哈维、哥白尼、凯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这样众多卓越学人所起的作用极为重要。而一些基本原因,可解释为什么这些科学大师和技艺巨匠都出现在欧洲,而不是在东方。

    归根到底,使欧洲学人易于理解科学方法的一个明显的历史因素,是希腊的理性主义、以及从希腊人那里流传下来的数学知识。对于欧洲学者来讲,某种学科之中,只要谨慎地(选择)设立几个基本原理,而其他都可以由此推演而来,这种逻辑推理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在他们之前有欧几里德作为典范!总的说来,欧几里德几何不仅是抽象的体系;欧几里德公设、以及由此推导而来的定理,都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

   上面提到的科学大师们,无一例外地,都接受了“欧几里德传统”。他们确实都认真地学习过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并使之成为他们数学知识的基础。欧几里德对于牛顿的影响尤为显著。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就是按照《几何原本》的范例形式写成的。自那以后,许多西方科学家都效仿欧几里德,阐明他们的结论。是如何从最初的几个假设逻辑地推导出来。许多数学家,像贝萨德·罗素、阿弗雷德·怀特海,以及一些哲学家,如斯宾诺莎也都如此。同中国进行比较,情况尤为令人瞩目。

    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思维方式的欠缺!

    16世纪以前多少世代,中国在技术方面一直领先于欧洲。但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同欧几里德相比的、具有真正逻辑思维的中国数学家。结果,中国从未拥有过欧洲人那样的数学理论体系。周秦、汉唐、宋元的中国数学家们,对于实际的几何知识理解得不错,但他们的几何知识从未提高到逻辑演绎体系的水平。直到1600年,欧几里德才被利马窦和徐光启等(在明代)介绍到中国来。此后,又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欧几里德的分析和演绎的几何体系,才在受过中学教育的国人之间普及。在这之前,中国人并没有从事过实质性的系统的科学工作。在日本,情况也是如此。直到18世纪,日本人才知道欧几里德的著作,且用了很多年才理解了该书的主要思想。尽管今天日本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但在欧几里德几何传入之前、日本却没有产生一个象样的科学家或数学家。

    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欧几里德的奠基性成就,那么现代科学会在欧洲产产吗?

    专家们研讨的结论是:很难!甚至不可能!

    但,现代数学在欧几里德几何的坚实基础上飞跃发展,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欧几里德几何并不是惟一的自洽(内在统一)的几何体系。过去200年间,数学家们(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等)创立了好几种“非欧几何体系”。然而,自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证实、被接受以来,科学家们已认识到,在实际的宇宙之中,欧几里德几何并非总是完全正确的。例如,在黑洞和中子星的周围,引力场极为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欧几里得几何无法准确地描述宇宙的状态。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欧几里德几何可以给出十分近似于现实世界的结论。
    无论如何,人类文明的这些最新进展,都不会削弱欧几里德学术成就的光芒,也不会降低他的伟大贡献 —— 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逻辑框架。

    我认为,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东方文明固然伟大,但是在思维方式方面,自古以来就是存在严重欠缺的!这就是严重缺乏希腊文明创始的、以欧几里德几何学和亚里土多德逻辑学为基础的、精确细密的分析及归纳方法、演绎体系。

    自古以来,中国思想界一向擅长综合、联想、类比,固然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容易堕入笼统、含混、武断、臆测、想当然、浮皮潦草、牵强附会、不符实际的联想类比、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含糊朦胧的表述方式 ……。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自从五四先驱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前辈介绍、呼吁、提倡、推广“赛先生”即科学精神以来,我国对于现代科学方法、逻辑思维方式的教育、运用、发扬,都是很不够的。

    实际上,大量事实(甚至某些令人痛心而又可笑可叹可悲的事实)表明,中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亟需提高!这需要我们大家做许多扎实的认真的工作!

    清谈误国!假大空害人!套话废话造成效率低下、谎话梦话造成决策误导!百年来,我们祖国付出的代价何其惨痛、经验教训何其深重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必读

x
4
发表于 2008-7-28 01:34:35 | 只看该作者
2、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就是说不能被证伪的科学,就是伪科学。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说“今天下午要下雨”,这是可证伪的——到下午看,下雨就是正确,不下雨就是错误;而说“下午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就是不可证伪的。如果某种学说无论怎么考察,都不可能被证伪,那就没有资格成为科学学说。

这个观点我们就更外行了,没有准备,也没有发言权。回来一个学基因的朋友说,数学就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它的基础不能证实,也不用证实。我们作当公理,或当作前提先假设,然后再推理,或者推论。
=============================
证伪主义

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
一.否定归纳法:
1.归纳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
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再哲学上也不能吧两者等同起来
2.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
3.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问题缺乏逻辑根据
4.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
概率推理是错误的
评: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二.理论先于观察(观察离不开理论)
1.理论要指导观察:
e.g:达尔文周游世界得出进化论
同船的水兵什么也没有得出-从另外的角度看世界
2.理论指导理解观察:
观察到的东西如何理解离不开理论
e.g:如何理解太阳从东边升起,由不同理论解释不同的观察
评:在观察过程中带着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观察的基础上完善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理解观察,两者相互促进
三.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科学知识是科学世界的客观反映。
感觉只是信息,无法反映成理论。
有限不能到无限
所有普遍行都是随意猜想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
科学不是认识过程,是一个猜测过程。
四.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
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证实。
理论即所谓的“一切。。。任何时候。。。”
理论不能被证实是由证伪主义引发的
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论,使其不能证实
五.波普的两个约定:
(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
(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
评:这种理论的软肋是不允许科学理论的伪证存在
六.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可以用经验伪证的理论就是科学
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非科学-可伪证性(分界标准)
如果一个理论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非科学
e.g:明天的以后时间可能内会下雨,可能不下雨-不能在逻辑上证明
重言式:“一加一等于二”“吃饱了不饿”-无法证伪
伪科学,宗教,神话-不可验证
分界标准-从逻辑上有没有可能被证伪
七 可伪证度:
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
越是普遍的理论越容易被证伪
e.g:“中国人都很聪明”
“中国人的头发都是黑的”
八 确认和确认度:
一个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和有限次与经验符合的程度
任何理论不能被证实,可以被确认。
评:代表了波普证伪主义理论的妥协
九 逼真度:
一个理论的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之差
允许科学存在虚假性内容
实际上允许了科学理论中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共同存在
十 给出科学增长的试错法:
步骤:
1.出现问题(现有理论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2.猜测各种理论或作假设(e.g:宇宙学中常用到)
3.从各种假设或猜测的新理论中筛选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论
4.新理论又被证伪
5
发表于 2008-7-28 01:43:51 | 只看该作者
3、“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微笑”
这个姜老师的说法我没太记牢,各人的理解不同吧:
==========================
“尼采说的。他好像很鄙视人类的思想。”
“这就是说,人类在上帝面前是多少的渺小,所以人类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看作是可笑的。”
“因为上帝赞许人类的进步.
唯有思考才能进步,
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赞许的微笑。”
“力量是熊的象征,速度是豹子的象征,飞翔是鹰的象征,灵敏是老鼠的象征,而智慧是我们人类的象征,我们很穷,我们穷得只剩下智慧了,我们穷的只剩下思考的权利了,所以我们人类并不是最优秀的,我们通过自己仅有的智慧统治了地球,上帝难道不会为他所创造的生物(而且不是最优秀的生物)而感到自豪吗?所以人只要思考,上帝就会微笑,相反,如果人不思考,上帝也会哭!( 选自《上帝的微笑》)”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的理解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很高兴;后来知道上帝在嘲笑人类。”
“是说很多人(事实上大多数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已想的就是对的。这是尼采当时讥讽世人的话语。”
“是对人类的赞扬啊
思考才会有发展,思考才会有进步啊
会思考是人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啊。”
6
发表于 2008-7-28 02:28:15 | 只看该作者
4、一千年出一位的人物: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
================================================
经典物理学大师—牛顿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
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求学岁月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哪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

    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

  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

    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

    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当于求时间和路程关系得在某点的切线斜率。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路程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求积分相当于求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曲线下面的面积。牛顿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应该说,一门科学的创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它必定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微积分也是这样,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建立起来的。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伟大的成就~对光学的三大贡献

  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

伟大的成就~构筑力学大厦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皇家学会经费不足,出不了这本书,后来靠了哈雷的资助,这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够在1687年出版。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在化学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同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竟那么不一样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学科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学方面,因为正确的道路还没有开辟出来,牛顿没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

怪异的牛顿

  牛顿并不善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

    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

  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必读

x
7
发表于 2008-7-28 09:3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猫导,这还叫作“记性不好”???
8
发表于 2008-7-28 09:34: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貌似番茄剪了头发~~~带相机的同学们快发几张特写上来~~
9
发表于 2008-7-28 10:48:06 | 只看该作者

收获颇丰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胜读两年书。 感谢多老师,感谢姜韬老师,感谢杨卢克。 地点也很好,以后阳光活动,也可以在那里。 没谱主席,说参加,没参加;说来吃饭,也没来。
10
发表于 2008-7-28 11:0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funk: :funk: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1:3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还有打主席电话也不接。
12
发表于 2008-7-28 11:3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第十三张照片里的黑衣Nikon 帅哥好面熟,是不是也参加了上上周末奚志农老师在北大的摄影课堂了?:) 请问怎么称呼啊?:)
13
发表于 2008-7-28 11:5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to蒙颖:那位就是传说中的地瓜同学~~
14
发表于 2008-7-28 12:2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大家都聚精会神,就老多在睡觉?感谢卢克的抓拍:@
15
发表于 2008-7-28 12:3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5 编辑

啊。多谢没谱主席。:P
16
发表于 2008-7-28 14:04: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加肥猫 于 2008-7-28 01:24 发表
详细地等番茄吧,我记忆力不好~~
只记得了姜老师引入的几句名言,回来查了查:
1“这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终究会过去,但是,星罗棋布的天体图案,却是永恒地岿然不动。”
(阿基米德,几何学之父)
中国人没有形成构成体系的自然科学,而 ...


这句话我都没啥印象了,呵呵

姜老师不但引经据典,还告诉我们很多新东西,特别是我们体内的细胞和结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方面的知识还停留在中学生物阶段,而姜老师则把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许多美妙的新发现介绍给大家, 原来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一个精妙的微观世界!
17
发表于 2008-7-28 15:57:1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活动!

获益匪浅 乐趣多多~~
18
发表于 2008-7-28 17:17:28 | 只看该作者
mengying同学参加最后FB没有

难道就是那位结构设计师???
19
发表于 2008-7-28 18:05:21 | 只看该作者
to 地瓜,
哈哈,我偷懒没去,是我家男人去听的讲课,最后也fb了。他说那天他跟你聊得最多了。世界真小啊,原来你也是阳光er。我不太清楚你说的结构设计师是谁。他是做软件工作的,拿nikon d50,答应给奚老师的网站帮忙的家伙就是他啦。:lol
20
发表于 2008-7-28 19:10:14 | 只看该作者

好活动

:)

[ 本帖最后由 yo56yo 于 2008-9-22 02:1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必读

x
21
发表于 2008-7-28 19:4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必读

x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20:05:44 | 只看该作者
瓦拉的第一张照片,和我拍他的那张照片对应。他在拍我,同时我在拍他,只不过我没有回头,而他在我身后。哈哈!
23
发表于 2008-7-28 21:40:45 | 只看该作者

开阔视野

这个讲座之前,老多就说专家认真的做了准备,很是感动。
因为这个题目太大太专,有点云里雾里的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的讲座。
老多说,角度很独特,但是不能透露,嘿嘿
专家的讲座深入浅出,受益匪浅,打开了一个小窗户:)
(虽然还是糊里糊涂的~~~)


:victory: 赞猫导的总结
24
发表于 2008-7-28 22:07:0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们对生命的好奇基本是对细胞和基因的神奇而感到惊讶,如今随着对蛋白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蛋白质就像一个个微小的机械零件组成了生命体这个极端复杂的机器,并让这台机器运转自如:P
25
发表于 2008-7-28 22:31:28 | 只看该作者
麻雀,小时候叫老家,成天拿弹弓打下来烤着吃:)
26
发表于 2008-7-29 09:29:29 | 只看该作者
K家和N家颜色的调调就是不一样啊

TO mengying   我晓得你家男人是谁了 :lol
27
发表于 2008-7-29 10:23: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地瓜 于 2008-7-29 09:29 发表
K家和N家颜色的调调就是不一样啊

TO mengying   我晓得你家男人是谁了 :lol


nikon的相机色调偏红,看网上一篇文章说色相设为+3,可以减少尼康红,
所以,我现在相机的设置通常是
白平衡  直射阳光+3
色相  +3
色彩模式  Ia
饱和度 +
锐化 0
28
发表于 2008-7-29 11:3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omato 于 2008-7-29 10:23 发表
nikon的相机色调偏红,看网上一篇文章说色相设为+3,可以减少尼康红,
...

你这样的设置实际使用当中感觉如何?
回家我也调一调,正好周末早上出去试一下新头。:)
29
发表于 2008-7-29 12:47:40 | 只看该作者
数学 还是数学
我们啥时候能超越数学呢?
30
发表于 2008-7-29 15:14: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engying 于 2008-7-29 11:30 发表

你这样的设置实际使用当中感觉如何?
回家我也调一调,正好周末早上出去试一下新头。:)


我的相机是D40, 我觉得这样的设置还可以,尼康红不会那么明显,色彩也不会太夸张,拍风景拍人像都还可以
你可以用RAW格式拍些照片, 然后用nikon 的capture NX打开,相机上这些设置参数,这个软件都可以修改,这样可以方便对各种设置进行比较,确定一套你自己比较认可的设置参数
31
发表于 2008-7-30 08:48: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番茄!周末试一下。:)
32
发表于 2008-7-30 14:43:3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好像转成研究摄影了:lol
33
发表于 2008-7-31 19:39:0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个视频: 细胞内的活动

原帖由 laoduo 于 2008-7-28 22:07 发表
以前我们对生命的好奇基本是对细胞和基因的神奇而感到惊讶,如今随着对蛋白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蛋白质就像一个个微小的机械零件组成了生命体这个极端复杂的机器,并让这台机器运转自如:P ...



http://mv.baidu.com/export/flash ... b104da0bce87a4df2ea

这个视频就向我们展示了神奇而美丽的蛋白世界,可惜解说的水平太一般
34
发表于 2008-8-2 08:34:20 | 只看该作者

刚看到的新浪网报道

美国研究发现返老还童或不再是天方夜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4:5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日电 《细胞》杂志上周刊登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减缓甚至扭转衰老过程的新可能性。该研究显示,动物变老是由遗传学原因而非组织受损造成的。

  科学家们传统上认为,老化是细胞和组织长期磨损和破裂的必然结果:毒素、电离辐射、疾病和压力都会促使动物衰老和死亡。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斯坦福大学的斯图尔特•金(Stuart Kim)带领的一个小组,正在对微小的线虫展开研究。他们发现,一种被称为ELT-3的生物学开关能够启动数百个涉及老化过程的基因,而当线虫变老时,ELT-3变得更加丰富。

  科学家们尝试人为使这些线虫变老。他们让线虫受到热和辐射等压力,但是这些都不能对涉及老化过程的基因产生影响。金因此得出结论:越老的动物,其ELT-3的丰富度越高,而这是控制机制出错的结果。他称这种现象为 “发育漂变”(Developmental Drift)。

  如果老化不是化学过程造成的灾难结果,而是由于控制它的基因发生了改变,那么从理论上说,在任何水平上,老化速度都可以被减缓甚至停止。但是金还不能确定,发育漂变是否也出现在人类身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2 14:35 , Processed in 7.861497 second(s), 1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