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6392|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华德福理论相关读书笔记(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0 23:1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书摘,用“持续更新”给自己压力,希望能给有兴趣却没时间读原文,又不怕被我断章取义误导的人些许参考的价值。 from tomato 以前转贴过一些介绍华德福教育的帖子: 晓风的老师,首师大的王永辉老师也谈了他自己对华德福教育的认识,可以帮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华德福教育,推荐大家阅读: from 晓风习习 索引 人类的成长规律 精神科学手段 通过直觉去研究 精神科学 怎样培养直觉 超出私心的成长 特殊教育 通过教育去治疗 生命本能之花 教育实验过程 其他书籍
2
发表于 2010-5-30 23:3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顶! 大家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了,希望对我们的课程有帮助!
3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0:5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孩子成长的力量 Die geistig-seelischen Grundkraefte der Erziehungskunst 我们在这里发挥的教育所靠的基础是对人类的认识,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包括在人的生活中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只有把整个小孩看成一个感觉器官,我们才能理解0至6岁的小孩。 其实,小孩像感觉器官一样的特点不是被动,而是全面行动的。 而大人现代智力的认识完全是在内心中发挥的。 只有脱离自己并融入到外界中的认识才能了解到小孩,而这种认识具有直觉的特点,它完全不同于自己内心中的逻辑思考。 在小孩换牙、自己的牙齿代替他本来遗传得到的牙齿时,小孩的特点就已经不像感觉器官一样去接受外界,而更具有了灵心的特点。他接受的也更是环境过程中包含的情感。这时,小孩需要依靠权威。7至13岁的小孩也还不能听出我们话中的判断。 他要能相信我们,要能感到:“老师告诉我的事,是他根据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能说的。对我来说,他是我与宇宙之间的调解人和介绍人。”只有感到自己要成为小孩能尊敬的权威,我们才能成为7至13岁小孩的老师。 7至13岁的小孩根据他的特点要重视的更是灵心范围(特点)的情感和有爱心的老师,不是逻辑和证据。如果他学的东西能包含性情和心灵的特点,那就很好。这个年龄中,老师这个人本身比什么逻辑都重要。所以,Waldorf学校的老师要以具有爱心的艺术表演和具有艺术的爱心让小孩接触到一切。 我们不能给小孩的想象力、感受和意志太固定死板的概念。我们给8或10岁起孩子的应该是“活的”、有发展变化可能的东西。 只有了解小孩无意识的灵感并与它合作,我们才能教育7至13岁的小孩。所以,老师们除了直觉的认识能力以外,还需要灵感的认识。 到了14岁性成熟的时候,孩子会脱离对权威的信赖并获得一种全新的与环境的关系。 这时,他就会寻找逻辑和判断,使我们可以直接去教育他的智力。 教育14岁起的孩子,除了逻辑之外,老师还需要另一种才能。……就是象征、被艺术创造引导的想象的才能。 精神的才能是不能教育的,它应该是自由的,只能是在生活中得到培养。小学生要培养的主要是灵心,而灵心是从小孩的思考、情感和意志表现出来的。 我们需要培养出的,是那种一碰到新事物马上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和判断根据它改变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会自私和封闭,才会开放、与他人合作改变世界。 如果在教育这些能变得比自己更聪明的学生时只用一些自己能理解的内容,我们就限制了这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需要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自己没有的才能。就是说,要尊敬孩子心中的、老师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在培养这些心中存在的东西时,我们不要以为学生出现的才能是他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像。 老师们的任务是,让0至6岁小孩的身体发挥得尽可能健康,使他的身体在他长大的时候不会阻碍精神要做的事(人知道该做的事)。 从7岁开始,在整个身体里发挥并影响到所有其它过程的是节奏系统。给换牙后至性成熟前(7至13岁)小孩上的课,主要应该是引导(或者影响)节奏系统的。所有不能培养和引导节奏系统的手段在这个年龄都是错误的。那么,什么能引导节奏系统呢?那就是艺术的活动。 只有人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一切的存在自己去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他才能感到满意、这种自由建立的道德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小孩传下来道德规则,而是培养以后能自己建立道德所需要的萌芽才能。 在7至13岁的节奏时期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在艺术上给小孩带来对于“好”的喜欢和对于“坏”的反感这样的感受。这种艺术感,就是以后出现智力的萌芽。14岁后自由发挥出来的道德判断才是属于孩子自己、所以一定让他满意又给他带来力量的。 要当作老师动机的3个规律是:被感动和感谢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世界,意识到小孩成为我们要解开的精神秘密。以爱的方式发挥的教育方法,使小孩自然地靠我们的生活去教育自己,使我们不用影响他现在还在生长中的、以后要出现的自由。(1.以感谢的方式接受;2.以爱发挥的教育方法;3.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地发挥。) (数学课)如果小孩习惯思考“加、再加”,他就会习惯去思考怎样能得到多一点东西(“减”就等于吃亏),这就是一种自私的思考方式。如果从整体开始、如果在教育乘法的时候也从整体(结果)开始,小孩习惯并学会的思考就不是自私的,而是审慎和适度的、一种很好的道德。 “课程艺术”在没有幽默的状态下是不能实现的。如果一个学生生气,老师不能以更厉害的生气把学生的气给压制下去。如果老师自己也生气地把学生的东西打烂,他怎么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气呢?只有老师以他的反应让学生感觉到,学生的气对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幽默),他才能真正对这个学生起作用。
4
发表于 2010-5-31 00:5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能否改標題為“華德福讀書”筆記?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1:0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孩子成长的力量 Die geistig-seelischen Grundkraefte der Erziehungskunst 接上文 学生的性格 使用艺术手段的课程还要注意到每个人具有的不同个性。 悲伤认真的小孩内向、不好动,我们就要让他外向、让他活动和让他开心,以相反的特点去治疗他。不过,这样做是无效的,这样的小孩对玩笑不会有反应。我们应该以他自己的特点来对待他,给他带来他渴求的那种认真的想法。 我们能治疗反应慢又耐心小孩的手段也是:老师自己去感受他的特点,去做一个跟他一样的人。结果,因为看到身边的与他自己一样,这个小孩就会感到太无聊。 治疗这种快乐性格小孩的手段也不是逼着他坚持,而是相反,要给他尽可能多的印象,而且要换得尽可能快。起治疗作用的,又是小孩对跟自己一样特点东西的反应:小孩只能对自己节奏系统的流动功能过分快的速度感到厌烦。结果,小孩自己停止了下来。 8、9岁爱发火又能干的小孩还保留了3、4岁时的特点,所以能治疗他性格的手段,只能是把他身体中属于3、4岁的特点变得无力。我们要用的手段是幽默。如果让这个学生来讲和表演一个我们给他讲过的故事、如果让他以自己爱发火的方式表达各种各样的角色、让他进入3、4岁小孩的特点,他就会慢慢地让自己身体中不属于现在这个年龄的特点平静下来,让它适应现在的灵心。 老师这样对待不同性格小孩的做法不能是假装的,否则就没有效果。为了能真心地去做,老师需要艺术家的才能,需要从真正的对于性格的感受去发挥。 根据学生的性格,我们也可以安排班里的情况(座位)。在研究了每个学生的性格后,老师就可以让有悲伤性格的学生都坐在一起,让有发火性格的学生都坐在一起,也让有快乐或没有反应性格的都跟同样性格的同学坐在一起。通过这种做法,同样性格的学生就互相把自己的性格磨损掉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1:0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其实计划并不限于这个主题,不过目前来看,应该大部分都是,改了,以后再另开别的好了
7
发表于 2010-5-31 01:0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速度~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21:4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孩子成长的力量 Die geistig-seelischen Grundkraefte der Erziehungskunst 接上文 我们在所有课程中都需要画画的因素。 不管我们的教育方法多么理想,也不能把学生从他们的社会背景分离。一个人不是随便造出来的,他离不开自己父母的影响和自己成长过的环境。毕业后,他也需要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任务。如果只给他最理想的教育,他就找不到在不理想社会中的自己的角色。我们学校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使学生才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任务,不管社会有多么糟糕。 我们学校的“管理中心”就是全体教师会议。学校所有的事情和做法,都是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和确定的。这些会议把自己的角色看成是像人体中的心一样(提供活力)。会议内容不是抽象的规则,也不是互相攀比或竞争,而是体现合作的意志。只有有了对于每个学生的爱,我们才可能在会议上说出来一些对同事们有帮助的事。 每个新来的学生就等于一个新的、老师要研究的课题,也等于有机体得到了变化。 我们的学生要学会用他们的手,而且手的学习在低年级时是从艺术内心的感受和玩开始的。 理想的是,从9岁开始就让学生做手工。这种手工又是与艺术相联系的,学生应该是从自己的意志来进行动作,而不是根据什么要求。 (绘画课)为了感受的学习,我们只给他们最基础的(3种)颜色,而且这应该是大量的,让他们感受两种颜色混合起来形成新颜色的变化。 把这些美术感实用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比体育课更能进入身体的物质。 Waldorf学校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让孩子的灵心自由活力地发挥、让孩子的精神变清楚并获得认识。 老师们必须能完全看清楚他学生的,包括身体、灵心和精神的整个结构和它们的过程,使老师们能判断出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玩耍中得不到满足的小孩,长大后的血液流动和消化会生成障碍。 一个学生以不正常(病)的方式发挥了悲伤或者快乐的性格。老师需要看清楚,是身体状况引起的普通性格还是不正常的病情。 一个以快乐不安而显得不正常的小孩往往从大人那里得到了太多的糖,使肝进入了相反不正常的情况。 老师只要了解人的本质,就可以以教育的手段解决很多医学上的问题。 我们在每学年结束时要给学生写一份家长报告书来证明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我没有学会用数字来表达一个小孩的发展情况。……我们给学生写的家长报告书就像学生的小传记一样,里面写的都是一些学生发生的事情和学生与老师共同度过的经历。……我们在这个报告书里还写另外方面的东西,就是小孩未来的需要。……根据老师知道学生在下一年需要发挥的特点,他给每个小孩写一首能表达怎样培养这个特点的诗歌。 我们往往给小孩已经完成的规则和道德概念,结果就免不了在他们身体的内部中造成反感、对于道德规则的反感和抗议。而如果让小孩自己从生活的例子、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来造出道德的想法、让他进入这个隔绝过程、让他自由地给自己定出道德规则,我们就使用和发挥了他的整个人。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让小孩发挥对道德规则的反感。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22:5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人类健康的成长(主要部分) 世界上有多少人,健康的状态就有多少种。为了理解这些健康状态,我们首先需要观察到整个人,也就是精神灵心与物质身体的相互作用。 认识人类。能帮助的,是对精神与物质之间相互影响的观察。 小孩具有一种大人已经消失了的智慧。刚出生的小孩,要把没有结构的头脑材料和整个身体还没有具体结构的器官形成一种功能有道理的具体结构,而这种形成或者塑造是根据精神范围中的智慧去进行的。这种形成塑造过程(工作)当然是无意识的,可是大人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能力,大人不能再改变他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和结构。小孩无意识的形成和塑造器官结构的过程,是通过直觉能观察到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过程。 老师们往往以为自己比小孩厉害,只是因为他自己的(一点点)智慧是有意识的。假如把老师有意识的和小孩无意识的智慧说出来,我们就会发现:老师的智慧是多么死板,而小孩被老师压制下去的智慧却多么有活力。 对于课程的安排来说,学习使用整个人(包括三个部分:手、心、脑)既关键又重要。如果一直让学生安静地坐着,就是在要求他的新陈代谢不工作。身体的活动才能启发新陈代谢的工作。头部与新陈代谢里的两种过程是对比的。我们需要在这两种之间的节奏变换。 不要把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接受的智慧看得太高,无意识的、从精神接受而来的才会让头脑等器官形成有道理的结构。 什么因素能支持精神无意识的智慧进入物质的身体做塑造工作呢?那就是身体的活动和有节奏的活动,因为节奏是头脑(有意识的思考)和四肢(新陈代谢)之间的协调者。 0-6岁 在这个年龄最能起教育作用的,是我们对于幼儿成长所发挥的情感。不管一个老师使用什么方法,只要他发挥适合的情感,就会有好的作用。两个老师自己发挥的不同的方法都会是对的,在一个老师尝试仿造另一个老师的方法时,发挥的情感才是错误的。所以,学校一定要给老师们他们需要的自由。 我们在小孩的身边只要做幼儿能模仿的事。幼儿模仿的,都会影响到他塑造和形成身体器官(特别是头脑)的过程,他甚至还会接受并模仿大人的情感和思考。为了让我们在幼儿身边只去做、情感和思考他能模仿的、对他塑造工作有利的事,我们首先需要教育我们自己。 我们在幼儿面前实践有道德的生活,幼儿就通过他的灵心来接受,而他的灵心在做塑造器官的工作中就会用上这些道德。在他长大之后,头脑道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来。 一种非常有害的做法是,因为觉得小孩很可爱或者因为觉得大人要适应小孩就去模仿小孩。我们大人不要为了小孩把自己变成某种样子,我们要成为真实的人。 (2岁半-5岁)我们不要给幼儿完整结构的东西,而应该给他那种他可以在想象中去塑造和形成的东西。 靠智力的、组装东西的工作不适合发挥创想力。如果有那种小孩可以自己去动画里的人和事物的书,使他能用这本书自己去创造一个故事,这就很好。大家一起玩的游戏最好也不是根据某种模式来进行的。 5岁之前,他还不能懂“应该”和“相信”的意义,而只能模仿。5岁开始,就有了信任权威的能力。 幼儿最早具有的特点是模仿,然后加上创造力和记忆力,再后加上对于道德和权威的相信。我们就要从这些特点来教育小孩,不过,这时还不应该是给他上课。 为了不要影响小孩物质器官形成的过程,我们尽可能要把能拖的拖到以后的年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23:3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人类健康的成长(主要部分) 接上文 6-9岁 老师的头脑里存在的那种植物学和动物学,往往是自然科学书里的、不适合小孩状态的东西。老师应该像艺术家那样去工作,他要以情感的方式去感受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中和谐的关系和节奏。 如果希望以适合人的方式去传授文化,我们就要重视小孩在行动(意志)中得到感受的愿望。 如果能进入精神科学的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在打完字后安静下来时,我们就能以一种象征意识感受到刚刚打字时在自己内部中发生的事,即:每次按键盘,就像穿透心脏的闪电一样,而且因为字母在键盘上的编排不是根据精神道理的,所以,手在键盘上像闪电一样进行的程序是没有规律的。如果打字的人不能经常去发挥与这种感受相反的感受,他的心脏就会越来越弱。小孩的心脏特别容易受到破坏,而由于技术的发展,将来要出现的、有心脏病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发挥与电脑对比的一种活动以避免单一所造成的损害。 小孩所有的发展,都是从行动(意志)出发的。……我们安排的课程就应该通过“让学生去做”得到发挥,而不应该通过直观的想象工作得到发挥。 那种“增加、再增加、再增加”的加法,并不适合小孩天性的理解。人类的发展也更是一种整体,而不是增加再增加的。 0到6岁的教育是通过模仿产生,而7到13岁的教育是通过权威产生的。权威当然应当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有道德的做法自然产生,而不应该通过压力造成的。 权威就应该是这样通过内心情感上的服从而发挥的。这样的服从就很健康。因为小孩是一个无意识地去塑造的艺术家,又是一个创造音乐节奏的艺术家,所以,他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创造生活艺术家9岁时的转变 从9岁开始,小孩要求一个服从权威的理由,只不过,这个理由不是靠逻辑来说明的,而是通过他对权威的生活方式所发挥的情感。 9岁之前的小孩还不会区分自己与环境,……9岁开始,小孩的心理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他发现了自己与环境或者老师的区别。 “以前我尊敬我的老师,可是现在如果还是想尊敬,只有老师尊敬一件有道理的事情,我才能尊敬他。”……在面对学生时,老师对自己的生活也需要自信不能隐藏个人的弱点。 (自然课)老师需要的一种愿望是,让所有的事物(在故事中)鲜活起来。他在备课时要做的是,进入气氛去创造故事,并发挥一种在学生面前让故事进展的愿望。这样,故事是在学生面前才完成的。 我们也不要把植物拿到教室里去,而要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它们。 植物应该是与环境因素一起来看,动物应该是与人的特点一起来看的。 (记忆力发展)从6或7岁开始,我们已经有了去教育小孩记忆力的必要。但如果通过太重的任务去教育记忆力,它就会越来越弱,而且思考方式固定下来,也容易产生偏见;如果都不教育记忆力,身体就不能强壮起来,到了青年时就容易发炎和感冒。 为了把灵心才能(比如记忆力)的学习安排得尽可能有效,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在班里一起进行,而不应该拖到家庭作业中去。 在教育上有害的是:老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而学生没有满足它。不如少向学生提要求,不要去面对学生不满足而造成的危险。我们需要好好地考虑向学生提出什么要求,包括对于记忆力的要求。这样,才不会影响学生需要的、他与老师之间的特殊关系。 9-13岁 通过权威去接受、在40岁时引起理解的东西,会给人的生活很大的一种力量。小孩只为了权威接受的越多,以后40岁的人具有的力量也越多(衰老过程减缓)。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多背一些他还不能理解的东西。 如果学习让学生累,说明我们犯了什么错误呢?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习环境的条件,而且要考虑学习方式本身。我们犯的错误就是:单一地发挥了学生的头脑(思考能力)或者单一地发挥了他的四肢(体育),而没有发挥他的节奏系统。 如果想改变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改变对课程表的安排,也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去创造一种通过节奏系统来起作用的课程,让节奏系统牵动着头脑和四肢。 小孩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一种进入和适应世界的过程:刚出生的小孩形成他身体结构的塑造过程是从头中的力量发挥的。然后,力量的启发点转到了跟节奏系统有联系的肌肉中去,再后,它转到了四肢的骨头中。到性成熟时,这些力量就会离开身体内部并转到了外界中。从精神来的力量就是这样进入身体、通过身体、再出到了世界中,从而与世界建立起关系。 真正的,在骨头中主动的思考无意识的,只有它在头脑中被反射出来的被动的象征才能是有意识的。可是,这样在头里被反射出来的象征又没有了任何行动的力量。思考的行动力(意志)在肌肉和骨头的真正的思考中才能发挥。 我们头脑中的思考与真正思考的关系就等于一个人的照片与本人的关系。总之,11岁起的真正思考在骨头中发生,而我们就需要根据这样的情况去安排学生的课程,特别是自然课。 在幼儿年龄时要帮助从头部发挥的力量建设好身体器官、在小学年龄时要帮助呼吸和血液流动的节奏系统正常地发挥、到了9岁时要帮助肌肉去发挥、而在11岁时则要帮助肌肉联系上骨头,使人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物质世界。 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很好地使用自己的呼吸系统和骨头系统,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很难成为一个自由去发挥(自己精神的理想)的人。如果要求小孩接受某种概念和想象,他就会成为一个不能自由发挥的人。只有注重身体健康发展(不教育和影响精神灵心)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自由的人。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保证精神灵心的能自由地使用一个健康的身体,在世界上做事。 9岁之前的外语只要从感觉发挥出来,不过,9岁起的外语则需要有意识的思考认识和有逻辑的、能引导他的规则。 本身具有逻辑的数学和画图课,也应该是具有艺术的,到11岁起才要用证明的方法。一个没有激情的无聊的数学老师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一个以整个本质(包括情感)全面进入数学的老师,能让学生感受到空间的和谐和几个面积之间和谐的关系。 人的发展都要发挥两种对比的方面,一种是音乐美和艺术的,另一种是数学和思考中的,并以这两种方式全面地进入世界中的生活。 (怎样对待性格)进入小学的小孩也刚刚开始有一点个性(个人)的特点和性格,不过还不像大人那么明显。老师们需要发现、理解和完善学生刚出现的这些性格。 我们以两种方式能完善这些性格。一是让具有同样性格的学生坐在一起,使他们会把自己的性格互相磨掉。……第二种完善性格的因素,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永远都不要对具有某种性格的学生发挥与他对比的一种性格。为了避免让小孩逃跑并更固定地进入自己的性格,我们要以同样的特点去治疗一种特点。 14岁起 到了性成熟的学生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些学生,而是从他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发展出来的人。权威已经不算什么,现在的学生想知道原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3:2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2 编辑

适合人类的教育 《全面的人类学》 世界观和科学观强烈颠覆中……吃不透,先贴一小部分,以后再修改添加 我们考虑对还没有见到世界光芒小孩的教育越少,考虑自己(父母)实践一种好的生活方式越多,对于(未来的)小孩来说是越好的。在小孩已经参与到物质世界的生存条件时,也就是在他开始呼吸外面的空气时,(对小孩的)教育工作才能开始。 从精神的角度来看,教育的任务就是让精神灵心与身体统一起来。它们要产生和谐的联系。孩子出生在物质中的时候,精神灵心与物质还没有配合。老师的任务,就是让这两个方面配合、统一。 教育上最先的任务,就是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通过理解人类)来建立一种在思考精神上的、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想象中被反射的,是我们的灵心在出生之前在精神范围中做过的事……意志就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萌芽——在死之后(的精神范围中)才能变成精神灵心事实的一种萌芽。 一面有想象,就是(反射)出生之前“生活”的像,另一面有意志,就是未来中才能得到发挥的萌芽。 在像和萌芽的之间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物质的人在起作用。物质的人通过返退(反射)出生之前的来造成想象的像,物质的人也限制意志的发挥,使得意志都要保持萌芽状态、只能是萌芽。 形象是艺术创造想象的,它经过创造和同感来发挥。而抽象的概念仅仅是逻辑上的意义,它经过记忆力和反感得到发挥并从出生前来。如果你们在小孩(的教育上)多使用这些抽象的东西,这就会支持和提高小孩血中造碳酸的过程,也就是身体变硬(固定化)并进入一种慢慢死亡的过程。反过来,如果你们给小孩带来尽可能多的艺术创造的想象,如果通过形象去教育小孩,这样你们就把不断保留氧气、不断形成(成长)的萌芽给了小孩。 我们怎样能对孩子情感的特性起到好的作用?只能是通过让小孩重复去做的事情。通过一次性说明什么是对的,我们不能让小孩的意志启动力正确地去发挥。能让它正确去发挥的,是今天、明天和后天都(同样)让小孩去做的事情(通过让小孩做去培养意志)。正确的首先不是给小孩的提醒和道德规则,而是这样的做法:我们引导小孩,让他接触到我们认为能唤醒他正确感(让他感觉到什么是对的)的一件事情,然后让他重复地(天天)去做(这件事情)。你们应该让给小孩做的事情变成习惯。越是留在无意识的习惯中,对于情感的发展越好。 无意识的重复能培养情感,而完全有意识的重复能培养意志启动本身,因为有意识的重复能提高决定力
12
发表于 2010-6-4 09:45:06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水是有点深了,而且对引导者的要求瞬间拔高,如果能平和的共同学习与进步,会是比较能让普通人也融入进来的方法。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22:01: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rolasue 于 2010-6-9 23:55 编辑

童年的王国 Die Kunst des Erziehens aus dem Erfassen der Menschenwesenheit

该部分由七个讲座组成,每一讲都用了很详细的例子讲述了数学、自然、语言、体育等科目的教学方法,也因为涉及例子很多,就不摘抄理论了,有兴趣的童鞋建议通篇阅读

重点在于去想象儿童是否会学到善恶是非等等,重点是在于要了解;我们在他们面前所表现的一切,都一点一滴的被转化融入他们的身、心(灵魂)、灵(灵性)中,你在儿童面前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倾向,以及他们未来一生
的健康。
对幼童而言,身为教师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全然专注地观察人类及人类生命之本质,你的教学计划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教育艺术化的第一准则——你必须能够观察生命演绎的每一个细节
在儿童由换牙至青春期,你一定要以想象力来教导儿童。因为在此时,令儿童为全然感知器官的力量已渐渐内敛,进入灵魂层次的生命。
教儿童一些外界的事物时应该尽量用图形来表达
任何只有身体一部分运作,其它部分皆不动的事情是愈迟教儿童愈好,先教会整个人运作的事,再教单一特定的部分运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负教师的责任,在心灵上,你必须有艺术的情感并具备艺术的气质,教导学生时,不是只将你的思想概念传达给学生,而是如何在教学中表达自己,这是一种无法冲量的生命品质。
我们若将一件事情用图形来表达,会比我们去讲一个抽象的概念丰富千万倍,一个健康的孩子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他需要以图形来表达一切事物,并以图形的方式接受、学习一切事物。
此时儿童即是面临一种所谓的「质疑权威性」的危机,如果你能够在此时以温暖的爱心处理这种危机,保留你的权威,如果你能以内在的温情、诚心、真理心与孩子相见,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时期,则孩子们会获益良多。孩子们会保留着对你的权威性的信任,无疑的,这对儿童未来的教育有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在九到十岁间,不能让孩子们对一个真善美的代言人的信心有所动摇。如果这种情形发生了,则带领孩子过一生的一种内在安全感也同时动摇了。
14
发表于 2010-6-5 13:0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ihuaxu 于 2010-6-5 13:06 编辑

很好啊!

签名档也很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4: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yihuaxu


    谢谢鼓励 ,难得上周有机会一睹元老风采~
    PS:签名档是我偷泰戈尔爷爷滴
16
发表于 2010-6-5 20:3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frolasue


麻烦LZ介绍下华德福书里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呗,最好可以结合小例子呦~ 几次尝试拜读,还是摸不到头脑哦…… google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搜到的信息好飘渺哦 那个空啊 大啊滴……  有劳有劳
17
发表于 2010-6-5 20:4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mayancau


    别太速食吧!Frola这里选取了她觉得适用的,分享给大家。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的。也许我们习惯查看别人分析过的,觉得这样能一次吸收到精髓。可换一种更耐心与更体认的方式,可能成本高,但效益也大亚!
18
发表于 2010-6-5 20:4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小ta


   也对也对 搞本书来看看再交流哈~

  “华德福”俺刚知道……呵呵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2:0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mayancau
回复 17# 小ta

不是我不想概括,是因为我自己也还在一头雾水……刚刚开始,所以也在摸索中,现在看的资料都来自http://jiaoyu.org/,有兴趣的请直接看原文吧!!
希望通读一遍以后我能摸清一点脉络再总结总结
我之所以只写“笔记”没写“分享”也是这个道理,离分享的水平还差太多,只是想让自己在众目睽睽下不要半途而废才发帖滴
20
发表于 2010-6-5 22:08:29 | 只看该作者
frola真好~~~我也跟着慢慢消化
21
发表于 2010-6-5 22:11:51 | 只看该作者
大概看了,现在的感觉,一个字:绕!
22
发表于 2010-6-5 22: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frolasue
many thx to frola
我也凑热闹一起跟着看  团伙作案有盼头~
23
发表于 2010-6-6 00:26:5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有人开始挑大梁了
24
发表于 2010-6-6 13:4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frolasue

呵呵,我是阳光新人。

俺已经到了不希望被人说老的年纪了~ 以后都叫我新人吧。
25
发表于 2010-6-6 17:42:07 | 只看该作者
LS那孩子是一华的。。
26
发表于 2010-6-7 00:45:11 | 只看该作者
以前转贴过一些介绍华德福教育的帖子:
http://www.ygclub.org/bbs/thread-1138-1-11.html

晓风的老师,首师大的王永辉老师也谈了他自己对华德福教育的认识,可以帮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华德福教育,推荐大家阅读: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305
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813
27
发表于 2010-6-7 03:1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tomato


    超赞~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8:11:17 | 只看该作者
瑞典华德福之旅 吴蓓

一些孩子怕陌生人、胆怯,很正常,父母为这样的孩子担忧完全是多余的。那些非常主动和陌生人打交道,没有一点内敛的孩子反倒有点问题。现代社会有些人,往往喜欢出风头,内心空空如也,却到处张扬,比如争着上电视表现自己。

重要的不是华德福还是蒙台梭利,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在当老师。如果一位华德福老师不能全身心的爱孩子,不能尽心尽责,那就不如一位全身心爱孩子的蒙台梭利老师。我想无论何种教育,都需要老师来付诸实践,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所选择的教育方式更加重要。(frola:话说这句话好像还是表达了蒙台梭利不如华德福的意思,待了解考察)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21:4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rolasue 于 2010-6-11 21:47 编辑

北京华德福幼儿园工作回顾
工作回顾简要说明
——吴蓓


中国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贫乏,但每个人应该尽量生活在干净、整洁、有尊严的环境里,尤其对于孩子更为重要。人人都有一双手,擦灰尘、扫地的同时,也是在清除掉自己内心的灰尘。
大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孩子周围的“每一个环境本身应当是纯洁的和明朗的: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光线、清洁的房间,尽管这房间中的设备通常可能是简陋的。因为人常常几乎不能通过他的生活来消除他幼年时吸收的东西,——,正是由于他的全部本质犹如一只大眼睛曾为此而张开,为此而做出牺牲。”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给孩子带来长远的良好影响。如果孩子整日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他们也会变得脏、乱、差。
德国资深华德福幼儿园老师Freya Jaffka写道:“每个正常发展的儿童,会以充满工作的成人世界为榜样。从中接受到自己游戏与行为举止的刺激、启示。幼教老师在做任何一件工作时,都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存在。”
同一份工作最好能连续重复几天,并且在一天中固定的时间进行,而不是随心所欲。因为规律和重复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且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重复模仿与练习。(参考Freya Jaffka著 邓丽君译 《幼儿的工作与游戏》)
我们的老师每周给孩子写观察报告,观察报告只能用描述或陈述的方式写出孩子在幼儿园一周的基本情况,不能加上老师个人的主观判断。比如一个孩子经常有攻击行为,老师可以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但不能下结论说这个孩子品德不好。又比如某个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老师绝对不能断定这个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福禄培尔认为从幼儿的外表现象直接推断他们的内在本质,这是生活和教育常常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因为外表看来善的儿童,其内心往往并不善,就是说,并非出于自发或出于对善的爱、尊敬和赞赏才需要善,同样,外表粗暴、固执、任性,即看来不善的儿童,往往在内心自发地对善的表现抱有最热心的、最强烈的追求;——”幼儿正在成长,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去下结论。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孩子不一样,同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变化,作为老师,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情况,今天我用这种方法成功了,明天可能就不起作用。所用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不变的是对孩子的
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一旦发生伤害他人的行为,我都要及时制止。一个孩子不能打另一个孩子,也不能打老师。在这件事情上,我不能容许孩子打人直到满足为止。……我们请教Caroline老师,孩子打老师怎么办?她说老师千万不能发怒,老师怒冲冲的样子,会被孩子吸收。老师可以接受孩子的打击,用安抚的方式来缓解孩子的冲动。
在广西农村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卢安克在书中写道:“如果我能对一个自私提要求的孩子不发挥反感的作用,也不发挥同感,而是理解这个小孩心中自私的力量,我就能一边严格地对付他心中自私的力量,一边去爱这个得了‘自私’病的小孩。这样做的话,他就会获得心理健康。假如我仅仅爱他和同情地满足他的自私性,他将成为一个自私的人。假如我仅仅地讨厌他自私的样子,他将成为一个失去了爱的人。”老师也是普通人,20年前,我当小学老师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对2位小男孩比较喜欢。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克服自身对某些孩子的偏爱,对某些孩子的疏远。
福禄培尔在名著《人的教育》中写道:“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不应多也不应少,不应为饮食而饮食,而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更不应该把饮食的特色,即口味和精美程度,作为目的的本身,_____因而儿童的饮食应尽量简单,以能维持儿童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达到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含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摘自圣经)
对于幼儿来说,华德福教育避免口头说教,通过肢体动作来缓和孩子的冲动。
斯坦纳反对让幼小的孩子去动物园参观,因为让孩子们过早地看到被囚禁在笼子里的动物不好。应该多让孩子们看到在自然界里生活的动物,它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即使只能看到蚂蚁,也比看到笼子里的猴子、老虎要好。
凡是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老师必须先做到

无论父母做出什么样的牺牲,给孩子的生活强加节奏是很重要的。
孩子在节奏中茁壮成长。童年期,有节奏的家庭生活,以及学习过程的节奏,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影响不可估量。
节奏使他们身体健壮、精神健康,并具有康复能力,就像给了孩子一个可再生的能量源,使他们有能力应付生活中的变化,甚至成人生活中的混乱。
从出生到长大,睡眠和吃饭是最基本的节奏,形成得越早越好。在没有对孩子产生危害的情况下,建立起节奏是很重要的。
白天,孩子需要明确的活动类型。主要是睡觉和就餐时间应尽可能地常规化,孩子的消化吸收系统会很快适应我们建立起的规范。大多数年幼的孩子早晨比我们醒得早,中午他们需要午睡,晚上要早睡,年幼的小孩一天至少需要12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孩子周围的人不宜穿黑色衣服,尤其幼儿园的老师不能穿黑衣服。
华德福教育诞生在西方国家,当它传播到其它文化背景的国家时,一定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结合,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但不变的是对孩子发展规律的理解是基于华德福教育的看法,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玩耍是一种创造的机会,当玩具为富有想象的创造留下最大空间的时候,玩具在玩耍中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创造力会使人们对于未来持开放的心态。当玩具出自手工制作,它们来自人手的造型和劳动。自然,这样的玩具具有人性的尺寸。用简单的材料做玩具,如木头、泥土、和纸张,给孩子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各种用途。它们是抵制机械世界观的一种方式。手工玩具要求孩子的参与,很自然地鼓励人际交往与合作。它们不仅以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方式帮助孩子成为社会成员,也帮助孩子以无数种想象的方式思考未来。孩子眼中的未来充满着各种可能:这个世界不必像成人塑造的那样。世界可以改善,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
作者:Ziauddin Sardar 选自《Resurgence》2002年215期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大脑看作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知识和经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挑战智力的任务,结果你就得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孩子。
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我们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不追求早熟的‘学习之花’,这种‘花’也许被许多人赏识。我们宁可放弃这种快速的满足,而关注孩子最大的利益,保护他的童年,我们期待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健康完整的人。”

华德福幼儿园要求女士一律穿裙子,便于孩子抓摸,男士一律穿宽松罩衫。现在年轻的妈妈喜欢穿紧身短裙,相比之下失去了对幼儿的保护作用。”
对于幼儿的问题既不要说谎也不要告诉科学真相,只是陈述即可,不要解释,如告诉孩子这是月亮,但没有必要说明是反射太阳光所致,让幼儿保持惊奇感。(frola:那是不是最好不要幼儿园的时候讲《十万个为什么》呢?)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21:5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rolasue 于 2010-6-11 21:53 编辑

北京华德福幼儿园工作回顾
工作回顾简要说明
——吴蓓


全篇转载其中一篇周记,相比卢安克的翻译,更容易理解。虽然是针对0-7岁的孩子,但是有助于整体理解华德福体系,其中提出的关于教育者常做的练习也值得尝试。

0至7岁的幼儿发展
(06年1月23日——27日)

华德福教育体系流传西方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2001年至2003年我在英国的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当我即将结束留学生涯时,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中,究竟怎样的幼儿园或学校才能算作是华德福教育?比如,是否华德福幼儿园一律不能使用塑料玩具和用具?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我抓紧机会,遇到老师就问,但学院里没有一位老师的回答让我释然,也许是我的英语不够好,没能透彻地领会老师们的回答。
令我高兴的是遇到了英国华德福协会的负责人马丁‧洛森(Martyn Rawson),他告诉我,华德福教育诞生在西方国家,当它传播到其它文化背景的国家时,一定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结合,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但不变的是对孩子发展规律的理解是基于华德福教育的看法,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华德福教育没有硬性的条条框框,而是要求老师深入地掌握华德福教育的儿童发展观。
华德福教育把人的发展分为7年一个阶段,并且认为人有精神、心灵及身体(spirit、soul、body)三个组成部分,心灵层面包括三个功能:思考、情感及意志(Thinking、feeling、willing)。思考包含着理性的思想、想象性的图像思考。情感包括了感官知觉、七情六欲。意志力可以是动物式的本能反应,也可以是舍己救人的高尚行为。它们分别与人体的三个系统相关联:思考-大脑和神经系统对应、情感-心脏和循环系统对应、意志-肢体和新陈代谢系统对应。
下面我参考华德福教育有关的书籍,介绍0至7岁的孩子身心成长的特征。
这是孩子身体重要器官的主要成长阶段。外表上看,身体已经成形,但内部仍然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有待完成细微的区分。例如,孩子的循环系统没有成熟,他的呼吸不规律,脉搏较快,体温也容易上下起伏。我们还能观察到,婴儿从手脚乱动。渐渐变得有规律、有目的。比如幼儿从呀呀学语,渐渐发出清晰、正确的语音。孩子从笨手笨脚,逐渐成为举手投足之间的细腻。到了7左右,结束完整的“器官形成过程”,使身体成为可以灵活运用的“工具”,为将来的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和成年人的形象相比,也许更容易理解孩子好动的特点。成人也会活动,必要的时候也会跑、跳、踢,但比较而言四肢相对安静,大脑的思维却异常活跃。成年人可以坐着滔滔不绝地说上2个小时,而幼儿的四肢却几乎一刻不停地要活动,他的大脑常常是睡着的,或像是在做梦。成年人会一动不动地思考一个问题,当成年人决定做某件事情时,无论他多么不情愿,他会说服自己一定要去做。而孩子被本能的力量牵着走,他的意志和情感不受理智的支配。他想要什么或不要什么,讲不清楚理由。
幼儿的活泼、好动来自生命成长的需要,如果他不能充分地得到身体活动的满足,就会产生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在生命最初的7年,是四肢的发展在起作用,而不是脑神经系统,生命力是在身体行动的意志上,而不是头脑的思考上。当身体需要能量成长发育时,应尽可能不要开发智力,不要干扰大脑。当大脑的生理发展还没有成熟就提前使用,会阻碍它的完善。就好像是一间还在建造的房子,急急忙忙把家具搬进去,只会弄得乱七八糟。所以,华德福教育坚决反对提前智力开发,而是提倡给予孩子充分地去做、去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借此发展孩子的意志力。如果我们把孩子生命成长的能量从手脚转移到大脑,本来应该动手做的年龄,却在用脑,应该是图像式思考的年龄,却变成了理性的概念式的思考,短期来看,孩子学到不少知识,长期来看,他很可能成为一个消极的人,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可能以疾病的方式体现出来。Joan Salter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不是通过成年人的说教,而是通过模仿。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外界事物在孩子的身体内留下印象,再由内向外表现出来。马丁‧洛森在《释放孩子的潜能》一书中写道:“通过孩子的感觉,接触外界的同时,也把外界吸收进来,认同他对外界的印象。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知觉活动和做实际上是一致的过程。他们做他们看见的,他们成为他们所体验的。”7岁前的孩子只要听见任何声音或看到任何动作,他就有一种在模仿过程中去感受的渴望。不仅仅是模仿成人的语言和动作,我们的潜意识,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的源泉!如果父母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孩子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幼儿的整个身体犹如一个“感觉器官”,毫无选择地接受外界的一切,受环境的摆布。我们是用眼睛来看东西,幼儿的身体就像是眼睛,是他心灵的“感觉器官”,他的心灵是通过身体来接受外界的事物。一般人吃到甜的或酸的东西时,是用舌头与味蕾尝到味道,但小孩喝奶时,全身都尝到了奶味,因为他们的身体在此时也是味觉器官。孩子是用全身品尝。我们还可以想象,快乐的时候,我们心情舒畅、身体放松,当我们突然听到噩耗,会脸色煞白、头晕。一个人突发的脾气可以让另一个人忧虑成疾。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可想而知,不仅他的心理,他的生理和身体一定会受到伤害。
斯坦纳认为七岁前的孩子,全身的组织都是根据外来的影响而调整,“通常,这些过程是微细而渐进的运作着,而非猛烈的运作,但是,若孩子成长中是跟着一位易怒的父亲或老师,则孩子全身的脉管系统(如血管、淋巴管等)就会随着易怒的倾向而成长。这种在生命中早期所种下的倾向便随着儿童影响着他的一生。”再比如孩子的妈妈因为某件事情担忧、苦恼,她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可能口干、有苦味,呼吸像是被压迫的样子,孩子不由自主地会接受并模仿在妈妈身上感受到的状态(如受到压迫的声音),如果妈妈长期担忧,孩子的身体结构就会形成适合接受“担忧”的结构,首先会形成他的呼吸方式,再形成他的动作习惯和新陈代谢的方式。(参阅《孩子成长的力量》斯坦纳著 卢安可翻译)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遇到过一位妈妈,她向荣格诉说,她的孩子从1岁半开始便秘,已经1年半了,她带孩子到处寻医问药,也没能治好孩子的病,怎么办?荣格提议,妈妈离开孩子3个星期。果然,用这种方法治好了孩子的便秘。荣格解释说这位妈妈潜意识中的紧张、焦虑导致了孩子的便秘。
有些成年人自己知道该做什么,可就是觉得做不到,为什么?斯坦纳说如果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是身体的结构、是小时候模仿大人‘担忧’得到的结构阻碍了他们的行动。这样的身体已经不适合要做的行动。因此,老师的任务是,让0至6岁的孩子身体尽可能地健康,使他的身体长大后,不会阻碍精神要做的事。“教育者就像园丁一样,他不能自己提供生长的力量,而只能避免阻碍植物要发挥的力量,就是提供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发挥老师没有的才能。
因此,对幼儿来说,周围的人和环境才是真正对他们有深远影响的因素。斯坦纳强调:“你告诉孩子、教导孩子的字句语言都不会留下印象。但是,你这个人本身如何,温柔或凶恶,你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的仁慈善良,或易怒易躁等,总之,你的行为举止才会深深进入孩子的内心,成为最重要的部分。儿童是一个完全的感官体。对于人们留在他内心的任何印象他都会有所反应。因此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是:不要认为孩子可能通过理性来学习事物的是非与好坏——。而要深知:我们在孩子四周的所作所为,都会深入他的身体、心灵、与精神,而内化成他自己的一部份。一个小生命的健康与否,正与我们成人的思想和行为息息相关。”儿童的性格、兴趣的发展,也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密不可分。对于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全然专注地观察人类及人类生命的本质,教学计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华德福教育专家Freya Jaffke写道:“幼儿的环境应该是:愉悦的家庭气氛,正常的谈天和歌唱声,而非噪音和吵架声。我们也应尽可能保护幼儿不受工业技术产品的“污染”。例如:电视、录音带等。柔和、单纯色系的摇篮床巾和儿童卧房的墙饰,比起所谓可爱、稚气的动物图案的布料和五花八门的壁纸,对幼儿更能发挥镇静作用。如果我们上街,也应尽量避免让幼儿接触太多视觉刺激和人声鼎沸的喧哗。”因此,华德福幼儿园要求家长,为了避开媒体的干扰和刺激,请尽量让孩子远离媒体,包括电脑、电视、收音机、音响等。请尽量给孩子穿棉、麻、丝绸等质地的衣服,尽量朴素、温暖。

    0到7岁孩子的发展又可分为3个阶段:
0-3岁的幼儿童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他(她)跟着模仿,妈妈切菜,他要切菜,他不问你在做什么?我能帮忙吗?或你能教我切菜吗?这时妈妈最好给孩子一把钝刀,既不会割破手指,又满足孩子动手的愿望。孩子的走路和说话也是通过模仿学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和狼一起生活,他就不会直立走路,也不会开口说话。
3-5岁,幼儿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开始出现。经常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把一些日常用品想象为其它东西,如把筷子想象成魔术棍,一块石头可以是小船、饼干、小床——,想象具有偶然性,但想象的东西是生活中见到过的。由于想象随时受外界影响而反映出来,幼儿的游戏无序、多变。想象持续2年,渐渐转化为思考,他发现每件事的意义,如做饭是为了吃。
5-7岁的孩子在做和玩中开始思考,开始做有计划的游戏。先有一个想法:“我要开救护车。”然后去找能假装是救护车的玩具,去找小朋友当病人,自己当司机。我的老师埃瑞卡的孩子,曾提出要做一台电视机,对于幼儿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埃瑞卡没有对孩子说:“不!不可能!”而是帮助孩子去实现梦想,这个过程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比真的做出一台电视机更重要。

0—7岁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做父母的如果能够顺应孩子的生长需要,小心的呵护娇嫩的小生命,为孩子未来的幸福就奠定了基础。但不要忘记,正像荣格所言,若想教育好你的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因为孩子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自父母的一切,既包括流露出来的言谈举止,也包括潜藏于内心的潜意识。孩子生活在成人潜意识中,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斯坦纳要求老师,你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或动作,自己首先不能做,你不希望孩子有的念头,自己首先不能有。
斯坦纳认为当一个人真正了解人类的本质,就会放松内在的灵魂生命而展露笑容,不了解人类的本质才会露出不悦与忿怒的脸色,当然,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内部器官有病而外形于脸色是没有关系的,这种情形并不会影响孩子。当一个人的内在充满了对人类本质真正的了解时,这种光采必会散发在他的脸上,而他必定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Caroline在北京的时候,教给我们斯坦纳建议的6个系列练习,第一个月练习控制思想,每天同一个时间,冥想同样一件东西5分钟。第二个月练习控制意志,每天同一个时间,做同样一个动作,比如每天晚上8点拍拍手。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动作。第三个月练习控制感情,自己的情绪不要太兴奋、高兴,也不要太悲伤、难过,保持心情的平和,避免强烈的感情。第四个月练习从事物的正面去思考,比如我们幼儿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学着从好的方面去想我们的幼儿园,不能总是看到缺点、错误,以至灰心丧气。第五向着周围各种可能性开放自己,敞开胸怀接纳一切。第六个月把前面5个练习重做一遍。
我们知道理想应该是什么样的,但缺少了方式、方法,尤其缺少了修身养性的方法,最终将失败无疑。明贤法师说,当我们去做一件好事时,同时也要护住我们的心,如果做好事的结果是失去了自己的常态,失去了一颗平常心,还是不做那件好事为妙。给予别人帮助,也要时时刻刻守护住自己的心。

放假前我收到今年第一期的《天涯》,没想到刊登了我的两篇短文,是我投身创办幼儿园之前,最后写的两篇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写道:“出家人通过严格的戒律和修持来保持住人的天然本性和真正的自我,就像一棵树,天然状态就是站得直直的,树根向地下延伸,树枝向天空伸展。我虽然不能像出家人那样生活,但在世俗红尘中,我希望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请你停一停,像树那样站一站。’”当时,我不知道创办幼儿园会遇到怎样的惊涛骇浪,只是希望自己不要迷失了方向。
庆幸的是这半年,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乘公共汽车,我能听到这个声音:“请你停一停,像树那样站一站。”
31
发表于 2010-6-13 17:19:2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811
大耳朵的王永辉教授又写文儿了。谈的是精英教育和华德福。
我对此一直关注着。但是我本人理论和实践一直割裂着,并且裂缝越来越深。现在纠结二字已经无法用来形容这种心情了。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1:5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晓风习习


    “真正的精英教育跟让孩子达成幸福感、安全感并无矛盾,追求卓越,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是孩子无需口授即会拥有的本能。”

我对此精英教育并不认同,作者希望培养的是那5%的所谓的行业精英。如果以此为目标,那么将有95%的孩子都不可能实现这种“教育的意义”,我希望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是快乐的,拥有幸福感和上进心,能适应变化的社会,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培养那5%,对其他的孩子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每个孩子都为了5%而拼尽力气,那大多数人都将在自认为“失败”中渡过一生。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3:09:04 | 只看该作者
《适合儿童的成长(Die Erziehung des Kindes vom Gesichtspunkte der Geisteswissenshaft)》作者:Rudolf Steiner

普通文化(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动力起作用,教给它不同于本来天性的兴趣和文化本能等等;冥想文化作品(画画等)对于人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由于语言结构还能认识到自我意识的结构。人通过观赏文化作品得到的是比感官的知觉高级的直觉,从而改造了构造生命的力量。最能纯洁人的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好方法是宗教,所以宗教的冲动在人类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任务。
1到6岁的时候,孩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动力还是被自然遮掩保护着的。到了7岁换牙齿的时候,小孩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开始离开自然遮掩。可是7到13岁的时候,心理动力还受到自然遮掩保护,一直到性成熟的时候。

教养幼儿(1-6岁)有两个秘诀:模仿和样板
用语言来教育孩子懂得道德和道理,这时对孩子来说还不能起作用。只有父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做有道德的事情,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7岁以前的小孩,如果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只是没有道德的活动,他的头脑也将形成适合做不道德的事情的形态。
给孩子一个合适环境的印象,头脑和其他身体的知觉能力也能形成合适的方向。
能促进孩子头脑发育的玩具,是那种能灵活发挥孩子想象力并且需要孩子动手建造的玩具。
可塑造物质方面的知觉器官的力量来自孩子对他环境的愉悦,也来自教养孩子的人快乐的表情和真正发自内心的爱。不是因为该爱才去爱。能充满孩子环境的爱能够孵化物质知觉器官的形状结构。
特别要重视在孩子身边环境中避免发生不让孩子模仿的活动,如果教养孩子的人在孩子身边干了某一些事情,然后对孩子说:你们不能学习我干的这些事情。这是很不实际的。

现在(7-14岁)不是以前(1到6岁)那样以模仿和榜样作为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而是遵循和威信。不是通过压力,而是通过直接的精神观念。
“每个人都要找到并且学习自己崇拜的偶像”
孩子在精神上能接受的智慧、聪明和道德都具有活力的权威。
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的不是抽象的想象,而是直观的生动精神形象。
如果小孩不是先利用感情(通过比喻感觉到)接触生存道理的话,对于他的将来是有害的。因此教育者需要知道世界所有规律的比喻。
如果一个人只是从物质和逻辑方面去想象,找出一些比喻来给孩子听,他能给孩子的印象就很少。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在利用逻辑思维来想出比喻。这种为了适应孩子特点而发明的比喻,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真理的事实。
如果说话的人没有热情相信自己说的比喻(的感情),他不会留给孩子什么印象。
7到13岁是孩子发展的时期,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种精神才能是记忆力
一件事情,不只可以通过智力来理解,也能利用感觉、感情和性格来理解。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怕说明不清楚。你们的表情和声调,还有孩子的追求和能了解的欲望能表达一半,另一半让时间去表达
我们跟孩子说话需要快乐和自信,相反,我们从孩子也学到快乐和自信。
如果在孩子发展记忆力的时候利用智力太多的话,就会破坏孩子的天性学习方法。
在7到13岁的时期,我们还不需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抽象思考能力。孩子的内心思考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己很自然地发展起来。
性成熟之前,对孩子发展判断力的直接影响越小,能让判断力自然发展的精神力就越多,对孩子将来要自由独立发挥的判断力也越好。
7岁之前,孩子的环境要有爱和快乐;从7岁起,形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通过体育活动要感觉到自己在生长,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强壮。
所以性成熟以前的孩子,不要急于学理论,而是要重视对于生活的感受,并且用精神来接受生活感受。

到了性成熟时,孩子就可以对背过的东西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提前激发孩子的判断力,对于他将来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只有学到了很多内容并把它们加以比较之后,自己才能作出独立的判断。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3:17:21 | 只看该作者
背景知识

史代纳人智学(anthroposophy)的创始人,这是一种充满灵智的世界观,用人的本性、心灵感觉和独立于感官的纯思维与理论解释生活,亦是新神秘主义在上个世纪交替时的统一概念。人类的许多生活领域就是在这概念的基础上得到来自史代纳具有影响力的启发并因此得以发展,像是教育学(华德福教育)、艺术(优律思美、人智学建筑)、医学(人智学医学)和农业(生机互动农业)。此外,史代纳潜心于科学,编辑了歌德的科学著作,并深受其影响。在“自由的哲学”(Die Philosophie der Freiheit,1894年)一书中转而钻研哲学;在他编辑的“文学期刊”中又探讨文学
1913年,在多纳什城(Dornach)成立第一个哥德学园—一所文科(Geistewissenschften,人文科学)学校。同时还创始华德福(Waldorf)学校运动,建立了许多为残疾儿童、数学与科学研究、医学、农业及为培养讲演、音乐和戏剧方面人才的研究所。

人智学Anthroposophy)是由鲁道夫·斯坦纳所创立的一派哲学,他认为人智学是一种灵性科学,希望扭转这个世界过度朝向唯物主义的发展;基于人智学的理念已经发展出许多实际的应用,包括体制外教育的华德福教育人智学医学、有机农业当中的生机互动农业以及艺术当中的优律思美人智学建筑

而关于他的评价呢?

在当时的评价
史代纳在他转为研究神智学的时候逐渐有名起来,他的演讲总是坐满了听众。他的巡回演讲部分是由一家柏林的经纪公司来负责规划,例如在19211922年斯坦纳的知名度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名为Wolf-Sachs的巡回演讲。由于来听演讲的人潮众多,有时候需要警力来维持秩序。Die Neue Freie Presse报道他的演讲场场门票都售尽,并且“长达数分钟的拍手鼓掌与喝采”。史代纳对群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激起影响深远的思想启发,甚至招来部份偏好论战的排斥。专业的学者对斯坦纳大多持保留态度,不少人采取保持距离或讽刺的立场,甚至也有人在一旁幸灾乐祸窃笑。在当时的报纸上经常出现斯坦纳被评为“江湖骗子”的报道。
评论
史代纳在他的时代已引起广泛的争论。争论的问题尤其是人智学的科学性,不能接受此论点的反对者代表是大学的科学系所教授、强烈抨击他基督学说里诺斯替教派学说的官方教会,另外还有尤其是在二十世纪末认为,他的论点有种族主义问题。

所以呢,是不是要辩证地看他的东西呢?不过我觉得他的一些教学建议咱们不妨大胆实践一下,所谓实践出真知,毕竟应该也经过了上百年的实践~

就目前的进度来看,童年的王国比较适合先读,这本理论的东西不是那么玄,选取了很多例子来讲教学的具体方法。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5:13:12 | 只看该作者
是什么给我力量第一册

不想给他们教知识,而是想帮助他们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通过行为和感受给他们一种比知识更基础的力量。
为了不让头脑里形成的规律是一种理论化不使用的,给环境带来规律的建设任务一定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去找,不能搞那种专门为了小孩假造的任务
把生活中的事情当成学习机会,从发现环境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做法。
“你们的生活是你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如果我给学生别人已经找到的或者完成的一些结果,学生自己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做法。
只有我还没对文章结果的具体想法,学生讨论题目的过程才能发生。所以我在备课时只考虑问题,而不考虑答案
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任务、又不能参与到别人的事情,他就不懂得该做什么,会感到很无聊。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任务,他只能根据别人找到的看法、理想和价值观去做,而这又会影响到他做事的兴趣和质量,也不支持每个人自己要发挥的责任感。根据别人的要求而做的事会让人感到好像自己没有了力量,只留下了应付上级的做法。所以,根据别人的看法、理想和价值观去做事还会使人放弃社会、会使人进入腐败的想法。但是,如果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做,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行动兴趣,使得很多的事情就变成有可能的。这不仅能代替压力,不仅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让人感觉不到苦,反而感到快乐
屯里的孩子只能先去行动,通过行动去感受我的项目,让长期的感受变成他们的动作习惯,最后,他们的思考才会被这些动作和做法而引起的感受得到启发、出现。虽然这样要很长时间,不过这才能真正引起追求,这才是拉力。

比骂人更带来负担的是大人的好意,是大人不断对孩子的关注和担心。为了恢复学习动力,学生需要一个没人关注的生活空间,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如果避免了所有的灾难,我们同时也就避免了所有的心理能学习的机会。小孩为了心理的发展必须去追求有时包括危险的体验和感受
在这种只有物质、可是失去了理想意义的生活中,他们会觉得失去了自己。如果还是要按照父母的计划把这种没有理想意义的生活过下去,他们只能放弃理想和自己,并变得麻木或者直接哭泣起来。
学生经常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能不能承受父母对我的期望?”其实我认为家长应该问自己:“我能不能承受孩子的兴趣、才能、命运和他不同于我梦想的那种生活任务?”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梦想,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
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才能、兴趣、命运和生活任务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是给他为了完成这些所需要的经历。
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感觉和意识到他们环境和时代的需要,再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才能,使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改变世界的生活任务
在观察某种自然东西时,要观察的是它的本质不是观察自己想象出来的感受。我觉得,在我们要观察一种东西时,如果只说它的外形像什么,根据观察我们还是不知道怎样的对待才适合这个东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一棵像女人的树才适合它?这样根据“像什么”的观察对我们的做法是没有帮助的。如果能根据事实去观察大山的稳定,只有在它的表面上才有生命等特点,我们就能知道应该怎样去对待它。
根据想象而发挥的情感不是有真理的情感。想象力要为我们服务,不是要控制我们。想象力要帮我们把外界接到内心中来,又帮我们反映出精神的真理。
艺术的手段能让灵心(意志、情感和思考)通过感觉接受外界,因为艺术工作让我们通过某种动作去模仿和接受外界中的东西,把它接受到我们心里,再用心中的情感把它表达出来。
为了不让思维死化,我们不要给学生已经完成的概念,不如把所有的内容从大家一起来做的事情发展出来。
因为14岁之前的,还具有活力思维的小孩(在城市早一点)很难通过大人的逻辑的理解来接受、因为逻辑的说明不会让他们的心得到满足、因为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只有通过情感,所以我们教育他们和让他们发挥想象的手段也只能是通过活力的情感
7到13岁小孩的老师要以自己的个性来引导学生的情感。
只要老师发挥情感,学生就会跟着,使学习得到活力。
一个跟自己的能力“战斗”的老师比自己觉得什么都能把握的老师更能培养学生去追求真理所需要的力量。
我对学生能说的话改变不了他们的情感、主动性等等。能改变他们身体的是我的构造生命的力量(生命力、构造身体的生命循环)、改变他们构造生命力量的是我的情感(心理动力)、改变他们情感的是我的自我意识。如果我在学生面前、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做到我自己有道德的项目,由于我的实践,就能让我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情感、自我意识等对学生起作用。
如果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里人的状态,不管我多么反感这里人的酒文化、爱喝酒和说服别人的特点,也不管我对一些小孩的特别的好感,只是好奇地研究和感受,由于在情感上的理解我就能消灭我所有的好感和反感使我的情感得到修炼,而且我修炼自己的过程就直接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如果看见学生就有好感或者反感起来,我就无法以我的心理动力去教育他们构造生命的力量。
36
发表于 2010-6-14 15:21:14 | 只看该作者
放假了还在交作业,佩服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23:2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rolasue 于 2010-6-28 23:46 编辑

老师传播的力量
人们着急地想要有成果,使得他们在达到之前就已经把结果要基于的基础破坏完了。
艺术当成其他门课的理解、学习和表达手段,让学生通过美术去表达和接受自然课等的内容,特别是植物界和动物界与它们环境的关系。这样通过美术手段得到的感受比某些实验更能让学生用心去接受。或者说道德:我们骂一个浪费某东西的小孩,不如让他通过艺术来感受这个东西的特点和宝贵。
智力能帮我们去理解物质的东西(物质规律),雕塑(美术)能帮我们去理解构造生命的力量,唱歌能帮我们去理解我们心理的动力
现代社会最缺少、最需要培养的才能,是坚持,是长期的意志,是让我们真正去完成一件事的力量,不要在它差不多的时候就放弃做别的。所以学生也需要整天整个月都跟着同一个老师去关注同一件事情(课题)……长期没有变化是不行的,但不断变化也是不行的
如果我们的课本先给学生提供知识,这就很像给要学走路的小孩提供走行车一样……忽略了学生学会观察和研究的机会。……这里的人不爱自己去思考,喜欢(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习惯就是被这种课本而培养出来的。这种课本培养了人民的被动和依赖性。
为了培养研究的精神,我真不愿意像课本那样先告诉知识,后才让观察,而更愿意让学生像研究家一样先去观察,后才去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我让学生行动去观察,然后才让他们发现知识。小孩跟大人不一样,小孩不可能先认识后做事,因为小孩是发挥意志的。在行动中碰到并感受了事情之后,小孩才可能进行思考。
课本上的逻辑说明对三四年级的小孩来说是不通的,太早的。逻辑的思考需要基于独立的思考能力,但13岁之前,小孩的思考还不是独立的,而更是靠老师的,靠感情的
我后来就多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并感受自然中的某种过程,少问他们原因和结果。在做不了实验,在只能给学生谈的时候,我尽可能用一些动词来描写这件事情的发生,尽可能不用形容词。
权威不是那种通过压力来建立的。这肯定不是真正的,学生在心里承认的权威。我想说的更是一种自然的,学生因为佩服老师而产生的权威。为了这样的权威,我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作为一个有理想、有原则,说的话与自己的行为一致的人,二是把这些都表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些的存在。
对小学生来说,规则或规定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只有老师以他的权威才可能给小学生带来遵守规定的力量。我还是要学会作为我学生心中的理想人,作为他们通过情感和意志接受的、在他们情感和意志中的权威。然后,不要通过规则,而要通过美感让他们感到什么是对的。在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这也意味着我不要寻找某说明来作为答案,而要把我的人格作为对他们问题的答案。只有完全相信自己答案的老师才可能作为学生心中的权威。
“志愿者”这种职业是帮不了学生的,因为这种身份的短期性,志愿者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地方联系起来。农村最需要的,其实是城市人长期的时间,是城市人的,不是知识或方法。
在教育上没有绝对错误或对的做法,关键的是心态。只要有合适的心态,任何地做法都能变成合适的,而合适的心态是通过精神科学对于人类的研究和了解能培养出来的。只要我们相信学生能做到某件事,我们的信任就会作为他们所需要得到和能靠的力量。我们的信任就会变成他们的力量
通过孩子在物质上的表现,我们能学会去观察他们内在的发生。比如说一个人声音的特质或者走路的样子,这都能表露他们内在的心理状态。如果老师们都能通过观察这样的身体表现也去观察学生的内在,老师们很自然地就能找到适合学生的做法,再也不会跟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做对。
如果能通过身体来接受(不是通过智力的理解)、通过身体的承受来感受、又通过身体去发挥行动,去改造我们身边的环境,那就是使用四肢、使用生命力的学习,是发挥好感的学习,是带来力量的学习。
我们现代化的课本努力地帮小孩进入我们的社会。结果,现代的小孩在智力方面都知道该怎么做人,只不过,他们的身体和心里的追求还是不同,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却做不到。
如果学生说的话对我们的研究有帮助,我们就使用它,在它不对的时候,我就问学生:这个想法可不可行,存在了什么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来继续想。推动着我们的力量不是知识和认识,而是感受。如果我给学生说个“错”,我起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而失败感没有了推动力
有效率的、给学生带来力量的课堂首先需要让学生自己来做。做的时间需要比较长,而如果是最后才分析,分析的时间就只需要一点点。如果老师说的话太长,这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和做事的动力。
所有的学习也都是这样来发生的。我们人类首先用身体去学习(行动),然后用灵魂去学习(感受),最后才用精神去学习(思考)。
我们先得到了知识,后根据已经定下的目的去完成,使得我们虽然知道社会等问题在那里,但我们并没有了改变现状的力量。只有我们把课堂的顺序倒过来,我们才可能培养出能改变现状的能力。
但如果学生能在第二天看到(面对)自己从昨天留下的作品,他们就会非常地满足,又会产生一种对自己行为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就能使得他们去调整自己。只有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再次碰到自己所做(造成)的事情或东西,他们才可能感到自己所做的并不无所谓,反而是有价值、有作用的。这样通过结果培养出来的意识不会让他们失去行动的力量,反而还会加强了它
在四、五和六年级的美术课上,我每次都先给学生展览一下他们上次的作品。但我从来不公开作者的名字,因为公开名字的话,很多学生是不敢再画画的。
在同样时间做那么多不同的项目,每样项目又不是每天都能继续的,这会分散学生的热情
在学生想参与的愿望太强烈、但自己并没事做的时候,他们才会捣乱
人是一体化的,所以培养人的教育也应该是一体化的。……如果在一个老师跟一个班长期的项目之内用上所有门课的领域,根据学生天性(心理)的需要来创建属于他们班自己的艺术品,也就不需要分开来上美术、音乐、实践、创造、心理等课,不需要分裂学习。
在成功的培养了适合学生的心态时,老师做的一切事情都会变成适合的。
只有我对“关注者怎么看我课堂”完全无所谓、只有我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时候,我才有了适合的心态。
障碍我们教育行为的,就是我们对学生该怎么样的想象(幻想)。
学生所说的或做的事情与自己所想的是相反的。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希望从老师那里听到和得到一种不同于自己行为的道理和理由。
通过全班一起做事、合作、找到结果,就能发生真正人生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当然包括各种各样的冲突、不满等事情。毕竟,那是通过班上的发生来学习。为了促进这样的学习,我就专门跟学生去做了些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让学生意识到:全班的命运都取决于每一个人。
如果我相信学生做得到某件事,他们也就是做得到,因为他们依靠了我的信任给他们带来的力量
一个调皮的学生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大家对他的期待(期待着他调皮)。但如果我们大家对他的看法(期待)有改变,我们随着改变的对他的态度和心态再也不会逼迫他来满足我们原来的期待,所以他也就被我们改变了。
从感受来到创造的过程是他们最需要的一种经历。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21:59:28 | 只看该作者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第二册
一个人得到的印象越多,他的记忆力越差,因为表面上的印象会分散对意义的注意力。
在西方已经发现:技术越完善,它越能让孩子的创造力萎缩。一种技术越简单,越能够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我在德国通过手工课慢慢地发挥了对于不同物质材料本质的感觉,并从中了解了物质的特点和用法。可是电脑课不同,因为电脑的本质是小孩理解不了的。电脑的本质是一种标准思考的方法。电脑课不会发展在14岁之前需要发展的基础才能,比如感觉(知觉)、判断的才能等等,电脑只能发挥标准智力。孩子学电脑,实际上也只是培养能适应标准思考的能力,因为能不能用电脑的问题只是能不能把自己思想适应电脑软件程序。
小孩也需要一个根据事实的环境去发展他感觉(知觉)器官的判断才能。可是多媒体给小孩的印象全都只是形象,不是事实,所以多媒体不会帮助小孩锻炼他们的感觉(知觉)器官,也不能给他们为了认识物质的世界需要的感觉(知觉)。
多媒体课程的结果是,小孩自己的意识提高,感觉不到自己与环境的联系,也感觉不到他与自己身体的联系,使他身体越来越弱,越来越缺乏自信。所以接受多媒体太多的学生就会去寻找事实联系,来尝试实现录像上看到的动作,不管是打人还是干别的。西方校园学生枪杀同学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感觉不到生活的实际。他们通过“影响”自己的身体才能去感觉(知觉)。
小学生需要的是很形象、很自由、很不具体、只有本质、包括所有可能的想象力(这里说的不是像媒体那种已经完整的形象,而是学生在接受时自己要想象而造出来的形象)。到了青春期的学生才需要尽可能具体的、很清楚的、只有一种可能的想象力,比如说:“假如,我们活在冰上...”这种。这里说的这种具体的想象力已经靠近有意识的状态。包括所有可能的适合小年龄的想象力更像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课本只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因素和创造性。
如果除了小说以外不发别的课本,老师就要自己找出上课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只能做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工作虽然是上课以外的时候做的,可是我想学生会感觉到,而且学生在感觉到以后,使他们能够从老师那儿接受到一种同样想去研究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参加课题的动力。老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永远没有兴趣去学习的。
一次的成功做成下一次的计划不可能同样地成功,因为学生不是产品。我们的教育也不是让学生像电脑一样把知识保存下来,而是希望学生把自己的精神与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再加上他自己个性的才能。
考试事实上代替和排除了学生自己的理想追求。
标准的考试方法是考察一个人犯多少错误,不是考察他的才能或者表达能力。成绩的特点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超过100%,不能超过标准。那么,如果一个学生的才能超过标准(主要是创造方面),他应该能得比100%高的成绩。可是显然,中国教育并不承认没有计划到的才能
我想,多给学生机会让别的同学看到他们做出来的事会有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计分打成绩没有这样的调节作用,因为根据成绩不能直接看出能让人佩服的事情。成绩不给学生自己判断的机会。
通过打分得出成绩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虚荣心不好,因为比较成绩是鼓励自私的,而且学校里的虚荣心是以后自私生活方式的基础。
考试和考试带来的恐惧对于还没到14岁的小孩的生命构造的发展有很大危害。考试在推动心理状态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会使他们彼此影响。如果没有考试,学生显然会自信得多,而自信对于健康很重要。
录像上看到的跟周围发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录像与学生之间也没有交流,没有感情反映等。于是学生说:“最无聊的课,最让我们萎缩的课就是看录像。” 这样,物质上最简陋的学校反而最能够辅导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
假如我给学生没有完成的东西,学生就需要想象、计划和自己去创造、动手,从而学会塑造的过程。这样,他们是在进行过程,而不是接受结果,使学生将来能自己创造所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不需要学过和背过所有的结果。而且,老师给学生的东西越不完整越好
在我要求他做到一些事情时,我还发现他的做法也直接依赖我的感情,依赖我的心理状态。有时,我要求他做一些事情,可是因为我在心里想:“我就是要让他明白他做不到,而且做不到之后我就有一个借口说我为什么不理会他,”结果他真的做不到。他需要靠我心里的、我感情中的力量才能做。有时我要求他做一件事,而且我心里想:“他一定能做得到。”结果他就能做得到,因为他可以依靠我心里的力量去做。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22:12:15 | 只看该作者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第三册
用语言来教育孩子懂得道德和道理,这时对孩子(0-6)来说还不能起作用。只有父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做有道德的事情,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0到6岁的小孩还不会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们以为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要模仿的。如果父母为了教育小孩骂他,小孩学会的是骂人。如果父母被小孩骂,所以惩罚他、打他,小孩又学到的是打人。
精神方面的观念在这时(0-6)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所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教育者中发现具有一定素质及个性的人,通过这个人的观念启发得到聪明才智和道德观念。
在7—13岁时,如果孩子不能完全去敬仰佩服某个人,那么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心里的痛苦。缺少敬仰,生命构造的活力就会枯萎。
孩子在精神上能接受的是在智慧、聪明和道德方面都具有活力的权威。……依靠提醒,改不掉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爱好,只有用故事上某种人的真实形象,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让孩子了解一种爱好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才能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和爱好。要注意,对于生命构造起作用的不是抽象的想象,而是直观的生动精神形象
如果孩子在这个发展记忆力的阶段(7-13)利用智力太多,就会破坏他的天性学习方法。智力是一种14岁时才产生的精神力。
课堂中过分重视智力和感官的观念,是物质主义者通常犯的错误。这个时期的(7—13岁)孩子,所有观念都要经过精神的范围。
如果孩子感觉不到他跟宇宙精神之间自信的联系,那么他的意志和个性就越来越不自信,也不会统一和健康。
感情的世界通过比喻和意义形象正常发展,特别是通过孩子认识到历史上的形象和历史上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大自然的规律和美丽对构成孩子的感情世界也很重要,所以特别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情,而且要激发孩子对于艺术的感情。音乐能给生命构造节奏的感受,让孩子的生命构造意识到所有东西里面隐藏的节奏。
性成熟之前,对孩子发展判断力的直接影响越小,发展其他的对判断力的自然发展起作用的精神力越多,对孩子将来的自由判断力也越好
所以性成熟以前的孩子,不要急于学理论,而是要重视对于生活的感受,并且用精神来接受生活感受。
要通过感情来接受别人的看法,而且孩子要有同时听取几种观点的能力,不要因为一种看法马上决定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们要求7到10岁的孩子发挥智力太多,他这个年纪本来要发挥的生命构造的力量会用于发挥智力,将来缺少的就是实施做法的基础才能,特别是缺少对于工作的兴趣和快乐、对于一切(包括环境)的爱、判断能力等等
不过7岁前已经完成了身体改造工作的力量在7岁后变成了普通思考的力量,所以在7岁之后可以用它来发挥记忆力、习惯和想象力,因为发挥记忆力等需要的不是发挥生命构造的那种力量。
急躁的教育不断地要求结果,同时又不允许(不给时间)有一个得到结果的过程。
如果课本只支持小学生用概念来说明自然科学上的逻辑,那么学习过程就会很自私地缩小学生对一切的理解范围,减少多方面的看法。现代人只建设物质的环境,可是将来,人们还要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生活。
0到6岁的小孩由于在出生之前为了精神的一切(环境)而生活,出生之后还是为了环境(物质的)而生活。他就以为,整个环境、整个社会都是好的,都是要模仿的。这时候需要给小孩一个能模仿的环境。7到13岁的小孩根据他天性的本质想在现代生活中欣赏美好的环境和自己身体在环境美丽的动作。为了避免错误,老师最好主要在美丽的艺术上给孩子们活动机会,因为7到13岁的小孩认为,美丽的是好的从14岁开始,孩子认为世界是有真理的。这时候课题需要是科学的,老师要特别注意说真实的话。老师对于14岁以下的学生要像镜子一样,对于14岁以上的要像窗口一样。
小学生感觉到真理是直接从老师的心灵产生的、带来心中热情的东西,不是老师表面上讲的话。
因为不相信我会认真地回答,所以没有学生写这样的作业,可后来有个学生发现我真的回答了他所有的问题,使得全班都很喜欢写作业。
容易悲伤的小孩经常好像不愿意动,不敢参加活动。我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他们希望我给他们足够的原因让他们动。他们特别欣赏被动。他们不是把内心的表达出来,而是接受外界的事物,再仿造它。所以我们没必要认为他们不动就等于他们没有接受
在课堂准备结束时我给学生讲的是通过感情接受的部分。学生对于真实的(不是专门为学习准备的)生活感兴趣,所以这里我谈一些事实上的有生活道理的经历。
一个人(也许一个同学)经历过的生活情况能让学生通过同情而接受。所以开始一个多月,我给学生讲述我自己有很多失败情况的、又没让我失望的经历。
讲故事时强调声音、表情的变化其实是在影响他自己创造着接受感情的想象工作,使他不喜欢这个讲故事的人。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17:54:18 | 只看该作者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第四册
教育不同脾气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态度:暴躁型(急躁型)的孩子需要一个他能崇拜的、能做到学生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老师,这就是不发火,冷淡。在一个学生发火时,老师为了帮助他最好只是很冷淡地说出学生正在干什么,并不去判断这件事,第二天让学生自己判断。也可以说,老师对暴躁型的小孩需要冷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如果忧郁型(冷静型)的小孩看到比自己更惨的事情,就会脱离对自己感情的过分重视。如果老师让这一类型的学生看到别人面对的困难,忧郁学生自私的感情就会变成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所以老师需要给这样的小孩一种特别会引起他们兴趣和做出判断的事情。
乐观型的孩子特别需要能看见的和探究的事情,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老师需要是特别认真、他们能爱的一个人。学习内容需要满足根据性格的兴趣、习惯、愿望或特点,不过也需要发挥孩子的坚持能力。
稳定型的孩子需要一个表面上和他自己一样、可是心里对他非常发挥兴趣的老师。
我希望学生找到课程与社会、真实生活的联系而发挥自己的感情。
学生不听话的问题伴随着社会往开放的发展会越来越严重。如果用越来越大的压力来对付这问题,那我们永远没有解决的希望。学生学会主动做事和对自己的做法负责,才会有解决的希望。
一个人只有感到社会相信他会自觉,才有兴趣去发挥自觉的做法。如果社会不承认他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挥,他也没兴趣利用自己的特长去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者自己对儿童的欲望和期望只能压制和破坏他的自我意识、才能和接受能力。如果教育者因为担心儿童的事太多,帮他解决一切实际问题,那么儿童因为父母的关心而不用自己去对付任何实际的事,其个人能力会萎缩,而且什么都受不了。
学习是艰苦的、要经过考验的。……要经过艰苦和考验的不只是头脑和知识方面的,学生的整个生活都要经过考验,而且考验的往往是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结果,还必须让他们自己经过找结果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避免教育出没有个人特点、没有创造性的人来。已经完整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固定的、让他们智力失去活力的、背也没有用的资料。
孩子需要的是没有完成的、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改造和发展出来的概念。他们需要学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老师不要用固定的概念写定义,而要从多方面来描写一种情况、经过不同事情之间的比较慢慢地表达一件事的特点。最好是在学生发现一件事情和其他事情之间的区别、发现对比的特点之后,才让他去说明。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0:34:51 | 只看该作者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第四册
学生躲藏起来是因为他们希望被寻找、被找到;他们犯错误是因为希望得到我的关心(改正);他们逃跑是因为想得到我的保护(安全);他们打架是因为很想得到同情的感情;他们吵闹是因为希望被注意(被惩罚),有时也因为闹,所以心理紧张得更加闹;他们敲诈我是因为希望我来证明他不会被勒索;他们欺负我是因为希望体验到后果;他们想自杀是因为希望被救;他们生病是因为需要被治病;他们调皮是因为需要被爱。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12:4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rolasue 于 2010-8-28 12:47 编辑

小结I
一、关于教学目标

Waldorf学校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让孩子的灵心自由活力地发挥、让孩子的精神变清楚并获得认识。
我们需要培养出的,是那种一碰到新事物马上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和判断根据它改变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会自私和封闭,才会开放、与他人合作改变世界。
只有人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一切的存在自己去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他才能感到满意、这种自由建立的道德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小孩传下来道德规则,而是培养以后能自己建立道德所需要的萌芽才能。
不管我们的教育方法多么理想,也不能把学生从他们的社会背景分离。一个人不是随便造出来的,他离不开自己父母的影响和自己成长过的环境。毕业后,他也需要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任务。如果只给他最理想的教育,他就找不到在不理想社会中的自己的角色。我们学校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使学生才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任务,不管社会有多么糟糕

二、关于老师
权威就应该是这样通过内心情感上的服从而发挥的。这样的服从就很健康。因为小孩是一个无意识地去塑造的艺术家,又是一个创造音乐节奏的艺术家,所以,他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个创造生活的艺术家。
如果在教育这些能变得比自己更聪明的学生时只用一些自己能理解的内容,我们就限制了这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需要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自己没有的才能。就是说,要尊敬孩子心中的、老师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
要当作老师动机的3个规律是:被感动和感谢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世界,意识到小孩成为我们要解开的精神秘密。以爱的方式发挥的教育方法,使小孩自然地靠我们的生活去教育自己,使我们不用影响他现在还在生长中的、以后要出现的自由。(1.以感谢的方式接受;2.以爱发挥的教育方法;3.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地发挥。)
对幼童而言,身为教师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全然专注地观察人类及人类生命之本质,你的教学计划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教育艺术化的第一准则——你必须能够观察生命演绎的每一个细节
负教师的责任,在心灵上,你必须有艺术的情感并具备艺术的气质,教导学生时,不是只将你的思想概念传达给学生,而是如何在教学中表达自己,这是一种无法冲量的生命品质。
幼教老师在做任何一件工作时,都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存在。
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克服自身对某些孩子的偏爱,对某些孩子的疏远。
对于幼儿来说,华德福教育避免口头说教,通过肢体动作来缓和孩子的冲动。
凡是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老师必须先做到。
孩子周围的人不宜穿黑色衣服,尤其幼儿园的老师不能穿黑衣服。
如果小孩不是先利用感情(通过比喻感觉到)接触生存道理的话,对于他的将来是有害的。因此教育者需要知道世界所有规律的比喻。
如果一个人只是从物质和逻辑方面去想象,找出一些比喻来给孩子听,他能给孩子的印象就很少。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在利用逻辑思维来想出比喻。这种为了适应孩子特点而发明的比喻,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真理的事实。
如果说话的人没有热情相信自己说的比喻(的感情),他不会留给孩子什么印象。
我们跟孩子说话需要快乐和自信,相反,我们从孩子也学到快乐和自信。
7到13岁小孩的老师要以自己的个性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只要老师发挥情感,学生就会跟着,使学习得到活力。
“课程艺术”在没有幽默的状态下是不能实现的。如果一个学生生气,老师不能以更厉害的生气把学生的气给压制下去。如果老师自己也生气地把学生的东西打烂,他怎么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气呢?只有老师以他的反应让学生感觉到,学生的气对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幽默),他才能真正对这个学生起作用。
在教育上没有绝对错误或对的做法,关键的是心态。只要我们相信学生能做到某件事,我们的信任就会作为他们所需要得到和能靠的力量。我们的信任就会变成他们的力量。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12:49:12 | 只看该作者
小结II
三、关于权威

小孩需要依靠权威。7至13岁的小孩也还不能听出我们话中的判断。
他要能相信我们,要能感到:“老师告诉我的事,是他根据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能说的。对我来说,他是我与宇宙之间的调解人和介绍人。”
权威应当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有道德的做法自然产生,而不应该是通过压力造成的。
从9岁开始,小孩要求一个服从权威的理由,只不过,这个理由不是靠逻辑来说明的,而是通过他对权威的生活方式所发挥的情感。
通过权威去接受、在40岁时引起理解的东西,会给人的生活很大的一种力量。小孩只为了权威接受的越多,以后40岁的人具有的力量也越多(衰老过程减缓)。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多背一些他还不能理解的东西。

四、关于艺术
人的发展都要发挥两种对比的方面,一种是音乐美和艺术的,另一种是数学和思考中的,并以这两种方式全面地进入世界中的生活。
从7岁开始,在整个身体里发挥并影响到所有其它过程的是节奏系统。那么,什么能引导节奏系统呢?那就是艺术的活动。
在7至13岁的节奏时期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在艺术上给小孩带来对于“好”的喜欢和对于“坏”的反感这样的感受。这种艺术感,就是以后出现智力的萌芽。14岁后自由发挥出来的道德判断才是属于孩子自己、所以一定让他满意又给他带来力量的。
如果学习让学生累,说明我们犯了什么错误呢?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习环境的条件,而且要考虑学习方式本身。我们犯的错误就是:单一地发挥了学生的头脑(思考能力)或者单一地发挥了他的四肢(体育),而没有发挥他的节奏系统。
如果想改变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改变对课程表的安排,也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去创造一种通过节奏系统来起作用的课程,让节奏系统牵动着头脑和四肢。
我们在所有课程中都需要画画的因素。
本身具有逻辑的数学和画图课,也应该是具有艺术的,到11岁起才要用证明的方法。一个没有激情的无聊的数学老师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一个以整个本质(包括情感)全面进入数学的老师,能让学生感受到空间的和谐和几个面积之间和谐的关系。
教儿童一些外界的事物时应该尽量用图形来表达。我们若将一件事情用图形来表达,会比我们去讲一个抽象的概念丰富千万倍,一个健康的孩子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他需要以图形来表达一切事物,并以图形的方式接受、学习一切事物。
感情的世界通过比喻和意义形象正常发展,特别是通过孩子认识到历史上的形象和历史上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大自然的规律和美丽对构成孩子的感情世界也很重要,所以特别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情,而且要激发孩子对于艺术的感情。音乐能给生命构造节奏的感受,让孩子的生命构造意识到所有东西里面隐藏的节奏。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12:50:02 | 只看该作者
小结III
五、关于培养思考力与判断力

逻辑的思考需要基于独立的思考能力,但13岁之前,小孩的思考还不是独立的,而更是靠老师的,靠感情的。
要通过感情来接受别人的看法,而且孩子要有同时听取几种观点的能力,不要因为一种看法马上决定自己的观点。
如果孩子在这个发展记忆力的阶段(7-13)利用智力太多,就会破坏他的天性学习方法。智力是一种14岁时才产生的精神力。
如果我们要求7到10岁的孩子发挥智力太多,他这个年纪本来要发挥的生命构造的力量会用于发挥智力,将来缺少的就是实施做法的基础才能,特别是缺少对于工作的兴趣和快乐、对于一切(包括环境)的爱、判断能力等等。

在7到13岁的时期,我们还不需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抽象思考能力。孩子的内心思考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己很自然地发展起来。
如果提前激发孩子的判断力,对于他将来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只有学到了很多内容并把它们加以比较之后,自己才能作出独立的判断。
性成熟之前,对孩子发展判断力的直接影响越小,能让判断力自然发展的精神力就越多,对孩子将来要自由独立发挥的判断力也越好。
7岁之前,孩子的环境要有爱和快乐;从7岁起,形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通过体育活动要感觉到自己在生长,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强壮。
所以性成熟以前的孩子,不要急于学理论,而是要重视对于生活的感受,并且用精神来接受生活感受。
到了性成熟时,孩子就可以对背过的东西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往往给小孩已经完成的规则和道德概念,结果就免不了在他们身体的内部中造成反感、对于道德规则的反感和抗议。而如果让小孩自己从生活的例子、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来造出道德的想法、让他进入这个隔绝过程、让他自由地给自己定出道德规则,我们就使用和发挥了他的整个人。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让小孩发挥对道德规则的反感。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12:50:48 | 只看该作者
小结IV
六、关于教学方法

我们给8或10岁起孩子的应该是“活的”、有发展变化可能的东西。
7到13岁是孩子发展的时期,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种精神才能是记忆力。
一件事情,不只可以通过智力来理解,也能利用感觉、感情和性格来理解。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怕说明不清楚。你们的表情和声调,还有孩子的追求和能了解的欲望能表达一半,另一半让时间去表达。
一种技术越简单,越能够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小孩所有的发展,都是从行动(意志)出发的。……我们安排的课程就应该通过“让学生去做”得到发挥,而不应该通过直观的想象工作得到发挥。
为了不让头脑里形成的规律是一种理论化不使用的,给环境带来规律的建设任务一定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去找,不能搞那种专门为了小孩假造的任务。
把生活中的事情当成学习机会,从发现环境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做法。
我先让学生行动去观察,然后才让他们发现知识。小孩跟大人不一样,小孩不可能先认识后做事,因为小孩是发挥意志的。在行动中碰到并感受了事情之后,小孩才可能进行思考。
有效率的、给学生带来力量的课堂首先需要让学生自己来做。做的时间需要比较长,而如果是最后才分析,分析的时间就只需要一点点。如果老师说的话太长,这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和做事的动力。
所有的学习也都是这样来发生的。我们人类首先用身体去学习(行动),然后用灵魂去学习(感受),最后才用精神去学习(思考)。
我们先得到了知识,后根据已经定下的目的去完成,使得我们虽然知道社会等问题在那里,但我们并没有了改变现状的力量。只有我们把课堂的顺序倒过来,我们才可能培养出能改变现状的能力。
假如我给学生没有完成的东西,学生就需要想象、计划和自己去创造、动手,从而学会塑造的过程。这样,他们是在进行过程,而不是接受结果,使学生将来能自己创造所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不需要学过和背过所有的结果。而且,老师给学生的东西越不完整越好。
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结果,还必须让他们自己经过找结果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避免教育出没有个人特点、没有创造性的人来。已经完整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固定的、让他们智力失去活力的、背也没有用的资料。
孩子需要的是没有完成的、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改造和发展出来的概念。他们需要学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老师不要用固定的概念写定义,而要从多方面来描写一种情况、经过不同事情之间的比较慢慢地表达一件事的特点。最好是在学生发现一件事情和其他事情之间的区别、发现对比的特点之后,才让他去说明。

为了把灵心才能(比如记忆力)的学习安排得尽可能有效,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在班里一起进行,而不应该拖到家庭作业中去。
通过全班一起做事、合作、找到结果,就能发生真正人生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当然包括各种各样的冲突、不满等事情。毕竟,那是通过班上的发生来学习。为了促进这样的学习,我就专门跟学生去做了些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让学生意识到:全班的命运都取决于每一个人。
在教育上有害的是:老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而学生没有满足它。不如少向学生提要求,不要去面对学生不满足而造成的危险。我们需要好好地考虑向学生提出什么要求,包括对于记忆力的要求。这样,才不会影响学生需要的、他与老师之间的特殊关系。

多给学生机会让别的同学看到他们做出来的事会有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但如果学生能在第二天看到(面对)自己从昨天留下的作品,他们就会非常地满足,又会产生一种对自己行为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就能使得他们去调整自己。只有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再次碰到自己所做(造成)的事情或东西,他们才可能感到自己所做的并不无所谓,反而是有价值、有作用的。这样通过结果培养出来的意识不会让他们失去行动的力量,反而还会加强了它。

为了恢复学习动力,学生需要一个没人关注的生活空间,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讲故事时强调声音、表情的变化其实是在影响他自己创造着接受感情的想象工作,使他不喜欢这个讲故事的人。

中国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贫乏,但每个人应该尽量生活在干净、整洁、有尊严的环境里,尤其对于孩子更为重要。人人都有一双手,擦灰尘、扫地的同时,也是在清除掉自己内心的灰尘。如果孩子整日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他们也会变得脏、乱、差。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12:51:38 | 只看该作者
小结V
七、关于不同的学生

学生的性格
悲伤认真的小孩内向、不好动,这样的小孩对玩笑不会有反应。我们应该以他自己的特点来对待他,给他带来他渴求的那种认真的想法。
我们能治疗反应慢又耐心小孩的手段也是:老师自己去感受他的特点,去做一个跟他一样的人。结果,因为看到身边的与他自己一样,这个小孩就会感到太无聊。
治疗这种快乐性格小孩的手段也不是逼着他坚持,而是相反,要给他尽可能多的印象,而且要换得尽可能快。起治疗作用的,又是小孩对跟自己一样特点东西的反应:小孩只能对自己节奏系统的流动功能过分快的速度感到厌烦。结果,小孩自己停止了下来。
8、9岁爱发火又能干的小孩还保留了3、4岁时的特点,所以能治疗他性格的手段,只能是把他身体中属于3、4岁的特点变得无力。我们要用的手段是幽默。如果让这个学生来讲和表演一个我们给他讲过的故事、如果让他以自己爱发火的方式表达各种各样的角色、让他进入3、4岁小孩的特点,他就会慢慢地让自己身体中不属于现在这个年龄的特点平静下来,让它适应现在的灵心。
老师这样对待不同性格小孩的做法不能是假装的,否则就没有效果。为了能真心地去做,老师需要艺术家的才能,需要从真正的对于性格的感受去发挥。
根据学生的性格,我们也可以安排班里的情况(座位)。在研究了每个学生的性格后,老师就可以让同样性格的同学坐在一起。通过这种做法,同样性格的学生就互相把自己的性格磨损掉了。

学生所说的或做的事情与自己所想的是相反的。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希望从老师那里听到和得到一种不同于自己行为的道理和理由。
教育不同脾气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态度:
暴躁型(急躁型)的孩子需要一个他能崇拜的、能做到学生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老师,这就是不发火,冷淡。在一个学生发火时,老师为了帮助他最好只是很冷淡地说出学生正在干什么,并不去判断这件事,第二天让学生自己判断。也可以说,老师对暴躁型的小孩需要冷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如果忧郁型(冷静型)的小孩看到比自己更惨的事情,就会脱离对自己感情的过分重视。如果老师让这一类型的学生看到别人面对的困难,忧郁学生自私的感情就会变成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所以老师需要给这样的小孩一种特别会引起他们兴趣和做出判断的事情。
乐观型的孩子特别需要能看见的和探究的事情,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老师需要是特别认真、他们能爱的一个人。学习内容需要满足根据性格的兴趣、习惯、愿望或特点,不过也需要发挥孩子的坚持能力。
稳定型的孩子需要一个表面上和他自己一样、可是心里对他非常发挥兴趣的老师。

9岁之前的小孩还不会区分自己与环境,……9岁开始,小孩的心理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他发现了自己与环境或者老师的区别。
“以前我尊敬我的老师,可是现在如果还是想尊敬,只有老师尊敬一件有道理的事情,我才能尊敬他。”……在面对学生时,老师对自己的生活也需要自信,不能隐藏个人的弱点。
7至13岁的小孩根据他的特点要重视的更是灵心范围(特点)的情感和有爱心的老师,不是逻辑和证据。如果他学的东西能包含性情和心灵的特点,那就很好。这个年龄中,老师这个人本身比什么逻辑都重要。所以,Waldorf学校的老师要以具有爱心的艺术表演和具有艺术的爱心让小孩接触到一切。

学生躲藏起来是因为他们希望被寻找、被找到;他们犯错误是因为希望得到我的关心(改正);他们逃跑是因为想得到我的保护(安全);他们打架是因为很想得到同情的感情;他们吵闹是因为希望被注意(被惩罚),有时也因为闹,所以心理紧张得更加闹;他们敲诈我是因为希望我来证明他不会被勒索;他们欺负我是因为希望体验到后果;他们想自杀是因为希望被救;他们生病是因为需要被治病;他们调皮是因为需要被爱。
47
发表于 2010-8-29 23:46:47 | 只看该作者
真好,我们可以作一次分享会,对华德福感兴趣的朋友都来讨论!
48
发表于 2010-8-30 00:21:31 | 只看该作者
恩,说实话,这么长没有细看。倒是可以结合周六去拜访的那位老太太的老师的教育实践一起讨论讨论。
49
发表于 2010-8-30 01:25:08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今天要早起,但我昨晚还是忍不住看完了才睡觉,呵呵
50
发表于 2011-9-15 09:03: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开始看《与孩子共处的八年》,涉及到华德福1-8年级的具体教学方案,我打算开始一点点做读书笔记。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1156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2 07:42 , Processed in 0.055376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