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转】控制与失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8 13:1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ngelisnear 于 2016-6-15 15:19 编辑

本文发表在《科学课》2011.07上,为本期的卷首语 一位骨干教师在设计观察水的特征记录单时,把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诸多记录项一一详细列在表格中让学生填写,她期望学生通过观察,填写好了这些直接描述结论的项目,就可以轻易地归纳出水的几个特征。但事与愿违,学生居然没兴趣去做,当然也就影响了结论的得出。后来,我们把记录单改成开放式的,在观察项上只写了一个项目“颜色”,其他的观察项目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提供的几杯水也不标识名称,而是只写标号,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它们是从哪里取来的水。这样的改进,试图把学生作为“解密”的人,作为自由探究者,设想“颜色”项能起到引导思考的作用,使学生有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确定从哪些方面观察水和做记录。“这样的改进,会不会使得学生的活动太乱太杂(失控)而不好收场(归纳出结论)?”这样的疑虑在课后终于打消了——效果真的不一样,学生不仅探究的兴致高,对水的特征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不少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设计好所有的探究步骤,甚至提供完备的记录表和提示卡,让学生经历一场“完美”的“探究”和“思维”过程,以达到揭示科学奥秘——获得知识结论的目的。这种探究,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开展的,学生实际上很少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这种表面上“严谨”的“探究”,其实隐含着直奔结论的目的——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传授式教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伪探究”。 “放得太开了,收不回来怎么办?”这样的疑虑司空见惯。“课堂教学失控”是许多老师在上科学课时最担心出现的状况之一,他们期望课堂中发生的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期中,一切都期望在自己的“如来佛”掌心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都快成了“探究”步骤设计中的“玩偶”或“傀儡”了。难道放开了真的那么可怕?科学探究失去了教师的控制难道真的那么可怕?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教师太想作为(控制)时,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当教师适当地无为(失控)而为、顺其自然时,却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成效。 一切探究活动的设计首要的是服务于学生自主的学,而后才是教师的教。在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中,教师可能最习惯的就是对控制的设计,而对无控制的、自由的、自主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却关注不够。在与许多老师讨论探究教学的设计时,他们都会说:“我当然考虑了学生!我设计这个活动,学生极可能会这样反应,他们这样反应,我会设计下一个活动来推进。”可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里,我们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了“推一推就动一动”的机器。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学,而是教师的教,是从教出发的控制,这绝不是智慧的控制。 所以,对探究的控制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我们设计的记录单和提示卡绝不是为了限制思考的范围,探究的步骤也绝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活动范围,而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范围更开阔、活动范围更广,使得学生的学习多姿多彩,使得探究性的学习真的在学生身上发生。 相信学生,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教学设计的核心位置,把握好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平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5106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9-21 22:54 , Processed in 0.027577 second(s), 1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