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2013年春-经纬学校-第三次活动——节日中的语文-课程提纲

来自阳光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节日中的语文教案

File:Textbook.JPG

志愿者信息
备课人 milk
邮箱 741061920@qq.com
课程组

语文

课程信息
上课日期 2013.4.13
上课时长 100分钟
授课对象 经纬学校五年级学生
学生信息 18人

授课目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让学生掌握几个节日的来源、习俗以及意义
2.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语文,了解节日中的语文
4.能够熟练地读课文并学习古诗词
5.感受节日的乐趣,学习语文的乐趣
6.背诵《水调歌头》

授课步骤[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一节课
一、课程导入 5min
第一节课学过对联中的语文,引出春节。由清明假期引入,让学生回答大家都知道什么节日,以及该节日的鲜明特征或习俗
二、课程设置
(一)【猜一猜】 5min
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 请说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
译: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
译: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节
译: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会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美无憾。
E.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端午节
译: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看见他的容貌。
(二)端午节 30min
1.讲解端午节的来历:10min
之一: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被流放,最终投汨(mì)罗江而死。(在今湖南省东北部)。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原,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之二:农历五月初五: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
2.角色扮演:

屈原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夫,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就这样,屈原跳入了汨罗江。
问:你认为屈原是什么样的人?爱国,不怕艰苦,勇敢,,忠心耿耿,正义凛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讨论端午节的习俗

①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②吃粽子: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浓郁。
③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3.展开端午节的现实意义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是一个和谐的节日。端午之际,各地人民聚集一起,敲响欢乐的锣鼓,唱喊嘹亮的号子,举行龙舟竞渡。其次,端午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
第二节课
(三)中秋节 20min
1.来源: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两人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恩爱。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向天后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挟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被逼无奈,将仙药一口吞下,结果立刻身轻如烟,飞上了天,从此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万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乡亲们敬重后羿与嫦娥的感情,也纷纷效仿拜月。(简)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2中秋节的习俗: 民间拜月 赏花灯 兔儿爷 舞火龙(瘟疫驱除

3学习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min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在语文教学中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进行“预热”,再谈及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 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 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四)元宵节、猜灯谜 10min
1.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打一物品) 【谜底】手指
2、屋子方方,有门没窗,屋外热烘,屋里冰霜。 (打一电器) 【谜底】冰箱 0
3.两只小口袋,天天随身带,要是少一只,就把人笑坏。 (打 一物品) 【谜底】袜子
4.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光爱吃菜,不爱喝汤。(打一日常用 具)【谜底】筷子
5.脸儿圆又圆,耳朵在里边,手指轻轻按,耳朵转的欢,冬天 人不爱,夏季都争先。 (打一电器) 【谜底】电风扇
6.一个板板并不宽,数字写在它上边,用时手指轻轻按,算账 不差半分钱。 (打一工具) 【谜底】计算器 
7.有种鸟,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 造林立功劳。(打一动物)【谜底】啄木鸟
(三)你划我猜 (若时间富裕可进行)
1.贴春联:1人
关上门,贴完左边的春联,说 春回大地千峰秀,贴完右边的春联,说 日暖神州万木荣
2.吃月饼赏月:2人
两个人,同时仰望星空,一个人说,“你看,今晚的月亮好圆呀。另一个人举起手中的月饼,”说道,“是啊,和我手里的月饼一样圆呢。”
今天,我们将给予xxx同学劳动模范的称号,让我们大家像他学习!像他一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助教需求[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请在上课前大致了解提纲中的内容。
2. 协助维持课堂纪律。
3.帮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参考页面[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