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語文-2013年春-經緯學校-第三次活動——節日中的語文-課程提綱

出自阳光百科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節日中的語文教案

File:Textbook.JPG

志願者信息
備課人 milk
郵箱 741061920@qq.com
課程組

語文

課程信息
上課日期 2013.4.13
上課時長 100分鐘
授課對象 經緯學校五年級學生
學生信息 18人

授課目標

1.讓學生掌握幾個節日的來源、習俗以及意義
2.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3.讓學生真正的融入語文,了解節日中的語文
4.能夠熟練地讀課文並學習古詩詞
5.感受節日的樂趣,學習語文的樂趣
6.背誦《水調歌頭》

授課步驟

第一節課
一、課程導入 5min
第一節課學過對聯中的語文,引出春節。由清明假期引入,讓學生回答大家都知道什麼節日,以及該節日的鮮明特徵或習俗
二、課程設置
(一)【猜一猜】 5min
很多古詩句浸潤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內涵, 請說出下列詩句涉及的節日名稱。
A.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節
譯: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盡情享受這團圓的天倫之樂,但這秋夜的愁思究竟會落到哪戶人家呢?
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春節
譯:在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
「屠蘇」是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風俗
C.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
譯: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D.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中秋節
譯:人間有悲歡離合,月亮會陰晴圓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很難完美無憾。
E.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端午節
譯:屈原已經沉在江底死去,楚國百姓哀嘆再也不能看見他的容貌。
(二)端午節 30min
1.講解端午節的來歷:10min
之一: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被流放,最終投汨(mì)羅江而死。(在今湖南省東北部)。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原,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之二:農曆五月初五: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
2.角色扮演:

屈原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夫,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夫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夫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髒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就這樣,屈原跳入了汨羅江。
問:你認為屈原是什麼樣的人?愛國,不怕艱苦,勇敢,,忠心耿耿,正義凜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討論端午節的習俗

①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②吃粽子: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白米,或者雜以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複雜,尤其是餡,變化多樣。和北方粽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醬油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濃郁。
③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3.展開端午節的現實意義
除了紀念屈原,端午節是一個和諧的節日。端午之際,各地人民聚集一起,敲響歡樂的鑼鼓,唱喊嘹亮的號子,舉行龍舟競渡。其次,端午是一個民族團結的節日,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節日。
第二節課
(三)中秋節 20min
1.來源: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有很多古老的傳說,其中「嫦娥奔月」流傳最廣。傳說,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兩人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永遠恩愛。於是后羿歷經千辛萬苦,向天后求得長生不老的仙藥。后羿的徒弟知道後,在八月十五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時候,要挾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被逼無奈,將仙藥一口吞下,結果立刻身輕如煙,飛上了天,從此成了長住月宮的仙女,與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萬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託對嫦娥的思念。鄉親們敬重后羿與嫦娥的感情,也紛紛效仿拜月。(簡)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2中秋節的習俗: 民間拜月 賞花燈 兔兒爺 舞火龍(瘟疫驅除

3學習並背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20min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首詞都是圍繞著中秋節展開的。在語文教學中首先通過師生互動談中秋的方式進行「預熱」,再談及中秋節與哪種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最為相關?詞作中是否出現了該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該意象的?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後在賞析詩作過程引導學生髮現「月亮」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物 體,將月亮、月宮、中秋節的聯繫自然地引出,讓學生了解中秋節中包含濃厚的 團圓、事圓、人圓的意味,對照詩人現有的境遇,詞作中才有詩人往返於人間與月宮的情懷。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我又恐怕來到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自己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該對人有什麼怨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四)元宵節、猜燈謎 10min
1.五個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齊。 (打一物品) 【謎底】手指
2、屋子方方,有門沒窗,屋外熱烘,屋裡冰霜。 (打一電器) 【謎底】冰箱 0
3.兩隻小口袋,天天隨身帶,要是少一隻,就把人笑壞。 (打 一物品) 【謎底】襪子
4.身體細長,兄弟成雙,光愛吃菜,不愛喝湯。(打一日常用 具)【謎底】筷子
5.臉兒圓又圓,耳朵在裡邊,手指輕輕按,耳朵轉的歡,冬天 人不愛,夏季都爭先。 (打一電器) 【謎底】電風扇
6.一個板板並不寬,數字寫在它上邊,用時手指輕輕按,算賬 不差半分錢。 (打一工具) 【謎底】計算器 
7.有種鳥,本領高,尖嘴愛給樹開刀,樹木害蟲被吃掉,綠化 造林立功勞。(打一動物)【謎底】啄木鳥
(三)你劃我猜 (若時間富裕可進行)
1.貼春聯:1人
關上門,貼完左邊的春聯,說 春回大地千峰秀,貼完右邊的春聯,說 日暖神州萬木榮
2.吃月餅賞月:2人
兩個人,同時仰望星空,一個人說,「你看,今晚的月亮好圓呀。另一個人舉起手中的月餅,」說道,「是啊,和我手裡的月餅一樣圓呢。」
今天,我們將給予xxx同學勞動模範的稱號,讓我們大家像他學習!像他一樣熱愛勞動,熱愛生活!

教學環境、材料需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助教需求

1. 請在上課前大致了解提綱中的內容。
2. 協助維持課堂紀律。
3.幫助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

參考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