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3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ZT:梁晓燕:四步做成公益行动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7 09: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文系《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一书摘录,转载自http://xinpingstory.blog.163.com/blog/static/104949785201077111254357/?suggestedreading

寇:你文中提到,许多公益行动者共同的特点是被社会的需要“触动”进而“行动”,这也是本书许多主人公的共同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人被触动的契机是很多的,但触动与行动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面对某种社会问题、看到了某种需要,于是被触动了,进而想行动起来,应该怎样入手?

梁: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触动转化为行动的。被触动了、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最终真正成为行动者的只是一少部分。

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行动者的话,首先要做的,是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呼应内心的召唤。因为一个行动者将要面对数不清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在行动之前必须想清楚,这到底是某种契机触发之下的一时冲动,还是内心深处久久蓄积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许多主人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想清楚”的过程。

寇:不管是孙恒、马小朵还是郑冰、翟明磊……太多了。因为他们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认定了这是自己人生的目标,所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支撑他们百折不挠,恒久坚韧。

梁:有了明确的想法,关键一步走出来,就是要去寻找同道。没有一项公益事业能够一个人完成,必须是许多人共同努力。从想法转变到行动,寻找同道是第一步。

寻找同道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去找最接近你的想法、最能呼应你的需求的公益组织,比如周宇找到了“自然之友”,王殿敏找到了“维权协会”,严晓辉、黄志友找到了“晏阳初乡建学院”……你会在这里找到同道,共同为自己的信念努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信息时代,要学会使用各种传媒手段,寻找自己需要的同道信息,包括从这本书中寻找。

寇: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和幸运,在他身边、在他的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恰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组织或机构。而且,往往越是开创性的事业,在最初就越是“孤立无援”,怎么办?

梁:那就要立即行动起来,这个“行动”就是要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同道,由同道形成的“场”将创造一种让他可能成为行动者的基础。他首先要向别人、向他认为可能成为同道的人去说。说,就是头一步。

有着共同情怀、共同关注的人是散落在人群中的,要自己去找。从常理说这个分布并不太高,很多人最初的同道都是自己的朋友。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即使是从自己朋友圈开始,能够回应的比例也不是很高。

寇:不仅同道的分布不高,也许,这个寻找的过程也会很漫长。像书中的邱建生,他寻找的过程,差不多经历了十年。

梁:但他还是找到了。而且与这些同道一起,为更多的人搭起了一个将自己的信念付诸实施的平台。所以,不要怕别人不认同你,甚至打击了你,你要很坦然的面对,人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不解、疑问、否定、打击,但是,你会发现,你也吸引了一些人,感染了一些人。吸引了人,是因为他本身心里也有同样的东西,与你一拍即合;感染了人,是因为你内心的东西有一定的力量,你的表达、你的表现有感召力。这需要你发自内心的热情,需要你的信念有值得为之努力的公共价值,而且,需要你表现出面对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对一个“孤单”的开创者来说,感召力是你最基本的资源,能否对周围产生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寇:那么可以说这个寻找同道的过程又是一个检验自己理想的过程,一个考验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是否坚定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自己执行能力的过程。

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有了同仁,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角色,对做事情来说这很重要。一个团体哪怕只有两个人,也可以互相支撑。

接下来就是合作,其实也是一个构建自己内部文化的过程。不管和你与谁合作,不管这个团队多么小,合作的过程,就是创造未来组织或机构内部文化的过程。在合作中,会形成一些你们内部的关系,你们行动的规则,一套对外交往、对内协商、如何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的方式。在团队内部,能否建立把每个人的愿望和能力都充分发挥出来的机制很重要。也许在一开始,这样的机制还看不清楚,但是,当以后发展起来的时候,就会知道,最初你们所形成的那个基点有多重要。这已经就是在创造自己的内部文化了。

寇:成为一个行动者还需要什么?

梁:寻求各种社会关系的支持。

这个社会关系不见得要像同道一样,高度认同你的理念,但是,你要做成这件事情,需要社会各方各面的关系来辅助。构建社会关系的方式因人而异,总而言之,就是要找到一种建立起那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的社会关系的渠道,让人家知道你、了解你、慢慢信任你。对有人的人来说,比如你,建立渠道的方法是写一本书,你一直想做帮助残疾美术家的事,两年前做不到的,现在就能做到了。为什么?因为现在每走一步都会有很多人来帮你,你在写书过程中构建的社会关系起作用了。

寇:有的时候,上面的过程和做事情本身的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书中的赵丽就是从零资源起步,在创办公益画廊的同时也构建了自己的社会关系。

梁: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入口。

入口的这件事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可把握的,在自己现有社会资源里边可以运作的。如果你本身有特殊资源可以用,不管是社会资源、政府资源,或者经济资源,都可能帮助你把事情做起来。有人也许会说,这些资源我都不具备,怎么办?我们应该把对资源的理解放大,资源不仅限于上面提到内容,不等同于钱和社会关系。如果只有自己的诚心和信心,只有为了信念不怕麻烦不怕吃苦的决心,其实这也是你的资源,那就根据这个资源去设计。我们可以说赵丽是零资源,也可以说这就是她的资源。

寇:对于那些准备开始做第一件事的人,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梁:一般来说,第一件事,不要在事情还没有做之前先去找钱,去找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对你提供支持的前提往往都是信任,当你事情还没有做的时候,不具有人们信任的前提。你要花很大力气用说服去建立这种信任,会事倍功半。

也许你要做的是一件挺大的事,但要先找一个合适的入口启动起来。这样,当你寻求下一步支持的时候,带着你自己已经做出来的、让别人能够看到的成果再去寻求帮助,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寇:这就说到一个钱的问题了。许多草创期NGO都面临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做事情了,但没有钱。

梁:筹集资金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样化的。虽然今天在中国,资金的来源还很不通畅,但已经有很多组织的经验向我们表明,多方面地开辟资金来源是有可能的,书中张淑琴一章就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她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筹资方法。

当然更多的还是向各类基金会申请资助。不过,许多正规的基金会不适合初创期的草根组织。我的建议是:基层机构,特别是草根组织,在做第一件事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找大基金会,以免他们的拒绝打击你的自信,似乎你们被这个领域所排斥。在心理比较脆弱的时候,不要自己找机会去触发这种挫折感。有一些小基金会或NGO支持组织,开辟了一种小额的草创支持基金,他们更注重做事情的人和团队的质量,对申请程序和文牍不很在意,比较适合初创期的草根组织。

最初做事情,可以尝试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者,选择那些基本不花钱的事,只要这件事情能够展示你的能力、思路,而能力和思路是不用花钱的。

寇:在吴昊亮一章中,他也提到了这一点。许多事情是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做起来的,通过做这样的事情,可以积累经验,建立信心。

梁:在不依赖经济资源的情况下把事情做起来,再拿着这个事情去说话,对你的信任感就容易建立起来。这时候一个草根组织和那些正规的基金会交流可能仍然有困难,但它会看你做的事,你的事做得确实漂亮,话就容易说了。
2
发表于 2012-4-27 23:26:01 | 只看该作者
认同建立一套把团队内部能力发挥出来的机制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2 07:36 , Processed in 0.025574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