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72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应台《目送》新书见面会--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3 01: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09-10-26 23:54 编辑

时间:2009年10月24日下午两点(参加活动的读者请于下午一点半入场)
地点: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二层多功能厅(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活动安排:
13:30      入场
14:00      嘉宾讲演
15:00      互动交流
16:30      见面会结束
16:35      签名售书
17:35      活动结束

咨询电话:64002710

据悉,著名作家龙应台将于2009年10月24日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办“龙应台《目送》新书见面会”。
继畅销书《亲爱的安德烈》之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力作《目送》。近日该书中文简体字版终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书中七十三篇文字一改龙应台犀利的文风,以温柔婉转的文字,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写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目送》中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这个秋天,每个家庭如果要选一本跨三代共读、生活分享的书,《目送》将是最细腻动人的一本。
届时,龙应台将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二层与读者交流并现场签售。

特别提醒:为防止活动变化请各位在出门前再次电话确认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1:19:57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狂迷她的《野火集》,一直没见过作者本人。如今来到北京签名授书,读者还不挤扁了啊。



http://baike.baidu.com/view/49270.htm 百度百科上龙应台的介绍。
3
发表于 2009-10-23 08:40:56 | 只看该作者

去不了!!!!!!

三联太热了,第一天就把林达的书也都抢光了!!!
为虾米啊为虾米!!!
4
发表于 2009-10-23 09:26:36 | 只看该作者
喜欢龙应台,喜欢当年她以胡美丽为名写的那些书。她最近的作品,没读过。
5
发表于 2009-10-23 09:45:0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亲情,强烈推荐杨绛的《我们仨》。清风般的文字,讲述一代大师的三口之家60年相依为命的酸甜苦辣。看到老人平静地说,我们仨失散了,一时难忍心中的悲哀,眼泪汹涌而出。那是生死的失散,一失散便永无经年,直到他日天堂聚首。

也是三联的出品。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5:29:33 | 只看该作者
法国诗人马拉美说过,世上的事,最后归结为一本美丽的书。

讲述家庭亲情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人。
还记得The Six Sence里面经典的对白:

Cole: Grandma says hi.
Mam:(stuned...)
Cole: She says she is sorry for taking the bumbiebee bendant.She just likes it a lot.
Mam: What?
Cole: Grandma comes to visit me sometimes.
Mam: Cole, that's very wrong.
        Grandma is gone, you know that.
Cole: She wanted me to tell you.
Mam: Cole, please...
Cole: She wanted me to tell you, she saw you dance.
Mam: (amazed...)
Cole: She said, when you were little, you and her had a fight,right before your dance recital.
Mam: (emotional...)
Cole: You thought she didn't come to see your dance.
        She did. She hit in the back, so you wouldn't see.
        She said you were like an angel.
Mam: (weeping...)
Cole: She said, you came to the place where they burried her, asked her a question.
        She said, the answer is... everyday.
Mam: (bewailing...)
Cole: What did you ask?
Mam: (choked with sobs) Do...do I make her proud?
Cole: Mama...
They embraced each othe tightly.
7
发表于 2009-10-25 22:16:30 | 只看该作者
阿!我崇拜她!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23:1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09-10-26 23:52 编辑

本来是想写点周六下午龙应台读者见面会和她的新书观后感的。周日睡了一天,下午看到各大报纸的文化信息都登出来了。正好省得我自己组织啦,当天的盛事只要看报纸期刊的报导就够了。
因为周六上午有活动,中午才回家。老妈听说我要去见龙应台,摧我即刻动身。她也算个老文学女青年,对龙的仰慕不在我之下。
只是这一次龙的新书转而观注的是家庭、子女方面亲情的感悟,不似二十年前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女战士了。
到了三联门口,已经2点半,书店门口悄无声息,让我以为活动取消了。登上二楼才听到一个清朗徐缓、普通话标准的中年女音在讲话,走过去才看到一群年轻人和长枪短炮围攻着的那个身材娇小、轮廓笔挺的女人,这就是龙应台?
看着满场区区几百名观众,和其中近一半的记者,真让我感叹文化的不兴。本来以为不会有下脚的缝了。龙应台在我心目中的腕儿,不比易中天、于丹那些百家讲坛的登台人物弱。他们搞个签名售书,都是摩肩接踵、人仰马翻,面对多年不曾来大陆后首次登场的龙应台,怎么只有大半记者的热衷呢?

当天的记录我就不多写了,摘两篇报社的:
===========
      将近3年没来大陆的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昨日在北京三联书店举办的《目送》新书见面会上说,来一次很不容易,不是指距离的跨越,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不容易,尤其是跟读者见面。因为不是正式的演讲会,龙应台显得很轻松。见面会上,她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人的事情,无法谈,只能请读者朗诵。朗诵完,她和读者一起合唱起蔡琴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很多人流泪读《目送》
      从台北转香港到法兰克福书展,再到温哥华演讲,接着来到北京,龙应台经历了一次奇特的文化之旅。昨天,见到满场的大陆读者,她激动地说:“新作《目送》在台湾出版时,一次都没有跟读者见过面谈这本书,你猜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无法谈。不能谈,所以只能朗诵。”她提出想跟大家一起朗诵一篇文章,但是她自己无法朗诵,所以找一个男声一个女声来朗诵。

      为什么《目送》不能谈?
      龙应台说,很多人告诉她,是流着眼泪读完的,有朋友写信开玩笑说:应台你太不道德了,你应该跟出版社说,这个书应该像《花花公子》那种杂志,在卖的时候是封上塑料袋,上面写着,“不能在公众面前打开”,因为不小心在地铁站或者在飞机上读里面的文章,一读就会感情很冲动。“《目送》写的是个人的事情,只能够在个人隐私的空间来读,这也就是我不谈《目送》的原因。”
     
      从怒目金刚变成儿女私情
      从80年代初写《野火集》,到现在的《目送》,解释龙应台写作风格的发展,大陆读者可能会大为失望。当初写《野火集》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人,还有写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的这个人,怎么现在写《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她怎么越写越小了,或者是说怒目金刚怎么会变成儿女私情了?就此,龙应台予以了否认:“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真正的实质的、比较接近生命本体的是《目送》这样的写作。从《野火》到《目送》,其实是从小到大,越写越大,而不是越写越小,这两种不同的态度,透露了非常多的文化深层信息,很值得研究。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做母亲角色做得最好
      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再到《目送》,亲情这个概念一直贯穿三书之中,同时书里都有对这一代人,对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命运的观望。记者问,人生中哪个角色做得最为出色?是母亲、女儿、妻子,还是作家?龙应台回答说:“孩子小的时候,我做母亲这个角色是做得最好的,我烤蛋糕烤得很好吃。但是孩子长大了之后,没想到会变成这样一个怪物,不知怎么去面对?所以写安德烈是一个受伤笔记。作为妻子很失败,作为女儿很晚熟,等到从父亲那儿学到什么叫老,什么叫死之后,再回头来照顾老母亲,我发现我是一个学习非常慢的女儿。”
      
      对于人生的体悟,龙应台说,就如同刚刚读《目送》里的《山路》一样,有些事情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至于是不是出色的作家,龙应台说:“这个不是由我来说。”

      之前就听说龙应台的《目送》堪比朱自清和三毛的《背影》,当听到两男两女诵读《目送》时,眼泪也扑簌簌滑落,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不能割舍的亲情关爱吧。
找到了这篇《目送》,确实适合一个人慢慢看。
===========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天用像机拍摄了十段答观众问的片段,今天才上传到优酷,在GOOGLE上就发现搜索条目了,小得意了一把。



什么时候理解《目送》




谈“孤独”





谈对北京大城市的印象





谈港台大陆年轻人的比较和对他们的希望


后面就比较零散,谈民主、尊重、出书、甚至是同性恋等等。







现场交流部分笔录

  问:您人生中哪个角色做得最为出色?母亲?女儿?妻子?还是作家?
  龙应台:孩子小的时候我做母亲这个角色是做得最好的,我烤蛋糕烤得很好吃,但孩子长大之后,应该说《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受伤笔记,孩子长大了,原来长大了之后会变成这样一个怪物,你怎么去面对?作为妻子更失败。作为女儿很晚熟,父亲老的时候,我在做公务员,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可我还是每个月一定把父母亲接到台北来,带他们看戏、散步,可是那个时候我不懂得什么是老,更不知道什么叫死。等到从父亲那儿学到一些,再回头来照顾老了的母亲,我发现我比以前会了一点,但我是一个学习非常慢的女儿。我最出色的身份是不是作家?这个不是由我来回答,是要你们回答。

  问:作为事业女性,当初您决定生孩子的时候有过艰难的选择吗?
  龙应台:一点都没有,我彻底迷恋小孩,我在白天写《野火集》,那个时候被负责国家前途的人来约谈我,我晚上给孩子哺乳,喂母奶,月光照下来,我坐在整个黑的房间里面喂奶,我觉得这才是人间一等一的、最重要的、顶天立地的大事,给孩子喂奶,所以没有艰难的决定。


      问:您人生中哪个角色做得最为出色?是母亲,女儿,妻子,还是作家?
      龙应台:孩子小的时候我做母亲这个角色是做得最好的,我烤蛋糕烤得很好吃,但是孩子长大了之后,我没有一个出色的角色,作为妻子更失败,作为女儿很晚熟。父亲老的时候,我正在做公务员,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巨大的政治压力,可是我还是每个月一定把父母亲接到台北来,带他们看戏,带他们散步,可是那个时候父亲老了,我不懂得什么是老,更不知道什么叫死,等到从父亲那儿学到什么叫老什么叫死之后,再回头来照顾老了的母亲,我发现我比以前会了一点。
我是不是出色的作家?这个不是由我来回答,是你们要回答。
      
      问:你有一位哥哥在湖南衡山,听说写这本你也回去采访了他?
      龙应台:1949年,我哥哥才一岁,在衡山火车站,奶奶抱着这个一岁的孩子,母亲来接。火车塞得满满的,塞到你从窗子进的人都推不进去。弧形的车顶上人们是用绳子把自己绑在那里的,一过山洞就会有人掉下来死在车轮底下的,火车要动了,孩子一直在哭,因为他不认识妈妈了,奶奶又舍不得孩子,所以在那个一刹那间,她应该把孩子塞进火车呢?还是说不要折腾了,让孩子等等,战争过了再来接他。母亲在最后一刹那做的决定就是,好吧,留在乡下吧。
      我今年一月,因为这本书去采访哥哥的时候,我们在一条湘江上。我们坐在船上,湘江很美,我问我哥说,你后来怎么想妈妈?他在湘江上告诉我说,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脑海里面就有那一幕,就是有一个火车,在动的火车,有一个短头发、卷发的女人在那个火车的车窗里面,那一幕在他心目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就说,他住的农家院在田埂里面,离火车站很近,火车离站之后还是以慢慢地速度往前开,他小的时候只要一听到火车要出站了,就沿着田埂拼命地追着火车跑,追那个火车其实是在追妈妈,就是喊着妈妈一路追火车。他的心目中任何一个在车窗里面短头发的女人就是他妈妈,然后他妈妈永远是在一辆在跑的火车上,在离开的火车里面,这就是他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在湘江上所说的话。

9
发表于 2009-10-26 23:38:28 | 只看该作者
敬仰一番。。。
10
发表于 2009-10-28 09:55:4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多谢猫导~
真心希望以后龙应台能多多来北京,错过了这场见面会真是让我扼腕!但是猫导的视频又让我感觉似乎就在现场听她侃侃而谈。
之前跑去看过胡因梦,觉得作家也好,灵修学者也罢,他们都在传递一种精神(不是思想),在聆听他们传递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较大的收获与帮助。
龙应台从野火集到目送的一种转变,其实也是她在人生的脚步上,每一个阶段所进行的相对应对与变化,这里是有很多共通性的,尤其是对于女士而言,一种规律的东西在里面作用着。
PS:我很喜欢她说写这段书的一个缘起,用了大河的比喻,前半段是自己是孩子,后半段是身为父母去看孩子的背影,要好好思索一下,在没有体验过的前提下,怎样更好地去处理与父母的一个关系。
我也要好好诵读一下这本书!
11
发表于 2009-10-29 12:40:27 | 只看该作者
恩 我很喜欢的女作家,越到中年越醇厚。她的文笔从激烈到和缓、温暖。
亲爱的安德烈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另一本是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12
发表于 2009-10-29 14:12:37 | 只看该作者
看来even也很喜欢看书啊~
有空来这里推荐吧!http://www.ygclub.org/bbs/thread-2111-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5-1-22 22:05 , Processed in 0.388711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