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老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活动] 贪玩的人类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02:12: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09-12-26 22:13 编辑

还有前面说到过的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公元1571-1630年)也是我们要感谢的人之一。他当过几天第谷的助手,第谷去世前把他观测到的大量资料留给了开普勒,希望他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开普勒其实是个数学家,而且对毕达哥拉斯最崇拜,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一个美妙的秩序。开普勒利用第谷留下的大量观测资料计算出了包括地球在内的6颗行星的运行轨道,接下来他就试图去寻找这几颗行星运行的数学规律,也就是他崇拜的完美秩序,他首先选中了火星。那时候天空的秩序,也就是完美的正圆形轨道已经被托勒密开始的天文学描述的相当仔细,可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资料算了好几十遍,得出的结果怎么都和第谷的数据不符,差了8角分。开普勒不愧是个数学家,8角分是什么概念呢?整个天空是360度, 1度分为60角分。月亮在满月时跨越33角分,8角分只有月亮的四分之一多一点!这么一丁点的差别要是个木匠,肯定是忽略又忽略不计的。开普勒说:“对于我们来说,既然仁慈的上帝已经赐予我们第谷·布拉赫这位不辞辛劳的观测者,而他的观测结果揭露出托勒密的计算有8角分的误差,所以我们理应怀着感激的心情去认识和应用上帝的这份真谛。……由于这个误差不能忽略不计,所以仅仅这8角分就已经表明天文学彻底改革的道路。”

开普勒虽然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可他和哥白尼一样,开始他做的所有事情,纠正那些明显的或者微不足道的错误,都是为了让上帝安排好的秩序更加完美。现在完美的正圆轨道出问题了,咋办?开普勒毕竟是个玩家,玩家的思想是不受束缚的,自由的。此时此刻他突然意识到,我们迷恋的正圆形是不是一种错觉啊?而且按照哥白尼的推论地球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行星,并非是宇宙的中心。而他也非常清楚,这个总是遭到战争、瘟疫、饥荒和不幸折磨的地球从来都是不完美的,“开普勒是自古以来第一个提出行星是由像地球这样不完美的东西构成的物体。”(卡尔·萨根《神秘的宇宙》)

于是开普勒彻底抛开完美的正圆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计算。就在他即将陷入绝望的时候,他尝试用椭圆形的公式去计算,他惊讶地发现,这个结果与第谷的观测吻合得非常好。开普勒终于在并不完美的椭圆形中找到了行星运动的秩序。经过缜密的计算,最后开普勒提出了关于行星运行轨道的三个定律,叫做开普勒三大定律,于是“天空立法者”就出现了。虽然开普勒自己并没有去挪上帝的小手,可他的计算结果已经不再需要那只小手了。

自从伽利略造出了可以把星星看得更清楚的望远镜以后,人们再也不必去顾及上帝的那只小手,真正的天文学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那以后,玩天文的人如虎添翼,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发烧友们看到的星星越来越清楚,土星还有一个美丽的光环!火星上有运河?啊,是不是有一帮绿色的小人儿住在火星上?望远镜似乎可以穿透宇宙,让大伙儿看到宇宙的尽头,这简直太奇妙了。于是一个叫威廉·赫歇尔(Wilhelm Herschel,公元1738-1822年)的大玩家闪亮登场了。

威廉·赫歇尔是个德国人,1738年出生在汉诺威。他爸爸是军乐队里的双簧管乐师,赫歇尔14岁就继承了老爹的职业,也当上了汉诺威军乐队里吹着双簧管的乐师。岁数大一点以后这小子不想在军队里混了,他觉得自己音乐才能还不错,在哪儿不是一样混饭吃。于是他就跑到英国去,在英国的一个乐队当了指挥。28岁的时候,也就是1766年他又跑到一个小教堂里给人家当管风琴手,同时他还开了个音乐兴趣班,当上音乐老师了。几年下来,赫歇尔攒了一些钱,有了这些钱干啥呢?赫歇尔开始琢磨该玩点啥了。他和好多人一样从小就对看星星特感兴趣。

赫歇尔虽然不是穷人,但买望远镜钱还是不够,开始他是租了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玩着玩着他觉得不过瘾了,可买大型望远镜赫歇尔更没有那么多钱了,怎么办,自己造吧!不就是玩吗!这时他对望远镜的结构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再加上他买了一本天文学的书,这本书上介绍了望远镜的制作方法,这让他很兴奋,他按照书上描述的方法自己试着做起望远镜来。

那时候望远镜的结构比较简单,无论是伽利略式的、开普勒式或者牛顿式,基本就是一片物镜加一片或一组目镜,物镜和目镜中间用镜筒链接,再做个架子把望远镜支起来就大功告成。可物镜和目镜镜片的磨制却是个仔细的活,没有点耐心是玩不了的。当然也可以去商店里买个现成的镜片。不过伽利略式和开普勒式望远镜,物镜都是一块凸透镜,而赫歇尔造的是牛顿式望远镜,物镜是一块凹面的金属反射镜。

制造牛顿式望远镜首先要磨制物镜的镜片,那时牛顿式望远镜的物镜都是用铜胚磨出来的。磨制镜片是件即需要十分仔细,又耗时费力的工作,玩家最不怕的就是这些,只要能看到更清晰的夜空,赫歇尔不顾一切地玩起来。为了能更有效地工作,他把妹妹从德国接来和他一起玩,结果他妹妹卡罗琳·赫歇尔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天文学家。经过几次试制,赫歇尔终于造了一架比较满意的望远镜。而且,从此以后赫歇尔一辈子都没有停止造望远镜,光是镜片他就磨了400多片。有一台赫歇尔制造的望远镜据说拿到了当时还是清朝的中国,送给清朝哪位皇帝当玩意儿去了。





造出了望远镜赫歇尔更闲不住,他用自己造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他要去发现新的奇迹。

那时候虽然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哥白尼的理论,但仍然充满疑点,其中最大的疑点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啥叫恒星的周年视差呢?大概是这样,地球如果围着太阳转,那么在地球处于太阳左右不同的两边时,看到的恒星就会发生所谓周年视差。这是啥道理呢?打个比方,你如果把一根手指放在眼前,后面是一张中国地图。当你用双眼看手指时,手指落在地图上比如武汉。这时如果你闭上右眼,睁着左眼,前面的手指马上往东边挪动。如果换一下,闭上左眼,手指就会挪到西边去了,这就叫做视差。刚才的实验就如同站在地球上看一颗恒星,比如牛郎星,秋天看和春天看应该是处在两个位置上,因为秋天和春天地球正好处在太阳的两边。但这个现象一直也没有发现。不过大家都觉得周年视差肯定存在,只不过其他恒星距离太远,周年视差非常微小,所以看不出来。

赫歇尔希望用自己倍数更大的望远镜去发现这个现象。那么赫歇尔是否成功了呢?很遗憾,他没有成功。可是,在他寻觅周年视差的时候,一不小心却发现了另外一个奇迹——他无意中发现了天王星,天王星是望远镜发明以后,人类用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行星。

这就是玩家的本事,不是双簧管可以看星星,而是一个吹双簧管的乐手变成了天文学家,那不就是在玩吗?对于那个神秘的夜空,几千年来玩家们出于心中无限的好奇和极大的兴趣不断地观察着。有一天他们发现黑暗星空上的那些小亮点和上帝或者神灵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可和谁有关系呢?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另外的答案,开始是用双眼,后来有了望远镜。

赫歇尔发现天王星遭到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大大赞赏,马上授予他皇家天文学家的称号,年俸200英镑。不久他又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下赫歇尔可爽了,不但不用再为钱着急,还从业余玩成了专业。

102
发表于 2009-12-26 21:14:13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一口气看完啦~~~  怎一个爽字了得。  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玩,就是创新,跟其他的书不一样。  玩~~最美的字!爱玩的人是最可爱的!
103
发表于 2009-12-26 21:31:56 | 只看该作者
可能不不喜欢研究physics这个领域
but I like这种玩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任何领域都是需要滴~~~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01:0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10-1-7 02:24 编辑

因为要在老多这里聚会,晚上又回来,做些许准备,却看见丫丫如此美妙的吹捧,今晚再来一段吧:

第十二章 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欧洲曾经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那就是黑暗的中世纪。那时候欧洲教会的神学和古代圣贤的理论,就像中国的孔孟之道一样,像一把把铁锁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不顾教会统治的玩家冲破牢笼,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上帝去干祂该干的事,玩家继续玩了下去。

伽利略时代的人让我们现在的人看起来是很奇怪的,那时候的人宁愿相信《圣经》里说的是绝对真的,也不愿意相信望远镜里看见的星星是真的。这是咋回事呢?那是因为教廷告诉大家除了《圣经》和古代圣贤说过的以外,都不是真的,而且都是异端邪说。

伽利略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不想得罪教会,于是他也学着古希腊人的样子写了一本对话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在书里伽利略设计了三个人物,古代亚里士多德的注释学者辛普里丘代表托勒密,一个叫沙格列陀,风趣又毫无偏见的是个中间人,萨尔维阿蒂代表他自己。不过那时候想出书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经过教廷严格的审查是根本别想。所以伽利略想用对话的形式躲过教会严格的审查制度,想把教皇懵过去。

在这本书里伽利略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三个人的对话,并通过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事实说明不是星星在转,而是地球在转,而且地球还在围着太阳转。他想以此来证明哥白尼的学说是对的。教会的审查机构开始可能没怎么看明白这本书,16323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可伽利略没有哥白尼的运气好,没过多久教会醒过梦来了,教皇怎么能允许有人反对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个被托勒密定下来的“真理”呢?书出版才5个月,就在当年的8月被教会勒令禁止发行。不仅如此,由于伽利略的书亵渎了上帝,他成了罪犯,罗马教会的法庭要提审他。这下可惨了,已经70岁高龄的伽利略不得不拖着衰老的身子来到罗马接受审判。教会认为伽利略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亵渎了伟大的神,可怜的老头儿被判终身监禁。在宣判他的时候,据说他嘴里还念叨着:“可地球是在转啊!”



好在有哥们儿捞他,可怜的伽利略没有被囚禁在教会阴森的地牢里,而是被软禁在家里。在软禁期间伽利略并没有屈服,另一部伟大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本书应该算是伽利略自己一生玩过的材料力学和运动力学的总结。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时这样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164218,伽利略终于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点时间,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说:“我诞生的那一年,正好是米开朗基罗去世之年。如今我就要撒手人间了,不知道在哪里会诞生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圣诞节那天,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乌尔索普,那个让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了一下的牛顿(Isaac Newton,公元1642-1727年)出生了。(牛顿的生日是儒略历16421225,是现行的格里高利历164314,所以有人说他是伽利略去世那年或者第二年出生的。)

牛顿的全名叫伊萨克·牛顿。这个开创了被后人称作经典力学的旷世奇才出生时据说只有3重(1等于254),小到可以放进一个啤酒杯里。牛顿小时候不合群,他不喜欢其他孩子那些已经玩得很庸俗的游戏,他喜欢自己玩,带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去玩他自己喜欢玩的游戏。牛顿幼年的愿望是做一个木匠,他很想做出一个个漂亮的书架和桌子。12岁的时候牛顿被送到离他家十几千米远的格兰瑟姆去上中学,在那里牛顿认识了他一生中唯一一个恋人斯托丽。这个性格内向,孤独羞怯,脾气也不咋地的牛顿得到他舅舅的赏识,在舅舅的鼓励下中学毕业后,牛顿来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从此开始了牛顿的,也是全人类的一个辉煌时代。

牛顿开创了自伽利略以后人类的一个新时代——科学革命。伽利略用实验的方法把门推开了一条缝,是牛顿把这扇科学的大门彻底打开。前面说过的罗吉尔·培根首先提出“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牛顿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描述了我们这个世界遵循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从此我们才知道,是万有引力,而不是上帝的那只小手在推动宇宙。
                                                                 
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思维,中世纪被教会扼杀,从文艺复兴开始理性思维又回来了。但是如果只是哥白尼、伽利略或者牛顿这几个伟人,即使他们本事再大,玩的再强,也是不可能创造一个全新时代的,连牛顿自己都说:“……我不过是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童,不时为找到比常见的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这个科学革命的时代确实还要感谢许许多多来自各个方面杰出的玩家们,是一个个英雄式的玩家在不同的领域把这个时代推向一个个美妙的高潮。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01:07:45 | 只看该作者
哈雷彗星大家都听说过,这颗彗星就是以英国的一个大玩家哈雷(Edmond Halley,公元1656-1742年)的名字起的。哈雷和牛顿是同时代的人物,比牛顿小十几岁,而且和牛顿还是好朋友。哈雷也是个不得了的大科学家,他从小也是特别爱看星星,20岁的时候自己跑到南半球的圣赫勒纳岛去看星星。圣赫勒纳岛是南半球大西洋中间的一个岛,1815年战败以后的拿破仑被流放到这个岛直到去世。哈雷在那里测定了341颗恒星详细的位置,回到英国以后哈雷可出名了,因为在他以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天文学家看见过南半球的星星,他被叫做南方的第谷。另外哈雷很想证明开普勒定律,于是去找牛顿商量,结果他发现牛顿已经早就把这事儿搞定了,那就叫万有引力。“那你还不赶快发表?”哈雷说。“我没钱啊!”牛顿很惭愧。“那好说,我来想办法。”哈雷想尽一切办法为牛顿筹集到足够的钱,于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旷世名著出版了。

如今娱乐圈里的大腕名嘴们总是时不常整出点儿名段子名句,流传甚广。不过这些名段子名句流传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起码没有这两句长:“知识就是力量”和“我思故我在”。大腕们的名段子名句流传的时间长了,是谁说的基本忘掉,可这两句名言,只要知道或者记得,就肯定知道是谁说的,因为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开创的那个科学革命时代少不了这两位。

“知识就是力量”是伟大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公元1561-1626年)说的,这个被称为近代自然科学鸣锣开道者的培根,和伽利略是同时代的人,比伽利略大3岁。他是英国的子爵,曾经当过大官,啥议员、内阁大臣、掌玺大臣、大法官。可是这家伙晚节不保,因为贪污受贿给免了官,不但免官,而且被逐出宫廷,永远不得再做官。看样子培根没少贪,要不咋这样惩罚他。好在免官以后的培根并没有躲起来或者自暴自弃,他开始玩科学了,没事还做个实验啥的。65岁的培根有一次想做一个冷冻对于防腐作用的实验,于是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塞进鸡肚子。可是身体过于衰弱的培根却因此感染重病,不久他去世了,那是162649。我们今天用的冰箱其实就是利用低温来防腐的,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冰箱的后面还有一个执着的老玩家的故事。

培根推崇观察和实验,史学家吴国盛先生说:“近代自然科学有别于中世纪知识传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注重实验。在强调这种差别以及倡导实验方法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起到了引人注目的作用。”不过,培根的思想基本上和亚里士多德老先生当年的那套差不多,只是在方法上比老前辈高明了许多,更重视数据的归纳积累,但对数学在科学实验里的作用他似乎不在行,没有加以重视。

培根对数学不在行,倒给一个法国人留下了机会,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笛卡尔(Rence Descartes,公元1596-1650年)一个大玩家。笛卡尔是哲学家,不过他的哲学离不开数学。笛卡尔出身法国名门,小时候身体极差,老师允许他早上可以不起床,结果让他养成早上在床上思考的习惯,从此成了一个终生喜欢沉思,性格孤僻的哲学家。解析几何是笛卡尔最辉煌的贡献之一,所谓解析几何就是用他首创的直角坐标系,把几何和代数加在了一块。有了这直角坐标系,如今的股民们可就高兴坏了,他们只要成天盯着证券交易所里大屏幕上红色和绿色坐标的变化就妥了,不过是赚是赔笛卡尔管不了。

笛卡尔赞成培根的归纳法,但是他认为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面前,观察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可靠的,归纳法是会出错的,而演绎法不会。啥叫演绎法呢?演绎法就是用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去证明和判定你还不明白的小前提,就是数学的方法。

“知识就是力量”,“我思故我在”分别代表了培根和笛卡尔不同的理想,这两个理想虽然都有局限性,但却成为进入如今科学社会的两大法宝,所以这两句话可以一直流传到今天。

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向全世界宣布了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让玩家们走上一条全新的路。天文学家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各个行星的运行轨道,并且根据计算的结果,那些小星星真的就会非常听话地出现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这简直太好玩了!玩得太玄,太酷了!

可是牛顿的理论却是不完善的,太阳系里有那么多的行星,它们这样不断地运转很多很多年以后会怎么样呢?连牛顿自己都担心这样下去太阳系将会陷入一场紊乱,灾难将要来临,上帝能干这事吗?牛顿甚至认为他的理论不能保证太阳系的稳定,上帝还必须伸出祂的小手时不常地调整调整。牛顿把上帝抬出来,估计是不想因为自己的万有引力而成为千古罪人。

不过不必担心,不是还有玩家呢吗。在牛顿去世20多年以后,一个人在法国出生了,他就是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公元1749-1827年)。“他是诺曼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开始大反攻的那个地方)一个乡巴佬的儿子,靠了他自己的能力和善于随机应变的才能,后来竟成了王朝复辟时代的侯爵。”(丹尼尔《科学史》)

拉普拉斯聪明绝顶,虽然只受到过初等教育,却以一篇关于力学的论文得到了当时法国百科全书派著名学者达朗贝尔的推荐,被任命为巴黎军事学校的数学教授,那年拉普拉斯才24岁。从此拉普拉斯开始了他关于太阳系里复杂天体之间力学问题的研究。经过20年的努力,他的巨著《天体力学》发表,从此他被人称为法国的牛顿。

经过拉普拉斯的计算证明,行星的运动是稳定的,行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彗星等外来物体所造成的摄动,只是暂时现象,牛顿担心太阳系最终会陷入紊乱,是没有根据的。而且再也不必请求上帝伸出祂的小手去做任何调整了。

据说拿破仑听说他写的《天文力学》里没有一次提到过上帝,于是就问他:“拉普拉斯先生,有人告诉我,你写了这部讨论宇宙体系的大著作,但从不提到它的创造者。”拉普拉斯回答说:“尊敬的陛下,我用不着上帝这个假设。”拉普拉斯虽然是个很圆滑的人,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个政客,但对于他自己玩的事情,却表现出一个英烈般的男子汉的骨气。

拉普拉斯的《天文力学》可以说已经足以证明牛顿是最棒的,也是无可挑剔的。可偏偏有人还是不太相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起码觉得还是不完善的。这其中包括英国皇家天文台的大天文学家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公元1801-1892年)。

在天文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对赫歇尔发现的新行星,天王星的轨道进行了仔细计算以后,发现这个轨道有很明显的偏差。算出来的和实际出现的位置有误差,而且误差越来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牛顿没弄对啊?不过有一些人觉得这不是牛顿的错,而是因为在天王星的外面还有一颗我们尚未发现和看到的行星,是这颗未知行星的引力造成天王星的摄动。这可不是开玩笑,你要说天王星外面还有颗行星行可以,但要拿出证据来啊!计算这颗未知的行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就看这帮玩家的本事了。

有个英国小伙子不信邪,他要算一算,这个人叫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公元1819-1892年)。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利用课余时间算,一直算到大学毕业。在上研究生课的时候,改进了自己的算法,在1845年他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于是他拿着自己的论文求见当时在伦敦皇家天文台当天文学家的艾里。可没想到艾里根本不搭理这个无名鼠辈,拒不接见。亚当斯只好又请人转交了他的论文摘要给艾里,艾里还是不以为然。他倒不是怀疑牛顿的万有引力有问题,而是怀疑这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没这么大的本事。

好在玩的人不止亚当斯一个人,在法国还有一位在玩这事,他叫勒维烈(Le Verrier,公元1811-1877年)。勒维烈和亚当斯一样都出身贫寒。勒维烈为了去巴黎读书,他爸爸卖掉了房子。勒维烈从1841年开始研究天王星轨道不正常的问题,1846年,他完成了《论使天王星运行失常的行星,它的质量、轨道和现在位置的决定》。他把这篇论文交给了法国科学院,但是当时法国没有他所说的宝瓶座一带详细的星图,于是他又把论文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加勒。在给加勒的信里他说:“把你的望远镜指向宝瓶座,黄道上黄经为326度处,在这个位置1度的范围内能找到一颗行星。这是一颗9等星,它具有明显的圆面。”

出生在120号以后,219号以前的人士,在星相学里就是出生在宝瓶座的人。所谓明显的圆面就是通过望远镜辨认行星最明显的标志,恒星由于距离太遥远,是看不到圆面的,而行星还可以,比如海王星用现代的大型望远镜观测,它的视直径是2.22.4角秒。

在收到信的当天晚上,也就是1846923,加勒按照勒维烈的说法把望远镜对准了那片天区,加勒果然发现了一颗以前没有标出的星星。第二天他继续观测,这颗星星移动了70角秒,哈,这的确是一颗行星,是一颗从未发现过的行星!

消息传到了伦敦,已经当上皇家天文台台长的艾里彻底傻了。

丹尼尔说:“牛顿理论的精确性实在令人惊异。两个世纪中一切可以想到的不符情况都解决了,而且根据这个理论,好几代的天文学家都可以解释和预测天文现象。”

从笔尖上发现的行星海王星到另一颗笔尖上发现的行星冥王星,时间又过去84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不过从这时开始,上帝的神学和科学就分手了,上帝只管祂该管的事,科学家继续玩去了。
106
发表于 2009-12-27 19:52:3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使的电脑屏幕不太好,粗粗扫了一眼,第一个感觉,肯定是我喜欢的那种书,
第二个感觉,可能是我未来的学生们喜欢的那种书。
第三个感觉,第十三章什么时候上啦
第四个感觉,多老师真的是偶像级的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23:14:2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习习的晓风快把老多吹到云里去廖,赶快把下一章放上吧

第十三章 穷人出身的法拉第

如今无处不在的电,点亮了夜晚,让曾经恐怖的漫漫长夜充满了浪漫和诗意。而且中国人也早就知道有电这回事,可不知道电除了是阴阳激耀以后产生的可怕闪光以外,还能点亮我们的生活。是吉尔伯特、马德堡、富兰克林、伏打和法拉第等等这些玩家把电变成了和我们形影不离的挚友。

人类是惧怕黑暗的动物,这也是讲鬼故事,为什么晚上讲效果最好的原因。据说这种心理是几百万年前,人类由于夜里经常受到夜行食肉动物的袭击而留下的。虽然怕黑并非是人类本能的生理机能,不过无论如何人确实对黑暗总会感到恐惧。只是自从人类学会了玩火,大人基本就不再惧怕黑暗和夜晚,怕黑的就剩下又想听又害怕鬼故事的小孩子了。火光照亮了夜晚,照亮了孩子们酣睡的小脸蛋。就这样人类靠火光度过了很多很多美丽的夜晚,一直到有了电。

电现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了,没电比娶不到老婆估计还让人着急。现在如果没了电可不光是晚上找不到回家的路那么简单,电脑打不开,伊妹儿发不出去;汽车打不着火;冰箱变成毒气室;地铁成了耗子窝,而且比这还要糟几百倍,几千倍。

电这个字在中国早就有了,《说文解字》上关于电的解释是:“电,阴阳激耀也。”《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许慎,书中解释的是自西周以来,大约9千多个汉字。所以电字肯定在许慎编书以前很久就已经存在,起码也有2000多年了。

那外国啥时候有电这个字的呢?

英文electricity(电、电流、电力)这个词来自希腊文hlektrou,这个希腊字的意思是琥珀。电和琥珀有啥关系?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前面谈到指南针的时候提到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西方第一个研究磁性的,17世纪初英国的玩家吉尔伯特。吉尔伯特除了对磁性有很深入的研究以外,他对摩擦生电的现象也很感兴趣。那时候很多人都知道摩擦琥珀,琥珀就会吸引起很多小东西,据说这事儿当年古希腊的泰勒斯也玩过。吉尔伯特还发现,除了琥珀,还有很多东西经过摩擦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于是他把这些现象归结于一种力,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电力,他用希腊字琥珀创造了一个新词electricity。也就是说英文里电这个字是17世纪才有的,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

电这个自然现象无论中国外国早就知道。中国古代把电说成是阴阳相激而成,所谓“雷从回,电从申。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回是转动的意思,申是束缚的意思,所谓“申泄”就是被束缚又突然释放。东汉的王充(约公元27-97年)在他的《论衡》里提到的“顿牟掇芥,磁石引针”,“顿牟”是琥珀的别名,意思是琥珀能吸引(掇)小东西(芥)。和后来吉尔伯特说的摩擦生电意思是一样的。王充是东汉时期一个奇才,也是玩家,不过除了王充,后来再没有人对电的现象发生兴趣,更没有人去玩,所以中国古代没有更多关于电的解释。

把电用在我们的生活上是要感谢西方很多辛苦的玩家,是他们辛勤的工作把电这个琢磨不定的怪物制服,成为点亮人类现代生活的源泉。

自从吉尔伯特发明了electricity这个词以后,就有很多玩家对这个古希腊的琥珀发生了兴趣和好奇,这琥珀上的东东到底是啥呢?

吉尔伯特还发现了很多,除了琥珀他还拿着各种不同的材料去摩擦,玩的很得意。他发现电这玩意不是在所有物体上摩擦都会有的,于是他把这些分为“电物体”和“非电物体”。

还有一个玩家很厉害,他玩了一件事,那就是起电机。他把一个硫磺球(后来改成玻璃球)安上摇把可以转动,当用手或者其他像毛皮之类的东西摩擦正在旋转的球球,球球里就会贮存一些静电,用这些静电就可以玩很多有趣的实验。比如静电感应,把一个小物体凑近硫磺球,小物体上就会感应上电。那时候没有塑料,如果用塑料球,说不定能把人电个跟头。

发明起电机的人叫盖里克(Otto von Guericke,公元1601-1686年),德国著名的玩家,物理学家。盖里克玩的另一样东西更出名,那就是马德堡半球实验。17世纪大家对真空发生了兴趣,于是很多人都玩了起来,盖里克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是个著名的玩家还是马德堡的市长,马德堡是现在德国的一个城市,那时候好像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就是盖里克演示给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费迪南三世看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空气中的大气压力是相当大的,人的身体里如果是真空的,一瞬间就会被大气压力压成一张薄薄的水彩画儿。

自从盖里克发明起电机以后,很多人都会玩了,并且越做越精致。可是无论起电机做得如何精巧,其中产生的静电会在转动停止以后不久很快消失在空气中,而且电量小得可怜,干不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怎么办呢?真是老天不负玩家,可以得到足够多电量的莱顿瓶发明了。莱顿瓶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电容器,发明莱顿瓶也很偶然。据说在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一个叫穆森布雷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k,公元1692-1761年)的物理教授,他在用起电机连着一个玻璃瓶玩什么实验时,不小心给电了一下以后发现的。不过这个玻璃瓶里确实有了不少的电荷,可以玩比起电机更好玩的事情了。

莱顿瓶一发明,很快就传遍了欧洲,玩家们们如鱼得水。他们发现用莱顿瓶放电能把老鼠电晕甚至电死,用莱顿瓶还可以点燃火药,简直太好玩了。有个法国人玩得更邪乎,他在巴黎修道院门前,找来一大帮修士,一共700人,他让所有的人手拉手站一排。第一个人的手里拿着莱顿瓶,最后一个拿着一根引线。当引线和莱顿瓶一接触,700个人全都大叫着跳了起来。在场观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给逗得哈哈大笑。这事虽然是演示给法国国王看的游戏,但从这个游戏让大家都明白了一件事,电是不好惹的,电老虎简直就是个十足的怪物。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公元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伟大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美国的《独立宣言》就是在他的参与下起草的。他玩电为后来的电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那时候大家把从莱顿瓶或者其他手段得到的电叫做“地电”,人们认为这个“地电”和天上闪电打雷的“天电”是不一样的。富兰克林看到莱顿瓶在放电的时候,也会噼里啪啦地乱响,他想这和天上闪电时不是一样吗?为证实自己的想法17527月,这个大胆的家伙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天气,把一个风筝放上了天。一根铜线连着风筝,铜线末端连着一个铜钥匙,铜钥匙插进一个莱顿瓶里。一声巨响,真的有一道闪电击中了他的风筝,拽风筝的丝线上所有的毛毛都竖了起来,他把手靠近莱顿瓶,果然出现了电火花。闹了半天“天电”和“地电”是一回事。好在富兰克林命大,不然这个实验结果估计是要别人来发表了。

富兰克林命大还有个故事。有一次他把好几个莱顿瓶连在一起,想用强电电死一只火鸡。可实验还没开始,他自己被狠狠地电了一下,当场被电晕过去。醒过来以后,他看着那只瞪着他的火鸡说了一句:“好家伙,本想电死只火鸡,结果差一点电死一个傻瓜。”

那时候大家玩起电机莱顿瓶玩的很过瘾,而且也知道电这个老虎肯定是很有用的。可电到底怎么才能拿来用呢?就像柴火,要生炉子就必须先砍下很多树干或者树枝子,然后晾干了,剁成一节一节的堆在家门口备用。没有准备好的柴火是没法生炉子的。可是电怎么能像柴火一样堆起来备用呢?电虽然能把人电晕,可看不见摸不着。看起来电似乎到处都是,哪里都有,可怎么把电给弄出来,并且贮存起来呢?由于那时候的玩家们玩的基本都是静电,静电在一瞬间就释放了,一方面存不住,另一方面也不会产生持续不断的电流。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0:2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09-12-28 03:35 编辑

18世纪的欧洲是个很奇妙的时代,玩家总是不断地出现,很多事情就是被这些玩家一不小心给玩出来了。

有件事,不知有人试过没有,那就是用一把铜钥匙和一把铝钥匙(不是钥匙也行,只要是两种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在舌头尖上,两把钥匙很接近但又没有接触上,你的舌头上就会感到一种酸酸的,甚至麻嗖嗖的感觉。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就是两种金属之间电荷的压差不同,产生了电流。这点电流虽然十分微弱,可舌头很敏感,有一点电流通过就会感觉到。要不咱老妈做的红烧肉稍微多放了一点盐,你就会大喊,这肉太咸啦!弄得满头大汗的老妈郁闷了一下午。这还真不怪你不尊重老妈,全怪舌头太敏感。

电流的现象一开始是被一个意大利的科学家发现的,他叫祖尔策(公元1720-1779年)。但是他经过很多次实验以后,也没搞清造成舌头有感觉的东东到底是啥。30年以后,在1780年,又有一个意大利人偶然发现了这个现象。他是在解剖青蛙的时候,不小心一个金属镊子碰了一下青蛙的神经,青蛙顿时抽搐起来。这让他觉得生物体里也有电,而且和摩擦生电得到的电是完全一样的,他把这种在生物体上出现的电叫动物电,这个人叫伽伐尼(Luigi Galvani,公元1737-1798年)。

这时一个更伟大的人物,一个大玩家出现了,他就是伏打(Antonio Anastasio Volta,公元1745-1827年)。伏打也是意大利人,他发明的起点盘使他名声大噪。他和伽伐尼是哥们,所以伽伐尼玩啥他都知道。他琢磨,不用生物体是不是也会产生同样的事情呢?估计他多少听说过当年祖尔策干的事。于是他就拿不同的金属做实验,这下伏打可玩出大名堂了,他发现了所谓伏打序列,也就是不同的金属之间产生电流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根据这个原理,伏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电池,一种可以稳定地输出直流电的玩意——伏打电堆。这事让拿破仑知道了,拿破仑马上授予伏打伯爵称号。现在我们对电压的描述,单位伏特(Volt),就是为纪念这位伏打伯爵(Volta)。

这些事发生在18世纪90年代,也就是1795年前后,那时候正是大清朝的乾隆皇帝禅位,嘉庆皇帝上台的年月。从吉尔伯特到伏打,时间过去了200年。这200年中国从清军入关到乾隆的宠臣,大贪官和绅被嘉庆赐死,欧洲人却在不断地变换着新玩法新玩意。

伏打电堆预示着现代电气时代的来临。伏打以后玩家们开始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都知道,电与磁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小兄弟。关于磁现象的研究是吉尔伯特受到来自中国的指南针的启发去玩的,同时他又发现了电力。这两件事吉尔伯特没发现其中有关系,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是200多年以后被一个丹麦人发现的,他叫奥斯特(Hans Orsted,丹麦物理学家,1777-1851年)。接着法国的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公元1775-1836年)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定律。另一个德国人欧姆(Georg Simon Ohm,公元1789-1854年)不久又提出了他的欧姆定律。这些在中学物理课上大家都很熟悉的玩家,他们的发现似乎都在为另外一个大玩家的出现奠定基础,这个大玩家就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1867年)。法拉第是世界进入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让我们可以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电气化时代最应该缅怀的一个人。




法拉第和前面说的所有玩家都有很大的不同。法拉第出身在伦敦郊区一个贫穷的铁匠铺,读了几天书刚刚够他把字认全,14岁的法拉第就去印刷厂当童工给家里挣钱,听起来有点像狄更斯笔下《雾都孤儿》的感觉。不过印刷厂装订工人的工作让法拉第有了看书的机会,他利用工作之便读了不少书,并且学到很多科学知识。他试着做了一些化学实验,还装了一台起电机。法拉第虽然是个穷小子,可他爱玩。

有一年,当时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戴维男爵(Humphry Davy,公元1778-1829年)正在举办一系列的讲座,法拉第偶然得到一张票。听了戴维的课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完全可以听懂。于是他更加认真地听课,并记下了很详细的笔记。

成年以后,法拉第仍然是印刷工人,只不过不再是童工。由于法国老板不咋地,他不想干了,于是给自己写了一封举荐信寄到皇家学会,想谋个啥差事。英国的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全称是“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这个皇家学会和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差不多,想在这儿某差事可太难了。果然,法拉第的信石沉大海。他又把自己听课时记录下的300多页笔记装订成一个漂亮的本子(干印刷的,做个漂亮本子他最在行),他把本子直接寄给了戴维,希望在戴维手下工作。戴维看到法拉第的笔记,被他的才华感动,当戴维的一个助手离开以后,法拉第就成了戴维的助手。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戴维虽然很看中法拉第的才华,但他自己是一个有名望的男爵,他还是看不起出身卑微的法拉第,对法拉第很不客气。1813年在戴维去欧洲旅行的时候,法拉第成了他们两公婆的贴身奴仆。不过一心只为玩的法拉第毫无怨言,这次旅行让法拉第见到了伏打还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精英。这些经历更加刺激了法拉第的才华,不久以后,法拉第的成就便超越了他的老师。当法拉第成名以后,这个戴维竟然产生了妒忌,在选举皇家会员时他投了唯一的反对票,可法拉第却对自己早期的恩师永远怀着敬慕之情。

法拉第的一生谦逊正直、治学严谨,而且生活简朴、不尚奢华,经常被去学会做实验的学生当成看门老头。他婉拒了担任皇家学会会长,他说:“我是个普通人,如果让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我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都做不到。”法拉第是玩家,他对傍晚的雷雨或者辉煌落日的兴趣远远胜过华丽的名牌衬衫或者精致的银餐具,因为只有雷雨和落日会让他疯狂。法拉第的好友J.Tyndall这样说:“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万镑的财产,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去选择一种。他却选定了第二种,遂穷困以终。”

正是这个充满了无限才华和人格魅力的法拉第,在4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做出了及其伟大的贡献。他因为没有受到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数学比较欠缺。但他是一个非常棒的玩家,一个实验的高手,并且可以用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所以他的电磁感应理论等发明和创造,使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运转成为可能,并成为整个19世纪工业的强劲动力,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享受法拉第带来的无尽快乐。(关于电和磁的故事在后面还会讲到。)
109
发表于 2009-12-28 05:53:35 | 只看该作者
31# 老多

”咱们中国的传统一般是不主张玩,尤其是不让小孩子玩,总希望孩子都能呆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坐着读书。爱玩的孩子在中国一般是不受人待见,说他是个淘气的孩子,甚至是游手好闲的家伙。小孩子总是会听到父母在背后大喊:“赶快回去做功课,别在外面疯了。”所谓在外面疯,就是孩子们玩性正浓时,此时让他们做功课岂不是非常残忍,简直是屠戮孩子的天性。狐狸或者鼹鼠妈妈绝不这样做。唉,孩子们真可怜。

中国孩子没时间没精力玩儿,那是长久以来的考试国情造成了家长不敢放手的心态,就算世界变了国情变了,大部分人的心态变化还是会慢一拍。就算心态变了,但执行到操作层面也需要时间。我遇到好些家长就算相信玩对孩子很重要,也不敢不让他们每个周末48小时有一半以上用来补习。这里多老师如果能顺便再讲一两句现在的中国孩子稍微玩玩,也许会变得更聪明,考试成绩也许更好的故事
(比如到处旅行至少中国地理会很好),我觉得会对很多人有启发,哈哈,
110
发表于 2009-12-28 05:56:3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意思就是说,大家知道啦,玩儿的好才是真!不过怎么玩儿呢?干脆再加上一章:《今天的中国咱怎么玩儿》,吼吼,分享分享你自己的经历,比如深夜追着流星那些无比浪漫之举……
111
发表于 2009-12-28 06:00:14 | 只看该作者
104# 老多
牛顿的玩家级别很高,因为他具有无人能比的忘我精神,基本上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比如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光线,就为感受那刹那的失明和眼前白白的一片到底咋回事;还自己蹦来跳去,为了测试风速;他的故事很多很有讲头 :P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3:15:12 | 只看该作者
104# 老多
牛顿的玩家级别很高,因为他具有无人能比的忘我精神,基本上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比如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光线,就为感受那刹那的失明和眼前白白的一片到底咋回事;还自己蹦来跳去,为了测试风速;他 ...
xiaoyang 发表于 2009-12-28 06:00


老多找不到太多的资料啊,原文的就更没戏了,小杨童鞋给弄点原文的资料回来,比如牛顿达尔文啥的,让老多开开眼哈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3:40:3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 智者玩出的笑话

罗吉尔·培根曾经对人之所以犯错误列出四种可能,其中一种就是对知识的自负。这有时确实是很害人的。科学知识和《圣经》里的谆谆教导不一样,科学是对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认知。所以科学知识是随着判断和认知的不断深入会有所改变的,如果对已经了解的知识抱有自负的想法,那就错了,很可能会闹笑话。下面大伙儿就能看见一位。

据说猴子或者山羊什么的,觉得自己不舒服了,就会去找一些树叶子或者草,吃下去以后就没事了,这就是草药。这事儿人类也早就知道,当然比猴子山羊玩得强多了。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能治病的植物的记载,最早干这事的应该是中国人。被称为奇书的《山海经》里记载了大约30多种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比如:“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山海经》也被认为是一本地理书),其木多棕枬,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疥是一种病,也叫疥疮,是因为感染了一种叫疥虫的小坏蛋引起的。不光是植物,人类还研究动物,比如雪蛤(也叫林蛙)有抗衰驻颜的效果,虎骨有强筋健骨的作用等。(不过不建议大家去吃,吃多了地球就该病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关于什么草有什么作用,什么动物能治啥病,说的就更多更全面了。所以传统中医虽然不是什么正经八百的科学,但却是中国人玩的相当成功的一件事情,无论如何中药很多时候还是挺管事儿的。

植物除了能治病,人们不能缺少的粮食蔬菜以及那些美妙无比的花朵也都是植物。对植物的好奇让欧洲人很早就建立了专门的植物园。从古希腊的缪塞昂被亚历山大一把火烧了以后,在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又建起了植物园,他们把各地采集来或者探险家们从遥远的地方带回来的奇花异草种在植物园里供人们欣赏和把玩。就是这些在植物园里玩植物,后来又扩展到玩动物的玩家们玩出了一门叫博物学的学问,后来从博物学里又发展出了现代的生物学。

古希腊也有很多玩家喜欢玩动植物,到了罗马时期(公元1世纪左右),一个叫普林尼(GaiusPlinius Secundus,公元23-79年)的意大利人把希腊时期关于大自然的百科知识总结成一部巨著《博物志》。在这部有37卷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普林尼汇编了34千多关于自然的条目,其中包括大量动物和植物的条目。这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其实这是他的故事集,雷立伯在他的书《西方经典英汉提要》上这样说:“这些知识是他从100位作者的2000部书中得到的。”而且普林尼是非常忠实地把其他人的说法照搬进他的书里,所以里面还有很多是属于神话或者鬼故事的内容,比如在他的书里你还可以找到美人鱼和独角兽一类传说中的动物,不知道中国的凤凰麒麟啥的他听说过没有。不过无论如何普林尼应该算是第一个称得上博物学家的玩主。

在黑暗的中世纪,人们相信动物和植物都是上帝造的,所以也没人有兴趣去玩了。文艺复兴以后,尤其是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人的视野被大大地扩展开,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现在欧洲的玩家们面前。原来,世界上的玩意儿比普林尼当年说的那些不知多了多少倍。

那是眼睛看得见的,眼睛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小东西到了17世纪也可以看见了。为啥呢?前面说过的伽利略,他不但玩出了能看星星看月亮的望远镜,同时伽利略用同样的原理造了显微镜,有了显微镜,小苍蝇一瞬间变成了一个浑身长满毛毛的大怪物。从此人们的视野再一次被扩大。

五花八门的物种被不断发现,有动物也有植物,博物学家们也越来越被人尊敬。可玩家们发现问题也来了,这么多的物种之间是不是有啥联系,如果有会是怎么样呢?怎么才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呢?于是玩家们又去亚里士多德老先生那里去找根据,干嘛没事老找他呀?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老先生早就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物种都有“属”和“种”之分。不过当年他只描述过大约500种植物,而到了17世纪,人们已经知道了起码6000种植物。100年以后又有12000种新植物被发现,简直就是大爆炸。亚里士多德说的那些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

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提供直接的答案,可他把生物分成“属”和“种”的方法却启示了玩家们的想象力。于是玩家们用通过观察得到的动植物表面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植物的样子高矮,给分为草本,木本还有灌木。于是植物和动物的分类,也就是生物分类学成了博物学家一种全新的玩法。把植物分成草本、木本的方法就叫做人为分类法。

17世纪中一位英国的玩家创造了一套新的分类方法——自然分类法,他写了一大堆的书,比如《英国植物名录》、《威勒比鸟类学》、《威勒比鱼类史》(威勒比是他的老师)、《植物研究新方法》、《植物史》、《鸟类及鱼类概要》、《四足动物概要》、《昆虫史》等,还有一本书《从创世的工作中看上帝的智慧》,是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的赞扬,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还和另外一个动物学家结伴到处旅行,研究动植物,足迹遍布全球。他描述和指出的许多植物纲目,把动物分为兽、禽和昆虫等,至今仍然被生物学家应用。这个大玩家的名字叫约翰·雷(John Ray,公元1624-1705年)。

约翰·雷的分类法虽然对自然分类学和后来的生态学都有很好的促进,可他的分类法过于复杂,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另一个人把人为分类的方法进行了巧妙的归纳,他以植物生殖器官,也就是花蕊的结构为依据创造了分类方法,在命名上创造了所谓双名制。这个人就是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公元1707-1778年)。

林奈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雅号,叫花仙子。林奈1707年出生在瑞典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父亲非常喜欢园艺,他家门口就是一个漂亮的小花园。林奈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也对各种花草十分着迷。所以他也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样上学的时候成绩平平。林奈对自己小时候的印象是:“处罚,不断被处罚,教室是最可怕的地方……,如果有所教室可以在林中漫步,在小草上打滚,那该有多好。”

20岁时,林奈上了大学,喜欢植物的林奈也喜欢上了博物学,他学习采集和制作各种植物标本的方法。1732年他跟随一支探险队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做野外考察。拉普兰地处北极圈内,是一片寒冷而又神秘的地方,现在拉普兰是瑞典著名的旅游地。那个童话一样的冰雪世界,据说是白胡子老头圣诞老人的故乡。在那里游客可以享受极夜、极昼还有驯鹿驾驶的雪橇的乐趣,运气好还能看见绚丽的极光。在那个荒凉的地方,林奈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他把考察得到的资料发表在了《拉普兰植物志》上。那时候大家认为北极圈内那么冷,除了松树和苔藓还能有啥植物啊。林奈的这些资料让大家惊讶地看到,原来北极圈里也是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林奈一夜之间成为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

大学毕业后林奈继续在欧洲游历,1835年这小子在荷兰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同一年,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也出版了,这本当时只有12页的薄薄的小册子马上引起了同行的注意。就是在这本书里,林奈提出了他的植物分类法。从此林奈不断用新的资料补充和修订这本书,30多年以后,本来只有12页的《自然系统》已经变成一本有1327页的巨著,总共修订了12版。

在这本书里,林奈把整个自然分为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并提出了纲、目、属、种的分类方法。在他后来出版的另一本书《瑞典动物志》里,他又把动物分为六个纲,即哺乳纲、鸟纲、两栖纲、鱼纲、昆虫纲和蠕虫纲。

林奈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所以他一开始是坚信物种不变的。但随着各式新种、亚种和变种的不断出现,他也对那个万能的上帝产生了疑惑。所以他说自己的人为分类法“只有在自然体系尚未发现以前才用得着”。在进化论基础上,现代更加科学的分类法才出现,如今的分类法又回到了约翰·雷的自然分类法原则。

前面说的都是玩活物的玩家,还有玩死物的。啥叫死物?那就是玩化石的。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3:4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09-12-29 00:48 编辑

在英国南部一个小村庄里,有个乡村医生叫曼特尔(Gideon Algernon Mantell,公元1790-1852年)。乡村医生估计和中国当年的赤脚医生差不多。这个曼特尔除了行医,他还有个爱好,就是玩化石,收集化石,也是一个顶呱呱的玩家。有一天他去出诊,夫人出门接他的路上,一不小心在路边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牙齿化石。这可乐坏了曼特尔,他拿着老婆发现的化石仔细地端详,可怎么也看不出这应该属于什么动物。得找个专家鉴定一下,曼特尔想。找谁呢?当时法国有个很有名的博物学家,那可是个大专家,找他去。这么牛的人是谁?他就是居维叶(Georges Cuvier,公元1769-1832年)。

于是曼特尔坐着轮渡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他找到了居维叶(不知道出国签证花了这位老兄多少天的时间)。居维叶拿着曼特尔的化石端详起来,这个见多识广的大博物学家居然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化石。按说居维叶这么有学问的人应当是很谦虚的,可居维叶暗想,在曼特尔这个无名鼠辈面前说不知道,是不是太栽面儿了?不能说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居维叶犯了一次也许是他一生中最愚蠢的错误,他告诉曼特尔,他拿来的化石只是一种犀牛的牙齿,而且年代不会很久远。这话不知居维叶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曼特尔半信半疑地离开了法国,回去以后他越琢磨越不对劲,是不是居维叶老头子糊弄我啊?如果不是个玩家,曼特尔可能也就不再追问了,可曼特尔偏偏是个贪玩的大玩家,玩家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人,如果哪个游戏没玩出点道道,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从法国回来以后,曼特尔只要有机会就拿着他的宝贝化石到各个博物馆去比对,研究。两年以后,曼特尔来到伦敦的皇家博物馆,有一个人正在做着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爬行动物的研究,这种爬行动物叫鬣蜥。(关于鬣蜥的电影,我们现在还可以在Discovery这个节目里看到,那些一群群趴在礁石上晒太阳,长得极端丑陋的怪物就是鬣蜥。)他们一起用曼特尔的化石和鬣蜥的牙齿进行比对,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这种化石和鬣蜥的牙齿非常接近,除了更大其他几乎是一样的。原来这是一种生活在远古时代和鬣蜥差不多的爬行动物的牙齿。这下把曼特尔高兴坏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坚持不懈的玩家曼特尔终于有了全新的发现。

曼特尔把他发现的这种远古生物起名叫“鬣蜥的牙齿”,1825年曼特尔在英国皇家会刊上发了一条简报,于是人类第一个发现并命名的恐龙被一个玩化石的乡村医生给玩出来了。也有人认为第一个被命名的恐龙是斑龙,斑龙的化石的确是在更早的时候发现的,但当时被认为是巨人的骨头,而且有关的化石标本也丢失了。1824年一个叫巴克兰的英国地质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他根据前人的描述把这种巨人的骨头命名为“采石场的大蜥蜴”,就是现在所说的斑龙。他的论文比曼特尔的简报早了不到一年。不过无论如何,曼特尔发现“鬣蜥的牙齿”是他自己玩出来的,是独立的发现,现在这种恐龙中文翻译为禽龙,它的拉丁文学名仍然是“鬣蜥的牙齿”。


居维叶虽然在曼特尔这件事上闹了个大笑话,但不能因此就抹杀居维叶所有的功绩,居维叶确实是一位很棒的博物学家、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和分类学家。不过,居维叶是个很傲慢的法国佬,是上帝忠实的信徒,被人称为生物学界的独裁者。这是咋回事呢?

居维叶1769年出生在法国东部一个叫蒙贝利亚尔的城市,是个神童,有超强的记忆力,据说4岁就会念书,14岁考上大学。居维叶在巴黎植物园和拉马克一起做过教授,在巴黎博物馆和国立自然博物馆工作过。后来又当上法兰西学院的教授,法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黎大学校长、内务部副大臣等。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和路易十八的所谓王政时期,还被拿破仑封为勋爵。在如此纷乱的年代他能稳坐钓鱼台,混迹于科学界、教育界和政界,本事可是不小。

居维叶的时代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他根据现生生物和化石在解剖学上的性质建立了比较解剖学,而且玩的很神。据说只要给他一块动物的骨骼化石,根据一系列比较解剖学的判断,他就可以复原出整个动物,而且还真不是瞎忽悠,直到现在古生物学家仍然在使用这个方法。古生物化石的分类也是居维叶首创的,他也发现了不同时代化石的埋藏具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越古老的化石越简单,地层越年轻的生物也越复杂。

不过居维叶是一个坚定的神创论者,他顽固地坚持物种不变的原则,他认为上帝曾经让地球发生过几次大洪水,所以造成不同的地层埋藏着不同的生物化石,他把自己的这种理论称为“灾变论”。而居维叶的灾变论如果脱离上帝那只小手的话,正好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非常美妙的证据。

为啥说他是个独裁者呢?这主要是他为了推行自己的灾变论,利用自己的权势对有进化论思想的拉马克等人采取很恶劣的打压甚至人身攻击,使这个伟大的神童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斑斑劣迹。尽管居维叶在人格上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而且是不值得赞扬的,但居维叶仍然是一个成功的玩家,他的成就是无法抵消的,不像现在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学术骗子,他们不但无人格可言,同时还是不学无术。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2:5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 玩出来的进化论

坚信神创论的人到现在为止还不断地拿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说事,不过他们不说倒也不对,否则女娲、普罗米修斯还有上帝的创世纪不就都没人信成个大骗局了。人的心灵是需要抚慰的,这些事儿神学家来干最靠谱,科学家倒未必能做好,科学家在干他们该干的事。进化论虽然谈不上是最终真理,但有些事还是需要的,比如甲流疫苗、袁隆平的高产稻种。如果这些都等着神仙显灵来创造,那人类不必等着上帝的大洪水,连病带饿早就死翘翘了。

关于人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还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动物,比如猫和鱼是咋来的,这是一个到现在也说不太明白的事情。古时候的人就觉得这事儿特奇怪,也想找个说法,于是后来就有人出来说话了,他们说啥呢?各个国家还不太一样,比如中国人就相信这套话,人是盘古开天地以后,女娲用泥巴做的。古希腊人说天地是太阳神阿波罗造的,人是普罗米修斯造的。相信基督教的人,基本都相信人是上帝一手创造的,因为《圣经·创世纪》上说,上帝用了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人和万物,造人那段好像也和泥巴有点关系。不过盘古、女娲和普罗米修斯还有上帝是不是也应该有个祖先啥的,他们知道用泥巴造人,那他们自己是谁用啥造的,这事就没人问了。估计问也是白问,继续问下去就没完了,造盘古造女娲的不是也得有他们的老爹老娘,老爹老娘还有老爹老娘……。所以聪明人就到此为止吧,再问就只有挨揍的份儿了。

有个故事,那个写了《上帝之城》和《忏悔录》的大主教奥古斯丁,他对人类的起源也很感兴趣,不过他是通过上帝和《圣经》去研究这事。经过他的研究,他断定,人类是在6000多年前由上帝创造的。有一次他发表了演说,台下一个老太太突然问:那6000年前上帝在干啥呢?奥古斯丁真想杀了这个老太太,不过他忍了忍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应该送进地狱。

不太爱玩的人有了像上帝这样的说法以后,心里也就踏实了,不再问了。可有一帮人,和奥古斯丁做报告的时候那个台下的老太太差不多,他们老觉得这些还是不靠谱,他们就是琢磨不透,盘古?女娲?普罗米修斯,还有上帝,谁能证明这些家伙真的造过小人儿呢?要是现在的人就更要问了,他们既然这么强,这么雷,能用泥巴造小人儿,干嘛当初不一块把奔驰车和iPhone也用泥巴捏出来呢?显然不靠谱,一个个大问号总是得不到完美的解释,而且他们还喜欢玩。

第一个玩主应该是在第二章说过的古希腊人泰勒斯。他觉得万物不是上帝用泥巴捏出来的,他认为万物源于水。泰勒斯以后的亚里士多德也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胜过相信神灵的人,他认为组成万物的是土、水、气、火。地球上的东东都源于水或者土、水、气、火显然也不靠谱,不过泰勒斯和亚里士多德的玩法和上帝的说法相比多少是人自己玩出来的,起码这些玩主不需要上帝或者盘古女娲这些伟大的神灵来帮忙了。

后来大家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东西,这个东西给神学家和玩家都带来了惊喜。是什么能把这两拨人都吸引住呢?那就是前面说过的,曼特尔玩的化石。

化石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他们断定这些石头是龙留下的骨头,所以中国古时候把化石叫龙骨,龙骨似乎还可以入药。隋唐时期(公元5世纪)一本叫《雷公炮灸论》的书上对龙骨是公的还是母的都有说法:“……,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中国古人太厉害了。

外国人也很早就发现了化石,相信上帝的人觉得这就是《圣经》里说的大洪水的最有力的证据。《圣经·创世纪》里说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大洪水。在大洪水发生以前,上帝告诉诺亚造一条大船,只能带上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儿媳,并且把所有飞禽走兽都各带两只,带上食物,诺亚照做了,这条大船就是诺亚方舟。然后上帝让大洪水淹死了地上所有的生物,只留下诺亚方舟里的人和动物。而那些化石不就是让大洪水给淹死的动物吗?最近有个美国大片《2012》,就有点创世纪里大洪水的意思。

对于地球上这些生物相信神的人觉得,它们都是神特意创造的,比如神造猫就是为了抓耗子;造狗就是为了陪漂亮女人玩(这是瞎编的)。这就叫做特创论,总之神就是一切,化石也不例外,而且是最好的证据。

不过还是有人不那么相信大洪水和特创论,他们认为生物是逐渐演化而来的。最早说这事儿的是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他说生命最初是从大海的软泥巴里产生,经过蜕变,就像昆虫的蜕变一样(昆虫会从一种样子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比如蝴蝶小时候是条大虫子,长大了才变成美丽的蝴蝶),逐渐演化成各种陆地上的动物,而化石就是演化的证据。

不过由于古希腊的科学是缺乏实验证据的,基本属于一种思辨,所以和哲学更接近。古希腊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理论只是一种哲学思辨和理性推测,正像英国史学家丹皮尔说的那样:“像其他许多领域中一样,希腊哲学家所能做到的,只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一番思辨性的猜测。”但是古希腊的学说和特创论是对立的,他们提出的问题是需要后来的玩家继续用思辨,当然还要加上实验和演绎的方法去完成的。

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按说应该属于生物学家或者是古生物学家干的事。但很有趣的是,琢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初却不是生物学家在玩,而是一帮玩地理或者地质的玩家为此奠定了基础。是他们的发现让我们逐渐走进了现代。

16或者17世纪,有人在岩石里发现了很多非常微小的琥珀色化石,这些化石像一个个怪模怪样的小牙齿。它们有些是透明的,有些像牙齿一样泛着浅黄色的光亮,所以起名叫牙形石。抱着上帝创造世界想法的人就说,这些非常像牙齿的石头一定是从天上或者月亮上掉下来的,还有人说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

这时,在欧洲大陆最北边的丹麦一个玩家出现了,他就是被称为地层学之父的斯坦诺(Nicolans Steno,公元1638-1687年)。斯坦诺开始不是玩地质的,他大学毕业以后到意大利做了医生,他还擅长解剖,但同时他还喜欢玩化石玩牙形石。有一次他在解剖鲨鱼的时候,发现鲨鱼的牙齿和牙形石很像。通过比较,斯坦诺得出结论,这些牙形石就是古代鲨鱼的牙齿。

从这件事斯坦诺开始琢磨了,为啥这些牙齿会出现在岩石里呢?于是他开始玩岩石了,从此一下子玩了好多年。他玩出来的结论是,牙形石是在石头形成以前就存在的,它们不是长出来的,而是在岩石沉积的过程中被包进去的。一层层的岩石是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形成的,古老的石头在下面,年轻的石头在上面,这个沉积演化的过程就是地层学研究的开端。今天我们要是跑到郊外的一个山崖跟前,懂点地质的人就会指着一片红褐色岩石告诉你,这是侏罗纪的海相沉积岩。说这话的老祖宗就是斯坦诺。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09-12-30 04:29 编辑

知道了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和生物咋蹦出来有啥关系呢?关系很大,知道了这些以后,玩家们发现,地球的历史比神学家说的要长,而且长了不是一星半点儿,绝不是几千年,而是几万、几十万、几千万,最后发现是几十亿年。

自从生物演化的问题被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来以后,由于得不到任何证据的支持,所以神学家的神创论特创论占了上风。不过,沉寂了2000年以后,玩家们终于再次看见了曙光,在18世纪前后又被玩家们从历史的尘埃里提了出来,进化论的端倪出现了。

开始还不是生物学家在玩,而是哲学家,他们包括笛卡尔、康德、歌德还有黑格尔啥的,他们还是从哲学思辨上去推测。比如黑格尔说:“变化只能归之于理念本身,因为只有理念才在进化……”太哲学了,没看懂。

进化论的始作俑者是布丰(Leclere de Buffon,公元1707-1788年),他是18世纪初一个法国贵族的后代,年轻时因为和情人决斗跑到了英国。在英国布丰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实验科学和牛顿物理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玩了。回到法国以后,他用优美的法文翻译了两本英国科学家的著作,把英国当时的科学成就介绍给了法国佬。后来他被任命为皇家植物园园长,从此他开始了几十年的植物学研究,写出了44卷的鸿篇巨著《自然史》。他猜测,地球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生命至少在4万年前就出现了,虽然这个猜测并不正确,但他的说法和当时神学家说的几千年差了不少。结果他被神学家警告违背了教义,布丰只好收回自己的说法。不过他不服气,继续玩,只不过是用更隐晦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玩的像模像样的进化论是拉马克(Jean Baptiste Lemarck,公元1744-1829年)就是前面说到被居维叶打压的那个人,他倒是一个地道的动物学家。拉马克是一个法国破落贵族家第11个孩子,前面10个兄弟姐妹都没活下来,他是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所以他爸爸妈妈希望他做个牧师,以保证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可这小子不喜欢神学,爸爸一去世他就跑去当了兵,当时普鲁士正和法国开战,这小子表现还特英勇,要不是得病,估计能当上法国将军。因为生病他只能退役,回到巴黎谋了个银行的差事。

有一个故事挺有趣。在银行上班时,拉马克很喜欢画画。有一天下班以后他跑到巴黎的皇家植物园去写生,因为他听说刚从墨西哥运来一种很好看的花,晚香玉。拉马克非常认真地刚画完,突然听到一个人在称赞他的画,他慌忙站起来打了个立正。那人一看:“你是军人?”“以前是,现在不是了。”这个人就是当时法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公元1712-1778年)。卢梭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在他的举荐下,拉马克进入巴黎皇家植物园工作。在卢梭、植物学家朱西厄(Antoine Laurent de Jussieu,公元1748-1836年)、皇家植物园布丰的栽培下,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植物学家,在34岁那年他竟然出版了3卷本的《法兰西植物志》,确实是个很雷人的玩家。50岁的时候他补缺当上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低等动物学讲座教授,几年后他的巨著《动物学哲学》出版。现在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生物学(Biology)这几个词都是拉马克创造的。一个玩植物的一转眼成了个动物学家。

拉马克认为生物有两种倾向推动了进化,一个是自身的进化倾向,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自身的进化倾向就是用进废退。自然环境的影响叫获得性遗传。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长颈鹿,拉马克认为长颈鹿就是因为老伸着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所以脖子越来越长。

玩家一般比较谨慎,也属于比较负责任吧,他们玩出的任何理论,如果没找到比较确定的证据之前,是不敢胡说的。不像神学家,神学家一般比较喜欢预言,而且不一定准。就是神学家认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比如大洪水和诺亚方舟,到现在也没找到很确定的证据。玩家可不敢这样说话。

进化论的提出就是如此。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公元1809-1882年)是真正提出进化论的人,虽然前辈在地质学或者生物学方面都提供了大量有利于进化论的推测和论证,可他没有马上就忽悠这事儿,因为他觉得还没有找到确实的证据。

达尔文从小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不好好上学,成天跑到野外去捉虫子掏鸟窝。他跟着姑父和哥哥到处去骑马打猎或者在树林里溜达,这些经验让他看到了大自然里许多奇妙而又有趣的事情,而且这种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他爸爸想让他学医,中学毕业他来到爱丁堡大学,可这小子晕血,看不得解剖课血淋淋的尸体,结果他还是玩去了。

在大学的博物馆他认识了博物学家罗伯特·格兰特博士,从格兰特那里他看到了拉马克等前辈的著作,让他大感兴趣。这让达尔文学到了很多生物学知识。他爸爸看这小子确实不是当医生的料,就又想让他学神学,以后做个牧师,于是把达尔文送到剑桥的三一学院。可这个淘气的家伙对神学照样不感冒,在剑桥他又认识了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dam Sedgwick,公元1785-1873年)。他还跟着这位地质学家去英国北部,北威尔士地区搞了一次地质考察。和塞奇威克一起玩又让达尔文喜欢上了地质学。同时他读到了伟大的旅行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公元1769-1859年)的作品《美洲旅行记》,顿时对野外旅行和考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好在达尔文的爸爸不缺钱,要不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肯定没饭吃。1831年,达尔文的运气来了,一条叫“贝格尔号”(也翻译为“小犬号”)的军舰准备去美洲进行科学考察,船长需要一个博物学家,经过塞奇威克的举荐,达尔文登上了这条军舰,开始了他5年的艰难航行。



在这次航行中达尔文是作为一个博物学家参加的,所谓博物学家说白了就是船长大人想找个解闷的人陪他一起玩。像房龙说的:“假如达尔文不得不在兰开夏郡的工厂里干活谋生,那他在生物学上就做不出贡献。”如果达尔文是船上的一个伙夫、水手或者为这次探险计划绘制南美洲海岸线的地图学家,达尔文也不会去玩啥进化论。正是由于他只是一个陪船长玩,给船长讲故事的博物学家,所以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心中的好奇和兴趣下船去玩,所以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玩家。在这次5年的航行中,达尔文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世界。他惊讶地看到,同一种生物由于生活地域的不同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这难道也是上帝干的?达尔文怀疑了,不是上帝,而是拉马克曾经说过的进化。

贝格尔号围着地球整整转了一圈,在这次航行结束以后23年,18591124日达尔文的巨著《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存斗争中最适者生存》简称《物种起源》出版,敲响了生物进化论的洪钟,震动了全世界。

为什么达尔文在23年以后才出版这部著作呢?这就是前面说的,达尔文是负责人的。他回到英国以后,并没有忙着去著书立说,而是建立了一个实验场,在实验场,他亲自去做各种育种试验,以证实自己的想法。在他的这部巨著中达尔文首先用“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引出“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以及整个进化论,为此他付出了23年的时间。如此严谨的人只有玩家。

2009年为纪念达尔文以及这本巨著的出版,全球举行了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的纪念活动。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3:07:3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 漂移的魏格纳

看了这一章大家可能会很惊讶,地质学竟然是一门如此年轻的科学。当地质科学在西方兴起的时候,另一片广大的土地上却深处在古老传统的禁锢之中,对西方的奇技淫巧毫无兴趣,可西方传来的鸦片,也叫福寿膏却大受欢迎。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后,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是充满不安的。为什么会不安呢?首先进化论这样一个大胆的理论,是不符合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是对几千年传统无情的颠覆。还有,从科学的角度,即使达尔文做了几十年的调查和实验,也得出很多完全可以证明生物具有进化倾向的证据和数据,但人一生的时间太短暂,几十年的时间不足以把进化这个缓慢的过程说的很清楚。达尔文心里很清楚,进化是肯定的,但这样一个彻底颠覆特创论的大胆理论,却由他这个凡夫俗子提出,人们会相信他吗?另外虽然那时候达尔文已经不再相信上帝了,可亵渎上帝的恶名,他也实在有点承受不起。

果然《物种起源》一发表,马上就招来一片骂声。首先是神学家,不过这也是必然的,神学家要是不骂就不正常了。可让达尔文头疼的是,科学界同样也传来了反对他的声音,而且人家并非是无理取闹,他们有自己的道理。其中最让达尔文自己也陷入困境的问题之一就是地球的年龄。在达尔文以前,已经有人通过岩石的演化推断过地球年龄的事儿,像前面说过的斯坦诺。他玩牙形石发现了地底下的好多秘密,岩石是一层层堆起来以后形成的。可埋在岩层里的化石到底有多么久远,地球到底多大了,有多少岁,还是没人能说清楚。

从上帝说的几千年到几十亿年,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要想在地球的年龄上得到支持进化论的证据,还需要玩地质的玩家给他提供更多的证据。可达尔文的时代还做不到。近代的玩家对地球历史秘密的探寻是从斯坦诺开始的,自从他提出了地球像千层饼一样是分层的,也就是地层的看法,地质学这门科学算是正式进入了人类历史,那是17世纪的事情。现在我们都相信地球的年龄是几十亿年,这么长的时间不但足够进化的过程,而且足以让进化重复好几遍。只是这个结论是在达尔文去世以后很多年,在上世纪20年代才让玩家们从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中证实并逐渐被大家接受的。

在真正的地质学出现以前,在玩和地质有关的事情的人其实很早就有,包括好奇的农民伯伯,他们在种地,修理地球的时候就知道哪块田更肥沃,无论是白菜还是稻子,种子播到这块田里肯定长得不错。所谓肥沃,其中就包括土地里的矿物质。不过他们不是地质学家,真正的地质学是从17世纪开始的。

那时的欧洲人开始大量开采煤和各种矿石,把挺好看的山,挺漂亮的草地给搬了家,或者挖出一个个大坑。对地球的这种破坏和糟蹋也让大家惊讶地看见,原来地球大地下面还有这么多好玩的玩意儿,不仅有各式稀奇古怪的化石,还包括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各种岩石和矿石。这可乐坏了玩家们,地质学的玩家们兴奋地玩起来了。

被历史学家叫做地质学的英雄时代开始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水火不相容。地质学怎么还有水火不相容的事儿呢?一个叫伍德沃德(J. Woodward,公元1655-1728年)的英国医生首先提出,地质的变迁不是别的,就是水给弄成这样的,提出了水成论的观点。他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根据《圣经》里大洪水的说法。当时人们发现在高山上会出现蚌壳、乌贼或者鱼之类的水生生物化石,这可给伍德沃德帮了大忙。他说高山上之所以会出现鱼的化石,那就是因为大洪水,是大洪水把这些可怜的鱼给冲上去的。可见上帝玩的大洪水有多大,把山尖都给淹没了。他写了一本书《地球自然历史试探》。从这个书名似乎可以看出,这个可爱的医生对自己的看法还算比较谨慎,只是试探一下而已。

伍德沃德的观点虽然是从伟大的《圣经》里找到的灵感,但伍德沃德医生并不是完全受神的驱使,他还是很认真地观察和思考了。由于他发现海生生物的化石会出现在山顶,从而提出了地层的沉积理论,沉积理论在当代的地质学中都是得到承认的岩石形成理论,如今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岩石大致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和变质岩都与沉积有关。因此水成论并不完全是神学家的预言,还是有根有据的一套理论。

水有了,火在哪儿呢?

是一个英国植物学家点了一把火。这个人叫雷伊。雷伊不同意伍德沃德的说法,他说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是按新老秩序不断叠加的,一层一层的岩石不是一次洪水可以办到的,这不符合常理。那一层层的岩石是怎么堆起来才符合常理呢?雷伊认为是火山搞的鬼,一次次的火山喷发,熔岩一次次地堆积在地上形成了地层。于是火成论来了,雷伊这把火一点,一场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争论开始了。而且这两种理论看上去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谁都说服不了谁。

除了开矿,还有件事让玩家们得到了全面了解欧洲和周边大陆的机会,那就是拿破仑在欧洲的征战。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拿破仑的军队势不可挡,穿着红色上衣,戴着高筒帽,端着滑膛枪的法国步兵,他们的战靴几乎踏遍了欧洲以及地中海沿岸所有的地方。拿破仑也喜欢玩,他每次出征都带着很多帮他玩的人,这其中有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还有画家。带画家干啥?那时候没照相机,画家就是拿破仑的照相机。这些科学家们在作战的同时把各个地方的地理地貌,地形、动植物分布等都记录下来,战争结束以后,这些都成了宝贵的资料。所以在19世纪初法国人就可以画出非常准确详细的地图,这给玩地质的玩家提供了极好的基础资料,起码根据地图找阿尔卑斯山比找羊倌儿问路要准确不少。

另外发现新大陆以后,像达尔文这样的航海探险家不断出现,他们的新发现,为大家认识和了解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大球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开矿、拿破仑的远征军还有新大陆以及探险家们的新发现,让水火之争更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火越烧越旺。不过点火的俩人都不是地质学家,所以开始还算不上是正儿八经的理论,那这两个闹得差点要动手打起来的理论是谁玩出来的呢?

水成论的确立是由18世纪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Gottlob Werner,公元1749-1817年)完成的。维尔纳是一个很有钱的矿主的儿子,矿主说白了就是现在山西的煤老板。维尔纳是在煤堆和各种矿石堆里长大的,从小就对岩石和各种矿物很熟悉,后来他还真的成了德国一所著名矿业学院教授,培养了一大批学生。

维尔纳可能更加相信神创论,他继承了伍德沃德的观点。他提出一个假设,那就是整个地球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层系,这个层系就是《圣经》上说的大洪水淹没地球表面以后形成的,伍德沃德还是跑到上帝那里去找原因。他把岩石形成的过程描述为在水中结晶、沉淀和沉积三个阶段。结晶而成的岩石里没有化石,是最原始的;沉淀形成的岩石里有少量化石;沉积形成的岩石里化石最多。他也承认火山是其中的一种力量,但不是主要的。维尔纳说的看起来十分有道理,再加上他是教授,所以他的学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水成论又一次占尽先机。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3:13:55 | 只看该作者
那火成论跑哪儿去了呢?18世纪火成论的旗手是一个英国地质学家,他叫赫顿(James Hutton,公元1726-1797年)。赫顿是个名副其实的玩家,他本来不玩地质,他先在爱丁堡大学学法律,然后又玩医药学,化学,后来又跑去务农。可能是务农经常要和土地和岩石打交道,从40多岁开始,他啥都不玩了,专门玩地质,一玩就是30年。赫顿不但成为火成论的旗手和代言人,还提出了地质演变的均变论学说,这个学说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赫顿出身在苏格兰一个富商的家庭,他后来经营的小农场收入也不错,不缺钱。除了自己的小农场,他就喜欢玩地质,他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银子跑遍了苏格兰的山山水水,后来又去荷兰、法国和比利时等地旅行和考察。在对各种岩石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以后他发现,那些结晶的岩石不像维尔纳说的那样是在水里结晶的,比如玄武岩和花岗岩,这些岩石明显是熔化以后冷凝而形成的。熔化只能是来自火山,大洪水显然不太对,他觉得水成论有问题,不是因为水,而是因为火,是火山。

什么是均变论呢?维尔纳的学说把地球看成是静止的永恒的,一切都源于大洪水。可赫顿是个玩家,他不信邪。水成论是从神那里得到启示,地质变化是由于神的力量,也就是超自然的力量。但赫顿要让静止的地球动起来,他认为动起来的力量不是来自神,而是来自自然本身。赫顿继承了雷伊的火成论,同时通过自己长时间认真仔细的观察,他发现地层由于地下的岩浆、火山等地球的内力作用,使一些地方抬升起来,一些地方可能会下降,这些变化非常缓慢地,却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赫顿有一句至理名言:“现在是通往过去的钥匙。”他认为地层的变化,包括维尔纳说的结晶、沉淀、沉积过程,还有化石的形成等等,此时此刻正在我们的脚底下发生着。

1785年他的《地质学理论》出版,在这本书里他阐述了造成地质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球内部的热量,同时还提出了地质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这个均变论观点。

不过无论如何,水成论还是比较符合当时人们都在念的《圣经》,因为那上面说过大洪水的事儿,所以相信水成论的占多数,相信火成论的人不多。直到19世纪初,还是水成论占先,1809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地质学会,其中13个会员里只有1个是赞成火成论的。

不过又过了不到20年,情况变了。首先是塞奇威克,他就是达尔文在剑桥时认识,并且跟着人家去威尔士搞地质考察的那个地质学家。另外还有一个地质学家叫默奇森。他们本来都是赞成水成论的大地质学家,可他们叛变了,站到火成论一边来了。那是为啥呢?是因为他们在考察了英国的地质情况以后发现,水成论确实不太靠谱,很多事情解释不了,而火成论可以。这两个著名地质学家的叛变,顿时让水成论陷入了危机。

还有一个水成论的叛徒,他不但背叛了水成论,而且成为近代地质学的开山鼻祖。这个人就是查理斯·赖尔(Charles Lyell,公元1797-1875年),达尔文终身的挚友。

赖尔是个律师,但是他喜欢玩地质,所以地质学家的名气比律师大多了。赖尔曾经也是一个水成论的拥护者,牛津大学的一个地质学教授巴克兰曾经带着赖尔多次去野外搞地质调查。不过当赖尔接触了赫顿的火成论和均变论以后,他的态度开始改变了,并且在后来的实地考察中逐渐接受了赫顿的均变理论。1828年他跑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对那里著名的埃特纳火山进行了考察,这次考察让他更加相信改变自然的力量是来自多方面的,并且是缓慢变化的,并非一次或者几次大洪水可以造就。几年以后,一部地质学的巨著《地质学原理》出版了。《地质学原理》一共3卷,赖尔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把各种地质现象都归纳入均变论的体系里。这本书的出版让地质渐变的思想彻底从这个论那个论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达尔文在“小犬号”上5年漫长的旅途中,一直带着赖尔的这部著作,并且随时都在阅读。而几十年以后,正是在赖尔一再的催促下,达尔文才最后下决心出版了他的旷世巨著《物种起源》。如今赖尔和达尔文一起都安息在了伦敦著名的西敏寺。

1819世纪,人们对脚底下这个大球球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地理学家已经可以画出非常准确的世界地图。当一幅世界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的大陆被浩瀚的大海分割成许多块儿,各个大陆就像飘在大海上的几片树叶。这引起很多玩家无限的兴趣和想象,大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于是关于海陆起源、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玩家们的视线。

这其中有一位玩家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他就是德国著名地质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公元1880-1930年)。魏格纳从小就喜欢探险,他早就想去北极,可被老爹阻止,只能老老实实去上学,他学了气象学,1905年得到博士学位。当了博士他就开始去实现儿时的梦想,他先跟弟弟一起玩高空气球,在天上飘了52小时,那时候没有吉尼斯,不然肯定创纪录。然后他又参加探险队去格陵兰岛,魏格纳被那里缓慢移动着的巨大冰山震撼了。

而让魏格纳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却是由于一件很偶然的事——看地图开始的。有一天,魏格纳拿着一张世界地图,估计是在研究气象学中的什么问题。他突然发现,在大西洋的两岸,北部的欧洲大陆和南部的非洲大陆,与大西洋对面南北美洲大陆的轮廓边缘似乎是可以接起来的,就像拼图一样。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他又在一些古生物学的书籍中看到,出现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古生物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难道这几块大陆以前是连着的?这又让他想起在格陵兰看到的巨大冰山,那些冰山缓慢的,但却真的是在一点点地移动着,陆地是不是也会移动呢?就这样一个让魏格纳玩了20年,直到让他为证实自己的理论,在考察途中死在格林兰寒冷的冰原上的伟大事业——大陆漂移理论开始了。

在后来的20年里,魏格纳对大陆漂移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从古生物、地质以及古气候学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证据,1915年《海陆起源》出版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漂移的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他说:“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这个现象是关于地壳性质及其内部运动的一个新见解的出发点,这种新见解就叫做大陆漂移说,或简称漂移说。”(Fig09

魏格纳的理论马上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不过,魏格纳自己也有一点困惑,那就是漂移的动力来自哪里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地壳拖着满处跑呢?这个困惑也是当时所有其他地质学家用来攻击魏格纳的证据。1926年在美国召开了一次由14位著名地质学家参加的关于大陆漂移理论的讨论会,大家为此争论不休,最后不得不用投票的方式,可其中只有5位地质学家赞成这个理论,其他人都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

玩家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人,不服!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魏格纳再次踏上了征途,他又两次来到格陵兰,他发现,格陵兰至今还有漂移运动,并且测定出每年的漂移速度是11930112,魏格纳第四次踏上了格陵兰岛,可这次他太累了,由于疲劳过度,他倒在了格陵兰寒冷的冰原上再也没有站起来。直到第二年的4月,搜索队才发现了他的遗体。一个地质事业坚定的玩家去世了。



又过了大约30年,地球科学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哪里。那是由于地幔内部的热对流,热对流不但有足够大的力气拖着陆地满处跑,产生漂移,同时还产生了大陆板块。

中国有句老话,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地质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可是看了这一章,大家可能才知道,地质学却是一门如此年轻的科学。从斯坦诺玩牙形石开始到现在也不过300多年,而在这段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却有着如此众多的玩家在对我们脚底下的大球球进行着艰难的探索。1819世纪是地质学上最辉煌的时代,而那时,我们中国却正在享受着福寿膏(鸦片烟)带来的乐趣,几乎不知道地球的那边正在发生的故事。
119
发表于 2010-1-1 06:39:58 | 只看该作者
多多老师好勤快~~又有新的啦!我先顶一下,今天比较忙,晚点再看~~
120
发表于 2010-1-1 12:55:49 | 只看该作者
马克啊~
121
发表于 2010-1-1 18:55:18 | 只看该作者
嘿嘿,已经到了1930,胜利的曝光就在眼前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 20:45:01 | 只看该作者
1930年俺老爹已经在北京玩地震台鸟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0:44:3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七  孟德尔玩豌豆

一项科学发现的产生都是在一代一代玩家不断的努力下得到的。即便如此,有些科学发现不一定马上就会得到大伙儿的认可,甚至都没人知道。不过,只要是真理,就算当时没有人接受,甚至不知道也没关系,历史总会做出公正的评价,孟德尔的发现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充满波折的过程。

前面说过当年让达尔文感到非常头疼的是地球的年龄,这个问题后来被地质学家解决了。

除了地球的年龄,还有一个让达尔文不能安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玩遗传的玩家,而且这个问题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更加致命。

达尔文认为,生物的进化依赖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而且达尔文更注重变异。他认为造成物种变异的原因就是由于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所谓达尔文燕雀。1835年小犬号到达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这个群岛在赤道上,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由于每个岛地理状况不同,动植物分布也有差别。达尔文在那里看到一种小鸟燕雀。他发现生活在不同岛屿上的燕雀小嘴(喙)长的不一样,嘴的大小和这个岛上可以吃到的食物有关,比如要是这个岛上的植物会结出比较大的果实,燕雀的嘴就长得很大;而另一个岛上没有果子只有虫子,燕雀的嘴就长得完全不一样了。他发现随着环境的不同,鸟的小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观察是达尔文产生进化论思想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起源。在发表《物种起源》以前达尔文为此做了很多实验和考察,主要是对人类驯养的动植物进行考察,比如花或者小狗,只不过这些被驯养的动植物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在选择和变异。

变异如果想一代代地传下去,就要依靠遗传了。但是遗传真的可以做到把由于食物,或者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异传给后代吗?现在大家都知道是可以的,可那时候还不知道,不仅如此,当时还有另外一种遗传理论,叫做“杂交的湮没效应”。这个观点认为,假如变异是能被遗传下去,那怎么才能遗传下去呢?一个发生变异的个体和没有发生变异的同类之间交配,变异是不是会被消灭掉呢?达尔文还真的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感到了危机。

20世纪以前,虽然生物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细胞学、胚胎学还有生理学啥的,由于玩家们有了显微镜,似乎啥都可以看见了。但是唯独玩遗传的还很少。所以弄得达尔文自己都不断责问自己,进化论是不是提出的太草率,太早了。

那啥叫遗传呢?遗传(heredity)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导致亲子间性状相似的种种生物过程的总称。”啥意思?没看懂!其实就是老父亲和老母亲跟他们的孩子(亲子)之间很多非常相似的状况(性状相似),比如脸蛋长得像老爹,还有好多习惯也都特像。造成这些相似的生物过程就是遗传。最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一位可爱的太太生了个大胖小子,结果医生给抱错了,咋办?做亲子鉴定啊。亲子鉴定以前是用血型,现在可以用遗传基因DNA来做,而且肯定不会忽悠人。无论血型或者DNA都是运用了遗传的原理。

在很古老的时代就已经有人对遗传的事情感到好奇,并且开始玩了。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性状的遗传是靠血液完成的,他还说精液就是纯化了的血液。咋啥事儿古希腊都有人玩啊?古希腊人也太厉害了。不过古希腊人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精液在遗传中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哪里是纯化的血液,根本是两码事。

现代的遗传学是属于生物科学的范畴,遗传学(Genetic)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研究基因的传递及其作用方式的生物学分支。”

不过真正的生物学出现以前,遗传学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基本属于不靠谱的瞎猜。但无论如何生物学是人类最早能叫做科学的一门学问。因为我们要吃东西,人又不像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土里的金属或者其他元素变成能填饱肚子的营养。人必须吃蛋白质、脂肪还有淀粉之类的所谓有机食物才能活,所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庄稼,还有轮着大棍子去打野兽,都是为了解决肚子的问题。在种地以及和野兽玩死亡游戏的时候,有些好奇和爱玩的人就开始琢磨这些植物和动物,这种好奇和玩就是生物学的老祖宗。

经过2000多年玩家不断地探索,再加上各种技术的发展,比如x光和显微镜,让玩家能更清楚地看到生物的细节,于是生物学也就越来越好玩了。

人类最早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应该是前面说过的泰勒斯,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还有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的玩家们,他们出于好奇,对各种生命现象做了很多观察,并以他们当时可以做出的判断得出一些结论。那时他们很想寻找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出现的终极原因。中世纪神来了,于是生命毫无悬念的成为神创造的玩意儿,原来生命的终极原因在神那里。后来不太相信神的人又开始玩,他们发现终极原因并不那么重要,亚里士多德当年说过的分类似乎更好玩,而且他们发现了比亚老先生更多的生物。于是去玩分类,还玩解剖。比如蜘蛛或者猫是属于什么纲,什么目,什么属、什么种;把一只狐狸大卸八块,可以研究狐狸的器官和骨骼,看看它咋就这么狡猾,夜里偷鸡的时候居然没有被人发现。这在当时叫做博物学。

把博物学变成生物学这门专门学问的应该是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发现。最早用显微镜看见细胞并且命名的是17世纪英国一个叫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公元1635-1703年)的人,他喜欢玩显微镜。不过那时候的显微镜和现在根本不一样,其实只是把一个放大镜安放在一个架子上,通过带放大镜的架子去看一些小东西。胡克发现,做瓶塞的木栓里有蜂窝状的结构。他把这些蜂窝起名叫细胞cell,这个字来自拉丁文的“小房间”cellula。可胡克并没有搞清这些小房间是咋回事,是200年以后另外两个德国玩家施莱登(Mathias-Jacob Schleiden,公元1804-1881年)和施万(Théodore Schwann,公元1810-1882年),他们用更先进的显微镜把这些小房间里的事情基本搞清,并提出细胞是植物和动物生命最基本的单位。

不过玩家们玩着玩着,又发现许多更好玩的事情,比如青蛙是咋弄出一堆蝌蚪,或者我们吃下去的牛肉馅饼是咋消化的等等。这些就是现代生物学要玩的事情,据说现代生物学的鼻祖应该算到一个德国神父斯帕兰扎尼(L.Spallanni,公元1729-1799年)的身上。他玩的也确实很地道,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玩人工授精和体外消化的人,他玩这些事都是在1799年以前,因为他死于1799年。

有点跑题了,回到遗传上来。

第一个去研究遗传到底是咋回事的应该是前面说过的拉马克,拉马克提出了自身的进化倾向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就是用进废退,还有长颈鹿脖子越长越长的故事。达尔文比较赞成他的理论,在他的《物种起源》里多次提到,达尔文赞成变异就是依靠获得性遗传才成功传给下一代的说法。

不过拉马克主要是从解剖和观察上去研究生物的遗传,所以在遗传学上除了获得性遗传,再没玩出什么新玩意。但是从他那里玩家们看到了进化思想的曙光。

遗传与交配或者杂交有关,拉马克没玩过,不过他不玩有人玩。有一个瑞士的药剂师,他叫让·安托尼·克拉东(Jean Antoine Colladon,公元1755-1830年),他在1820年做了一些白老鼠和灰老鼠的杂交实验。为啥用老鼠做实验不用其他小动物呢?比如小猫和小狗。估计是因为老鼠生孩子比较频繁,一个月就能生一窝小崽子。所以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是喜欢用老鼠做实验,这事儿不知是不是从克拉东开始的。一位现代的科学家罗斯唐对克拉东玩的这些事儿评价说:“这些产生非凡影响的实验给动物遗传学引进了一个‘设备’,这个设备后来得到大量和富有成果的应用。”他说的设备估计就是指用老鼠做实验。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0:4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10-1-2 09:15 编辑

克拉东在实验时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杂交以后,会出现整窝的小老鼠都是白的或者都是灰的,而且这种情况可以维持好几代。遗传学初现端倪。

其实杂交会对生物造成某些改变,老早以前就已经被大家了解,为了得到更高产的稻种,更大更甜的苹果,或者是更有力气的牲口,人类早就会玩嫁接和杂交。但无论果树的嫁接或者牲口的杂交,人们只知道下一代会咋样,再下一代会怎样就不太清楚了,而且好像什么可能性都有,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遗传到底有没有规律,这个答案就需要更大的玩家来回答了。

当达尔文正在为自己的进化论感到郁闷的时候,在英国的东南边,奥地利的一个修道院里,一个人正在默默无闻地玩着一些事情。他的名字叫孟德尔(Johann Gregor Mendel,公元1822-1884年),他在玩豌豆。

孟德尔出身贫寒,家里是很穷的农民,估计最多是个贫农。所以孟德尔小时候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教育,只是在教会学校学习了一些神学。不过农村的生活让他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植物,田野里的庄稼和蔬菜,以及花园里绚丽的花朵十分吸引他。长大以后为了生存他进了家乡的修道院,成为一个虔诚的修道士。但孟德尔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修道院觉得这小子不错,于是把他送到首都维也纳大学去上学。修道院还真是没看走眼,维也纳大学关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让孟德尔如虎添翼。30多岁的孟德尔又回到家乡的修道院,并在一个学校做老师。

在修道院做修士和当老师期间,孟德尔花了很长时间做豌豆的杂交实验。为啥要拿豌豆做实验呢?估计奥地利人比较喜欢吃豌豆(大家也都喜欢吃),开始时他准是想通过杂交培育出一种即好吃又高产的豌豆品种,以造福家乡。可几年下来,另外一些事情却更加吸引了他,那就是杂交以后豌豆出现的不同结果似乎暗含着某种规律,这让孟德尔大为兴奋,他想把这个规律找出来。于是一代遗传学大师,一个伟大的玩家,就在豌豆田里产生了。

孟德尔用了30多种不同品种的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其中有矮种和高种;白皮和灰皮;果实是光滑的和皱皮的等等。豌豆是一种叫做自花授粉的植物,所谓自花授粉就是雄性的花粉和雌性的花蕊长在一朵花上,花粉落在自家的雌蕊上,授粉(动物叫交配,植物就是授粉)宣告完成。所以不同种类的豌豆之间通过自然界几乎是不会杂交的,而且豌豆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植物种类(选择拿豌豆做实验不光是因为好吃)。可孟德尔偏偏把不同种类的豌豆人为地进行杂交,他想看看到底会玩出什么怪事情。

豌豆的成熟期是一年,要想看到杂交的结果必须等待一年,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如果不是对这件事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谁没事去玩这个?这件事没人要他去干,完全是他自己想玩,就这样8年的时间孟德尔在默默地工作中过去了。

经过8年的精心实验和比对、统计,实验结果让孟德尔发现,遗传竟然是有规律的。于是培养新种豌豆造福家乡的初衷被扔到一边,一篇对整个人类的科学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报告《植物杂交实验》在1865年出炉了。孟德尔总结了自己的实验,提出了被后世称之为“孟德尔定律”的两个关于遗传学定律。



孟德尔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在生物遗传学中引入了统计学,也就是数学,就像伽利略和牛顿在物理学中引入数学一样。这么一来,生物看似无法预测的结果,通过数学概率的计算,玩家们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判断。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价孟德尔:“孟德尔的发现的本质在于它揭示出,在遗传里,有某些特征可以看做是不可分割的和显然不变的单元,这样就把原子和量子的概念带到生物学中来。……从物理学近来的趋势来看,这是饶富兴趣的事,因为这一理论把生物的特性化为原子式的单元,而且这些单元的出现与组合又为概率定律所支配。单个机体内孟德尔单元的出现,正如单个原子或电子的运动,是我们不能预测的。但我们可以计算其所具的概率,因此,按大数目平均来说,我们的预言可以得到证实。”丹皮尔说的原子和量子的概念,就是数学。

另一个最可贵的贡献是,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孟德尔的工作被后人称为是与施万细胞的发现以及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可以相提并论的杰作。

不过这些美好的赞誉可怜的孟德尔自己并不知道,默默无闻的孟德尔把自己的实验报告在当时的一个博物学会上宣读以后,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虽然那些博物学家们也一个个满腹经纶,可对孟德尔云里雾里的数学描述几乎都没听懂。后来他又把实验报告寄给了当时非常著名的植物学家德国的耐格里。耐格里也不懂数学,结果草草看了一遍孟德尔的报告,根本没在意。自己多年实验的结果如此悲惨,弄得孟德尔非常灰心。不过他命好,1868年被任命为修道院院长,当官了。当官以后他也没有闲工夫去玩遗传实验,这样孟德尔的伟大发现被淹没在一群不懂数学的玩家手里。

直到20世纪开始的头一年,1900年,有三个生物学家几乎在同时发表文章声称自己独立发现了遗传定律。当出版机构在核查文献时,偶然发现,在35年前,有个叫孟德尔的修士早就有关于遗传定律的详细报告,孟德尔在这时候才被大家重新发现,从此遗传学也走上了更加辉煌的道路。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0:50:11 | 只看该作者
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从那时到现在正好是110年:)
126
发表于 2010-1-2 04:20:18 | 只看该作者
112# 老多
我是在这里看到一出戏剧,叫做Let Newton Be! (http://www.menagerietheatre.co.uk/productions/current/newton/),里面就是把所有牛顿曾经说过或者发表过的话,连成了一部戏剧,其中有我讲到的那几个情节。

多老师,我知道的还有,牛顿当时玩儿的很起劲儿的那个三棱镜,现在蜗居在剑桥大学科学历史博物馆的小房子里,每个周末都会有些小孩子被爸爸妈妈带去看,有的小孩不过2,3岁。我想牛老先生应该感到欣慰……?

你需要些咋样的原文材料呢?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8:20:20 | 只看该作者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哈哈,太好玩了
128
发表于 2010-1-2 21:07:1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伟大的大陆漂移学并不是那么古老的事情!在我初中读地理的时候,我只知道大陆是慢慢飘移的,以为这个很天经地义,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的偶然和辛苦的探索!而且时间上离我这么近~~    是我以前缺少探索的精神呢?还是老师教的让我觉得毫无疑问呢?
129
发表于 2010-1-2 21:08:57 | 只看该作者
O(∩_∩)O哈哈~多多老师的书让我开始反思了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0:20: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10-1-4 02:49 编辑

第十八章 玩出来的飞机和火箭

人类如今已经实现飞上蓝天,飞出地球的梦想。我们要感谢那些具有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顽强精神的玩家,是这些极为普通的,甚至在当时并不受人待见的玩家让人类梦想成真。


2009101,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威武的代表不同军兵种的飞行方阵从天安门上空飞过,其中有歼击机、轰炸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直升机等各种机型。

坐飞机现在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坐在舷窗边俯瞰身下美丽大地的感觉,那叫一个爽。

除了飞机还有火箭。30多年前的19779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一枚巨大的火箭腾空而起,这枚取名叫泰坦号的火箭搭载着的一个800多公斤重的小东西“旅行者1号”无人探测器,它将飞出地球,奔向遥远的星际空间。30多年过去了,1979年它拜访了木星,1980年拜访了土星,接着继续往前飞。如今科学家仍然可以通过微弱的电波知道这个小东西的位置,它现在距离太阳140亿千米,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并且正以每秒17.2千米的速度向太阳系以外的蛇夫座方向飞去,据说几万年以后会和一颗编号为AC+793888的恒星擦肩而过。

此外,如今太空旅行也成了一种赚钱的买卖,已经有好几个有钱人实现了自己的太空梦。

飞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

每当我们看着翱翔在天空的雄鹰,或者院子外面树林子里自由自在飞来飞去的小麻雀,大家都会对这些会飞的生灵感到非常的羡慕。远古时代的人也和我们一样,他们也非常羡慕这些会飞的家伙。而且古人对它们的羡慕可以说到了非常敬畏的地步,已经不是羡慕,而是崇拜。古人把一些会飞翔的动物作为图腾来祭拜。比如古代的匈奴人、契丹人和女真人都崇拜鹰,傣族人崇拜孔雀。西方人也特别崇拜鹰,这种崇拜甚至延续到了今天,比如现在西方国家的国徽图案上出现鹰的图像比比皆是。

另外人们对天上闪烁的星星,还有那个挂在天幕上,讲述着阴晴圆缺故事的月亮也充满了好奇,大家都很想知道小星星和月亮上到底是个啥样子,是不是也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一样,有花有草,有各种生灵呢?于是对天的崇拜也在人类的记忆中成为千古之谜。

除了对鸟儿和天空的崇拜,人们还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甚至飞出地球,去亲眼看看星星和月亮。人类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几千年前就有人创作出许多美好的关于飞翔的故事。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中,天使是长着一对翅膀的人,他们可以自由地飞翔在天地之间,为地上的人们传达天神的旨意。不仅有会飞的天使,古希腊的各路神仙玩得更先进,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玩时空转换。因为这些神仙并没有长翅膀,他们想去哪里,在一瞬间就可以到达,似乎不需要时间这个概念。中国的神话也是玩的这个套路,只是还需要一点点时间。玉皇大帝的各路神将是驾着云在天地间穿梭,孙悟空也要翻个跟头才能飞出十万八千里,还有偷了灵药飞上广寒宫的嫦娥。从因果关系上看,还是中国的玩法比较接近正常的思维和视觉效果。

这些是神话故事,有些人也许被这些故事深深吸引,再加上对飞在天上的各种小鸟实在羡慕的不行,他们真的试着玩起飞翔来了,而且越玩越出彩,就连伽利略小时候也给自己浑身绑上翅膀想试试飞起来的滋味,结果给摔了个鼻青脸肿。

那究竟是谁让人最终可以飞起来的呢?要实现飞的理想,当然需要玩家们丰富的知识,但仅仅凭着知识却是完全不行的。实现飞的理想还要靠玩家们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顽强的精神。正是那些具有超越时代精神的,顽强的玩家让我们飞了起来。

地球上会飞的动物有很多,根据古生物学的研究地球上第一个飞起来的是昆虫,大约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第一批昆虫飞了起来,古生物学家发现过约3亿年前蜻蜓翅膀痕迹的化石。第一个飞起来的脊椎动物是2亿多年前的翼龙,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样子有点像蝙蝠。翼龙是中生代空中的霸主,白垩纪最可怕的霸王龙因为没有空中优势都不是它们的敌手。现在翅膀上长着羽毛飞在天上的老鹰和麻雀是鸟类。在辽宁北票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据说是现代鸟类的祖先,从这块化石中的鸟还会飞的时候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1亿4千万年。

开始人们对会飞的生灵很好奇,经过仔细地观察,人们发现鸟不就是长了一对翅膀吗?只要有翅膀我也可以飞!可真的没长咋办?没长不要紧,安一对。于是有人就模仿鸟儿,安上翅膀想试试,和伽利略一样。这个实验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人的个头太大,起码也1多高,按鸟儿的比例无论是自己长翅膀还是安上一对翅膀,都要弄一对3多长的翅膀,这么大的翅膀胳膊都动弹不了,不摔下来才见鬼。

不过这也难不倒玩家,自己飞不行,那就另想办法,于是有人想出会飞的飞行器。第一个飞行器应该是咱们中国的孔明灯,如果这个名字就是当时开始叫的,很可能是三国的孔明(公元181-234年),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是利用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现象玩出来的。空气受热上升孔明咋知道呢?这在当时应该是个非常容易了解的现象,比如烟囱里的烟肯定是往上冒,炖肉的时候热气也是一个劲儿地往上冒。1783年两个法国人玩出了热气球,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把人带上了天空。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玩法是利用比空气要轻一些的热气。可有一些玩家,他们想玩比空气要重的飞行器。自从热气球上天又经过将近200年,两个美国佬,莱特兄弟终于把一架比空气重的飞机弄上了天,从此飞机的历史开始了,也有了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威武的飞行编队。

玩家从学着鸟儿飞到造出飞机,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可这些飞行器都是飞在空气中,没有空气飞机就歇菜了。要想像嫦娥一样飞到月亮上去,这样的飞行器是另外一拨玩家玩出来的。

飞出地球的梦想在以前,尤其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出现,人们对地球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前,只能是凭空想象。所以中国嫦娥的故事和欧洲人相信耶路撒冷的锡安山就是通往天国的天梯一样,都是美好的想象。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0:21:52 | 只看该作者
要想飞出地球,首先要有一个能达到相当速度的飞行器,这个速度起码是每秒8000,是音速的24倍多。为啥要这么快呢?这是因为在地球的引力下,只有这么快才可以逃离地球。想玩飞出地球确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儿,不过还是有人想玩。开始这些玩家是凭着想象,比如法国的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公元1828-1905)写过两部飞向月球的小说,鲁迅先生还翻译了其中的《月界旅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科幻作家在他《从地球到月球》这篇小说里描述的飞弹发射场,竟然和现在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几乎在同一个位置上。还有一位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ge Wells,公元1866-1946年)也写过关于飞出地球的科幻小说,他那个透明的《隐身人》是当年很多小孩子非常羡慕的人物。

不过有一个人还真的凭着想象以及来自前辈的知识,玩出了可以飞出地球的理论,为后来的航天飞行奠定了基础,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俄国航天之父的,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E Tsiolkovsky,公元1857-1935年)。

这个普通而又神奇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小时候是个病猫,身体很不好,耳朵也不好使,所以没上几年学就辍学了。可他辍学和我们现在因为穷而辍学的孩子不一样,他家还算有钱,属于中产阶级,所以他妈妈在家教他自学一直到16岁。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为他的家乡,莫斯科南边偏僻的乡村里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师,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在中学教书的几十年里,齐奥尔科夫斯基除了和孩子们玩,教他们数学和其他知识以外,他就一心一意地琢磨各种关于飞行的事情。飞机是在空气中飞行,要想飞出地球要解决几个非常要命的问题,一个是没有空气怎么飞;另一个问题是多快的速度才能飞出去。19世纪人们对地球的了解已经比较清楚,砸了牛顿一下的苹果已经让大家知道地球是具有强大引力的,在引力的吸引下想逃出去不容易。此外人们也已经知道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没有空气。不过这事难不倒贪玩的玩家,科学家的理论和科幻作家的作品让齐奥尔科夫斯基看到了希望。齐奥尔科夫斯基认真研究了牛顿万有引力和第三定律(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1903年他的一部著作《利用反作用力设施探索宇宙空间》发表了,在这本书里齐奥尔科夫斯基首先提出了利用液氧和液氢做为燃料的多级火箭的理论,他还计算出进入地球轨道的速度是每秒8000。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有宇宙火箭最基本的理论。可齐奥尔科夫斯基当时只是一个中学老师,他没有钱也没有能力真的去玩这些事,所以书是写了不少,就是没有一样去亲自实践过。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的理想在二十多年以后实现了。

齐奥尔科夫斯基没玩,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却有人真的在玩,他就是美国的大玩家高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公元1882-1945年)。高达德也是一个教师,不过是大学教授。他年轻的时候看过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这个故事让高达德兴奋极了,他也想尝试一下星际战争的味道,可怎么才能跑进那个星际空间去呢?提出这个问题在当时简直就和疯子说梦话差不多,那时候飞机刚刚发明没几天,想飞出地球简直是做梦。所以高达德这个超越时代的玩家,根本不受待见。不过他超级顽强,还有一个好爸爸,他爸爸是个精通机械制造的人,受老爹的影响高达德也不差,不管人家怎么说,他开始动手了。

那时候虽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已经发表,可高达德没看见,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在玩。他也同样琢磨出多级火箭和用氧气和氢气做燃料的方法,这小子太玩命,玩着玩着生病了,和他妈妈一样得了肺结核,医生宣布他还能活两个星期。不过也许是老天爷觉得不能让这个玩家那么快就死了,两个星期以后他又开始玩了。1926316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那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片雪地上,一枚火箭射向蓝天,虽然这枚火箭还没有二踢脚飞的那么高,可那是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这次发射让玩家们终于找到逃出地球的真正办法了。高达德被公认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为纪念这个顽强的玩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主要基地命名为高达德航天中心

如今我们中国造的战斗机、轰炸机还有民航飞机都已经翱翔在蓝天上;中国造的嫦娥1号也飞翔在月亮姐姐的上空,我们的航天员也已经走出太空舱,迈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不过,我们这些伟大的成就一定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回过头去看一看,我们会非常惊讶地发现,1903年,在俄国那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当中学老师齐奥尔科夫斯基正在油灯下研究怎么才能走出摇篮,飞向更广阔宇宙的时候,我们中国却还是大清王朝叫做光绪29年的时代,那一年在北京正阳门的东侧刚刚建立起一个建筑: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中国的老百姓还拖着大辫子,穿着马褂,也许站在菜市口的路边欣赏着正在被杀头的革命党人的惨状。所幸的是在那个时代把我们中国带进科学的许多玩家已经出生,是他们让中国最终摆脱了愚昧,但他们是如何让我们摆脱愚昧的,又是什么让我们摆脱愚昧的,而我们又为什么会比人家晚了这么多,关于这些事情是不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回顾和思考一下呢?
132
发表于 2010-1-3 23:55:18 | 只看该作者
131# 老多
先顶一下~~O(∩_∩)O~
133
发表于 2010-1-4 00:50:11 | 只看该作者
131# 老多 "如今我们中国造的战斗机、轰炸机还有民航飞机都已经翱翔在蓝天上;中国造的嫦娥1号也飞翔在月亮姐姐的上空,我们的航天员也已经走出太空舱,迈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
咱们中国现在也开始制造飞机了。我们之前都是买人家的飞机和发动机的,现在虽然造了飞机,发动机还是得买人家的,目前是买GE的产品。英国的罗罗公司(Rolls Royce)其实也是发动机制造大牛,但他们不看好中国的大飞机,没怎么花精力争取我们的订单),不过我还不知道有多少、哪里的订单。玩儿这个需要很多技术和知识,需要精锐部队。我记得中国航空总局好像来英国大学招人,希望能网罗回家一些在经济危机下失意的优秀学生,不知后来怎样。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01:09:1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章  会玩也会赚钱

贪玩的玩家们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只是像小鸟天生爱唱歌一样,挖空心思地去探索自然和天国里的秘密。自从科学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以后,玩家的命运开始改变了。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因为玩家很能干,还在于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17世纪以前,玩家们无论玩什么,基本都是为满足自己心中的好奇,还没人想到要造福人类,为人类谋幸福这样的实用目的。比如哥白尼研究天体,提出日心地动说,完全是由于他的好奇,他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地球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或者托勒密说的那样是宇宙的中心;还有伽利略研究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到底哪个先落地,那是他觉得亚里士多德当年说的似乎不对;包括牛顿研究万有引力,他也没想到后来会用这个定律找到那颗遥远的海王星。总之这些玩家无论玩什么花样都没有太实用的目的。就像开普勒在400多年前说的那样:“我们并没有问鸟儿唱歌有什么目的,因为唱歌是它们的乐趣,它们生来就是要唱歌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应该问人类为什么要挖空心思去探索天国的秘密……自然现象之所以这样千差万别,天国里的宝藏之所以这样丰富多彩,完全是为了不使人的头脑缺乏新鲜的营养。”玩家基本属于缺乏营养的浪漫的空想主义者。

不过从18世纪开始,不一样了。

在我们大清帝国的乾隆年间,英国发生了一场革命——工业革命。1736年,北京的紫禁城正在举行隆重的乾隆皇帝登基大典的时候,在几万千米以外英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他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之一,发明家瓦特(James Watt,公元1736-1819年)。前些时候,听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讲古董,据他说,内画鼻烟壶在乾隆年间到了登峰造极的时代。也许一位中国的老爷们儿,欣赏着刚刚买来的精美的内画鼻烟壶,捏着鼻子美美的吸了一下,打喷嚏过瘾的时候,几万千米以外,有个人发明了蒸汽机。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也是欧洲进入了工业革命的60年。那是一个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时代,各种各样全新的玩意儿纷纷从玩家的手里出现,那时候的玩家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心中的好奇而玩,他们开始明白科学是可以造福人类的。

工业革命并不是在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工业革命的玩家是要给前辈的玩家们磕头鞠躬的。只是前辈的玩家万万没有想到,他们那些因为好奇而空想出来的浪漫而又奇妙的定律或者理论,竟然成为工业革命时代玩家们那些非凡发明的奠基石。比如伽利略,他在比萨教堂里摸着自己的脉搏发现摆的等时性,成就了后来瑞士精巧的钟表匠;而他发明的望远镜,当时被一些顽固的人视为施了魔法的窥探镜,更是让我们这些地球上可怜的生灵终于可以看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绚烂的图像。此外,工业革命玩家们的发明,不仅仅是科学的延续,还为许多伟大的玩家带来了数不清的银子,直到今天发明还在造就着一批又一批新的富翁。

历史学家都把蒸汽机的出现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如今的90后很可能都不知道蒸汽机是个啥家伙。2005年中国的蒸汽机车正式退役。如今在呼伦贝尔满洲里附近一片草原上,有一个苍凉的景象——蒸汽机车的“坟场”。在落日的余辉中,几十辆巨大的蒸汽机车在那里闪着最后的光亮,这些退役的英雄们将慢慢地在那里腐烂。就是这些即将腐烂的钢铁巨人启动了工业革命的车轮,并带着我们走进了现代。

发明蒸汽机瓦特功不可没,不过传说中瓦特因为看见开水顶起锅盖,发明蒸汽机的事应该只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他不是蒸汽机的发明人。蒸汽会顶锅盖的事儿,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玩过,只不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蒸汽第一次被人拿来使唤,是炖小鸡的蒸汽锅,也就是我们现在叫高压锅的东东。据说是个法国工程师发明的,他叫巴本,是英国大物理学家波义尔(Robert Boyle,公元1627-1691年)的助手(波义尔是把原子论从古希腊给掏回来的科学家之一)。巴本发明了第一个高压锅以后,接着玩出世界上第一个活塞蒸汽机,那是17世纪末的事情。不过没过几年的功夫,真的蒸汽机就发明了,那叫纽可门蒸汽机,是英国玩家纽可门(Thomas Newcomen,公元1663-1729年)发明的。而且很快被用在很多地方,大家一阵欢呼。不过纽可门机又笨又危险,干着干着活经常罢工,这时候瓦特出现了。

瓦特当时还是格拉斯哥大学里一个穷工友,人家让他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不过瓦特是谁啊,他一看这机器就觉得不行,于是琢磨开了。瓦特那时候虽然是个大学的工友,可别忘了他还是个玩家。他爸爸有一个专门制造船上各种小零件的工厂,这小子从小就看着老爹和工人们干活,心里非常好奇。他偷偷把工厂里好多工具都拿回家去玩。不过他爸爸比较宽容,见他偷了工具没揍他,而是告诉他,这些归你了,但以后不许再拿大人的东西。不但如此他爸爸还陪着小瓦特一起玩,有这样的爸爸和这样的孩子,不是玩家是啥?瓦特的贡献是把纽可门的蒸汽机加上了分离的冷凝器,使本来不是很完美的蒸汽机成为推动世界的原动力。瓦特的墓碑上这样写着:“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

瓦特不仅发明了蒸汽机的冷凝器,他还有很多很多的发明,1800年他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格拉斯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他还从他的发明专利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蒸汽机的出现让世界彻底改变了模样。以前从山西运一车煤到北京,不但时间长,而且一路上可能要累死好几头驴。有了蒸汽机车,别说一车煤,就是原来的一百车一千车也不用再去找一头驴帮忙了。不过蒸汽机是个污染大户,自从人类明白污染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的时候,蒸汽机车就纷纷睡觉去了。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蒸汽机还有瓦特,就像瓦特墓碑上说的,它不仅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同时解放了人类处理一切难题的大脑。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01:12:12 | 只看该作者
蒸汽机发明以后,火车开始满地跑,蒸汽机安装在船上,船也越跑越快。不过蒸汽机并没有让玩家们躺在上面睡大觉,他们玩得更起劲了。加上用石油分馏汽油、柴油等技术的发明,到了19世纪末,戴姆勒(Gottlieb Dainler,公元1834-1900年)获得世界上第一个高速内燃机的专利证书,本茨(Carl Benz,公元1844-1929年)用四轮马车改装的第一辆汽车也开出来了。1926年戴姆勒和本茨的公司合并,直到现在还让人眼红红的戴姆勒本茨公司隆重登场。1892年福特(Henry Ford,公元1863-1947年)玩出美国的第一辆汽车。

1819世纪电学、化学、医药学等的发展,让玩家们不断玩出各种新花样,现在这些新花样中有很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新玩意儿也让玩家们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也是全世界玩得最邪乎的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公元1847-1931年),留声机、电灯泡、电影等等一共1300多个发明统统是他玩出来的,一辈子能玩出这么多发明的,自爱迪生以后还没有第二个。亨利(Joseph Henry,公元1797-1878年)发明电报机,接着莫尔斯(Breese Morse,公元1791-1872年)发明电报码,新闻从此真的成了新闻,要是没有电报英国发生的事情,美国的报纸起码要一个星期以后才知道;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公元1847-1922年)发明电话,再一次把世界变小;19世纪末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公元1874-1937年)和波波夫(Aleksandr Stepanovich Popov,公元1859-1906年)同时发明了无线电报,我们现在用的摩托罗拉、诺基亚还有iPhone,这些已经统治我们生活的东东都是从无线电报而来。

化学的进步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也非同小可。塑料是我们现代生活不能没有的一种基本原料,买菜、吃饭、睡觉、装修还有汽车、飞机、手机、电脑、MP3都离不开塑料。三聚氰胺是一种很高级做出东西很漂亮的塑料,不过最好不要弄到牛奶里。第一种能称之为塑料的赛洛洛,是由一个美国印刷工人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公元1837-1920年)在1870年取得的专利,从此让塑料走进人们的生活。还有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公元1833-1896年)的火药,不但可以装到炸弹里,当然也能更有效地开采矿石,不过无论如何造炸药对和平是极大的威胁。于是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了,他想用奖励科学的办法赎回炸药造成的所有罪孽。

医学在19世纪末也被玩家们大大发展了,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公元1845-1923年)偶然间从无缘无故曝了光的底片中,发现了X射线,X光不但成了放射医学的开端也让原子物理学走向现代。阿司匹林以及各种合成的药物把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拜耳和许多制药厂打造成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而谁也没想到的是,阿司匹林在发明100多年以后,医生们又发现了它新的功能。

可这些玩家怎么就能赚到钱呢?

18世纪末,随着欧洲许多国家,包括美国纷纷颁布专利法,有了专利的保护,玩家们不但可以尽情地玩,而且还可以通过专利赚钱了。无数的专利申请像雪片一样飞来,“英国1880-1887年每年授与的专利为3万件,1908年仍然为1.6万件。法国从1880年的6000件增加到1907年的12.6万件。德国从1900年的9000件增加到19101.2万件。美国也从1880年的1.4万件上升到1907年的3.6万件。”(摘自丁建定《世界通史·近代史卷》)那时候在专利局里打工的打工仔估计都给累得够呛。

瓦特、爱迪生、贝尔等等,专利给他们挣了大钱,这没啥好妒忌的,但是,如果没有专利他还会赚钱吗?又是谁想起用专利这个东东的呢?

专利Patent,其实在拉丁语和英文词典里很早就存在了,拉丁语的意思是公开的意思,而英语最早的意思是君主授予的一种权利。这个词咋就成了现在的专利呢?



这应该就像古希腊人们尊重那些站在路边吐沫星子乱飞,争论到底是地球转还是太阳转的玩家一样,是从人们对玩家,对知识的尊重开始的。

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解释:“现代专利的意义主要限于为发明而授予的某些权利。这些权利一般就是在一定期间内对专利对象的制作、利用和处理的独占权。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包括:给发明以报偿奖励以刺激发明活动,鼓励将发明公开,使公众能够掌握这种知识;促使发明项目的生产利用。……15世纪,在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国家最早有了专利,是专利的起源。据说1421年佛罗伦萨共和国发出了第一个专利证书。

那么瓦特如果没有申请专利,他把自己发明的技术秘而不宣,会赚到钱吗?肯定是不会的。他如果秘而不宣,蒸汽机不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也许只是他们家院子里织布机的动力,除了能给自家赚点吃喝钱,这个大怪物不会有啥大用处。而他如果只顾了自己赚钱,成天忙着开机器织布或者修理机器,他就没时间去玩其他的发明了。

很难想象,全世界只有爱迪生一家人家里点着电灯泡,而我们还都点油灯。发明家申请了专利,蒸汽机和灯泡不但成了改变世界的动力和照亮夜晚的明灯,也为瓦特和爱迪生赚到了更多的钱。因为他们的专利一经公布,任何一个希望用专利的人或工厂都可以使用,条件是要付一定数量的专利费,发明家从专利费中得到利益。这样看起来那些付专利费的人是傻子,但就是这些傻子让整个世界享受到了瓦特和爱迪生的发明所带来的快乐。不仅如此,瓦特和爱迪生把从专利赚到的钱继续用来做更多的发明,不但发明了更多的玩意儿,所有的发明还为后来的玩家奠定了基础,让我们的世界有了今天的进步。

这样的事情似乎在中国是不被传统接受的,中国人的习惯是把自己玩出来的一些东东秘而不宣,或者只传子不传女等,比如神医的秘方,铁匠绝妙的经验,以及各种葵花宝典里的秘密。秘而不宣倒也罢了,这个人一死也就再没人知道。传子不传女可就有点惨了,万一哪位受了真传的儿子没生儿子只生了一堆胖丫头,于是好不容易传了好几代的秘密也从此消声匿迹了。而且没人尊重知识,还有多少人想去玩呢?
136
发表于 2010-1-4 23:15:10 | 只看该作者
咱中国古代如果哪位受了真传没生儿子,只生了一堆瘦丫头。。。O(∩_∩)O哈哈~也一样
137
发表于 2010-1-4 23:16:2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人类没有男女歧视,进步得肯定会快非常多,因为女生是非常聪明的!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23:53:4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人类没有男女歧视,进步得肯定会快非常多,因为女生是非常聪明的!
乐鸭鸭 发表于 2010-1-4 23:16

哈哈,鸭鸭对男女问题比较愤慨哈,其实玩家里也有很多女孩子哦,比如赫歇尔的妹妹,居里夫人,后面还会说到一位,注意看,她们确实很聪明,和鸭鸭一样哈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00:25: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章 玩出一个宇宙大爆炸

根据不久前的一则报道,科学家已经推算出我们生存的宇宙是在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以后产生的。大爆炸,这个听起来如此令人心惊胆战的可怕理论目前已经家喻户晓。这是谁玩出来的呢?

在十一章里说过的赫歇尔,他在试图寻找恒星周年视差的时候一不小心发现了太阳系里一颗新的行星天王星。天王星发现以后,玩家们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又在笔尖上算出了海王星,这是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天文学上最值得骄傲的两件大事。

但恒星的周年视差还是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周年视差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哥白尼错了,可那时候已经有大量的观测事实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着太阳转,大家对哥白尼的理论已经深信不疑,所以只有是第二种可能,那就是恒星距离非常远,比以前想象的要远得多。于是不死心的玩家们继续顽强地玩下去。

赫歇尔没有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18世纪时赫歇尔虽然已经制造出一台很大的望远镜,但精度还不够,那时候用最优秀的望远镜观察周年视差,精度只能达到2角秒。1角秒是1度的360分之一,1角秒的位移,就如同站在北京的东直门看首都机场两只并排站在电线上的麻雀,肉眼能看见就不错,根本本别想看出是一只还是两只。后来发现,距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比邻星,这颗星距离我们也有遥远的4.2光年,它的周年视差是最大的,可也只有区区0.76角秒,所以赫歇尔的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发现的。为这事儿玩天文的玩家们又玩命地努力了将近一个世纪。

19世纪上半叶玩家们继续顽强地观察着,在玩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恒星周年视差终于被发现,这个发现是由德国和英国的几位天文学家几乎同时做出的,计算和观测最准确的应该属于德国天文学家白塞尔(Friedrich Wilhelm Bessel,公元1784-1846年)。周年视差的发现一方面彻底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是正确的,玩家们经过300年艰难的探索,哥白尼终于可以瞑目了。另一方面也让玩家们明白了,宇宙原来是如此之大。

发现恒星周年视差全都要仰仗望远镜的进步,1845年英国伟大的罗斯伯爵威廉·帕森斯(William Parsons1800-1867年)制造出口径1.84的大型望远镜“城堡”,天文学家用这样大型的望远镜看到了夜空中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彗星已经不再是根大笤帚,简直就是一个长发飘飘的仙女;木星周围飘着几颗小星星,忠实地围绕着巨大的木星转;土星周围原来还有一圈如此美妙的光环;本来只有一个小亮点的地方,人们看见了如同飞舞的彩蝶一样五彩缤纷的星云还有星系。这些新的发现让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宇宙到底是什么?那些奇妙的图像意味着什么?那里到底是些啥东西,里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天文学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成天对着夜空数星星了,他们要玩新的事情!那就是天体物理学。

玩家们想知道,组成那些神奇图像的到底是些啥玩意,它们是怎么来的,而那些东西和我们的地球、太阳一样吗?或者有什么关系?一个个巨大的问号让玩家们兴奋起来。想了解那么遥远的地方都有些啥玩意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按说是不可能的。

那时候还没有光年的概念,不过已经大致知道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古希腊亚历山大缪塞昂的埃拉托色尼在2500年前就做出过判断。所以那时对比邻星距离的描述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27.2万倍,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1.4亿千米。这么老远,谁也不可能带着把锤子,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跑27.2万个来回,敲一块石头下来,拿回地球研究研究啊。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公元1798-1857年)就说过:“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孔德是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19世纪是人类从神学解脱出来,走向科学的时代。他同时认为这个阶段人也会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也许正是由于这个想法他说了上面那句话,他说的也没错。可孔德的话说了还不到50年,玩家们就找到办法了!

难道真的有谁本事这么大,跑几光年,去了一趟外星球?

玩的心态就是不受任何束缚,放开想象力,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玩家不是不承认知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但他们更崇拜创造的无限性。就像我们小时候,会玩的小朋友肯定不会因为过家家没有真的炒菜锅而烦恼,他会用可以代替的小东东当成一个炒菜锅,然后做饭给大家吃。虽然那个小东东并非啥炒菜锅,但小朋友完全可以像真的炒菜一样去体验这个间接和虚拟的过程。而从这个儿时虚拟的实验中得到的印象也许会跟随他一辈子,说不定几十年以后他就是哪家著名餐馆里最棒的特技厨师。找到了解外星球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办法也是这样,也不是谁真的拿着锤子去了一趟外星球,而是运用了一些间接的办法。

间接的办法要感谢前辈科学家留下的遗产,首先是牛顿。牛顿已经发现,太阳发出的光线是可以被分开的,他利用一块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了很多条不同颜色的光谱,就像我们看到的彩虹一样,这就是光谱学。而19世纪德国一位叫夫琅和费(Joseph Fraunhofer,公元1787-1826年)的物理学家在观察太阳光谱的时候发现其中有许多暗色的线条,这些暗线今天就叫做夫琅和费线。

什么叫夫琅和费线呢?夫琅和费是个大玩家,玩了一辈子,玩得连老婆都忘了娶。他是德国一个玻璃匠的儿子,继承老爹的衣钵,成年以后自己也成了一个光学玻璃厂的经理。他就喜欢琢磨玻璃,一辈子玩出很多非常好玩又实用的东西,夫琅和费线就是其中之一。牛顿是第一个把阳光用三棱镜分成光谱的人,夫琅和费觉得牛顿玩的不够过瘾,他发明了一种能把光谱分得更细的多棱镜。这一下他发现,太阳的光谱被很多黑色的暗线给截断了,咋会有这么多黑线呢?夫琅和费不知道,可他没就此罢休,他很仔细地把这些线给记录下来,并且测出这些暗线的波长。夫琅和费把576条暗线编成一张表,这就是夫琅和费线。

虽然夫琅和费没搞清这些暗线到底是什么,几十年后,一个叫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公元1824-1887)的德国物理学家终于搞明白了。基尔霍夫除了玩电他还玩火,他用火焰去烧食盐的时候发现了所谓基尔霍夫定律,其实就是物质在燃烧时发射或者吸收光谱的规律。比如我们在造烟火的时候,烟火里放点钠,就会放出漂亮的橙色烟花,放钡就是绿的,放钾就是紫色等等。不同颜色其实就是不同波长的光。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中燃烧不同物质产生的光谱和夫琅和费线进行比较以后发现,夫琅和费线和许多物质光谱是吻合的,只不过是它们的吸收线,所以是暗线。这下大家突然明白了,原来太阳光谱的这些暗线正是某种物质燃烧时留下的痕迹。按照这些暗线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太阳里头有啥东东在着火了。于是玩家们在太阳里找到了钠、镁、铜、锌等等正在着火的各种成分。太阳是这样,其他恒星怎样呢?把太阳光谱线中和恒星光谱中的夫琅和费线进行比较以后,其他恒星里藏的啥东东也都被玩家们发现了。阳光和星光光谱中的暗线线像指纹一样,就是星球上含有什么物质的铁证,于是星星上有什么物质就让玩家们给玩出来了,光谱成了认识星星的葵花宝典,孔德的预言从此靠边站。

18世纪40年代以前,由于没有其他好办法,天文学家看到的所有天文现象只能画在纸上。比如赫歇尔画的那张著名的银河系模型图。1839年又有一件事大大地帮助了天文学家,那就是照相术的发明。法国人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公元1765-1833年)首先发明了照相术,他拍了地球人有史以来第一张照片。不过涅普斯的照相术不实用,是另一个叫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公元1789-1851年)的玩家让照相术变成大家都可以玩的玩意儿——银版摄影术。

达盖尔原来是艺术家,画家,最擅长画舞台背景,画的非常出色。他还办过个人画展,估计把法国舞台背景的活儿都给揽走了。后来他对涅普斯的摄影术发生了兴趣,涅普斯玩不成以后,达盖尔继续玩,结果让他玩出了大名堂,并且让法国政府收购了他的专利。这样摄影术被公之于众,成为大家都能玩的玩意儿了。据说1846年外国人首先把摄影术带到了中国的广东,后来传到清朝的朝廷里,慈禧太后不喜欢摄影,觉得那是一种妖术,会把灵魂给摄走。这时候已经是20世纪初,离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只有不到50年的时间,可见当时中国是个啥样子。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00:2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10-1-5 01:15 编辑

摄影术发明没有多久就被欧洲的天文学家喜欢上了,他们兴奋地把望远镜和照相机连在一起,一张张太阳和星星的照片呈现在照相纸上,以往需要天文学家左眼盯着望远镜,右眼看着画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大口径、高精度的望远镜;恒星的光谱分析以及和照相术的结合,让玩家们对恒星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他们已经可以对恒星的表面温度、物质构成等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探索和研究。根据光谱的特征还可以像生物学家给植物分类一样给星星分类了。玩家们想,既然星星可以被分类,那它们是不是也和生物一样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呢?宇宙演化理论,玩家们又有的玩了,而且一直玩到了今天。

对宇宙了解得越多,玩家们的问号和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玩家们知道,不能再去问那是为什么,就像几千年前的古人,问为什么的结果是请来了伟大的神灵。这时候的玩家已经明白伽利略的办法是对的,要问怎么了。问怎么了你才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当你知道怎么了,那么为什么的答案也就越来越近了。要想观察和实验,就必须有更多更可行的方法。一个关于声音的发现又让玩家们和天文联系了起来,那就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公元1803-1853年)发现的多普勒效应。多普勒发现,一个正在发出声响的物体,比如正在疯狂叫着的上课铃,也就是所谓声源,向聆听者迅速靠近时,声调会逐渐变高,而声源离聆听者而去的时候,声调会降低,这是声波受到压缩和拉伸引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拉着汽笛的火车,当火车迅速向你开过来的时后,汽笛声会变得越来越尖利,而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往远处开去以后,声音就会逐渐低沉下来。现在警察在马路上测超速的探头,就是运用多普勒效应制作的,想骗警察已经没有可能。多普勒真是太伟大了,他的发现不但给玩家,还给警察提供了查超速的绝招。

不过有人会说,火车尖叫着冲着我来,这事儿早就知道,可这和天上那些星星有啥关系呢?

多普勒同时发现,这个效应不但在声音上有效,光也如此。当发光体靠近时,光谱会向蓝色那边移动,相反就会向红色移动。蓝色意味着频率更高的光,就像声音越来越尖利。这个现象叫蓝移。红色光则相反,意味着频率低,所以叫做红移。只要把恒星的光谱和太阳的光谱进行比较,因为太阳光和地球的距离不会发生变化,就可以看出这颗恒星是在蓝移还是红移。这样天文学家通过光的多普勒效应,可以了解恒星与我们之间到底是靠近还是离开。通过比较,玩家们发现了原来恒星并不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原地不动,夜空中那些看起来亘古不变的星星是在到处乱跑!

多普勒是怎么样一个玩家呢?他1803年出生在奥地利美丽的城市萨尔斯堡一个比较富裕的石匠之家,可由于小时候身体很弱,没有继承祖业。萨尔斯堡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筑和精美的雕塑随处可见。萨尔斯堡是音乐之都,是莫扎特的故乡,也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做为一个音乐之都的石匠之家,多普勒小时候必然受到浪漫音乐和严谨石刻的熏陶,虽然身体不好,玩的细胞肯定布满全身。后来多普勒成为一个数学教授,他既是一个严谨的老师,也是一个贪玩的玩家。他曾经因为考试过于严格被学生投诉,他还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造过许多精巧的科学仪器。多普勒一生刻苦、勤奋,富于创造性,点子特多,除了发现多普勒效应,他在光学、电磁学和天文学等方面设计制造过很多实验仪器和设备。因为自幼身体不好,加上勤奋的工作和繁重的教学压力,多普勒49岁就与世长辞了,这是玩家的一大损失。

1819世纪玩家们在看星星的时候用上了更长,口径更粗的望远镜,还有光谱学、照相术、和多普勒效应,再加上1850年两个法国玩家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公元1819-1868年)和菲索(Louis Fizeau,公元1819-1896年)合作,用旋转镜的方法第一次比较准确地测定了光速。这些全新的创造发明和理论,使那段时间简直成了天文学的玩具总动员,开心的玩家们用这些新的玩法对夜空中各种天体进行更仔细的观察,又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发现。

有了光速,拿光年做量天尺可就太爽啦,再也不用拿串串烧一样的0来描述星星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了。玩家们算出比邻星离我们有4.2光年,后来又发现了超过500光年,甚至10万光年的星星,宇宙在玩家们的手里越玩越大,宇宙好像谁吹出来的肥皂泡,一个个亮晶晶的小星星布满了整个天空。玩家们从哥白尼时代开始还没有脱离太阳系,这会儿玩的更广阔,开始关心银河系了。陈亘在夏夜星空上的那条西方叫乳路,我们叫银河的,被赫歇尔用铅笔画出来的银河系,原来是一个由几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巨大星系,我们的太阳系只是其中一个非常渺小的小弟弟。按照牛顿的说法,宇宙是没边没沿儿的,宇宙是无限的,这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

可是偏偏有人开始觉得无限的宇宙有点不对劲儿,他们又不断提出新的追问,大问号还是一个接着一个。

咋不对劲呢?第一个不对劲的问题是个看上去有反常理的想法:晚上为什么天会黑?这个问题问得简直有点荒唐,可第一个提出这么荒唐问题的却是大名鼎鼎的开普勒。他说,如果天上到处都布满了星星,天肯定是很亮的,可为什么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呢?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因为星星距离我们太远,亮度都减弱了。不过又过了200年,一个叫奥伯斯(Heinrich Olbers,公元1758-1840年)的德国天文学家又提出同样愚蠢的问题,并且说的更有道理了。他说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很远的星光由于距离远确实会减弱,但布满宇宙的星光正好可以抵消减弱的部分,而把整个宇宙照亮,可太阳落山天照样是黑的。这个理论也被称为“奥伯斯佯谬”。难道宇宙不是无限的?这个问题把人问住了,是啊,为什么呢?在19世纪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也没人能反驳,接力棒传到了20世纪。

20世纪30年代,伟大的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公元1889-1953年)发现了一个更加令人惊讶的事情,宇宙不但不是亘古不变的、静止的,而且在迅速地膨胀!他和另外一位叫斯莱弗的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几乎所有的星星都有红移现象。红移前面已经说过,那意味着所有的星星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距离越远离开的速度也越大!宇宙到底在干啥呢?在膨胀?膨胀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哈勃大胆地推测,宇宙曾经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要小,是从一个起点开始逐渐涨开的。如果是膨胀,那可以用倒退的办法算出膨胀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可是当时哈勃计算的时间有误差,他算的是20亿年,那时候地质学家发现地球上已经有超过30亿年的岩石,所以哈勃的假设不能成立。

又经过了大约10年,天文学家有了新武器——5口径的巨型望远镜。这时天文学家发现,哈勃是对的,只不过他把时间算少了,而且少了将近10倍。宇宙的年龄不是20亿年,而是150-200亿年!终于,有一个美国佬忍不住了,他说,如果后退150-200亿年,宇宙是啥样子呢?那不就只剩下一个看不见的点了,宇宙难道就是从这个极小的点开始的吗?怎么开始的呢?啊!是一次大爆炸!宇宙诞生于150-20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说这话的是谁?他叫伽莫夫(George Gamow,公元1904-1968年),一个俄裔的美国物理学家。

宇宙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无限的,而是正在疾速膨胀着的,有限的,是来自一次大爆炸!前不久天文学家宣布,爆炸的时间在137亿年以前,难怪晚上天是黑的,整个宇宙都在疾速地往外四散而逃。


感谢这些贪玩的家伙,让我们看到,原来宇宙如此神奇。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00:45: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章里有关于声音的事儿,教授们可以拿去做些参考
142
发表于 2010-1-5 22:24:40 | 只看该作者
140# 人类的办法好多~~ 望远镜很好玩,好希望能哪天用望远镜看看天
143
发表于 2010-1-5 22:29:03 | 只看该作者
下一章是不是要讲因为火箭,飞船对宇宙探索的贡献了呢?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00:32: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章 玩过头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玩家,同时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1905年提出的著名公式却被用来制造恐怖的、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至今还在威胁着人类的杀人武器——原子弹。

194586早上815分,晴朗的天空上,不知从哪里飞来一架B-29轰炸机,当飞机飞临日本广岛上空大约30000英尺(10000)的高度时,只见它机舱的肚子下面打开一个口子,从黑洞洞的舱口掉下一个愤怒的“小男孩”,43秒钟以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巨大的闪光,接着是一声巨响,蘑菇云升腾而起,十几万人在一瞬间非死即伤……

815日本天皇签署了投降诏书,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历史。

“小男孩”就是二次大战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这个“小男孩”高3,体重4000公斤,肚子里装着60公斤重的铀235。那个闪光和巨响相当于一颗15000TNT的大炸弹。

这么恐怖的杀人武器难道也是玩家玩出来的?是的,是玩出来的,但是玩过了头。

炸药很早以前就被人类玩出来,而且早就用于战争。中国四大发明里就有一种是火药。不过火药威力小,如今是制造鞭炮和礼花不可缺少的。现代战争上用的基本是TNT或者叫黄色炸药,黄色炸药属于硝基化合物,威力很大,诺贝尔就是因为造这类炸药发了财。不过无论是中国的火药还是诺贝尔玩的黄色炸药,都属于一种燃烧的过程,迅速的燃烧在一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原子弹就不一样了,不是靠普通的燃烧,原子弹烧的是原子,就是被称为核裂变的一种可怕事情,比任何一种炸药释放的热能要强无数倍。

原子这么小,看都看不见,谁没事玩这个玩意?还真有人在玩。

古希腊的留基伯(Leucippusleukippos,约公元前500-440年)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原子的人,他的学生德莫克里特在公元前400年继承了他的学说提出原子论。德莫克里特更有想象力,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那个极小的东东——原子组成。啥叫原子呢?原子这个词的希腊文atomos是不可分割的意思,那么原子就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的东东了,英文原子是Atom

另外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百家之一的墨子也提出过类似的说法,他认为组成世界最小的是一种称之为“端”的东西。“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有人认为这是墨子的原子论。

不过无论是古希腊人提出的原子论还是墨子提出的端,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实验来证实的,只是一种哲学思辨,一种观念,或者只是一种说法,现在的说法就是忽悠。由于这种忽悠和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是对立的,所以两千多年来原子论基本没人看好。伟大的玩家牛顿虽然接过了这个在半空中悬了二十多个世纪的接力棒,但他说原子是按照上帝的意愿由上帝祂老人家创造的。牛顿因为被苹果砸了一下以后,他研究力学、光学还有微积分,可他没搞清楚原子到底应该是个啥玩意,于是把原子扔到上帝那里是再好不过的借口了。

原子究竟是个啥,玩家们还是在不断追问。从遥远的古代一直追问到伽利略和牛顿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玩家们基本都是通过苦思冥想。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感谢这些富有想象力的玩家们,他们的预言虽然完全不靠谱,但他们的预言起码明确地告诉后来的玩家,不光看得见的东西可以玩,看不见的东西也是可以玩的。而且玩原子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即使看得见也不可以用能看见的办法去玩了。用啥办法才可以玩呢?只有在实验室里,用先进的实验仪器才可以了。

所幸的是,在伽利略开创近代实验科学以后,西方的许多地方纷纷建立了实验室,实验室为正真打开原子之门创造了条件。

现在实验室这个词司空见惯,而且到处都有。可到底啥叫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怎么让玩家给弄出来的,现在几乎没有人会问。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故事。

英文实验室laboratorium(简称Lab)在德文里的意思是化学实验室,为啥是化学实验室呢?因为开始的时候实验室就是玩化学的人玩出来的。所谓玩化学其实就是炼金炼丹的巫师们玩的地方。巫师们为了能得到长生不老药或者用铝、铜和银子等比较贱的金属炼出金灿灿的黄金,他们就会在一间秘密的小屋里不断地实验。长生不老药和金子没炼出来,巫师们却不小心创造了一门科学——化学。炼丹炼金的地方就是最早的化学实验室。

最早能被看作是实验室的应该有两类,一类是玩化学的,还有一类是植物园之类博物学家玩的地方,前面提到过16世纪意大利就出现了很多植物园。植物园可以让玩植物、动物的玩家很方便地满足好奇,发现和探索神奇的生物世界。

那时候许多实验室很可能是在某个玩家自家的院子、厨房、阁楼或者地下室里。当然后来在意大利、法国也有非常正规的植物园。

以前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属于私人的,也就是前面说的玩家们在自家的地下室里玩的地方,实验很少作为教育手段在学校里出现。早在17世纪就有一位捷克教育改革家呼吁要在学校建立实验室,他说:“人们应当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尽可能地从天空、从地上、从橡树和山毛榉中在智力上受到教育;这就是他们必须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本身,而不仅仅是学习其他人关于这些事物的观测和证言。”他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公元1592-1670年)。19世纪很多物理实验室纷纷在大学里建立起来,这些实验室除了提供教学也为玩家们提供了极好的场所。

1819世纪是人类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蒸汽机、汽车、发电机、电灯泡、电话等等的发明,这些都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火车、汽车满处跑;电灯照亮了夜晚;电话接到了姥姥家。这些全新的玩意让一些人一夜之间发了大财。关于这些发了大财的玩家们的故事前面已经讲过了。

实验室的建立为玩物理的玩家们大展宏图提供了好地方,物理学在1819世纪也被玩家们大大发展。这其中电磁学的发展,不断为玩原子的玩家提供新的证据。因为电磁学玩的也是看不见的东西。
自从法拉第玩出电磁理论以后,电磁学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玩法,很多人都喜欢玩。啥叫电磁理论呢?还真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比如把两根漆包线绕在一根木头上,形成两组线圈。一组线圈接在电表上,另一组接上电池。接通电池,你会发现没接电的电表就会动一下,这就叫电的自感现象。漆包线通过电流的时候,同时产生了磁性,磁性感应了另一组线圈,也会产生电流,这就是法拉第玩过的著名试验。这说明啥呢?说明电和磁之间是有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是有规律的,利用这种规律,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不过法拉第不懂数学,他的发现和创造都是凭着直观观察和实验而做的。是另一个大玩家,也是英国人麦克斯韦把法拉第的理论上升到了数学,提出了所谓麦克斯韦方程,使电磁学成为真正的物理学。现在我们是生活在电磁波中,手机、无线上网、调频收音机还有电视、人造卫星都离不开这个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电磁波,这都要感谢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以及后来的许多贪玩的玩家。古希腊原子论的接力棒还在继续往下传。

19世纪中期有一些玩家研究起真空管里的放电现象。这种被叫做“阴极射线管”的玩意儿,就是用一根密封的玻璃管两头加上电极,玩家们要看这个管子在接上电源以后会发生啥事。但那时候抽真空不容易,结果在实验的时候残留的气体出现了非常奇妙的现象,有时候会发出很柔和的色光,要不就是发出强烈的弧光、闪光等现象,非常之好玩。后来玩家们干脆故意在管子里残留下一点各种不同的气体,看它们到底会玩出啥花样来。一个技艺高超的德国人造出了更精密管子,他叫盖斯勒(Heinrich Geissler,公元1814-1879年)。盖斯勒仗着他以前是个吹玻璃的工人,所以他能吹出比任何一个玩家都要精巧的管子,这些无与伦比的管子后来就干脆叫做盖斯勒管。盖斯勒管可以更精确地做实验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那些放电现象是由于从电源的阴极射出的电子激发了气体,使气体发光或者发生弧光、闪光等现象。可那时候玩家还不知道有电子这回事。不过电子确实是被一个玩放电的玩家发现的,他就是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公元1856-1940年)。

英国剑桥的汤姆生也爱玩阴极射线管,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计算发现,不同的元素都有一种共同的成份,这个成份被他叫做“微粒”。那时候大家根据牛顿的学说,认为所有的光线或者电波都是通过一种叫“以太”的东东传播的,但汤姆生认为他发现的不是像光或者电波一样通过以太传播的,而是从原子内部飞出来的一种更小的小东西。他说:“我认为一个原子含有许多更小的个体,我把这些个体叫做微粒。”微粒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电子,它是原子的一部分。汤姆生说这话的时候是1897年。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00:3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加肥猫 于 2010-1-6 23:52 编辑

古希腊人留基伯和德莫克里特,还有中国的墨子,经过他们敏锐的观察和思辨,凭直觉预言的原子和端,在2000多年以后真的被玩实验物理学的玩家给证实了。古人预言的,组成世界上不同物质的共同基础,“体之无厚而最前者”的学说被剑桥的汤姆生证实了。不仅如此,玩家们还发现,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在原子里头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小兄弟。

几乎在差不多的时候德国的物理学教授伦琴,由于一张放在阴极射线管傍边的照相底片,莫名其妙地曝光了,这又让伦琴偶然间发现了X射线。他的发现不但让后来的医生可以用X光来偷看人长在皮肉底下的骨头,在飞机场可以看见旅客包包里是不是带着手枪,同时开创了放射线的研究。汤姆生后来的实验也证明伦琴射线和他发现的电子似乎不是一种东西。于是汤姆生和伦琴他们俩的不同发现让原子物理学的大门真正打开了。此后玩家们不但发现了电子,还发现了中子、质子、原子核;不但有了能偷看骨头的X射线,还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原子的秘密终于被玩家们给玩得越来越明白了。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原子物理学大发展的时代,创造了一大批玩家,除了前面说的,还有著名的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公元1871-1937年)教授、居里夫人(Maria Sklodowska-Curie,公元1867-1934年)和伟大的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公元1879-1955年)。

爱因斯坦在1905年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学科——相对论。在他最早的论文里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E=MC2,把这几个字母换成普通话就是:能量=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是啥意思呢?当时几乎没人能看懂。

在爱因斯坦提出那个著名公式以后的几十年里,玩原子的玩家虽然已经明白了原子里许多神奇现象的原因,但还是没有发现这个公式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是两个德国物理学家把这事最后闹明白了。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Otto Hahn,公元1879-1968年)和迈特纳(Lise Meitner,公元1878-1968年)原来都在一个实验室工作,迈特纳是一位女物理学家。由于她的犹太血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她逃到了瑞典。那时候玩家从阴极射线管又玩出一种新花样,就是用高能量的粒子“轰击”靶子上的其他元素。哈恩在做实验时,用一个中子轰击金属铀。玩完了这个实验以后,哈恩发现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一些金属钡,还有一种惰性气体氪。“我没买过这些玩意儿啊?”他奇怪极了。这些东东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把自己的困惑写信告诉了在瑞典的迈特纳。迈特纳看了哈恩的信开始琢磨,还是美眉们比较细心,她没有做实验而是算了起来。她计算了铀原子核里的中子数,然后再算其他出现的元素的中子数。这一算迈特纳惊讶地发现,如果加上一个轰击的中子正好是一个钡原子加上一个氪原子的中子数。被那个中子炸碎的一个铀原子难道变成了两个不同的新原子?

原子核裂变就这样被玩家一试一算就给玩出来了。

后来的实验也证明确实发生了原子核的裂变,而且这个裂变一旦开始就会继续下去,一个变2个,2个变4个,4个变8个,……这就是所谓链式核裂变反应。

啥叫链式核裂变反应呢?其实链式核裂变反应的现象并不难理解,而且和一些常见的现象基本是一样的。比如森林里一颗树被闪电击中给点着了,一棵树可以点燃旁边的两棵树,这两棵点燃四棵,四棵点燃八棵,于是16颗、32颗、64颗,只要没人管整个森林就会以这样的几何级数被彻底烧光。再有煤的燃烧也是如此,点着的只是一小块煤,只要不拿一盆水浇灭,煤就会不断燃烧下去,一直把炉子里的煤都烧光光。炸药燃烧和爆炸也是如此,只是这些燃烧没有原子的裂变来得快。铀发生链式核裂变反应的时间可比黄色炸药快多了,铀原子核发生1亿次裂变只需要短短的几十万分一之秒。

这还没有完,玩裂变反应的玩家们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经过裂变以后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的质量变小了,虽然只是稍微小于原来铀的质量。可这些少了的质量去哪儿了呢?

啊!玩家们这时候想起爱因斯坦的那个公式了,原来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的,E=MC2!少了的那点质量变成了能量!

经过仔细的计算,一个铀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是2亿电子伏特,如果1公斤铀发生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黄色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20世纪开始时玩家们玩出的大名堂,加上1819世纪众多的发明,难怪美国一个专利事务所的人说,明天就把我的办公室拆了,因为世界上所有该发明的都发明完了,我以后再也不会有事干了。可事实证明这小子完全错了,发明还远远没有完,玩家们的本事还大着呢。

19395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署“德意同盟条约”,世界大战一触即发。9月德军发动闪电战,几千辆坦克和几千架飞机突然出现在波兰的大地之上,德国开始大举进攻波兰。随即希特勒对英法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此时德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向希特勒提出,利用最新的发现制造一种强大的炸弹,让德国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德国陆军部决定开始研制。

在这个时刻,美国科学家也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差不多的请求,爱因斯坦在许多科学家联名写给罗斯福的信上签了名。“曼哈顿计划”开始实施。

可是由于德国残害犹太人,使大批德国科学家逃离德国,后来他们之中很多人参加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而爱因斯坦由于有共产党嫌疑倒没有加入这个计划。

几年以后的1945年,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发现,德国的核计划其实根本没有实施,而当时美国的原子弹已经到了装配阶段。于是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和爱因斯坦再次写信给罗斯福总统,要求停止原子弹这种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致命武器的实施,但这封信躺在罗斯福办公桌上的时候,罗斯福却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封信没能阻止“曼哈顿“计划的实施。

于是前面说的那段故事发生了。

广岛原子弹爆炸以后美国人把爱因斯坦捧为原子弹之父。有人说是爱因斯坦按了按钮,爱因斯坦听说以后,低声地,一字一句地说:“是的,我按了按钮……。”
爱因斯坦玩过了头。
                                                                        
146
发表于 2010-1-6 22:47:12 | 只看该作者
原子弹不好玩~~~原子弹的能量能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用的能量就好了
147
发表于 2010-1-6 23:36:45 | 只看该作者
139# 老多
玩的心态就是不受任何束缚,放开想象力,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玩家不是不承认知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但他们更崇拜创造的无限性。就像我们小时候,会玩的小朋友肯定不会因为过家家没有真的炒菜锅而烦恼,他会用可以代替的小东东当成一个炒菜锅,然后做饭给大家吃。虽然那个小东东并非啥炒菜锅,但小朋友完全可以像真的炒菜一样去体验这个间接和虚拟的过程。而从这个儿时虚拟的实验中得到的印象也许会跟随他一辈子,说不定几十年以后他就是哪家著名餐馆里最棒的特技厨师。找到了解外星球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办法也是这样,也不是谁真的拿着锤子去了一趟外星球,而是运用了一些间接的办法。

这段话很喜欢!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00:54:58 | 只看该作者
147# xiaoyang
哇,深更半夜还有个趴在几千英里以外的电脑上看老多东东的美眉,太感动鸟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01:00: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章  第三次浪潮

故事讲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2000多年,如今已经是21世纪,玩家们还在继续玩吗?是的,他们继续在玩。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认识的再多,再丰富,也永远不会满足玩家们的好奇,正像弗兰西斯·培根说的,人类的知识之球越大,接触的未知世界也越多。

《圣经·启示录》上预言过地球的末日,牛顿相信这个预言将会在公元2000年发生。在他的两篇文章里都非常严肃地讨论并详细介绍了这件事。两篇文章分别是《丹尼尔预言》和《圣约翰末日预言》。

还真的不能掉以轻心,2000年到来以前,怪事儿真的开始出现,《圣经》的预言似乎在步步逼近。

20世纪即将过去的最后几十年,事情有点儿不对劲了,一个新的群体出现,那就是蒙着头,只露着俩眼睛的恐怖分子!他们手持火力强大的AK47,身上绑着炸药,开始到处劫持、绑架、杀人。19729月柏林20届奥运会上,恐怖分子劫持9名以色列运动员,营救行动失败,9名运动员全部罹难;19815月教皇保罗二世遇刺受伤;同一年10月在盛大的阅兵式上埃及总统萨达姆被台下的枪手乱枪扫射致死;198410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步行上班的路上,被她的一名警卫用冲锋枪扫射,身中数弹遇刺身亡……,等等等等。

还有一件事,80后的人大概还会有点印象,那就是2000年即将到来之前的所谓“千年虫”事件。有人说在从19991231235959过渡到200011000的一瞬间,计算机会出问题,电脑甚至会在那一瞬间崩溃!

这些都预示着什么?世界末日真的要来了吗?

不过有一个人的预言和《圣经》完全不一样,他叫阿尔温·托夫勒。

1980年出版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里,他说:“翻开报纸,人们惊恐地注视着头条大字标题:恐怖分子绑架人质杀人做戏!……厄运之歌充斥人间。……本书提出与此鲜明不同的观点。它的主题是,世界并没有突然转向疯狂。……《第三次浪潮》是献给那些人,他们认为,人类的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不过是刚刚开始。”

公元2000年来到了,《圣经》和牛顿的预言没有发生,那只搞怪的千年虫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一切还在继续。

而托夫勒所预言的“空间时代,信息时代,电子时代,或者是环球一村”,倒似乎是基本实现了。我们的世界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机从无到有,而且迅速普及,互联网,以及通信的极大进步让整个地球真的成了一个小村庄。

《第三次浪潮》中文版在198412月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人们把托夫勒称为未来学家,看来他是个比较靠谱的预言家。

20世纪的玩家最杰出的莫过于计算机方面的各种新玩法,而且玩法不断地更新,每次更新都会让整个世界为之一振,这就是我们嘴边上经常说的创新。说起来创新似乎没有什么,可是只要我们稍微回头看一下,变化之大简直不可想象。1980年代,那时候如果谁拥有一台苹果二型电脑简直是一件太让人羡慕的事情了,和现在拥有一台宝马7系列或者奔驰小跑一样牛气。不过那个所谓的个人电脑,只具有一个运算速度1MHz的处理器,没有硬盘,玩出来的结果是靠一个可以存储512k3吋软盘驱动器来完成的。如今拥有一台具有2GHz处理器,1T字节存储空间(1K1000个字节,1T1000亿个字节)的电脑,还不如到宠物医院给家里的小猫治掉毛的毛病花的钱多。

这个过程只经历了不到30年!

托夫勒所谓的“第三次浪潮”是延续人类历史经历的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而产生的,所谓第三次浪潮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信息时代。

计算机也和人类发展历史一样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数数已经无从查考,不过在非常远古的时代人就已经会计算了。现在我们的时钟分为12个小时,这事是从古巴比伦来的,还有把一个圆分为360度也是来自巴比伦,因为他们是玩60进位法。10进制一般认为是中国人玩出来的,可能是因为觉得有手指帮助计算很靠谱,手指一共有10个。除了计算,人类很早也玩出一些计算工具,结绳计数据说是埃及人发明的,算筹(一些像筷子一样的小棍子)是中国人发明的,算盘更是中国人发明的,到现在还有人在用,这应该属于第一代计算机。这些算法和计算工具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

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掀起了科学革命,接着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发生工业革命,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计算方法就更厉害了,连漂在几十亿千米以外的海王星都给算了出来。这么复杂的运算用纸和笔那可能不行,于是第二代计算机手动计算机出现了,开始时这种计算机和中国的算盘基本是一个原理,只是算起来更快了。

随着电学和电动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手动计算机变成了电动的,而且还想出用继电器作为通断开关,这样计算速度又快了。20世纪初,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有了个新玩法,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安布鲁斯·弗莱明(john Amborose Fleming,公元1849-1945年)把灯泡变成了可以滤波的电子管,电子管比继电器又快了上万倍,这一下电动计算机再一次如虎添翼,大家欢呼。

不过这些计算机还都是个算得特快的算盘,原理上还没有玩出彻底的突破,还不是我们现代发邮件玩电子游戏的电子计算机。那电子计算机是谁玩出来的呢?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陆军为做火炮的弹道实验,开始研制新一代的计算机,因为计算弹道需要巨大数量的计算,当时所有办法和所有计算机都嫌太慢。直到1945年,二战已经结束好几个月,这台计算机才研制成功。这就是被计算机史学家称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ENIAC(爱尼亚克)计算机,它每秒钟可以运算5000次。不过这个家伙用了18000个电子管,能摆满一个羽毛球场。

要是到现在我们还在玩这个大家伙,计算机永远也不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具。计算机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大玩具还要指望另外几位玩家。

ENIAC变成现代计算机还要解决不少问题。首先ENIAC不通用,每算一个题目要事先把程序设计出来,还要花一个多小时把各种电线插好,然后运算开始。换个题目,这个过程再来一遍,最麻烦的是重新插电线。好家伙,这样的计算机不累死几个人不算完。另外ENIAC还使用十进制,算起来还是太慢。这咋办呢?

1946年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公元1903-1957年)来了,他根据机器运算的特点,把十进制改为二进制,只剩下01;他把计算机的结构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以及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块。计算机玩到这个时候,总算和现在的计算机没啥大区别了。但是诺依曼没有解决计算机通用性的问题,计算每个问题还需要特别的程序才行。

解决计算机通用性的问题,我们还不应该忘记一个人,一个天才的玩家,他的名字叫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公元1912-1955年)。有人把图灵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原因就是他玩出了一个假象的机器——图灵机。

图灵机是用机器代替人拿着笔和橡皮做数学题的过程,他把计算分为两个简单的动作:一、在纸上写或者用橡皮擦除符号;二、注意力从纸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根据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图灵创造了一个假象的机器,这就是所谓的图灵机。玩过编程的人估计还记得,不久前还在使用的所谓BASIC语言,用这套语言编程使用的HeadTable等,就是从这个假象的图灵机而来(关于图灵机的基本设想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更专业的书或者文章)。图灵这一假象不要紧,计算机通用性的问题解决了,是图灵的假象让计算机成为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工作中不能没有的好搭档,闲暇时可以种种菜,偷菜消磨时光的好哥们。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01:02:08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图灵是个悲剧式的人物,他是一个同性恋者,这种性倾向毁了他的生活。在那个对同性恋还充满偏见和敌意的时代,因为一件不大的事情,由于可怕的偏见图灵被叛有罪,并接受“化学阉割”(就是被迫注射雌性荷尔蒙,图灵可是一个正而八经的爷们),最终导致图灵自杀,这一年是1955年。据说图灵只咬了一口有毒的苹果。

好在这个世界是公允的,他的成就也是不可抹杀的。2009910英国首相布朗公开撰文,为图灵因政府对他与同性恋相关的罪名判罪,并导致他自杀公开道歉,布朗说:“我们太无情了。”

可为啥英国首相会在几十年以后还不忘为这个玩家道歉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图灵是个数学天才,甚至是个怪才。在二战爆发之后的第4天,193994,图灵应征来到一个叫“庄园”的地方,那里其实就是英国碟报部门为破解法西斯德国密码而设立的破译机构。图灵在“庄园”里的杰出贡献,使德国及其复杂的Enigma(谜)式密码机成为废物,英国首相在他的文章里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卓越贡献,二战的历史也许会被重写。”

20世纪50年代是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为电子计算机又加上的翅膀。美国的IBM也在这个时代从一家造钟表和杂货店里手摇计算机的工厂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代的最后一年,中国这头被腐朽的封建文化禁锢了2000年的雄狮终于醒了过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科学成为建设中国,这个几乎被战争焚毁的国家强大的力量。195881,站起来以后的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了。

不过无论是图灵、诺依曼还有IBMHP,他们都不是让计算机成为今天我们大家的知心朋友的人或者公司,计算机能够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而且让计算机配件的价格每半年便宜一倍的,还要期待另外两个大玩家的出场,他们就是乔布斯和盖茨。

史蒂夫·乔布斯(Stewe Paul Jobs,生于1955年)应当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创新精神,最富浪漫艺术色彩和海盗般冒险精神的大玩家。这个出生于旧金山,不久就被未婚先孕的母亲交给了一个律师夫妇收养的孩子,小时候性格沉默,孤僻,早熟,不过玩家聪明是少不了的。上高中的时候他认识了人称神奇巫师沃兹的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生于1950年)一起玩“蓝匣子”(蓝匣子是一种能盗用别人电话线路的玩意,应该是个非法产品),他们把“蓝匣子”搞成一个能盗打长途电话的魔盒。可这个小坏蛋大学只上了6个月就溜了,而且迷上佛学,竟然一个人跑到印度光着脚丫子念起经来。这个满脑袋都是鬼主意的小子,哪里有可能静下心来吃斋念佛。

碰了一鼻子灰,狼狈逃窜回来以后的乔布斯,玩起了他自己最喜欢玩,并且让他功成名就的事情——电脑。1977年他和沃兹玩出来的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国际大公司——苹果电脑公司(据说这个咬了一口的苹果商标和图灵的故事有关)。此外,让电子计算机,现在叫电脑的玩意儿,成为和中国前些年自行车一样普及的家庭用品的,也是这个苹果公司玩出来的花样。苹果个人电脑1980年代进入中国,带动了中国正在兴起的计算机产业,中国的联想电脑如今也已经成为世界品牌。

开始乔布斯好像不太会玩赚钱的把戏,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公司赶走。赚大钱的个人电脑产业这块大蛋糕被IBMHP以及其他许多公司瓜分。不过乔布斯毕竟是个玩家,离开苹果他也没闲着,这小子收购了一家动画制作公司Pixar(皮克斯)。我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片头上如果看见一个会跳舞的小台灯,那就是乔布斯在皮克斯干的头一件事——动画短片《Luxo Jr.》里的主角“跳跳灯”。如今“跳跳灯”已经成为皮克斯的象征。乔布斯不但玩动画片,还开发了一系列电脑动画辅助系统,这些辅助系统是成就如今美国大片的利器,也是所有玩动画的玩家梦寐以求的东东(不过价钱不菲)。1995年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制作完成,全世界票房将近4亿美元,让乔布斯大赚一笔。

1996年底乔布斯又荣归故里,重掌苹果大印,一系列苹果产品iMaciBookiPodiPhone让全世界眼前一亮。

他怎么会这么厉害呢?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你必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啥是他爱的东西呢?玩!

比尔·盖茨(William H. Gates,生于1955年)和乔布斯有个很像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没念完大学就开玩了。不过他没有乔布斯那么浪漫,他只认准了一样东西——软件,就不停地玩了下去,而且他要把自己的玩法玩成世界的标准。现在微软公司拥有的财产已经多少年稳居世界第一,盖茨也是世界首富。

都是玩家,乔布斯和盖茨却完全不一样。乔布斯的特点是叛逆、浪漫、野心十足、不按常规出牌;盖茨是聪明绝顶、顽强,虽然同样是野心勃勃,可极富商业头脑。盖茨开始野心并不是很大,甚至只想做苹果公司的一个小弟弟。1984年,就在乔布斯被苹果公司赶出去前一年,盖茨的微软公司还在和苹果合作,共同开发苹果的图形视窗系统,微软为苹果的图形视窗设计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表格处理软件Excel。公平地说苹果Macintosh(就是所谓Mac机)电脑的成功是要感谢和微软这个当年的小弟弟的合作的。而盖茨也在乔布斯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盖茨自己写的《未来之路》里他这样写道:“在开发Mac机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和苹果公司紧密合作。史蒂夫·乔布斯领导了Mac机研制小组,和他一块工作真有趣。史蒂夫有一种从事工程设计的令人惊讶的直觉能力,也有一种激励世界级人物向前的特殊本领。”

如今盖茨和微软不但在电脑的操作系统软件上让Windows成为一种工业标准,而且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程序上也独占鳌头。

乔布斯和盖茨是现代玩家的两个巨人,他们的创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伊妹儿满天飞、用键盘就能赚钱、玩信用卡透支、闲着没事去偷菜。更重要的是,从此整个世界都改变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2 20:28 , Processed in 0.066384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