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届教育文化节
背景说明:
2008 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在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平衡现象,教育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领域。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流动的功能,本应协调和弥补经济发展中的失衡;但现实中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不同群体间教育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使得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又转化为教育上的“弱势群体”:一方面,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问题突出1;另一方面,城市中的“第二代移民”——农民工子女群体被主流教育体制“边缘化”,他们的教育问题也随着城乡之间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凸现2。进一步来说,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发达,其文化的繁荣也至关重要,发展教育则是实现文化进步的基本方式。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关系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未来! 面对这些现象,自上世纪90 年代起,就不断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发组织去西部农村从事短期或长达数年的支教活动。2003 年开始,在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下,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引导大学生对提高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国家除了提供一定数额的补助之外,还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考研、就业、入党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由于将大学生西部支教活动纳入体制范畴,使得支教志愿者的规模迅速扩大,2006 、2007 两年参加这一项目的志愿大学生均已达到两万多名3, 4。此外,对城市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活动由于距离较近,交通方便,便于平时开展,也逐渐有大学生关注到这个领域,参加人数也逐年增多。近几年,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NGO )的兴起,一些年轻的NGO 组织也开始关注到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使得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得到了更好的组织和引导,规模也相应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运动”。 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为那些处于落后教育状况下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更为他们带来了有可能改变一生命运的希望!通过媒体的积极报道,他们的志愿活动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获得了相当积极的社会认可,2005年支教大学生徐本禹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感动中国人物”,是这些志愿者至今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活动基本上停留在以“热情”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往往单纯追求规模、频率、覆盖面,而忽略志愿者的自身能力建设。活动之前缺少调查,活动之后缺乏经验的总结、积累、交流和共享。没有深入探讨支教活动的意义、方式和延续性,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一些活动甚至脱离了原有的公益初衷。我们还注意到,媒体虽然在唤起社会对弱势群体教育的关注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对大学生支教现象背后所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的追踪,而学术界更是罕见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讨论。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决定举办这次以“把支教推向2.0时代”为主题的教育文化节,邀请包括高校志愿者团体、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公益机构、教师代表、专家学者等多方人士共同参与交流和讨论,通过论坛、讲座、影像展映、图片展览等活动,对以往的支教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探索可行的改进方式,促使大学生支教活动从形式到内涵得到全面的改良和升级。本次活动亦力求能唤起主流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大学生支教问题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为各支教团体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能力建设的契机,为团体间的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我们还希望以本次活动,向社会各界宣扬公益精神,激起各方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国民教育的良好氛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奠定更好的基础!让更多的人能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1 根据2005 年统计年鉴,2004 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文化程度及小学文化程度者,西部分别为11. 33 %、38. 10 %,明显高于东部的8. 83 %、29. 28 %。
2 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的报告,北京2006年农民工子女人数达50.4万;据北京市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年12月的《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调研报告》,北京市农民工子女中学龄儿童约37.5万,其中38%的学龄儿童进入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学。
3 向桥,云阿荣. 解读大学生西部支教运动. 辽宁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4 “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将安排两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共产党员. 2007.5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