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关关 于 2015-4-2 14:30 编辑
2012年4月6日,星期五晚,北京师范大学风云论坛乡村教育专场主题:乡村教育再出发。论坛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先生和立人乡村图书馆副总干事柳建树先生共同研讨。 储朝晖先生首先介绍了陶行知乡村教育之路,(此处从略)杨东平教授接着分析了当代乡村教育的热点问题,柳建树先生随之介绍了立人图书馆的一些理念和实践方法。最后互动提问环节,个人离场。 此处仅只就杨东平教授的乡村教育热点问题分享。 一、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流动人口大潮的到来,农村教育进入大变局时代,未来前景至今不明朗,但其间暴露的诸多问题却令人深思、忧虑。 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停留在原籍,但受教育者却追随父母远走他乡。这些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以留守地为主,以流动地的公办学校为主。其中,武汉、宁波、上海做得不错,北京地区做得最差。有关方面担忧“洼地效应”出现,即流动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得好,会引来更多流动儿童,从而对本地的教育资源造成侵害。 留守儿童问题现阶段基本无解。父母因经济能力问题,与子女分处城乡两地。亲子分离是任何其他行为所弥补不了的,任何外在力量的干涉都无济于事。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划归妇联管辖,妇联无计可施。坊间段子嘲笑之:让留守儿童流动起来!以此弥补亲情不足,转变为流动儿童,交由政府处理。 二、撤点并校问题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学龄儿童减少,村村办教育不再实行,开始撤点并校,造成一些乡村学龄儿童上学难,部分因此而辍学。 2011年的校车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上学远,也就是撤点并校造成的。加之小学生缺乏自救能力,一旦出事就必然造成伤亡。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建寄宿式学校,但其配套设施不齐全就匆忙上马,还加重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一些县城大建教育园区,类似于早些年的大学城概念,为的却是拉动当地的县域经济,比如房地产需求和城市化推进等政绩。造成一些乡村十里八乡都没有一所学校。“没有学校的农村,就像是没有孩子的家庭,没有生气。”举例内蒙古牧民区孩子,母语教育缺失,父母入城陪读,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草原生活等。这些教育措施,打乱了乡村的固有生态,对农村是另一种釜底抽薪的解构。 三、农村学生的受高等教育机会降低问题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基础教育制度不公,重点校、示范校等分层;以及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大搞教育航母、精英教育,将本地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行政中心,抽离下辖区域的优质师生资源,造成基层教育空心化,在高考竞争中,占有绝对资源优势的城镇籍考生就更容易胜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