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9ad5f0100t2jw.html
转贴美味书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e058430100tjrw.html
今年又参加了联想公益创投大赛,有幸进了40强,四天的集训营本想当成一个放松、休息的时间,对活动没什么预期,不过,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去年多半是大学生社团,完全不同的气场,夹在里面感觉很不自在,在100强的时候就走不下去了。
今年的主题是“微公益”,依然是把一些网络支持指标当作考核标准,不过,只占50%份量,否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那些刷票的和有着强大刷票团的大学生队伍的。
微公益世界咖啡馆
进了公益行业之后,发现“世界咖啡馆”和“开放空间论坛”等以往在商业社会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形式,在非营利行业却很受青睐,我想大概是因为“开放、民主、自由”——这些公益组织普遍具有和追求的一些特质的原因吧。
这次集训也采用了“世界咖啡馆”的形式,讨论了“微公益”,什么是微公益(你以往参加过什么公益活动)?你理想中的微公益?以及如何实现微公益?
原本很想流动出去,但是因为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我自己喜欢的主题,所以主动选择了做桌长,留在我们那桌,等着别人进来。
我们那桌的讨论,我自己总结为三个主题:盲目公益,盲目做公益(人),盲目做事的公益机构。
所谓盲目公益,就是早期的公益现象(现在一些大学社团依然如此),今天去敬老院,明天去孤儿院……哪儿穷,哪儿可怜就去同情一下,而且还都是一些不管长期后效的一次性公益。个人觉得只有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才有可能成为习惯去长期坚持的服务,才是对服务对象真正的支持与陪伴。
所谓盲目做公益,是一些热情很高的志愿者和专职从业人员,一心贡献别人的时候,却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为什么做,不了解自己想要做成什么样,不了解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一头扎进去,很快就把自己掏空了,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受伤。所以,我始终觉得认识自己,无论是做志愿者还是成为专职人员的一个基础条件,帮助别人之前,让我们先“认识自己,成为自己(人间关系丁非语)”,对很多人来说,先拯救你自己恐怕比帮助别人更重要。也许我们更需要的不是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自己,而是如叶先生所说“爱已及人,自己站稳了再去扶别人”。
所谓盲目做事的公益机构,自己曾经就是一个负面典型——只顾闷头做事。今年7月份参加阅读研讨会,看到一家家机构一年一年的都在做机构介绍,从来没有进步的压力,埋头做了几年,即没有失败的经验,也没有成功的总结的时候,决心绝不做这样的机构。虽然未来的路可能还不清晰,但至少让我有三点认识:公益需要闷头做事,也需要抬头看天(宣传推动);如果只做事而不总结评估的话,那就是混而已;开始思考——NGO,到底是要走一条路,还是要挖一口井。
微公益与NGO发展格局
北师大陶老师的微公益研究,对我之前“走一条路,还是挖一口井”的怀疑也有启发:
行业内普遍达成共识,第一代以供应为本的慈善已经过时,虽然出于好心救济,但弊病百出,目前绝大多数NGO已经不再走这一条路(GONGO除外)。虽然一些GONGO,和一些后来的半路公益人,利用微公益的概念把一些巨型公益拆分,以为似乎就是创新了,但是不改变慈善的本质,短时间内也许有些生气,最终还是一条僵死的老路。
以需求为本的第二代公益,更注重可持续发展与授人以渔的能力提升,但是各方面资源匮乏,即使有能力,有想法,有热情,可悲的是,有能保证项目可持续的方法,却无法保障自己的机构与机构内的人可持续。虽然是个更好的方向,可是,在目前的公益大环境下,生存还比较困难。
以权利为本的第三代公益,以社会转变、社会公平、公众参与、赋权为目标,借助于网络渗透,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唯有参与,才有认同”,提供机会让公众更多的参与恐怕才是公益组织的生存之道。
微公益做不凡
公民社会的价值观:民主、公平、透明、可持续性、法治、减贫、两性平等、宽容、个人主义、多样性、赋权等,几乎都在公益组织与志愿服务中得到体现,即使并不完全体现,也是一个追求目标。那么,培养志愿者就是培养社会公民,做志愿者就是做公民,志愿服务是向公民社会迈进的一条路。如去年的反思中所说到的: ⊙ 公益活动还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理解、认同才行,有了更多关注的人,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智慧与思路,可调动的资源与能量也会聚集的更多,想做的事也更容易做到,受助人群才会更广,我们的使命才能更好的达成。 ⊙ 让服务对象与外界保持良性互动可能更加重要。 ⊙ 志愿服务是推进慈善公益真正落到实处的必要方式。 ⊙ 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公益,一个基础(在目前来说可能是一个长期目标)就是公民社会,提供机会让有爱心的人与需要帮助的人,产生互动,建立感情,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增进正面、积极能量,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建立。
机遇在变,对所有的公益组织也是一个警醒,如何提供门槛低、能够普遍参与的,身边的、随手可做的公益机会?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传统媒体、网站论坛、微博)宣传推动实践活动?如何支持与管理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
也许又是一些新的挑战和难题,也许又是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也未可知。
25号的微公益实践在新公民学校(大兴行知学校)改装音乐教室,活动结束时,一个小女孩说,微公益,就是做很小的事,做不凡就是去掉火的烦,“微公益做不凡”就是做很小事,怎么做也不烦。
德鲁克说,对一个非营利组织而言,“人”尤其是志愿者,无疑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也许志愿者本身“人性自燃”的力量更珍贵与强大也说不定,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的见解都能让我们惊喜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