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64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与心得] 【zz】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3 13:4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朋友给发过来的链接,看了一下,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比较好……
原文链接:http://home.ngocn.info/space-29507-do-blog-id-15753.html

        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我们担心,我们的“无知”伤了你们那颗奉献的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在来这里“支教”。

        每年,在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呆三年;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能助长我们的成绩;后来的一天晚上,校长说明天就不用来了,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才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的“游戏”结束了。打点着7天的收获,突然间明白,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你们所给予我们的,远没有我们土生土长的、喝着泥巴水、口口声声“再不念书,我打断你**腿”、脸上永远没有微笑的老先生来得实在,更能让我们感悟知识的力量。

        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上矿泉水瓶子上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原来纯净也是一种享受;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舞动的青春飞扬的气息,牵着手很亲昵的漫步在下校园的小路上知道了原来男生和女生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浪漫,怪不得每年的假期支教的人这么多;后来,县上某局的小车来接你们走了,据说是带你们去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风景点看景色去了,据说晚上你们在县上小有名气的酒店里吃了顿很不和胃口的大餐,喝了些我们在平时电视广告里看到的名酒后,连句“谢谢”也没有说就走了,我想我们这里的土地一定让你们失望了;后来,结帐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你们是“贵宾”,是被人宴请的,据说因为这其中有某厅领导的儿子,儿子来时,领导让多关照。后来,我们一向威风的校长在你们面前点头哈腰的背影下,才知道你们来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呢!我们开始想,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怎么就没有我们这边一个小小的职业院校的一月300元雇佣的姐姐教书教的实在些呢。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日子里,听说你们因为对我们的爱心获得了学校的奖赏,你们的经历丰富了你们的厚度,开拓了你们的视野和格局。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某一天,无意中听到我一向口直心快的叔叔对校长说:那帮**勾搭着终于走了!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与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毕竟,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因之,别来,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叔叔阿姨,你们别来,就是一份真爱,就是种大爱。
        当然,也有例外,包涵吧。
2
发表于 2010-9-3 20:29:42 | 只看该作者
唉~偶咬牙切齿 哼
3
发表于 2010-9-4 09:3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晓风习习 于 2010-9-4 09:43 编辑

可懿mm……我怕~
曾经做过文中写的那类人。相信论坛里不少人做过。做之前就很清楚我们是候鸟,但还是选择去看看,挑战一下自己。坦白说,我们承认我们不能带给他们什么,因为我们本身还没有成熟。我们留下的本子,篮球,还有我们的糖或许是最大的庆幸。我们来的时候,谁也不敢跟孩子们说什么时候走,怕或许走不了,怕耽误车次。……
实话实说,如果没有那次,我恐怕不会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即使选择也是出于无奈而非自愿。如果没有那次,我真的不会选择看那么多教育书籍,我不会有动力的~
我也承认,那次的回忆,是我心里的一块伤,也会是部分孩子心里的一块伤。我们至少勾勒出外面的世界不是一个网络游戏可以囊括的~
一方面我承认孩子们是对的,我也有过如此的怀疑,并且停止了我的下一次支教(貌似还要做下乡队领导)。但另一方面,当所谓的好政策来的时候,所谓的教育大改变形成的时候,又怎么不会有这些人的影响呢!至少我还在为教育的很多坏现象做着我能做的斗争……
4
发表于 2010-9-4 11:20:25 | 只看该作者
哈,还真有这样的文章呀
我觉得如果真的要去那些所谓的贫困地区去做点什么,那就变成和那里的人一样的贫困,而且去了就不要再回来。不然就不要去,因为我们去以前,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贫困,他们快乐的很,贫困是我们带去的。
5
发表于 2010-9-4 16:26:08 | 只看该作者
哈,还真有这样的文章呀
我觉得如果真的要去那些所谓的贫困地区去做点什么,那就变成和那里的人一 ...
老多 发表于 2010-9-4 11:20



    多老师您那个浪漫的计划啥时候实施哦?……难道说如果您要实施的话真打算变成当地人吗?
6
发表于 2010-9-4 20:02:31 | 只看该作者
公益的悲哀
7
发表于 2010-9-5 00:34:17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是希望尽力能帮点而已
8
发表于 2010-9-5 11: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9-5 12:00 编辑

回复 5# 晓风习习
看到这篇文章,老多突然发现那个浪漫计划其实就是因为看到,农村或者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比城里的孩子“富有”,和霍金发现非洲人的富有一样,哈哈,我会尽力去玩滴,习习小盆友
9
发表于 2010-9-5 11:46:30 | 只看该作者
有事实基础,但不像是学生亲手写的文章。
10
发表于 2010-9-5 15:57:00 | 只看该作者
一名曾经的假期下乡队员如是回应这封信(转自校内)
文章以第二人称为题,代接受支教的孩子说出“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文章亮点有二。一是它所描述的种种阴暗面,我们乍一看都可能觉得无法反驳:对呀,社会不就如此污浊么?大学生不就如此动机不纯兼行为幼稚么?农村问题不就如此无药可救么?偏远山区原本不就都是香格里拉么外来文化一旦入侵就把这里玷污了不是么?二是文章试图暗示作者本身是一个理性批判者,暗示他同样关心国家、关心农村,但他却有着极高的“理性”,“洞悉”支教这一充满理想主义的行动之幼稚、无意义。
问题在哪儿?我用我自己的支教经历比对一下。
一、“浪费时间”说。
文章提到“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最后两句是令人作呕的献媚)据我了解,一年到头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亲近大地呼吸蓝天,即使是支教期间,他们一下课就跑到大自然怀抱里去了,爬山游水不亦乐乎,他们甚至拉着我们一起亲近大自然。至于帮忙家里做农活,家访时我们了解到:一般家庭农活并不多,自给自足的农业并不繁重,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劳动力出外打工挣的钱;家里人口充足的话,年纪大的孩子帮忙的多,年纪小的并不忙;孩子暑假多闲得慌,哪里来那么多农活干,反倒经常一天闷在家里看电视。总之,支教期间上课占用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上课是自由选择的,没有任何人强迫(大多是留守儿童没人管得着,即使父母在的也没听说过强迫的),有一些孩子倒真的不愿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除了劝导,并不强求。
二、“时间太短效果太小”说。
文章认为支教队往往不能长期留下,来了又走了,改变不了什么。我以自己做例子。最后一次在自己负责的初一班上课,我对学生如是说:我希望给你们留下的有这么几样东西。第一个是,你们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了——十天里面,我基本把二元一次方程及其扩展出去的知识(比如一元一次方程,代数式化简,正负数运算)讲透了,其他的知识一律不讲。窃以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毕竟见识过先进的教学方法,我都是学着我以前最喜欢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他们的,让他们知道“原来课可以这么讲的”、“原来问题可以这样思考的”。第二个是,你们学会了尊重——我指着黑板角落里我第一天就写下的“尊重”两个大字,我经常强调,老师或同学在台上讲话,台下的老师和学生都必须安静地听,这是基本的尊重,你既有尊重别人的义务,也有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期间,我的学生们一直表现得很好,颇受其他老师好评。我希望我们走之后,他们对学校的老师同样懂得尊重。第三个我当时没说,就是希望在他们心中植下一个“大学梦”,正如村长所讲,以前他们对“上大学”没有任何动力,现在有些同学会以我们为榜样,有了目标,有了追求。我希望他们有更多人去上大学,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我们从来都避免“更好的生活”这类字眼,避免将读大学跟提高生活水平挂钩)。
那么会否事与愿违呢?农村问题这么复杂,光靠二十个人,十几天的时间,能解决多少?事实上我们对公益行动经常有一个误解,经常为之扣上一顶“理想主义”的高帽。请注意,我们从没说过我们要解决多大多大的问题;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追求的是“有所改变”,其次才是“改变多少”。我常想,班里有三十几个学生,如果我能将其中的两三个向好的方向引导并且最终影响他们的人生,已然善莫大焉!我付出的成本仅仅是几百块钱经费和十五天精力时间,若能达至上述目标,值!
至于时间太短,这是一个现实。我想弥补的方法是,支教结束后,师生之间应该保持交流,比如写信,发短信。集中的两周,随后是漫长的岁月,一点一点地努力、改变。
三、“玷污心灵”说。
首先必须说明,我们所到的支教点,并不是纯洁的香格里拉:纯净水,校门口有卖;恋爱,高年级学生、社会青年中间不乏;腐败,电视里每天都在说。让我们惊讶的一个现象是,当地许多学生甚至几岁的孩子都染发了,问为什么染,多数答曰给没读书的大孩子带去染的。注意,在此我不加论证地认为,孩子中间,染发是一种风气的败坏。容易忽略的事实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地方既然我们能够进去,就说明它早已对外开放了。这里有大把劳动力外出打工,除了带回来资金、消费品,也带来了外面的文化。许多不读书社会青年将外面沾染上的不良习气(抽烟染发打架闹事甚至性侵犯)带到学生中间。我们不但不是为他们带来不良文化冲击,反而要努力矫正他们的不良倾向,教导他们哪些原生的道德品质是在现代社会里也必须具有的——我们不是激进派,反而成了保守派。我在给一个学生的信里面写道,希望他把头发染黑;一些队友也口头教导过另一些学生。最后我们欣慰地看到,黄头发少了。
这里的现代化机器已经吱吱呀呀地启动了,你不可能中止它,只能将它引向善的方向。
其次,支教队是有严格纪律的,支教队员是高素质的。支教队经过层层筛选,留下的相信都是善良、知书达理、动机纯洁、一片赤诚的人(至少我所接触的都是如此)。随地扔垃圾,不可能;公开恋爱,没时间,没兴趣;腐败,明令禁止,也没机会;不礼貌,为人师表、身为中大学子,我们必然注意自己的形象。支教培训时、开始支教时,队内都多次强调各种纪律,包括: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我们为人师表,而且代表中大——举个例子,支教期间遇上了全国默哀日,那一天全校升国旗、降半旗、默哀仪式期间,我们全体队员都自觉以最严肃的态度对待,结果一向吵闹不堪的校园里,全体学生居然都鸦雀无声,跟着我们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决不接受学生及其家庭送食品(送了一定要给钱)、请吃饭——当然前者真的很难做到,那些学生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下家里带来的黄瓜、青菜然后拔腿就跑追都追不上,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不准单独外出,不准随意带/跟从学生外出——保证安全,为此支教前期把队员们闷得苦不堪言,后期才有一两次安排好的集体出游;勤俭节约——没有明文规定,但是看看每顿饭都留到最后的我们那六七个人组成的“扫尾团”,在老干妈和各种私藏罐头的助推下把一切可吃之物扫进肚子里,导致我经常吃三四碗饭、校长吃五碗饭,可知我们多自觉了,我还经常以此在学生面前炫耀。
上述文章所提到的现象,如果是一支低素质低水平的支教队,做得出来也并不出奇了。
四、“动机不纯”说。
文章提到,大学生支教可能为的是学校奖赏、丰富简历、体验生活、旅游。好的,我先来承认,这些动机我个人通通都有。学校嘉奖,好吧0.04的绩点,加上这个分我大概要拿国奖了吧(哭笑不得)!简历,好的以后一切适合写上支教经历的场合我都会不忘记下一笔的,也许一些欣赏志愿活动的HR看了还是会欢喜的。体验生活,确实呀,十九个人朝夕相处,战友情谊,露天洗澡边抬头看看耀眼的银河,组团烧火做饭,都是独特的经历,可以说,“暗爽到内伤”。旅游,进山一路上仙境般的高山、流水、云彩,支教点美丽的侗寨景致,都堪比最顶级的旅游经历,另外支教结束后,我和三个队友顺路去了邻近的凤凰,这些,都算是旅游吧。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冲这些才去支教呢?我们的“爱心”是否有所玷污?这个问题我不讨论,因为没必要;我们转而看另一个问题:假使,假使我们都是带着这种心态去支教的,是否对支教活动有害?是否影响工作效果?这个问题一转换,逻辑就清晰了——如果“不纯”的动机不至于影响支教的效果,那么“不纯”又何妨?这就涉及到程度问题,“不纯”到什么程度呢?是否不好好备课、上课、跟学生交流,不把心思和感情倾注上去,整天只想着随便混混打打酱油?也许真有这样的人(比如我后面将质疑的人),但你要说很多,应该不可信。还是拿我的队友们来说,我们真的很辛苦很累,心思确实都倾注到学生身上了。有几次我聊天提到,我每天的心情都随着学生的表现起伏,结果引起普遍共鸣。许多队友经常熬夜备课、改作业,最后几天我们更是普遍熬夜赶班报、给每个学生写信,倒数第二夜我是三点钟睡的,有几个队友熬到四点半。对的,美景在眼前,生活体验在身边,可当你融入到(深陷于!)大家伙共同认真工作的氛围中时,根本无暇关心学生之外的事物。许多体会,都是我们支教结束休养生息之时,才慢慢开始回味的。队员的娱乐活动之缺乏,也曾让大家苦不堪言,终于第一周的周日我们放了一天假,我们遵照村里的习俗,集体去镇上赶集,这才算“游玩”了一天;倒数第二天经队里同意,每个班的师生也才被允许集体出游,到村里转转,这算是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游玩”了。工作,确实很认真,很投入,很辛苦,切不可冤枉了我们啊。
好,列举完了。至此,我的驳斥依旧是无力的:我只是在用特例驳斥“普遍现象”。但别忘了,凭什么作者所列举的现象就是事实?他举例了吗?当然也许不难找到例子验证文章的论断——但是既便作者做到了,他所用的不也是特例吗?因此,他远远无法证明“支教(都)是无用的”,遑论“支教(都)是有害的”;同时我也无法证明“支教(都)是有用的”——请注意,我从未有此意图,我仅仅是驳斥“支教无用论”。
文章让我厌恶之处在于,作者利用人们对 负面信息 的普遍心理认同,以看似“无情的讽刺”实则哗众取宠的语言,不负责任地宣扬“支教无用/有害论”。现在这种文章市面上多了去了,其市场也一直被看好,读者很容易像作者一样不经大脑,只用屁股想一想就轻易认同了。而文章的结尾“当然,也有例外,包涵吧”更是惯用的伎俩,其效果类似于我先骂一句“你丫傻逼!”再解释一句“我可能说得不够准确请包涵!”我清楚,支教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作者有以下两种品质,我将敬佩他:一是客观,如果作者真有心,就应当搜集更多资料,包括数据,严格求证,并且提出建设性意见(实际上这种文章万方数据库上必须有;支教出发前我也转载过媒体对支教负面消息的报道和评论,希望由此引起支教者的思考),如果无法求证就别妖言惑众!二是真心,我不清楚作者是否真的从善意出发来针砭,但现在自诩“爱人民”实际上却冷眼旁观甚至阻碍进步的人多了去了,由此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动机。
前些日子跟一个朋友讨论同样的问题。她质疑,将外面世界/汉文化的教育施加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我们的支教点是侗族聚居地)有没有正当性?即使有,我们两周时间究竟能改变什么?我解释道,我们所在的地方远非香格里拉,早在我们到来之前外来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我所看到的是这里的卫生条件之差、营养之严重缺乏、人均寿命之短,而非人人“怡然自得”的“桃源”;正当性在于我们希望帮助这里的下一代更多地往外走,接受高等教育(现状更多的是往外走,打工),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另外,短短两周能带来的不多,但我们尽量实现一年一年的接力。我简单地解释过后,淡淡做结——“人各有志”,我说道,“既然有不作为者,就必须有行动者。”随后我就转移话题了。
由此我想说明,我并不爱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去 说服 别人,既因为我还年轻,难免幼稚,自己都没成熟有什么资格说别人?也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年代,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我不想跟那个女生朋友辩论太多,我尊重并欣赏她的生活方式。但我有一个原则:对于公益行动,你不做可以,你客观地批判也可以,但你毫无理据地反对——非但不是推动力量反而成为阻碍力量——我就无法忍受。而上述文章正是这种负面力量,对此我没法淡定了,于是有了这些文字。
另外,我看到一些参与过支教的朋友也支持“支教无用论”。我不喜欢人身攻击,我也“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仅仅提出以下质疑:扪心自问,你当初支教的时候,有没有全身心投入去行动,去感受,抑或只是在别人热火朝天之时冷眼旁观打酱油?如果是这样,难怪你对孩子们的收获和支教的意义感受不深。另外你支教的动机何在?是不是怀着真诚和热情过去的(当然必须是“失望而归”了)?还是为了给简历增光添彩,捞取政治资本?
最后,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支教提出切身体会到的几个问题,其中不少确实很棘手。
一、学生对支教的惯性。
我们的支教点很特殊,去年中大支教队已经去过一次了,学生对支教有了初体验;在我们到达之前,贵州大学支教队刚刚结束为期两周的支教,据说他们每天上课就跟学生做游戏,不强调纪律和学习,课下也和学生毫无节制地玩耍,学生为此high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我们来了。两年之内三次支教,一个月之内接连两次支教(而且个人认为贵大的支教理念对学生有不正确的引导),于是学生对支教产生了惯性,他们“深谙”支教是怎么一回事(一群哥哥姐姐来陪我们玩),熟悉老师们惯用的教导技巧。于是纪律不好管了(他们说,贵大的老师上课时我们随便打闹),语数英等基础课不好教了(贵大支教队的课表中,娱乐课程居多),课下师生的玩乐难以限制了(当我们一阵玩乐之后说“累了”,他们依旧蛮横地拉着我们不放行)。。。
举个印象很深的例子,有一天我和某调皮的学生聊天,当我说道:“调皮不一定是不好的,调皮反而可能是聪明,我小时候。。。”他突然插嘴:“你小时候也调皮。我知道。”我顿时惊住了。我问他:“是不是贵大的老师也这么跟你说?”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我清楚,我的伎俩被用腻了,看穿了。从那以后,我非常注意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方式跟他们交流,避免重蹈覆辙。
我认为,如此支教的密度太高了,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支教效果的削弱——学生对支教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为此,最后几天我在各个班上课时,都特意跟学生们解释道:“支‘教’不是支‘玩’”,欣慰的是有些学生理解了我们的苦心。我在最后的总结会议上,也跟当地村干部、学校老师提议,只保留一支支教队,他们也表示原本就有此意。
二、。。脑汁干了。。待续。。
11
发表于 2010-9-5 21:02:19 | 只看该作者
哎.....曾经报名去参加这类的活动,不过学校以种种借口让“先进”的同学去了,之后呢,他们就因为去了更加的“先进”了....

对此,俺一直耿耿于怀.....
12
发表于 2010-9-6 12:14:4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俺一直不是先进的~俺是该主办方的内定人员~
我的感受支教是积极的~~我们应该继续下去!!!
13
发表于 2010-9-6 15:3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晓风习习
俺的感受是,支教是一种积累“进步”经历从而达到更加“进步”的一种手段.....

呵呵,我怨念啊.....
14
发表于 2010-10-5 00:11:34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人算“被支教”
15
发表于 2010-11-18 13:1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晓风习习


    喜欢你的数学黑帮故事,喜欢你的大嗓门。一起作战的战友~
16
发表于 2010-11-19 13:11:2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要“支教”还是先了解当地需求吧……反正是越来越不喜欢这个词……
17
发表于 2010-11-19 20:3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子涵


    其实,我大二的时候参加论坛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志教”。“支教”这个词总暗示强者对弱者,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
18
发表于 2010-11-21 17:07:19 | 只看该作者
也算是“警言”吧,现在国内的ngo环境还相对不成熟,这篇文章也不能用对立的态度来看,应该多考虑一下怎么避免出现上面的那些问题吧。每个人有动机做好的事情首先应该是鼓励的,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最应该去终结。
19
发表于 2010-11-21 20:37:42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华新人培训跟我们说的:“参加阳光的目的不是来做善事,不是来奉献或者怎么怎么着。我们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自命不凡,我们就是普通的人,觉得孩子可爱,觉得能够带给孩子些什么,所以我们来了。”

反思的过程总是带有滞后性,用心去做去感受才会有所感悟,带着这些感悟才会影响身边更多的人,让我们越做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9-22 07:36 , Processed in 0.033427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