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5 编辑
就这样两千多年过去了,一直到清朝末期,当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以后,当时的一些学者,像孙诒让、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用西方科学的方法研究了墨子的著作《墨经》,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个让人冷漠了两千多年的墨子当年不但很有点民主味道,而且还是一个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和泰勒斯一样喜欢玩科学。 墨子除了这个人以外,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堂堂的一个学派,称为墨家学派,《墨子》一书是记载这个学派的典籍。而《墨经》被认为是墨子本人的作品,《墨经》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六篇。中国古代都是用文言文写东西,有点像现在的科学家,故意把挺简单的事情用特难懂的词堆起来,让没点学问的人根本看不明白。墨子也是如此,而且他写的东东更是艰涩难懂,就像前面说的。所以墨子当年说的好多事情,两千多年来没几个人弄明白过。 经过孙诒让等人的研究,他们发现墨子在数学、力学还有光学方面都十分有研究。数学方面墨子除了对十进制有所论述以外,还对圆形、四边形等做了探讨。在力学上他对杠杆、滑轮还有时空、运动等概念作出了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次探索。不过话又说回来,墨子当过木匠,无论给谁打个家具或者修个椅子都是要收钱的,《史记》上没说过墨子是活雷锋,所以讨价还价的本事墨子肯定门儿清,数学难不住他。十进制就是数钱的方法,数错了肯定吃亏。另外木匠盖房子搭桥的时候肯定会想到甚至用到许多杠杆和滑轮,这里的力学常识很容易被琢磨出来。所以数学和简单的力学对于墨子不算啥稀罕事儿。 让孙诒让、梁启超等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墨子在《墨经》里竟然讨论了小孔成像的问题。小孔成像属于物理光学的问题,在西方直到达芬奇时代才有人会玩,可是在2500年前的墨子就已经非常清楚。而且还通过小孔成像推论出光线的直线传播性质:“景光之人熙若射……”,(《墨经·经说下》)意思是照在人身上的光像射箭一样是直射的,所以造成小孔成像是倒影的原理。另外还有对凸面镜的描述:“二临鉴而立,景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墨经·经下》)意思是,俩人站在镜子面前,影像倒着,一会大一会小,原因是镜面是弯曲的。中国古代早就有铜镜,铜镜一般是美女们用来梳妆打扮的。铜镜除了有平面的,还有稍带凸面,以看清美女脸上的小豆豆。不过那时候磨的镜子不是很规矩,所以有点哈哈镜的感觉。还有与铜镜相似的另一种东东,这东东是凹面,凹面的叫做阳燧。《本草纲目》里对阳燧是这样描述的:“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阳燧是用来聚光,是一种引火的装置。墨子对凸面镜或者凹面的阳燧,以及这些曲面镜的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都做了描述,玩得很是得意。此外墨子居然也和古希腊的泰勒斯、留基伯一样在考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物质的本源是什么。墨子认为组成所有物质最小的东东是“端”,他说:“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墨经·经上》)简直和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意思没两样,有些学者还就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原子论。 《墨经》里不光有数学、力学和几何光学啥的科学玩意,墨子还是个很专业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除了他提出的,和孔老夫子唱反调的“非攻”“兼爱”、“尚贤”“非乐”等,在《墨经》的大取、小取里他还讨论不少逻辑问题。一个把自然科学和哲学、逻辑学通吃的大学问家竟然是个当过木匠的平头老百姓,那这个木匠肯定是个不安分的木匠。他的心中对大自然肯定充满了好奇,而对于心中的好奇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并且从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墨子玩得最出色,也是他可以成为墨子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可能有人会觉得特纳闷,既然在2500年前中国就有墨子这样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玩科学的人,可近代的科学咋没产生在中国呢?这也是很多中国人感到非常遗憾,而且也说不太清楚的问题,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挺复杂,很难一下子说清楚。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中国没有在更早的时代走上西方的那种科学道路。 首先是文字的问题。中国字也叫汉字,属于象形文字的一种,其实全世界的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来的,只不过汉字到现在还保留着象形的样式。象形文字由于过于复杂,所以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简单,形成了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古希腊的腓尼基人就是首先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漂亮的外观去掉,抽取出一套只有22个字母的腓尼基字母,这些字母就是后来欧洲拼音文字,拉丁文和罗马文字的老祖宗。可中国没有这样做,中国的汉字一直都是以象形为主。 汉字虽然比较复杂,但字形十分优美。开始的时候,文字是刻在骨头上,叫甲骨文。后来刻在竹片或者木头片上,就是竹简。晋朝的时候,有人在古墓中发现了很多竹简,那就是前面说过的,记述了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竹书记年》。《竹书记年》据说是由一个盗墓贼,在河南汲县一座古墓里发现的一大堆竹简中整理出来的。竹简上面用黑漆书写的文字非常好看,漂亮的小篆体字(也有人说是蝌蚪文),其书法无与伦比。 中文包括汉字和汉语,汉语又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中国古代的口语,比如见面是说你好还是啥,现在没人听到过,但书面语言流传下来了,而且很特别。 古代最早的书面语言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还很简单,成形的汉语书面语言应该是来自竹简。竹简就是最早的书,不管是孔夫子还是墨子,他们写文章写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竹简是拿竹片用绳子串起来的,太多竹片竹简就太大太重,所以不适于长篇大论,不然读书人都成大力水手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文人们发明了一种和平常说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压缩了的语言,可以用很简要的方式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在竹简上也用不了太多的竹片,可缺点就是不大众化。 可虽然文言文不太好懂,却可以非常的豪迈、浪漫、优美,表达方式也十分地丰富。极尽豪迈的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浪漫的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还有优美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失孤立,羽化而登仙。”这些优美酣畅的词句,可以从自古以来的各种诗词歌赋,传颂了千百年的唐诗宋词中去体会它的玄妙和浪漫。 那文言文缺少了啥呢?文言文缺乏某种规范性,不够严谨。 自由浪漫的文言文可以抒发豪情,写出不同凡响的辞赋,绝世诗篇,却不适合描述自然现象或者严谨的科学规律。“大风起兮云飞扬”具有非常浪漫豪迈的气势,即使不是在“大风”和“云飞扬”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其中包含的气势。可是墨子关于光线传播的性质时所写的:“景光之人熙若射”就让人摸不到头脑了,按照孙诒让等人的理解,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照射在人身上并能投射出影子的光线,像射箭一样是直射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景光(照射景物的光线)——之(虚词)——人熙(人影)——若射(像射箭一样)。直接翻译成白话文是:“照射景物的光线(景光)产生的(之)人影(人熙)像射箭一样(若射)。”没有一点光学知识真闹不懂墨子在说啥。还有关于曲面镜:“二临鉴而立,景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这些话如果不是被已经对西方的近代科学有所了解,同时又特明白文言文的孙诒让和梁启超老先生去翻译,指不定给断成啥样,翻译成啥意思呢。没法让人一目了然的描述,而且还是一件大伙完全不明白的事情,怎么能让人很确切地了解墨子说的是什么呢?所以伟大的墨子先生只能自说自话了。 因为文字的问题,墨子身边的好朋友都不太知道他在玩啥,要是有人听他说:“景光之人熙若射”,准是雾水一头,一头雾水。会问:“嘿,我说墨老,你说啥呢?”墨老说:“你这个笨蛋,连这都听不懂,不跟你玩了。”别人因为看不懂,所以只有墨子自己玩了。科学是一代接一代玩家们逐渐玩出来的,没人接班,再加上汉武帝以后,墨子的理论又被打入冷宫,那肯定就玩不出来了。 另外,封建时代的中国人不太讲究玩,尤其是接近自然的玩,更不会玩那些看样子很脱离实际的玩意,这也是没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去接近关心自然的科学的原因。教育的目的性又特强,所谓“学而优则仕”,学习的过程是阅读和背诵大量的书,因此好学生可以因此写出优美的文章并且练出一笔好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仕途或者找个好差事,离玩离自然越来越远。 中国人比较讲究实用,觉得没用的事儿基本不干,不像古希腊那边的家伙们喜欢不着边际地自己胡思乱想。比如前一章所说的,中国人在非常早的时代就发现了许多天文现象,以及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对整个宇宙的描述。但这些发现与 “天人合一”、“天命”这样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天文观测除了用在计算历法上以外,基本都用在了占卜上了,太史令和钦天监们倒是没事老在看星星。其实这种思想在现代,很多人仍然是这样,比如看见一些偏离了实用功能的研究,很多人就会问,研究这个干啥?能当饭吃吗? 而古希腊人虽然没忘了用那些星星去占卜算命,可因为有了那么一帮爱胡思乱想的人,他们每天晚上都傻傻地站在夜空底下,研究这些星星之间的规律,并逐渐用几何等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推论,渐渐总结出一套关于宇宙的学说。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却让后来一代又一代和他们一样的玩家不断地站在夜空下继续玩下去,最终玩出了名堂。 上面的原因都和文字有关,还有一些原因和文字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尤其是实用科学就是来自人类生活中的创造和发明。为了能过上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古人就开始琢磨怎么办,于是他们发明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工具,并且越来越精致好用。这些发明不需要文字或者多大的学问,只需要凭着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敏捷的思维,还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当然还需要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劲头儿和玩差不多。所以这些人不是科学家,他们一般被称为手艺人或者匠人。 在欧洲的中世纪结束以前,中国手艺人创造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成就中有很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就像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但是,现代科学却不仅仅是工具的创造和发明,科学是在这些创造和发明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另外一个过程才产生的,那就是理性思维,这是需要有学问的人去玩的,中国有学问的人却没有接着去玩这些。中国自古是不太尊重手艺人的,有句老话“相士农工商”,工就是手艺人,被排在农民之后。所以尽管这些手艺人为大家的生活创造了很多好玩意,但这些人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更是排在前两位的“相士”们不屑一顾的。而发生在西方的现代科学偏偏就是由手艺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