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5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与心得] 09.11.13 立人乡村图书馆讲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4 14:0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晚去北大参加他们学校知行社的讲座,请校友李英强来介绍创办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很长……但看完(其实是听完)还是有些启发,也讨论了一些中国乡村跟乡村教育的现状。很赞同“立人”的理念,虽然他们有些做法还是值得讨论。

主题:乡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从一个乡村图书馆的角度
主讲:立人乡村图书馆执行理事  李英强
时间:2009-11-13 19:00~21:00
地点:二教202

我从北大毕业的时候,这个教学楼(二教)还没有建起来,如果有04或05级的,我们也许在课堂上见过,我做过马政经的助教。毕业之后也做过一些其他的工作,在媒体干过,在一些企业干过,后来才开始做这个立人乡村图书馆。

这个项目从名字来看没什么不同,和其他的乡村图书馆挺像的。但“乡村图书馆”前面还有两个字——立人,这就决定了这个图书馆和其他有的很多不同。 今天和大家分享两件事,一个是实践,一个是思考。 我们一开始提了三个口号,一个是“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这在北大讲可能大家会不屑,但在其他地方的一般大学这样来讲一点不过分。 第二个口号是“乡村教育革命,从乡村图书馆开始”,希望能给乡村教育带来一些变化。第三句是“到你的家乡去做一个乡村图书馆”。我们现在只做了4个点,效率还是很低的,原因就是这个,到你的家乡去做一个乡村图书馆。如果没有人愿意去家乡做,我们就不贸然开展,因为希望图书馆能够长期存在。  

1 什么是“立人”

“立人”一词出自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立人”和我们的定位有一定的重合,但不完全一样。我们的定位是“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正常的人”,重点落在最后两句,图书馆最重要的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帮助人建立怎样成为一个人的意识。 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公益组织,既没有在工商注册,也没有在民政注册,因为注册会导致有很多非公益的色彩。我们的工作方式为了避免麻烦,因此在地方提供的任何活动都免费,包括图书的借阅、讲座,都是免费。虽然在很多地方我们是想收费的,通过收费确定谁是真正需要这些资源,也希望通过收费维持日常的开支,但比较困难。 目前已经建的4个图书馆,大约藏书五千本,每个图书馆都成立了义工小组和读书会,四个分馆共计办理了1400个借书证,平均每月借还书15000次,日常维持主要靠私人募捐,没有公开捐款。

2 为什么要“立人”

(1)怎样理解今天的乡村社会 如果大家上网上得比较多的话,可能对这句话不陌生——“每一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从王怡开始,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家乡开始,看到了家乡沦陷的状况,沦陷当然包括很多方面了,但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沦陷。这是我们从直观上可以看到的。基本上这些人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读过,但是都很愤怒,我们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不能,我们只能逃离,从这片家乡跑掉,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比这“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更进一步的就是《中国农民调查》,大家看了也许会对书中描述的现象感到非常愤怒。确实,书上写的已经不是今天的农村了,农村的现状这十年来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农村已经变成了一个对中央政府统治非常拥护的地方了,十年前可能大家会闹事,几十个人直接冲进县政府了。但今天农村已经不是这样了,你和农民聊天的时候,他们对政府非常满意,会说没有哪届政府比现在这届更好了。所以这些信息是我们理解今天乡村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不知道,可能还按照以前的思路做事,一开始就走错方向了。

今天农村和城市结合得非常紧密,不像以前想的那样山高皇帝远。我十月初的时候去了贵州的石门坎,那个地方非常落后,但从经济来说,人均收入是非常高的,因为那里有非常多的矿产,只不过矿产是外地人开采的,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批准。那些老板非常富,但是那个地方还是有很多人非常穷。所以我这里有一个提法,叫做农村的“半殖民地”化。也许有人不屑于这样的提法,殖民地半殖民地,如果说我们是西方列强的原料场地和劣质产品的倾销地,那我们看今天的农村,是不是就是城市的原料场地和劣质产品的倾销地。 在今天,乡村处在什么地位,需要我们去做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没有独立于城市之外,已经深深地被卷入进来了,“愚、穷、弱、私”依旧。“愚、穷、弱、私”是晏阳初先生提出的。他说中国人有四种毛病,愚昧、贫穷、懦弱和自私,这原因就是人精神的贫乏和意识的缺失。

(2)如何认识今天的乡村教育 很多地方还有希望工程,大家会想起那幅“大眼睛”的照片。中国现在有没有还上不了学的地方呢?有,还有很多。但是原因已经变了,不是家庭极其贫困,交不起学费,而很可能是原先村里那所小学已经撤了,上学要走二十里路,这对六七岁的小孩来说太远了,所以不上了。乡村小学大量的撤并,这种现象很普遍。以前希望工程那么多学校,是乡村最漂亮的建筑,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养鸡场、拴马养骡子的地方。

今天乡村教育的问题是乡村教育理念的问题。很多家长在外面辛苦地打工,也很重视教育,但他们是不是知道他们的孩子在上什么样的学,那个学校在给他们的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想如果他们知道的话,很多人会非常不安的,打死也要把孩子带出来,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要比那些学校好很多。 乡村学校大量的撤并,很多孩子三四年级就要住宿,星期一到星期五,这些时间在学校,大门基本上都是锁起来的。本来在乡村可以和自然有很多接触,但现在上学像坐牢一样,还有什么意义呢?

(3)乡村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 乡村社会发展的困境非常多,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用补贴代替民主和自治的短期有效和长期困境”。现在农民享受很多补贴,包括医疗、教育,以及马上要实现的养老补贴。补贴非常多,但补贴本身的逻辑是什么?是我们要建立一个福利社会吗?是我们要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吗?我们看不清。很多时候逻辑是某些地方不太稳定,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补贴一下医疗,补贴一下养老。但这能解决问题吗?比如50块钱能补贴养老吗?如果能的话,它能持续吗?大家如果有机会看一下国家的报告,这些年在财政上确实在增长,花了很多钱。但之所以能有这些钱,是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在以20%的速度增长,我们看09年经过金融危机这些钱是否还能拿得出来,2010年呢?如果中央出现困难怎么办?如果经济出现问题怎么办?当然农村人民对这些补贴很感激,觉得很好。

这片土地上还有人吗?如果大家去过农村,旅游观光的话会很好,农民很好客。但如果在农村生活的话,就会发现农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支撑他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家有个小孩在北京上学,今年毕业了准备考研。好了,家庭每天的中心就是这个,不管他们辛苦不辛苦,他们每天打牌或者打麻将,他们每天是为什么活的呢?当然这个问题拿来问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太好,但农村更严重一些。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精神上的疾病。因为我们除了挣钱和获得很多权力以外,已经不知道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了。 如果我们回到几年前,我们为什么要考大学?也许到高中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是说我要成为科学家,于是我要报考一个理工科的学校了。问小学生,他们会说我以后要当宇航员,要上大学。但是问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的理解,就是所谓中国人的“囚徒”困境。这不是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有一次我在甘肃岳父家,我觉得家里那个地方和我们中国人的状态还挺像。比如我们人类的那种不自由是处在一种囚禁的状态下的,那么是什么囚禁了我们呢?当然我们站着坐着的地方都很好,但是这舒服吗?你的下面是你的父母,他们付出青春和血汗,支持你的成长。做父母的往上看,看到的是自己的子女。有人有了子女之后写一些文章,经常说,小孩是我的救赎,让我认识了很多东西。但救赎不是宗教里的神么?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很有意思。他以前胸怀天下,但做了父母之后,见面之后除了小孩没有别的可谈了。年轻的爸爸妈妈这辈子已经没有什么了。 上面是我们的子女,下面是我们的父母。往前,每个人都能看得到的,北京很热闹,买衣服的地方、餐馆、车子都很多,满足我们的衣食住行。这种欲望恰恰成了一种囚禁,之所以要找好工作,就是为了要买好包、好车,别人都是名牌,我也要买好的。 往后是婚姻,婚姻是我们的靠山。从几部电视剧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式结婚啊,中国式离婚啊。中国人是靠什么维持家庭,是小孩。很多人结婚后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就是孩子,复婚也是因为小孩。离婚了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谈到小孩又可以聊得很开心。 左右就是名声,我们人都想要好名声,但怎么得到这些名声,我们中国人很多都已经丧失本性了。比如现在还很红的芙蓉姐姐,很有名,但比芙蓉姐姐更加以丑为美的多得是。

可能在这里举这个例子不太恰当,很多人想入党吧?入党积极分子。但那些人都不知道入党意味着什么吗?考公务员的人多吧?但他们每天骂的不是公务员吗?说他们贪污、腐败,每个人都说我去了不会,但你们的师兄已经到了那个职位。我们还有是非吗?不是说不能考公务员,但各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就是为了要成功嘛,如果不成功就到了社会底层,如果不成功就会被社会淘汰。我们每年要评优、评三好,各种各样的标准,让人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因此,你就成了自己的囚徒,你没法突破自己设置的那堵墙。我们这个社会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正在,或者说已经,把我们的幸福感残食得没有了。使得在今天,要找一个幸福的人很难,只有小孩子还是幸福的。要长大,要成熟一点,不要那么幼稚,但是成熟了还有快乐吗?

(4)我们必须要着眼于人的精神重建 精神重建,实际上是要重建生活。如果我们不能按照自己信服的方式重建我们的生活,那么其它都是白搭。很多人都说我们社会经济转型嘛,我们要民主,但是我们离民主还很远。大学课堂上都在讲,西方的民主是怎么来的,大家考试都考得很好。但是如果不追求民主和自由,谁会给你? 重建生活需要普及常识,就是要知道生活是什么样的。丰富和灿烂,大部分人都是单向度的,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丰富什么是灿烂。也有一些人,偏离了这个方向,譬如韩寒,但是有几个韩寒? 我说得比较杂乱,只是为了说明为什么要从“立人”的角度来做。

3 如何“立人”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图书馆有三个层面,首先是一个学习中心、教育基地;其次是一个文化中心、精神家园;第三是一个交流平台。

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到,希望在当地扎根,能够长期地做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三五年的计划,而是一个三五十年的计划。从教育和文化两个层面上来做。 我们的导向是读者导向的,不是说我会什么就搞什么,会心理就搞一些心理游戏,会数学就涉及一些数学的活动,这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是读者导向的。 我们虽然和其他一些机构或学校有合作,但我们本身图书馆的管理是独立的,因此每个图书馆都要派我们专职的义工,不是说做完了就甩手给当地人,即便做完了三年四年,我们也要一直去做。

什么是“基于图书馆的教育体系”? 首先是读书会、阅读课,对阅读教师的培训,其次是义工小组,自治管理与民主参与。 什么是平台化、中心化发展?因为我们现在一般的图书馆都是设立在乡镇里,我们的做法是一个乡镇的中心馆覆盖周边的小学,到当地的小学做流动图书馆,培训学校的学生,去自己管理图书馆。

4 立人图书馆的六个特色

第一个是“以人为根”,分馆开设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到你的家乡去做”,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宁愿不到那个地方去做。 每个图书馆的命名,也是与人结合起来的,一般是在当地找一个历史名人,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积淀,譬如黄侃、晏阳初、张国栋。 教育的目标也是针对一个个具体的人,我们不是说图书馆是为当地服务的、是为群众服务的,我们不为群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张三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我们是针对这个具体的人。

第二是以教育为本,虽然是图书馆,但不是以书为本,如果书太多了会影响教育,那宁愿不要书。

第三是立足乡村,连接城市。如果要做的话,在那边就要待一段时间,至少是半年以上,一般是一年。但不是说我们立足乡村,就画地为牢,不需要交流、沟通,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到了当地,就建立了一个桥梁、管道,以致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和人,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到乡村去。

第四个刚才讲了,就是独立运作。

第五个是长期运作,注重品质。我们是长期运作,不太着急,不是说立刻要建成一个模范典型,有多少人去参观,但是要做好。比如一个图书馆,还没有开张的时候就要规划,要向大学图书馆一样,是开架阅览。第二个,所有分馆都是电脑管理的。很多地方条件很差,能不能手工借阅呢?如果手工借阅,就很难进行后续的分析,比如某个人借了多少本书?一本书被哪些人借过?所以所有人来了都要办借书证,所有书来了都要先录入到系统。这样会不会增加麻烦,导致一部分人没有办法享受到立人图书馆的服务呢?会,但是如果是来看书,没有任何限制,只是借书需要办借书证。 我们办各种活动,都是宁缺勿滥,不要凑合。当然这是一个目标,希望所有事情都认认真真地好好做。

第六个就是“不仅是软件,而且是平台”。我们不是封闭的,而是希望向Windows一样是一个平台,比如我们开发了一个可以借书看书的软件,一个读书会的软件,但还有一些软件我们做不了,比如自然科学教育也许我们就没有能力。我们的接口是很宽的,对你们的要求很低,只要是干实事的,做什么都可以,我们就可以合作。

5 立人乡村图书馆都做了什么

前面提到有4个分馆,还有一个正在做。第一分馆是图片上这个样子的,桌子很大,东西是有的,桌椅板凳都是全的,但是书不在里面,在另一间房子。书基本上是九十年代的,特别薄,还有一些是习题册,九十年代的习题册在现在还有用吗?当时我们从北大买了一批书带过去,一本一本谈的价,四折,还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书。 第一个分馆,黄侃图书馆是跟学校合作的。这是黄侃图书馆的开馆仪式,为什么要做这个仪式呢?因为要取得当地教育局的基本认可,如果人家都不知道你们在这里办个图书馆,后面可能就会有麻烦。局长来了看了看,说这是一个好事情,后面的事情就好开展了。

第二个分馆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图书馆,离小学大约有2~3分钟的路程,离初中大约有10分钟的路程。 另外需要提到的我们图书馆的作息时间是有点特别的,节假日的时候我们是要开放的,当然不包括过年,过年是要放假的。三顿饭的时间是要开放的,因为学生只有这个时间能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放心让当地人来做的原因,因为当地人做就成了上班了,八点到十二点,中午吃饭去了,正好孩子们下课,什么时候来都是关门的。最有特点的就是我们的第二分馆,中午12点开门,到晚上8点,这样保证中午和晚饭学生可以来。每周休息1天。

在图书馆的基础上,做的就是活动,包括六个方面:核心书目、读书会、电影欣赏、访问学者、放电影、作文比赛、义工小组、冬/夏令营。核心书目单独提出来是为了说明我们的书目是有选择的。有些孩子不喜欢看书,只是愿意来帮忙,于是就成立了义工小组,每天安排他们自己排一个值日表。读书会就是把那些喜欢读书的小孩儿挑出来,鼓励他们读更多的书,把书读好,写读书笔记。 放电影每个图书馆都在做,但每个都做得不一样。第四分馆有自己的投影仪,二、三分馆只能用电脑放。在第四分馆这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就会每周放一场。

访问学者希望能够有一种思想上的震荡,一些大师也许他们愿意来乡村和孩子们有一个交流,给孩子们有一些指导。这一块做得不是很好,但以后会一直做。

再一个就是作文比赛,其实不是传统的写作文的比赛,但不知道用什么名字来说更好。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创作的比赛。到今年已经做了三次,效果基本上已经出来了。第一分馆因为做得时间比较长,有三四千人,三四分馆因为开的时间比较短,有几百人。为什么要开这个项目呢,就是我们想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思考,另外一个就是有些孩子成绩不好,但是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发现他们在想什么,我们给他们一些方向上的激励。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招评作文的志愿者,初赛的结果很快就会出来。

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冬令营和夏令营。这个做得相对还比较成熟,做些什么事情呢?在我们的博客上有以前夏令营的信息,因为每个分馆都会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包括游戏、讲座、电影、讨论会、晨读、文艺表演、社交礼仪培训等等,大概的内容是这个样子的。推荐大家看博客上的文章——《自由孩子全程攻略》。最后做出来的样子大家可以去56.com上去看我们的视频。

选修课,要根据我们在当地专职义工的特长,以及当地读者的接受能力,能够开设什么样的选修课,还有时间。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在现有教育体制基础下,把公民教育的内容加入进来,但怎么加,有时候就会想破头。比如我在湖北讲经济学,怎么样理解货币,怎么理解公民和政府的关系。每个分馆都在做,但每个分馆做的都不太一样。

立人未来三大中心设想:产品研发与终端建设中心;志愿者招募动员体系;学者长期参与。

面临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专职义工不太好找;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强,目前还没有制度化的解决方法;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地化。最大的困难就是第一个。

6 谁在“立人”?你可以怎样参与?

我们今年夏天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专职义工的培训,这次活动请茅于轼先生在他们家里与我们有一次交流。我们团队主要人员有:何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现在湖北分馆;某一四十多岁的女士,做过很多工作,现在河南分馆;王某某,大学未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参加;柳某某,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刚毕业,现在四川分馆,准备明年出国,在出国前工作一年。如果知行社去四川的话,可以和王同学和柳同学联系。

前面还有两位,第一分馆的专职义工,一位音乐人,前南京某乐队的主唱。他到我们第一分馆之后的第二天就创作了一首歌,叫《梦一样的地方》,在当地创作了大约十来首歌,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的团队,来到北京某研究所。另外还有聂传言,现在准备出国。

就是这样一群人,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共同点,差别还挺大的,在不同的地方在做同样的事。在座的如果经济压力不是很大,但你的父母不是很同意你去做这样的事,推荐你看我们博客上的《自由孩子全程公略》,如何从家庭中走出来。

我们对立人专职义工的要求:

1 认同立人的理念、定位和工作方式,因为我们不是做慈善的,不是扶贫。我们要做的是自立立人,如果你认为自己名牌大学毕业,很完美,教什么课都没问题,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可能做一个月就做不下去了。我们首先是自立,然后才是立人。如果你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现在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有可能能给那些孩子一些帮助。告诉他们怎么样找到时间去看自己想看的书,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先把自己立起来,抱着这种想法,我做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困难,你要先理解教育的本质,即使你办一个纯志愿者的学校,也不一定能完全按照你的想法教,即使按照你的想法教了,也不一定能实现效果。对教育的理念的理解非常重要。

2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尤其欢迎应届毕业生)

3 熟练使用互联网等IT工具。因为我们各个分馆距离很远,大部分工作都是依托互联网完成的

4 能独立开展工作,能在乡村独立工作。在乡村工作,虽然周围有很多人,但内心可能会很孤寂,所以我们需要交流

5 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除了成为立人的专职义工,还可以定期地关注我们的博客和网站,并给我们提意见。在假期或者有空的时候,可以去我们做短期的志愿者。但是需要提前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好安排你做实实在在的志愿者,哪怕只有两天都可以,两天也可以和学生和老师做很多交流。 另一个就是成为“立人之友”,有钱的人就捐钱,没钱的人就捐时间,每年有7天以上的时间在做志愿者,就可以成为立人之友。
2
发表于 2009-11-15 11:14:31 | 只看该作者
长文,跳跃着看完了,赞一个中国平民教育的囚徒困境的理解。

“你要先理解教育的本质,即使你办一个纯志愿者的学校,也不一定能完全按照你的想法教,即使按照你的想法教了,也不一定能实现效果。对教育的理念的理解非常重要”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迟效的事业,无数人在一点点摸索,一口断与一刀切曾经做过的与努力过的,都是过于简单的评价。
3
发表于 2009-11-15 19:27:56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学图书馆,研究、做图书馆的项目,总会提到很多概念“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纸化图书馆”,有很多人关于图书馆危机的讨论,认为图书馆将要被Google取代,在e-science环境如何异化等等.....
那天去了桃园,自己逐渐在和龚老师的讨论中产生了一些想法,觉得自己被带的过高的思路,开始慢慢的回归到了图书馆的本质了。

看了这篇文章,很佩服。
最重点的在于务实的理念,以及对于效果的衡量。图书馆,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往往是一个很温和的存在,作用是一点一点的渗透的。所以能把细节想法落实和坚持,是最困难的。

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做的更多!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3:01:08 | 只看该作者
嗯,他一直强调他们做的是教育。以图书馆为平台,带动整个社区的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5 06:20 , Processed in 0.026079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