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0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与心得] [ZT]NGO要不要变?如何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5 12:3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47efc0100pqcd.html

SRI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工作,终于将“21st century NGO: In the market for change”译成了中文。目前也已经设计印刷完毕,正式对外发布了。这本报告的中文版,可以在社会资源研究所的网站上下载,其主要内容在此不做论述。关于NGO要不要变,如何变,我简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NGO要不要变?
毫无疑问,我的态度非常明确:NGO要变。虽然不同的NGO所处的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也不同,但总体上NGO需要变化。其中的原因有:

1. 公众认为NGO是专门找茬的机构。有太多的公众和企业通过媒体的渠道,了解到NGO是专门找茬和挑刺的机构,而且在他们看来,还是吹毛求疵、比较偏激。这让很多人对NGO敬而远之。虽然这种认识本身就有所偏颇,但NGO确实长于发现问题,疏于提供解决方案,常常认为指出问题本身就已经体现了机构的社会价值了,解决方案那是政府或者是企业的事。当然,世界不管是平的还是湿的,但都是不完美的,问题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NGO也总是忙个不停。

2.NGO收费低或者不收费。我了解很多NGO收费极低,NGO负责人不好意思张口向别人要钱,好像提到钱就有损NGO的公益形象。相应的,很多机构或个人在使用NGO的服务时,也认为其收费应该很低或者干脆不收费。如果你的收费和企业一样,但你怎么能说你是“公益机构”呢?收费低,就没办法提供合理的工资,也就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因此服务水平也总难上得去,这导致了NGO的低水平循环。

3. NGO不专业。这不仅是很多企业和公众的观点,一些以支持NGO发展为己任的基金会也是这么看的。3年前,我曾和一个基金会的项目官员聊天,说自己想做一家NGO。他直摇头说,不要做NGO,NGO太不专业。5·12地震的捐款,清华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向了政府部门。如果我们去看一些基金会的资金流向,我想大致上也流向了政府或准政府机构。除了维护政府关系的部分原因外,还有就是,它认为:NGO做不了专业的事。最终还是要政府、大学和企业才有能力。当然,这种不专业感也深深植入NGO的骨髓,那么多NGO整天希望别人来给自己提供“能力建设”,要让别人来扶持自己的发展,自己就把自己看得很低。

4. NGO的寿命不长。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NGO机构寿命的调研,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研究啊!NGO的机构使命和愿景是长期价值导向的,比如“改变世界”、“平等”、“自由”、“可持续发展”等等,但做事和规划却常常是非常短期的。NGO只能不停的为短期项目奔走,那还顾得了它是不是实现长期使命的有效方法。NGO由于没有任何盈余,因此也没有能力为未来做任何一点投资。当然说回到寿命问题,一般的看法是NGO成立也快、消失也快,一些希望与NGO建立合作关系的机构就不敢做长期打算了。

5. NGO的内斗比较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NGO和NGO之间彼此瞧不上,二是领导人之间互相拆台。当然,这不是NGO独有的现象,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的。我只能说,NGO不是净土。

总体上讲,NGO是一种非主流的存在,而且是一种不便言说的存在。我身边的NGO朋友们,很少给自己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讲自己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因为讲不清楚,因为一旦讲起来,各种疑问都出来了:怎么挣钱吃饭啊?不要反*反社会啊?能坚持多久啊?这些问题,难道我们能一笑置之吗?难道我们能说他们误解了咱们NGO?不能!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我们总是可以回避。

我们还可以稍微专业一点来分析NGO为什么要变化,当然,我们不是否认NGO的价值,在此只是反思,希望大家能做得更好。

1. NGO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近年来,随着中国跃升世界经济强国之列,NGO传统的筹资渠道正不断收窄。国际机构和基金会是中国NGO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些国际援助不断减少是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NGO事业感兴趣,希望跻身进入公益领域。这两方面的压力将使得NGO更加难做。竞争,NGO很少谈这个词,但它确实存在。当然有人会说合作,我们把合作视作一种竞争策略。

2. NGO服务的购买者很有限。NGO的很多项目设计,往往只针对几家资助机构,如果这些资助机构说“不”,那就几乎宣布了该项目的死刑。对比企业界,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或者是面向众多企业客户的,甲不购买还有乙,每个细分市场都能容得下数十、数百、数千家企业生存,但NGO的购买者就这么几家,特定领域的市场容量也就只能容得下几家NGO。

3.“NGO”这个词本身造成了合作障碍。中国的NGO很有意思,宣称自己是NGO吧,享受不了税收和政策优惠,而且还会造成和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障碍。 “NGO”这个身份的价值何在?可能有两点,一是从业者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二是NGO这个身份能从国际资助方或基金会处获得资助。实际上,如果够专业,国际资助方和基金会也会出资购买政府和企业的服务。这么一说,“NGO”这个身份的价值又大大贬值了。

4. NGO领域内普遍存在扭曲的受助心态。NGO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其它机构资助。NGO在游说资助方的时候,常用的方式是:我们要做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所以你要资助我,或者是,我们发展还不成熟,所以需要你资助我。受人资助,心理滋味是很难受的。所以,基金会和NGO在这种关系中,常常回彼此心生埋怨。在SRI的social drink活动中,基金会和NGO之间就常常掐架。

NGO太容易把自己发展的重任放在别人肩上了。很容易去批评基金会,为什么不支持我们的行政费用,为什么不支持人员开支。我想说的是,机构的发展是机构自己的事情,虽然基金会能支持行政和发展费用善莫大焉,但我们更应该把这些视作我们自身的责任。

NGO如何变?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我也只是搜罗了一些观察和别人的观点。大致上,NGO会有下面几种变化的趋势,而且这些变化正在发生。它们当然并不成熟,因为现在正处在变化的当口上。

1. 从非主流到主流。过往NGO往往习惯于标明自身的非主流定位,似乎这很潮,很个性、很独立、很与众不同,可能是人太怕与人相同了。而现在NGO开始尝试与主流接触,甚至努力成为主流的一部分。NGO正试图将自己推销给广大的公众,而不是局限于圈子里面的自娱自乐。

2. 从关注问题到关注解决方案。有一些NGO已经把自己定位为特定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如果NGO的倡导和解决方案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将能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当然,提供解决方案,也意味着需要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参与,而这是以往NGO所缺乏的。

3. 从祈求资助到优质投资。NGO要学会告诉各类出资机构,你们之所以给我们钱,是因为我们能把钱花得很好,我们虽然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及企业,但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是巨大的,我们是优质的投资对象。当然,NGO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4. 资源本地化。NGO将慢慢的更多依靠国内和本地资源,而不是国际资源。值得庆幸的是,国内资源现在正不断增多,企业和私募基金会开始变得活跃。在此我们要感谢那些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中国自己基金会发展的人们。国际资源在为NGO输入理念、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有非常大贡献,而国内的基金会则有更广泛的资源网络,能为NGO所用。

5. 从排斥市场到参与市场。以前常听到NGO对市场的排斥,认为那是物质化的自私的代表,而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广,也有越来越多的NGO认可市场,希望借助市场的力量拓展资源和推广机构的使命和价值。更有的机构,如SRI,则把市场视作机构愿景实现的重要方式。

6. 从孤军奋战到跨界合作。NGO之间缺乏合作,也谈不上与其它部门开展合作。现在跨界合作则成了热门词汇。现在也有了很多好的案例出现。虽然短期内,NGO好像是“被”跨界,但这也是NGO跨界合作的起点。任何事总有一个起点,虽然它看上去不那么主动,那也是一个好的起点。

以上只是一个下午的思考成果,还非常不成熟,一些判断,还缺乏事实和数据做支撑,希望以后有机会对NGO的运作模式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也进一步理解NGO这个市场。
2
发表于 2011-6-15 13:23:3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太深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9-22 11:38 , Processed in 0.044217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