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24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贪玩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8 23:0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1-5-18 23:47 编辑

久违阳光已经不少时间了,老多这个白头发的老阳光儿其实每一天还在想着,想着阳光里那一张张可耐的小脸儿

最近老多的新书《贪玩的中国人——把科学带个世界的中国人》,即将由中信出版公司出版,他们说7月就可以出来,老多也不敢肯定,就算这样吧:)

有兴趣还可以看看老多给这本书画的插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48960182/
今天开始,像《贪玩的人类》那样把新书的内容在这里陆续贴几章,和新的,老的,总之是所有的阳光儿们分享,下面开始讲故事啦

贪玩的中国人

——把科学带给世界的中国人——


老多 著


本书献给,视自己对大自然的好奇为身家性命的、贪玩的人。



自序


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历史学家写的,写的基本都是英雄的历史,像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努尔哈赤,还有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历史学家对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和研究以后证明,历史就是由这些英雄创造的。


不过老多认为,创造历史的不仅仅是这些英雄,还有很多称不上英雄、我们也许还不太熟悉、甚至是默默无闻的人。这些人带给我们后代的一切,不但不比前面说的那些英雄少,而且可能要强很多。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就不会享受到今天幸福的生活。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就是创造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还有很多很多直到今天还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和享受的人。他们也许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甚至是地位卑微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草民,他们就是——贪玩的中国人。


写这本书的起因是由于写《贪玩的人类》。《贪玩的人类》老多是用一种比较谐谑和通俗的语言,叙述了一下西方的科学史。之所以那样来写,一方面老多非史学家,写历史老多没有资格。但是老多感到,科学在很多人的心里仍然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遥不可及,这是很悲哀的事情。老多认为科学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也可以玩的,这一点从科学史中就完全可以看出。老多觉得有责任把这些告诉大家,所以老多把历史上为科学做出过一个个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用玩家的方式演绎了一遍,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了解,这些曾经的科学巨人,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大家有足够的好奇心,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那么就如孟子所云:“人皆可以为尧舜”。


《贪玩的人类》出版以后褒贬不一,一些网友在网上的留言让老多十分感动,但有一些网友的评语又让老多陷入沉思,比如有一位网友这样说:“我天朝的神威呢?”老多十分敬佩这位网友,确实,科学巨匠不仅仅外国有,我们中国也有!于是就有了如今这本书《贪玩的中国人》。


这本书仍然用“贪玩”这个噱头,老多把科学研究称之为玩,这肯定是非正统的,甚至带点玩世不恭的味道。但老多说的玩,不是玩麻将、老虎机或者在网吧玩到晕倒的那种玩,老多说的玩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而去做的一系列事情。最近有一本书《玩出好人生》,是美国人布朗写的,他认为,“玩,是一种天性,是一种能力,会玩的孩子是好孩子,会干不如会玩”。[1]科学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出于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而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和老多以及布朗说的玩是一样的。


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多发现,中国古代和老外玩的不太一样,中国人也曾经非常贪玩,也很会玩,比如古代中国的丝织品、刺绣、瓷器、玉器、青铜器以及各种美妙的艺术品,玩法之精湛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不过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差别就有点大了,在科学这条道路上中国人和西方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在科学上,贪玩的中国人比西方人要艰难得多,因为这些贪玩的人得不到大家的赞赏,玩出来的玩意儿不受朝廷的重视,也不受知识分子的重视。中国古代虽然有过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和技术发明,但由于没人尊重这些玩家,以致是谁玩出来的都不知道,即使有些知道是谁,这些人也不过是一些地位卑微,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包括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在内。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在这个制度下的文化、教育体系,是不尊重这些贪玩的中国人的,而中国的所谓国学中至今也很少能够看到这些贪玩的中国人。但这些并不影响老多认为中国有很多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在科学上贪玩的人,只要认真去读中国历史,你就会看到那些贪玩的中国人曾经,而且直到今天是那样的富有创造精神,那样的伟大,全世界都不会忘记,中国曾经带给世界的四大发明。


这本书怎么写,开始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当然时间顺序肯定是需要的。可是单凭时间,很可能又让我们进入到那个中华文明美妙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会对拥有那段历史而骄傲得不知天高地厚,这不是老多想要做的。中国确实拥有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文明,古代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曾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过非常重大的贡献。但是,如果从15世纪开始的近代科学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那过去的几百年,就会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十分遗憾和不爽的地方,也就是所谓李约瑟难题所说的,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老多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对中国以及自己祖国的一切都充满了深深的爱,如同台湾的一位作家墨人所云:“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一个所谓高级知识分子,轻视自己的文学艺术,向洋人认同,拥洋人以自重,还有什么比这种否定自己昄依别人更幼稚更可耻的事?”[2]老多不想做也不会去做那个可耻的人。


对于过去的荣耀我们应该,也必须赞扬和歌颂。可只是赞扬和歌颂就是爱国主义吗?


回顾整个人类历史,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往往就是在对过去的批判和扬弃中得到动力的。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并非是把欧洲拉回到古希腊那个美妙的时代,而是对古希腊文明一次最彻底的批判和扬弃。而我们的过去是不是也有一些值得批判的地方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界去审视一下我们的历史呢?所以老多认为,这本书无论怎么写都不能只是回顾历史,去捡回那些令人骄傲的往事。因为世界在往前走,回头看的目的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老多不希望躺在历史这个巨人的怀里睡大觉,老多希望能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老多希望用一种批判的态度去看待那已经过去的几千年,批判不是否定,而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此时此刻,就必须用一个更加广阔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过去,同时要借用世界上其他人的眼睛去看,正像北京大学刘东教授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序言里说的:“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自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逃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因此在《贪玩的中国人》这本书里大家会看到很多中国与西方在同一时代的比较,比如14世纪到16世纪,我们的大明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通过这些比较我们会发现,在同一时代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做什么,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也可以更清晰、更理智地回顾和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老多时常陷入深深的思考,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回望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此老多几经易稿,最近看到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者窃不自揆,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的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察。”[3]这是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的序言里说的。那就让我们重温那段千年的历史,较切情实地考察一下我们那段光辉而又艰难的科学之路吧!


在此老多要感谢一些专家,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关于《尚书》和《易经》耐心的指导。另外两个不是科班出身专家的指导,也为老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在这里必须要感谢他们。第一个要感谢的是刘宁小朋友,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天文爱好者,而且他从未进入过任何与天文有关的学校学习过,是一个纯粹的玩家。但是小刘从天体物理学以及那些艰深的数学公式,直到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造诣,让老多崇敬有加,并拜他为师。小刘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知识方面给予老多的帮助,让这本书更增添了非常有益和有趣的成分。第二个要感谢的是我的好朋友张燕生先生,他应该说是一位古典音乐发烧友,也是玩家一个。他对于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丰富的知识,以及他以极大的耐心,让老多从巴洛克时代开始,逐一地对人类音乐发展历程进行的非常专业的指导和欣赏,让老多受益匪浅,真是感激涕零,对此由衷地感谢他。此外还有很多朋友,比如姜韬先生、边冬子先生、梁鉴先生、肖坤冰博士,还有一位南京大萝卜晓杨小朋友,他们在老多写作过程中为老多提出的许多非常好和及时的建议,老多表示由衷的感谢。


和老多写的《贪玩的人类》一样,这本书不是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史,也不具有多少资料价值。另外书中还有一些与科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章节,写这些章节的目的是为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我们过去的一些成就和缺憾。这本书里老多多次引用了著名学者的段落,老多不是史学家,更不是科学家,老多乃纯粹的草民一个,因此引经据典必不可少,请看官原谅老多的无知和浅薄。



[1] 斯图尔特·布朗 克里斯托弗·沃恩著 《玩出好人生》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 常君实主编《浮生小趣》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 钱穆著《国史新论》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
发表于 2011-5-18 23:21:54 | 只看该作者
顶 老多爷爷~作为长辈级别的阳光ER,新书一定买~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17:4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老多还不敢做阳光们的爷爷喽,不过还是十分滴谢谢楼上啦!

另外为什么要起一个洋名字,中文是人类最美,最牛,也是最富有哲理的一种文字,应该好好滴把中文学好哦,建议改一个用中文可以书写的,全世界最牛的名字喽
4
发表于 2011-5-19 09:24:18 | 只看该作者
主要是兼容英文账号页面..很多外国网站不支持汉字
5
发表于 2011-5-19 10:11:22 | 只看该作者
老多的新书出来啦!声闻好久啦
6
发表于 2011-5-19 11:38:03 | 只看该作者
老多又出新书了,很好呀。我想老多在这个过程中比谁的收获都大吧。
关于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这样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在心里提过。但也许每个人好奇心的程度不一样导致我们思考的程度不一样。我想要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置身于中西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科学背景中才能有所收获。
目前我的学力有限只能把别人的意见作为一种供借鉴的观点放到这里,和大家分享。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内容提要】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强有力的抗拒?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本文对此作了介绍与评述。

【关 键 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欧几里德几何

【 正 文】

      一 引言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迅速产生,以1687年牛顿出版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近代科学革命到达高潮,这本已是历史,然而,问题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1)这一问题难倒了20 世纪的科学史学家和其他许多学者。由于该问题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作为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有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又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学家——杨振宁对这个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二 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欧氏几何及其逻辑系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成篇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种种理由: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理论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杨振宁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2)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也有人企图总体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他们也有人从事非常具体的问题”。

  从解决具体的、现象的问题入手,“希腊人发现正立方形只有5 个,这是非常美妙的画像,而这个画像如果没有准确的几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个定理。后来有人说欧几里德所以写了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因为要证明这个定理。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结晶。”(3)

  欧氏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为了鉴别皇冠的含金量,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在一次洗澡时,他感觉到身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决皇冠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

  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
  中国古代虽然有“曹冲称象”的典故,《墨经》、《考工记》等书关于力学现象的总结与记述,在数学方面公元前已出现《周髀》这样的著作,其中已包括勾股定理等,但是,在类似于欧氏几何逻辑系统方向上,“中国古代完全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是连边都没沾上,…
…我以为中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现欧几里德研究这样具体的几何问题,以及因为研究这类问题而产生出来的逻辑系统,至少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原因的一半。……所以欧几里德几何的影响非常之大,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更是大得不得了。”(4)

  杨振宁在谈到中国的《周易》研究时指出:“有许多中国的老先生,包括近代现代的,他们既不懂《易经》,又不懂近代科学,到处胡讲一通,要么说《易经》里头有近代科学的种子,要么说《易经》引导出近代科学的发展。我想实事求是地说,西方跟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一样。那么,这个文化传统不一样里头产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化中萌芽,而且这个萌芽是经过了很长的时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个事情要正面看它,不要蒙骗自己,‘西学中源’说就是蒙骗自己,而这一蒙骗就是两百多年。”(5)

      三 近代科学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在对异文化排斥的同时,也拒绝了这些科学技术

  杨振宁在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来之后,中国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干的,结果如何,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有什么启示更为关心。

  1993年,杨振宁到了澳门,当他站在澳门最高的一个炮台时,感慨万千,他想到了中西方两大文明数百年来的冲突、碰撞、融合的过程,想到了中国人屈辱的近代史,尤其想到了中西方科技在转换领先位置后形成的巨大反差:

  ——15世纪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这些发明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正如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所指出的:“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6)

  ——15世纪开始三十多年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远征航队中最大的船只长440英尺。西方史学家曾存有疑惑, 认为当时不可能造如此大的船。但是1962年在南京发现了一只船轴,直径1.25英尺,高达36英尺。从而使国际上一致认可15世纪初,中国科技仍领先于西方。

  ——15—17世纪初,中西方的科技位置发生倒转。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从思想领域、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各个方面几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相反,中国在这两个世纪,却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停滞不前。到17世纪初,原先在应用技术方面领先的地位已丧失殆尽。当时的中国政府要由葡萄牙人占领的原属广东的澳门引进火炮技术。再过了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天朝大门便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所轰开。

  在这个大转换前后,中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对彼此的科学技术采取了完全不同且颇耐人寻味的态度:15世纪之前,西人充分享用了从中国传入的许多重大发明,这些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生,  然而一个世纪以后,  当以意大利人利玛窦(MathewRicci,1552——1610)为代表的第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 并带来一部分西方科学技术时,中国人在对异文化排斥的同时,也拒绝了这些科学技术。

  对于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杨振宁认为对中西双方的影响都非同寻常。这就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在西方结出了牛顿力学这么个大果子,传入中国也并不算晚,却只是无花果”。 (7)

  四百年后,利玛窦被中国人尊为“西学东渐第一师”,他来到中国时所负有的重大“使命”是让这块广袤古老、具有久远文明传统的土地上的人民皈依上帝。但是,他同时也带来了“三棱镜”、《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技术。

  从三棱镜在中国的遭遇,我们也许能看到一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当16世纪之前的西方人盛赞中国的陶瓷工艺时,他们制造玻璃的技术,已接近炉火纯青的水准。三棱镜对他们来说,已是小作坊里的粗活了。可是,最初看到它的中国人却交口称赞:真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啊!

  更令当代学者感叹的是,也就在中国人首次见到三棱镜的几十年之后,牛顿通过这小小的三棱镜在一所黑暗的房子里将狭缝中透进来的一束阳光折射为斑澜的七色光谱,成为近代光学的一件厚礼。在中国此后的三百年间,三棱镜最多也只是被看作西人的“奇技淫巧”、“毫末之艺”。

  无独有偶,就在西方技术无法发扬光大时,西方科学也遭到同样的命运。牛顿之前,由于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工作,经典力学已在萌芽之中。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大定律及微积分后,经典力学实际上已宣告诞生。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杨振宁认为这本书出版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近代科技诞生的标志”。然而,这本书无论在思维形式上,还是逻辑上都得益于欧几里德的《初探》。“查看《数学原理》,就会发现古希腊几何学在牛顿身上的深远影响。《数学原理》全书的结构完全是以欧几里德的《初探》(Elements)为样本的:两本书都从定义开始,然后是公理,牛顿称其为‘普通意见’,再是引理、命题和证明等等。”(8)

  在牛顿《数学原理》一书出版约80年前,利玛窦和徐光启已将欧几里德《初探》的前一半翻译成中文,取名为《几何原本》。虽然这本书未能译完,可是徐光启已“十分了解《几何原本》中的推理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推理方法不一样。”(9) 并且已认识到“掌握了这种推理方法可以掌握住别的学问,对国计民生,对工业、农业、军事等一切都有巨大影响。”(10)徐光启一生还编著过《农政全书》及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

  可惜的是,《几何原本》与徐光启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反响。《几何原本》的后半部分直到鸦片战争之后的1857年才由李善兰(1811—1882)和伟烈亚力(A.Wylie 1815—1887)译出。

  三棱镜、欧氏几何学在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命运,实质上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杨振宁的观点值得人们深思。他说:“1600年到1900年,中国是抗拒西方科技的。为什么?科学史学家列举了许多原因:没有独立的中产阶级;科举制度;文化传统中,只有人文、道德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学说,缺乏自然哲学和逻辑思维等等。但我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夷夏之辩’。满清康熙皇帝是一个极有心的君主,他以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对付反抗,巩固统治,得显示自己是中国‘正统’的继承者,于是着意比‘正统’更‘正统’,排斥‘异端邪说’,与异质文化划清界限。种族冲突的时代,宗教不能不是个敏感问题,贬拒天主教,现代科学也就跟着倒霉了。”(11)

  满清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显示‘正统’,最终拒绝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最为正统的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保守,甚至愚昧的一方面,在抗拒西方科技传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玛窦来了,德国人汤若望(Joham Adam Schall Vor Bell,1591——1666)来了,传教士大批涌入,带来了“地球是圆的”的观念,坐在“世界中心”的士大夫们坐不住了,开始顽强地抗拒异族文化。其中有一种“西学中源”之说:你西方科技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了!这个“西学中源”说的集大成者,乃是清代大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他的名言有:“几何即勾股也”,“谁知欧陆言,乃与周髀同”。杨振宁曾多次提到的另一个典型的反对传教士的人物是杨光先(1597—1669),此人是一个顽固而又怪戾的官僚,以“敢言”在官僚中出名,事实上是一个“妄得敢言名”的“市侩之魁”。他有过一句名言:“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他曾不择手段地弹劾已做了钦天监掌印官的汤若望,在汤若望去世时,杨光先做了钦天监监正。

  “看到梅文鼎和戴震等极端聪明的大学者都全力支持并传布西学中源说,就令人体会到当深厚的文化出现斗争冲突的时候,要转移观点而接受外来文化中的优点是多么困难的事。”(12)

  统治阶层的利益、文化传统的保守可以暂时关住天朝大门。但是,在炮舰的外交下,军事接连失败,不仅大门关不住了,还得赔款又割地,受尽凌辱后的古老而骄傲的民族终于认识到既要打开大门让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进来,还要走出去向人家学习。

      四 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

  杨振宁认为,20世纪前50年是中国高速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50年。虽然这50年是战火纷飞的年代,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到1949年才结束的解放战争,使得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动荡,生活不安,但是,从19世纪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开始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为标志开始接受并引进西方科技,到20世纪40年代末,其中一些科学领域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以理论物理学为例,从1927—1933年中国有三位留学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们是王守竞(1904—1984)、周培源、吴大猷,也是中国最早的三位理论物理学博士。到1948年,杨振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有中国血统的第十六位理论物理学博士,中国人的理论物理学水平已站在世界前沿。从第一位到第十六位理论物理学博士,也就是两代人的间隔,“两代先辈引进了足够的近代科学知识,令我这代人可以在出国前便进入了研究的前沿。”(13)

  20世纪后50年,杨振宁认为,近代科学技术已在中国本土化,并且开始加入国际科技竞赛。反应堆、原子弹、氢弹、卫星的研制成功,数以百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被培养出来,科技对经济的巨大贡献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中国人近几个世纪以来造成的心理自卑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国人有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做出世界水平的贡献。

  杨振宁还乐观地预言: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为此,他提出了“将对下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四个条件:

  第一、人口众多的中国拥有千百万极聪明的人才。

  第二、儒家文化注重忠诚,注重家庭人伦关系,注意个人勤奋和忍耐,重视子女教育。这些文化特征曾经,而且将继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奋而有纪律的人才。

  第三、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中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但是这种抗拒在今天已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科技重要性的全民共识。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猛进,每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9%。相信中国在2010年左右变成世界工业大国之一。

  杨振宁说,科技发展取决于上述四个条件,前三个中国现在已有了,最后一个到下世纪初也会具备。 因此, 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科技在21世纪的发展持极其乐观的态度。”

  在此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杨振宁所提出的四个条件有两个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这个观点在国际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也得到了认同。90年代中期开始,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方式日益成为国际管理学界和媒体追逐的新聚焦。管理学者们通过对许多华人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华人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同现代化美国的大部分商业原则迥然不同;华人家族企业同为数众多的、经过现代化管理科学改造的西方家族企业比较,也完全不同,但是结果却是华人家族企业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更快。更令学者们疑惑的是,这种冰山尖顶底下究竟隐蔽着多少宝藏呢?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不过都一致认为,华人家族企业既是一个经济课题,也是一个文化课题。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亚洲华人把家族资本、传统观念即儒家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亲和力。

  过去,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阻碍了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今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却成为支撑中国科技、经济进步的基石。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3:52:15 | 只看该作者
哈,爱因斯坦就是爱因斯坦,赞一个:))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价值的,或者说对现代人有价值的东西确实是有的,只不过被我们传承下来的几乎都不是这些,而自古以来也有过很多人大声疾呼,希望大家不要太愚蠢,比如2000年前的刘安还有王充,可他们的话没人听,要是他们的话有人听,science没准还真就会出现在中国鸟:))
8
发表于 2011-5-19 14:03:50 | 只看该作者
额..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要是有人重视,中国的经济制度估计会改写-.-
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9:2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1-5-19 19:27 编辑

司马迁那段老多不太清楚,不过,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大师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确实是受到过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滴:))
10
发表于 2011-5-19 19:40:55 | 只看该作者
多老师~~许久不见,都想您------的咖啡了。
11
发表于 2011-5-20 18:40:36 | 只看该作者
能签售不?
想念老多童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1-26 02:17 , Processed in 0.034585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