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9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转载:谈NHK纪录片《小皇帝的眼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 01:0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朱家雄的博客: http://blog.eastday.com/zhujiaxiong/art/919500.html  

       我在给研究生讲课中曾提及日本NHK在去年拍摄过的一部关于中国小学教育的纪录片《小皇帝的眼泪》,这部记录了我国昆明盘龙区盘龙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说的是这个小学的办学导向和评价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小学生饱受着由学习紧张而带来的痛苦和烦恼。这部纪录片播放后曾引起过日本的教育界和政界轰动。
       也许,一个被抛出却又没有看到的东西是最具吸引力的,在研究生们数次的要求下,我花费了一次上课的时间给他们放映了这部片子。
       我无意地发现,在放映这部片子的过程中研究生们的反应发生着变化。开初,他们不断地为他们所熟悉的学校教育情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幽默、深刻的旁白惹得开怀大笑;渐渐地,随着话题的沉重,他们不再乐了,乐不起来了,脸蛋也越来越沉了下来……
       以前,我曾在许多教师中做过这样的调查,要求被试说出看了这个片子后的感想,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拍得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周围一般;
有三种不同的反响:
    孩子很可怜,应该改变现状;
    很无奈,没有办法,只能这样;
    受到启发,一定要自己的孩子加油,让他好好念书。
       以前,我也曾在学生中做过这样的调查,要求被试说出看了这个片子后的感想,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拍得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周围一般;
有三种不同的反响:
    孩子很可怜,应该改变现状;
    无奈,没有办法,只能这样;
    受到启发,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
        对这部片子的不同反应,说明的是对“应试教育”的不同看法。事情不是简单的“对”和“错”的问题。  
       对教育的思考,背后存在着太多隐藏着的东西。

       2008年2月,我应日本一个学术团体的邀请,前往日本,就NHK拍摄的《小皇帝的眼泪》录像片作一个“基调发言”,向日本学界阐述自己对这部片子的看法。我后来了解到这个录像片之所以在日本引起了轰动,是有其背景的。
      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教育处曾对此作过报道: “2007年12月4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国际学生评估’(pisa, 2006)结果,日本学生数理成绩大幅度下滑,不及韩国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注: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参加这次测试),这引起日本社会对教育的普遍不安,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纷纷抨击现行的‘宽松式’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建立举国体制,阻止学生学力进一步下滑,重新振兴教育,以确保科技大国地位。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表示,学生科学应用能力排名下降,令人非常遗憾,要采取修改《学习指导要领》等措施,加强学生数理教育。为此,政府教育再生会议召开紧急会议,计划今年召开都道府县知事和教育局长参加的‘提高全国学力峰会’,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文部科学省到地方教育委员会,都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全国体制应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学力的下滑趋势,扩大校长人事、预算权力,废除大学校长和学部长选举制度。”
       上月,我接到了来自日本OECD委员会的有关邀请,要我于明年去日本研讨对于如何日本提高学生学力的问题等。日本人看到了中国的小学生们在搏命地念书,他们的心理是紧张的。日本确实面临着如何应对教育质量下滑的大问题。
       这样的事件让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浪漫主义导向的美国教育改革因为苏联卫星的上天而宣告失败,以致教育改革的领头人布鲁纳大为感叹,并通过反省认识到一个不懂得政治、经济、文化的教育家是浅薄的。
       我注意到新加坡的李光耀在前段时间里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要求美国在以后多介入亚洲事务,成为未来亚洲事务主导力量:中国、印度和美国三足中的一足。作为政治家的李光耀,已经看到了未来亚洲的格局,他从战略的高度,从小国的利益,在盘算和预言未来的亚洲。他没有将日本——当今世界经济的大国看得太重。可以设想,如果日本的教育再成问题,日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日本已经从《小皇帝的眼泪》的纪录片和OECD测验中悟出了些什么,我们呢?

      看过《小皇帝的眼泪》录像片的人,心情都会很沉重,多少都有点为我们的孩子担忧,多少都有点为我国的教育担忧。带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学者们更会慷慨激昂,会以激励的态度批判社会现实,会提出各种教育改革的建议,可惜的是,他们的批评意见没有太多地被人理睬,学校的校长们和教师们依然“我行我素”,还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升学率”;他们的改革方案没能动及原行教育体制的根本,也不可能动及原行教育体制的根本。带有乌托邦倾向的领导们更会使上“十八般武艺”,通过层层行政命令实施教育改革,可惜的是,他们的指导和监督被层层“消化”或“异化”,学校的校长们和教师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一切照旧”,还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学习质量”;家长们并不买账,谁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点,反而越发“变本加厉”,给与孩子更多更大的压力。
      于是,可以预言,“小皇帝”还是要继续地流眼泪;孩子的书包不会减轻,可能还会加重;家长会继续陪同自己的孩子去观摩“职业介绍所”,并告诫孩子一定要苦读书……
       《小皇帝的眼泪》所反映的这个现象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学校的校长们、教师们和家长们是文化生态圈中组成部分,所有的一切,不用刻意地组织,都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们都身处一个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人民富裕、关系和谐的国家,例如北欧的某个国家,那么就不会有《小皇帝的眼泪》这样的故事发生了。
       有时,我会想,我们的那些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领导和学者真的有点可爱,可爱得有点傻劲,他们拿着“武器”想要“革命”,冲冲杀杀好一阵子,却不知道“敌人”在哪里。

       在《小皇帝的眼泪》的录像片里,有一个场景是描述孩子们与家长们对话的,这是一个题为“心声”的对话会,意在让孩子们和家长们都能面对面地谈谈心里话。组织这场对话会的用意是良苦的,因为会议组织者知道孩子在家里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在学校里,在一大堆的孩子和老师面前,他们的话语权会徒增。
       小孩是会有“人来疯”的。一个孩子开了场,其他孩子就一个接着一个开了腔,对话会变成了对家长的“控诉会”。也许孩子们在家里受到了压抑无处发泄,也许是孩子受到了他人语言和情感的感染,每个孩子的发言都声泪俱下,坐在他们对面的家长一个个都成了“残害孩子心灵与成长”的罪人了。
       家长们终忍受不了了,他们开始“反击”了,当然他们的话比较孩子的话,在逻辑上会清晰一些,在情感上会收敛一些,在用词上会低调一些。其实,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成长成人了,变得理智了;如果不是因为他们自感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变得稳当了;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了,没有必要与孩子计较了,他们的发言应该更具火药味,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受到委屈的人,他们才是要发泄压抑在心里冤屈的人。不是吗?他们已经在工作中忙碌一天了,又要为安排孩子的生活操心,还要肩负“陪读”的任务,他们累不累?还要受到孩子的质疑,他们冤不冤?
       在《小皇帝的眼泪》的录像片里,这个题为“心声”的对话会最后不了了之了,没有胜者,也不会有胜者;没有结果,也不会有结果;没有意义,也不会有意义。
       在这场对话会以后,学校的一切照旧,没有任何变化,也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学校照样每天举行升旗仪式,孩子们照样每天做广播体操和上课,教师和其他所有的人照旧按照学习成绩评定每个学生,学生的书包照样那么沉重,还有可能会越来越重……

       在《小皇帝的眼泪》的录像片里,有一个场景是描述一个家长带着一个孩子到职业介绍所去,告诉这个孩子要好好念书,不然连工作都找不到,那个孩子看到了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很困难的情景。
       这是一个可以想象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会发生的情景,我相信做过家长的人都会有动机这样做,特别是那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家长更会有动机这样做,不管在现实中他们有没有这样做过。对于这位家长,没有理由给予她任何的谴责,因为人活在世界上讲究现实比讲究理想更有意义,特别是对于广大的老百姓。
       而今,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吃大锅饭”的国家了,而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国家。竞争有其积极的方面,它会带来效率,它会带来财富;竞争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它会使强者愈强,弱者更弱,它会带由不均衡而造成的不公平。
       处于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家长的头脑是清晰的,因为不清晰就会落后,落后就要受穷,特别是已经受穷的人,更有强烈的愿望让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受穷。他们的切身体会和渴望,不是乌托邦的学者所能理解的。
       在《小皇帝的眼泪》的录像片里,这个陪同尚未成年的孩子去职业介绍所的家长,其神情是真切的,语言是中肯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期待和愿景,但是更多的是 “恨铁不成钢”,更多的是无奈。
       不管谁想在教育中搞些什么改革,学校的一切照旧,至少在根本上还是一切照旧。在这种情景下,家长这样做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尽管家长也并不愿意这样做。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01:14:07 | 只看该作者
前两天中午翻出这个纪录片又看了一遍,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学习”对小学生们来说竟已成为一件“悲壮”的事情,唉~
3
发表于 2010-7-2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很现实,我没想到日本人看了之后的反应会是“改变‘宽松式’教育的策略”,看来他们的竞争比我们更激烈。

看过激流中国的第1-3部,其它的都没看过了。期待看片会组织看一下这系列的片子哦
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2:20:02 | 只看该作者

再转下日刊的报道

本帖最后由 tomato 于 2010-7-2 12:22 编辑

日刊:中国“小皇帝”的眼泪为何那么多?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 ... ontent_15647398.htm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6-05  

    新华网消息:日本《文艺春秋》月刊6月号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小皇帝’的考试地狱”,作者是日本N H K电视台编导松木秀文。文章摘要如下。



图表: 2006年我国学生视力不良率。 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成为找不到工作的流浪汉。”笔者问中国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他们作出了这一回答。令人惊讶的是,有15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日本小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结果是无人作出回答。

    让人感到不安的是,中国小学生是在对未来抱有危机感的情况下学习。年仅11岁的小学生不得不参与学习竞争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小学生怎么看待现实?

    笔者作为编导参与制作的NHK(日本广播协会)“激流中国”系列纪实片《五年级1班“小皇帝”的眼泪》,是以中国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为舞台,耗时两个月拍摄的。拍摄地点是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小学,该校共有1800名学生,是市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小学。开拍前,在对学校情况调查后,最终选择拍摄班主任非常合作的五年级1班。在对该班54名小学生日常生活两个月的观察中,有许多东西超乎了我们的想像。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中国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小学生的心声。


    选举班长也竞争

    新学期刚开始的9月上旬,五年级1班举行了班长选举。选举当天,学生的父母来到了学校,令人吃惊,连父母也参加班长选举。有8名学生参加竞选。候选人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然后由学生和家长投票。“我是一个会学习、聪明、无所不能的超人。”“我保证将提高大家的学习成绩。为了让班级变得更加优秀,我期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这些是候选人在展示自己时的发言。

    每个候选人都是以独特的方式,竭尽全力地展示自己。他们出色的自我表现力,正是日本人印象中的中国人形象。让人感到,中国人从小学起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了。

    在日本,考虑到个人隐私问题,以及避免今后学生之间发生摩擦,不会让别人知道谁把票投给了谁。而在中国,投票箱摆在候选人面前,投票人当众投票。

    在这种情况下,谁把票投给了谁,一目了然。而且,还当众公布候选人的得票结果。选举是极其残酷的。在得票少的候选人中,有的流下了懊恼的眼泪。落选的学生流着泪承认:“自己能力还不够。”杨老师从一年级起担任班主任,她说出令人惊讶的话:“这是重要的选举,社会上的竞争与这没有什么两样,非常严酷。从现在起不断进行这种训练是有意义的。”


2007年5月11日,安徽省金寨县一所乡镇学校的初三学生正在埋头苦读。 记者近日在江西、安徽、陕西等地的一些学校发现,初三、高三学生几乎全是早6点前起床,晚12点半后睡觉,周末补课现象更为普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表面原因是来自学校和家长,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诸多扭曲现象;而深层次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过分看重升学率,减负自然成为“空中楼阁”。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班上的“等级社会”

    对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学习成绩。学校每两周进行一次测试,每年进行两次期末考试。学校将成绩表发给每个学生,家长一看便知自己子女的排名。家长经常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不得不关心自己的分数。

    一天,班上发放了数学测试卷子。“唉,有一道题错了。”大声说话的学生是钱洪翔。他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游,数学比较差。但这次测试的分数是91分,对他来说是久违的高分。

    “我看了分数都不敢相信,我使劲捏自己一把,感到很疼,才知道这不是梦。”他的话令人欣慰。钱洪翔敬重班长许苇杉,一直在为赶上班长而努力学习。他问许苇杉:“数学成绩怎么样?”许苇杉答:“100分,你几分?”“91分。”钱洪翔有点自豪地说。“你要进一步努力,今后取得更高的分数。”许苇杉说。钱洪翔谦虚地说:“我真佩服你。要继续向你学习。”

    这个班级存在按成绩这一价值观来划分的“等级社会”,而且越是高年级越固定,并以成绩来判断人品。成绩好的日本学生有时会被人欺负,而在中国却没有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吵架时,有的学生会以“我的成绩比你好”来威胁对方。

   学生拼命学习,是为了自己不在班上被欺负。钱洪翔说:“我不愿在学习上落后。一旦落在别人后面,就会有人讥笑你是笨蛋、落在了谁后面。”

学习压力大
                              
父母“望子成龙”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望子成龙”的说法。在中国,家长怎样看待子女的学习?

    摄制组首先来到了班长许苇杉家,以了解中国的优等生是如何培养起来的。许苇杉家距离学校乘车需要30分钟。父亲是经营贸易公司和卡拉OK店的生意人,他每天驾驶高级德国轿车接送儿子上学。他从繁忙的生意中抽出空来接送,大多数日本的父亲是做不到的。

    许苇杉的父母已经为儿子选择好了今后上哪所初中和高中,当然都是入学成绩高的重点学校。甚至为儿子描绘了考哪所一流大学的蓝图。许苇杉生活在如此优越的家庭,其学习成绩与家庭环境恐怕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许苇杉在家附近没有朋友。因为他是跨区上学,所以学校的同学不住在附近。回到家后,他无法与朋友玩耍。每天这样的生活,他没有学会如何与其他小孩交往,对其将来的成长不大好。但他父母却不这么看,只是重复“学习优秀就行了”。除了学习之外,许苇杉每年在德、体等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被评为三好学生。

   此后,摄制组来到钱洪翔家。父母叫他不要与学习差的学生一起玩。他家步行到学校只有15分钟的路程。母亲王琦在家等着他放学回来。他母亲在一家电机厂做临时工。刚进家门,母亲便说:“今天的作业多吗?赶紧做吧。”

    钱洪翔一声不吭地坐在桌前,开始写作业。课外作业多是中国小学的特点,每天要花3个小时写作业。每隔10 分钟,母亲就来看一下他写作业的情况,并一一检查有没有错。父母进行了分工,母亲负责辅导语文和英语,而父亲负责辅导数学。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他做作业的进度就慢,甚至跟不上学习。

    他母亲说:“我小时候没有这么多作业,也不难。现在,小学生就学习我们过去初中才学的东西。稍一松懈,就无法与同学竞争。父母也很辛苦啊。”

    晚上6点半,父亲钱锐下班回到家。他是一家饭店的合同工,虽然才43岁,但已经有了许多白发。父亲一回家便开饭,饭桌上的话题也常常是学习。

    饭后,钱洪翔回到写字桌继续写作业,父亲负责看数学作业。在英语听力练习和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后,10点半上床睡觉。其间,他没有时间跟小朋友玩,几乎都是趴在桌上写作业。

课堂上犯困

父母害怕子女“失败”

    家长为什么如此重视小孩的学习呢?钱洪翔的父母过去在国有企业工作,后来先后下岗。之后,他们不断地寻找工作,以维持生计。他们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丢掉饭碗。父亲的工作合同期限到明年,无法保证可以续签合同。如果不能续签合同,他又要每天去找工作。

    “我们有过下岗的经验。因此,希望小孩考入好的大学,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中国都是独生子女,小孩成功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失败也是百分之百的失败。他成功的话,就是社会的人才;失败的话,就是家庭的负担。因此,帮助子女学习的家长也在经受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从我怀上他时就开始了。”

    在此次采访中,他母亲的这席话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采访中,钱洪翔本人一直坐在母亲旁边。在日本,许多家长也关心子女的学习,但没有父母会当着子女的面说这么严厉的话。

陕西省西安市一所小学门前,一些学生拉着书包放学回家(2006年11月27日摄)。新华社发

子女的心里话

    子女怎么看待父母过高的期待和沉重压力?刚开始拍摄时,笔者询问了钱洪翔和其他学生,他们只回答:“学习很重要,因为这是为了自己。”开始听到他们的心里话,是在拍摄的后半段时间。

    一个星期五,钱洪翔非常少见地没来上课。他发烧39摄氏度,在医院打点滴。第二天是星期六,高烧下降了,母亲仍催他起来做作业。

    星期一,钱洪翔在上课时发呆地看着窗外。下课后,班主任杨老师问他:“最近怎么了?”“我感到很累。”他首次对班主任吐露了自己的心里话,“我真的很讨厌学习,父母总是没完没了唠叨学习,烦死人了。”他为什么一直掩饰自己的心情呢?他说:“家长和老师总是对我们进行说教,说学习是为了学生自己。所以,大家都装出喜欢学习的样子。”

    实际上,学生开始对激烈的竞争感到疲倦的事实,在北京已经被当作社会问题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压力。中国政府对这种状况十分重视。

    中国政府早就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重视学生成长的方针,但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笔者看到的中国教育现状与这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必读

x
5
发表于 2010-7-2 21:4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yancau 于 2010-7-2 22:38 编辑

"大部分家长的头脑是清晰的,因为不清晰就会落后,落后就要受穷,特别是已经受穷的人,更有强烈的愿望让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受穷。他们的切身体会和渴望,不是乌托邦的学者所能理解的。 "

我想乌托邦的不仅仅是某些教育界上层人士,还有很多教育的实践者吧,也许也包括我们这些人。但是如上述笔者所述,这种社会选择机制的倡导下,必然会导致这样所谓“残酷”的结果。我想日本人是头脑清醒的,因为这毕竟是今后国力的一个决定因素,尽管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公平”和“残酷”的,就像斯巴达对婴儿的选择机制——弱婴需要立即被摔死,对于“个体”的残酷是保证“整体”优势的关键。

近来一直在纠结自己儿时学得太少落下得太多,导致了今天一些不可挽回的竞争劣势,致使一些不可逾越的鸿沟赫然横亘在我的面前。我没有过现在孩子们的这种压力,无法揣测若干年后他们是否还是会有和我一样的悔过情绪,但我想学无止境,整体水平的提高仍然会使得这种困惑存在吧。

其实不仅仅是这种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兴趣与爱好方面的学习都需要从最初的兴趣慢慢转化成一种坚持和努力,有内在的最好,没有的话,父母的外在推助力未尝不是造就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总有惰性吧,何况是孩子呢。期盼孩子快些成熟,明白个中竞争和坚守的道理吧。

来了阳光后,我这种斯巴达式的实用主义思想在慢慢受到影响,也明白历史长河中雅典的民主自由之光普照,斯巴达甚至留不下一声叹息,但是回到课题组,我不得不用斯巴达的残酷来要求自己,这样还远远落在后面呢!

父亲节那天,和爸爸聊了很多很多,谈到小时候的事情时,一向崇尚“对待孩子要顺其自然”的父亲说,他现在觉得很后悔,后悔当时没有给予我更多的学习机会,我哭了。对于过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猜想现在这些”备受煎熬“的小朋友们十几年后的想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9-23 07:29 , Processed in 0.023289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