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阳光

 找回密码
 注册必读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3356|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贪玩的人类——那些把中国带进科学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1 23:4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多今天爬格子一时兴起,把正在写的这本书也贴上来跟大家见见面,而且欢迎板砖

新书还只写了不多,把基本写完的4章拿来给大伙献丑鸟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23:5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45 编辑

贪玩的人类

——那些把中国带进科学的人——

老多 著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从头说起

第二章有记载的第一玩家

第三章浩如烟海的古籍

第四章几本奇书(山海经、淮南子、论衡)

第五章被遗忘的玩家(黄帝内经、九章算术、齐民要术)

第六章四大发明的启示

第七章走出中世纪(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第八章黎明前的希望(明末的玩家徐光启等)

第九章不服的中国人(留美的幼童)

第十章裹小脚时代的结束(新文化运动,梁启超等)

第十一章地质学的开山之人(李四光、丁文江等)

第十二章玩猿人和恐龙的人(杨钟健、裴文中等)

第十三章庚款和中国气象学(竺可桢、赵九章等)

第十四章物理学的前辈(叶企孙、周培源等)

第十五章地震也可以玩一玩(翁文灏、李善邦等)

第十六章到罗布泊去(斯文赫定、陈宗器等)

第十七章中国的缪塞昂(中关村)

第十八章遗传学的争论(西方遗传学与苏联米丘林学派的争论)

第十九章最早的海归派(50年代回国的科学家)

第二十章一家出了仨玩家(汪德耀、汪德昭、汪得熙)

第二十一章和居里夫人一块玩(钱三强和原子弹)

第二十二章玩出个东方红一号(钱学森等与航天事业)

第二十三章文革中的数学明星(陈景润、杨乐等)

第二十四章和毕升一起玩(北大方正)

第二十五章贪玩的中国人

引子

当年被陈独秀先生称之为赛先生的(Mr. Science)的科学,现在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不算啥新鲜事。而且没有科学似乎还不成了,谁也不想再回到没有科学的时代。比如想从北京去趟天津,或者更近一点的地方,谁也不会想起带上点盘缠,骑着毛驴去了。因为就算是骑着最烂的自行车去,那也离不开科学。而且那些被大家追捧,把狗仔队累得半死的影视明星们,没有科学他们也别想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如今科学已然成了最主流不过的主流文化。

可谁要是眼巴巴地瞅着一个大教授,提起科学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从神气活现的教授嘴里说出来的答案,肯定全都是哥白尼啊,伽利略啊或者牛顿啥的一大堆外国名字,咋就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都没有呢?这也许就是所谓“李约瑟难题”里说的:“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抱着非常自信,或者叫做夜郎自大的态度,对此难题嗤之以鼻。理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科学算啥;还有些人则很可能会讲出一段段心酸的往事,看了以后马上就会让人两眼泪汪汪。而且会把满腔怒火都发泄在中国文化之上,视中国文化于不齿;不过有人和前面两种都不一样,他们觉得过去的事情既然已经过去,那就让他过去吧,不必纠缠。把夜郎自大和灰心丧气都放在一边,只要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历史不是还要继续吗?

其实,科学从孕育到出生,东方人,包括中国人不是没有做出过贡献,尤其是在古老的时代,因为那时候科学其实就是在玩,中国外国都一样。中国古代的许多圣贤也曾经有过非常惊人的发现和探索,而且他们的那些学问至今也未必就完全属于糟粕。只不过中国人的理性思维被封建制度和这个制度下的治学态度彻底毁灭,中国人的学问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基本上就剩下了所谓的“训诂”学。啥叫训诂学呢,训诂学古时也叫做“汉学”或者“小学”。也就是大家都在研究古代圣贤们说的话里,为啥要写那些字,这些字啥意思。为此大家想尽办法,从各种书籍里找来旁证,考证这个字来自哪个渊源典故,或者圣贤说的到底是真是假等等。古代掌握大量这些知识的大学者们解释和考证圣贤写某个字的渊源,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上一篇几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文章。可是,对于圣贤写这些字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也就是他们看到和描述的大自然,以及他们的思辨却几乎只字不提。结果,所有关于大自然的好玩的事情,都被欧洲一帮一帮的玩家,像玩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地玩去了,直到玩出了现在的科学。中国的大学问们因为只顾训诂考据,没人玩接力赛,所以落后了。

回过头去看一看,回多久?回过去几千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史几乎都是从几条河沟子旁边开始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欧洲人玩的科学主要是来自前面的三条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也就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家的古希腊人泰勒斯,就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游历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那里得到几何、代数还有天文等等真传,回到老家米利都玩出了理性思维,也就是后来的科学。

生活在另外两条河边的人当年也在玩,现在通行世界的所谓阿拉伯数字就是来自印度,而中国人玩出来的印刷、造纸等,也为后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贡献。

那中国和西方有啥不一样,后来怎么就落后了呢?

实在不明白只好去看看历史书或者历史课本。不管是看世界通史还是中国通史,仔细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西方和中国都经历了差不多同样的历史阶段,要是从科学的角度可以分为:远古阶段、启蒙阶段(历史书上叫奴隶社会)、愚昧阶段(这时候历史书上欧洲可能叫中世纪,中国统统叫封建社会)、科学发展阶段(中国叫近代),一直到现代。

西方人从启蒙阶段开始,接受了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启发,玩起了科学。公元3世纪左右,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逐渐进入了愚昧阶段(中世纪),不让玩了。为啥不让玩呢?因为那时候欧洲被教皇和所谓经院哲学统治,是教皇不让大伙玩了,不但不让玩,谁要是胆敢违背上帝祂老人家,那肯定是抓进大牢,然后还可能锁在柱子上一把火给活活烧死。不过过了大约1000年以后,从13世纪开始,一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运动悄然而来,文艺复兴玩家又出现了,各路玩家和教皇对着干,最后把教皇撂到一边,从此欧洲逐渐走向了科学发展阶段,成为现代主流文化的科学也从此走向了全世界,直到今天。

中国人也和欧洲人一样,由于对大自然无限的好奇,在启蒙阶段中国的玩家,像轩辕黄帝(目前黄帝还基本上是神话)、伊尹、墨子、荀子、王充、张衡啥的,他们也玩出了很多令人叫绝的学问和技术发明,而且玩的比当时的西方人水平高多了。

接着在差不多的时候(比西方稍微早一点,从公元前1-2世纪左右),中国也进入了愚昧阶段(就是历史书上的封建社会)。这个阶段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到汉朝的大皇帝汉武帝一声令下“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彻底不让玩了,玩家们就此收手,逐渐销声匿迹。中国的愚昧阶段不是因为宗教的神学,而是被封建文化统治,而且中国的封建文化比欧洲的神学更不容易对付。欧洲人脑袋顶上就一个上帝,中国人脑袋上的可就多了去了,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封建伦理一大堆的道道和规矩,比现在国际大公司IBM的管理条例还多。那时候的中国人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另一个就是不必认识一个大字,老老实实的当农民,谁没事还去玩啊?而且中国的这个愚昧阶段一直延续了将近2000年,比西方长了几乎一倍。

一千多年以后的16世纪,中国的玩家终于又见曙光。随着几位博学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来到中土大明,开始有了学着西洋玩法开玩的玩家,这个时代被许多学者称为西学东渐或者走出中世纪。这些玩家中有徐光启、方以智、王徵等等。《几何原本》、《物理小识》、《远西奇器图说》等等,这些反映西方科学的书籍纷纷出炉,他们把那时候西方人玩的科学一点一滴地介绍给了中国的老百姓。这还真要感谢几位开明的皇帝老子,明朝的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和清朝的顺致、康熙和乾隆皇帝。

按说中国迎来的这个科学黎明并不算晚,因为那时哥白尼先生刚刚去世没多久,伽利略、开普勒等大玩家都在世,牛顿还没有出生。中国从那时就让玩家们行动起来,如今的世界恐怕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可是黎明以后迎来的却是一个大阴天,像发生了日全食一样暗无天日的大阴天。中国不但没有发生任何复兴,反而迎来了康熙晚年到雍正以后各代清朝皇帝的闭关锁国和严酷的文字狱,大好时光惨遭涂炭。已经萌芽的科学被彻底抑制,刚刚发出来的一点嫩芽全给憋了回去。

那时皇帝老子为啥那么不喜欢玩科学呢?其实就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看不起外国人,外国全是不值一提的蛮夷之人。另外中国几千年来从来没吃过亏,所以更是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皇帝就知道苏州杭州好玩,从来也不出国旅游。西方人送来的啥望远镜、自鸣钟和越南人送来的猴子、大象都一样,都是糊弄妇人高兴的奇技淫巧。

可是没想到1840年出事儿了,人家几千个英国佬凭着几杆洋枪,把大清朝几十万八旗兵给打得落花流水。这下皇帝老子明白了,原来外国人的奇技淫巧如此厉害,于是第二次西学东渐来了,洋务运动兴起。不过洋务运动也不是让谁开始玩科学,他们是想赶快学点西方的技术,然后好对付西方人的所谓“以夷制夷”,并不是真的喜欢科学,想用科学的方法治理国家了。


进入20世纪,中国终于发生了一场复兴,那就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陈独秀说的赛先生潇洒进入中国。兴学堂、废科举,科学在中国开始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前半夜是中国的玩家们迅速成长的时代,各路玩家开始大显身手。可没想到的是,好景不长,接二连三的战争: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战火硝烟逐渐蔓延开来,一时间闹得妻离子散、生灵涂炭,玩家们只顾逃命,哪里还有心情和时间去玩科学。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0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46 编辑

在20世纪50年代即将来临的前一年,1949年的10月1日,华夏大地终获太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来到了中国。玩家们再次聚集起来,从此中国正式进入科学发展阶段,中国也有了可以与古希腊相媲美的“缪塞昂”。在后来仅仅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玩家们,几乎是从无到有,把各个领域的科学建立并发展起来。如今已经把原本只属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完全带进中国,带进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在的中国人同样享受着科学所能带来的一切。
    现在我们大家可以享受互联网、高清电视带来的愉悦;我们的科学家拥有高能粒子对撞机、培养出高产的水稻品种;我们的国家拥有长征火箭、嫦娥1号探月飞船;这一切都是要感谢从远古时代,一直到最近的六十年里那些辛勤的、贪玩的玩家们,没有他们,我们不会享受到今天幸福的生活。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那些玩家,他们凭着极高的热忱和几乎忘我的精神,把中国的科学大厦建立起来,而且这些玩家里,不仅仅有钱学森、李四光,还有许多许多玩家。今天当我们为中国骄人的成就而欢呼雀跃的时刻,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把中国带进科学的那些人,因为是他们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开创了中国各个领域的现代科学。
这些曾经默默无闻,忘我工作的玩家们,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星,照亮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应该深深缅怀这些可敬可爱的玩家们,也许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要追求,要学习的明星。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0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1 编辑

第一章 从头说起
      中国人是哪些人,从啥时候开始玩的呢?
      中国和外国有点不一样,中国不像古希腊,还可以从历史或者圣贤们写的书里知道是哪些人玩了什么。比如我们现在都知道古希腊第一个被称为 科学家的大玩家是泰克斯,那都是从他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圣贤们写的书里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各种书籍,包括历史书基本不会写普通人的事儿,历史书 里说的都是皇帝,还有当官儿的那些事儿,其他书里也不会写老百姓什么事儿。可爱玩的人基本上是老百姓,科学家其实也都是老百姓,和皇帝、当官儿的是两码事 (现在的两院院士里有很多是当官儿的,这些院士是不是科学家已经难说了。爱因斯坦就因为只想当科学家不想当官,所以拒绝了以色列人让他当总统的差事)。所 以中国古时候有哪个玩家,他是咋玩的,很少能从书上知道,除非他当过官儿。
      不过虽然不知道具体是谁在玩,但是我们可以在书籍中知道中国人都玩过些啥,玩到啥程度。也就是说中国还是有人在玩,只不过不知道是谁在 玩,玩家叫啥名字罢了。除了书,考古学家的发现,也为我们了解更加遥远时代中国人玩过啥,提供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事实。
      中国的历史到底是开始于何 时,这件事历史学家还在争论。大家都说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这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记载足以证明真的是5000年。可能比5000年长,也可能比5000年短。而长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为啥这样说呢?
      1987年底,有几个运气极好的专业盗墓工作者——考古学家,在河 南濮阳县挖出一座年代非常久远的古墓,根据碳14的测定,这座古墓已经有6460±135年的历史。中国历史在这座墓里,已经过了起码8000年了。
      令人奇怪的是,在古墓里,有几个用蚌壳堆起来的塑像,这些塑像中有龙、 虎、鸟、鹿和勺子等,塑像围在尸骨周围。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些塑像竟然是8000多年前人们看到的天象图,勺子就是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 斗七星。
      塑像里的龙、虎、鸟和鹿,就 是中国古代盖天说里的四宫: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玄武是神龟,但在周朝以前是神鹿不是神龟)。东宫苍龙,就是现在天蝎座的位置,而天 蝎座里的心宿二就是苍龙的龙心。西宫白虎,是现在的猎户座,猎户座的参宿一、二、三就是老虎的身子。北天上的北斗七星,被想象成一个大车轮,携带着苍龙白 虎,自东向西周而复始地运转,生生不息。当苍龙出现在东方,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苍龙位于天顶时,则已经是盛夏。而白虎从东边升起时,秋风便开始袭来,白虎 来到天顶,天寒地冻的冬季就来到了,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多么美妙而又生动的图景。如此的盖天说,不是玩出来才见鬼。不但是玩出来的,而且玩得非常 强,非常酷。
      这个发现,其中龙、虎、鸟、 鹿的贝壳雕塑,是根据我们对古人观察天象的了解认识,经过考古学家费尽心机的推测,认为这个奇怪的墓葬就是古人所谓盖天说里的四宫。这个结论多少还是考古 学家猜出来的。可另外一个考古发现,那就不用猜了,不仅不用猜,人家古人全都给写出来了。这个就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附近发现的一座战国墓。
      此墓是战国初年一个叫曾国的 国君乙的坟墓,所以被称为曾侯乙墓。乙死了以后据说葬于公元前433年左右,也就是说这位曾经在湖北一带独领风骚的尊贵国君已经在坟墓里躺了2400多年了。而且让考古学家感到极为庆幸的是,这座古墓居然没 有被山寨盗墓贼光顾过,墓中的宝物尽数被考古学家挖了出来。其中很有名的是一套编钟,据说还可以奏出美妙的音律。而墓中一个彩漆木箱子更让关心古代天文的 考古学家眼珠子大亮,曾侯乙的弟兄们在箱子盖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啥叫二十八星宿呢?二十八星 宿就是古人对夜空上星相的记录和名称。现代天文学采用古希腊的星座图来确定和辨别恒星的位置,而二十八星宿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确定和辨别星星的位置。和 指示地形地貌的地图一样,二十八星宿就是指示天上星星的天图。而且直到今天,中国的天文学家仍然习惯用二十八星宿里的名称来称呼一些恒星,比如:造父变 星、天津四、轩轩十四、心宿二等等。
      二十八星宿在非常古老的时代 就被爱看星星的玩家们给玩出来了,但这是不是中国人玩出来的,为此,考古学家还在争论不休。不过无论是不是中国玩家首先玩出来的,从曾侯乙墓里的木箱盖 上,就可以很确定地看出,中国的玩家确实在玩这个玩意,不仅玩,还陪伴着国君一起去了天国。
      四宫和二十八星宿都是古代玩 家描述夜空中恒星位置和变化的,关于太阳系里的几颗行星和不期而至的彗星古人也玩的非常出彩儿。
      1972年幸运的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了几个西汉的墓葬, 其中发现了很多帛书。所谓帛书就是写有文字的丝织物。当时还没有纸,读书人咋看书呢?在殷商的时候字是写在骨头或者乌龟壳上,叫甲骨文。从战国一直到秦朝 进步了,写在竹片上,叫竹简。西汉的时候更厉害,直接写在贵重的丝绸上了。
这些帛书可是无价之宝,那上面有古人画的几十个彗星图(可以辨认的有29个),还有关于水、金、火、木、土五颗行星运行的记载。
      有人可能会问,彗星样子长得 很特别,古时候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不新鲜。可行星和恒星古人是咋分辨出来的呢?
      这就和前面说的四宫和二十八 星宿有关了。四宫、二十八星宿就像一张地图,在整个夜空上画了一张天图。有了这张天图,穿行在里面的行星就被古人给看出来了。只不过不是玩家也别想看出 来。为啥呢?因为要想看出行星的运动,只看一两个晚上根本没门儿,只有每天不断地盯着夜空看,而且起码要看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能知道一颗行星的运行规 律。所以,不爱玩的人哪有那闲工夫整天站在夜空底下看星星。
      如今,看星星仍然是属于那些好奇心极强、又酷爱玩的人。8000多年前的人呢?看星星肯定也是属于爱玩的那帮子人。而且看星星就是天文学产生 最初的原因之一。那时候不像现在,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晚上根本看不见几颗星星。几千年前没有空气污染更没有城市的灯光,当太阳刚刚沉入西边的天际,无数的 繁星就出现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随着天色逐渐由深蓝变成漆黑,璀璨的星光便布满苍穹。满怀好奇的古人,当他们仰望苍天,看着漫天星光在诡秘地闪烁的时候,一 定在问,这些星星都是来自何方,它们为什么每天晚上都如此准时地来到这里?古人对此毫无了解,他们多么想搞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此他们感到了自己的无 知和愚蠢,于是科学从此产生了。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 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
      为脱出愚蠢,好奇的玩家们每天晚上都来到夜空下,他们观察着星空上每时每刻的变化,并且牢牢记在心中。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一年过 去了,两年、三年、……十年、几十年,就这样一代接一代的玩家不断地仰望着天空,他们看着、观察着、记录着。直到几百 年,甚至几千年以后,终于有一天,他们似乎发现了一些秘密,原来这些看似杂乱无章星星,并非无序,它们似乎是在遵循着某种规律。于是天象被描绘成各种美好 神圣的图形,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星宿也就出现了,穿行其中的彗星还有水、金、火、木、土五颗行星也被发现了。
      不过中国古代看星星,和我们 现在了解的天文学不一样,天文学家把星星分为恒星、星系、星云还有行星、彗星啥的,关心的是星星自身的物理性质和运行规律。比如恒星距离我们有多远,由什 么物质组成,行星上到底是不是和咱们地球上一样也有高山湖泊等等。中国古代看星星的人关心的不是这些。那中国古人关心啥呢?
      有一本很古老的书叫《易 经》,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人关心的是啥。《易经》也叫《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是谁写的没人说得清。有人认为是根据伏羲创造的八卦和各种言 论集合而成。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是“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周文王写的。这个周文王是周朝开国皇帝武王的父亲。不过不管是谁写的,这本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 史上影响极大。
      《易经》上说:“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天垂象,见凶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啥意思呢?中国的古文用一般读书的方式读,还真不太容易闹明白,可如果晃悠着脑袋, 顿挫有声地念出声音来,就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奥妙。比如晃悠着脑袋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里的“时变”,显然不仅仅是时令、时节或者时间的变化,应 该也包括时事、时代,也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以及国家或者族群之间的纷争,国君的更替等变化。而“天垂象,见凶吉”就更说明看星星所呈现的景象是 与我们的凶吉祸福有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则认为天上与地下是互动的,天象与地理之间有极大的关联性。
      从《易经》的这些话里可以了 解到,中国古人把苍穹上繁星的运行规律和人类自身的福祉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人合一”和“天命”的观念。这些看似非常主观唯心,却又 不无道理的观念自从不知啥时候被玩家玩出来以后,没想到一下子就流传了几千年。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0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2 编辑

那什么叫“天人合一”和“天命”呢?

古时候的人和现在一样,晚上一出门看见满天的星星肯定会忍不住朝天上看。除了星星,有时还会看见一颗长着尾巴的彗星飘然而过,此外还有突然划过天际的流星,这些奇怪的现象弄得大家不知道是咋回事。不爱玩的人看了几次也就不看了,因为他们更关心的也许是晚上吃什么,不是天上那些莫名其妙的星星,好奇心不在那上面。可爱玩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因为不明白,而且总是得不到解释,所以好奇心越来越强,于是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来看去他们发现,原来星星每时每刻都在围着北边的天极不停地转动,每个季节看到的星星是不一样的。玩家们把天上的星星想象成一张张图画,夏天天上飞着一条苍龙,冬天变成了一只白虎。而且苍龙和白虎的出现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苍龙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播种的时节就要来到了。白虎的到来则预示着收获季节和寒冬即将来临。可这都是为什么呢?还是不知道。

另外,除了苍龙和白虎以外,还有一些事情更显得神奇,比如隔壁老爷爷去世的那天夜里,有人在外面看见一颗特别明亮的火流星划过天空,火流星和老爷爷的去世是不是有啥关系呢?还有一些事也非常奇怪,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被刺客杀死了,国王被杀前后那几天,天上出现过一颗长着长长尾巴的彗星;还有一年发大水淹死了很多人,那一年也有一颗明亮的彗星光临过。

就这样几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奇怪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那时候玩家们没人懂得天体物理学,没有望远镜,更不知道我们脚下只不过是浩瀚宇宙里一个不起眼的小球球。但是有一点古时候的玩家和现在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也有好奇,也在思考。

玩家们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做不出更合理的解释,怎么办呢?他们就从可以理解和观察到的经验去思考和解释。心中充满好奇的玩家们看到,天上发生的事情和我们眼前发生那些灾祸和变故似乎总是存在着某种联系,根据这些现象他们推论,天地之间并不遥远,不但不遥远而且和我们的命运、生命是有联系的,甚至我们的一切都是受天驱使的,比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于是,“天人合一”、“天命”的观念就这样逐渐产生。

中国古代所谓“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不仅仅用于对天象的识别,同时也是对天国的描述,因为古人觉得既然天上的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天上肯定有很多管各种事情的人,这些人就是神仙,众神组成了天国,天国和地上的国家也一定是一样的,神仙们也有住处。所谓三垣,也就是紫薇垣、太薇垣和天市垣,那就是神住的地方。上帝或者玉皇大帝住在紫薇垣,天上的所有官员住在太薇垣,而天市垣就是神仙们的生活区。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整个天空都是围着北极在转动,所以古人把这三垣都安排在天极附近,天极里的三垣带动着四象二十八星宿在天上周而复始地转动。

这就是中国的古人,在漫漫长夜般的远古时代玩出来的玩意儿。尽管历史学家对于这些天文知识的最初来源,到底是产自中国还是来自古巴比伦还在争论,不过无论如何,许多考古发现已经完全可以证明,在8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人在玩这些,而且玩得很开心。

上面说的这些玩家都来自非常古老的远古时代,他们毫无顾忌地凭着自己心中的好奇在玩,他们看星星,并记录下星星的轨迹,然后去思考,去玩。那个时代中国外国几乎都一样,天文科学就产生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不过西方人逐渐从主观唯心的观念向理性思维转变,他们用更加客观的方法,数学的和逻辑的方法去观察、计算和思考。虽然开始他们和中国人的想法差不多,看星星也都是为了解决地上的问题。但数学和逻辑的方法,让一些人从中发现了新的东西,于是从哥白尼开始,现代天文学的端倪渐渐出现了。

中国却没有摆脱唯心的观念,就像班固在他的《汉书》里说的那样:“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中国古代继续以“天人合一”和“天命”的思考去看待夜空。更悲惨的是,自从中国进入封建时代以后,看星星的玩家越来越少,后来就几乎消失了。这是为啥呢?

虽然在中国2000年的封建历史中,天文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术数之学,无论哪个朝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对天象的探究,皇宫里的太史令一般就是掌管天文的官员(明代后称为“钦天监”)。但他们的目的就和班固说的那样是为“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所以天上的事情老百姓是不可以去关心的,不但不可以关心,瞎研究甚至是要杀头的。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并做过太史令,是掌管天文的官员,可是他“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之上,毋令后人习之。”意思就是告诫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能让后代学习有关天文的知识。可见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玩天文是被严格禁止的。所以后来尽管中国在天文学上也做出过很多贡献,但都不是玩家在玩,而是那些太史令或者钦天监受皇帝的驱使去研究的事情了,和巫师没有啥大区别。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1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3 编辑

第二章 有记载的第一玩家

中国古代被记载下来的玩家里,有一个最早也是最强的,他就是墨子。墨子为啥运气这么好,给记载下来了呢?这要感谢他生活的年代,尽管墨子也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太早,所以一不小心墨子成了被后人尊为圣贤的人之一。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不少争议,有人说他姓墨名翟,也有说他姓翟名乌。嗨,管他姓甚名谁,反正大伙都叫他墨子,不大习惯叫他翟子。

墨子生活的年代被历史学家称为战国早期,其实那个时代到底啥样,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有没有红烧肉吃,没人能说清楚。大家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基本来自《竹书记年》或者司马迁写的《史记》。只是司马迁也没提红烧肉那段儿,他说的基本上是哪个国家被哪国家给灭了那些事儿。

那么战国时代是从何而来呢?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夏、商、周三个时代是中国文明史的起源,人称中国的上古三代。夏朝据说存在于4000多年前,更是一个梦幻般的时代,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所以夏朝那点事除了《史记》,还有《竹书记年》的描述以外,其他基本来自民间传说或者鬼故事之类的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的就是那个时代以前发生的事情。到了商朝,算是能看见一点痕迹了,因为考古学家发现了刻在乌龟壳或者牛骨头上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虽然是占卜祭祀的事情,但这些记录可以让历史学家闻到一点点味道了。接着是周朝,从周朝开始有了明确的年代,中国也从此步入能基本了解的时代。

根据《史记》和《竹书记年》的记载,开国皇帝武王把商纣王打败建立周朝以后,定国镐京,镐京在现在的陕西,此时称为西周。周朝开始时,天下太平,周朝的皇帝,周天子为了能更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国家,于是发明了一种制度叫分封制,分封制就是天子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哥们儿还有有功之臣封为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这些人每人还能分到一块疆土,叫做诸侯国,那会儿的中国有好几十个这样的诸侯国。这些封了爵号的哥们儿管理着那些地方,并且一切听从天子的指挥,天下一片太平景象。

可是几百年以后出事了,《东周列国志》里说的为讨妃子褒姒一笑,点着烽火台的那位老兄周幽王闪亮登场,这家伙是个糊涂蛋,不但糊涂,还喜欢喝酒泡妞,所谓“沉湎酒色,不理国事”,结果被他的一个诸侯申侯给杀了,从此西周完蛋。周幽王死了以后他儿子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东边的洛邑,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从此周朝进入所谓东周时代,周天子的皇权开始衰落。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是春秋时代,接着就是战国时代。墨子就生活在战国的初期。

春秋战国是个很奇妙的时代,在500多年的时间里,蹦出来一大堆被后人称之为诸子百家的伟大圣贤,他们的事迹和他们写的书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且很巧的是,那时不但中国如此,在遥远的古希腊也有一大堆圣贤,因此历史学家们都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墨子就是春秋战国许多圣贤之一。墨子究竟是个怎么样的玩家呢?

《史记》、《吕氏春秋》还有《淮南子》等众多古籍里都有关于墨子的介绍,但对他的生平一般都是几笔带过,更没人对他作为一个人的生物或物理性状感兴趣,就连高中履历表里必须填的:姓名(到现在墨子到底叫啥没人说得清楚)、籍贯、出生地、身高、体重、学历啥的一概没有。所以对于墨子这个人长啥样,多高,是啥地方的人,全都不知道,只能从上面那些书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摩,猜测。墨子出身估计不是啥有钱人家,因为书里说他当过木匠。据说墨子年轻时是在规规矩矩地学习儒家学问:“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也说明孔夫子比墨子要年长一些。

2000多年前估计还没有小学、中学、大学一说,那时候有学问的人门下都有很多弟子,他的学问就由这些弟子慢慢传播出去。都说孔夫子有七十个门徒,墨子不知是受教于哪一位。孔夫子的儒家学问在那时候属于比较流行的学问中的一种,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有点像现在大家有人喜欢周杰伦,有人追捧小沈阳一样。

前面说了,春秋战国是西周灭亡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那时候天下不那么太平了,各个诸侯国趁乱互相打了起来,一时间军国主义盛行,诸侯国之间互相霸占地盘,玩起杀人游戏。孔夫子据说是西周皇族遗老遗少的后代,他对当时的时局感到很懊丧,很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礼数,他建议大家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要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让大伙有点君臣父子这样的规矩,别老把自己当根大葱,多点仁爱之心,办事也都仁义点,厚道点,讲点周公时代的礼节。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1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4 编辑

墨子开始也是满怀崇敬地,每天晃悠着脑袋念着孔家的经典,虔诚地学习着孔家之道。不过不知从啥时候开始,墨子突然不想学了,不但不学,他还提出一大套和孔家之道分庭抗礼的理论。五四运动高喊打倒孔家店,还有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批林批孔都是在找孔夫子麻烦,可是这位墨子老先生在孔夫子尸骨未寒的时候就举起了和孔子作对的大旗。这是为啥呢?

估计当年教墨子儒家之道的孔子门徒忘了查墨子的家庭出身。为啥这样说呢?孔子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啥意思呢?孔子说只有君子才是懂得他的儒道的人,小人只知道利益,不会懂他的学问。孔子这里说的小人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道德上不检点,偷鸡摸狗的那种小人,孔子说的小人其实就是老百姓。《尚书·无逸》里说:“不知稼樯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小人是就是劳动者。可墨子还就不是啥高贵的君子出身,他是个平头百姓,还当过木匠,干木匠活不给钱肯定不干,其实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不过墨子还有个特点,他爱玩。作为小人一个,墨子最明白老百姓的那点事儿,就是要讲究现实,讲究利益。所以墨子在读了孔子的书以后,觉得孔子啥君臣父子、克己复礼,这些虚头八脑的理想太不现实,简直就是妄想。墨子对孔夫子的说法觉得有点不靠谱,于是提出一套自己的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一共十大命题。

其中“兼爱”是墨子学说的精髓。啥叫“兼爱”呢?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墨子·兼爱上》)梁启超先生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此言人类种种罪恶,都起于自私自利。但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则一切罪恶,自然消灭。”(梁启超《墨子之根本观念——兼爱》)

另外墨子还非常推崇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墨子说过:“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墨子·天志下》)意思是无论大国(比如现在的米国、俄国和中国),小国(现在的海地、柬埔寨啥的),都是地球上平等的国家,所谓“皆天之邑也”。

而“尚贤”就是任人唯贤,为贤是举,只要你有本事,不管你以前是个叫花子还是大富婆都是好样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这说法,别说2500多年前,就是现在也是正确得不得了的理论。难怪墨子那时候大大地风光了一阵,墨子的理论被称为显学。显学的意思就是很受人欢迎,被人待见。估计孙中山先生当年没少看墨子的书,所以才提出他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

不过墨子的运气不太好,几百年以后,汉朝的皇帝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哈,孔夫子咋突然间让汉朝皇帝给看上了呢?原来汉武帝的师爷董仲舒说了,孔夫子才是为皇帝着想呀,他让老百姓都乖乖地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多好啊,这样您老人家统治这个国家岂不容易多了。于是啥诸子百家统统废掉,只能让儒家活着。所以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墨子被彻底打入冷宫,撂在一边几乎没人搭理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1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5 编辑

就这样两千多年过去了,一直到清朝末期,当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以后,当时的一些学者,像孙诒让、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用西方科学的方法研究了墨子的著作《墨经》,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个让人冷漠了两千多年的墨子当年不但很有点民主味道,而且还是一个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和泰勒斯一样喜欢玩科学。

墨子除了这个人以外,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堂堂的一个学派,称为墨家学派,《墨子》一书是记载这个学派的典籍。而《墨经》被认为是墨子本人的作品,《墨经》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六篇。中国古代都是用文言文写东西,有点像现在的科学家,故意把挺简单的事情用特难懂的词堆起来,让没点学问的人根本看不明白。墨子也是如此,而且他写的东东更是艰涩难懂,就像前面说的。所以墨子当年说的好多事情,两千多年来没几个人弄明白过。

经过孙诒让等人的研究,他们发现墨子在数学、力学还有光学方面都十分有研究。数学方面墨子除了对十进制有所论述以外,还对圆形、四边形等做了探讨。在力学上他对杠杆、滑轮还有时空、运动等概念作出了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次探索。不过话又说回来,墨子当过木匠,无论给谁打个家具或者修个椅子都是要收钱的,《史记》上没说过墨子是活雷锋,所以讨价还价的本事墨子肯定门儿清,数学难不住他。十进制就是数钱的方法,数错了肯定吃亏。另外木匠盖房子搭桥的时候肯定会想到甚至用到许多杠杆和滑轮,这里的力学常识很容易被琢磨出来。所以数学和简单的力学对于墨子不算啥稀罕事儿。

让孙诒让、梁启超等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墨子在《墨经》里竟然讨论了小孔成像的问题。小孔成像属于物理光学的问题,在西方直到达芬奇时代才有人会玩,可是在2500年前的墨子就已经非常清楚。而且还通过小孔成像推论出光线的直线传播性质:“景光之人熙若射……”,(《墨经·经说下》)意思是照在人身上的光像射箭一样是直射的,所以造成小孔成像是倒影的原理。另外还有对凸面镜的描述:“二临鉴而立,景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墨经·经下》)意思是,俩人站在镜子面前,影像倒着,一会大一会小,原因是镜面是弯曲的。中国古代早就有铜镜,铜镜一般是美女们用来梳妆打扮的。铜镜除了有平面的,还有稍带凸面,以看清美女脸上的小豆豆。不过那时候磨的镜子不是很规矩,所以有点哈哈镜的感觉。还有与铜镜相似的另一种东东,这东东是凹面,凹面的叫做阳燧。《本草纲目》里对阳燧是这样描述的:“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阳燧是用来聚光,是一种引火的装置。墨子对凸面镜或者凹面的阳燧,以及这些曲面镜的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都做了描述,玩得很是得意。此外墨子居然也和古希腊的泰勒斯、留基伯一样在考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物质的本源是什么。墨子认为组成所有物质最小的东东是“端”,他说:“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墨经·经上》)简直和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意思没两样,有些学者还就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原子论。

《墨经》里不光有数学、力学和几何光学啥的科学玩意,墨子还是个很专业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除了他提出的,和孔老夫子唱反调的“非攻”“兼爱”、“尚贤”“非乐”等,在《墨经》的大取、小取里他还讨论不少逻辑问题。一个把自然科学和哲学、逻辑学通吃的大学问家竟然是个当过木匠的平头老百姓,那这个木匠肯定是个不安分的木匠。他的心中对大自然肯定充满了好奇,而对于心中的好奇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并且从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墨子玩得最出色,也是他可以成为墨子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可能有人会觉得特纳闷,既然在2500年前中国就有墨子这样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玩科学的人,可近代的科学咋没产生在中国呢?这也是很多中国人感到非常遗憾,而且也说不太清楚的问题,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挺复杂,很难一下子说清楚。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中国没有在更早的时代走上西方的那种科学道路。

首先是文字的问题。中国字也叫汉字,属于象形文字的一种,其实全世界的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来的,只不过汉字到现在还保留着象形的样式。象形文字由于过于复杂,所以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简单,形成了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古希腊的腓尼基人就是首先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漂亮的外观去掉,抽取出一套只有22个字母的腓尼基字母,这些字母就是后来欧洲拼音文字,拉丁文和罗马文字的老祖宗。可中国没有这样做,中国的汉字一直都是以象形为主。

汉字虽然比较复杂,但字形十分优美。开始的时候,文字是刻在骨头上,叫甲骨文。后来刻在竹片或者木头片上,就是竹简。晋朝的时候,有人在古墓中发现了很多竹简,那就是前面说过的,记述了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竹书记年》。《竹书记年》据说是由一个盗墓贼,在河南汲县一座古墓里发现的一大堆竹简中整理出来的。竹简上面用黑漆书写的文字非常好看,漂亮的小篆体字(也有人说是蝌蚪文),其书法无与伦比。

中文包括汉字和汉语,汉语又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中国古代的口语,比如见面是说你好还是啥,现在没人听到过,但书面语言流传下来了,而且很特别。

古代最早的书面语言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还很简单,成形的汉语书面语言应该是来自竹简。竹简就是最早的书,不管是孔夫子还是墨子,他们写文章写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竹简是拿竹片用绳子串起来的,太多竹片竹简就太大太重,所以不适于长篇大论,不然读书人都成大力水手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文人们发明了一种和平常说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压缩了的语言,可以用很简要的方式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在竹简上也用不了太多的竹片,可缺点就是不大众化。

可虽然文言文不太好懂,却可以非常的豪迈、浪漫、优美,表达方式也十分地丰富。极尽豪迈的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浪漫的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还有优美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失孤立,羽化而登仙。”这些优美酣畅的词句,可以从自古以来的各种诗词歌赋,传颂了千百年的唐诗宋词中去体会它的玄妙和浪漫。

那文言文缺少了啥呢?文言文缺乏某种规范性,不够严谨。

自由浪漫的文言文可以抒发豪情,写出不同凡响的辞赋,绝世诗篇,却不适合描述自然现象或者严谨的科学规律。“大风起兮云飞扬”具有非常浪漫豪迈的气势,即使不是在“大风”和“云飞扬”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其中包含的气势。可是墨子关于光线传播的性质时所写的:“景光之人熙若射”就让人摸不到头脑了,按照孙诒让等人的理解,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照射在人身上并能投射出影子的光线,像射箭一样是直射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景光(照射景物的光线)——之(虚词)——人熙(人影)——若射(像射箭一样)。直接翻译成白话文是:“照射景物的光线(景光)产生的(之)人影(人熙)像射箭一样(若射)。”没有一点光学知识真闹不懂墨子在说啥。还有关于曲面镜:“二临鉴而立,景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这些话如果不是被已经对西方的近代科学有所了解,同时又特明白文言文的孙诒让和梁启超老先生去翻译,指不定给断成啥样,翻译成啥意思呢。没法让人一目了然的描述,而且还是一件大伙完全不明白的事情,怎么能让人很确切地了解墨子说的是什么呢?所以伟大的墨子先生只能自说自话了。

因为文字的问题,墨子身边的好朋友都不太知道他在玩啥,要是有人听他说:“景光之人熙若射”,准是雾水一头,一头雾水。会问:“嘿,我说墨老,你说啥呢?”墨老说:“你这个笨蛋,连这都听不懂,不跟你玩了。”别人因为看不懂,所以只有墨子自己玩了。科学是一代接一代玩家们逐渐玩出来的,没人接班,再加上汉武帝以后,墨子的理论又被打入冷宫,那肯定就玩不出来了。

另外,封建时代的中国人不太讲究玩,尤其是接近自然的玩,更不会玩那些看样子很脱离实际的玩意,这也是没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去接近关心自然的科学的原因。教育的目的性又特强,所谓“学而优则仕”,学习的过程是阅读和背诵大量的书,因此好学生可以因此写出优美的文章并且练出一笔好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仕途或者找个好差事,离玩离自然越来越远。

中国人比较讲究实用,觉得没用的事儿基本不干,不像古希腊那边的家伙们喜欢不着边际地自己胡思乱想。比如前一章所说的,中国人在非常早的时代就发现了许多天文现象,以及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对整个宇宙的描述。但这些发现与 “天人合一”、“天命”这样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天文观测除了用在计算历法上以外,基本都用在了占卜上了,太史令和钦天监们倒是没事老在看星星。其实这种思想在现代,很多人仍然是这样,比如看见一些偏离了实用功能的研究,很多人就会问,研究这个干啥?能当饭吃吗?

而古希腊人虽然没忘了用那些星星去占卜算命,可因为有了那么一帮爱胡思乱想的人,他们每天晚上都傻傻地站在夜空底下,研究这些星星之间的规律,并逐渐用几何等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推论,渐渐总结出一套关于宇宙的学说。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却让后来一代又一代和他们一样的玩家不断地站在夜空下继续玩下去,最终玩出了名堂。

上面的原因都和文字有关,还有一些原因和文字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尤其是实用科学就是来自人类生活中的创造和发明。为了能过上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古人就开始琢磨怎么办,于是他们发明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工具,并且越来越精致好用。这些发明不需要文字或者多大的学问,只需要凭着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敏捷的思维,还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当然还需要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劲头儿和玩差不多。所以这些人不是科学家,他们一般被称为手艺人或者匠人。

     在欧洲的中世纪结束以前,中国手艺人创造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成就中有很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就像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但是,现代科学却不仅仅是工具的创造和发明,科学是在这些创造和发明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另外一个过程才产生的,那就是理性思维,这是需要有学问的人去玩的,中国有学问的人却没有接着去玩这些。中国自古是不太尊重手艺人的,有句老话“相士农工商”,工就是手艺人,被排在农民之后。所以尽管这些手艺人为大家的生活创造了很多好玩意,但这些人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更是排在前两位的“相士”们不屑一顾的。而发生在西方的现代科学偏偏就是由手艺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6 编辑

第三章 浩如烟海的古籍

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古籍,大家都很喜欢这样说: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举世无双。可究竟是怎么一个浩如烟海呢?关于这个说法有什么数据可以说明吗?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有记载的历史大约不到3000年。所谓有记载其实就是那会儿有了文字,后来又有了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是哪一本,这件事似乎没个准谱。加上我们今天看到的书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甲骨文,那还不能叫做书。后来有了竹简,竹简应该算是最早的书了,因为竹简上已经可以刻上或者写上完整的文章了。接着出现了一种非常高级的书,那就是帛书。帛书有点像现在的豪华精装本,而且比豪华精装本还要昂贵,帛书每个字都是写在贵重的丝绸上的。不过这些古代的文献由于太珍贵了,不可能放在图书馆让大伙借来看。要想看得到博物馆的地下藏室,看的时候估计旁边还要站着个膀大腰圆的保安。

流传下来,还能让大伙看到,也可以买到的古书不止一本。据说最早的一本是《尚书》,《尚书》的意思是“上代以来的书”。《尚书》分为虞、夏、商、周四书,一共有58篇文章,是一本记载了1500多年历史的史书。这本书可能是上古时代的书记官给帝王们写的各种纪要。比如现在漂亮的女秘书把董事长、CEO、CFO等高层领导开会时说的话、发布的命令、给员工的训话、指示或者在大会上的发言(典、谟、训、诰、誓、命)等等的记录。后来被孔老夫子统统编辑了一下,于是一本举世无双的《尚书》就出炉了。这本书可是一件宝贝,不过当年那些书记官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千年以后居然还有人会看他们这些纪要,悔不该当时没有写得通俗点。因为写的不够通俗,所以不是研究古文的行家,现在估计没几个能看明白。

还有一本没几个人能看明白的书就是《易经》,这本书可能出自比《尚书》稍微晚一点的时代。《易经》是一本算命的书,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八卦”就来自这本书。《易经》里还提到另外两本书,一本叫做《连山》,一本叫《归藏》,这两本书加上《易经》统称为《三易》。不过《连山》和《归藏》据说在唐代都失传了。1993年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县的王家台一座秦代的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竹简,其中有很多是关于《归藏》的,但因为保管不善,全都烂掉了。

从《尚书》开始,中国在这3000年左右的时间到底出过多少种书,这个数字似乎没有人准确地统计过,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罗竹风的推算大约是10万种。10万种书要是放在一个图书馆里确实是非常多了,在这个图书馆里想查到一本以前没看过的书,也确实是大海里捞针,可谓浩如烟海了。但是,如果把这10万种书以3000年做平均计算,每年出书不过30来种。一年出30多种书如果是现在的出版社肯定早就散摊子,倒闭关张了。

10万种书里都有些啥内容呢?按照清代编篡的《四库全书》,中国的古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中比较重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应该算是经、史两类,有所谓十三经、二十四史等,这些经、史囊括了中国文化的大部分文化精髓。

十三经里的“经”不是庙里和尚们念的那种经,而是出自先秦时期的各位圣贤,比如孔夫子、老子、庄子等等,是这些圣贤的经典,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只不过这些经典自从成了经典以后,无论是小学生还是老大爷,念起来也跟和尚念经的感觉差不多,连念带唱,还要摇头晃脑。

“史”就是像《尚书》、《竹书记年》(上面两本不包括在二十四史里)、《史记》那样,由历代书记官记录的关于各个时代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些历史主要是关于各个时代帝王将相的传记或者事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董事长、CEO或者CFO等大领导,起码也是部门经理这一级的传记,蓝领阶层包括普通的白领那点事儿基本不涉及。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云云,项羽是当年敢于和秦军叫板,叱诧风云的猛士,号称西楚霸王,绝非平头百姓。

可大文豪胡适不喜欢中国的传记,他说:“二千年来,几乎没有一篇可读的传记。因为没有一篇真正写生传神的传记,所以二千年中竟没有一个可以教人爱敬崇拜感发兴起的大人物!并不是没有可歌可泣的事业,只是被那些谀墓的死古文骈文埋没了。并不是真没有可以教人爱敬崇拜感慨奋发的伟大人物,只都被那些烂调的文人生生地杀死了。”看样子胡适先生是恨透了古文骈文,也就是所谓文言文,不愧是力主白话文的一员猛将。

另外还有个比较特别的中国特色,那就是对一本《易经》进行研究的书就有几千种。一本《易经》且可以这样,对其他圣贤的经典做研究所写的书,那就不计其数了。不过这些研究并不是现在我们了解的研究物理现象或者虫子生活习性的那种研究,这些研究叫做“考据训诂”,主要是对圣贤们说的话中出现的词语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意思,来自什么典故等等所作的解释和考证,所以古时也称为“汉学”或者“小学”。对圣贤的思想和观点是不敢有半点怠慢或者不敬的,研究这些基本不在小学的范围之内。

所以中国浩如烟海的书里,值得一读的其实并不多。有人做过统计,像《易经》、《论语》、《老子》、《黄帝内经》、《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还有唐诗、宋词这样具有原创性又有可读性的书籍不超过1000种,也就是3000多年来每三年可以出一本这样的书。

如此浩繁的古籍里为什么只有这么一点点原创作品呢?创新精神都跑哪儿去了呢?

关于中国缺少创新这个问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认为,第一是因为集权制度(被他称为:封建官僚制度)。这种制度的好处是整个国家可以做到劲儿往一块使,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就可以举全国之力,完成超级大项目,比如修长城、修大运河等。坏处也是因为全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来自玩家的新观念很难被大众接受,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分子,比如科学家、技术上的发明家,当然都是玩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第二是地理的因素,由于被北边的大漠,西边不可逾越的高山,东边和南边的大海包围着,外界对中国的威胁比较小。这样的地理位置好处是国泰民安,外国的蛮夷之人别想随便就溜进中国欺负咱。坏处是对外国了解少,大山西边的洋人在玩啥基本不知道。其实在秦以前交流还是有的,比如考古发现证明铁器的使用就是从西域那边传来的。不过秦以后,交流逐渐少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那里的大月人一起打匈奴,大月国的风俗习惯起码对中国的老百姓没啥影响,中国的裁缝基本不知道大月人流行啥式样的衣服,结果长袍马褂式的衣服一做就几千年,缺少改变其实就是没了创新。

这里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是指秦朝建立以后实行的制度,而不是之前,《封神榜》里说的武王伐纣以后西周建立的那种世袭的封建领主制度。秦汉以后,一直到清末,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实行的就是这个封建官僚制度。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文化进入一元化的时代,儒家是唯一的圣贤,其它学说流派一概不是正统。儒家圣贤说的话就是权威,就是金科玉律,连皇帝老子都不敢对圣贤们有半点的疑问,就连像辽、金、元、清等朝代,本来不受儒家教诲的契丹族、匈奴、蒙族、满族,在进驻中原,得到政权以后也都逐渐投入儒教哲学的怀抱。皇帝如此,所有的读书人对孔夫子的哲学那就只有更加崇拜,谁还有胆量小看或者怀疑圣贤?其他圣贤的书只能当闲书看看。

这样,读书人都一个劲儿地埋头做着“考据训诂”的事情。于是2000多年来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不断揣摩和研究圣人们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单词是啥意思,来自什么典故上面,即使他们研究的是一些非正统圣贤的学说也是如此,忙得不亦乐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学问,满腹经纶,可原创著作没时间去玩,只有落得一个迂腐的头衔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2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39 编辑

可圣贤们的学问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好,那么迂腐,都是糟粕呢?那也未必,圣贤之所以可以成为圣贤肯定是有他们高妙之处的,但一味地考据训诂是肯定不会把这些高妙之处研究出来的。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时来中国传教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里这样评价中国的哲学和孔夫子:“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的联系。在他们那里,伦理学这门科学只是他们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所达到的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这里他已经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但是他接着说:“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的叫孔子。……的确,如果我们批判地研究他那些被历史载入史册中的言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可以与异教哲学家(这里是指所有非宗教的哲学家——作者)相媲美,而且还超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然经过批判的方法研究孔子以后,人家孔夫子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是很高明的。人类的进步从来都是在批判、扬弃和创新的精神里得到动力的,可考据训诂恰恰缺乏批判功能。

不过,如果汉武帝没有“罢黩百家”,中国历史上再多几个具有批判和创新精神的读书人,那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著名学者说的,“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他甚至说,如果是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摘自维基百科网站)

可为什么这位学者说的没有成为现实呢?那就是因为伽利略、牛顿、哈维这些科学巨人,他们不是抱着古希腊的经典去玩考据训诂,而他们都是在前人经典的基础上,以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把科学玩出来的。

说这话的人,而且是如此深刻地发现中国,让我们这些中国人都感到汗颜的著名学者是谁呢?他就是李约瑟,一个黄头发蓝眼睛标准的英国佬。他写了一部至今还没有被我们的出版社翻译完成的,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7卷本的巨著,是凭着李约瑟在中国各地游历考察,研读和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科学资料,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历史所做的非常出色研究的结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李约瑟的结论是: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作出伟大贡献。这本书改变了西方人在历史上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的蔑视态度和偏见。很有趣的是,李约瑟其实并非一个历史学家,他原来是一位生物学家,是剑桥大学霍普金斯实验室一个胚胎学教授。

可他怎么会对中国如此感兴趣呢?这还要感谢一位贤良的中国女性——鲁桂珍,李约瑟的红颜知己。他们是在上世纪30年代在剑桥相识,李约瑟当时是剑桥大学霍普金斯实验室风流倜傥的年轻教授,鲁桂珍是一个中国留学生,他们一见倾心。在他们俩有了身体接触以后,那天他们躺在床上抽烟,鲁桂珍第一次让李约瑟写下了一个中国字——烟。李约瑟看着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写的这个中国字,顿时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让这个曾经的生物学教授,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史专家。这一切最初都是因为鲁桂珍,是她把李约瑟带进了中国文化这个伟大的文明之中。李约瑟曾说:“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昄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而李约瑟这个中国名字也是鲁桂珍给他起的,他英文名字是Joseph Needham(中文可以念成约瑟夫·尼达姆)。

鲁桂珍对李约瑟同样是一往情深,一朝相许,终身不渝,鲁桂珍竟然一直没有结婚。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他们俩都已经90多岁高龄的时候,李老原配夫人去世,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李约瑟和他的原配夫人,以及鲁桂珍的墓,并排安葬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一颗美丽的菩提树下。

李约瑟研究中国的古籍可不是在玩考据训诂,他是抱着“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这样的疑问和态度,对大量的古籍进行了潜心研究。而且他发现:“中国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比如他在《管子》一书中,发现了管仲关于月亮的盈亏对某些海洋生物影响的描述(这个关于海胆的描述,也曾经被与管子差不多同时代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过,而且这个现象已经得到现代生物学家的证实)。这个黄头发蓝眼睛的英国佬竟然在中国的古籍中,发现了中国自己的读书人几千年来都不曾发现过的,中国古代关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证据。

因此古代的圣贤其实是非常伟大的,只是自从汉武帝以后,我们这些迂腐的后代,只会对圣贤们说的那些话是来自哪个典故争论不休,而忘记他们其实是非常关心大自然,对大自然非常好奇的;不是古代圣贤没干好事,而是我们这些可怜的后代干了几千年的傻事。

同时李约瑟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多民族集体曾经垄断过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各个民族的成就,应该由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赏识,纵情高歌。”

如果中国圣贤的伟大思想,能够得到再一次,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挖掘,让圣贤们伟大的思考真正发扬光大,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得到一次伟大的突破。就像许倬云老先生说的那样:“两千余年前的文明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先行的圣哲,为人类界定了存在的价值。这次突破,是为再度阐释那些圣哲界定的价值,使人类主宰了千万年的世界上,真的有了人类长久憧憬的新天新地,新的伊甸,真正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在此时,中国人责无旁贷。”

尽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可如果真的会有这次突破,而突破又是让一帮蓝眼睛黄头发的洋哥们给玩出来,那我们就很没面子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2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41 编辑

第四章 几本奇书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如此潇洒脱俗的诗句只有李白这个大玩家能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风流倜傥的词牌也只能出自苏东坡这个大玩家的手笔。

除了像唐诗、宋词这样的诗词歌赋都是出自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肯定是属于玩家的笔下以外,前面提到的那1000来本被称为值得一读的书里,还有多少是出自玩家的手笔呢?

所谓玩家就是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凭着心中的好奇去玩,去思考的人。玩是需要有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的方法。比如小女孩玩跳皮筋,她们总是要挑战最高的那个阶梯。网络游戏更是如此,不去挑战难度更大的玩法,那就别浪费每小时好几块钱的上网费,赶快回家去睡觉。

先秦时代的中国和古希腊差不多,玩家比较多,现在被大家称之为先哲的,像孔夫子、墨子、老子、庄子啥的许多子,都来自那个时代。不过自从汉武帝以后,玩家就少了,一方面皇帝老子不太主张玩,另外人们对孔夫子和其他所有先哲的哲学都充满了敬畏,因为缺少玩的心态,所以两千年来几乎没有人敢于以批判或者创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先哲的思想,先哲的思想没有受到过挑战,大家都毕恭毕敬地做着考据训诂的事情。

可除了那些可敬的诸子先哲以外,是不是就没有玩家了呢?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以无拘无束,甚至敢于挑战权威的态度写了一些书,这些是什么书呢?

有一本叫《山海经》的书,这本书在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里提起过,《史记·大宛列传》是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古时候中国人叫大宛的地方,据说就是现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在里海以东大约500公里的一片沙漠之中。张骞出使西域到达过这里,“大宛之迹,见自张骞”,意思是大宛是张骞第一个发现的。司马迁把张骞的故事说完以后,最后说了一句话:“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啥意思呢?司马迁在描述了很多西域的风土人情地貌风物以后,他认为根本就没有《禹本纪》和《山海经》里提到的那些怪事怪物,所以他不会胡乱的引用,因为他认为那些都十分不靠谱。(《禹本纪》是何书基本没人知道——作者)

那《山海经》里到底写了啥让司马迁都觉得不靠谱呢?张骞一路走过月支国、大夏国等西域的国家,并发现了大宛。《山海经·海内西经》里也说过月支和大夏:“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书里认为月支和大夏在西胡以西的昆仑山东南。而关于昆仑山,《海内西经》里写的就更邪乎了:“昆仑南渊深三百刃。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什么意思呢?书上说,在昆仑山南边有个300刃的深渊,那地方叫开明,里面生活着一种怪兽,这家伙和老虎差不多大,长着九个脑袋,脑袋上都是人的面孔,面朝东站在昆仑山上。难怪司马迁不会引用,确实有点不靠谱。生物学家肯定到现在也没发现过长着九个人脑袋的怪兽,发现了肯定也是当场吓死。

这么一本不靠谱的书,为啥司马迁还要提起来呢?显然在司马迁的时代,《山海经》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书,知道的人很多,在排行榜上肯定是长盛不衰的畅销书,比《史记》赚的版税多多了。而且非常有幸的是,这本书流传了下来,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

因为《山海经》是一本非常古老的书,啥时候出版,谁写的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传说是大禹让自己的弟兄们写的,可大禹的时代中国还没有文字,所以当时很可能是一本图画书。司马迁看见的就可能是画本《山海经》,因为《山海经》编纂成书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100年左右,刘向和刘歆干的。刘向是刘歆的爸爸,他们生活在汉宣帝、元帝、成帝和哀帝时代(公元前70-公元30年左右)。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经过二刘的编篡以后,成为一部十八卷本的大著作。其中有《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径》五卷,《大荒经》四卷。这本书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地研读。并有过很多版本的注释、校注和校译。现代学者方韬在2008年又对《山海经》做了一次译注。方先生在前言里这样说:“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是相当独特的一部。它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神话在《山海经》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海外北经》里:“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此外还有很多是描述山水地形和各种动植物的,比如《南山经》:“南山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毂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毂,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牲牲,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这里说的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的鵲山、招摇山现在没有地方找。长得和韭菜一样又可以“食之不饥”的草也没人见过。还有如禺白耳,伏行人走名叫牲牲的野兽也基本不靠谱(有人认为是狒狒,但也是猜的)。丽麂更是不知啥东东。这里说的西流注于海的水,也让人摸不到头脑,懂点中国地理的人就知道,在中国向西流的河几乎就没有,而西边更没有海,而是沙漠。

几千年来学者们也为此伤透了脑筋,因为学者们总希望能从这本书里能找到或者看到大禹时代哪怕是一星半点的真实信息。那么《山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书里的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以往,学者们研究《山海经》的大前提总是希望与真实信息有联系。如果换一种思维,假设《山海经》根本就没有一点想描绘大禹时代现实主义题材的打算,而是一帮子玩家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写的科幻小说集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想从《山海经》里寻找真实信息,就像在《海底两万里》里寻找真实的尼莫船长一样,变得没有意义了。

大禹时代古人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毫无生活品味而又无趣呢?用我们现代的生活标准去衡量,古时候肯定和现在不一样,没有麦当劳,没有粤式早茶,更没有半夜去偷菜的互联网。但从《山海经》里,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的人有自己的乐趣,有自己的浪漫,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把那座临于西海之上的招摇之山,描绘得那么奇怪,那么不靠谱,肯定就是因为他们的脑袋里已经对自然里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幻想。好奇和幻想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必定来自一群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淘气包,他们对有没有麦当劳或者粤式早茶没有兴趣,却每每看着前面的大山发呆。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大于麦当劳和粤式早茶所能提供的东东,这些人就是玩家。于是,那座为他们提供了食物、药材和各种美妙物品的山,被这些玩家想象成充满浪漫和神奇的地方,他们用各种各样不靠谱的,却是来自心中的美好想象和幻想,描绘出了一部奇书——《山海经》。

充满神话、虚构怪兽和奇谈怪论的《山海经》,作者也许并不想写成一本百科全书,而是古代一群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充满自由浪漫、无拘无束思想的玩家玩出来的经典。只不过在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对自然无限幻想的时候,一不小心也映射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情景,这种情景不是告诉我们那时是不是有麦当劳,而是告诉我们他们生活得非常开心。可惜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人试图去了解古人的这种浪漫,这些可爱的浪漫生生被考据训诂的汪洋大海彻底淹没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2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7 编辑

还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是属于富有博采众长的自我批判精神的玩家。而且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引起国际上大批学者孜孜研读的一本书。因为有些学者认为,从这本书里可以找到揭开斯芬克斯微笑背后秘密的钥匙。

如此神奇的书是什么书呢?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成书于汉武帝初期。这是一部巨著,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明:“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二篇。”不过现在还能看到的只有二十一篇,据说都属于其中的内篇。

《淮南子》的作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他叫刘安。刘安虽然是刘邦的孙子,可是他很郁闷,为啥郁闷呢?因为他爸爸。他爸爸刘长是刘邦第七个儿子,被封为淮南王。可刘长是个纨绔子弟,仗着自己是皇子,无视国家的律法,非常骄横。到了汉文帝时代,刘长更是不得了,竟然勾结匈奴想造反,结果事情败露。汉文帝是他的兄弟,没有杀他,而是免去爵位,发配蜀郡。刘长估计是无颜再活下去,于是在发配途中自杀了。刘长死后,刘安继承了他爸爸的爵位成为淮南王。有这么个父亲他能不郁闷吗?

那《淮南子》这本书里到底有什么宝贝让两千多年以后的现代学者都忙不迭地去研究呢?

我们知道,在汉朝以前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由许多学术派别相互争论而形成的百家争鸣时代。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的创始人带着自己的弟子举着各自的大旗,互相争论,谁也不服谁。这也说明在汉朝以前,中国文化是属于多元化的时代。

刘安的老爹虽然是个不讲理的纨绔子弟,可刘安没有继承父亲骄横的性格,而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的读书人,“淮南王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他研读了春秋以来各家的典籍。在汉武帝罢黩百家以前的秦朝,宰相李斯提出了所谓“安宁之术”,以达到“使天下无异意”的目的,孔夫子的儒家学说就开始得到重视,其他各家的言论已经受到排斥。但刘安学习各种学说采取了不偏不倚,不囿于成见的态度。他是用辩证的态度去对待百家之言,于是他提出了“百家异说,各有所出。”(《淮南王·俶真训》)“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若丝竹金石之会乐同也,其曲家异而不失于体。”(《淮南王·齐俗训》)采众家之长肯定是玩家的想法,死守着一种玩法,肯定玩不下去。

可不幸的是,他的《淮南子》进献给汉武帝没几年,董仲舒就提出了“大一统”理论,并建议“罢黩百家,独尊儒术”。而汉武帝又偏偏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从此多元化算是没了希望,淮南王刘安继续郁闷下去。刘安的命运也比较悲惨,据说因为被坏人诬陷而自杀。传说他的自杀是吃了自己炼的仙药升了天。他死了以后炼仙药的勺子杯子让他家养的鸡和狗不小心舔了一下,结果都跟着他一起跑神仙那里享福去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的就是这么来的。

《淮南子》一书,不仅倡导文化的多元性,而且是一部描述自然哲学的书。刘安因为采纳了各家的学说,所以对自然有他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在《淮南王·原道训》的开篇做了很详细的描述:“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除此之外,刘安在天文、地理、农学、医学、军事和技术等科学领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也正是因为刘安的这些学说,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注意,并希望从他那里找到一把能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如果当年刘安的思想得以光大,今天的世界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但历史没有如果。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0:2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多 于 2010-3-12 14:58 编辑

中国历史上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不多,敢于批判古代圣贤权威的擂人就更少见了。敢找孔老夫子的麻烦,简直就是找死。可偏偏还就有不怕死的,敢拿圣贤和孔老夫子说事儿。这人是谁?他就是东汉时期的王充,王老先生。

他怎么会这么大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批判圣人和孔老夫子呢?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从秦朝灭亡以后,世间开始流传一种神秘主义学说,称为谶纬之学。所谓“谶”是由巫师和术士编造出来,假借神仙或者圣人的话,号称可以预示凶吉。这个玩意后来演变成道观或者和尚庙里的求签,比如多少多少签是上上签,上面云山雾罩地写了一些字,像“日出扶桑”或者“出门遇雨”等等,然后和尚或者道士阴阳怪气地给你解释一通,弄得你一会哭一会笑。结果是昨晚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照样卖豆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这样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把“纬”解释为:“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这里说的经是指孔夫子的儒家之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纬是从儒经里派生出来的支流。也和算命先生一样,是用一套鬼话预测将来的事情的。

谶纬之学是想借用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证明“天人感应”,“生而知之”等神秘主义哲学,所以他们把孔子奉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大圣人。

王充估计是对这套谶纬之学非常反感,于是他花了几乎一辈子的时间写了一本书《论衡》。而《论衡》可能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不是唯一,也是少有的一本具有批判精神的书。

由于王充的批判精神在中国一向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历史上对王充的评价也是贬多于褒。《后汉书·王充传》对王充的评价还算不偏不倚,基本属于客观评价:“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实理。”意思是王充喜欢议论,开始时就是诡辩,后来形成了一套实在的理论。《论衡》就是他最终形成的理论的结晶。

现在可以看到的《论衡》一共有84篇文章,分为18卷。

批判是王充的强项,整本《论衡》大部分都是在找当时各种谶纬之学的毛病。但王充并不是诡辩,而是有理有据,用逻辑辩证的方法证明谶纬学说全都是“虚妄之言”。谶纬之学在现代人眼里看来,都是胡说八道,毫无道理。可在将近两千年前的东汉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就像现在大家都喜欢流行歌曲,你没事老拿流行歌曲说事,说人家是虚妄之言,那不是找不自在吗?除此之外,王充还捎带着把孔老夫子等各家圣贤给批了一通,这么一个人没有一点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玩家精神是不可能的。

星星自古以来都是巫师和占星家们用来预测未来或者占卜凶吉的,所谓天人感应和星星的位置关系可就大了。王充偏偏不信邪,他说星星的运行不是因为什么天命,而是自然现象。“火星与昴星出入,昴星低时火星出,昴星见时火星伏,非火之性厌服昴,时偶不并,度转乖也。”(《论衡·偶会篇》)这里说的火星不是现在我们知道的那颗行星,古人说的火星是天蝎座的星宿二,星宿二也叫做大火,或者火星。昴星就是昴星团,也叫七姊妹星。王充这里说,星宿二和昴星团总是一前一后出现,从来不会碰到一起,原因不是因为火星厌恶昴星团,而是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在天上旋转各有各的位置。

对于许多流传很广,关于我们先辈伟大功绩的故事,其实是神话故事,王充也不放过,比如在《感虚篇》里,他就把尧射日给证明了一番,结论是胡扯。“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此言虚也。夫人之射也,不过百步,矢力尽矣。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天之去人以万里数,尧上射之,安能得日。”如此贬低尧圣人的,不是玩家才见鬼。

谶纬之学认为圣人们都是有神力神功的,可王充不信,“传书言:孔子当泗水之葬,泗水为之却流。此言孔子之德,能使水却,不湍其墓也。世人信之,是故儒者论称,皆言孔子之后当封,以泗水却流为证。”(《书虚篇》)意思是孔夫子葬在一条叫泗水的河边,自从葬下孔子,泗水都停止流动,这都是因为贤德的孔子发了神力,让河水都停下来,以免淹了孔子的墓。为此儒家认为,孔子的后人应当封以官爵,泗水停流就是证据。对此王充又做了一番辩证的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江河之流,有回复之处,百川之行,或易道更路,与却流无异矣。则泗水却流,不为神怪也。”他说,江河自然就会改道,甚至停止,这是自然现象,跟神怪,也就是孔夫子没有关系。

无论是浪漫的科幻小说,或者博采众长、多元文化的主张,还是批判圣贤、推崇理性思维在中国历史上都不是正统,是不会得到大众拥护和称赞的,所以像《山海经》、《淮南子》和《论衡》这样的书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认真去读,去思考的。于是孔老夫子的正统文化还是没有受到任何挑战,历史的长河就这样波澜不惊地继续流淌下去了。

14
发表于 2010-3-12 11:21:48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从文中看出老多是个忧国忧民的人,支持以你的方式影响周围的人,加油!
15
发表于 2010-3-12 11:25:26 | 只看该作者
上次去看利玛窦展,徐光启是利玛窦的死党兼保护伞啊~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2: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Brian


哈,谢谢你的褒奖。其实老多写这个具体是出于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忧国忧民?抑或是想以此出名,挣钱?似乎都不是。老多年轻时也是被眼前的光怪陆离,金钱美眉吸引着,而且在那个时代老多属于玩比较过火的。可能是受周围的影响,也看过一些闲书,比如黑格尔或者普列汉诺夫,而且当时看了根本是似懂非懂。现在想起来可能是那些当时不十分明白的东西起作用了,哈哈。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2:24:31 | 只看该作者
上次去看利玛窦展,徐光启是利玛窦的死党兼保护伞啊~
小ta 发表于 2010-3-12 11:25



介个事情老多还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们俩一起把《几何原本》翻译了六卷。看了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我才知道,咱们说的西学东渐,远远不如洋鬼子被西风吹的劲头大,包括伏尔泰、卢梭、马克思、恩格斯啥的大哲学家在他们著作里关于中国的美誉,都是来自这些耶稣会的传教士
18
发表于 2010-3-12 13:40:40 | 只看该作者
西学东渐,又洋鬼子被西风吹?

最近阅毕陈季同的《中国人自画像》,那个年代,大家还是受着思想的奴役,对于传教士的作用也分三六九等。但有一点我也是赞同的,就是引进的东西不是为了某个特殊集团的利益,而是全社会人类福祉的,这些是受到欢迎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4:1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小ta


哈,老多是说那时候传教士带回西方的东西也很多,不仅仅是利玛窦,因为耶稣会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散布在全世界的教士都会定期把他们的一些文章寄回罗马,耶稣会把这些东西集合以后定期出版。关于中国的东西也就这样传播开了,甚至影响到当时很多哲学家。清代曾经是西方人非常羡慕甚至追捧的一个圣地,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据很多都是来自他对中国农业社会的了解而写的。

至于西学东渐对中国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老多还在看书和思考,以前的书都是以那个时代为背景而写的,现在时代又有所不同,所以在认识上也会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科学出版社还想让老多写完这本书以后,以老多这种方式帮他们搞一本关于西学东渐的书,老多还没敢贸然答应:(
20
发表于 2010-3-12 14:24:4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嘛,从人的角度看问题,这个人又不是大家都希望做到的“圣人”,难免都会有时偏颇。然后呢,大家就开始吵吵吵,觉得你要接受我的,你的是狗P,云云。

多老师,你多写一点这种的,这样出版了,造福后代大家一起玩玩,想想吧!不需要谈“接受”,我们“探讨”,然后自我发展就成。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5:0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小ta


哈,小塔说的对,不过老多水平有限,大家一起玩吧
22
发表于 2010-3-12 16:17:45 | 只看该作者
本人偏科嚴重,所以還是喜歡這第二本啊,咔咔
預訂二十本,我給山區的孩子們寄去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01:5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末那

山区的孩子老多帮你送去
24
发表于 2010-3-13 11:05:02 | 只看该作者
爬上来支持多老师~
期待着《九章算术》~~
文革前,王元,潘承洞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呵呵。如果能被一并写进去,哈哈~~~
一看见《文革中的数学》,我就想起我们教授常说的话:“刚建国的时候,国家穷,别的都搞不起,物理化学都需要大量实验,但是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搞数学,所以很多优秀中国人才选择了数学”。。。这些话我就感动的想哭~~ 我觉得这是最生动的当时的写照~~现在中国搞得起科学了,真好啊。我们就该搞得更好,更美!
希望多老师的书尽快完稿。。。加油啊~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5:0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晓风习习


哈,谢谢习习的建议,这个建议提醒了老多,王元确实应该写进去。如果写,王先生可能是唯一还健在的大家了,也让老多这本书“活”了。其实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曾经出现过非常多的科学家,他们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老老实实的读书人,除了行业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可他们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中国如今的科学大厦没有他们不可能建立。

老多这本书就是想尽量多地让大家知道他们,可老多实在没这么大本事,一本书里也写不完,只好作一些选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除了那些诱惑人的发了大财的各位巨人的事迹以外,还有不少事情也是值得看看或者想想的,看他们也许不会帮助大家挣钱,但我想起码会带来一些快乐。

大家如果还有其他建议希望都告诉老多,谢谢大家!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3:03:56 | 只看该作者
刚刚写完了第五章,拿来晒晒哈,先把前一阵写的序言贴上:

序言

和上一本《贪玩的人类》一样,这本书不是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史,也不具有多少资料价值。老多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让一些感兴趣的人,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能增加一点比拜金更好玩,更酷的乐趣。

写这本书的起因是由于写上一本《贪玩的人类》。在写那本书的时候,老多本来是想将一些中国古代的玩家也一起写进去。有一次老多拿着还没完成的稿子在自己亲爱的太太面前显摆,太太看过以后说,你不如把中国的部分单独独立出来,专门写一本关于中国的。老多觉得这个主意太妙了,于是就有了如今这本《贪玩的人类——那些把中国带进科学的人》。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玩家的故事,后半部分是讲从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开始直到现代,给我们带来巨大科学进步的那些玩家的故事。

关于古代,在写这本书之前,老多还基本上是一个抱有中国古代文化中只有技术没有科学这种态度的人,后来发现这种态度其实是来自无知。

准备提笔之前,必须大量地做功课。在看过江晓原先生的《天学真元》等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著作,又读了有关《山海经》、《淮南子》、《论衡》等的评述著作(这些古籍的原文实在很难一下子读完)以后,老多的心里就渐渐开始发生变化。后来又看了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老多豁然间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这种变化并非就让老多成了一个鼓吹中国文化的人,不过老多认为这个问题在当今的世界起码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叫做Science的科学,其实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并不很长,从伽利略发现月亮不是水晶球到现在不过400年。可是打从人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以后,在那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没有这个Science的。而在没有现代科学的时代,中国人活得是最自在最逍遥的,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强多了。可是自从欧洲人玩出了现代科学,在几百年以后,却把中国远远地抛到了后面。中国人从此似乎就抬不起头了。

可是就像李约瑟先生说的:“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以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序言)这个问题实在值得探讨。

此后老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阅读所有资料,试图看到这个困扰了我们近百年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来的一切可以说让老多对古代的中国充满了敬畏之情。这些大家将在后面的正文中看到。

至于近代的科学家,老多是有这个资格写的,原因就是老多曾经在中国现代科学的一个起源地——中关村生活和工作了超过50年。那些为中国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小时候也时常出现在老多眼前。好在老多的父亲也是其中一员,这让老多起码能从一些不同的侧面,对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著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生活,快乐抑或悲惨的人生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了解。


如今那些曾经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了几乎一生的人们,他们绝大多数已经作古,在这种时刻,老多更加感觉到,不把这些可爱的人写出来,老多将妄为一生,于是老多开始写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3:06:2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被遗忘的玩家(黄帝内经、九章算术、齐民要术)

如今能让太空人飘在距离地面几百千米的宇宙空间里,能让小机器人爬进你的血管里的所谓Science,也就是几乎无所不能的现代科学,是从哥白尼哆哆嗦嗦地发表了他的《天体运行论》以后开始的。从那时起在欧洲,科学逐渐代替了工匠,使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新引擎。似乎欧洲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牛最强的人。

可是回过头去看一看,事情却不是这样。在哥白尼睁着好奇的双眼想看穿宇宙以前,欧洲的工匠是玩不过中国人的,而且根本不是中国人的对手。那时的中国,虽然没有叫做Science的科学,但中国人的日子过得比欧洲人强多了,也得意多了,因为那时候中国人生产和生活上使用的工具比欧洲先进多了。这些先进的工具全凭一帮中国的工匠——那些充满智慧和好奇的玩家,创造出的各种非常实用而又巧妙的工具,让中国人傲然站在全世界最高技术的顶峰之上。

那时候中国人都玩出些啥巧妙的工具,让中国人这么牛呢?

汽车的差速器据说是法国人雷诺发明的,是为解决汽车转弯时遇到的难题。汽车转弯时,由于两个车轮走过的路径不是相等的,内外侧两个轮子转速必须进行调整,不然就会出问题,甚至会翻车,这个发明是在100多年前汽车发明以后被雷诺玩出来的。可是在三四千年前,中国的玩家就已经发明了一种东西,和差速器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件东西就叫做指南车。

晋代的一本书《古今注》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大驾指南车,起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讲的是黄帝运用指南车,战胜蚩尤的故事。

战争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不小心带来的一种游戏,战争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中国自古以来在战争机器的制造方面就非常出色,除了弓箭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以外,指南车也是其中一种。指南车和指南针指方向不是一回事,指南车不是依靠磁性,而是一种可以由人操作的机械装置。指南车上站着一个伸着手的假人,出发时调整好它手指的方向,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械,指南车无论走多远,路途多么曲折迂回,它会永远指着开始设定的那个方向。指南车的工作原理和雷诺发明的差速器原理是一样的,是由一堆差速齿轮完成的。在还没有指南针和GPS的时代,指南车可以让军队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部队不会失去方向,实在打了败仗还能找到逃回家的路。

还有一件如今汽车上必须用的装置——里程表,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也让中国的玩家给玩出来了,这个装置叫大章车,也叫记里鼓车。这也是一种机械装置,车上站着两个拿着鼓槌的假人儿,车子每走一里路,它们就会敲一下鼓,走十里就会击一下镯(镯是一种铜质的铃铛),就像汽车里的里程表跳字。大章车是记录行军里程的,和现在汽车上的里程表一样,是由一组所谓减速齿轮完成的。这玩意在中国也已经发明起码1500年以上了。

最早记录指南车的是一本叫《西京杂记》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有说是汉朝的刘歆,也有说是东晋的葛洪,总之都是在公元5世纪以前,离现在起码1500年。不过《古今注》上记载是:“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起于西京,亦曰记里车。……”。作者认为这个指南车是起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古今注》的作者是东晋的崔豹,崔豹比葛洪早出生差不多100年,所以《西京杂记》应该不会是比崔豹晚生100年西晋的葛洪写的,而更可能是西汉的刘歆。可惜这两件宝贝都失传了,现代的学者们一直对这两件宝贝充满了好奇。

其中指南车还受到国外学者的注意和研究,由于《宋史》等古籍上对指南车等做过比较详细的记载,一位英国学者穆尔通过对《宋史》中有关描述的研究还发表过一篇论文,指出了指南车的复原方法。后来经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学家王振铎多年的研究,成功地复制出了神奇的指南车和大章车。

除了战争机器,在有关民生的许多方面,中国古代的玩家也玩出许多非常巧妙的机械装置,比如利用水力作为动力而设计的水排(水力带动鼓风机)、水磨、水碓、水纺车还有观测天象的水运仪象台等。这些装置上要使用很多轴承、齿轮、杠杆、曲轴等各种机械零件,这些也都是现代机械必不可少的。

除了机械,火箭也是中国玩家的一大发明,“对于火箭起源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酒酉赋后序》中记载了1161年长江下游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霹雳跑’。潘吉星(我国著名科技史家——作者注)考证,‘霹雳跑’是一种纸筒中装固体火药的大型‘起火’式武器,点燃后发射升空,降落时自行爆炸。”(《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陆敬严、华觉明主编)

这些发明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都非常早,比记载中的其他国家要早很多。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3:10:06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些伟大发明是哪个玩家玩出来的,却几乎没有记载,像指南车,传说是黄帝发明的,黄帝虽然被大家尊为中国人的始祖之一,可轩辕黄帝却是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关于是不是真的有黄帝这个人,历史学家还不敢肯定。所以指南车是不是黄帝发明的也就更无法肯定了。而其他更多关于发明的记载也都和黄帝一样,是一些找不到履历表的人名字。

像李约瑟先生说的那样:“由于中国过去的文化是那样地偏重文学而轻视科学,所以在中国的史书上,简直很难找到有关科学发展方面的最有价值的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李约瑟)

文学,诗词歌赋这些美妙的文学作品,就像悠闲的生活中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给人们的生活锦上添花。自古以来读书人为取得功名,只好忍受十年寒窗。因为有史书的记载,那些在功名上有所成就的读书人,至今还在大家嘴边唠叨,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但文学毕竟不能给老百姓当饭吃,不像各种实用的工具,每天都会在大伙身边转悠。

能工巧匠们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工具除了可以提供料敌制胜的武器装备以外,看病、盖房子、吃饭也都是万万离不开他们。人要是生了病,看病治病不能离开医生。盖房子更离不开瓦匠和木工,他们不但会盖房子还要会算,不会算房子没盖好就塌了;种田虽然是农民伯伯天天要干的事情,但也离不开巧匠们设计的各种工具。这些老百姓身边最常用的工具和技术,中国也曾经是世界第一,谁也没中国玩的强。只不过这些让老百姓能过上踏实日子的能人和玩家,却几乎没人知道是谁,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们。那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既方便又好用的工具的工匠被永远地隐藏在了层层历史迷雾之后。

除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用具和机器,几乎都不知道是来自哪位可爱的玩家以外,还有很多记述了各种科学技术成就或者像百科全书那样介绍某种知识的书籍,这些书籍也不清楚是谁写的。其中有一本就是集上古时代医学于大成,并且直到现代,中医学者或者老百姓还在不断参考和运用的书,那就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医书,是中医的经典之作。中医和西医对病的态度完全是两码事,西医认为病都来自各种病毒、细菌的入侵,或者是暗藏在身体里的小坏蛋——癌细胞在作怪。比如猪流感,那就是因为一种本来只感染猪的病毒,突然变了花样,大胆和人类作对,开始感染人了。所以西医动不动就要吃消炎药、抗生素,实在不行就动刀子,把肚子或者脑袋剌个大口子,把小坏蛋从里面取出来。

可中医不这样玩,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阴阳不调,或者气血不通,而且这些病症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是不同的。因此中医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采用所谓辨证施治的办法,目的是让病人调和阴阳,血气畅通。吃的药都来自自然里的各种东东,比如野草(以前是野草,现在可不是了)、树皮、树根,连化石都可以入药。这些办法都是谁琢磨出来,玩出来的呢?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医生,其中扁鹊、华佗都是人们熟知的,中医就是他们玩出来的。幸运的是这些著名医生高明的医术也被记录下来,从而让中国的医术一代代流传下来,这其中就有《黄帝内经》。现代中医理论,比如所谓望闻问切、经脉学说、协调阴阳和针灸等都是来自这本书。所以中医学院的学生,不看《黄帝内经》是甭想毕业的。

这么伟大的《黄帝内经》是谁写的呢?这个问题又是历史学家和中医学家闹不清楚的。不过历史上有关中医的书还有很多,有很多书是有明确的作者的,比如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魏晋王淑和的《脉经》、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最著名的应该算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过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上述那些作者,都大小当过官,比如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王淑和是太医,孙思邈也曾被唐太宗授予爵位。这里只有李时珍是草民一个,不过也做过一年上京太医院的院判。另外医学一向被皇帝贵族重视,医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是可能的。不过,其他方面的能人和玩家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和待遇了。

比如在中国算学史上可谓是一部宝典的《九章算术》,这本书是谁写的到现在历史学家还在争论不休。由吴文俊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大系》里,关于《九章算术》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这个问题,书中描述了七种说法,结论是“《九章算术》是什么时候成书,成于何人之手等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无公认的主张。”(《中国数学史大系 第二卷》)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人在数学上的一大成不就完了,非要追问是谁写的干嘛?这个问题确实不仅仅是个作者的问题。


    首先来看看《九章算术》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按照《中国数学史大系》的说法,《九章算术》应该是由西汉的刘歆整理而成的,也就是这本书已经流传2000多年了。两千年前中国人掌握的数学是怎样的呢?所谓《九章算术》,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分为九章,即:卷一方田;卷二栗米;卷三衰分;卷四少广;卷五商功;卷六均输;卷七盈不足;卷八方程;卷九勾股。每卷没有其他啰嗦的话,就是十几道到三四十道不等的各种数学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农业的,比如卷一方田中的第一个问题是:“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亩。”这个问题就是告诉读者,一亩地有多大,还有计算的方法,卷一里包括了平面几何和四则运算。第二卷所谓栗米,是谷物粮食按比例折换的比例算法。衰分则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第四章少广是从已知的面积反求边长和径长的方法。商功提出了土木工程中许多立体几何的公式。均输是一整套关于比例的理论。盈不足是运用两次假设计算盈亏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双设法。第八章更是中国人天才地提出了数学中负数的概念,以及运用现在称为矩阵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这在欧洲直到牛顿时代的莱布尼茨才提出完整的法则。最后一章勾股提出了勾股问题的通解,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得的勾股定理高明多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3:10:5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看《九章算术》无论是谁写的,都给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一套很实用的数学方法,拿着这本宝典,就不怕房子没盖好就塌了,或者卖粮食的时候让人骗了。不过也可能正是这本书里所提供的各种办法,是给老百姓的,所以没有多少读书人会去认真地看。在这本书出现500年左右的隋唐时代,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数学成为当时科举中的一门课程,叫做“明算科”,于是开始有了算学博士。《九章算术》就是明算科里一本非常重要的教科书。根据《中国数学史大系》里对于那个时代的分析:“《九章算术》被列为国家‘明算科’的教科书‘十部算经’之一,在流传上是有很大好处的。明算科的学生有时多达30人,少则几人,而且不是一二届,断断续续持续了100多年,究竟有多少数学的学生实无法统计,粗略估计恐怕不下一二百人。”一百多年有200个抑或500个学生的学科,教授肯定早就饿死或者跳槽了。虽然《九章算术》的流传可能并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悲惨,但由于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也不可能整天抱着不被重视的书去认真读了,所以在官方的历史记载中也只能看到这些零散的,让人十分不爽的情况了。

经历了风风雨雨,《九章算术》流传到了宋朝,这时已经是公元10世纪左右。据说《九章算术》在宋代以前大家还都知道作者是谁。可是在宋神宗一次编辑教科书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记载作者的最后一页给弄丢了(见《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三章——作者注),于是《九章算术》从此再也不知是谁写的。

根据历史的记载,《九章算术》里提出的许多数学理论都先于西方。比如书中关于勾股定律的通解公式,当年欧几里得也有过研究,但只证明了其中一部分几个比较特殊的情况,这件事在西方直到公元3世纪才被刁潘都最后搞定,比中国晚了起码3个世纪。不过有一个情况很有趣,古希腊无论毕达哥拉斯、的欧几里得或者刁潘都,他们写的书命运却不像《九章算术》这样,不但书如此,他们这些人在当时还是很有名的,人们都很尊重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事情起码很好玩,有点像现在的影视明星。所以有一些人就学着他们的样子也去玩了,就像现在大家都蜂拥到电影学院,都想做个明星那样。于是在西方,由欧几里得他们玩出来的东西被一代一代的人传递下去,直到17世纪的牛顿、莱布尼茨等,数学逐渐变成了一门系统的,高深的,而又是大有用处的学问。现在我们都清楚,数学是后来无论什么科学中都需要的根基,所有被我们认识的关于大自然的规律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

《九章算术》虽然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非常多的数学理论,但是这本书由于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只是农民伯伯或者木匠瓦匠需要了解的,种田或者盖房子时能用的方法,读书人没人去好好读,好好研究,更没有人继续玩下去。而《九章算术》流传到了国外,却被那里的玩家如获至宝,变成了更加有意义的数学。

所以知道不知道一本书是谁写的不仅仅是作者的问题。

还有一本书在中国历史上也十分著名,那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奇特,也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明知道书是由南北朝后魏时期(公元6世纪)一个叫的贾思勰的人所著,可这个贾思勰是何许人却是个谜。中央电视台国学大教堂主讲《齐民要术》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繆启愉先生这样说:“贾思勰,史书里没有他的传记,别的文献也没有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他一生的事迹,留给后代的是一纸空白。现在唯一确凿的‘信使’只有十个字,那就是《要术》书里的作者署名,题着:‘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国学大讲堂【齐民要术导读】》)按照贾思勰自己的说法他还做过高阳太守,太守在当年不是省长起码也是个地级市的市长,当过这么大的官居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可见这个可爱的贾思勰在当年是多么不受人待见了。

这么不受待见的人写的书,都写了些啥呢?《齐民要术》是一部有11万多字,记述了当时农业几乎所有方面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全书分为十卷,分别记述各种有关农业的事项。按作者自己在自序中说的:“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糜不毕书。”醯醢是醋和酱的意思。他记述的事情就如同前一阵我们称之为农、林、牧、副、鱼等整个农业的过程。不过这本书在古代就像他这个人没人爱搭理一样,书的命运也是如此,“因为自古读书人看不起庄稼人,也看不起农书,直至明代还有人说《要术》只是拿来覆盖酱坛子的废纸。”(繆启愉先生语)而只有到了掌握科学技术的现代中国,《齐民要术》才真正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从上面说的三本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然后来科学革命没在发生在中国,但中国人是非常聪明非常具有智慧的,而且一点也不缺乏被西方称之为理性思维的那种思维方式。但是有一点很遗憾,那些具有聪明、智慧和理性思维光芒的学者或者能工巧匠,非但没有得到正统文化应有的尊重,反而被那些所谓的正统文化深深地埋葬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3:29:39 | 只看该作者
睡觉去了
31
发表于 2010-3-16 10:11:14 | 只看该作者
图图,我们要看图图。
又想起了那只狗
32
发表于 2010-3-19 21:29:0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老多的文章就像一盘完美的“多”味菜,我正在品尝、消化、吸收。我建议大家也好好品尝!好好消化!好好吸收!这对我们的文化躯体是一个莫大的给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必读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LEAD)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京ICP备13018722号-2 )  

GMT+8, 2024-12-18 12:17 , Processed in 0.059880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