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各庄實驗小學三年級詩歌教案匯總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藝術的三座高峰,許多名篇佳句膾炙人口,源遠流長。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都成為了詩人吟誦歌詠的對象,並藉此抒發思想情感。
《次北固山下》與《春夜洛城聞笛》賞析編輯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的內容。
2、欣賞詩中的名句。
3、積累古詩詞。
二、導入新課:
課前組織學生做成一圈,發放學生書寫紙張。
大家剛剛聽的曲子讓你聯想到了什麼?猜出是什麼樂器了嗎?是古箏。知名古箏樂曲出水蓮。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藝術的三座高峰,許多名篇佳句膾炙人口,源遠流長。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都成為了詩人吟誦歌詠的對象,並藉此抒發思想情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次北固山下》(板書)和着樂曲為大家朗讀一下。
三、介紹詩歌知識:投影
四、解題、作者:
1、解釋題目。
次,這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2、介紹作者:
作者王灣,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
王灣(693~751)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間(712~713)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開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編次官府所藏圖書,9年書成,共200卷,名為《群書四部錄》。王灣由滎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後,因功授任洛陽尉。約在開元十七年,他曾作詩贈當時宰相蕭嵩和裴光庭,其後行跡不詳。
3、介紹地名
北固山坐落在鎮江市區北面長江邊上,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後峰三部分組成,主峰即後峰,是風景最佳處。
雄居山巔的甘露寺建於東吳甘露年間,遊人至此,不由要以劉備招親的故事為線索去尋找有關勝跡和傳說。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
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北固山分成前、中、後三峰,現在北固山多指中峰和後峰。後峰是主峰,上有相傳建於三國的甘露寺。有許多有關三國時代吳國的傳說和遺迹。
板書地圖,讓學生有地理概念。
五、朗讀課文:
1、 教師朗讀
2、 學生跟讀
3、 教師指導朗讀:①節奏停頓②輕重緩急③抑揚頓挫④感情充沛
詩歌的語言富於節奏,因此,朗讀時要注意劃分音節,分出輕重緩急,讀
出來才抑揚頓挫。下邊把這首詩的前兩節標上符號示例(“/”表示節奏,有“/” 線的地方應該適當的停頓或舒緩;“—”表示中重,“•”表示重讀),沒有符號 的地方可以讀得輕一些。請按照朗讀詩歌的要求,朗讀這首詩。
六、教學過程:
1、學生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歸納: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風向不便,一葉白帆好象懸掛在高遠江天。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瀰漫著溫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麼思念親愛的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託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2、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
(1) 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色?請你從詩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詩傳神的描寫了北固山下綺麗的景色,首聯點明題目,詩人漫遊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還很遠,頸聯、頷聯寫水漲江闊、日生春暖,本是尋常的江南景色,但詩人以一個北方人的眼光來審視這司空見慣的景象,便觀賞出種種奇異的美。
(2)領會詩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全篇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備註: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鴻雁南飛不過衡陽,衡陽以北,正是瀟湘一帶。詩人抓住這一點,卻有撇開春暖北歸的候鳥習性,彷彿要探究深層原因,一開頭便突發奇問: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麼隨便離開這麼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
詩人問得奇,鴻雁答得更奇: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3)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說理由。
重點引導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作者從煉意着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小結:這首詩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七、背誦課文。
背誦方法:
擊鼓傳詩——孩子們坐成一圈。用玩偶作為傳詩工具,老師叫停,得到玩偶的學生要背出一句詩,依此類推。不能背出的就要背一整首學過的詩,不能重複。
填字遊戲——將黑板上的詩句中個別字詞擦掉,要求學生填寫正確。
根據意思寫詩句——根據老師隨機說出的詩句意思將對應的詩句寫在紙上。
八、拓展閱讀:
通過學習,大家知道這是一首上面題材的詩了嗎?沒錯,思鄉詩。那些四處漂泊的遊子們,有的有家不能歸,有的有家不願歸。遠離親人,異鄉獨居,遙望鄉關,悲從中來。那關山萬里的阻隔,那思念親人的感傷,那壯志未酬的失意,那窮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遊子們的一滴思鄉淚。宦遊在外的文人,往往是鄉愁的主力軍。他們有的功業未成,無顏見江東父老。有的雖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兩全,念家思鄉也就在所難免了。
李白也有有一首著名的思鄉詩。音樂起。大家來聽一聽這是什麼樂器演奏的曲子。是笛子。今天配合《次北固山下》引入的便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板書)
誰來介紹一下李白?
李白這首思鄉詩寫於洛陽,他又是怎麼有感而發的呢。我們看詩。程序同《次北固山下》。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着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能不勾起思鄉之情嗎?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此時此地聽到這首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或親人呢?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詩人在這裡着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麼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凄清婉轉的笛聲隨着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本來李白只是在被動地欣賞着一曲從不知什麼地方傳來的悠揚的笛聲而已,但當他一旦聽清了曲子之後,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從折柳,回憶起離別時的情景;從春風,想起家人的親情。“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心態的句式,口氣反而更加強烈,也就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一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遊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賞析
(一)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着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麼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背誦環節
背誦方法:
擊鼓傳詩——孩子們坐成一圈。用玩偶作為傳詩工具,老師叫停,得到玩偶的學生要背出一句詩,依此類推。不能背出的就要背一整首學過的詩,不能重複。
填字遊戲——將黑板上的詩句中個別字詞擦掉,要求學生填寫正確。
根據意思寫詩句——根據老師隨機說出的詩句意思將對應的詩句寫在紙上。
2、同學們,你還能背出哪些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句?
3、小結:從個人遭際上看,鄉愁無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對於中國文學史來說,鄉愁曾經煥發出它持久而濃郁的芳香。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早已消解了人們的鄉思,和由此帶來的痛苦。千里之遙,往往朝發夕至;相距萬里,可以直接對話。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
除此古詩詞還有寫母愛、送別、愛國等題材。同學們,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我們要多背誦、多積累,在詩的海洋中暢遊,使自己具有豐富的文學積澱,成為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趣味詩歌之數字詩、迴文詩賞析編輯
主題:本期以大自然為主題,藉以趣味形式的詩歌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依照課堂接受情況進行難易把握。主講第一首及第三首。
第一首詩:回船 “一字詩” 蘇東坡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
詩歌內容: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蘇東坡要過江訪友,誰知來到渡口,卻見到渡船剛剛駛離。蘇東坡便急忙喊那船家,讓他撐回幾篙把自己帶上。哪知船上的人都認識蘇東坡這位大詩人,便故意為難他,說是讓他馬上應景寫首詩,必須有十個“一”字,才回船接他。古代寫詩,同一首詩中某個字出現幾次都是大忌,更何況還要應景。但這絲毫難不倒聰明絕頂、詩才橫溢的蘇大學士,只見他略加思索,便脫口吟出這首“一字詩”。
採用唱歌互動法:學生用熟悉的歌曲來串起這首詩。增加趣味性。
第二首詩:明月夜靜圖 “數字詩” 吳承恩
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詩歌內容:
十里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山樓頭鐘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第三首詩:出遊 “迴文詩” 秦少游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
詩歌內容: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有一次蘇軾專程上門拜訪秦觀。家人告訴蘇軾,他出外遊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於是蘇軾寫信去詢問他的情況。秦少游見蘇軾來信後,便寫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帶回給蘇軾。信上的14個字排成一圈:
暮
已 賞
時 花
醒 歸
微 去
力 馬
酒 如
飛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寫的是一首迴文詩,詩中描述了他在外出遊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內容為:“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14個字組成了一首七言絕句,每個字出現兩次,文字處理技巧高超。
採用以點連線構圖法互動:將迴文詩的每個字按照某個簡易動物圖排列成點,講完後請學生上台連線。
第四首詩:題金山寺 “倒誦迴文詩” 蘇軾
江南名城鎮江金山寺里有一塊宋代詩人蘇東坡題寫的《題金山寺》迴文詩碑:
潮回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藹藹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這首詩順讀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也可倒讀為: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藹藹,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蒲遠,傾山雪浪暗回潮 。
反覆吟誦這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迴文,一幅意境開闊、氣象萬千的金山寺圖便躍然於眼前。
古詩賞析——愛國篇編輯
教學主題:古詩中的愛國主義
教學內容:杜甫——前出塞(其六)、李清照——《夏日絕句》
教學方式:朗讀、背誦與講解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與鑒賞能力
弘揚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
板書全詩,給生字注音、解釋,帶讀全詩一遍。
前出塞(其六)
作者: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4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1,立國自有疆2。苟能制侵陵3,豈在多殺傷。
1.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2.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3.苟(gou):如果。制侵(qin)陵(ling):制止侵犯,侵略。
4擒(qin),抓,捕獲。
二.[內容及背景介紹]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鬥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後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於吐蕃,安祿山構禍於契丹,於是徵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徵,着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隻如一首。這裡選的是第六首。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杜詩詳註》云:"為當時黷武而嘆也。張綖註: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申明不必濫殺之故。"這首詩的語體"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杜詩說》)。
三.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一生坎坷。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後人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四.串講全詩
《前出塞》這首詩共四節,前兩節是寫戰士作戰的方法,後兩節是講述戰爭會造成大量士兵死亡,反映了這首詩的主題。
詩的第一、二句:“挽弓當挽強,射箭當用長。”其中“當”譯為“應當”,“挽弓”就是“拉弓”,“強”指“硬弓,彈力大的弓”。這兩句說拉弓就應當拉強硬的弓,射箭應當用長箭。
第三、四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網。”“擒”即“捉拿”,意為射人應先射馬,擒拿敵人應先捉拿強盜首領。這四句寫出了士兵作戰應用強弓、長箭作戰,作戰時應射馬、擒王等策略,減少士兵死亡的數量。用“先”、“當”兩字,說明戰鬥應講究策略,而不是一味多殺人。
第五、六句:“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亦”為“也”,“列”為“眾、各”,“疆”為“邊界”。殺人應有限度,各國管轄自己的國界。這兩句比上四句表現作者的思想更明顯。“亦”、“自”點出作戰不能無盡頭,邊疆也有限,表明作者反對擴邊戰爭。
第七、八句:“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只要能制止侵犯欺凌,難道在於多殺傷人嗎?這兩句反映了統治者不顧人民的痛苦,經常發動無期戰爭,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對統治者的批判。
五.讀詩與做人
對於我們每個小朋友來說,要想保衛祖國、抵禦外侮,需要做到四點:
1.良好的身體素質。只有堅持鍛煉,有了好的身體條件,我們才能拉開強弓,射出長箭,打退敵人。
2.要有聰慧的頭腦,靈活的方法。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了解一定的軍事、地理知識,才能在戰場上隨機應變,處於優勢,以最小的代價抓住敵人的首領,以最小的犧牲換取和平。
3. 要有正義感和善惡的標準。良好的身體素質、聰慧的頭腦是我們用來保衛自己的,不是用來欺負別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力範圍。每個同學的座位周圍就是自己的領土和主權,周圍有公共領域,可以自由活動,但不能在別人不允許的情況下,進入別人的領地。
4. 戰爭是最為殘酷和痛苦的,能夠不打仗,就不打,能不殺人就不殺。蔣介石的名言:“犧牲未到最後之時刻,不敢輕言犧牲,和平未到最後之關頭,不敢輕言放棄和平”“然戰事一開,那便是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人人皆有抗戰守土之職責”。
第二部分:《夏日絕句》——李清照
一.板書全詩,給生字注音、解釋,帶讀全詩一遍。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着應當作人中的豪傑,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二.[內容及背景介紹]
李清照生於亂世,44歲時,“徽、欽”二帝北走,高宗趙構即位於南京,值此南渡紛亂之際,目睹上層統治集團倉皇南遁,女詩人悲憤地寫下《夏日絕句》這一流傳千古的詩篇:“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人對趙構之流的“懦夫”們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對中原淪陷敵手表達強烈憤懣。堪與五代花蕊夫人的絕唱“四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媲美。這種頂天立地,不畏強敵,誓死一搏的壯志豪情也令堂堂鬚眉含羞折腰,無地自容。同樣,李清照還有《詠史》一詩,以諷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劉豫。
其後,岳飛、韓世忠北伐取得一定的戰果,但趙構害怕“徽、欽”二帝會危機他的統治,奸臣秦劊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南宋試圖聯合蒙古打敗金兵,後來同樣被蒙古所滅。岳飛留下的《滿江紅》與其後文天祥的《正氣歌》《過零丁洋》同樣流傳後世。
三.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 1155),號易安居士,生於名門,嫁於宦族,以詞聞世。因詞風清婉流麗,含蓄蘊藉而冠絕古今,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才嬡”(毛晉《漱玉詞跋》)。被譽為“閨媛詞人第一人”(日本兒島獻吉郎《中國文學通論》),世所公認的“婉約派”代表。也許因為這些,在後人眼中,李清照是一個“手幽蘭一枝”(見《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嘆“綠肥紅瘦”、盼“歸鴻回雁”、守“黃昏”“殘灑”、斷夢濃愁、“人比黃花瘦”的詞婦形象。
四.串講全詩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筆墨所抒人傑之“傑”,高出眾人幾層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處。一個“思”字,標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此一絕句在她溫香縈繞、弱吟嬌嘆的文字中,異筆突運,異軍突起,這是她另一種的底蘊顯露,是她別一種的氣質光彩,是亡國之悲忿、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項羽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捲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於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着一種忠貞:忠貞於英雄之名,忠貞於大丈夫之氣。聯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五.讀詩與做人
並不是女子就一定要柔弱,在自己親人面前可以撒嬌,在外敵入侵時,所有人都是戰士,因為,失敗了都會面臨亡國之恥。
人傑和鬼雄並不是天生的,都是後天的悲慘境遇和自己堅強的性格磨鍊出來的,我們的江姐、趙一曼烈士都是如此。
和《前出塞》一樣,所有人都要鍛煉好身體,要有聰慧的頭腦,要有正義與愛心,但更要有一顆堅定執着、九死不悔的敢於犧牲的信念。
立志與成才——李白《行路難》及精衛填海編輯
主講人:兔寶寶(李傑老師)
立志與成才
上課日期:12月12日
上課時長:45分鐘
授課對象:崔各庄實驗學校四年級
學生信息:活潑可愛,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授課目標:朗讀古詩,樹立遠大志向
教學主題:立志與成才
教學內容:李白——《行路難》、陶淵明——《讀山海經》
教學方式:朗讀、背誦與講解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與鑒賞能力
弘揚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
一. 板書全詩,給生字注音、解釋,帶讀全詩一遍。
行路難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注釋]
①斗十千:每杯酒價十千錢。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饈”。直同“值”。
②箸:筷子。顧:看。茫然:渺茫而無着落的樣子。
③“欲渡”二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事與願違。太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
④“閑來”二句:古代傳說,姜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釣魚,伊尹見湯之前,夢見自己乘舟經過日月之邊。這裡把兩個典故合用,表示人生變幻難測,世事茫茫。
⑤長風破浪:出自《南史•宗愨傳》:“宗愨少時。叔父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濟:渡。滄海:大海。雲帆:指天水相連時,船帆像是出沒雲中。
【簡析】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共三首,蘅塘退士輯 選其一。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一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着寫“停 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衝擊。中間四句,既感嘆 “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後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一天能夠實現。全詩在高度傍徨與大量感嘆之後,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並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雲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讀山海經》①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②,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④,化去不復悔⑤。徒設在昔心⑥,良辰詎可待⑦!
注釋
①《讀山海經》共十三首,成一組,本詩是第十首。《山海經》共十八卷,內容多是記述古代海內外山川異物和神話傳說。
②精衛:古代神話中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及《述異記》卷上記載,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媧,因游東海淹死,靈魂化為鳥,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銜:用嘴含。微木:細木。
③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失敗後被砍去了頭,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經•海外西經》)
④同物:精衛既然淹死而化為鳥,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過從鳥化為另一種物,所以沒有什麼憂慮。
⑤化去:刑天已被殺死,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並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⑦良辰:實現壯志的好日子。詎:豈。這兩句是說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他們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
大意
精衛口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