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案汇总
崔各庄实验小学三年级诗歌教案汇总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次北固山下》与《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二、导入新课:
课前组织学生做成一圈,发放学生书写纸张。
大家刚刚听的曲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猜出是什么乐器了吗?是古筝。知名古筝乐曲出水莲。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和着乐曲为大家朗读一下。
三、介绍诗歌知识:投影
四、解题、作者:
1、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3、介绍地名
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
雄居山巅的甘露寺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刘备招亲的故事为线索去寻找有关胜迹和传说。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
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北固山分成前、中、后三峰,现在北固山多指中峰和后峰。后峰是主峰,上有相传建于三国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板书地图,让学生有地理概念。
五、朗读课文:
1、 教师朗读
2、 学生跟读
3、 教师指导朗读: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六、教学过程:
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
(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备注: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鸿雁南飞不过衡阳,衡阳以北,正是潇湘一带。诗人抓住这一点,却有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
背诵方法:
击鼓传诗——孩子们坐成一圈。用玩偶作为传诗工具,老师叫停,得到玩偶的学生要背出一句诗,依此类推。不能背出的就要背一整首学过的诗,不能重复。
填字游戏——将黑板上的诗句中个别字词擦掉,要求学生填写正确。
根据意思写诗句——根据老师随机说出的诗句意思将对应的诗句写在纸上。
八、拓展阅读: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上面题材的诗了吗?没错,思乡诗。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那关山万里的阻隔,那思念亲人的感伤,那壮志未酬的失意,那穷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们的一滴思乡泪。宦游在外的文人,往往是乡愁的主力军。他们有的功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的虽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两全,念家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李白也有有一首著名的思乡诗。音乐起。大家来听一听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是笛子。今天配合《次北固山下》引入的便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板书)
谁来介绍一下李白?
李白这首思乡诗写于洛阳,他又是怎么有感而发的呢。我们看诗。程序同《次北固山下》。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赏析
(一)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背诵环节
背诵方法:
击鼓传诗——孩子们坐成一圈。用玩偶作为传诗工具,老师叫停,得到玩偶的学生要背出一句诗,依此类推。不能背出的就要背一整首学过的诗,不能重复。
填字游戏——将黑板上的诗句中个别字词擦掉,要求学生填写正确。
根据意思写诗句——根据老师随机说出的诗句意思将对应的诗句写在纸上。
2、同学们,你还能背出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句?
3、小结:从个人遭际上看,乡愁无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乡愁曾经焕发出它持久而浓郁的芳香。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早已消解了人们的乡思,和由此带来的痛苦。千里之遥,往往朝发夕至;相距万里,可以直接对话。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除此古诗词还有写母爱、送别、爱国等题材。同学们,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趣味诗歌之数字诗、回文诗赏析
主题:本期以大自然为主题,借以趣味形式的诗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依照课堂接受情况进行难易把握。主讲第一首及第三首。
第一首诗:回船 “一字诗” 苏东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诗歌内容: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苏东坡要过江访友,谁知来到渡口,却见到渡船刚刚驶离。苏东坡便急忙喊那船家,让他撑回几篙把自己带上。哪知船上的人都认识苏东坡这位大诗人,便故意为难他,说是让他马上应景写首诗,必须有十个“一”字,才回船接他。古代写诗,同一首诗中某个字出现几次都是大忌,更何况还要应景。但这丝毫难不倒聪明绝顶、诗才横溢的苏大学士,只见他略加思索,便脱口吟出这首“一字诗”。
采用唱歌互动法:学生用熟悉的歌曲来串起这首诗。增加趣味性。
第二首诗:明月夜静图 “数字诗” 吴承恩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诗歌内容: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山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第三首诗:出游 “回文诗” 秦少游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诗歌内容: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暮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飞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
采用以点连线构图法互动:将回文诗的每个字按照某个简易动物图排列成点,讲完后请学生上台连线。
第四首诗:题金山寺 “倒诵回文诗” 苏轼
江南名城镇江金山寺里有一块宋代诗人苏东坡题写的《题金山寺》回文诗碑: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顺读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也可倒读为: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蒲远,倾山雪浪暗回潮 。
反复吟诵这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回文,一幅意境开阔、气象万千的金山寺图便跃然于眼前。
古诗赏析——爱国篇
教学主题:古诗中的爱国主义
教学内容:杜甫——前出塞(其六)、李清照——《夏日绝句》
教学方式:朗读、背诵与讲解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鉴赏能力
弘扬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板书全诗,给生字注音、解释,带读全诗一遍。
前出塞(其六)
作者: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4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1,立国自有疆2。苟能制侵陵3,岂在多杀伤。
1.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2.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3.苟(gou):如果。制侵(qin)陵(ling):制止侵犯,侵略。
4擒(qin),抓,捕获。
二.[内容及背景介绍]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三.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四.串讲全诗
《前出塞》这首诗共四节,前两节是写战士作战的方法,后两节是讲述战争会造成大量士兵死亡,反映了这首诗的主题。
诗的第一、二句:“挽弓当挽强,射箭当用长。”其中“当”译为“应当”,“挽弓”就是“拉弓”,“强”指“硬弓,弹力大的弓”。这两句说拉弓就应当拉强硬的弓,射箭应当用长箭。
第三、四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网。”“擒”即“捉拿”,意为射人应先射马,擒拿敌人应先捉拿强盗首领。这四句写出了士兵作战应用强弓、长箭作战,作战时应射马、擒王等策略,减少士兵死亡的数量。用“先”、“当”两字,说明战斗应讲究策略,而不是一味多杀人。
第五、六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亦”为“也”,“列”为“众、各”,“疆”为“边界”。杀人应有限度,各国管辖自己的国界。这两句比上四句表现作者的思想更明显。“亦”、“自”点出作战不能无尽头,边疆也有限,表明作者反对扩边战争。
第七、八句:“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制止侵犯欺凌,难道在于多杀伤人吗?这两句反映了统治者不顾人民的痛苦,经常发动无期战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
五.读诗与做人
对于我们每个小朋友来说,要想保卫祖国、抵御外侮,需要做到四点:
1.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坚持锻炼,有了好的身体条件,我们才能拉开强弓,射出长箭,打退敌人。
2.要有聪慧的头脑,灵活的方法。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了解一定的军事、地理知识,才能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处于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抓住敌人的首领,以最小的牺牲换取和平。
3. 要有正义感和善恶的标准。良好的身体素质、聪慧的头脑是我们用来保卫自己的,不是用来欺负别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力范围。每个同学的座位周围就是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周围有公共领域,可以自由活动,但不能在别人不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别人的领地。
4. 战争是最为残酷和痛苦的,能够不打仗,就不打,能不杀人就不杀。蒋介石的名言:“牺牲未到最后之时刻,不敢轻言牺牲,和平未到最后之关头,不敢轻言放弃和平”“然战事一开,那便是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人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职责”。
第二部分:《夏日绝句》——李清照
一.板书全诗,给生字注音、解释,带读全诗一遍。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应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二.[内容及背景介绍]
李清照生于乱世,44岁时,“徽、钦”二帝北走,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值此南渡纷乱之际,目睹上层统治集团仓皇南遁,女诗人悲愤地写下《夏日绝句》这一流传千古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对赵构之流的“懦夫”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强烈愤懑。堪与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媲美。这种顶天立地,不畏强敌,誓死一搏的壮志豪情也令堂堂须眉含羞折腰,无地自容。同样,李清照还有《咏史》一诗,以讽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刘豫。
其后,岳飞、韩世忠北伐取得一定的战果,但赵构害怕“徽、钦”二帝会危机他的统治,奸臣秦刽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南宋试图联合蒙古打败金兵,后来同样被蒙古所灭。岳飞留下的《满江红》与其后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同样流传后世。
三.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 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名门,嫁于宦族,以词闻世。因词风清婉流丽,含蓄蕴藉而冠绝古今,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才嫒”(毛晋《漱玉词跋》)。被誉为“闺媛词人第一人”(日本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通论》),世所公认的“婉约派”代表。也许因为这些,在后人眼中,李清照是一个“手幽兰一枝”(见《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叹“绿肥红瘦”、盼“归鸿回雁”、守“黄昏”“残洒”、断梦浓愁、“人比黄花瘦”的词妇形象。
四.串讲全诗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项羽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五.读诗与做人
并不是女子就一定要柔弱,在自己亲人面前可以撒娇,在外敌入侵时,所有人都是战士,因为,失败了都会面临亡国之耻。
人杰和鬼雄并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坚强的性格磨炼出来的,我们的江姐、赵一曼烈士都是如此。
和《前出塞》一样,所有人都要锻炼好身体,要有聪慧的头脑,要有正义与爱心,但更要有一颗坚定执着、九死不悔的敢于牺牲的信念。
立志与成才——李白《行路难》及精卫填海
主讲人:兔宝宝(李杰老师)
立志与成才
上课日期:12月12日
上课时长:45分钟
授课对象:崔各庄实验学校四年级
学生信息:活泼可爱,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授课目标:朗读古诗,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主题:立志与成才
教学内容:李白——《行路难》、陶渊明——《读山海经》
教学方式:朗读、背诵与讲解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鉴赏能力
弘扬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板书全诗,给生字注音、解释,带读全诗一遍。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斗十千:每杯酒价十千钱。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
②箸:筷子。顾:看。茫然:渺茫而无着落的样子。
③“欲渡”二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事与愿违。太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
④“闲来”二句:古代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钓鱼,伊尹见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这里把两个典故合用,表示人生变幻难测,世事茫茫。
⑤长风破浪:出自《南史•宗悫传》:“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沧海:大海。云帆:指天水相连时,船帆像是出没云中。
【简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 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 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