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平西府弘立學校詩歌教案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藝術的三座高峰,許多名篇佳句膾炙人口,源遠流長。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都成為了詩人吟誦歌詠的對象,並藉此抒發思想情感。
語文組關於古詩教學的討論:http://www.ygclub.org/bbs/thread-2324-1-1.html (收錄了小學語文課本中已有的古詩列表)
目錄
- 1 古詩詞——春 主講:李傑
- 2 花神與詩歌系列(之一:梅花/杏花/桃花) by 番茄
- 3 花神與詩歌(之一)授課總結 by 番茄
- 4 邊塞詩三首 by 番茄
- 5 邊塞詩三首 授課總結 by 番茄
- 6 談清明,讀古詩 by 番茄
- 7 談清明,讀古詩 總結 by 番茄
- 8 清明詩二首(五年級)
- 9 清明詩二首(五年級)總結 by 番茄
- 10 花與詩系列(之二:牡丹與李白) by 番茄
- 11 花與詩系列(之二:牡丹) 總結 by 番茄
- 12 春鳥詩二首(四年級) by 番茄
- 13 春鳥詩二首 總結 by 番茄
- 14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by 番茄
- 15 逍遙遊--大鵬鳥 主講:番茄
- 16 逍遙遊--大鵬鳥 上課總結 by 番茄
- 17 參考頁面
古詩詞——春 主講:李傑[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春風、春雨與春花
教學主題:春風、春雨與春花
教學內容:題都城南庄——崔護,登科後——孟郊,臨安春雨初霽——陸遊,題隱霧亭——魚玄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減。
教學方式:朗讀、背誦與講解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
2.讓學生了解春的特色與詩句的美
3.走近古人的生活,了解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情趣
教學過程: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大概是這樣的: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一天,他喝了幾杯酒之後,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一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半晌,只聽一位少女從門縫裡問話,他對以姓名,並向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一邊飲茶,一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注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後,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一年,崔護情不可抑,又於這一天去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
詩的開頭兩句是追憶。「去年今日此門中」,點出時間和地點,寫得非常具體,足見這個時間和地點,在詩人心中留下了多麼深刻難忘的記憶。第二句是寫人,詩人拈出一個人們猶知的形象——桃花,春風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艷麗,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紅艷,則「人面」之美可以想見;再者,本來已經很美的「人面」,在紅艷艷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顯得更加青春美貌,風韻襲人。一個耀眼的「紅」字,正是強烈地渲染出這種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氣氛。面對着這一幅色彩濃麗、青春煥發、兩美相輝的人面桃花圖,不用說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態,詩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歡愛和興奮,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兩句寫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異,有續有斷。同者、續者,桃花依舊;異者斷者,人面不見。這就產生了愈見其同,愈感其異,愈覺其續,愈傷其斷。正是這種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心情,越發加劇了眼前的惆悵與寂寞。
從故事情節來看,這是一首即興的詩,它給人看到的似乎只是兩個簡單的畫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後的桃花。但是,由於人物的活動貫串其間,由於畫面與畫面、畫面里(桃花)與畫面外(詩人)的對比、映襯,便巧妙地顯示了人物感情的發生、發展和起伏跌宕的變化,諸如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後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隱或現地表達出來了。全詩自然渾成,猶如從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盡。
有情人終成眷屬。據《本事詩》記載,原來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出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門,那少女一見門上的題詩,便一病不起。而崔護也由於心中惦念不安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了,終於成了美滿的夫妻。這個故事曲折動人,很有一些傳奇色彩,所以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一出京劇《人面桃花》。而《題都城南庄》這首詩也是頗有特色的,它不僅使這個故事大為生色,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也是廣為流傳的,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迹。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御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七十四講述了一個由時間創造的故事,一位名叫崔護的少年,資質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一年的清明節,崔護獨自來到城南郊外,看到一處花木叢萃的庭院,佔地一畝卻寂若無人。崔護叩門良久,有一少女嬌艷的容貌在門縫中若隱若現,簡單的對話之後,崔護以「尋春獨行,久渴求飲」的理由進入院內,崔護飲水期間,少女斜倚着一棵盛開着桃花的小樹,「妖姿媚態,綽有餘研」。兩人四目相視,久而久之。崔護告辭離去時,少女送至門口。此後的日子裡,崔護度日如年,時刻思念着少女的容顏。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終於再次起身前往城南,來到庭院門外,看到花木和庭院還是去年地模樣,只是人去樓空,門上一把大鎖顯得冰涼和無情。崔護在傷感和嘆惜里,將一首小詩題在了門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登科後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曠盪恩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注釋】
①齷齪:指處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局促。②放蕩:自由自在,無所拘束。
【背景】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新生面,風雲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滿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這首詩因為給後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看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熟知。
【賞析】
孟郊46歲那年進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悅的心情,寫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詩人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就彷彿一下子從苦海中超度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所以,詩一開頭就直接傾瀉心中的狂喜,說以往那種生活上的困頓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終於揚眉吐氣,自由自在,真是說不盡的暢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風策馬奔馳於鮮花爛漫的長安道卜.人洚喜事精神爽.此時的詩人神采飛揚,不但感到春風駘蕩,天宇高遠,大道平闊,就連自己的駿馬也四蹄生風了。偌大一座長安城,春花無數,卻被他一日看盡,真是「放蕩」無比!詩人情與景會,意到筆成,不僅活靈活現地描繪了自己高中之後的得意之態,還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得意之情,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這兩旬詩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並派生出「春風得意」、「走馬觀花」兩個成語,但詩人極度的志滿意得也表現了其氣量的不早.
【評析】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裡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於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並不留連於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遊人爭觀的長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盡可自認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徵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徵。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後人喜愛的名句。
【譯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鬱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翻譯】
[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着馬來客居京華呢?]
[隻身住在小客樓上,夜裡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
[短小的紙張斜着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着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着分辨茶的等級]
[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背景】陸遊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寫於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清狂,都隨着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衰,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這一年春天,陸遊又被起用為嚴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賞析】
「小樓」一聯是陸遊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着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盪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緻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於刻畫春光,而是與前後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着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晁君誠「小雨愔愔人不寐,卧聽贏馬乾殘芻」,是以卧聽馬吃草的聲音來刻畫作者徹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陸遊這裡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在作什麼呢?於是有了五六兩句。
「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陸遊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遊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洒。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遊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鑒別茶的等級,這裡就是品茶的意思。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後,正藏着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遊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願,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於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詩中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陸遊這裡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莫起風塵嘆」,是因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詩人之願。因京中閑居無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鄉躬耕。「猶及清明可到家」實為激楚之言。偌大一個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詩人有所作為,悲憤之情見於言外。
題隱霧亭
魚玄機
春花秋月入詩篇,白日清宵是散仙。
空卷珠簾不曾下,長移一榻對山眠。
魚玄機,女,晚唐詩人,長安(今西安)人,初名魚幼薇,字蕙蘭。咸通七年進咸宜觀出家,改名魚玄機。
鍾惺在《名媛詩歸》中評云:「景事皆寫得有雅緻。」
譯文:
「春花秋月」皆可走進我多情的詩篇,白日或清宵就像是散仙一樣自在逍遙,,後不想放下珠簾遮擋我看風景的視線,只能把睡覺的床移到對着山景的地方。
花神與詩歌系列(之一:梅花/杏花/桃花)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有關梅花、杏花、桃花的古詩
教學主題:關於梅花、杏花、桃花的花神傳說和古詩欣賞
教學內容:
梅花:花神傳說 + 林逋《山園小梅》; 杏花:花神傳說 + 志南《絕句》;桃花:花神傳說 + 複習 張志和《漁歌子》和 崔護《題都城南庄》
(註:《漁歌子》入選了人教版小語四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
2. 讓學生感受古詩中的意境美
3. 了解古代隱士林逋的生活
教學方式:
以十二花神的傳說為線索,和着《十二花神》樂曲,誦讀關於花的古詩,講解詩中的美麗畫面和意境。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日,那麼花有生日嗎?
傳說農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即所謂的「花朝節」。清代蔡雲有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講的正是百花盛開為花神祝壽的景象。
歷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詠百花,弄出許多趣聞軼事來,從而造就出12個月的花神來。今天我們學習正月、二月、三月的花神傳說和相關的花的古詩。
2、講述正月梅花花神的傳說和誦讀、賞析林逋《山園小梅》
請學生講述和朗誦《山園小梅》中各自喜歡的句子
3、介紹「梅妻鶴子」的林逋,以及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述的關於林逋的事
4、講述二月杏花花神的傳說和誦讀、賞析志南的《絕句》
請學生嘗試背誦《絕句》
5、講述三月桃花花神的傳說和誦讀、賞析張志和的《漁歌子》
其中,穿插介紹「世外桃源」的來歷;介紹桃花花神息夫人前,簡單介紹春秋時代的背景;古詩賞析部分同時複習另一首很有名的桃花詩:崔護的《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6、總結,請大家背誦出《絕句》,《漁歌子》這兩首詩,並記住《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教學資源:
學生課件、輕音樂(花樂系列--梅花、杏花、桃花)、電腦(播放音樂)
助教職責:
協助觀察孩子們的課堂表現,播放音樂
參考資料:
1. 十二花神的傳說:http://tieba.baidu.com/f?kz=481065173
2. 《山園小梅》賞析: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首聯以梅不畏嚴寒、笑立風中起句,「眾」與「獨」字對出,言天地間只有此花,這是何等的峻潔清 高。然而梅品雖高,卻不驕傲,只在一方小園而且是山間小園實際是空中樓閣中孤芳自賞,這又是一種何等「豐富的寧靜」與充實的美麗。
頷聯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它為人們送上了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疏影」 狀其輕盈,「翩若驚鴻」;「橫斜」傳其嫵媚,迎風而歌;「水清淺」顯其澄澈,靈動溫潤。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暗香」寫其無形而香,隨風而至,如同捉迷 藏一樣富有情趣;「浮動」言其款款而來,飄然而逝,頗有仙風道骨;「月黃昏」采其美妙背景,從時間上把人們帶到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動人時 刻,從空間上把人們引進一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聯極目聘懷,頷聯凝眉結思。
頸聯「以物觀物」,「霜禽」指白鶴,「偷眼」寫其迫不及待之情,因為梅之色、梅之香這種充滿了 誘惑的美;「粉蝶」與「霜禽」構成對比,雖都是會飛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蟲,一合時宜一不合時,畫面富於變化,「斷魂」略顯誇張,用語極重,將梅之 色、香、味推崇到「極致的美」。
尾聯「微吟」實講「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緻,如此咀嚼,雖不果腹,然可暖心、潔品、動 情、鑄魂,表達出詩人願與梅化而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詩人對梅的觀賞進入了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人們看到的則是和「霜禽」「粉蝶」一樣迫 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詩人——一個梅化的詩人。蘇軾曾在《書林逋詩後》說:「先生可是絕倫人,神清骨冷無塵俗。」《四庫全書總目》說:「其詩澄澹高逸,如其 為人。」可知其言不謬,該詩之神韻正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寫照。
從意象構造的角度言,單言山園小梅,實非易事,但詩人借物來襯,借景來托,使其成為一幅畫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絕也。
3. 林逋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681.htm?fr=ala0_1
4. 志南《絕句》賞析
絕句 [南宋]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宋詩紀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意旨的詩題。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後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後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詩寫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鬱。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中」,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隻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當地系在岸邊,悠悠之中,很有方寸。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後,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裡。「杖藜」即為拐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詩之五曾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句,將杖藜和自身來了一個意識的平等,互為依託。
志南此詩更絕,杖藜在他意識中已遠沒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沒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過來了,是「杖藜扶我」,詩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志南此說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來,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為拐杖,如沒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須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過橋東」了。禪者的觀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邏輯和常理,但正是這種反常,才構成了神詩的奇趣,最終又歸合常道。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過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層,更有曲折之感。這就是禪家所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意蘊與真諦。
在帶著節奏的「篤篤」聲中,杖藜扶著詩僧從橋西來到了橋東。橋東橋西,似乎給人兩個世界之感,那邊還是古木垂垂,濃陰鬱郁,而這邊卻是杏花春雨,楊柳和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兩句是說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濕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杏花雨」是指清明時節杏花盛開,細雨潤澤的景象。「欲濕」是似濕未濕,欲擾猶濕,濕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絲依依,輕柔和煦,吹在臉上涼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風,真正構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煙杏花,如線楊柳;感如酥細雨,如絲和風,也正如蟬翼紗幕之後,欣賞明眸流睇之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感情。
5. 《漁歌子》賞析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着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花神與詩歌(之一)授課總結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基本信息
學生信息: 6個五年級女孩
授課人: 番茄
助教: 菠蘿,曉風習習
二、教學計劃是否完成 基本完成。
三、課堂效果如何
學生聽得較認真,對於不明白的地方或對課件有異議的地方能主動提出問題;但是整個課程設計給孩子們參與的空間較少,下次上課需要改進。
四、對下次課有什麼要求或建議
回顧本堂課學習的三首古詩,以及林逋的故事。
五、備課/授課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教訓:
1. 課程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如何讓孩子們充分參與課堂,從而深度體驗教學內容;
2. 如果上課要使用筆記本或多媒體設備,最好提前5-10分鐘時間到達教室作準備,像我這樣筆記本開機賊慢的,一定要提前10分鐘。
六、課堂控制/紀律管理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注意到有孩子分神時,可以通過向她提問把她的注意力拉回來。
七、有趣的、感動的或其他任何值得記錄的細節
在請學生齊誦《山園小梅》之前,先放「梅花」的樂曲,讓孩子們和着音樂朗誦,音樂響起的瞬間,我看到兩個孩子的眼前一亮。
八、助教反饋
菠蘿建議給孩子們一些時間,專門聽每一種花的樂曲,嘗試從音樂中感受每種花的靈性。與語言相比,音樂更容易直達內心。
邊塞詩三首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授課對象:四年級學生
授課目標
1、 吟誦盧綸的兩首邊塞詩《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三》和王昌齡的《出塞曲》,熟讀成誦
2、 感受古代將士們的邊塞生活
3、 了解李廣射虎的故事
授課內容
塞下曲 其二 【唐】 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出塞曲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塞下曲 其三 【唐】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 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裡指敵軍的頭領。
授課提綱
1. 導入:今天我們學習幾首邊塞詩,在講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飛將軍」李廣的故事。[提問]有人聽說過李廣嗎?。。。講述「李廣射虎」的故事 [板書:飛將軍 李廣射虎] ,讓學生對李廣的神勇生髮敬佩之情。5』
「西漢時有一位神勇無比的將軍叫「李廣」,外號「飛將軍」,他帶領將士鎮守北方邊境。一天晚上,月色朦朧,李廣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樹林。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李廣想到這一帶常有猛虎出沒,便用警惕的目光四處搜尋着。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約約藏着一隻老虎,連忙舉起弓,搭上箭,運足力氣,拉開硬弓。「嗖」的一聲,一隻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李廣的隨從便沿着原路來到昨晚射老虎的地方尋找獵物。(你們猜老虎被射中了嗎?)原來李將軍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裡,任將士們怎麼拔也拔不出來!」
2. 朗讀《塞下曲--林暗草驚風》(5』):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唐代大詩人盧綸是怎麼用20字來寫這個故事的。請大家跟老師一起朗讀《塞下曲》這首詩。男生讀一遍,女生讀一遍。
結合詩的最後一句,點明李廣將軍的不凡,把箭射進石棱,而不是石縫中。
並請孩子們嘗試表演李廣將軍「運足力氣,拉開硬弓」的動作,感受將軍的非凡氣概,想像自己是飛將軍,再讀一遍古詩。
3. 朗讀《出塞曲》(4'):
還有一首詩里也提到了飛將軍李廣,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齊讀1-2遍。
解釋《出塞曲》的意思。
4. 聽蔡琴的歌《出塞曲》,感受邊塞生活 10』
請大家閉上眼睛,聆聽《出塞曲》: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誰說出塞歌的調子太悲涼/如果你不愛聽/那是因為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閃着金光/想着風沙呼嘯過大漠/想着黃河岸啊陰山旁/英雄騎馬壯/騎馬榮歸故鄉
聽完後,詢問大家從歌中聽到了什麼?(如果沒有聽清楚,請大家再聽一遍。)
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
(板書:a組:長城、草原、陰山、黃河、大漠、風沙;b組:英雄;c組:騎馬,馬蹄聲;d組:故鄉)
結合板書,說明古代將士們在長城、草原、黃河邊,陰山旁、大漠這些地方騎馬馳騁,保衛邊疆,這些地方條件惡劣,風沙漫漫,遠離故鄉,將士們往往好幾年不能回家,如果有幸沒有戰死沙場,他們才能榮歸故鄉。他們都是英雄!
5. 朗讀並學習《塞下曲--月黑雁飛高》 (6')
我們知道將士們保衛邊疆,防止敵人入侵,那麼我們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打仗的呢?
齊讀《塞下曲--月黑雁飛高》
先解釋生字生詞「單于」「遁」,再解釋詩表達的意思:
一天晚上,濃雲把月亮遮住了,天地一片漆黑,突然「啪」的一聲,大雁被驚起,向高處飛去,原來敵人在這月黑風高的夜晚,偷偷逃跑了。於是,將軍召集一隊輕裝騎兵要去追擊,正準備出發的時候,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來臨,剎那間將士們手握的彎刀都落滿了雪花。
6. 自由背誦 10』
7.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古詩不但能描寫美麗的風景,表達自己的對故鄉的思念,還能夠講故事。希望你們課後可以把這兩首詩背誦給爸媽或同學聽,並把故事講給他們聽,特別是神勇無比,技藝高超的飛將軍李廣的故事。(2')
邊塞詩三首 授課總結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基本信息
學生信息: 12個四年級學生,5男7女
授課人: 番茄
助教: 菠蘿,王一珉,楊文慧
二、教學計劃是否完成 基本完成。
三、課堂效果如何
剛開始孩子們的情緒不夠飽滿,但在讓他們試着作「將軍引弓」的動作之後,有效提高了孩子們的課堂參與性,朗讀起來也響亮許多,而且直到課堂末,朗誦第三首古詩時依然情緒飽滿,聲音響亮,自由背誦時,大部分孩子能背誦出第一首詩,1/2孩子能背誦兩首詩,個別孩子三首都能背誦下來了。
四、對下次課有什麼要求或建議
回顧本堂課學習的三首古詩,李廣射虎的傳奇故事,以及邊塞有關的名詞,以考察孩子們對本堂課內容的掌握程度。
五、備課/授課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1. 在請孩子們嘗試「將軍引弓」的動作時,每一個孩子都只願意推薦他人,卻不願意自己表演,甚至甘願當「石頭」被射,也不願意表演「引弓」的動作,各種激勵無效後,我給他們進行動作示範,這時就有孩子在底下學着做了。因此,授課時,如果孩子不能積极參与事先設計的課程環節,主講老師可以通過親身示範,或通過和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或經驗」,來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
2. 課程設計上應多給孩子們參與課堂的機會,讓孩子們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者;
3. 第一遍播放完歌曲《出塞曲》後,大部分孩子沒有注意歌里唱了什麼內容,於是讓他們聽第二遍,這一遍他們非常用心地去聽,這遍聽完後,再問他們聽到了什麼,這幫本來不愛主動舉手的孩子都踴躍舉手,爭相發言。因此,授課時要有耐心,當學生的表現暫時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時,可以試着重複一次教學環節,這樣,或許會產生與第一次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重複一次效果仍不好,則需要反思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有問題。
另外,感覺這批四年級孩子雖然不樂於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但是對於他們很有把握的問題仍能表現得很積極。
六、課堂控制/紀律管理的經驗和教訓
課程設計里大部分時間都能讓孩子一起參與,所以紀律還不錯。
七、有趣的、感動的或其他任何值得記錄的細節
1. 孩子們一反常態,爭相舉手發言的場面讓我小感動了一下,呵呵
2. 孩子們甘作被人射的石頭,也不想表演射箭
3. 因為工作比較忙,就直接把上學期現成的教案拿來講的,沒想到周六趕上「沙塵暴」天氣,倒和「黃沙漫漫」的邊塞比較相似了。
談清明,讀古詩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授課目標:
1. 激發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2. 培養孩子們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
3. 了解清明節的習俗,感受清明時的濃濃春意
授課內容:
聊一聊清明節的習俗,讀幾首關於清明的古詩: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蘇堤清明即事 [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二絕(其二)[宋]陳與義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授課提綱:
1. 導入:播放杜牧《清明》的童聲合唱,引出本堂課的主題:清明(板書「清明」)
2. 談一談清明節
請孩子們說說清明節是什麼時間,人們通常要作什麼?在你的家鄉有什麼特殊的活動或吃什麼特別的食物嗎?(板書,學生的回答)
3. 誦讀、理解杜牧的《清明》
誦讀1-2遍,講解大意,着重引導孩子們感受「欲斷魂」和「杏花村」兩句的不同心情;請孩子們表演一下這首詩:一個學生演可愛的牧童,一個演欲斷魂的行人。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一遍。
4. 誦讀、理解《蘇堤清明即事》
誦讀1-2遍,引導孩子自己理解、想像詩意:
解釋標題:清明時節在西湖邊的蘇堤看到的景物
那麼,同學們能不能根據這首詩說說詩人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呢?
(板書,學生的答案)
根據這些大家可以想像出一幅圖畫來么?有沒有人願意描述一下這幅圖畫,並說說帶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一遍。
5. 誦讀、理解《清明二絕》其二
誦讀1-2遍,通過和前兩首詩對比進行講解。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一遍。
6. 複習、背誦上次課學習的三首邊塞詩和本節課講的三首清明詩
玩接詞,背古詩遊戲:老師說一句詩開頭的一個詞,學生接出後面的詞。
7. 回顧本堂課的內容
參考資料:
1. 清明習俗和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
晉文公(前671—前628),姓姬名重耳(chóngěr),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國繼位。
晉文公生於公元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共在位9年。在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加強軍隊,國力大增,出現「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複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旋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會集諸侯,邀周天子參加,遂成為霸主。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因病去世,終年44歲。
2. 杜牧的《清明》詩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洒洒,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而是用了絕妙的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這一手法相當簡捷,高超。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裡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帘—「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繫,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着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像,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3. 各盡其妙——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與陳與義《清明二絕》(其二)的比較
先看南宋後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萬株楊柳屬流鶯。
佳節之際,適春寒已過,暖風醉人,而西子湖更是煙柳畫橋,百花爭妍。吳惟信所詠,正是節日這天,「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在堤上湖畔歡歌笑語的暢快場面。從整體上看,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游春樂境並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 此詩的構思之絕,就體現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遊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想。遊子尋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 歸」,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見西湖勝景令人目不暇接,節日氣氛使人流連忘返。再看「流鶯」,當人們「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時,它的世界被人類「強佔」。現 在,「遊人去而禽鳥樂也」,被壓抑了一天的黃鶯,又受了遊人情緒的感染,當它重成了綠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難想像,黃鶯匿跡,是因人喧場面的熱 烈;而它的再現,正說明宜人秀色的魅力。這樣,詩人敘節日情景,狀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繪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無情之鶯的快樂,由側面實現自己的創作目的。
與《蘇堤清明即事》相比,《清明二絕》(其二)則別具一種韻味。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此詩的作者是身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陳與義,從篇幅上看,短短四句,寥寥二十八字,短 則短矣,卻寫得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詩人用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前兩句狀冷落難堪之形,抒壓抑凄楚之情。「風拋市井聲」,寫城裡郊外,人聲鼎沸,節日氛圍 異常濃烈;而同時同刻,「我」這「病夫」卻孤家寡人,冷冷清清,兩相對照,作者那「無花無酒過清明」(魏野《清明》)的苦境凄壯,令人愴然涕下。後兩句, 詩人卻宕筆開去,所寫之景、所抒之情陡轉直折,詩的境界豁然開朗,落日如璧,金光幻天,詩人凝神注目,看收盡情;而微風習習,楊柳裊裊,作者頓覺百媚滋 生、神爽志清。在節日將盡之時,茫然失措了一天的詩人突然發現「夕陽無限好」,他那煩懊凄切的感情一下子蕩然無存,這既使詩人在佳節所感到的失落得到補 償,亦使詩的基調一下子高昂起來,給讀者以峰迴路轉、抑揚頓挫的藝術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所描寫的角 度很有特色,詩人寫景,只截取「清明日暮」這春之一隅;作者寫人,亦只從「我」這小處着筆,而詩人匠心正在借小寫大,借點映面,讓讀者窺一斑而見全豹。
談清明,讀古詩 總結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基本信息
學生信息: 10個四年級學生,5男5女
授課人: 番茄
助教: 孫萌,張浩,張斌
二、教學計劃是否完成 基本完成。
三、課堂效果如何
從孩子們的課程表現看,對於清明節的了解不是很多,對於這個主題的興趣不大,所以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課堂上。
課堂紀律一直比較亂,學生們不夠專心,所以減少了講解的成分,增加了朗讀的比重,通過反覆朗讀,孩子們對前兩首古詩已經比較熟悉。有兩個活躍的女孩對表演杜牧的「清明」詩比較感興趣,總共表演了三次,第三次是請兩個助教和他們一起表演的。
四、對下次課有什麼要求或建議
回顧本堂課學習的三首古詩。加強課堂紀律的控制。請助教老師坐在幾個調皮的孩子的旁邊。
請個別孩子來表演古詩,然後其他孩子朗誦詩,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多讀,又不太枯燥;如果孩子們表演效果不夠好,可以請助教參與表演。
接詞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大部分孩子參與進來。
六、課堂控制/紀律管理的經驗和教訓
對於破壞課堂秩序的行為,要馬上制止,或請助教坐到調皮的孩子旁邊。
清明詩二首(五年級)[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授課目標:
1. 激發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2. 讓孩子們懂得除了朗讀之外,還可以通過表演、改編故事、繪畫等多種形式來學習理解古詩;
3. 了解清明節的習俗,感受清明時的濃濃春意。
授課過程
1. 導入:有人說詩歸根結底可以通向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包括宇宙和人的心靈,那麼今天我們的詩將通向什麼地方呢?
引出本堂課的主題:清明(板書「清明」)
2. 談一談清明節
請孩子們說說清明節是什麼時間,人們通常要作什麼?在你的家鄉有什麼特殊的活動或吃什麼特別的食物嗎?(板書,學生的回答)
講述「寒食」的來歷(介子推的故事)其中可以穿插提問「之前我們學過一個不想作官的詩人,是誰?」(林逋)
(板書:寒食,重耳,晉文公,介子推)
(寒食的來歷參見:http://www.ygclub.org/wiki /doc-view-213#11)
3. 誦讀、理解杜牧的《清明》(板書標題)
誦讀1-2遍,講解大意,着重引導孩子們感受「欲斷魂」和「杏花村」兩句的不同心情;請孩子們表演一下這首詩:一個學生演可愛的牧童,一個演欲斷魂的行人。一個演小牛。其他同學朗誦。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一遍。
4. 誦讀、理解《蘇堤清明即事》(板書標題)
誦讀1-2遍,引導孩子自己理解、想像詩意:
解釋標題:清明時節在西湖邊的蘇堤看到的景物。 大家可以猜猜「蘇」是指誰嗎?
那麼,同學們能不能根據這首詩說說詩人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呢?
(板書,學生的答案)
根據這些大家可以想像出一幅圖畫來么?有沒有人願意描述一下這幅圖畫,並說說帶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
師:總結概括詩歌的大意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一遍。
5. 自由創作練習
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一個主題:
(1)發揮想像,擴寫蘇堤清明即事;
(2)發揮想像,給古詩配一幅畫;
(3)寫實敘述:講述自己家鄉清明的習俗或自己關於清明的印象
6. 回顧本堂課的內容,談談收穫
這堂課我們首先回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了解到「介子推」這個讓人感傷;接着我們通過兩首古詩了解古人清明的一些習俗,並且跟着詩人一起看了看西湖蘇堤的美好春色。我們還知道,詩歌除了讀起來很好聽,還很好玩,可以拿來表演,也可以拿來寫,拿來畫。
清明詩二首(五年級)總結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基本信息
授課人:番茄 學生:五年級學生3人(其他一些孩子去參加CMC的英語班了)
二、教學計劃是否完成: 完成
三、課堂效果如何
只有3個孩子,每個人都能認真聽講,積极參与課堂。
孩子們對於清明節的認識不多,不過李秀茹從電視上知道寒食節,並對介子推的故事略知一二,對於介子推的故事聽得很認真,也為最後的結局感到難過。
杜牧的清明詩孩子們都讀過,會背誦,對表演詩很積極,熱情很高,共演了3遍,這樣每個人可以把每個角色都嘗試一遍,到了講第二首詩時,她們又主動要求把第二首詩也演一遍,而且自個就分配好角色:一個演梨花(黃鶯),一個演楊柳,一個演太陽。
自由創作練習部分,大家都選擇用畫畫的方式來表現詩。
最後總結時,梅雨同學可以很好地總結出可以通過誦讀、表演、繪畫等多種形式來學習詩歌。
四、對下次課有什麼要求或建議
讓孩子們嘗試複述一下介子推的故事;通過孩子們的繪畫作品,複習誦讀《蘇堤清明即事》一詩
五、有趣的、感動的或其他任何值得記錄的細節
剛開始上課時,CMC的英語班孩子在外面想進來上課,這三個孩子不為所動,自顧叫我快點開始上課;
孩子們平時的作業負擔蠻重的,像梅雨這樣基礎很好的學生周末也要花一天時間寫作業;
三個孩子和着「蘇堤春曉」的音樂畫畫,很專心,「就像上美術課一樣」,呵呵。
六、孩子們的畫
花與詩系列(之二:牡丹與李白)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授課目標:
1. 激發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2. 培養孩子們朗讀、自學古詩的能力
3. 通過多種感官感受牡丹的美,提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授課內容:
牡丹詩 [唐] 李正封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清平調》 [唐] 李白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穠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紅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授課提綱:
1. 導入:上周我們講了正月到三月的代表花(順便提問回顧上次課的內容),今天繼續講四月的代表花及其花神;請同學們先猜猜四月代表花是什麼?(如果猜不出來,教師可以逐步提示,比如用皮日休的牡丹詩作為謎面讓大家猜,或者告知學生「這種花盛長於洛陽、菏澤」…)
2. 感受牡丹之美
先閉目傾聽一段《牡丹》的樂曲 --〉談從樂曲中獲得的感受 --> 觀賞一組牡丹花的圖片 –〉評一評看到的和聽到的是否有相似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結合看到的牡丹圖片,繼續聽《牡丹》的樂曲
3. 誦讀、理解李正封的牡丹詩
4. 講述牡丹花神李白的「沉香亭詠牡丹作清平調」的故事
5. 學生分組學習「清平調三首」,並給大家朗讀,講解
抽籤分成三組,每組討論一首「清平調」(討論5分鐘),然後派1-2位代表分別給大家朗讀和講解。
6. 朗誦、回顧所學的幾首牡丹詩
7. 接詞遊戲背古詩
8. 總結本堂課內容,分享學習古詩的快樂
教學資源或材料:
學生課件,牡丹樂曲,筆記本(播放音樂),分組用的抽籤
參考資料:
1. 李白作「清平調」
唐朝的詩仙李白,在中國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武后大足元年,死於肅宗寶應元年,年六十二。自幼博學而才華洋溢, 四十二歲時,被召到長安,賀知章讀到他的詩文後,讚歎他是天上下凡的「謫仙人」,並向唐玄宗推介,擔任「供奉翰林」一職,因為才高氣傲,不見容於玄宗周圍 親近的人,於是玄宗就送了他一筆錢回家鄉去了。李白才氣縱橫,人們稱他為「詩仙」,與杜甫齊名,世人稱為「李杜」,着有《李太白集》。
李白在長安期間,曾應玄宗的要求,寫了三首《清平調》,是李白在長安期間,所創作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詩作之一。
相傳在玄宗開元年間,宮中栽種了名貴的牡丹,到了花開時節,真是奼紫嫣紅,繽紛一片,好看極了。有一天,玄宗和楊貴妃兩人,帶着宮中最著名的樂師李龜年,興緻勃勃的前來沉香亭賞花。對着如此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怎麼可以沒有音樂呢?
可是玄宗覺得這種情境太美了,對着這麼好的花兒,這麼美的愛妃,舊的歌詞是不能表達這種情趣的。於是急召翰林學士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下筆 如飛, 一揮而就,在金花箋上寫了三首《清平調》詩呈上。
玄宗看了之後十分滿意,當下便命梨園弟子奏起絲竹,李龜年展喉而歌,這時楊貴妃也快樂的飲美酒,聽新曲,玄宗一見越發興起,也親自吹起玉笛來助興,此時此刻,真是意興風發,痛快淋漓。
2. 其他幾首有名的牡丹詩: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芍藥、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詩人只用了「妖無格」和「凈少情」,便將這兩種花的美中不足點了出來。應該說詩人觀察得很細,筆法卻是寫意的。芍藥與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藥」),盛開時極艷麗,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頂端,未免呆板、張揚了些,花形少變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綠葉扶疏中,千姿萬態,婀娜多姿,花色豐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艷,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風致,而且,即使在最盛開之時,荷塘里也還是綠肥紅瘦,不成氣候。詩人在點評了「芍藥」、「芙蕖」的美中不足後,筆鋒陡轉,由靜態轉為動態,由微觀到宏觀,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那種春光萬里、奼紫嫣紅、傾城傾國的美景,詩人隻字不提,一個「動」字,就把無限的想像和美感留給了讀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陽,牡丹花會期間,當您置身於牡丹花的海洋,就會豁然解讀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的詩句。
花與詩系列(之二:牡丹) 總結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基本信息
學生信息(實際人數、年級等信息):五年級,9個女孩
主講:番茄 助教:楊文慧,許萌
二、教學計劃是否完成
最後的接詞背誦環節做,因為實際授課時比原計劃增加了一些環節,後面時間就不夠了。
1. 上課之前,給孩子簡單介紹了國學啟蒙的內容,並且介紹了我國詩歌的歷史、為什麼有詩、並講了一個關於乾隆作詩的趣事。
2. 除了李正封的牡丹詩,還增加了皮日休和劉禹錫的牡丹詩
三、課堂效果如何
孩子們對於正式講課前我介紹的詩歌的歷史,還有乾隆作詩的趣事比較感興趣;
讓她們猜四月的代表花時,很快就被猜中了;
大家能仔細傾聽牡丹的樂曲,但是聽完後不太能表達出她們的感受,只有張莉媛說出「感覺花在開放」;
對於看牡丹的照片孩子們興趣濃厚,也能很直觀地體會到牡丹的美和特點;
讀詩/講詩部分大多孩子很認真,只有楊虹和趙丹一直在疊紙鶴;
分組討論分析「清平調」三首詩的效果不太好,有兩組孩子進行了討論,但是要讓她們自己把詩的意境用語言表達出來還是比較困難,最後因為時間不多了,我就給她們簡單串講了一下。
總的說來,讓孩子們自己理解並講解「清平調」三首對孩子們來說比較難;而且時間也比較緊張,教師可以只選第一首來講。
四、對下次課有什麼要求或建議
請孩子嘗試背誦「清平調」其一和「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以後授課過程中,多穿插介紹一些歷史知識。
五、備課/授課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經驗:每次課前可以講一兩個有關詩歌或詩人的趣聞軼事,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教訓:如果讓孩子們嘗試自己理解並講解古詩,一定要選擇容易理解,典故少的,「清平調」三首對孩子們來說有點難。
六、課堂控制/紀律管理的經驗和教訓
大部分孩子們聽得挺認真,不認識的字會主動在課件上做筆記,不用管紀律。只有楊虹和趙丹老在疊紙鶴,但是並沒有影響課堂,所以我並沒有制止她們。
七、有趣的、感動的或其他任何值得記錄的細節
來盼盼很快就猜出四月的代表花是「牡丹」,之前根據她的姓就猜想她是河南人,就順勢問她是不是河南的,她說是的,這時她眼中閃爍着快樂的光芒;
當我介紹第一部詩歌集「詩經」有3千年的歷史時,有孩子表示質疑:「現在才2010年啊? 」孩子們質疑的精神可嘉,但從另一角度也反映出孩子們對歷史了解的不足。
春鳥詩二首(四年級)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授課目標
1. 激發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2. 熟讀、背誦兩首關於鳥的古詩;
3. 通過「害羞的小黃鶯」的故事,鼓勵孩子們克服害羞勇敢表現自己。
二、授課內容
誦讀,學習兩首關於春鳥的古詩:
黃鶯 【明】李東陽
柳花如雪滿春城,始聽東方第一聲。
夢裡江南舊時路,隔溪煙雨未分明。
《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講述童話故事「害羞的小黃鶯」(通過60年代經典國產動畫片改編)
三、授課提綱
1. 導入:春天的早晨,我們能聽到什麼聲音?--「鳥」的鳴叫聲--引出本節課的主題:鳥。 出示一些小鳥的彩色圖片,讓孩子們猜猜是什麼鳥。
2. 誦讀、理解李東陽的《黃鶯》(板書標題)
誦讀1-2遍,講解大意,着重說明黃鶯的叫聲非常動聽,深受人們喜愛,所以很多詩里都會出現,黃鶯又叫黃鸝,黃鳥。
讓大家根據圖片總結黃鶯的外貌特點,根據詩總結黃鶯的特長(善於啼叫,叫聲好聽)
<過渡:雖然黃鶯的歌聲是天下第一,可是有一隻小黃鶯卻非常害羞,從來不敢在別人面前開口唱歌,你們想知道它的故事嗎?>
3. 講述童話故事「害羞的小黃鶯」
提問:最有學問的人是誰?小黃鶯是改掉不敢在別人面前唱歌這個弱點的呢?
誰願意像小黃鶯一樣,走上講台來,作個自我介紹,然後用你最好聽的聲音來朗讀黃鶯這首詩呢?
4. 誦讀、理解《畫眉鳥》(板書標題)
誦讀1-2遍,講解大意,提問:你願意作在樹林里自由自在生活但是要自己覓食的畫眉鳥,還是願意作住在金籠子,每人有人餵食的畫眉鳥呢?
(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請雙方開展小辯論)
最後,根據孩子們的回答總結: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決條件。鳥是這樣,人不也是這樣嗎?
再請幾個孩子上台用最好聽的聲音朗讀《畫眉鳥》這首詩
5. 回顧本堂課的內容,談談收穫
這堂課我們和結識了兩種很會唱歌的小鳥——黃鶯和畫眉鳥,並且聽了一個關於「害羞的小黃鶯」的故事,然後我們像勇敢的小黃鶯那樣,走上講台,大聲地朗誦古詩。
(兩首詩的賞析參見:http://www.ygclub.org/wiki/doc-view-214)
四、教學環境、材料需求
黃鶯和畫眉鳥,白頭翁,大雁,啄木鳥的彩色圖片,學生課件
五、助教需求
着重協助維持課堂記律,記錄學生表現,填寫課堂反饋。
春鳥詩二首 總結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基本情況
授課人:番茄 助教:立夏,地瓜,致靜,麻雀
學生信息:四年級學生13人
二、教學計劃是否完成
基本完成,最後沒有總結就下課了。
三、課堂效果如何
黃鶯和畫眉鳥孩子們都沒見過,對這兩首詩的興緻不高,童話故事聽得比較認真,但是聽完故事後害羞的孩子還是不能主動舉手上台讀詩,需要鼓勵,並找個朋友一起才願意。
四、對下次課有什麼要求或建議
多關注相對內向的孩子,多鼓勵他們;課程設計上多貼近他們的生活
五、備課/授課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教訓:針對兩首古詩設置的問題過於簡單,對於這些聰明的孩子們來說不夠有挑戰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講解上要盡量貼近孩子們生活和興趣,或者生動有趣
六、課堂控制/紀律管理的經驗和教訓
上課時,那幾個小男孩總是和胡琪琪互相仍紙團,幾次制止後沒有效果,就停止授課批評了他們幾句,不知道語氣有沒有說重了。
對於這幾個孩子,課程設計上要讓他們手頭有點事情做可能會比較好。
七、有趣的、感動的或其他任何值得記錄的細節
有個小男孩(好像叫韓星悅)很有科學批評精神,我說黃鶯的叫聲很好聽,是天下第一時,他提出質疑:你見過黃鶯嗎?我說:沒見過,他就問:那你怎麼知道它叫得好聽呢?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授課目標:
1. 訓練學生自己學習、理解詩詞的能力,以及感受力
2. 學習詞人開闊曠達的胸襟,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
二、授課內容:
定風波 【宋】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授課提綱:
1. 導入:同學們,在早春的一天,你正高高興興地爸媽出去玩,走在路上時突然下起大雨,你們沒有帶任何雨具,這時你會有什麼反應?會做什麼?想什麼?心情會有什麼變化么?(請同學作答)
對學生作答情況小結,下面我們通過一首詞來看看蘇東坡先生面對這樣的狀況是怎樣做的。
2. 朗誦 (3')
跟着老師朗誦,學生齊誦。
3. 初步理解 (7')
解釋詞題,注意了解學生對「狼狽」一詞的理解。
請大家根據註解試着自己學習這首詞,理解詞意,以這首詞為橋樑,回到900多年前去,看看蘇東坡在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雨時有什麼反應。
如果個別句子理解起來有困難,可以暫時跳過。
3-5分鐘學習後,請學生說說自己從「詞」中看到的和感受到。
4. 介紹寫作背景,深入理解 (10')
本詞寫於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被貶黃州之前,蘇軾曾入獄4個月,因為有人從他的詩文里挑出一些句子,認為有譏諷皇帝,嘲笑國家大事的意思;在獄中蘇軾受到嚴刑拷問,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的典故。因為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蘇軾免於一死,皇帝太后又都很喜歡他的詩文,所以最終把他放出來,貶到黃州當了個小官。剛到黃州,生活困難、沒有薪水,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後來,只好暫居一個寺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儉過活。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求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耕種、造屋。他汗流浹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於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讚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徵。辛苦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 "東坡雪堂",從此自號 "東坡居士"。
通過這段坎坷經歷,我們可以再去理解「一蓑煙雨任平生」和「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嘗試用白話文說說這首詞的意思。
5. 整體感知 (10')
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再一起朗讀一遍。
大家感受一下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麼?他對「雨」的態度是怎樣的?
(穿插介紹一些有關蘇東坡的趣事)
6. 拓展、聯繫實際討論 (15')
說了半天的「雨」,原文中的「雨」是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又會面對哪些「雨」呢?你們的態度是怎樣的?你們願意學習蘇東坡對待人生風雨的態度嗎?
7. 小結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願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一樣樂觀。最後,讓我們再一起朗誦下這首詞。
四、教學資源和材料
打印學生課件
五、參考資料:
1. 蘇軾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fr=ala0_1_1
2. 賞析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 「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譯文:
不要去聽雨打到林葉的聲音,不如一邊吟詩長嘯,一邊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腳穿着草鞋,走起來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麼風吹雨打?披着蓑衣,頂着風雨,漫步在崎嶇的人生路上,這是自己平生經歷慣了的。微寒的春風吹過,把自己半醺的酒意吹醒,身上感到一股寒意,這時前方的山峰上已經夕陽籠照,似乎在迎接自己前行,並要給我一絲暖意。此時再回頭看剛才經過的地方,那一時肆虐的風雨全都沒了蹤影。
逍遙遊--大鵬鳥 主講: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課程名稱:國學啟蒙
授課對象:平西府弘立學校四年級學生
授課目標:
1. 親近古文,學習莊子《逍遙遊》里的「鯤化為鵬」的故事;
2. 了解我國古代關於大鵬鳥的傳說和故事;
3. 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來寫大鵬鳥的故事。
授課內容:
《莊子-逍遙遊》(節選) 【戰國】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yuē):「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注】 莊周(約前369年—前286年), 戰國時期宋國人,被後人尊稱為「莊子」,他和他的弟子們寫的文章記錄在《莊子》一書里,流傳至今,《莊子》共33篇,《逍遙遊》是其第一篇。
授課提綱:
1. 回顧上次課的內容,請孩子們朗讀上次課自己寫的詩。
2. 從一個學生的名字「鵬飛」引出本次課的主要內容「大鵬 鳥」
3. 閱讀-講解-朗讀-釋義全文
A. 發課件,孩子自行閱讀,提出生字
b. 簡單介紹莊子的背景和《莊子》一書
c.朗讀全文
d. 重點解釋個別字詞,再以講故事的形式(並配合動作)解釋全文
e. 在理解意思的基礎再次朗讀全文
4. 擴展知識:
講述《西遊記》中有關「大鵬金翅雕「的故事,視情況穿插介紹其他一些關於大鵬的民間傳說,參考資料見百度百科「大鵬」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7261.htm
5. 寫作練習
把老師講的故事中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寫下來,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
6. 總結
教學材料:打印學生課件
逍遙遊--大鵬鳥 上課總結 by 番茄[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 基本概況
課程名稱:國學啟蒙 授課人:番茄
授課對象:四年級學生8人
二 教學計劃是否完成:基本完成,就是最後好像忘記總結了。。。。
三 課堂效果如何
孩子們都還記得上次課講的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和《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看到自己的詩變成詩集,孩子們都很開心,許超看上去還有點害羞。
四年級課本里有「鵬程萬里」的成語故事,不過孩子們對《逍遙遊》里的「鯤化為鵬」的故事依然有興趣,而且對於古文,孩子們讀起來並沒有任何排斥心理,其接受程度超出我的預期。
西遊記故事永遠是孩子們所熟悉和津津樂道的,所以講西遊記里的大鵬金翅雕故事時,孩子們注意力都比較集中,而且可以很好地和孩子們互動。
因為課前把孩子們上節課寫的詩編輯整理成一個小摺子發給他們,所以這次課孩子們對動筆寫東西的積極性很高,上次課沒有寫的兩個小男孩都拿起筆來寫了,還挺認真的,有的寫完一篇還主動寫第二篇,因為我對主題沒太多限制,所以寫出來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
四 對下次課有什麼要求和建議
下次課會把孩子們本周活動上寫的東西整理成冊,發給他們。
五 備課/授課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1. 備課要充分,在主要授課內容之外要多準備些內容
上次課我提到大鵬鳥時,孩子們對大鵬的故事還一無所知,所以這次課才選了這個主題,誰知道這次課我一說大鵬鳥,好幾個孩子都表示知道大鵬鳥的故事了,原來四年級語文課本第7單元語文園地里正好有「鵬程萬里」的成語故事,幸虧我還準備了西遊記里的大鵬金翅雕的故事及其他一些擴展故事,所以即便有這個小插曲,也能從容應對。
2. 授課、講解時使用手勢、動作,有利於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講解「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時,我一邊講一邊加上較大幅度的動作,從孩子的反映看,應該蠻震撼的,哈哈。備課時也考慮讓他們用動作體驗下大鵬展翅的感覺,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會更生動,但是又怕和上次課那樣,一旦授權他們動一動,男孩子們就不受控制,滿教室跑,所以最終還是沒敢讓他們做。
六 課堂控制、紀律管理經驗和教訓
簽到和回顧時,小男孩們還不太安靜,韓星悅一會坐在課桌上一會躺在課桌上,我走過去告訴他這樣的姿勢不會看,要「坐如鐘,站如松」才好,他就問我「坐如鐘,站如松」是什麼意思,我解釋了一下,他像是聽懂了,但是在其他同學朗讀自己的詩時,他還是躺着,後來正式開始上課時,我要求他坐到前面來,這樣才能開始今天的內容,這次他還蠻聽話,乖乖地上前坐好了,此後的紀律就很好啦。可以說是本學期最好的一次!
所以,如李傑老師所說「擒賊先擒王」,開始授課前,一定要把最調皮的那個孩子搞定。
七 有趣的、感動的或其他任何值得記錄的細節
1. 一進教室,黃思雨就送了我兩朵帶着幽香的薔薇花;
2. 上次課我提到大鵬鳥時,孩子們對大鵬的故事還一無所知,而這次課我一提及大鵬鳥,韓星悅和黃思雨等都說知道大鵬鳥了,原來他們語文課本里正好有「鵬程萬里」的成語故事,按他們上課進度來說,應該還沒有學到這裡,不過在我上課時提到「大鵬鳥」後,他們能在課下主動讀有關的故事,還是蠻不錯滴,特別是韓星悅,還跑到講台上翻到課本上那一頁給我看,因為之前告訴他,在課堂上如果要對老師講的提出任何疑問,一定要有理有據。
3. 雖然我從小就是西遊記的粉絲,但是孩子們對西遊記的了解還是比我多,如果我沒有備課,肯定要被他們比下去了。比如,西遊記里哪幾個角色是如來佛祖親自出馬收拾的?
4. 寫作時,有個孩子問我「蜇」字怎麼寫,我想了半天愣是沒想起來,汗啊~~最後只好告訴他暫時用拼音代替,回家再查字典。後來我用手機查了下才知道怎麼寫。還有一個女孩問我一個字,我也是想了好一會才想起怎麼寫。。。
八 學生作品
[url]http://www.ygclub.org/wiki/doc-view-275#7[/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