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經濟學-2015年春-朱房村-第一次活動-課程提綱
by dalihai
本堂課目的:讓學生對經濟學有個大概的了解,用遊戲和故事解釋經濟學名詞和現象,為後面的經濟學理論講解打下基礎。
第一節課:
一、 介紹(20分鐘)
——以點名遊戲開場互相介紹
——讓學生自己制定課堂紀律
給每個學生髮一張紙,寫課堂紀律,主講回收,篩選後寫上黑板,確定好課堂紀律,以後的每節課上課前主講都要在黑板上註明制定好的課堂紀律。課堂上主講和助教手機調成靜音
——課程介紹—趣味經濟學總共10次課程,每次2節課,1節課50分鐘
沒有作業,不用記筆記,還有小遊戲,每次由不同的老師來講課。
在趣味經濟學你能學到什麼?
為什麼鑽石比水貴?
如果城市因為戰爭只剩一鍋米,賣給誰呢?
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為什麼要徵稅?
為什麼這學期的作業本比上學期貴了?
為什麼會出現「免費」的商品?
股票是什麼東東?…………
二、 交換遊戲(15分鐘)
分三種情況進行交換,學習經濟學中需求、供給、市場、產品、服務、中介等名詞:
1億年前朱房村住着四戶人家ABCD
那個時代生活環境惡劣,經濟不發達,生存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各家情況不同,所以各家生產的物品數量也不同。
一家人要生存下來,每個月必須具備肉 10 斤,木頭 2 根,布 4 米,大米 6斤。要生存就必須交換
交換條件:1把弓箭=5斤肉=2米布=3根木頭
A組分得5斤肉 2把弓 8米獸皮 3根木頭
B組分得15斤肉 1把弓 4米獸皮 6根木頭
C組分得10斤肉 1把弓 2米獸皮 12根木頭
D組分得10斤肉 4把弓 2米獸皮 3根木頭
信鴿時代:四家人離的很遠,一般靠信鴿傳遞信息,請四戶人各自在自己卡片上寫上自己需要的東西和多餘的可以換給別人的東西,然後與其他三戶人家進行交換,不能用語言溝通,看看全部完成交換需要多少時間。
趕集時代:四戶人家開始約定每半個月在村頭集會,帶上自己家多餘的東西,用來和對方交換,本輪交換可以語言溝通,看看全部完成交換需要多少時間。
中介時代:四戶人家覺得半個月一次集會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因為離得遠,又不能天天去,來回一趟需半天時間,來不及打獵和做衣服。這時候,突然來了一個流浪漢,他說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這個煩惱,只要施捨他一點飯吃。每天他會輪流去四戶人家拜訪,四戶人家只需要把需求告訴他,他就可以很快幫助他們完成交換。四戶人家覺得很划算,就答應了。本輪交換各組把需求的物品和多餘物品寫在白紙上,交給「流浪漢」(助教飾演)。
三 一般等價物(5分鐘)
一般等價物都有哪些?
特點:有價值
便於攜帶(笨重的動物充當一段時間就沒再充當了)
便於儲藏
容易計算
不容易大量獲取(街邊的石頭)
四 匯率(10分鐘)
簡單認識人民幣和外幣還有匯率
第二節課:
一 分工(30分鐘)
——絕對優勢理論:
如果A專門負責打獵,B專門負責織布,A和B在相同的工作時間裡能創造更多的肉類和布匹,跟隔壁村換來了水果、麵粉、首飾等等,越來越富有。
假設每個家族每天需要2斤肉和1米布維持生活
A家做打獵帶回一斤肉要1小時, B要花2小時
B家織布一米花2小時,A要花2.5小時
自給自足:
A要每天打獵2小時,織布2.5小時,至少得工作4.5小時
B要每天打獵4小時,織布2小時,至少得工作6小時
分工後:(兩個家族共需要4斤肉和2米布,所以A要負責打獵4斤肉,B織布2米,才能滿足兩家的需要)
A只負責打獵4小時,帶回4斤肉
B只負責織布4小時,織布2米
A拿2斤肉換B的1米布,雙方既能維持生活,還節省了時間
算算A、B各節省了多少時間。
——相對優勢理論
C家鋸一根木頭要1小時,D花2小時,
C家種出一斤糧食花2小時,D花3小時。
C無論是鋸木頭還是種糧食都比D有效率,D提出要和C分工,C有點困惑,如果你是C你會同意嗎?如果進行分工的話,是選擇鋸木還是種糧呢?
C、D為了維持生活各自需要3根木頭和1斤糧食
• 自給自足:
• C:花3小時鋸木頭3根,2小時種1斤糧食,總共花費5小時
• D:花6小時鋸木頭3根,3小時種1斤糧食,總共花費9小時
分工情況1:(C要負責鋸木頭6根,D要負責種糧食2斤)
C花3小時鋸木頭6根
D花6小時種2斤糧食
分工情況2:(C要負責種糧食2斤,D要負責鋸木頭6根)
C花4小時種2斤糧食
D花12小時鋸木頭6根
總結:如果每種商品的生產效率都高於對方,選擇生產效率高出最多的那種商品進行生產比,產後進行交換。
二 簡介消費 生產 投資行為和利率概念(5分鐘)
三 介紹政府在經濟學中角色(1分鐘)
四 簡介關稅,舉代購的例子(4分鐘)
五 回顧總結,解答疑問(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