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地球和月亮
注意事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天文课程内容相对复杂,教案中资料很多,每部分资料只讲最有趣味、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即可,其余资料供主讲人备课时参考,否则上课时间会不够用,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
“天文(一)太阳、地球和月亮”教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针对年级:五、六年级。
课程时长:2课时。
注意事项:
1.要用浅显的语言把复杂的天文概念讲给学生听,这需要授课人同时具备丰富的天文知识和精巧的表达能力。
2.教案中的材料,主讲人应当根据情况有所取舍,难以理解的部分应予回避。
3.每部分不设时间限制,根据实际情况讲授,剩余的时间播放天文相关影片《斗转星移》,每集10分钟,凑足2课时时间。
【教学目标】
是学生们了解最基本的天文学知识,试图使学生们产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笔记本电脑,外接音箱,教学幻灯片,天文相关影片,打印的太阳、地球、月球图片,投影仪、幕布(或多带几台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对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日全食的关注展开,描述日食的神秘与壮观,从而引入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在所有的星体中,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是最大的。
二、恒星、行星与卫星。
教师讲述:
通过“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这句俗语,引出恒星、行星和卫星的概念。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清空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即在它的轨道附近有明显的“邻居”。
卫星:指围绕行星公转的星体,如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与人造卫星相对应的,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三、公转与自转。
1.教师讲述:
自转是指物件自行旋转的运动,物件会沿著一条穿越身件本身的轴进行旋转,这条轴被称为“自转轴”。一般而言,自转轴都会穿越天体的质心。凡卫星、行星、恒星、星系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谓之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5秒。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
一个天体围绕着另一个天体转动叫做公转。太阳系里的行星绕着太阳转动,或者各行星的卫星绕着行星而转动,都叫做公转。公转是一件物体以另一件物体为中心所作的循环运动,一般用来形容行星环绕恒星或者卫星环绕行星的活动。所沿著的轨道可以为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
2.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中自转和公转的两幅动画,从动画中强化学生对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3.请两名名学生上前拿着太阳、地球、月球的图片演示自转和公转。
四、太阳燃烧方式与常见的燃烧方式是有区别的。
教师讲述:
火堆燃烧,要不断地填柴,但是仍然很快就要烧完,但是太阳燃烧了40多亿年,仍然没有烧完,说明太阳燃烧的方式与火堆燃烧的方式不同。
这种燃烧的方式叫做核聚变,核聚变放出的能量要远远大于火堆燃烧放出的能量。
注意事项:提及核聚变名称即可,强调与日常看到的燃烧是不同的即可。
五、关于太阳的几个数字
教师讲述:(见幻灯片)
六、日食与月食
1.教师讲述: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比例和距离地球的距离比例,使得太阳和月亮在空中的大小看起来差不多。
2.教师讲述:
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生光、复圆。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食。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
3.结合日食形成的图片,讲述日食的原理。
4.教师讲述,如果月亮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则出现了日环食。
5.教师讲述:
月食: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在月全食时,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是由于太阳光在通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红铜色。
6.结合月食形成的图片,讲述月食的原理。
7.请三名学生上前拿太阳、地球、月球的图片,演示日食和月食形成的状态。在演示日食形成时,询问扮演地球的学生是不是可以看见扮演太阳的学生。
七、月亮的正面与背面
1.教师提问:月球表面是不是光滑的圆盘。
2.展示月球表面的样子,提示学生注意月月球面的明暗。
3.教师讲述: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4.通过图片,认识环形山,并了解流行撞击是形成环形山的原因之一。
5.正式通过月球表面的地形不同,分辨月球的正面与反面。
6.教师讲述:月球自转周期与其围绕地球做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始终只看前月球的正面。
7.请两名学生上前拿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要求拿月球图片的学生始终脸朝着那地球图片的学生,让学生们观察,是不是拿着月球图片的学生“公转”了一周之后,正好“自转”了一周。
八、月相及其产生原因
1.教师讲述: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假设满月是一个圆形,那么无论月相如何变化,它的上下两个顶点的连线都一定是这个圆形的直径(月食的时候月相是不规则的)。
2.分辨新月和残月的方法。
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反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后的月相。
3.结合图片讲述月相及新月与残月。
九、地球、月球的运行规律与历法。
教师讲述:阴历、阳历、阴阳历
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即公历。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几种,均是人为规定),称之为太阳历,即阳历。它是西方人订制的,港台人士也称为西历,西元。
除公历外,我国保留了自夏朝以来一直使用的历法——夏历,它是以十二个月亮公转周期作为一年,这样一年的时间比一个太阳回归年要少十多天,故又通过置闰的方式使二者步调保持一致,称之为太阴历(月亮号称太阴)。它还包含着二十四节气等历法知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亦称为农历。
日,是最容易识别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础的。
月亮圆缺变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农历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数。
地球绕太阳运动是一个更长一些的时间单位,以此为基础的一年长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多。阳历取其整数,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闰,把四个五小时多加在一起,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
如果某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那么,这种历法一年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阳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阴历。在纯阴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热的现象。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十三个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这样的阴阳历,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就叫错了。
十、回顾总结。
1.回顾课程内容。
2.引出下节课太阳系其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