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艺术-2014年秋-爱加倍社区-第一次活动-助教反馈

来自阳光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课堂总体情况
(备注:可以综合来记录,或者分段记录不同助教的反馈)
                                                        

 
 期望下节课主讲复习的内容  




 对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见解

 
课后十分钟:


遥路:孩子们画的十分不错,教学也很顺利,本来打算用签到树,但是感觉不太能实现,于是改用其他方式了。孩子们十分投入,比较满意;建议在手工方面应该引导孩子们具体什么时候停手,什么时候该继续。
娅馨:自己参加过培训,让孩子们从传统对美术的理解中跳脱出来,尝试了解新的风格和元素,这种自由的授课模式,是我们让孩子们跟大师学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地方;
扇舞丹青:像这样以游戏和玩的形式,让孩子们享受课程内容,遥路的主讲十分棒!
风之子:年纪大的孩子会有固定的美术思维,不太容易打开想象力,应该从这方面多多引导;
石默沉:游戏与主题联合十分紧密,互动性很强,操作性也十分不错;
阿曹:对于大师的介绍可否再更加深入一点,或者做一些横向的扩展,让孩子们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豆豆:豆豆好像没讲啥。。汗~就是说了这次讲的是吴冠中,然后由于是第一节课还不太知道孩子们的接受情况,所以没有将课程更加深挖,下节课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内容;
娜娜:希望助教多关注身边的小盆友对于主讲给出的话题的反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助教反馈

蕾蕾豆:


课后十分钟确实没有思考明白一些问题,所以也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想法。课后再经过回顾有下面这些观点,与大家共商。

一、课程设计

1、课程引入的技巧

引入无疑是非常精妙的,既紧紧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孩子间的团队协作关系,更恰到好处地引向了课程的主题“点和线”。非常值得学习的技巧。

2、大师作品赏析的深入度如何把握

接下来欣赏吴冠中作品,主讲给孩子们展示几幅大师的代表作,让孩子们看画,总结一下作品的特征、猜猜看这画里的形象、猜猜作画的工具,然后便进入学生自我创作中。

在课程培训时我们就认为大师作品赏析这部分是很难讲的,本次课的主讲也是多从学生的发散想象的角度出发,所以对大师作品不做深入解析。课后十分钟时阿曹提出可以在形象认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赏析一下画作所表达的情感(不一定非得是作者明确的心情,可以是孩子看到画时的心情)。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我觉得阿曹的建议十分必要。教材上引用了吴冠中的一句话,“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心意,所以一切技法都是奴隶”。我们为什么要画画呢?因为画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它一定因为有一个意义或者某种引动才具有生命力。我们知道许多孩子并不明白这个意义,基本停留在绘画形象上的喜爱,去临摹他作或者拓印生活,不太能将情感与画作结合。

说回这周的课程,最后都创作完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们都觉得挺好看的,而且觉得创作的过程特别好玩,不过孩子们也表示就是“瞎画的”,我想也许所谓“瞎画的”是当他们给别人介绍时无法表达“我为什么画了这幅画”吧。其实倒不是说一定要很明确地赋予画一种意义,毕竟这些孩子以前并没有接收过相关的引导,也没有体验过类似的画风。只是觉得我们可以一点点引导他们,让他们找到那种想用画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样,那些作品才不只是模仿大师的笔触,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之画。

3、课程没有完成展示作品点评收尾环节

创作接近尾声后,场面有点各自飘忽,部分孩子就跑去洗手间,老师们忙着把作品都摊到一起。本想叫孩子们进来参观一下彼此的作品,但是召唤不回来了,而且只有两个孩子想把作品拿回家,其他都留在爱加倍了。我个人觉得作品展示还是不能少的,而且展示时还可以让孩子们去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么画,用了哪些手法画……这是对作品的再感受和再思考。

4、助教老师该做什么?

上课的时候就觉得气氛不太一样,因为我负责录视频也就忽略了,后来回去路上跟遥路聊才突然发现,我们以前上美术课,除了主讲外,助教都是全程跟孩子一起创作的,这周课程助教老师们没有创作,基本就是旁边站着给孩子指导、鼓励,以及护航那些画笔颜料。我建议助教还是要参与创作,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这样一下子就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而且“言传身教”才会更好的引导孩子,等到展示作品时助教老师也可以给孩子做好示范。而且课程更多的不仅是和孩子一起玩更要有收获,正如娜娜所说,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课堂表现、情绪等,而不是专注课程本身。

另外这里还想提醒主讲和助教老师,一定要拿捏住课程的侧重点,尽量不把“最后出来作品”当作单纯的目标,要注重创作过程中孩子所呈现的细节表现,另外,我觉得赞美要有度,或者还可以说赞美要有据,夸具体的不夸表面的,我可能想得多了,但还是希望孩子们真正看到他们作品的价值,喜爱并自豪并愿意分享给别人。

二、学生课堂表现

个别孩子我有点对不上号………………

我觉得孩子的调皮、捣蛋、扰乱课堂那都不是头疼的问题,我们该头疼的是为什么我们用的方法不能赢得他们的投入。

我觉得美术课程很好的一点就是我们从画作中可以摸索出一些孩子的性格特征以及当下的心情。

这周课学生整体状态非常好,非常投入,大部分孩子在创作中都很专注于自己的作品。虽然是新鲜的绘画方式,但孩子们接受起来很快。

今天见到lzh,他其实还是很爱溜出去,一节课溜出去三次,但这个频率较之从前已经降低了太多,而且其中有两次是外边的小伙伴叫他才出去。我想除了他长大了一些坐得住了,还有就是课程对他的吸引力。团队合作中他很想掌握指挥权,创作时,他比较规矩,线条少而规则,落点都在线上,且间距力求平均,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慢慢在空白处再落一些点。他的画作是所有作品中着墨最少的,这里面应该在体现一种控制,就像他以前总是多动被老师控制一样,我希望以后可以给予他更多的创作空间和鼓励。

有个女孩,十分聪慧敏思,在创作时将主讲老师引入时讲到的几种画点技法都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自己玩得不亦乐乎,老师们赞叹连连。

另外有几个孩子,在创作时,还在画纸边缘画上框,这应该是传统美术课教授中养成的“画画没有框就觉得没安全感”的节奏,这个要我们慢慢引导一下了。

有三个后来的男孩子,没有听前面的引导,直接就进入创作,他们也就是依葫芦画瓢了,看别人咋画就咋画,其中一个男孩子,他本身是个很沉稳且精益求精的人(上学期表演课时的观察所得),表现在画作上的就很有意思,他的落点铺满画纸,非常均匀,稀疏也控制得极好,一看就是按计划落点,其他同学基本就是随意点的。

Zll也是后面来的,可以说是“一头雾水”的下笔,但下笔很直接、大胆,他在表演课上表现出来的“群众中间大嗓门,单打独斗小绵羊”的状态说不定在绘画中会是另一番光景啊,哈哈哈。


石墨沉:


觉得这节课比以前的课要轻松、活跃和顺利。应该是最开始的游戏的作用,完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本节课充满兴趣。事实上,即使作为成年人,我也觉得这个小游戏非常有意思。
下半节课对大师和其作品的介绍似乎太简单了一点,但如果介绍的详细又会显得枯燥,让孩子们好不容易集中的注意力分散掉。果然是艰难的取舍啊。
遥路老师对课堂节奏掌握的非常好,要大大的点赞!

我觉得本节课惊艳的地方是最开始的小游戏,非常简单,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又与本节课主题有关,而且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参与。以后的老师可以参考、设计类似的小游戏。



阿曹:


看到楼上的各种优秀总结,也有些想法想共享下~


一、主讲讲得真好!
我是第一次参加阳光的课程,老实说,听课的时候挺吃惊的,没想到遥路讲得这样好,不仅小孩,连我自己也玩得很happy。从一开始自然而然介绍老师和助教,再到引入课程的小游戏,每一个环节都掌控得很好,非常值得学习!

二、关注孩子
这一点是娜娜酱提出来的。听她讲完后,有种猛然一惊的感觉。虽然在课堂上自己玩得很happy,但我俨然忘了课堂的主角是孩子们,他们对课堂的反应,他们在作画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观察他们并加强课堂建设是助教非常重要的责任,我觉得这一点提得真好。教育很容易变成大人单方面自以为是的输出,只有多些沟通,多些包容,多些理解,教育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力量。

三、艺术大师欣赏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艺术作品最大的价值是能引导观者重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种认识可以从外表深入内核,也可以从感性导向理性。但是学校的义务教育从未重视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世界名画,在我看来远不如电视上的葫芦娃吸引人。但现在想来,这种教育的缺失其实是一种遗憾,因为直到现在自己也不会真正地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所以,如果这门课能够为小孩们打开这样一扇绚丽的窗户,真是再好不过。不过,这也相应地要求志愿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了。总之,任重而道远~

四、其他的一些建议
把学生的作品好好的保存下来,名字和课堂都对上号,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可以帮孩子们做成个人画册,从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成长~

祝汪老师能早日康复,也祝向大师学艺术能越办越好~




 

 课堂讲课和助教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自己来主讲同样的内容,

有什么新想法

 



参考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