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2014年春-东坝社区-第三次活动-课程总结

来自阳光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教学计划是否完成

教学计划基本完成。时间稍微有些紧张,最后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画画时间被压缩了。

课堂效果如何

1.学儿歌环节
时间有限,只教了一遍,孩子们学得比较认真,但还不太会。

2.新闻播报环节
这次选择了一个指定话题“发现春天”,希望孩子们可以围绕主题表达看法,以锻炼孩子们的关键词联想能力。
这一环节孩子们的参与程度差异较大。虽然除了CX和HGQ之外,别的孩子都参与了话题讨论,但大多数孩子只能产生几个比较固定的联想,表述的时候也是用比较简单的词汇拼组,难以完整地讲述一句话或一个景象。
可能因为对这种形式不太习惯,也可能因为学校教育太过强势,孩子们的答案比较千篇一律,没有出现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表述。
在该环节的后半段,孩子们的思维发散到了曾经学习过的古诗词上,于是开始了集体古诗背诵,从春天背到了夏天。。。完全停不下来。。。
从这一点看,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和学习形式上似乎更容易找到满足感,也更乐于接受,或许这能给我们改进课程提供一点启发,如何用孩子们熟悉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到新的知识?
在大家集体背诵古诗,且越背越乱了之后,如果我能进行一个更好的引导,比如让大家推荐两三首,然后同时整齐背诵,或者从孩子们背诵的古诗中适当地选择一些典型的春天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孩子更多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应该会更好。

3.游戏环节
这次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分别关于十进制和2的倍数。
十进制游戏,孩子们参与热情很高,玩得也很认真,整体效果还是挺好的。
但由于对游戏还不太熟,孩子们的行进节奏还不太一致,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能整齐听到相同尾音的境地,这其实会对游戏效果打一个折扣,因为这样孩子们没办法用最直观的方式去“感受”到十进制在数字韵律上的魅力。
2的倍数的游戏对孩子们来说相对简单,他们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奇偶数的概念,所以在默数奇数,发声数偶数的时候,我看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做到跳过默数而直接报出偶数,所以就做了简化,数到50就结束了游戏。

4.讲故事环节
故事是借用了原教案主人公和乘法概念,重新编的故事,加入了更多利于孩子们想象的更有画面感的情节。通过带有魔力色彩的故事引出了乘法的内涵——翻倍的概念。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是很不错的,对故事的趣味性比较认可,对乘法的理解也有更具象的帮助。
但因为游戏耗时稍微有点多,把故事分成了两段,分别在两节课上讲,或多或少影响了故事的连贯性。

5.摆石子环节
在故事引出了乘法概念之后,摆石子环节主要是巩固和再现故事里事物翻倍的神奇场景,主要练习2、3、6的乘法。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能迅速回忆起故事里的内容,并准确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但在自己动手实际摆放石子的时候,任有不少孩子有些迷糊,在老师进一步讲过之后能理解,但我觉得下节课还需要巩固和强化才行。

6.画画环节
最后的画画环节,由于时间有限被压缩了,好多孩子只来得及画出摆过的石子。下节课需要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时间。

对下次课有什么要求或建议

强化乘法练习,巩固对乘法的理解

备课/授课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课堂上针对孩子们的反应相应的做出灵活的应对和调整或许才是更好的教学方式

课堂控制/纪律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既要照顾问题重点的孩子,也不能忽略了其他的孩子,抓典型虽然有时能敲山震虎,但有时不太显眼的孩子更需要关注和管理。

有趣的、感动的或其他任何值得记录的细节

参见第三次课学生课堂表现

参考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