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與結構
《形狀與結構》教案
針對年級:六年級。 
課程時長:2課時。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抗彎曲力和它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 
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抗彎曲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培養學生在實驗中求證的科學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紙,剪刀,膠棒,長尺,硬幣,乒乓球,瓦楞紙, 
學生準備: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計劃用時:10分鐘) 
展示橋樑,房屋,門的圖片 
二、了抵抗彎曲力(計劃用時:40分鐘) 
入門----了解抵抗彎曲力 
1.教師用小實驗展示教學內容 
將一張紙搭在兩本書的中間,依次放上若干硬幣,直到白紙變彎曲貼向桌面。 
以此記錄下來基本紙的抗彎曲力 
以下學生代表參與: 
2.增加基本紙的寬度一倍,以此記錄紙寬一倍的時候的抵抗彎曲力 
3.用兩張紙疊加以此觀察厚度增加一倍時的抵抗彎曲力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增加紙的寬度或厚度時抵抗彎曲力也會相應發生變化,而且厚度的變化要比增加寬度效果更大。
(注意:增加紙的厚度不要將紙對摺。如果有同學這麼做,可以在有剩餘時間的情況下,把兩個實驗都做一下,引導他們發現對摺的折邊這個兩組實驗的不同點影響了實驗結果。被問到為什麼的時候,可以說,老師暫時還不知道,歡迎同學們努力學習去尋找答案~暫不確定這樣做會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展示一些圖片,比如:橫樑,火車鐵軌圖片 
改變紙的形狀---改變抵抗彎曲力 
1.教師把把紙折成 以下圖形代表形狀 _ ︻ □ ○ ﹏ 
2.分別用硬幣測試紙的抗彎曲力,分別記錄在黑板上。 
根據測試結果分析形狀與抗彎曲力的關係。 
結論:改變厚度要比增加寬度效果更大。 
展示參考物瓦楞紙---拆開看看瓦楞紙的結構,薄軟的紙改變形狀後可以大大增加抵抗彎曲力。 
(注意:硬幣的放置要疊成一摞,時間充裕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答案肯定有更深的力學原理,但是可以引導學生從控制實驗變量的角度思考,每次放置硬幣的方式不同,實驗結果會出現偏差。並且在此強調科學的嚴謹)
三、拱形(計劃用時:30分鐘) 
1.教師用一張紙做成拱形,測試承重力。 
2.引導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增加承重力,啟發學生找答案:在兩邊分別加上書再測承重力, 
3.再在兩邊加上書,測試承重力 
結論:拱形把向下的承重力分成了兩個方向的力,分別是向下和向外,所以在兩側增加書可以抵消向外的力,從而增加整個抗彎曲力。 
展示參考圖片趙州橋。 
四、拓展內容(計劃用時:10分鐘) 
1.球形,是若干拱形的疊加。 
展示物:乒乓球 
教師把乒乓球用手捏很難捏扁,找一個方形盒子作比較用手可以很容易的捏扁。 
展示物:國家大劇院圖片 
2.展示圖片:人---大腦,胸腔肋骨,腳底足弓圖片。 
3.展示圖片:動物--烏龜,貝殼。 
五、課程回顧。(計劃用時:10分鐘) 
回顧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