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譯注

出自阳光百科
在2015年9月24日 (四) 22:08由之同心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documentclass{beamer}
\usepackage[space,noindent]{ctex}
\useoutertheme[hideothersubsections,height=21pt,right]{sidebar}
\usecolortheme{default}
\useinnertheme{default}
\usefonttheme{default}
\setbeamercolor{sidebar right}{bg=green!15}
\setbeamerfont{section in sidebar}{series=\tiny}
\logo{\includegraphics[width=2cm]{LEAD_Logo.png}}%LEAD_Logo.png
\begin{document}
\title{讀楊伯峻論語譯註}
\subtitle{筆記}
\author{陽光志願者}
\date{\today}
\begin{frame}
\titlepage
\end{frame}

學而篇第一

\section{學而篇第一}
\subsection{第一章}
\begin{frame}[t]%{學而篇第一}{第一章}
子曰:「學而\textsf<1>{時}\textsf<2>{習}之,不亦\textsf<3>{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textsf<4>{慍},不亦君子乎?」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孔子説:「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end{block}}
\begin{block}{注釋}
\begin{enumerate}[<+-|only@+>]
\item時——「在一定的時侯」或者「在適當的時侯」的意思。
\item習——這「習」字講為實習為好。
\item說——音讀和意義跟「悅」字相同。
\item慍——yùn,怨恨。
\end{enumerate}
\end{block}
\end{frame}
\subsection{學而第二章}
\begin{frame}[t]
有子曰:「其為人也\textsf<1>{孝弟},而好\textsf<2>{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only<1>{\begin{block}{譯文}
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end{block}}
\begin{block}{注釋}
\begin{enumerate}[<+-|only@+>]
\item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跟「悌」相同,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item犯——抵觸,違反,冒犯。
\end{enumerate}
\end{block}
\end{frame}
\subsection{學而第三章}
\begin{frame}[t]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僞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end{block}}
\begin{block}{注釋}
\begin{enumerate}[<+-|only@+>]
\item巧言令色——朱註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所以
譯文以「花言巧語」譯巧言,「僞善的面貌」譯令色。
\end{enumerate}
\end{block}
\end{frame}
\subsection{學而第四章}
\begin{frame}[t]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謀
\begin{block}{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來
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誠
\end{block}
\begin{block}{注釋}
\begin{enumerate}[<+-|only@+>]
\item三省——「三」字有讀去聲的,其實不破讀也可以。「省」音醒,自我檢查
,反省,內省。「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上
加上數字,這數字一般表示動作頻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數的多,不要著實地去看待。這裡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論語的句法便應該這樣說「吾日省
者三。」和憲問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樣。
\item信——誠也。%誠
\item傳——平聲,動詞作名詞用,老師的傳授。
\item習——這「習」字和「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包括溫習、實習、演習而
言,這裡概括地譯為「溫習」。
\end{enumerate}
\end{block}
\end{frame}
\subsection{學而第五章}
\begin{frame}[t]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
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閒時間。」
\end{block}}
\begin{block}{注釋}
\begin{enumerate}[<+-|only@+>]
\item道——動詞,治理的意思。
\item千乘之國——乘音剩,古代用四匹馬拉著的兵車。千乘之國在孔子之時
已經不是大國。
\end{enumerate}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賸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説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説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爲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only<1>{\begin{block}{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先祖,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於忠厚老實了。」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他老人家一到哪個國家,必然聼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求來的呢?還是別人自動告訴他的呢?」子貢道:「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來取得的。他老人家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因爲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only<1>{\begin{block}{譯文}
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過去聖明君王的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們小事大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only<1>{\begin{block}{譯文}
有子說:「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得話就能兌現。態度容貌的莊矜合於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關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only<1>{\begin{block}{譯文}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麽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好禮哩。」\\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後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道:「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end{block}}
\end{frame}
\begin{frame}[t,shrink]{}{}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only<1>{\begin{block}{譯文}
孔子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end{block}}
\end{frame}
\end{document}

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