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世界》教案編輯
針對年級:六年級。
課程時長:2課時。
第一課 放大鏡編輯
【教學目標】
鼓勵學生在帶着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同時學習和了解一些關於放大鏡的簡單光學知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不同凸度放大鏡每組一套,玻璃杯每組一個,打印的互動材料,筆記本電腦,教學相關圖片資料。
學生準備: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計劃用時:5分鐘)
展示放大鏡,問學生是否認識放大鏡,讓學生簡單說明放大鏡的作用。
注意事項:只拿出展示的放大鏡,不要讓孩子們看到其餘分組操作時使用的放大鏡。
二、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計劃用時:10分鐘)
1.發放打印的互動資料,填寫網狀圖。
注意事項:學生按照座位就近分組,每一組配助教一名,指導學生完成網狀圖的填寫,助教的職責是引導,而不是代勞。
2.教師講述:放大鏡使用廣泛,說明使用工具觀察比只用肉眼觀察更優越。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計劃用時:15分鐘)
1.每組發放一個放大鏡。
2.教師講述: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參見背景資料一)。
3.用放大鏡觀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電腦顯示屏。
注意事項:放大鏡在這一步驟發放給學生們,不能過早發放,甚至不能讓學生們過早看到。
4.教師提問: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結果到底有什麼不同。
5.教師講述:放大鏡下的物體不僅放大了,而且有些細節,如課本或報紙上的圖片、計算機屏幕,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它們是由許多小點組成的。(參見背景資料二、三)
四、放大鏡的特點。(計劃用時:15分鐘)
1.每組發放幾個凸度不同的放大鏡。
2.教師提問:放大鏡為什麼能放大物體的圖像?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比較大?
3.用不同的放大鏡對物體進行觀察。
4.教師講述: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中央厚邊緣薄。鏡片中央凸起的程度不同,凸起得更高的放大鏡放大倍數更大。
5.教師演示:把一個玻璃杯裝滿水,從側面透過玻璃杯看物體,看放大效果。
6.教師提問:為什麼玻璃杯裝滿水也有放大鏡的效果。
7.觀看本課圖片。(見圖片資料“第一課 放大鏡”)
五、回顧總結。(計劃用時:5分鐘)
【背景資料】
一、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方法一:讓放大鏡靠近觀察物體,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然後移動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放大鏡盡量靠近眼睛。放大鏡不動,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二、為什麼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點組成的?
因為印刷物上採用的是網點技術。彩色畫稿或彩色照片,其畫面上的顏色數有成千上萬種。若要把這成千上萬種顏色一色色地印刷,幾乎是不可能的。印刷時先將原稿進行色分解,分成青、品紅、黃、黑四色色版,再進行加網。原稿圖像一經加網以後,就把圖像分割成無數個規則排列的網點,構成網點負片,最後拷貝、晒成各色印版。印刷時再進行色的合成,由於我們眼睛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分辨不出來。
三、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屏幕,為什麼看到的一個個小點由紅、綠、藍三色組成?
這是因為電視攝像機的鏡頭攝入人或景物的影像後,利用折光鏡將光線分成3路,由3個攝像管分別感受光線中紅、綠、藍三種原色光,然後將感受的光線轉變為電信號。這些電信號被彩色電視機收到後便控制彩色顯像管里的三個電子束(電子槍)。顯像管管底的內壁塗有一層光敏材料——熒光粉,構成熒光屏。熒光屏在向外的一面含有40萬組熒光點,每組由三個熒光點組成,它們受到電子束激發後就產生了對英的紅、綠、藍色光,而用放大鏡就能看見它是由紅、綠、藍三色組成。
第二課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編輯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用放大鏡探索奇妙的昆蟲世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關於昆蟲的圖片,筆記本電腦,放大鏡每組一個,昆蟲(提前捉一些昆蟲,比如:蚱蜢、蟬、螳螂、天牛、螞蟻、蜻蜓等比較容易攜帶的昆蟲,注意,螳螂不要和其它昆蟲放在一塊,會吃掉其他昆蟲的。昆蟲可以裝在瓶子裡帶過去,瓶口用紗布封住,保證瓶內通風)。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計劃用時:5分鐘)
教師提問:誰知道什麼叫昆蟲?或者舉出幾個昆蟲的例子來?
二、昆蟲的身體構造。(計劃用時:20分鐘)
1.教師講述:昆蟲的定義和主要特徵。(見背景資料一)
2.觀看昆蟲的圖片,印證教師講述的昆蟲的特徵,一邊看,一邊問學生這些蟲子的身體構造是不是滿足昆蟲的定義。
注意事項:蜘蛛不是昆蟲,因為蜘蛛有八條腿。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觀察身體的構造,特別觀察眼睛和觸鬚,並在打印資料的空白處畫出不同昆蟲眼睛和觸鬚的樣子。
注意事項:昆蟲這個時候才能拿出來給學生看,在這個步驟之前,不要給學生們看,免得分散學生們的注意力。
4.教師講述:昆蟲的複眼,昆蟲的觸角。(見背景資料二、三)
5.教師講述:用放大鏡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特徵。因此,放大鏡是我們觀察並深入了解周圍的事物重要工具。
【背景資料】
一、昆蟲
節肢動物的一綱,身體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觸角、眼、口器等。胸部有足三對,翅膀兩對或一對,也有沒翅膀的。腹部有節,兩側有氣孔,是呼吸器官。多數昆蟲都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發育階段。如蜜蜂、蚊、蠅、跳蚤、蝗蟲、蚜蟲等。
二、昆蟲的複眼
昆蟲的眼睛分單眼和複眼,複眼在頭部上方的兩側。在放大鏡下觀察,可以看到複眼由許多小眼組成,每隻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蟲其複眼中的小眼的數目不同,例如,有一種螞蟻的工蟻只有1個小眼;蝴蝶有1.2萬-1.7萬個小眼;蜻蜓則有1萬-28萬個小眼;家蠅有4千個小眼。
昆蟲的複眼雖然由許多小眼組成,但他們的視力遠不如人類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米-2米,蒼蠅只能看到40毫米-70毫米。但是,昆蟲對於移動物體的反應卻十分敏感,當一個物體突然出現時,蜜蜂只要0.01秒就能做出反應。
三、昆蟲的觸角
昆蟲的頭部有一對觸角,昆蟲的觸角像“天線”,能感觸物體,嗅到氣味,還能平衡身體。不同種類的昆蟲,“天線”的形態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蟲的觸角呈絲狀;螞蟻的觸角是膝狀;蝴蝶的觸角是棒狀;雄蛾的觸角是羽毛狀;天牛的觸角是鞭狀。昆蟲的觸角就像電視機上的天線,可以左右上下不停地擺動,以接受來自不同方位的氣味。家蠶雄蛾的一根觸角上約有1.6萬個毛狀感覺器,他們接受氣味的能力非同小可。觸角的形狀和生長的位置時鑒別昆蟲種類的重要特徵。
四、圖片來源
北京昆蟲網:www.bjbug.com
第三課 放大鏡下的晶體編輯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用放大鏡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關於晶體的圖片,放大鏡每組一個,筆記本電腦,食鹽、味精、糖少許。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計劃用時:5分鐘)
教師提問:誰知道雪花是什麼樣子的?
二、觀察美麗的晶體。(計劃用時:15分鐘)
1.用肉眼和放大鏡分別觀察食鹽、白砂糖、味精,看看放大鏡下面的這些東西和我們平時肉眼看到的是否一樣。並在打印資料的空白處畫出這些晶體的樣子。
2.教師講述:在放大鏡下,看到的是各種物質的顆粒都是晶瑩剔透的,有着各自一致的幾何形體的微粒,比如:食鹽、白砂糖的晶體都是立方體的,味精的晶體是柱狀的。白糖、食鹽、味精的顆粒都由有規則的幾何形體組成,人們把這樣的物質叫做晶體。
3.觀看其他晶體的圖片。
4.教師講述:正因為各種物質的晶體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狀,所以,晶體也是鑒別礦物的依據。地質學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觀察岩石中的晶體,判斷它的礦物成為,以鑒別岩石。
三、課程回顧。(計劃用時:5分鐘)
注意事項:與上一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起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