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新世纪图书馆-兴趣-上课准备提纲”的版本间的差异
 (Importing text file)  | 
				 (Importing text file)  | 
				||
| (未显示1个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 第3行: | 第3行: | ||
==第1次活动(2010.03.14)==  | ==第1次活动(2010.03.14)==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56行: | 第56行: | ||
==第2次活动(2010.03.21)==  | ==第2次活动(2010.03.21)==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108行: | 第108行: | ||
==第3次活动(2010.03.27)==  | ==第3次活动(2010.03.27)==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189行: | 第189行: | ||
==第4次活动(2010.04.11)==  | ==第4次活动(2010.04.11)==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241行: | 第241行: | ||
==第5次活动==  | ==第5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293行: | 第293行: | ||
==第6次活动==  | ==第6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345行: | 第345行: | ||
==第7次活动(2010.05.09)==  | ==第7次活动(2010.05.09)==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397行: | 第397行: | ||
<br>  | <br>  | ||
==第8次活动(2010.05.16)==  | ==第8次活动(2010.05.16)==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align="left">  | 
<tr>  | <tr>  | ||
| 第450行: | 第450行: | ||
==第9次活动(2010.05.23)==  | ==第9次活动(2010.05.23)==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502行: | 第502行: | ||
==第10次活动==  | ==第10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553行: | 第553行: | ||
<br>  | <br>  | ||
==第11次活动==  | ==第11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607行: | 第607行: | ||
==第12次活动==  | ==第12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660行: | 第660行: | ||
==第13次活动==  | ==第13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713行: | 第713行: | ||
==第14次活动==  | ==第14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 第765行: | 第765行: | ||
==第15次活动==  | ==第15次活动==  | ||
| − | <table class="  | + | <table class="wikitable">  | 
<tr>  | <tr>  | ||
2013年8月21日 (三) 02:30的最后版本
目录
第1次活动(2010.03.14)[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杨卢克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保护我们的眼睛 | 上课日期 | 
2010年3月14日 | 上课时长 | 
100分钟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图书馆 | 
学生信息 | 
多个年级的学生组成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Y) | |||||||
| 授课目标 | 
 向孩子们介绍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有趣现象,让孩子们学习保护眼睛注意事项  | |||||||
| 授课内容 | 
讲授眼睛的基本结构,介绍近视与远视、双眼视觉、视觉暂留等现象,以及保护眼睛的注意事项 | |||||||
| 授课提纲 | 
一、导入。  教师提问大家用眼睛可以干什么事情,然后由每天都要用眼睛看各种各样的东西,引出我们要了解一下眼睛的结构,还有一些关于眼睛的有趣的生理现象。 二、眼睛的结构。 教师讲述: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肌、玻璃体、视网膜、黄斑、盲点 实验:观察自己的瞳孔缩放 实验:人眼的“复眼”特征 实验:感受自己的盲点 三、双眼视觉。 教师讲述:双眼视觉 实验:单眼辨识位置 实验:遮住哪一只眼睛? 四、视觉暂留。 教师讲述:视觉暂留、电影和动画片都是利用视觉暂留原理。 五、保护眼睛。 教师讲述:要保护眼睛的常识。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教具自备 | |||||||
| 助教需求 | 
每组一个组教,协助孩子们完成实验 | |||||||
第2次活动(2010.03.2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Smile | 
Email/MSN | 
Wangminghua107@hotmail.com | 所属课程组 | 
兴趣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溶解 | 
上课日期 | 
2010-3-21下午2点到4点 | 上课时长 | 
100分钟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图书馆学生 | 
学生信息 | 
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大,大部分同学与老师配合良好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N)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Y) | |||||||
| 授课目标 | 
 1、 感性认识溶解现象,给出科学定义;  | |||||||
| 授课内容 | 
1、 通过【实验1】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溶解,有什么特征; 2、 通过【实验2】使同学们了解加速溶解的方法,并初步体会“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  | |||||||
| 授课提纲 | 
1、 导入本课时的内容,提出与溶解相关的现象 2、 进入实验1环节: 观察溶解现象每组三个透明杯,食盐、沙子、面粉各一份,玻璃棒(或一次性筷子)一个。 实验方法是将食盐、沙子、面粉分别倒入三个盛有水的透明杯中,用玻璃棒(或一次性筷子)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溶解的现象和特征。 3、导入实验2,加速溶解的方法 A、首先,教师先演示一个实验。取两个盛有一样多的清水的透明杯,然后分别放入等量的食盐。用玻璃棒在其中一个透明杯中搅拌,得出搅拌可以加速溶解这一结论。 B、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肥皂溶解的实验。教师需要将学生往“问题——假设——验证——证实”这个思路上引导。首先提出问题是,我们希望知道如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其次,根据食盐的实验我们知道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那么我们猜想搅拌,加热,切碎肥皂这些方法都可以加快肥皂的溶解。将上述想法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用搅拌、加热、改变肥皂表面积的方法可以加速肥皂溶解这一结论。重申“问题——假设——验证——证实”这一思路。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实验物品由授课老师自备,不需投影仪等 2、 需要新世纪图书馆协助的部分是准备少量热水,以便完成肥皂溶解实验  | |||||||
| 助教需求 | 
需要3名助教,并且实验过程全程在场;主要任务:分发实验材料并协助同学完成实验。 | |||||||
第3次活动(2010.03.2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晓风习习 | 
Email/MSN | 
yxm_0113@163.com | 
所属课程组 | 
兴趣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果园里的数学》  | 
上课日期 | 
2010.3.27 | 
上课时长 | 
50分钟*2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图书馆学生  | 
学生信息 | 
在知识,能力上差异较大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1.感受植树问题,方阵问题,和倍问题的探究过程。渗透最基本的建模过程 2.提升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 |||||||
| 授课内容 | 
 简单的植树问题,方阵问题 和倍问题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1.引入破冰:学手语“数学”;探讨数学是什么 2.植树问题与方阵问题 探究一: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要求:画示意图,按学案的提示分析题目。 探究2: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在4m见方的土地四周中一圈杨树,要求每两米种一棵(各端点必须种),一共要种多少棵? 探究3:方阵问题 如果只保留外面三层种桃树,中间种梨树,问共种多少棵桃树,多少棵梨树? 要求:根据上述的思考,试用不同方法完成该题。 3.小结:  (时间富裕的话,可以呈现提升题) 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0米.每隔6米种一棵芍药花,每相邻的两棵芍药花之间均匀地栽两棵月季花.问可栽多少棵芍药?多少棵月季?两棵月季之间的株距是多少米? 
 学习手语“学习” 2.和倍问题 例1:  例2 果园里有树760棵,其中桃树比梨树的3倍少40棵,桃树,梨树各有多少棵?  
 练习: 3.小结 (1)和倍问题解题思路 (2)建模过程 扩展:延伸拓展:整体思想与中国古代数学【选讲】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绳子一根 2、手表2~3只 3、助教最好自带红笔  | |||||||
| 助教需求 | 
 2~3名 负责在学生探究时给以鼓励(注意不要包办学生的思维) 1名:负责带低年级学生外出调查“十字路口红绿灯绿灯时长是否合理问题”  | |||||||
第4次活动(2010.04.1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上课日期 | 
上课时长 | 
分钟 | |||||
| 授课对象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  | |||||||
| 授课内容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5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上课日期 | 
上课时长 | 
分钟 | |||||
| 授课对象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  | |||||||
| 授课内容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6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上课日期 | 
上课时长 | 
分钟 | |||||
| 授课对象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  | |||||||
| 授课内容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7次活动(2010.05.09)[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老大不小 | 
Email/MSN | 
taobaojia@gmail.com | 
所属课程组 | 
兴趣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发明》(一) | 
上课日期 | 
2010.05.09 | 上课时长 | 
100分钟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图书馆学生 | 
学生信息 | 
10多名,学前至六年级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Y)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知道发明及发明的特点;知道什么是主体附加创造法   | |||||||
| 授课内容 | 
1、发明  2、主体附加发明法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主讲自己准备  1、演示道具( 带吸管的水杯一个;带放大镜的指甲剪一个;带日期标识的封袋夹;带计数器的跳绳;带灯光的挖耳勺) 2、学生用作业纸每人一张,用于记录发明项目  | |||||||
| 助教需求 | 
3名左右助教,帮助维护纪律以及在学生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多鼓励学生 | |||||||
第8次活动(2010.05.16)[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老大不小 | 
Email/MSN | 
taobaojia@gmail.com | 
所属课程组 | 
兴趣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发明》(二) | 
上课日期 | 
2010年5月16日 | 上课时长 | 
100分钟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图书馆的学生  | 
学生信息 | 
十几个学生,从学前到六年级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Y)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创新改变发明法   | |||||||
| 授课内容 | 
1、创新改变发明法 2、发明构思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主讲自己准备  1、演示道具( 双头螺丝刀和普通螺丝刀各一只;细芯和粗芯中性笔各一只;酒壶状打火机和普通打火机各一支;瓶口朝下的洁面乳包装一只;固体胶水和液体胶水各一只)  | |||||||
| 助教需求 | 
5名左右助教,帮助维护纪律以及在学生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多鼓励学生 | |||||||
第9次活动(2010.05.23)[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上课日期 | 
上课时长 | 
分钟 | |||||
| 授课对象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  | |||||||
| 授课内容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10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上课日期 | 
上课时长 | 
分钟 | |||||
| 授课对象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  | |||||||
| 授课内容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11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晓风习习 | 
Email/MSN | 
yxm_0113@hotmail.com | 
所属课程组 | 
兴趣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密码 | 上课日期 | 
2010.6.5 | 
上课时长 | 
50分钟×2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图书馆的孩子 | 
学生信息 | 
20人,学前班到五年级不等,纪律较好,常参加的较活跃,不长参加的基本较沉默。大体和志愿者们关系很好。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理解为什么要使用密码。能够用置换和替代两种方法做简单的加密和解密  | |||||||
| 授课内容 | 
密码的起源,两种古典的加密方法,密码的作用,数学游戏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2.学习两种古典加密方法(置换和替代) 2.两个数学游戏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纸和笔(这是卢克叔叔的提示,真是没天理了,学生来学习,老师要准备纸和笔。反正我从没听说过。正解是养成孩子们上课带纸笔的习惯) | |||||||
| 助教需求 | 
游戏时帮助较小的小朋友理解意思。带他们玩~ | |||||||
第12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ziqingxing | Email/MSN | 
ziqingxing@gmail.com | 所属课程组 | 
兴趣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生态系统基础 | 上课日期 | 
2010年6月27日 | 上课时长 | 
100分钟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图书馆的学生 | 学生信息 | 
十几个学生,从学前到六年级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Y)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生态系统、种群、群落、栖息地  | |||||||
| 授课内容 | 
下面的表格看不到了,谁给解释一下?!!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13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立夏 | Email/MSN | 
lijuan244@gmail.com | 所属课程组 | 
兴趣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生物生存技能和进化 | 上课日期 | 
2010-0704 | 上课时长 | 
50*2分钟 | |||
| 授课对象 | 
新世纪,学前班-6年级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Y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生物生存技能(伪装,拟态,及其他),竞争,进化,遗传密码  | |||||||
| 授课内容 | 
生物生存技能,为什么有这些技能(生存,竞争),怎样形成(进化,遗传密码)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14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上课日期 | 
上课时长 | 
分钟 | |||||
| 授课对象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  | |||||||
| 授课内容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
第15次活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上课准备提纲  | ||||||||
| 
 志愿者信息  | ||||||||
| 备课人 | 
Email/MSN | 
所属课程组 | 
||||||
| 
 课程信息  | ||||||||
| 课程名称 | 
上课日期 | 
上课时长 | 
分钟 | |||||
| 授课对象 | 
学生信息 | 
|||||||
| 是否已了解上次课的授课情况(Y ) | 
本次课的教案是重复使用已有教案吗(N) | |||||||
| 授课目标 | 
 科学概念:  | |||||||
| 授课内容 | 
||||||||
| 授课提纲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境、材料需求 | 
1、 2、 3、  | |||||||
| 助教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