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07-05


富平学校草根NGO培训分享^xiaoyang^2007-05-07 10:25
【简要描述】

上周五(4.27)早晨8:30,我赶到和平里宾馆会议厅的时候,已经有不少看上去很前辈的NGOer们落座了。不过还有一些座是空的。培训9点开始,主讲人朱建刚老师开讲前顺便说了一句,什么时候中国的NGO们开会可以所有人都准时到,那便是中国NGO真正具有强大力量的开始,呼呼。

上午,我们做了一些游戏和小组讨论,探讨NGO的意义,交流具体从业经验,尤其是薪酬和资金之类的话题;将近中午时,资中筠老师来发言,先讲美国的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的概况,然后介绍中美社会情况的对比,最后讲述了她自己对NGO/NPO在中国的发展由“很是悲观”到“不很悲观”的转变。后来有人提问“资老师,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对中国NGO发展的预测”,老太太非常确定的说:“中国社会不按社会学规律发展。”呼呼。

下午,我们看了一个电视短片,是关于广州“麦田计划”的。(中国的NGO,很多都有注册问题,于是大家就有很多发明,比如南方城市就很流行“计划”——当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咱就叫“××计划”,呵呵)麦田计划很有趣,大家可以去查查。然后,我们就麦田计划做了小组讨论。

最后,朱老师介绍了他所研究的公民社会。

【我的收获】

1.关于演讲和现场调动:细细分析朱老师的演讲和调动现场的机智,可以学到很多技巧。

2.关于“参与式”:在与社会人文相关的组织中,有一个很流行的形容词,叫做“参与式”,可以组词为参与式培训,参与式环保,参与式管理,参与式教学,……,“参与式”的基本原则如下: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大家一起参与知识的创造;气氛和谐、轻松、有趣;没有权威,只有赋能(赋予能力);鼓励真诚,投入,轻松,有趣。我想,这种方法多用于社会工作中,因为社会工作的价值,从本质上是说,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创造,最终通过人的改变得以体现。关于“参与式”,我回后来查了资料,做了总结,如果有谁感兴趣,可以给俺发email~~

3.NGO里有很多很好玩的人。他们有趣,不仅因为他们所选择的也许是a road less travelled by, 更因为他们都很真实。这种真实很可爱,也很能打动人。

4.经典言论及其内涵:
1)“中国社会不按照社会学规律发展。”(资老师)
2)“关于NGO,有三对问题需要平衡:感动与理性,民主与效率,淳朴与智慧。”(现场的一个律师)
3)“NGO开会不鼓掌,不迟到。因为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朱老师)(我们需要坚守的礼节如此无用。)
4)“NGO也是一个江湖。”(我同桌的一个大姐)
5)“微笑是NGO的力量。”(朱老师)
6)“脚踏实地,做不可能之事!”(朱老师的座右铭)
……

【希望与大家分享的内容】

1.朱老师的两篇文章:
1)《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2)《民间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
2.讲座的三段录音:
1)资老师关于美国NGO的发言
2)朱老师主持的案例分析
3)朱老师关于公民社会的发言
3.关于“参与式”的一些资料整理。(对我们的培训也许可以有些帮助呢?)

如果大家对以上分享内容感兴趣,请在此跟贴,或发送邮件至:estaryang@gmail.com 请注明您的阳光id, 以及需要哪些材料。



文章能否上传上来?呀呀2007-05-07 15:27
<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这篇文章很感兴趣,能否上传?谢谢晓扬。:)
已经传给yaya乐^xiaoyang^2007-05-08 15:23
其他的同学可以通过这个链接看那篇文章:
http://www.shu1000.com/thesis-81/4948A0C7/

这是本文的导言:

  一、导言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大量的非政府的或非营利的民间团体的兴起。这些团体主要从事着慈善、环保、教育、妇女、儿童等多方面的社会福利或者社会发展事业。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卷入,不但是跨国公司,而且还有许多国际的NGO 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中国,开展相关的扶贫、环保、社会福利等事业。代之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第三部门的理论将这些非营利团体视作与政府和市场相并列的第三块领域(康晓光1999)。而在这所谓的第三部门,为了获得国际社会(主要是西方资助机构)的认可,许多民间团体不管是否带有政府性质,都逐步突破民政部门关于社会团体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限定,而确立自身的NGO 的认同①。通过NGO 这样的身份,这些民间组织可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也可以区别于那些官办的协会社团等。
  
但是NGO 在中国的定义相对于西方就更加模糊。从主位观点看,大到共青团、妇联这样的人民团体,小到没有注册的草根志愿组织都使用NGO 的象征②。其中政府性质比较强的被称为GONGO (政府组织的NGO ),它们是政府主办的或者由政府派出人员担任主要职务的非政府组织,例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些GONGO 经常是有正式注册的组织,有着明确的行政等级,志愿者也主要依靠行政的动员方式来参与,带有鲜明的政府性质;但同时也为志愿者的参与提供了正式和合法的渠道。而与强大的GONGO 相对应,本文将那些由民间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NGO 称为草根NGO ,它们多由民间人士自下而上发起,直接从事公益服务或者组织社区行动。这些草根NGO 缺少正式的组织,人员经常流动,但是却能相对自治,并且参与者有较强的志愿参精神。本文将着重关注这一类型组织,这些组织也经常被称之为草根志愿组织。因为它们或者是志愿者自己管理的组织,或者是志愿者服务机构,活动依赖于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得以开展。志愿精神的价值信仰成为这一类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关键,这类草根志愿组织的出现并非是单纯民间自发的。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中国政府发动的志愿服务运动不但使得志愿者概念从一个西方的舶来名词成为都市的时尚概念,而且还推动了许多草根志愿组织的产生。在这样一场政府发动的运动中,一方面产生了很多政府及其代理机构成立的公营的志愿组织(Public Voluntary Organization ),例如政府的各级志愿者协会和共青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另一方面,这场运动也为许多草根志愿组织的出现创造了机会。这些组织的产生往往是自下而上,由志愿者自己发起的,他们经常是非正式的,没有注册的。有些组织独立开展活动,但许多为了工作的方便,经常附着在政府的志愿组织或者GONGO 下面,作为这些政府志愿组织工作的一部分而被认可或者默许。由于这些组织经常戴着公营志愿组织或者GONGO 的“帽子”,活动也经常和他们的活动混和,因此从一个外在的观察者角度看,这两类组织经常容易混淆。但是在我们先前的参与式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两类组织的运作逻辑和内部规范的建立有很大不同。前者受到政府逻辑的很大制约,而后者则表现出公民社会组织的某种高度自组织和独立性。如果简单的合并讨论,则既容易忽略其间的矛盾和冲突,也难以在其中发现其与整个宏观社会结构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将两者区分开来,而分别加以更深入的考察。本文将以草根志愿组织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这一类NGO中的行动者如何确立规范,如何设定发展策略,又如何建立组织框架。尤其是关注这些组织以及成员的志愿精神在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困境中如何能够克服困境而促成其发展。

  我从1997年开始研究上海的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运动,其后在研究的同时一直参与志愿组织的组建和发展工作,先后在上海和广州参加复旦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热爱家园”和“绿色希望”等志愿组织的组织工作,并通过志愿组织的网络(或者说圈子),对环境保护、社区扶贫、乡村教育以及公众健康类型志愿组织进行了考察。其间参与式观察、访谈和自身的工作体验使得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同时也实现自己作为一个实践人类学者的使命:通过参与式学术研究来探求如何实现社会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两个个案的讨论来探索草根志愿组织的发展如何逐步解决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困境并提供了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公民社会的理论和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困境。第二部分在做草根志愿组织的类型学分析以后,介绍“热爱家园”和“绿色希望”两个案例,第三部分将通过这两个案例来分析这些草根志愿组织和志愿精神对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文章比较长^xiaoyang^2007-05-08 15:25
就不贴乐,呵呵,看的眼睛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