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斤”与“JA”………开个头 | 小律 | 2005-09-12 01:27 |
---|---|---|
“一公斤”与“JA”………开个头 打开“一公斤”的网站,可以了解到“一公斤”项目的对象是偏远地区贫困学校或孩子;活动的形式分为三个步骤: 1、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或孩子; 2、旅途中与孩子们交流,传递知识和能力; 3、归来后通过1kg.cn网站进行反馈与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参与; 由此可以看出,“一公斤”项目的宗旨是在城市与偏远地区的孩子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至于这桥梁上传递的是什么,“一公斤”并不关心。 带给孩子的书籍也许是社会主义的红色颂歌,也许是西方自由主义启蒙经典,也许是春花秋月散文集,也许是农耕渔牧工具书。 志愿者与孩子们交流的话题也许是就业技能,也许是前沿时尚,也许是法律常识,或者是青春期性知识。 所有这些交流的内容,“一公斤”都不关心,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JA”与“一公斤”的不同在于它有明确的理念要传达给受众。 打开“JA”网站可以看到,“JA”的宗旨是实施并推广经济和商业活动,培养中国青少年的(商业)品格、创造力和领导能力。这里的“经济”是指全球一体化的自由经济,这从“JA”的《国际市场》、《全球商业道德》、《青年理财》等课程都可以看到。 “JA”的对象理论上是对中国所有的青少年一视同仁,但由于便于组织安排等原因,此前的受众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的好学校中。 “JA”的运行方式是自行开发从小学到大学的经济、商业课程,从企业中招募志愿者并获得资金支持,与学校合作开展课程。从“JA”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为其提供资金的赞助商,都是著名的大型跨国企业。 在“一公斤”项目下,“一公斤”是桥梁,每个志愿者个性地掌握着桥梁上传递的物质与精神; 在“JA”项目下,志愿者是桥梁,“JA”主导着桥梁上传递的物质与精神。 |
是啊!分析得很好啊 | Tony_Lin | 2005-09-12 08:57 |
---|---|---|
只是为了说明些什么呢? | ||
小律果然是个有思想的人! | 奇门遁甲 | 2005-09-12 12:40 |
或许安猪应该来给小律一一解答疑问。 我个人觉得,一公斤和JA原则上是没有比较的必要的。两个组织各有各的定位和目的,要是强比较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我想安猪一直坚持要做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给志愿者一个桥梁。经由这个桥梁,志愿者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在这里还是有个大范围的指导方针的,就是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传播知识和理念。虽然大家没有形成纲领性文件,但这基本上是个默契的如同了,能参加一公斤活动,我想首先应该能理解这一点吧。 其实这种由志愿者自己做主也无可厚非,一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说“作为成人,大家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说“个性化是社会的趋势”。不管怎么样,一公斤是个自由的平台! 当然有一点就是,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人,不守承诺的人,可能会对一公斤有比较大的伤害。(建议要使用一公斤名义的人必须向安猪提供最详细的档案,同时承诺如果有背一公斤的原则性问题,愿意承担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 | ||
上个周六,我和懒兔子去听了JA的两堂培训课 | 小律 | 2005-09-13 00:11 |
分别是“career go”和“青年理财” 懒兔子告诉我,她的不少朋友其实并不愿意他们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就接触到商业经济的理念。她本人亦有同感。 围棋的战术千变万化,但衍生出这些变化的规则只有一个,就是“围住不留空”;商业经济关系纷繁复杂,但根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交换”。 JA的课程是力求让小学、初中的学生从小形成“交换”的理念,让高中、大学生获得“交换的技巧”。 我个人是很认同JA的理念的,“交换”是个人、组织、政府等主体之间最基本关系,是维系社会的纽带,孩子们形成“交换”的概念对他们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都是很有帮助的。 但“交换”的理念并非人人都认同,不仅推崇“贡献”传统的教育对此不耻,懒兔子的不少朋友也不愿意他们的孩子过早接触到“铜臭”。 JA招募的志愿者必定是认同JA所推广的理念的志愿者。阳光在将JA课程列为打工学校辅导课程的同时,也就表明了阳光是JA推广理念的认同者和支持者。或者说,它也是阳光在推广的理念。 | ||
小律分析的真不错 | Tony_Lin | 2005-09-13 08:20 |
也使我更理解JA的理念了. | ||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 懒兔子 | 2005-09-16 21:55 |
JA的目的是帮助和激励青少年有所成就,属于锦上添花型的. 而"一公斤"和阳光的目的是帮助那些没有办法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多的接受些好的教育,虽然没有JA做的那么系统,那么有经济实力,但是毕竟能够多帮助些需要帮助的人. | ||
对于国家来说 | chenyan | 2005-09-16 22:52 |
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 两手都要抓:) | ||
以前不知道JA是什么 | 张冲 | 2005-09-19 19:56 |
前一段时间公司组织的活动上终于看到了介绍, 有点初步的认识了:) 商业头脑也许要从小抓起么? | ||
我对多背一公斤的理解 | 安猪 | 2005-09-23 02:06 |
什么是多背一公斤? 多背一公斤是民间发起的公益旅游活动,它倡导旅游者在出行前准备少量书籍和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并强调通过旅游者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传播知识和能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的信心和想象力,最后,通过1kg.cn网站将活动的信息和经验分享出来,让学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让更多的旅游者受益。 概括来说,多背一公斤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或孩子 2、旅途中与孩子们交流,传递知识和能力 3、归来后通过1kg.cn网站进行反馈与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参与 多背一公斤的历史和理念的演变 最初多背一公斤的提出,是在04年4月,从朋友的旅游经历中了解到贫困地区学校的情况,于是产生了一种想法,希望通过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当时提出的多背一公斤,是鼓励旅游者在出现前带上一点书籍和文具给当地的学校,它更侧重于物品的传递,而对1kg.cn的定位,则在于建设一个学校信息和物品管理的平台。 但是这样做,无法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山长水远地背过去这小小的一公斤,从效率和效益上说,远不如在城市中大量募集物品然后邮寄。 04年8月,发起者到贵州和广西旅游,同时与当地的志愿者进行了交流,认识到西部落后的根源,不在于金钱或物资的缺乏,而在于观念和知识的落后。西部缺钱,但更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而这个,恰好是旅游者能够带给贫困落后地区的。 回来后,我们将多背一公斤的理念重点转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旅游者传播知识和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的信心和想象力,同时收获快乐和友谊。 但是,这样做是否足够了呢?一个旅游者假如依据这些理念,与学校和孩子进行和很好的交流,是否就足够了?对旅游者个人来说是,但对学校和孩子则不然。因为如果旅游者不将学校或孩子的信息分享出来,那么这些学校和孩子则未必能被其他旅游者所知道所探访。而其他的有同样理念的旅游者在同样的旅游路线上要发现这些学校或孩子,需要重新独自进行搜索,这无疑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同时,由于学校的最新情况无法得知,旅游者物质和精神上所做的准备都会增加,且盲目性增大,这无疑是效率上的浪费。最浪费的也许是,由于旅游者活动的经验没有被分享,每一位旅游者都在独自摸索交流方法,学习的时间和成本都大为增加,直接损失的,是孩子们的收益和旅游者的热情。 所以,很多旅游者抱着低调实干,好事不留名的心态去实施这样的公益活动,表面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善良,实际却让公益行为变得低效和表面化,旅游者只能做最简单的沿途派发文具的工作,这种没有了解没有交流的行为往往会被滥用,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败坏了当地的民风,让孩子们都养成了伸手要钱的习惯。 所以,我们提出了多背一公斤的第三个关键步骤,就是反馈与分享,让旅游者将他在旅途中收获的信息和经验通过1kg.cn平台分享出来,让更多的学校、孩子和旅游者受益,让公益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多背一公斤的未来 多背一公斤自04年4月提出,1kg.cn网站于8月上线,第一个活动于04年9月在成都进行。一年来,多背一公斤共倡议了超过20个有组织的活动,参加人数超过200人,活动区域遍及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河北、山西等省份,并获得广泛的媒体报道。 未来,多背一公斤将致力于公益旅游理念的传播和发展,同时通过1kg.cn平台和各种活动,让公益真正变得普及,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乐趣。 未来这一年,多背一公斤将重点进行以下工作: 1、公益旅游信息的丰富和深化 目前,多背一公斤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公益旅游信息,包括学校信息、旅游信息和活动案例等,未来,多背一公斤将对这些信息进行丰富和深化,包括: a. 通过旅游者的活动和分享增加和更新学校信息 b. 以公益旅游线路为主线整合公益旅游信息 2、1kg.cn平台的建设 1kg.cn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公益旅游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目前的平台功能较弱,需要人力进行平台的开发。 3、各地的团队建设和活动开展 我们将借助各地的本地活动来开展多背一公斤的工作及建设当地团队。目前正在进行的活动是“用镜头讲述一公斤的故事”公益旅游图片展,接下来将会进行城市的募书活动。 给旅游者的建议 1、旅游为主,公益其次。不要喧宾夺主。多背一公斤是旅途中的举手之劳,能做固然有收获,不做亦无伤大雅。不必将公益作为旅游的目的,这样反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2、交流为主,物品其次。不要太看重背过去的一公斤。相比于少量的物品,面对面深入平等的交流更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快乐旅行,保持微笑。我们往往会因为孩子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而唏嘘,但唏嘘无法改变现实,相反,微笑会更容易接近和理解孩子们。请记住,不管贫困或富有,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快乐的。公益旅游应该是快乐的,助学不一定非要苦大仇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