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04-11


zt-(推荐!)戏侃大秦一统华夏之战chenyan2004-11-12 14:12
戏侃大秦一统华夏之战

灭赵之战(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推其致合之由,殆始于秦孝公。罗老先生的三国千古流芳,反正已入土为安几百载,大概不会找我打版权官司,用不着给他老人家上版税,我可没钱给,哈哈,就挪用一下。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老先生的《过秦论》虽然是这么写的,可是秦孝公的野心没有那么大,贾老先生是委屈人家了,你看看我们秦孝公是怎么讲的:“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古人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这秦孝公也是个英雄人物,却好意思阔谈二百六十多前的十五代祖宗的光辉伟业?
  
皆是因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你瞧此时的秦国:国家内忧,结果就象孝公痛哭流涕所讲的“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让各国把自己当成夷狄,象看外星人在耍猴似的,浑身上下当然不舒服了。於是孝公发狠道:谁能让我在诸侯面前NB一把,“与之分土”,看看把地都裂了,您就不用担心乌纱帽小啦,不过车裂来得可比扛枷锁猛烈的多了,当然爬的高,您就不能怕摔的狠了,呵呵。
  
别说,秦孝公这一招还真管用,商鞅横空出世,叫这位商君也可,喊卫鞅也对,反正公孙鞅还是这位。从此天下诸侯担惊受怕的日子就来了。哎,您说何苦的呢,各位王爷,这以前要是对秦孝公不是鼻孔朝天,斜眉歪目的话,想必那秦孝公也是不会下那么大的本钱,也就没有后来的事情了,我也省得乱涂鸦了,网友就可以看点别的了。面子真的害死人呐。
  
祖上留下这么份基业,孝公的后代就野心勃勃啦,这不废话吗。有道是:脾气随着能耐长,国王的野心当然就随着国力长了。孝公留下这么份财产,你说后代还能怎么着,干!轮到我也得当一回败家子,大树底下乘着凉、花着钱多舒服啊。於是“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啦,司马昭之心--我都知道了,不劳贾老先生写啦。到了我们秦始皇帝这里,那就是“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喝,好吓人。
  
秦始皇攘外要先安内,要不然蒋先生为何当年那么理直气壮的喊,这有历史为榜样啊,安好内,我们始皇帝已是二十三岁正,这一年是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这里还得先提一下李斯大人,没有此先生的胡咧咧,我们始皇帝也许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呢。本来我们始皇帝一朝被蛇咬,就烦外国人啦,那时大概没有什么移民法的,只要下令就行了,就象法国年轻人满大街叫:法国是我们法国人的,外国人滚出去。皇帝当然不用上街游行啦,玉笔一挥就成。我们李大人本是楚国人,可就是感觉秦国好,忘了本啦,就同有人喜欢把头发染成金黄色,不过弄过来弄过去,也就是个香蕉罢了,有点四不象啦。
  
李大人就上了道“谏逐客书”,过去看文章先看字写的好不好,现在就不是啦,敲敲键盘而已,故古时出大书法家,现在就出玩家。李大人的字那是天下一绝,谁要是有幅李大人的小篆,您就睡不着觉啦,我睡得着。始皇帝一见那字,心里就乐了,子孙后代不愁没饭吃了。 再一读那文章,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不说第二句啦,先生怎么说的?如此:“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两千年后的今天, 鲁迅先生都折了腰,那亲眼所见的秦始皇大概膝盖都跪到地上了。总之李大人目的达到,官也升了,一高兴嘴就没把门的了,献出灭六国之计。始皇帝被其“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打得砰然心动,就同大学生刚刚跨出校门一样,眼空四海,我们始皇帝刚好就处在此年龄上。
  
始皇帝的家业是从爷爷爸爸那继承的,当然其作战指导思想上就一脉相承了即: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不过这里的中国是指当时位於中原中心地区的韩、魏而言。外加上李大人的“先取韩以恐他国”,打仗讲的就是士气,所以要先吓爬下对手,山姆大叔就经常这么干,原来是跟我们祖宗学的,呵呵。主席真英明,看出来了,于是就教导我们说:一彻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唉要是他老人家还健在,台海肯定就不是这个样子啦。
  
一统之战,具体就是先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即以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战略地带,切断六国之间的策应,再两翼。先破赵、燕,再灭楚、魏,最后吞齐。灭韩必先“威楚赵”,故灭六国的战争是先从赵国打起来的,而且又以秦、赵之战最为惨烈,所以我们的故事就先从赵国侃起。
  
那赵国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诸位凭此就可以想像出来了。要说这始皇帝的统一之战,大体是从始皇帝十一年开始的,当然序幕已经拉开百十余年了,就那秦孝公和卫鞅一人往左,一人往右拉的。其前的不能算,是因为我们主人公--秦始皇还没化好妆呢,就是那吕不韦忙着出春秋,弄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作买卖的出身,没心事管我们的始皇帝化的好不好,出得了场不。於是始皇帝只好自己动手把吕大管家赶了出去,重新安排跟班的,耽误了一些时间,望请各位体谅。时间是始皇十一年冬,公元前236年。序写的够长了,该入正题啦,呵呵。


灭赵之战(中)

开战以前,得说一下地理大势,本来就是纸上谈兵,若是不分个东南西北就更糊涂了。常言纵横天下,而战国古人谈的则是合纵抗横,或连横抗纵,实际就是一横一竖的事情。先说这一竖,即那“纵”,您从“张家口”开始划,当然是往下,经开封到武汉为止。此时这六国就大体上在这一竖上。由上往下,依次为:燕、赵、齐、魏、韩、楚。横就是西边的秦,从咸阳,西安也成,沿黄河往东划,划横线,也是经过开封奔流到海不复回,即黄海。连横就是秦要找任何一国,因为其他六国基本是在它的东面,由西向东,当然是划横线了,然后结盟对抗其他国家。这就是当时政治家们玩的“纵横”。
  
还是有点复杂,就这样好了,从北京沿太行山到开封,然后向右转弯,沿黄河划横线到连云港。即E文“L“,呵呵。“L“的上面是燕;横折里是赵、齐;拐角是韩;横线是魏;横下是楚。“竖”的左边是我们大秦,然后开战。
  
虽说是战国七雄,但此时的形势已与商鞅变法时,大为不同了。百十余年,韩国丧失了近90%国土,魏、赵、楚也因战败,丢失国土近半,用苏洵老爷子的《六国论》讲的话就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我抄他老人家的,他抄孙臣先生的,不过我这是瞎谈,他的可是名篇,只是有点疑惑。这几国的土地都是在与秦帝国打仗,战败后让秦抢去的,败军之将岂敢言勇?战败之国有能力收复失地?战胜国才有权力划国界呢,秦国想划在哪里,是靠实力划的,你败方不愿意又能怎么地?秦打败仗的时候,也是辱国失地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吧。德国战败让人家一分为二,它抗议行吗?割地赔款,证明你还没亡国,要是亡的话,嘿嘿。
  
故大秦现有四成天下,楚国虽然连国都郢城都丢了但依然有三成天下。一般认为此时中国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估计秦有人口六百万,七百万的话,稍多了点,五百万又少了点。楚国地是大,但此时江南可不是下有苏杭的而是荒芜人烟,估计其人口也就三、四百万上下。华夏在东晋以前,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是在河南、山东一带。所以魏、赵、齐,三国国土不太大,人口可不少。战国时期的名家,大多出自魏,就是因为那的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可惜魏国不能用,都支援给了自己的敌人了,就前面这位商鞅,魏要是用的话,那真的是“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了,一叹。赵、齐也是三、四百万左右,魏稍微少点。燕应该有两、三百万,韩吗,就算了。
  
在西有大秦,东有强齐,南有猛楚的情况下,赵国当然也是不愿坐以待毙,而是力求发展,可是赵国的地理不太佳,位於四战之地。左思右想之后,决定拿相对较弱的燕国开刀。就我在个纸上谈兵的,也是此想法。因为赵国一旦吞下燕国的话,北面就无敌国了,而匈奴没有什么政治抱负。然后可以北、西两个方向夹击齐国,以图霸业,或与大秦再较高下。赵国选的时机是不错的,此时的秦国正在忙于处理内部的事情。我们始皇帝正因为妈妈与嫪毐的风流韵事,想怎么能挽回面子,而那仲父吕不韦又一门心事著书立传以图扬名万事,内部不安,攘不了外。
  
故公元前238年时,赵悼王到秦国搞外交。我们始皇帝置酒咸阳热情款待,并拍着胸脯说道:兄弟你放心好了,燕国是黑名单上的无赖国家,专搞恐怖活动,到处都是训练恐怖分子的基地,大哥您去消灭它,我双手加两脚,四足赞成!赵悼王的外交公德圆满,醉醺醺的就回国了,可我们赵君就忘了一句;酒席上的话--它不算数!赵悼王回来后,就全力以赴忙着备战。两年后感觉准备好了,於是在公元前236年,即我们始皇帝十一年,派主将庞煖带了大军攻燕。可惜机会稍纵即逝,两年的时间,大秦内部整合完毕,我们始皇帝已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了,文有李斯、武有王翦,虎视眈眈以灭六国。
  
赵军北上攻燕,国内空虚,时机千载难逢。大秦当然不愿坐失时机,但出兵得有名,这名从哪来呢?君臣正头疼,燕国送上门来了。燕、齐仇深似海,故此时的齐国正在幸灾乐祸中,没准还想趁火打劫呢。燕指望齐国是不成了,魏、楚又远在南方,远水解不了近渴。火烧眉毛,顾眼前要紧,於是到秦国去求援。秦国便以救燕--主持公道,维护世界次序为名,撕毁与赵国的协议,发兵击赵!哎,弱国无外交,那是强国玩的戏法。君不见当年伊拉克攻击伊朗,美国就怎么不主持公道呢,反而却大加支持,而到了科威特就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二战时德国与苏联还有互不侵犯条约呢,管了几天用?其实燕国就是不送此借口给秦的话,我们始皇帝也会另找个理由的。您想火烧国会大楼,是谁干的?谁又知道那世贸大厦是怎么回事情。反正我们秦帝国可以冠冕堂皇地出兵--抗赵援燕了。由此揭开了一统六国的第一仗。
  
秦兵约三十万,兵分南北两路。北路为主力,并一分为二军。战神王翦亲领一军出上党,进攻太行山山脊上的关隘--阏与,好怪的名字,就是今天的山西和顺,名将出手当然拿下了。北路的另一军由杨端和领衔,也是出上党,才想起来,国共两党也曾在此交过手啊,进攻橑阳,今山西左权县,哎,左权将军要是建在的话,元帅当不上,大将不成问题吧,克之。而赵此时正在攻取燕的勺梁,今河北定县北,你瞧秦的机会抓的多巧。当赵国扬兵威于燕的狸,今河北任丘东北的时候,杨端和与南路秦军呼应接连攻取赵国河间的六城,对了秦军的南路则是由桓镈挂帅,从南阳走出茅庐,主攻击赵的安阳。在赵兵把战旗插在燕的阳城城头上(今河北保定西南)的时候,秦的南路大军则连下邮(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两城。这一下,漳水以南的所赵的城池均告失守。应了古人的那句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赵悼襄王一看,大事不妙,立名庞煖放弃攻燕,南下擒王。同时调回正在北方抵御匈奴的李牧,东拼西凑,组织起二十万军队,分西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西方军,以名将李牧为帅,沿太行山展开,抵挡秦的北路大军。即太行山这一“竖”,东西隔开了赵、秦两军。太行山不利大军开战,因行军、运粮均难。你看那诸葛出祁山是多难。故双方就僵在“竖”上了,可不是吊啊。南方军由扈辄统领,以赵国的南长城为依托,抵御秦的南路。而他们也是僵在那里了。其原因是:秦得背漳水攻赵的南长城,此乃兵家大忌,背水之阵是战神韩信的,他老人家还没出生呢。而赵弃地利跨河击秦的话,半渡之类的兵家之理,您也是明白的了,又有何人愿意学那一代前人宋襄公而落个遗笑大方啊。故那一“横”,还真的横住了。我们的赵悼襄王于是在“不得意”中,於来年去干地下工作啦,除了说声命运不济,还能说什么呢。
  
执戈而立的兵,枕盾而眠的卒,望着漳水里的鱼,瞧着太行山里的鹿,在大战前静静的黎明中,等待着天亮时,两国的生死决战。



灭赵之战(下)

秦、赵首仗,秦军以人不为自天诛地灭为理论靠偷袭,战了上风。赵虽然连失河间九城,但主力无损。天险八百里太行使得秦军北路,赵的西方面军,都无所事事,有的是闻鸡起舞,与鸡同舞,可强身健体,呵呵。
  
扈辄统领的赵国南方面军则依托漳水的北岸的武城(今磁县西南)向河对岸的秦军叫阵:是老爷们,有种的,你就过来!秦军司令桓齮还真有涵养,任赵军挑骂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一挺就是两年,那司马懿装聋作女,还是跟我们这位学的。
  
桓齮天天听赵军的美声唱法,还到底被唱出智慧来了。公元前234年,统领秦军主力,向东迂回百公里,从漳水的下游,偷渡过河,一举攻下防备不严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此时喝完酒润好喉的赵军正冲着南方吊嗓子呢,刚拔完音,就听喝彩声四起,赵军一听得意洋洋,扈辄心里暗自高兴,这两年功夫没白费,等回到邯郸,成立个音乐队,走走穴,定能捞它一大笔。可睁眼仔细一看,我的天,对面的秦军乐迷们,竟然飞过漳水找自己来索取签名来了,这怎么办?没有笔啊!

赵军对突然出现在自己左后方的的秦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音乐家的嗓子虽然颤音连连,饶命之声,感天动地,可秦军要的是签名。赵军真可怜,没有墨水,只好断头折臂,沾着自己的血,着急中不会写别的了,画的就是饶命二字。唉,结果十余万赵军跟着统帅扈辄丢下武城到地狱去组建军乐队去了。
  
这下,桓齮意气风发,被调到北方代替王翦出任秦军北路的统帅。新官上任三把火吗,我们桓齮於是就想再创奇迹,搞个南征北战,毕其功于一役。故在南线大捷的次年,公元前233年,北跨太行出井陉进攻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攻击得手后南下,准备来个串糖葫芦。幽缪王赵迁一看我才当三年王就要成风味小吃了,立刻丢出张王牌,命西方面军李牧率军反击。
  
李牧一瞧秦军连战连捷,鼻孔朝天,兵锋难抵,好汉不吃眼前亏,当把缩头龟吧。下令军队依险筑垒,让秦军去练嗓子当歌唱家好了,我们当回听众。如此李牧的北上军队与南下的秦军在宜安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峙起来了。但是桓齮打了几天山东快板,就哑了嗓。为何?这井陉距离石家庄仅百公里,是天下九塞的第六塞,是当时唯一可以横跨太行山供军队打仗的大道,有道是:粮草先行,那孔明在祁山转过来、兜过去,不就是因为它吗。
  
我们这位桓将军盯着这井陉羊肠之路,听着十万大军的饿唱,灵光一现想出个妙计--围城打援!我们桓将军笑嘻嘻地率领秦军主力,向南进攻百里之外的肥城(今河北晋县西)。目的吗,引诱赵军往援,以求会战,歼灭赵军。我们桓将军只知己,不知彼,这胜负就是变数了。
  
我们李牧将军顿时会心一笑:我非赵括,救敌之攻是受制於人,兵家大忌啊,纸上谈兵要这样。李牧趁留守的秦军以为赵军胆怯而疏于戒备,出奇兵偷袭秦军大营。这下桓齮偷鸡不成损了把米,而且没了退路,要击败挡道的赵军才能从井陉返回秦国。桓齮一咬牙,反正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了,带领秦军掉头猛攻赵军阵地。
  
秦军到底是虎狼之师,桓齮站在高处边欣赏着秦军攻击前进的效果,边想这李牧也就是赵括第二啦,咦,这两边怎么还人喝彩。左右一瞧,两队赵军直插自己的两肋,被包围了。妈呀,这次我成赵括了!哎呀,十万秦军就全爬了烟筒。桓齮仰望滚滚狼烟,暗思回国是不行了,摸了把眼泪,一步一回头躲到燕国避难去了。据考证,我们这位还是没躲过十五,被荆轲当见面礼去朝拜秦王了。肥城大战,赵军齐敲金蹬响,我们李牧将军更上一层楼,成为“武安君”了。
  
我们始皇帝长一智了:孤军奋战不成。于来年,公元232年,兵分两路南北对攻。南路出邺,就是今安阳地区,西门豹让河神教巫婆游泳的地方,渡漳水攻击赵南长城然后从南进攻赵的都城--邯郸。北路则出太原,再走井陉,攻击赵的番吾(今河北灵寿县西南),然后北击赵都,使赵南北不得相顾,以求战役的胜利。
  
赵王代此时够英明的,命武安君李牧为总司令,全权负责军务。要是我肯定顾头顾不了尾了。李牧敲了敲沙盘,决定南防北战。以赵南长城为依托抵抗南路秦军的进攻,自己统赵军主力北上,来个南征北战。
  
秦、赵两军在番吾相遇,李牧擂鼓助战,两军相遇勇者胜!赵军挟肥城之战胜利之威,奋勇争先。秦军一看,赵军玩命了,胆一怯,戈举的就不够高了,又吃了个败仗。李牧立刻掉头引军南援,与司马尚兵合一处,出关挑战。南路秦军闻北路已败,顿无恋战之心,且战且退。赵军连战连捷,壮哉!苏老大人也是五体投地赞道“李牧连却之”。不过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五战打下来,赵军损失亦是不小,类似“皮洛斯的胜利”,无力乘胜反攻秦国,仅能退而自保。
  
接连的败仗,秦军士气降到冰点,人员、物质损失也是不小,不利再战,於是收兵回家进行休整,再等时机。这一等就是三年,守株待兔还是管用的。我们始皇17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大旱,千顷地里一颗苗。故“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一个字:惨。秦抓此机会于下一年,公元前229年再次兵发赵国。这人要是倒酶,喝口凉水都塞牙,国家也是一样啊。
  
不过秦军也是江郎才尽,没什么新方法,依然是南、北两路。不过这回北路可是王翦挂帅,再出井阱翻太行击赵国。杨瑞和领河内之兵,噢,可不是越南兵啊,是河南新乡一带的人,渡漳水从南配合进攻。赵国则派司马尚领南方面军依托南赵长城,当钉子户。杨瑞和使出吃奶的力气,就是搬不动。我们李牧则在北同王翦顶起牛来了,廉颇的战术:坚守不出,以等其变。不过此变非彼变了喽。
  
我们始皇帝吃惊地瞪大眼睛,怎么又僵住了呢,这如何是好啊?赵国这骨头还真硬,李牧这家伙还真不好对付。要是再吃个败仗,其它五国的就会长志气,后面的仗没的打了。就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灭了赵国,有没有力气再向其它各国舞大棒啊。我这辈子要一统六国,怕要画成犬了。急得我们始皇帝直驴转磨。李斯笑了,我们还有钱呢,这东西能使鬼推磨,您老就不用转圈了。花了多少?不知道地,倒是尉缭酒后失过言“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赵王迁的宠臣郭开就让秦国的黄金激发出了特异功能:大王不好啦,李牧在与秦国谈判呢,要弃暗投明,秦王说了把代郡封给他。这千里耳的功夫任何?不服不行吧。赵王迁一听就晕头转向了。疑人莫用吗,立刻下到圣旨:赵葱换李牧,颜聚接替司马尚。
  
赵王蠢?不敢苟同。想那袁督师在北京城外击败清军之时,对了此时叫后金。崇贞帝不也是不顾大敌当前,凌迟处死了袁督师吗。一人受蒙蔽容易,可京城的百姓为何都向袁督师丢鸡蛋啊?后人找原因发现赵王迁的母亲是歌女,出身低贱,故赵王迁自然就爱干听信谗言,诛杀良将 的荒唐事情。不过我们始皇帝他妈出身也是不怎么地,还服侍过二夫呢,引得后人为其姓吕、还是赵、嬴的,吵得天昏地暗,但还得谢谢祖宗,不然后人靠什么吃饭啊?
  
李牧只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图自保,企盼赵国能躲过自毁长城之劫难。唉,赵王却派人逮捕赐其死,赵国硬是要把自己的头放进绞索里品尝下上吊的滋味,上帝又有什么办法呢。临阵易帅,本乃兵家大忌。长平一战,才三十年河东之事,赵国这就忘了。怪不得国人曰:子不教,父之过。赵悼襄王从老爸那没吸取教训,拿什么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我们始皇帝此时可是一蹦三个高,没量过,不然肯定是世界纪录了,定能进吉尼斯。既然赵国拆了自己的擎天柱,我们始皇帝说了声多谢,然后在那赵国的破门框上又踹上几脚,大功就告成了。
  
李牧死后三个月,第二年的春天,王翦趁赵军因李牧被杀,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发动强攻,大败北路赵军,赵葱死于战场。然后北下与南路秦军会师,十月,一鼓作气破邯郸、俘赵王迁。时间指在公元前228年。只有赵公子嘉等数百人,尤如漏网之鱼逃到代郡,今天河北蔚县东北,玩起过家家,自立为代王。总算延长赵国国运六年,到了公元前222年,秦军灭燕国,会师途中,顺手牵羊,攻代,虏赵代王嘉,出于人道主义让赵家兄弟团聚在咸阳。赵国就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邯郸为郡”,苏老爷子总结的。



灭韩之战

如果说秦、赵之战打的惊天动地的话,这秦、韩之战可就属微风细雨了。本来我们大秦的战略是“先取韩以恐他国”,即以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战略地带,切断六国之间的策应,再两翼。可战争却先是从赵国打起的,固然有在“一”中,可不是“一中”全会啊,所写的机不可失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出于秦国的战略需要。
  
此韩国可不是处在38线以南三面环海的半岛上,而是恰恰位於“L”的拐角上,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北去赵国,东往魏、齐,南下楚国的通衢大道均从从地伸往他处,类似今日的北京了。那一横的黄河就穿韩而过奔流到海,其战略的重要性吗,会下象棋吧,臭棋篓子没关系,楚河汉界总是知道的吧,就是这个地方了。秦占领韩国,就可以水陆并进,运粮调兵,来去自由。写来说去,您也发现有了矛盾了。秦吃多撑着了,不先灭韩去击赵。
  
嘿嘿,出了差头,还得自己圆。一吗,就是要吃着一个、夹着一个,当然眼里还要看着一个,谁说的?类似:吊着平津,打淮海,要不然渡江战役会有些麻烦,今天要是划江而治的话,那就、、、。二则击弱强救,在生死关头,谁能保证赵国不发兵?五年前,公元前241年,也是赵国挑头玩了最后一把“合纵”。三是打草惊蛇要不得,谁能把自己的意图掩盖到最后,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这第四条理由,会写在下面的。
  
我们韩国虽然也曾经地跨山西、河南两省,“带甲数十万”。并於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的时候威风过一回,灭了郑国并把国都搬到河南的新郑。但在战国七雄中,我们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强敌。秦、魏、赵、楚都是爷爷。所以您翻《史记-韩世家》最常见的字句就是“秦拔我”、“楚伐我”、“魏败我”、“赵攻我”啦。我们韩国只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干活。到今天就剩下新郑周围方圆约两百公里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过其一小郡”。故我们韩国的是此“熊”,非彼六国的那“雄”。
  
要说这韩国确实不争气。从三家分晋直到韩国灭亡,将近二百年间,韩国就没有雄起过一把,您可别拿世界杯里进过四强,创造了亚洲记录来驳我,哈哈。故司马老人家怎么也是看不上韩国。当然个别的属於例外,比如申不害为相时,“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司马老人家还是很公正的。众人皆知的人物,应该算是韩非了吧,这可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李斯大人的阴暗那半啦。不过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是那--留侯张良!只是此时正年轻,是属於嘴上没毛、飞鹰走犬、对亮丽淑女更有心得的浪荡公子,与国事无补啊。
  
由於韩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当导火索的事情没少干。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62年韩割让上党郡先允秦、后给赵,一女聘两家,引爆龙虎相搏的长平大战,此战对在下的意义:是否要换标题;对我们韩国则是“韩王入朝” ,降级喽。
  
我们始皇帝选择的灭韩时间是公元前231、230这两年。即在秦、赵会战接二连三吃败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一是要恢复士气,但不能象山姆大叔那么傻,韩战没赢,拿越战找面子,结果却脱了层皮,不过现在学乖了,专挑软柿子吃。我们始皇帝奸着呢,开始就拿面瓜祭旗,一举两得,二写过了。三吗,此时的赵国连战之下,已经被打残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义,采用的是鸵鸟政策,太好啦。  

说来也巧,公元前231年九月韩国的南阳假守腾请降,南阳这块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我们始皇帝自然封官许愿了,次年就命令“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置为颍川郡”。看见“韩奸”的好处了,学着点吧,治理国家用不上,经商同样啊。您瞧,兀术就学的不到家,结果有黄天荡之败。大清可就长一智了,靠三个汉奸蕃王,袖手旁观,唾而得了天下。日本的才智可就毛病大去了,所以只能品尝下原子弹的味道了。
  
太使公曰:韩国所以能“终为诸侯十余世”,是由於韩厥子使赵氏香火不灭,积下了“阴德”,去看一下“赵氏孤儿”吧,故“宜乎哉”。总之,公元前230年,我们大秦灭了韩国。方式是:集中优势兵力,以韩灭韩,搞突然袭击,打歼灭战。占领了“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从此来去自由了。我们大秦从此撕下了假惺惺的面具,露出灭六国一统华夏的雄心了,韩国成了我们的第一个牺牲品。用这个黑幽默结尾吧: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 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孟德斯鸠曾说过:“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国家不也是一样吗,一个“众”字而已。



灭燕之战(上)

公元前222年,我们始皇帝25年,辽阳,对了此时称襄平,城头变换大王旗,燕旗落地,秦军的战旗迎风而起,宣告秦的辽东郡成立,帝国的北疆在此。孔圣人念念不忘的“克己复礼曰仁”的大周的“同姓封国五十余”的最后一片金枝玉叶,掉了,归根了。
  
成立俘虏的燕王喜,又沿着4年前北奔之路,经朝阳、过凌源、翻长城、入出喜峰口、奔北京、到易县、渡易水,问声知君能有几多愁,就向西流了。将门虎子的王贲,一拱手,说声您老走好不送了,就领秦军扎驻在易水河畔,东望齐国,准备最后一战好当通武候。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太史公曰:燕国“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却“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那是召公的功业。要说我们大燕国吗,那还真不含糊,出自名门,身份高贵,是姬姓纯种。想当初,武王分封,老祖宗召公受领北燕;成王之时,位居三公;权吗?“自陕以西,召公主之”,与周公平管天下;业绩则是:民作《甘棠》咏之。不服不行吧。
  
但得实话实说,我们大燕这个地方属於“穷乡僻壤!庄子称“燕之北、越之南”,就没差叫我们“北狄”了。不知道在哪?“L”的上面啊,就今天的河北的东部、京津唐地区,外加辽南、辽西、辽中、辽东。但我们大燕也是有自豪的时候,苏大嘴夸奖“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我们有自知之明,祖上燕文侯客气道:“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但“合纵”这个头,还是我们挑的。吓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千金市马”听说过吧,“昭王筑台”知道吧,那就是我们大燕国最辉煌的时候--昭王时代。我们的燕昭王“拥彗先驱”礼贤下士,“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奋斗28年,终於“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在公元前284年,我们燕昭王任命名将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泯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六岁。 所以我们归为此“雄”,非韩国的那“熊”。虽然弹指一挥间,不过五十余载,已是今非昔比了。
    
苏秦这张大嘴巴对我们大燕的外交也曾经作过重要指示,他教导说:“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可惜祖上,个别例外,都是属耗子的,寸光之目,与赵国的关系,搞出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名言,唉。
  
在今天秦大兵压境时,代理政事的是我们燕太子丹。可我们的燕太子丹是个急性子。虽然老师鞠武曾规劝:“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并且明知道“王翦将数十万之众”击赵国,“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则祸至燕”,而“燕小弱”“不足以当秦”。但是就是不愿干发兵援赵,与李牧南北夹击王翦的秦军,以图“信陵君虎符救赵”再现的这种慢活。而是从“秦王贪”出发,上策“若曹沫之与齐桓公”,中策“不可,因而刺杀之”弄个“君臣相疑”,下策“诸侯得合纵”来灭秦。指望中大奖似的赌徒心理来发家,也不看一下我们始皇帝象不象齐桓公。结果热豆腐没吃上,变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我们燕国除了国都蓟城,大体在宣武门、和平门、广安门、法源寺、陶然亭一带,你认为就是今日北京也成。最为重要的是下都武阳城了,今易县城东南。这武阳城“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并且沿着易水在北岸筑有“易水长城”既燕南长城,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齐、赵等国北来我们燕国都要从此路过。


灭燕之战(下)

公元前228年攻占了邯郸,俘虏了赵王迁之后的秦军,兵临易水威胁燕国。其统帅是王翦,副帅辛胜,领兵多少?头疼,司马老人家没写,只能估计了。太子丹说“王翦将数十万之众”,那就得二十万往上。三十万往上的话,从李信要兵打楚时,我们始皇的小气来看不大可能。打折算有二十五、六万吧。不过此时的战斗力与灭赵时,不可同日而语了,为什么,翻翻解放战争,呵呵。
  
开始我们始皇想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我们始皇与燕太子丹在邯郸有过童年的友谊,留点劲打魏、楚。公元前227年“刺客一行”,战端即开。其实“刺客不行”,我们大秦也是要打击燕国的。要是先南下与魏国,尤其是与那地广人众的楚国作战,很可能旷日持久,而在背后留着燕国的生力军加上残余的代郡赵兵,怕的是那一万的倒个,故南下前自然要解决这个后顾之忧地。
  
此时在易水北岸燕南长城和燕下都武阳城里的不光是燕军,还有才明白“唇齿相依”而被赵公子嘉派来的代郡残余赵军。燕、代的联军有多少?估计近二十万。燕王喜在赵长平惨败后想趁火打劫时说:我们要五个打一个地。虽然偷鸡不成损把米,应该还留有相当的力量。而且从后来的秦、燕、代之战的结果看,不光是燕军倾巢而出,代郡的赵军也是全部在此了。那我们的战神王翦在想什么呢?当把前知两千年的算命先生。
  
摆在王翦面前的是:易水、武阳城,还有开篇写的通往辽东的唯一大道,故我们战神王翦不必象后金二主打什么山海关,也无需下锦州来个关门打狗的。望着对岸燕、代的联军,王翦记起一代后人曹操了:想那曹丞相临渭水而西讨马超之时,“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原因吗?如丞相所言“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而今“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渡河,强攻燕南长城、武阳城行不行?没有攻不破的城!代价反而不重要。问题是如此一来,就变成了击溃战,然后再指望魏武北征乌桓式,也写上句“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留下名篇、让主席也不好提笔?我们的战神不图中彩,赌棍干的我们作不来。所以王翦想的只有一个,怎么样才能在易水河畔全歼燕、代的生力军。方法只有一个,绕到敌后。从易水下游绕过去?看地图就得吸口凉气。
  
故王翦兵分两路,亲率秦军主力,从西侧易水上游,翻山越岭绕道敌后,然后出现在燕、代联军的右后方,与易水南岸的秦军呼应,夹击燕南长城、武阳城里的敌军。如此一来,从代郡来的赵军的西返之路也被同时切断,呵呵,故平津战役先打张家口、新保安,断西窜之路啊。
  
燕、代联军也是急红了眼,终究是保家卫国!在易水北岸的燕南长城下、武阳城内外“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大战打响了。“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如屈大夫所写。但是“凌余阵兮躐余行”的是秦军,“左骖殪兮右刃伤”却是燕、代联军!结局是“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出不入兮往不反”,终究是“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借大夫的国殇吊唁一下守土献身的燕、代军士。
  
太子丹带着少数落网之鱼,逃回百公里之外的上都蓟城。王翦在变成血色的易水里,洗了洗手,端详下站立在夕阳下的勇士,叹了口气,给我们始皇写了封增兵文书。大战后的秦军,虽然完成了战役要求,但是伤亡同样惨重,无力乘胜追击了!
  
得到补充后的秦军,经过近一年的休整,于来年公元前226年,猛扑燕都蓟城。这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有门十座,城墙两重,可称得上城池高大,易守难攻。但是易水大败后的燕国,缺兵少将,没有补充可供,已是无能为力了。在秦军一击下,即告城破。燕王喜、太子丹只好出卢龙塞,狂奔千里,逃到辽东的襄平,即那辽阳。秦军在北线就再无心患了。
  
可是太子丹的把戏伤了我们始皇的面子,虽然南面魏、楚的突袭可怕,但帝王的尊严得维护。这个吗,您要是在单位把领导的体面维持好,会扔块骨头给您啃地,呵呵。王翦只好派李信带领秦军作个追击姿态。燕王喜无奈了,既为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得丢卒保车了。太子丹回头望了襄平城,天下之大已无自己立锥之地了,就在城边的衍水河畔饮剑而亡。从此这条流经辽阳的衍水就改称太子河了。太子丹的头颅被传送往三千里开外的咸阳,去同自己幼年的伙伴见面了,这就是帝王间的友谊。
  
无北方之患的秦军主力,立刻南下灭魏、平楚。四年后战神王翦之子王贲统领秦军出卢龙塞抵达襄平城下,於是、、、


灭魏之战

说来三家分晋让人感到遗憾,使本有能力一统天下的晋帝国把这功劳拱手让与秦人。有点同那苏联相仿,哈哈,北方的压力小了不少,就是来的快了点,不然就更好了。大概这苏联不知道什么是前车之鉴滴,不过难讲就没吃一堑长一智。其实当年就是把晋分了,魏、赵各自还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尤其这强魏。还真是有些象俄罗斯。
    
魏怎么就有这本事?没别的,就是魏得晋国上地、地处中原、物华天宝、教育发达,科技先进。结果犹如诸位跨洋漂海到美利坚,人心向魏啊。一时是人才济济。都是何方的高人?就那李克、李俚、吴起、西门豹、公孙座、乐羊、孙膑、范雎、庞涓、犀首、信陵君之类滴。当然要说最出名的就得数商鞅了。外加君主贤明,谁啊,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两位。 於是攻赵、伐韩、讨秦、迫齐、逼楚,强横半个世纪。
    
可惜的是:魏武侯的遗传学,学的太差,生了个惠王这样一个败家子,惠王又占着厕所三十六年不让后人,并且前事不忘,怕再来个“三家分魏”,为了防止尾大不掉,把才子们赶的赶、送的送,都资助给别的国家了,最可气的是西秦连个谢谢都不会说,真没教养。结果魏国也就只能在:东败於齐、西丧 于秦、南辱于楚、北臣于赵这种戏里唱唱主角了,烦闷时想起爷爷、爸爸的辉煌,还可阿Q一把:晋国天下莫强焉。
    
等我们大秦灭掉韩、赵,重创燕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改姓秦了。L里就剩东面的齐国了,而且与我们大秦是友好邻邦,故而我们大秦从北向南已是无后顾之忧了,当然得扫除这L上的一横“天下之中身”了,方能“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进而才能倾力南下灭楚。此时地处中原,黄河两岸的魏国,已是叫天天不应,在孤立无援中,剩的只是等待了。
    
公元前225年,将门虎子的秦军统帅王贲率军出关中,水陆东进,攻魏,此时的大魏,错了,已经是小魏了,不过我们强秦的一个郡罢了。因为吗就是苏代说的“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过这句名言却成了1300年后大文豪苏洵老爷子的名言了,不知道有谁敢对苏老爷子悄声“抄袭”二字。其实谁也不是糊涂虫,那魏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轮到您又怎么办呢?马后炮谁不会啊,兄弟我纸上谈兵比赵括强,可真到了长平更得尿裤子了。饮鸩止渴,不喝那也得行啊。
    
魏境无险可守,唯有都城大梁还可以坚持一下。要提起这大梁,那可是名噪华夏。这魏都大梁即现今有“七朝都会”之称的开封。是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形势富饶”的开封第一朝。故而此一战实际上是攻城战。
    
可这大梁城池高大,秦军纵然野战强横,可攻城更需要炮,那时还没有。最具有威胁的是弩了,可效果还是太差,这攻城克坚战可就不好打了。鲁班同墨子就演练过攻城战法:云梯、撞车、地道如此之类。 据说有九种,后人记忆力不好忘了都是怎么玩的了。但还是没攻下城!那时真的攻城难,难于上青天。这不公输般九个套路用完,得出结论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瞧瞧,耍上无赖了,在下可不敢对这位木匠的祖师爷有所不敬啊。
    
对墨子守城兵法十一篇,我们小魏还是学的不错滴。王贲统领秦军久攻不下,飞弩、乱箭、滚汤、重石、烟火是没少品尝,味道不怎么地。就想起鲁大工匠的最后一招,开鸿沟,不过这鸿沟现在还没名气,二十年后就名声大大的了,还有谁不会下象棋吗?引来黄河天水,灌城!王贲这个头带的不好,后人都学会了,开封这黄汤就喝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没了资格作为首都为止。3 个月后,大梁城墙被水冲坏,鱼兵虾将是满大街横行。秦军则我在岸上观风景,大梁沦陷,魏王假投降,却被就地斩首。可以佐证攻城的秦军是伤亡惨重,王贲将军有点恼羞成怒。总之魏国于是灭亡了,我们大秦就在魏国的东部设立了砀郡。
    
太史公老爷子对此的总结倒是有点唯心:“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终不是人定可胜天滴。



灭楚之战

自公元前279年,名将白起破西陵,占郢都,焚毁楚国在夷陵的先君之墓后,楚国国力大亏,江河日下。先人问鼎中原,均已成光辉故事,剩下的只是怎么自保问题了。可是屋漏偏逢连日雨,国王短命,内讧不止。
    
楚王负刍刚从弟弟手里抢来王位,椅子还没坐暖,就在第二年公元前226,秦国派王贲为将出武关,伐楚国北部,大抵是河南的南部地区,大败楚军于南阳,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大概就是故伎重演。一下又没了十多座城池,秦国此次的目的是为了恐吓楚国,保障其南翼的安全,以免楚军在其攻魏时,发兵偷袭。说真的楚国采用的是鸵鸟政策,秦国大可不必如此,不过消灭一些楚军,抢点地盘,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一年后公元前225年,魏亡的当年,再无北顾之忧的秦国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对楚进行最后一战。此次秦军统帅为李信,副帅蒙武,就是蒙恬他爸,统二十万,兵分两路,杀气腾腾,直奔楚国而去。要提起这主帅李信,那可真是:年轻有为,英勇威武。曾仅领数千之兵,就敢追燕太子丹到衍水,逼其自戕,为我们始皇帝挽回了好大的面子。所以当我们始皇帝问:灭楚需兵几人啊?李大人胸有成竹铿然答道:二十万人足已。王翦踌躇半日竟然吐出:六十万人差不多。哎,廉颇老已,不能饭也。王翦还算是识时务,告病还乡,回频阳老家,就今天陕西蒲城西,颐养天年去了。革命的重担就落到这位年轻人的身上了,要不怎么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呢。
    
公元前225年的楚国再也不是那个可以问鼎中原的楚国了,不但国土沦陷大半,连古都郢都已改姓秦了,三十年河东河西啊。李信心想凭我强秦之天下无敌之军队,只需在楚国的破门框上再踹上一脚,我就可以裂土封侯了。年轻人到底气盛,制定的会战方针也是特有气魄。命蒙武领偏军出陈邑,攻商水,下寝地(今河南沈丘县东南),抵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以图吸引楚军主力前来会战。自己则帅秦军主力,走汝水,经舞阳,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县北),然后挥师向东,抵城父,完成战略包围,聚歼楚军。
    
开始一彻顺利,李信就有点得意忘形了,轻兵冒进,迎头撞上严阵以待的楚军主力,这个出乎意料。李信还是蛮机灵的,急忙修改计划,立刻东奔城父与蒙武会师。定下神来一瞧,楚军兵多将广,数倍于我。更为糟糕的是,战线太长,后路不保,有被包围的可能。李信当机立断后撤后撤。退至陈邑,还好一路平安,楚军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大概已经被我远远甩在后面了,在此先喘口气,写封求援文书,等待援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遗憾的是这楚军司令项燕是个久经沙场,诡计多端之主。悄然率领楚军奔袭三日昼夜,一声呐喊,如晴天霹雳,攻入秦军营垒。李信只得硬着头皮接招,结果七名都尉战死疆场。秦军是狼奔彘突,抱头鼠窜地跑回国境。这是自打李牧死后,秦军吃的唯一败仗。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车奔往频阳,赐死王翦?那是袁绍这种成不了大器的主才干的。我们始皇帝是哪位啊,面子不重要的。一躬到地,展开自我批评:我由于没有听取您的建议,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真忍心抛弃我吗!瞧瞧,楚军西进,不知道从哪听说的,声泪俱下倒是挺感人滴。
    
王翦也是老谋深算,帝王眼泪,那可是鳄鱼流的,不能上当。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明哲保身,还是我们王大帅理解得透彻。秦始皇眼珠一转:好啦好啦,将军尚且能饭哪!王翦知道帝王的面子也得给一给,不然自己项上的东西就没的吃的了,条件当然得提了:兵六十万!始皇这回大气了,满口答应说:“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我们始皇帝亲自送到灞上,就是举行鸿门宴的地方。这王大元帅还趁机勒索我们始皇帝,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多可惜,并振振有词道:“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同韩信的十八字名言“走狗烹”相比,文采差得远去了,效果却强上了万倍,抓住耗子就是好描吗。
    
公元前224年,李信丧师的第二年,王翦挂帅出了函谷关,副帅依然是蒙武。故轻车熟路,下陈地再取平与,就这么一条大道通楚都寿春(今寿县西南)吗。楚王明白这是生死一战,不敢掉以轻心,於是尽发国中之兵,任命项燕为帅御之。
    
项燕带着楚国的全部家当,保守估计得有四、五十万,想借东风,凭上次会战赢得的士气,一鼓作气击破秦军。王大帅蹬上平与城头一瞧,但见楚军旌旗蔽日,人喊马嘶,来势汹汹。再回头一望自己的部队,大家都大眼瞪小眼盯着自己,明白了。於是王大帅就玩起猫腻了,筑垒挖壕,学一代耗子,不出洞,孙子教导过了吗“避其锐气”。任凭楚军鼓角相闻,带娘连妈的,咱们秦军修养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而此时王大帅偏喜爱上了烹调,隔三差五就改善一把,还总让士兵们当评委品尝品尝。还对桑拿特感兴趣,开了个天天洗浴堂,帅不象帅整日同士兵泡池子。士兵们於是吃了就洗,泡了就睡,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好歹军中可玩的东西不少,这兵器吗,不打仗时,就是称手的玩具,常人碰都没机会。於是扔个石头、投回标枪、射把箭、摔个跤,反正是精力过剩了。
    
秦军是过的挺滋,但这楚军天天吊嗓子,弄得是日久兵疲,斗志松懈。项燕一见,这那成啊,我也得找个有险可依靠的地方,养养兵,休整休整。於是领兵向东出发。王翦一看,天助我也,那个孙子写过要“击其惰归”!王翦趁机发兵猛追,追到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遇上正准备渡涡河的楚军,一声虎啸,秦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队形不整的楚军,立刻乱了套,项燕是喊破嗓子,也没叫齐部队。结果楚军尽墨,连项燕都头点地了。
    
百战的秦军是乘胜追击,犹如秋风扫落叶,荡平楚国城邑。又一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兵临孤城——寿春,破楚都,俘王负刍,亡楚国。再降越君,设南郡、九江、会稽三郡於楚越旧地。



灭齐之战

自打田氏偷梁换柱,取代姜姓成为齐主之后,在位年数最长的就得数这位末代国君齐王建了,共面南背北44年,若不是当了秦军阶下囚,还会有几年当头的。之所以能如此,全赖地利,外带秦国的“远交近攻”。而且齐王建属於俊杰,识时务“事秦谨”,自然就能捞到“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的残羹。多么好多么难得的和平环境啊,这齐国可以说是爱好和平的楷模,自然要走和平崛起之路。
    
於是齐国一边坐在岸上观虎斗,一边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当然喽,劫难财也要适当发一点。卖点高价战争物质给秦国,顺便接受点赃款。这点腐败是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喽,不过问题不是主流吗。再说了,有钱就得花吧,於是就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生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好处大大滴。而齐王建还很有预见性。象那赵国借粮食时,就让齐王建一口回绝了,知道赵国会灭亡的,不能干这损本的买卖。唇亡齿寒的道理,齐王建不会没学过,就是利益太诱惑人啦。
    
到了齐王建四十四年,即公元前221年,当秦国灭掉韩、赵、魏、燕、楚五国后,齐王建的榆木脑子总算是开了点窍。天无二日吗。临阵磨磨枪,顾不上光不光的了。手忙脚乱地调动军队往边境上发送,可是多年光是备荒奔小康了,忘了还得备战。反正西边离秦国最近,就往那派吧。对了,还得发个绝交声明,严禁同好战分子秦国来往。可现在除了东面是大海,另三个方面已经苍海变了桑田,均姓秦了。
    
百战的秦军当然不会犯傻,东攻齐国的马奇诺防线的。将军王贲统帅大军避开西线,从原燕国自上而下,由北往南进攻齐国。虽然当初燕国曾经用过一回,好使啊,不妨秦军再温习一下,顺便教教齐国该怎样学习先人的经验。这个真出意外,齐国是措手不及,还没等射一箭,秦军就已是兵临城下,站在都城临淄门外了。这如何是好?齐国上下:“民莫敢格者”,不战而降!秦军的境界是太高了,不战而屈人之国,兵算是什么啊。范睢的“远交近攻”随之也成为千古名言。赢政把这位兄长─齐王建发落到共(今河南辉县),去体验一下平民生活。齐国人还没忘了这先王,作歌唱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让其解解闷。再说那的环境还不错,秦王,对了改称始皇帝,知道这位兄长是绿色组织的头,所以让其听听松涛声,呼吸点新鲜空气,这对兄长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啊。如此,我们始皇剩下干的就是:北击匈奴,南取闽越。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华夏之地理根本。
    
从秦王政十一年冬,公元前236年攻赵开始,到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前后16年,灭掉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从而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天下无主,诸侯力政的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流传两千年的新头衔“皇帝”,引得无数英雄竟折腰,至今恐怕还有贼心不死滴。
    
当然大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是有理有据地,采用的方法又是有节有利地。还真是伟大的始皇帝总结得最好:“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大意就是:韩王背信弃义在前,秦国讨伐在后;赵国立盟与我,却于太原挑起战争;魏王归服于秦,然贼心不死;楚王献地,但是出尔反尔;燕王凶残,搞恐怖行动;齐王闭关锁国,破坏经济次序。所以六国国王都依他们的罪过,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秦王虽然渺小,但为了正义的事业,自然可以牺牲我自己,不辞劳苦地替天行道,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螳臂挡车者碾得粉碎。从此世界再没有了战争威胁,天下安定,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有什么不好?爱好和平人心所向啊!




兄台从何弄得这些好文菜头2004-11-12 17:00
开个头就忍不住继续看,只是此类文章都比较长:P
呵呵,阅读需要耐心呀:)chenyan2004-11-12 1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