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读经典著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 chenyan | 2004-08-11 12:47 |
---|---|---|
读经典著作的基本理论 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一个现代人已很难兴起“读经”的念头了。即使真的有意愿想去读,也 跨不过第一道难关,即:“连文字都不懂,怎么读起?”这一困结关涉重大,若不详为解说, 以解除其心理的障碍,则一个人将永远不能读经,兹请解说如下: 有些人认为读经是一件困难的事,非一般人所能胜任,他们喜欢举王国维为例,说:“以王 国维那样的国学大师,都自己承认书经还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诗经》还有十分之一二不懂。 可见平常人更是无力读经的了。” 这种意见流传了六七十年,直到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有人想“读经”,一定会有旁人耻 笑:“你不懂,怎敢读!”甚至连想读的人自己都会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读的。”于是大 家就不敢尝试了。 其实,这种观念混淆了学术规格。王国维是一个“学究”、一个“专家”,他所说的不懂, 是指“文字训诂”上的疑难。而自古以来,读书人所说的“读经”,其主要用意是为了要承接 文化、开启生命,而不是在于文字训诂的斤斤计较。所以经典上纵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谜,也 不碍代代贤哲辈出。为什么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读呢? 再进一步说,纵使单从语文能力方面看,那样的推论也是不通的,如果按照那样的说法,不 懂就不可以读,那么我们应该自己反问:“如不去读,何时才会懂?”也就是要问:“底是要 懂了才读,还是读了才懂?”如果不懂就不可以读的话,刚好一辈子不能懂,于是就一辈子不 可以读,整个社会愈不懂愈不读,愈不读愈不懂,这就是当今天下所以经典沦落、传统解体而文化颓靡的主要原因! 这种风气,不仅已使中国人不敢“读经”。学术界、教育界过分的提倡白话文的结果,甚至使得全民子孙连“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齐丧失!此事所关重大: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是文言、白话兼擅的。正式书面文章用“文言”,游戏之作“白话”。以文言为主,白话为辅,所以不仅文言文写得好,要写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举例而言 :众所公认的古代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再如近人 胡适之,他的白话文写得好,其实并不是天生的,他是从四岁开始就读文言文,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其他民国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作家,无不是个个经典满腹 。 但是,多年来我们忽略了文言白话本来可以并存的事实,也忘了文言是白话的基础,我们几 乎没去注意千古以来,经史子集,所有书籍大体都是文言文。本来古人以三五年时间学会读文 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悠游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传播的障碍,反而 是一种使文化承继可大可久的设计。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 统文化的薰习。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 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这种效应已明显地 见于今日。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只凭 短短的白话文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一味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设限而矮化 。从此中国将永远培养不出大人才出来。 须知,人很容易患的一种文化病态,就是“偏狭”两字。偏狭则不能容物,偏狭而过分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鲁莽灭裂,凡不合己见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开展性。譬如喊着要“现代”,就认为必须打*倒“传统”;喊着要“西化”,就认为必须打*倒 “中国”;喊着要“科学”,就认为必须打*倒“玄学”。这些都和喊着要“白话”,就认为 必须打*倒“文言”,是同样一个心态下的不正常心理。这种必须“打*倒”而后甘心的心态,其实就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根本乱源! 现在,我们在此提倡“读经”,首先就要改正这种偏狭心态。我们应当发挥涵容的精神,当确信:不只是文言白话不相妨害,扩而广之,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也不相妨害,东方文化与西 方文化也不相妨害,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仅不相妨害,这些同样都是从人类理 性中开发出来的价值。文化是公器,其价值是普世的,一个有理性的人,面对各种文化成就,都该同时加以尊重、协同发扬,并且相信各种文化成就都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融会的。 而中国经典的研读正是使中国人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 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方面说,“经典”正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经典的语文训练,看其他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与写作也必多有帮助。从内涵方面说,“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经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我们深信,一个有自我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而贡献于世界,这样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欢迎的,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敬重。 而如果一位留学西洋的中国作家、律师、医生、钢琴家或科学家,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其专业成就,反而将因此更富有创造的心灵。因为有了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足够的眼光来鉴察别人的文化,才有足够的能力来学习别人的文化。所以,想要彻底而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也须自己先打好基础来!否则,所吸收的,必停留在浮浅而枝末上,这大概是中国费了七八十年时间,而并未学得西方精髓的缘故罢!所以,消极的“全盘西化”的梦,应该醒了,而代之以积极的“全盘化西”。“化西”的意思是“消化西化”。“消化”是以自我为主体,大方地吸受西学,消融而变化之,使西方文化之精粹“化归”为我的营养,以更充实我的生命 。当然,要达到这个理想,必先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和胃纳,自己健全了,才足以言“消化 ”。而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读经”正是一条便捷有效之路。提倡全民读经,正是恢复国 族文化活力的契机。 ================================================= 读经典著作的具体方法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 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吾人现在之所以不能读古典、不能懂传统,过错不在我们笨,也不在我们不用功,而是在于我 们的教育体系没有好好提供我们接触的机会,而且整个时代风气更势同大禁。所以自今起开始 人人要自求多福,冲破禁忌,自己重新读起。 首先选定一本书,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打开第一页,就开始读 !首先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以免搅杂。 如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则答:含糊过去! 又问:遇到不懂的文句怎么办? 则又答:含糊过去! 又问:连续几页都不懂怎么办? 则又答:一一含糊过去! 又问:这样一直含糊过去,有何功效?说是读经,岂不是自欺欺人? 则又答:不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读书之法,曾引用《礼记》上的话说:“读书如锯木头相似,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请你不要被那些佶屈而深奥的“盘根错节”的“节目”所拘绊而畏惧不前,因为纵使有百 分之九十不懂,应当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须知读经典和读一般知 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经 典,是智慧的发露,灵光遍洒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前句不懂,后句不见得就不懂。 无论从前面懂起,或从中间懂起,甚至从后面懂回来,均无妨害。可知许多深刻而重要的观念 往往都用浅易的语句表达呢!一本书读上一遍,行过宝山,随时掇取,必能多少有所收获。其 实,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两句一句,有所会心,便不枉费,此便是文化之根苗、教 养之开端,或许此一句二句便可终身用之而不穷。 况且何必只读一遍,一个人开始读一部经典以后,可以读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 …。姑举读《易经》为例,《易经》全文二万四千零二十个字,每日读三十分钟,三天之内便 可读完一遍,一个月便可读十遍,一个人若肯咬紧牙根,立志读它六个月,便可读上六十遍, 对此书必将渐次熟悉而生亲切之感。进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来看注解,半年之内亦可看十 家八家,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而语文能力之浸润已在其中,文化心怀之涵养已在其中。一个 本来对“经典”心怀恐惧的人,渐渐会有兴趣去阅读有关的文章,渐渐能参与讨论,而且渐渐 在生命的各方面产生受用,这便是所谓的无师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师指导,则预先有了受教 的基础,其收获将更为确实。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筹组读书讨论会,亦可考虑以经典为读本。相观而善,效用更大。一 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骄奢的心理,紧紧张张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读,其实那种心理是错 的,是不能长进的。从今起,奉劝读者,要谦虚的承认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应该读,读 多了就会懂。 朋友,你家里有“经书”吗?如果有,请你从尘封中取出来,拂掉灰尘,翻开第一页,从今开始读起吧!立志先读它半年再说!如果家里连一本“经书”都没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惭 愧,赶快准备一本就是了,也可以从今天读起。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让我们 的“经典天地”从今打开,在乎一念之间而已! |
好文章 | 咱老百姓 | 2004-08-11 16:10 |
---|---|---|
前几天我还买了《佛经》 《老子》的书 看几页不懂就放弃了 现在有了动力继续阅读 发扬中国文化精髓 哈哈 上面确实讲的很有道理的 | ||
方法推广 | 咱老百姓 | 2004-08-12 10:00 |
其具体阅读方法很适合读外语文章罗 推广推广 就是耗时比较多 也是必须的 | ||
博经引典,是归宿 | skycore | 2004-08-12 21:00 |
人,总会以一种较为成熟的心态去研究经典或者历史。 抑或,我们还没有那么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