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04-07


国际市场第五课招募backup!chenyan2004-07-10 22:03
我将负责主讲国际市场的第五课。
因为我大约有30%的可能性错过第五课的开课时间,因此,招募Backup一名!
应征者需要:
1:可以预计在7月24日,31日上午,两周都基本上有空。
2:大方,多少有一定的当众讲话的能力,多少有一定的控制局面的能力
符合以下某些条件者的会优先考虑:
1:不是世界地理盲
2:声音不太小
3:参加过国际市场的培训或者听过国际市场的课程
4:在北城地区
此外,我也很欢迎,很希望有新来的同学,或者一直希望做些事情但是还没有用武之地的同学能够有机会来做这个尝试。
计划:
1:如果你没参与过国际市场的相关活动, 没关系的,最近我们会有一次内部培训
2:我会和backup找一次机会在线下共同备课。
3:如果最后是我主讲,欢迎backup协助组织小组讨论!
欢迎报名,不过报名顺序不是唯一标准:)



fyichenyan2004-07-10 22:10
《国际市场》-第五课

第五课 稀缺的资源
[概述]
本课揭示资源稀缺与经济抉择的关系;指出市场经济体制优于其它类型的经济体制。
[教学重点]
资源稀缺与经济抉择。
[教学目标]
1、定义稀缺,解释为什么它迫使人们作出抉择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如与家人看电视),说明相对于无限且多样的需求而言,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稀缺”。无论生活还是企业的事例,都可以用来说明稀缺的资源满足无限需求时,人们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必须做出抉择。
2、识别出在所有经济形态中,人们都必然面临的基本经济决策: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如何分配
学生用书P5《荒岛上的抉择》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分步骤完成这个活动,并在活动中认识到“荒岛上的抉择”其实包括三个部分: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如何分配。告诉学生,这三个问题也就是各个经济形态中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3、比较在传统、计划与市场经济中,人们进行决策的方式。
通过学生用书P7—9的三篇文章:《萨姆的故事》、《小李的故事》、《塔丹达的故事》所提供的典型的经济体制背景进行比较,完成P6的问题。
[活动建议]
“荒岛上的抉择”是一个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容易发散,老师最好引导学生在讨论时想一想基本的经济决策。
[教学参考资料]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没有人真正知道21世纪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其中做出的选择。
经济学帮助我们做出选择决策。简言之,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稀缺资源。你如何决定花费多少时间学习?亚马逊公司如何决定雇佣人数?克莱斯勒公司如何决定使用其工厂生产运动型汽车还是轿车?--一个国家资源的多大份额应当用于发展电子网络,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或者控制污染?对于每一问题都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使用稀缺的劳动、土地和建筑资源,当我们选择其中之一时就不得不放弃其他用途。
稀缺性的本质及其迫使我们所做出的多种选择,我们会看到,三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
用有限的资源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我们选择的物品和劳务。
为谁生产产品和劳务,即谁应得到它们。
我们还必须决定谁来回答上述问题,是由市场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还是由政府计划产出选择、控制生产过程和重新分配收入?是由微软决定电脑操作系统应包括什么,还是由政府来决定?利率应由商业银行单独决定,还是政府应试图管制利率?"谁"应回答这些核心问题通常跟问题本身一样引起争议。
稀缺性:核心问题
尽管我们能够改变经济结果,但我们并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假如你口袋里装有20美元去逛商场,你就只能购买价值20美元的商品。你口袋里的货币构成了你购买的极限。
整个经济产出也有极限,构成这一极限的不是货币,而是可供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住房、崭新的学校、更好的交通系统和一部新车,但即使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也难以创造每人想要的一切。因此,与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不得不尽力解决稀缺性(scarcity)这一核心问题-即没有足够的可用资源以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
生产要素
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资源被称为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四种基本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这些要素是生产想要的产出所必需的投人品。例如,生产这本教材,我们需要纸张、印刷机、建筑物和大量的劳动;:我们还需要有头脑的人把它组合在一起。生产你们在课堂上获得的教育,我们不仅需要教材,而且需要教室、教师和黑板。没有生产要素,我们将不能生产任何东西。
土地 第一种生产要素-土地不仅指土地表面,而且包括所有自然资源:原油、水、空气和矿产都被包括在"土地"这一概念中。
劳动 劳动也有多层涵义,它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当我们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时,我们指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因此,"劳动"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资本 第三种生产要素是资本。在经济学中,资本(capital)指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并用于再生产中。例如,泰国南部的渔村居民编织大型鱼网。编织这些鱼网的惟一目的是捕捞更多的鱼。鱼网成为人们想要获取最终产品(鱼)的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它们被认为是资本。同样,用于炼钢的高炉和用于装备办公室的桌子都是资本投入。
企业家才能 可用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越多,潜在产出量就越大。一个拥有10000亩土地、12名雇农和6台拖拉机的农场主,可以比一个拥有半数资源的农场主产出更多的收成,但是,他不一定完全能做到这一点。拥有较少资源的农场主对于种植什么、何时灌溉或如何收获作物,可能有更好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拥有什么资源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的问题。
这正是第四个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的作用所在。企业家被称为是发现新产品或更好产品的机会,并把生产它们所需的资源组织起来的人。假如没有企业家,泰国渔民将仍然使用鱼杆钓鱼。没有企业家才能,农场主将仍然用手工挤牛奶。假如不是有。人想出生产数码相机的方法,你就从不会有机会使用它们。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关市场与政府争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自由市场解放了企业家的思想,推进了创新、技术和增长。集中计划的批评者断言,由于集中计划经济不能给企业家提供自由市场所提供的机遇与激励,因此它注定要失败。这种考虑促使中国进行"企业特区"试验和其他市场取向的改革。它激发出的企业家才能使中国成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摘自《当代微观经济学》布拉德利·希勒著,豆建民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家庭联产承包 中国农村巨变
“耕者有其田”是世代农民的理想,新中国的成立圆了农民的土地梦。
然而,随后推行的“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民处于有田却无权的尴尬境地,不仅没给农民带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且建国近三十年中国仍有两亿五千万农民温饱不能保障。
穷则思变。尽管在五十年代末“包产到户”就已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被否定了,但在一九七八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定了“包产到户”的私下契约,因为农民深刻认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产到户,争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声。
一九八0年十一月初,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三年后这一比例达到百分之九十四以上。而在一九八四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达到四千亿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成功地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包产到户的效果使中国决策者在不同场合表示全力支持,从一九八二年起连发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确立和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承包经营克服了平均主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过去农民生产分配听指令,干多干少一个样,如今农民生产成果直接和效益挂钩,干多干少不一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截止去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二十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百分之六点七,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平均发展水平。中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百分之二点七,总产量连攀几个台阶,一九九六年突破了五千亿公斤,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改善了长期困扰中国的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棉、油、糖、猪牛羊肉和奶类产量增长了数倍,人均肉、蛋、奶占有水平已经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家庭承包经营还变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它作为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全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农村自然经济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商品经济转化。中国农村巨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也不是梦。
农民致富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农民越富就越担心政策变。但如今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已经成熟,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成功接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再次宣布:“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这无疑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
农民心里踏实了:土地使用权还是自己的,能产生多大效益要看自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竞争的迅速发展,他们自发联合走上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如今市场上一年四季蔬菜水果不断,冬天吃上西瓜和荔枝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农民还瞅准城里人热衷于反朴归真吃“绿色食品”,又开展无污染生态农业,并使乡间田埂成了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