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智慧金刚经》讲稿 欢迎批评、指正... | mountainriver | 2004-03-10 20:40 |
---|---|---|
慈悲智慧金刚经 结构 佛教教义 智慧 慈悲 智慧与慈悲的关系 佛教教义 佛教,创教人,释迦牟尼,创教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传入中国时间,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主要宗派,禅宗、密宗、净土宗。其中,禅宗从智慧入手,密宗从身心印证入手,净土宗从念经入手。 佛教的基本宗旨 探求人类乃至众生获得终极幸福的真谛。让众生拔离苦海,赢得幸福。上求下化,自度度人 佛教的基本思想 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即感受痛苦,痛苦积聚,解脱痛苦,彻悟大道(永远解脱),这是解脱人生痛苦的四个环节。在彻悟大道之后,顺境中能够感受到幸福,逆境中也同样能感受到幸福,人生时时处处都会有内心安宁。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可以理解为事物之间,物质和精神上普遍的因果联系。 它可以分为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美好的 爱情、友谊、企业与事业的可持续成长都是积极的因果报应,需要内 心的忠贞不渝,坚定执著。 因缘果报是有累积效应(乘数效应)的。——人对目标的努力,经过时间的积累,其效用将不断增长,会有一个加速的过程,也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人类潜能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内在原因。人类潜能巨大,经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人能够开发出巨大的潜能,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智慧,实现远大的理想。 例如,对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相互关怀的真爱,所积聚的爱的感受,无限美好而深厚,是短暂的激情所无法比拟的; 对事业的追求: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一生坚持不懈地思考感悟实践,在专业领域所获得的素养、目光、才干与成就,是为虚名浮利搞事业投机的人所无法比肩的; 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生命是一种长而持续的积累过程。一生坚韧不拔追求生命终极价值的人,所获得的幸福,是毫无人生目标或者以来去匆匆的名利、享乐为人生目标的人所无法企及的。 因缘果报是由主缘(主观努力)和助缘(客观条件)共同构成的。其中,人能够左右的只有主观努力,并且通过主观努力来间接影响客观世界。因此,人应该积极努力,而不应怨天尤人。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他最积极的努力,将获得最大的回报。 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即前生、今生、来生。我现在为止的理解,实际是讲 人的努力在时间长河上的延续。人类、民族的历史,家族的历史,对 现在的自我有影响,自我的人生对后代、民族乃至人类也会有影响。 因为人的基因、思想、人格力量是有延续性的。事例包括徽州一门三 进士,巴赫家族盛产音乐家等。当然,财富也能继承,但如果没有内在精神力量的传承,财富的继承是很难的。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就是佐证。可见,物质的继承是次要的、短暂的,精神的传承,内在的力量的继承,它的影响更深远。 对于一生的爱情幸福而言,在共同的旨趣、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精神修养、共同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启迪、共同成长、心心相印、比翼齐飞的爱情,比瞬间激情、郎财女貌的外在吸引,重要得多;对于企业长期持续发展而言,人才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建设比短期利润重要得多,也是同理。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六道,包括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等。我将其理解为六种精神境界。当人行慈悲的时候,就是在人道和天道,高尚、美好;当人作恶行的时候,就是在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和修罗道,卑微,丑陋。善良的眼神是可以看出来的,眼神纯净的MM是最美的,君子的仪态是由内往外的,都是明证。 金刚经、修心八颂与如意宝珠 金刚经,属于禅宗,是佛教关于智慧的理论的核心经典。阐明彻底解脱人生苦恼的终极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 修心八颂与如意宝珠,属于密宗,是一种修行慈悲的心法,阐明人如何时时处处行慈悲,以此来获得终极解脱和心灵安宁。 智慧:金刚经 什么是智慧? 佛教的智慧就是佛教世界观和人生观。 佛教世界观,是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佛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佛性。佛性就是变幻。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万法皆空”)。变化的本质外在表现于一切有形事物中。(“空有不二”)。 佛性遍及一切有情无情,乃至四维虚空;佛性遍布所有时间,三生三世乃至无数劫。因此,佛性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是无限广阔的。 众生皆有佛性(本质皆是永恒的变化),因此众生平等。 何谓变化,万法皆空;何谓永恒,佛性永恒, 佛教追求的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并以此指导人生观。 佛教人生观——勇猛精进地追求心灵幸福的最高境界,是证悟大智慧——金刚般若;大慈悲——普度众生。学佛者的人生道路是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幸福、愉快、快感,分别对应心灵、心理、身体三种层次,佛禅追求的是心灵层次的幸福。 获得心灵幸福,应出家还是应在家修行? 我认为,佛法要想更好地普度众生,应该以在家修行的社会大众为主体。 禅宗与大乘佛教的教义的精髓。是普度众生。社会大众全部出家是不现实的,对人类社会发展也没有好处。大众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中,证悟智慧,施行慈悲,从中获得心灵的宁静,这才是佛教最伟大的价值所在。 “坏制度有坏制度的问题,好制度有好制度的问题,换一种思维的模式又如何呢?禅向人类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它已经告别了原教旨主义的逃避作派,而质变为‘入世’的热忱。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为人性各路冲突的马队设置出强制的交通规则而已,幸福却只是心灵自由的事业。禅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可以使人性之流,跌宕而又静寂,冲创而又守一,迷狂而又淡定,在更强烈的八风吹掀下,在更狂猛的性海翻腾中,秉有自己心灵的统一。”1 出世求智慧,思想感悟;入世施慈悲,实证佛法。没有入世,单纯出世,是不完整的修行。只有能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幸福,并且给予大众幸福,才能够称得上是完满的修行。 佛法与其他信仰、哲学、形而下的具体学科是相容共存的。 此外,佛法追求最高心灵境界,而佛法之外还有广阔的道德体系,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念,比如: 爱国主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职业道德 敬业 廉洁 职业意识 项目管理意识 国际惯例意识 工作作风 实效 开放 竞争 专业 创新 积极 远见 为人处世 团队精神 善解人意 谦逊宽容 热情真诚 自我成长 学习进取 自信坚强 科学理性 生活态度 诚信 善良 节俭 自制 忠贞爱情 孝顺父母 关爱子女 人文修养 文明其精神 健壮身体 野蛮其体魄 因为上述道德体系对于增进社会福利,促进个人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因此它们都符合“慈悲智慧”的本义,也与佛法是相容的,也是修行佛法的人所应该遵循的。 修习智慧的方法 戒定慧 戒,道德准则 定,身心感悟 慧,思想领悟 修戒方法 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行为准则,自我约束 修定方法 在静坐参禅、日常生活中,调身调息调心 调身的方法,调节身体的姿势,中正、自然而放松; 调息的方法,调节呼吸,平稳而流畅; 调心的方法,任由心绪起伏翻腾,只是不要去管它。既不要追随它,也不要打断它。既来之,则安之。在静坐时调心,在学习工作时调心,在与人交往时调心,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中调心,在人生决策时调心,这就是金刚经所主张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慧方法 参读金刚经,参悟公案。无所住,不执着,破除我执,达到无我的思想境界。 慈悲:修心八颂与如意宝珠 什么是慈悲 慈,是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悲,是以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是否追求慈悲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也是大乘佛教的根基所在。 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真善美的内在统一。幸福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在真善美中,真是前提,美是结果。善是根本。幸福的本质就是对善的追求。 在鲜花义卖活动中,自愿捐赠者和积极买花者的行为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而清香自己卖花的心灵境界提升的感受和最后“多多行动”的呼吁,体现了慈悲行为给她带来的心灵快乐。 “做一件好事,你自己收获的远远大于你想象中收获的!当你用行动去完成了一件好事的时候,无论你做这事情前的动力大还是不那麽大,只要你把它付诸行动了,你就发现 你意想不到的 上升了一个台阶!多多行动吧!” 在我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感悟也都印证了:个人的幸福就在于给予别人快乐。这是慈悲行为能够给予人幸福的实证。例如,在处理爱情矛盾的时候,在两个人观念暂时不一致甚至剧烈冲突时,暂时放下自己的理念,先理解接受对方的观念,并用实际行动来满足对方内心的需要;观念的差异,需要逐步耐心地沟通,渐渐达成一致。如果两个人都能如此,那么爱情婚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可以顺利解决的,在平时,爱人的需要总在心中,爱人的快乐总是优先考虑,为之付出足够的爱心、时间和精力,若双方都能如此,那么爱情成长而且长久是自然的。 又如,在与亲人、朋友、同学、老师、同事、领导及客户交往的时候,如果能常常把对方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他们,那么,除了很自私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很可能会成为你很好的朋友,也会同样地关心帮助你。这样,沟通变得容易,合作能够顺畅,生活、学习、工作都将很愉快。 再如,面对生活中素不相识的人,当你感觉到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主动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求任何回报,每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内心和脸庞都会绽放出灿烂动人的微笑,你的眼神也一定是安宁而清澈的。 最后,根据社会弱势人群——如贫困学生、农民、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需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和最擅长的领域,坚持参加或者组织该类公益活动,让它逐渐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成为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基本途径之一。 为爱人和家庭奉献自己的爱心和时间,体贴关怀;为事业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敬业从而专业;为周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认识与不认识,熟悉与不熟悉,重要与不重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都也可理解为某种公益活动——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慈悲。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直苦苦追求的幸福原来就在身边: 给予他人快乐,便是给予自己幸福!” 事实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无外乎三种类型:损人利己型、双嬴型,舍己为人型。佛教推崇的是后两种,尤其是舍己为人。虽然在常人看来,很多时候慈悲行为表现为舍己为人,但是佛教认为,慈悲行为是获得精神自由、证悟大智慧,获得精神幸福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悲行为是双嬴的。 慈悲的价值可以概括为:幸福而安宁的心灵,和谐而互爱的关系,不断成长的贡献。 修习慈悲的方法 参读修心八颂,参读慈悲:如意宝珠,参加实际公益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修心八颂和施受法来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在人生中实践慈悲,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一生中,尽可能团结真正有慈悲心肠的人,共同做好事。学会透过目光看内心,识别合作之人是否是慈悲之人,这是从人生慈悲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的建议。义卖善选买花人就是一个例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做更多的事需要学会选择益友。印度有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义务在农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他们的社会影响随着组织的发展而日益扩大,这是慈悲者团结合作的结果。 其次,真正的慈悲体现在为顾全大局需要牺牲自我的时刻 在利害攸关,无法两全的时刻,力求做到淡泊名利、舍己为人、顾全大局,这样,他/她的境界便是真正的慈悲境界,那一时刻,他/她人格的光辉将成为他/她人生幸福的灯塔,照耀他/她获得永恒的幸福。 比如天龙八部中的肖峰。为了契丹族人和养育他的汉族人不再相互杀戮,而付出生命,这种行为就是顶天立地的大慈悲。 再次,应该杜绝虚伪的慈悲 纯粹为了自我的种种利益,虚情假意的慈悲是虚伪的慈悲。只有内心视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真心实意做慈悲行,并且看淡名利和回报才是真正的慈悲。 最后,在人生实践中,不讲原则,一味慈悲是错误的 作为家庭关系,爱情友谊,企业制度,社会体系,公开公平公正,自由平等,忠诚信诺,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是应该尊重的。应该为建立这种普遍美好的道德秩序而据理力争。在需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时;在需要完善制度、改革创新时,不应一味姑息错误,而应果断惩治,但是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整体的进步,采取的方法应该是经过全面权衡的。 慈悲与智慧的关系 慈悲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智慧是慈悲的前提。 六度乃修习大乘的六种法门,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没有智慧,不破我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完全没有别人、没有社会大众、只求现在享乐,不顾及未来幸福、没有永恒价值的追求(即无人、众生、寿者,不能了悟空性),无人生宇宙的全局观,便不会有慈悲心和慈悲行。 二、智慧布施是最大的慈悲。 金刚经在多处提及,“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幸福的本义就是精神得解脱、得自由。让他人领悟追求自由的方法,让他人得到精神自由,比给他人钱财和一般知识更为重要。 三、由智慧可以自然进入慈悲 了悟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本义,破除对自我执着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在生活中悲天悯人,从而心甘情愿去做力所能及的善行。 四、慈悲体现了智慧的本质,是实证智慧的根本方式 佛教智慧的根本就在破除我执,而慈悲是在行动、心灵的层面上实证了破除我执的境界。 少林方丈永信大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确实是释迦本尊大慈大悲,为我们后世学佛者铺设的正道大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自净其义的法门,也是体证无我空理的深门。一般人总是从理上把握佛教无我之空理,实际上这才是空的,没用的。只有从行上下工夫,最后才能真正体验到无我之空理。”2 林海殷 二OO四年三月七日 参考资料: 1. 《禅宗灯录译解》P2-3 2. 《禅露集》P45-46 |
读书会问题 | mountainriver | 2004-03-10 21:17 |
---|---|---|
清香:非常快乐时不能特别高兴,非常痛苦时不能真正痛苦,这是不真实的。 山河:快乐与痛苦,都是身心层面上的,修佛的人,与其他人一样能够感觉到,甚至更加敏感,但在心灵层面上,他/她因为站在整体的和历史的角度来考虑,所以对名利的纷争就看得比较淡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例如真正的学术大师对年轻人稚嫩的问题往往能平和耐心地回答。站在山顶看崎岖的山路,心情会比较平静;站在人生乃至三生三世的广阔坐标上来看一时一事的快乐与痛苦,感觉会比较平和,如大海微澜。 若渊:佛说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佛对于无所住的追求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山河: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大智慧,广传教义,让众生离苦得乐是大慈悲,佛对此是非常执著的。自己悟道后持钵弘法四十九年,无非追求普度众生。但是,他的追求又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他说,我普度众生,但是实际上我一个人也没有度。这正是他站在无限事业的坐标上,对自己的最高层次的否定。非常类似老子的“长而不宰,为而不有”,“利万物而无争”。 一华:价值判断,因人而异,是主观决定,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对于无法进行客观评价的事物,如何来评判其真伪?无法评判真伪的事物,如何让我来相信?它有自己假设的公理,其后的推理是自相和谐的,但这公理又如何评判呢?我认为,只有科学是可以客观评价的,我只能相信可以客观评价的科学。 山河:首先,并非无法客观证实的事物,不是科学的事物就不能进行判断。艺术、文学、哲学、宗教,都是可以进行判断的,虽然这种判断难以定量化,但是它们可以定性判断,并且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这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不可否认的是,艺术、文学、哲学、信仰,对于对于某些人来说,人生幸福自有无法替代的价值。 其次,就信仰而论,某种信仰提供的价值判断是否合理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都是完全平等与合情合理的。 人类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许多信仰价值体系,构成多元的人类价值体系。其中,高尚美好的价值观,与低劣丑恶的价值观总是并存的,偶尔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让人难辨好坏,但是总体而言,数千年来,人的本性并无巨大改变,最基本的真善美、假恶丑的价值标准,也从未改变,对于重大的人物与事件,社会终究会作出比较合理的价值判断。具体个案,比如杀人者是否幸福,其信仰是否合理这样的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答案,但整个社会对这类问题最终会给出相对公正的判断。佛教、基督教的价值体系,我只有粗浅认识,尤其是基督教,只有初步了解,但是已经能够感觉到它们对人生幸福快乐会有帮助。这同时也是世界上许多人的判断。 一华:感觉慈悲智慧的观点过于空泛,不够具体,不能实际指导现实人生。在这方面,科学的指导意义更大。 山河:首先,科学是客观的,科学信仰是一种工具理性,非善非恶,是双刃剑,善良的人运用它,能造福人类,但恶人运用它,就会危害众生,纯粹的科学不是价值理性,无法作为信仰,无法给人的心灵带来最终的安宁;宗教信仰或者类似的信仰都是一种价值理性,是进行是非善恶判断的体系。不同信仰,价值判断的标准同中有异,但都无法用纯粹定量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但是,伟大的宗教实践者,能够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人生感悟,给听道人以心灵的指引,令人心灵得到安宁,这便是传道的价值,也是信仰的价值。 其次,信仰是形而上的,目的是让心灵得到安宁。但是,信仰不是脱离现实而存在,正如人不能只有精神自由,完全脱离社会一样。信仰与科学并不矛盾,也无法相互替代。 形而下的各门自然科学,可以用数据检验其理论的真伪,因为它本身是完全客观的。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它或许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在此,信仰的确无法提供直接具体的模型算法、理性思维方法、项目管理方法。 但是,对于人生价值问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根本关系问题,只有形而上的信仰体系,才能给予终极价值判断,而形而下的学科则无法提供最终答案,仅可提供某种程度上的辅助分析,比如社会心理统计等。只有信仰,才能系统地最终回答这些问题。 有慈悲心的科学家,能够在科研合作中,在需要的时候,为了整体科学事业的发展而放弃个人名利;无慈悲心的科学家,则会因狭隘的个人名利而成为整体发展的阻碍。这种问题与矛盾是非常普遍的,博奕论尝试着给出一些定量分析,如代理人理论等,很有参考价值,但信仰体系能够从更加宏观系统的角度给出答案。这是信仰发挥作用的一个例子。 最后,佛教提供的价值体系,核心是慈悲与智慧,其慈悲类似于基督教的博爱,但智慧以及修行智慧的方法(定慧双修,领悟空性,破除我执,身心实证),以及慈悲智慧相互参悟的修行方法是佛教特有的。个人是否愿意信仰佛教或者愿意投身于参悟佛法的努力,却是一种生命的缘分。 | ||
~ | yserena | 2004-03-10 21:29 |
六道轮回。六道,包括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等。 无间道是怎么回事? | ||
无间道~ | mountainriver | 2004-03-10 21:42 |
不在六道内,又在轮回中? | ||
无间道可能就是地狱道 | mountainriver | 2004-03-11 09:39 |
有篇文章叫做:苦痛无间的地狱道。 http://aid.xiloo.com/a11/a11-17.htm | ||
...... | mountainriver | 2004-03-11 20:38 |
佛教中的一部分内容,我现在也还无法相信,比如“净土说”、“地狱说”,因为的确无法证实。但我从未在此浪费时间。因为我看到在佛学中,除了这些无法证实的过去世未来世的想象以外,还有很多对生活有启示的观念。我正是把佛学当作一种人生智慧来看的。独立的意志、自由的思考使我对佛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因此,对佛教中的不少基本概念我的理解与传统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我希望摈弃宗派之见,我觉得,儒、释、道、基督、伊斯兰教、共产主义,以及其他曾经给予人类启迪的人生价值观,都有其可取之处。不必非要分出高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我对待这些价值体系的基本态度。 我很清楚,自己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但很希望能对人生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很希望能和大家继续自由探讨。 | ||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 红太阳 | 2004-03-12 12:25 |
http://campus.sohu.com/2004/03/12/46/article219404692.shtml HongTaiYang | ||
go on...... | mountainriver | 2004-03-12 13:36 |
http://www.xianfengfoxue.com/forum/index.php?showtopic=44&st=0& | ||
想起来以前转贴过的一篇文章 | _华_叔_ | 2004-03-12 15:16 |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正确”的陷阱——观北大科学传播中心论坛(续3) 赵南元 写完《反科学的“穿虚击实”术——观北大科学传播中心论坛(续2)》之 后,见到CSC论坛上华杰又发贴子叫板了: “我立个靶子:“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瞄准了,往死里射呵! 当然了,我从来不否认“正确”对于“科学”是多么的重要。” 果不其然,用的还是“穿虚击实”术。法术虽然一样,各有巧妙不同,这次 华杰是立了个靶子,靶子后面是科学自不待言,但自己不射,要对方来射,这样 一旦中的,伤了科学,华杰没有“反科学”的责任,责任在射箭者身上。所以高 呼:“瞄准了,往死里射呵!”必欲置科学于死地而后快。这种小把戏当然骗不 了谁,于是有跟贴曰: “飞雪善于挖坑,这个命题不用论证也似乎是个很大的坑。呵呵 不过感觉是飞雪站在一旁幸灾乐祸准备看哈哈,hoho,偶不上当。” “ 飞雪被人抨击过度,变得有些神经失常了。”(钝刀) 话又说回来,其实这坑还不是华杰挖的,是江晓原教授挖的。只是华杰看了 江教授的文章,觉得颠扑不破,逻辑上成立无疑,故而拿出来挥舞,以为是能成 大业的理论。江教授的原文是:“难道‘不正确的’结论也可以是科学?是的, 真的是这样!因为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梯,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都可 能成为‘不正确的’。” 在这里江教授似乎合乎逻辑地证明了一个命题:“不正确的也可以是科学” 进而可以合乎逻辑的推论出“科学未必正确”。再加上“正确的未必科学”就构 成了华杰命题:“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一旦这个命题成立,接下 来就好办了,既然科学也可能不正确,伪科学、非科学也就可能正确,那么伪科 学、非科学与科学就应该处于同等地位,不能光听科学的。这时只好让大家按照 华杰的“举手主义”来表决,如果95%的人信上帝,说人是上帝造的,进化论当 然就是“不正确的”。 用貌似“正确”的逻辑推导出不正确结论叫做“诡辩”。编造这样的诡辩并 不难,用相似的论证结构可以编出很多谬论,例如: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未必遭 遇交通事故,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未必不遭遇交通事故,因此,“遵守交通规则” 对于“避免交通事故”既不充分也不必要。这个命题在逻辑上貌似无懈可击,但 要是“传播”这个命题肯定会让很多人丢了性命,这个命题给交通规则制造了一 个错误的“形象”。 逻辑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正确的逻辑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呢?实际上,逻 辑、数学都是推理的工具,也有很多种,用对了就得出正确的结论,用错了就可 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该用扳手拧的螺丝用改锥去拧,当然拧不动。科学家(对不 起,名字忘记了,请科学史家补充、指正)在计算黑体辐射时得出了能量无穷大 的荒谬结论,数据正确,数学计算也没错,后来知道是工具选择错误,该用离散 数学的地方用了连续数学,这一发现就成了量子理论的开端。 江氏逻辑和华杰命题的错误也就在于用错了逻辑,该用多值逻辑的地方,选 择了二值逻辑。但这个错误不是无心之过,而是在精心编造谬论。因为华杰明明 知道“现在看来,科学是所有知识体系中最牢靠的”。“牢靠”与“正确”恰好 对应着多值逻辑与二值逻辑。“牢靠”与“好”对应着多值,所以我们可以说比 较牢靠,更牢靠,最牢靠,或比较好、很好。而不说“绝对牢靠”、“永远好”。 但是“正确”和“真”就更倾向于二值逻辑,非正确即错误,非真即伪,非0即1。 “绝对正确”、“永恒真理”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比较真”“基本正确”听 起来有些别扭。用“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都可能成为‘不正确的’”来描 述科学,显然是在该用多值、相对概念的地方使用了过于粗糙的二值逻辑,制造 了错误的印象。同样,“遵守交通规则”和“避免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只有用 多值的概率眼光才能得出正确的印象。 正因为发现了这个问题,十年前我建构了基于“善理”的科学哲学分析代替 从休谟到波普尔的基于“真理”的科学哲学分析。该书第二版我已经送给华杰, 看来华杰没有认真学习,及时进行软件升级,还停留在波普尔那个“初始的、时 间上滞后的”科学印象上。所以在对科学作出“最牢靠”的正确评价之后要加上 “即便如此,科学命题也不是绝对的正确。波普尔认为,科学之为科学,恰好因 为它是可错的。”仍然在“以老眼光看问题”。比较合乎科学实际的看法是,科 学内部有一套公认的价值观,可以衡量科学理论的好坏,从而保证了现在的科学 理论是我们现在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理论,而将来仍有可能用更好的理论来代替它。 我们并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现有理论是“最正确的”(正确的说是“最佳的”), 因为谁也不能生活在未来。广告词曰:“现在买电脑,马上就后悔”。但是如果 你因此永远(在任何一个“现在”)都不买电脑,你会更加后悔。当然,科学的 更新换代没有电脑那么快,经得起几百年时间考验的也很多,例如我们中学学的 那些科学知识。 江氏逻辑和华杰命题的诡辩还利用了日常语言常见的语义上的多义性。选择 “正确”恰恰是看准了这个词应用的非常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语义和判别 基准。政治的“正确”靠权大、人多,宗教的内部“正确”看是否和祖师爷一致, 外部与政治相同,哲学的“正确”看有没有政治支持,传媒的“正确”看谁抢到 话筒,而科学的“正确”是看谁能拿出足够的证据。同一个“正确”,用在不同 的地方却有不同的意义,这些“正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甚至是“不可通约” 的。把这些不同的意义搅和在一起,即所谓“搅混水”是也。所以当河洛的跟贴 建议华杰:“能否请飞雪把‘正确’的范围圈一下?否则容易跑了题或被人‘扣帽子’。”时,华杰撂下一句“发挥射箭者的想象力吗,否则就没机会了。”就逃走了。 /********************************************************* 波普尔说“科学之为科学,恰好因为它是可错的”,意味着只有科学界存在着公认的、一致的、稳定的判断“对”与“错”的标准。科学之外的所谓“知识体系”,从像科学那样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根本没有资格谈论“正确”与否,虽然他们比科学更多的使用“正确”和“错误”这样的词汇。所以在不同政治势力、政治观点之间无法讨论谁是政治上“正确”的,只能靠“民主”这个“群殴的仪 式化”来解决问题;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无法讨论谁的教义“正确”,要避免“群殴”,只能主张信仰自由和对其他信仰的“宽容”。哲学界和伦理学界也没有判断哪个学派“正确”的公认准则,只能各说各话,大狗叫,小狗也叫。只有科学,由于它是“可错”的,所以不必“宽容”,谁要自称“科学”,科学就有权要求你按科学的程序办,经历严格的检验,谁想蒙事都不行。 这就是科学之所以牢靠的理由,是任何其他“知识体系”所望尘莫及的。 **********************************************************/ (XYS20305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 ||
红太阳你的那个帖子 | 清香 | 2004-03-12 15:40 |
太逗了!!哈哈。。。 又顺着看了几个,发现还有逗的http://campus.sohu.com/2004/03/12/48/article219404864.shtml 离题了离题了。。。 | ||
hehe | 阳光小麦 | 2004-03-12 15:50 |
不就是蔡智中漫画里的故事么! 少见多怪 先闪, 省得挨砖 | ||
hehe | 阳光小麦 | 2004-03-12 15:50 |
不就是蔡智中漫画里的故事么! 少见多怪 先闪, 省得挨砖 | ||
hehe | 阳光小麦 | 2004-03-12 15:51 |
不就是蔡智中漫画里的故事么! 少见多怪 先闪, 省得挨砖 | ||
你要闪, | 原子 | 2004-03-12 16:19 |
也不用闪这么多次吧?呵呵! | ||
楼上的这都不晓得嘛 | 呀呀 | 2004-03-12 17:33 |
小麦使的是凌波微步,小初一下~~ | ||
想来是凌波微步的六脉神剑版 | 红太阳 | 2004-03-12 17:55 |
起的是凌波微步的势子,走的却是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的路子。HEHE HongTaiYang | ||
一华, | mountainriver | 2004-03-12 19:08 |
在客观性上,科学的确是任何其他“知识体系”所望尘莫及的。但人生幸福或许还需要科学以外的东西,对某些人而言,文学、艺术、情感、及某种只有心灵才能够感悟到的意境,在他/她的人生幸福体系中更加重要,但这只是个人选择。 我相信,人皆有决定自己人生价值体系的自由权利,当然,这是在不危害他人自由权利的前提下的权利。这些价值体系的好坏是无法客观评价的。科学无法成为价值体系的评判标准。所以,我们需要在科学之外来寻求人生价值。这就是哲学、信仰、人生观所关注的范围。 有几篇文章介绍了信仰与科学的关系,供参考。 科学与信仰 张首晟 http://www.godoor.net/text/science/zbqy10.htm 科学真理和宗教真理 海森堡 http://www.godoor.net/text/science/zbqy14.htm 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 何光沪 http://www.godoor.net/text/science/zbqy13.htm 我欣赏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那种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意境”对我而言似乎更重要。我觉得,佛禅的意境是非常难得的,它不是科学,它的价值是科学无法取代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或许你更欣赏儒家,有人从佛法转学基督,这并不妨碍大家能够依据这种对人生价值的实践来获得心灵安宁。 如果只有科学,没有信仰、哲学、人生终极价值观这些无法客观评价的价值体系,那么对许多人而言,心灵的幸福就是不可能的了。信仰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是反社会的信仰,重要的是有没有信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
一华, | mountainriver | 2004-03-12 19:42 |
我个人觉得,打破儒、释、道、基督严格的门户之见,打破宗教的封闭和垄断,把它们理解为人生智慧,似乎更好,更有利于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 ||
...... | mountainriver | 2004-03-12 20:14 |
红太阳,能将禅学如此活学活用,佩服! 在家参悟的人,不必恪守“顽空”和“死戒”,唐僧情史让人了悟“率性之谓道”,推荐。 清香,你对“率性之谓道”的悟性,高。 小麦,公案是公案,但如此领悟公案的方法,新。 呀呀,凌波微步,妙。 若渊,又见面了。 小麦,红太阳,若渊,大家对公案都有兴趣,难得。是不是可以说说各自的心得? | ||
曰:不可说。:) | 红太阳 | 2004-03-13 00:23 |
有问,有答。具象----(抽象)----具象。印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知道我在说什么。你知道我知道我在说什么。他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说到悟。上次你所讲,不知道哪些人有收获或者有内心的印证,每个人都收获了什么。我很有收获。 从多数公案中有联想、有印证,就是了。 勉强要说的话。公案,就是让我从具象到具象;我抽象了也不告诉你。 你再问,我还答。我有我答。 HongTaiYang | ||
红太阳, | mountainriver | 2004-03-13 13:48 |
具象----(抽象)----具象,说得好。 印证 是具象,参悟 是抽象。印证与参悟合起来就是真参实证。 慈悲 是具象,智慧 是抽象,慈悲与智慧合起来就是悲智双运。 慈悲是印证,是对智慧的印证;智慧是参悟,是对慈悲的参悟。 具象----(抽象)----具象,就是印证----(参悟)----印证,慈悲---(智慧)---慈悲,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心灵的安宁与幸福就在这里了:)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说得好。 人生起落顺逆,都是证悟的好时机。天天都是好日子。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对于学佛的人,这些苦难恰是证悟的好时机。 史铁生还写道“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想补充的是“佛无非希望众生也能成佛,他也相信众生都能成佛”。 在禅学中,佛早已不是什么法力无边的神,只不过是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够胸怀众生、证悟悲智的人。 如果说,人的一生有许多苦难,那么,悲天悯人的佛,又将面对多少困苦呢?“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正是他所领悟的,他所承担的,他所付出的,让他成为佛。 | ||
山河大德 | 阳光小麦 | 2004-03-14 01:14 |
你说的太精彩, 我们俗世人就不好班门弄斧了 :) | ||
小麦, | mountainriver | 2004-03-14 09:06 |
大慧不言 佩服;知易行难 共勉。 | ||
感谢山河和大家的认真探讨 | _华_叔_ | 2004-03-14 16:57 |
山河和hongtaiyang认识很深刻。其中有些句子我还没能理解的很清楚。山河说的人生智慧,我很佩服。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主流价值体系的时代,是不幸也或许是幸运。幸运就是我们可以有更大意义上的自主思考,可以在冲突和均衡中选取自己认同的价值观。我们有放弃任何一种价值观的自由,至少不会因此失去生命。 我相信不会有那一天,大家发现了一种价值体系,可以说服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去遵从。假如那样的话,我们多姿多彩的世界就会被抹成一个颜色。不管是什么颜色,总是一种悲哀。正是不同的人在价值取舍上的差异,由此引起的日常行为决策上的不同,才创造了这些洵丽缤纷的生活,和这个庞大复杂包罗万象的社会。可以借用一句古话来形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顾之在左,忽而在右。正因为有它这样的容量,可以供数十亿人尽其一生尽情展现,而不用担心有一天,发现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我反复地挫折于这种文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感觉,却因此能常常获得这种惊喜,即发现有人已经很清楚地说了自己想说的话,甚至比自己想的还要清楚。我在读“The world as I see it”时反复引起这种共鸣。摘录两段,或许可以更好的表达我没有能力表达的意思。 To inquire after the meaning or object of one's own existence or of creation generally has always seemed to me absurd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And yet everybody has certain ideals which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his endeavours and his judgments. In this sense I have never looked upon ease and happiness as ends in themselves--such an ethical basis I call more proper for a herd of swine. The ideals which have lighted me on my way and time after time given me new courage to face life cheerfully, have been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Without the sense of fellowship with men of like mind, of preoccupation with the objective, the eternally nattainable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ife would have seemed to me empty. The ordinary objects of human endeavour--property, outward success, luxury--have always seemed to me contemptible. It is right in principle that those should be the best loved who have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elevation of the human race and human life. But, if one goes on to ask who they are, one finds oneself in no inconsiderable difficulties. In the case of political, and even of religious, leaders, it is often very doubtful whether they have done more good or harm. Hence I most seriously believe that one does people the best service by giving them some elevating work to do and thus indirectly elevating them. This applies most of all to the great artist, but also in a lesser degree to the scientist. To be sure, it is not the fruits of cientific research that elevate a man and enrich his nature, but the urge to understand, the intellectual work, creative or receptive. It would surely be absurd to judge the value of the Talmud, for instance, by its intellectual fruits. | ||
一华,这篇文章的确很精彩 | mountainriver | 2004-03-14 18:59 |
爱因斯坦的观点,我很认同。原文还有一段话,非常精辟,是我原先没想到的,很受启发。 The most beautiful experience we can have is the mysterious. It is the fundamental emotion that stands at the cradle of true art and true science.Whoever does not know it and can no longer wonder, no longer marvel, is as good as dead, and his eyes are dimmed. It was the experience of mystery -- even if mixed with fear -- that engendered religion. A knowledge of the existence of something we cannot penetrate, our perceptions of the profoundest reason and the most radiant beauty, which only in their most primitive forms are accessible to our minds: it is this knowledge and this emotion that constitute true religiosity. In this sense, and only this sense, I am a deeply religious 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