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03-12


北京佛教名刹一览清香2003-12-08 13:53
广济寺
  北京著名佛教古寺之一,位于市内西四阜成门内大街,为现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创建的历史,可追溯至金代。经金、元战火,寺成废墟。明景泰年间(1450—1456)。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龟、石柱顶等物,知此处为古刹遗址。至天顺(1457—1464)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发愿复兴,并得尚衣监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费时二年,宝刹得以重现。廖屏具文上奏,获赐额门“弘慈广济”,并授圆洪为僧录司右觉义。
  至清代,因广济寺所处地理位置为皇帝御驾出城的必经之地,受到皇家重视,几代帝王都曾临幸拈香,有的还为之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这就使广济寺的地位陡升,成为京城一所重要的寺院。
  1931年11月,该寺不慎失火,主要建筑几乎全被焚毁。后经住持现明募化重建,于1935年竣工,规模较前更加宏伟。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1952年拨款再度修葺,寺院面貌焕然一新。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即以该寺为会址。
  十年浩劫期间,广济寺遭到严重破坏。至1972年,由于国家对外工作的需要,中国佛教协会开始恢复日常工作,对该寺殿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又在兄弟寺庙和地方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来大量佛像法物,重新庄严了道场。这样,广济寺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寺院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藏经楼,两旁先后配以钟、鼓楼二楼和石狮护门、御赐石碑、知客寮、讲经堂、图书室、以及玉雕戒坛等建筑。
  大雄宝殿后壁有一巨幅指画,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画家傅雯奉乾隆敕命用手指所绘,名《胜果妙音图》。画高五米,宽十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幅描写佛祖说法情景的壁画,也是一件佛教艺术珍品。
  藏经楼藏有许多珍贵藏经。该楼现名为“舍利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曾将西山八大处原灵光寺辽代画像千佛塔遗址中发现的佛牙舍利移此供奉,遂改此名。1964年,重建的佛牙塔在原址落成,遂将佛牙舍利移还其中,然阁名未改。
  舍利阁西边有一小院落,院中正殿内砌有汉白玉石雕戒坛一座,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住持恒明的弟子湛佑所置,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北京城内唯一的戒坛。
  多年来,广济寺因其地位的特殊,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访的海内外佛教徒与游客,许多重大的会务活动、法务活动和外事活动在这里举行。随着中国佛教协会会务工作的不断扩大和我国佛教事业的日益开展,广济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源寺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为现今中国佛学院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是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兴建的。后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才告竣工,并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曾改称“顺天寺”,平乱后又恢复“悯忠寺”名称。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遭受火灾。昭宗时重修。辽清宁三年(1075),遭地震全寺倾圯,后奉诏修复。明正统二年(1437),再次修葺,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并赐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重修葺,至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亲临该寺,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法源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寺内花木幽雅,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闻名,令许多名人流连觞咏。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又称念佛台)、毗卢殿、大悲坛、藏经阁等,还有许多历代相传的佛像、经书、石刻、碑记、经幢等历史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对法源寺加以修整。1956年在此创建了中国佛学院。1963年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此召开。“文革”期间,法源寺遭受巨大损失,佛像全部捣毁,文物悉数被焚。1980年末,为迎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大师回国探亲,中国佛教协会报请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将法源寺收回,并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从各地选调大量佛像、法物,使这座千年古刹恢复了昔日的庄严气象。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在寺内供奉了七天。1980年5月在寺里设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集中了国内一些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善本书籍。同年10月,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如今的法源寺,不仅是一座遐迩闻名的千年古刹,它还是中国汉传佛教的最高学府和佛教文物艺术展览中心,吸引着大量国内外的佛教学者和信徒前来参访、朝礼。
  
佛牙舍利塔
  位于北京西山著名胜地八大处第二处原灵光寺旧址,塔内供奉一颗释迦牟尼佛牙。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根据我国佛教史传的记载,佛陀寂灭荼毗后,有两颗佛牙留在人间,一颗传到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乌苌国传至于阗(今我国新疆和阗县)。公元五世纪末,南朝高僧法献(424—498)西行,从于阗将佛牙请回南齐首都(今南京)供奉。自此以后,这颗佛牙展转流传,受到历代统治者和佛教徒的恭敬礼拜。五代时期,中原兵乱,佛牙传到当时北方辽国的都城燕京(今北京),辽国丞相耶律仁先的母亲燕国太夫人郑氏,在西山灵光寺建了一座八角十层的砖塔供奉佛牙舍利。
  灵光寺创建于公元八世纪,初名龙泉;1479年重建,改称灵光。塔建在寺内东南隅,名“招仙塔”,因塔砖上刻有佛像或佛塔,故又称“画像千佛塔”。几百年来,灵光寺一直是北京的一个朝拜、游览的胜地。1900年,遭到八国联军炮轰,寺、塔皆化为一片瓦砾。事后,被僧人在塔基中发现。此后五十多年,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由寺僧供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于1955年把佛牙舍利迎至广济寺,供养在舍利阁七宝金塔中,以供国内外信众的瞻礼。这颗佛牙舍利还曾先后应缅甸(两次)和斯里兰卡(一次)两国政府和佛教徒的要求,出国巡礼。
  为了使千年的圣迹得以恢复,使稀世的法宝——佛牙舍利获得一个永久供奉的场所,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址重建新塔。
  1964年春,一座凝重、庄严、巍峨的新塔及附属殿堂落成。6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举行了隆重的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伯尔、巴基斯坦、越南和越南南方的佛教代表团以及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与外交官员也参加了典礼。
  新建的佛牙舍利塔高五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塔身外型采用单层密檐形式,配以碧瓦金刹,绮窗复拱,朴素简洁而又挺拔秀丽,保持了中国古典佛塔的传统艺术特色。塔身内部分为七层。塔顶供奉着尼泊尔国王赠送的佛陀肉身舍利十二颗,象征十二因缘。以下六层,又各供奉六颗,象征六度波罗蜜。此外,还分层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的经象、法物。塔底为一暗室,四壁嵌镶石刻碑记和经文。室外绕以石梯,上达佛牙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着佛牙舍利,气氛既庄严肃穆而又恬静和平。
  二十多年来,佛牙塔已成为中国佛教界的正法幢,雄踞于北京西山的翠微峰上,向四海弘扬佛法的真谛。
  
广化寺
  位于北京东城区鸦儿胡同,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创建于元代。明初寺废,后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之洞将私人藏书存放寺内,奏请建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建立后,广化寺一度为京师图书馆。1938年,著名画家溥心畲居士寄居该寺,捐资修缮殿堂。解放前,住持玉山创办广化佛学院,聘请周叔迦等佛教学者担任教师,积极培育僧才。又联系热心教育之僧俗,创办广化小学,供穷苦人家的子弟入学。1952年,学校移交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新中国成立后,广化寺仍做为宗教活动场所,僧人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1952年9月,当代高僧虚云和尚来京,即驻锡寺内。“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僧人离散。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北京市佛教协会对该寺进行了修复,使寺貌焕然一新。重建了僧团,宗教活动重新得到恢复。
  现在的广化寺面积一万三千八百多平方米,殿宇三百二十九间,分东院、中院、西院三座院落。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维那寮等。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建筑组成。西院由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建筑组成。
  
雍和宫
  位于北京东城北新桥雍和宫大街,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我国著名的寺院之一。它的藏语名称为“噶丹金袷林”,意为兜率壮丽宫。
  雍和宫的旧址原是明代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为皇四子胤祯修建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祯被封为雍亲王,这里便成为雍亲王府。胤祯即位后,将一半建筑改作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1725)改名为“雍和宫”。1735年,雍正去世,下葬前曾在此停灵。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寺院共分五进院落,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三座五彩琉璃牌楼以及天王殿、御碑亭、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又名大佛楼)、“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戒台楼、班禅楼等组成。整个寺院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建筑风格兼有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的特色。
  御碑亭(又称四体文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亭内矗立一座高六米的巨大石碑,碑文用的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乾隆皇帝对待藏传佛教的策略。汉文部分系乾隆御笔。
  雍和宫殿为寺内主殿,相当于一般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铜质三世佛。东西两侧设置的十八罗汉像,采用了“蒙麻脱沙”和“彩绘拨金”的塑造方法。据说这种艺术手法在我国已经失传,因此雍和宫内的十八罗汉像更显得弥足珍贵。
  永佑殿原名正寝殿,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继位前这里是寝殿。雍正死后曾将棺木停放于此,更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改称永佑殿。殿内西壁上挂有绿度母补绣像,传说是由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亲手用几千块不同颜色的绸缎补绣而成。
  班禅楼是乾隆皇帝迎接西藏六世班禅进京为其受戒、祝寿后休息的地方。
  戒台楼是乾隆皇帝迎接六世班禅进京为自己受戒、祝寿而修建的。楼内保存着当时的戒台及受戒时所用物品等珍贵文物。
  万福阁(又称大佛楼),高三十余米,整座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造型独特。内供一尊由整株直径三米的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站像,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八米),直径八米。佛像的头部接近阁顶,矗立在汉白玉雕饰的须弥座上,体态高大,面容慈祥,制作艺术十分精湛。据记载,造佛像用的白檀木是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第七世达赖喇嘛为感谢乾隆皇帝派兵平息叛乱所送的礼物。这尊举世罕见的巨大佛像,不仅是雍和宫内最大的佛像,1990年8月还被受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49年以前,雍和宫年久失修,殿堂颓败,杂草丛生。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1952年两次拨款修缮。1961年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初期,在雍和宫面临再度被毁的危急关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予以保护,使这座名刹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1979年又进行了全面修整,寺貌焕然一新。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对外开放。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黄寺
  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黄寺大街,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清初,朝廷为了密切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采取怀柔政策。顺伟四?1651),清世祖遣使赴西藏,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1617—1682)进京,遂命建造西黄寺供其驻锡。第二年,西黄寺落成。当年,五世达赖喇嘛亲率西藏僧俗官员及随行人员三千多人到达北京,驻锡在该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六世班禅喇嘛巴丹益西(1738—1780)率领三大寺堪布及僧职人员百余人,由清廷驻藏大臣、僧俗官员两千余人护送抵达承德,觐见乾隆皇帝,并祝贺乾隆七十寿辰。乾隆在避暑山庄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随后,班禅在皇太子的陪同下于九月到达北京,驻锡在西黄寺。不幸的是,六世班禅因病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在西黄寺示寂,享年四十二岁。
  自五世达赖、六世班禅起,历世达赖与班禅派遣的使节以及从蒙古各部族来京朝贺的佛教徒都在西黄寺居住、礼佛。
  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为六世班禅的衣冠塔,名“清净化域塔”,俗称“班禅塔”。此塔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纪念六世班禅,降旨建造的。塔体由精美的白石砌成,高二十点零二米。南北各建汉白玉牌坊一座,上刻楹联、梵文、龙凤、八宝和各种装饰花纹。塔的正面两边各安有石兽辟邪一只。塔座高三米多,八角形,分上下两层,四角建有塔式经幢各一座。塔基之上覆置八角形须弥座,座上布满动植物浮雕文饰,座腰八面刻着佛教故事,刻工精细,栩栩如生。在转角处雕刻力士像八尊,孔武有力。其上又建一个八角折角须弥座,四面刻着小型坐佛各八尊。再上就是覆钵形塔身,正面有一佛龛,内有浮雕三世佛坐像,龛旁围绕塔身雕刻八尊菩萨立像,面容慈祥庄严。塔身之上为塔刹,刹顶置镏金莲花宝瓶,两旁饰以镏金垂耳。这座班禅塔集印度、西藏及我国汉族的传统建筑手法于一体,具有独特风格,是清代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
  1987年,在十世班禅大师的主持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以佛学专业为主体,以藏传佛教为特色,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宗教人才的中国藏传佛教教学和研究的最高学府,也是藏传佛教培养活佛、格西的教育由经院式教学改变为现代化教学的历史性创举。
  
通教寺
  座落在北京东直门内北小街,是北京近代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
  据传通教寺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原是一座只有几间殿堂的小庙。至清末民初,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住寺。1942年,二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随慈舟律师学戒听经,身体力行,发心重建通教寺。她们不畏辛劳,募化净财,改造大殿,兴建南北楼(1976年唐山地震时,楼房上层发生险情被拆除,现存下层为僧房)、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建成后通教寺改作十方丛林,寺规严整,道风纯正。为了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庵成为海内外四众弟子所推崇的尼众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1978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如今的通教寺,又重现其昔日的盛觥?p>  
云居寺
  座落在北京西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至辽圣宗时期(983—1011)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罗汉塔,高三十米。下部为楼阁式,中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711)至开元十五年(727)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我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云居寺虽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唐贞观十三年(639)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延续千载,至明末方告结束。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其中藏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称雷音洞,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由于山洞藏经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中国佛教协会于1956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举世无双的重大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历时三年,完成了发掘和拓印工作,并在随后组织力量整理研究,编印了《房山石经》,现正在陆续出版中。
  云居寺石经共镌刻佛教经籍一千余部、三千余卷,有经版一万四千多块。它不仅是佛学研究的巨大宝藏,而且因为唐代石刻的底本,大部分是依据唐金仙公主奉赠的宫廷抄录本,而辽金刻本,则又是依据久已失传的《契丹藏》,在文字上与一般本子有很大出入,所以还是校勘现有佛教木刻经籍可贵的实物依据。同时,石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云居寺还供奉有静琬于隋仁寿年间(601—604)从隋文帝处得到的佛舍利。佛舍利于1981年在雷音洞内地下发现,密封于层层套装的五个石函、银函、玉函中。函盖上刻有安置年月,函内贮有供奉佛舍利的珠宝。中国佛教协会1987年4月曾隆重举行迎请法会,接待佛教徒瞻礼和国际友人观光。
  云居寺殿堂从1985年起由政府资助并海内外集资修复。



补充chenyan2003-12-08 14:05
京西古刹潭柘寺,玉兰丁香享誉京城,并有现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
香山脚下碧云寺,它的金刚宝座塔堪称全中国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塔之一,罗汉堂也很有名
樱桃沟旁卧佛寺,最大的卧佛在此,现成为留学学子进香之地
清香2003-12-08 22:30
还有,听说潭柘寺求姻缘很灵的。。。
西四的白塔寺,原名妙应寺,mountainriver2003-12-09 07:12
寺内白塔是辽代(元代?)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设计的,是目前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藏式佛塔,体式大方端美.她经历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北京的沧桑.她的成熟浑厚之美,是在建筑和历史美感中自然流露的.虽在市内,近在咫尺,或许你没有感受过吧?
白塔寺chenyan2003-12-09 08:11
白塔寺是元朝建筑,忽必烈下旨建的
山门原来是白塔寺副食商店,这几年迁走商店,重新修建了;北京有两座这种样式的藏式佛塔,另外一个在北海。五台山,瘦西湖也有这样的建筑。
hehe阳光小麦2003-12-09 10:15
越看陈岩越象无照黑导游
转摘 话说妙应寺白塔 石国鹏mountainriver2003-12-09 10:20
  “平则门,拉大弓,过了就是朝天宫,写大字,过了就是白塔寺……”这是已经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传唱了数百年的一首童谣,里面提到的白塔寺就是坐落在阜城门(明代称平则门)内大街的妙应寺的俗称。因为寺内矗立着一座白色藏式大佛塔,所以“白塔寺”这个名字不胫而走,蜚声中外,而它本来的名字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北京市政府“打通文脉”的远见卓识,终于使白塔寺亮出了山门。但是如果你头一次走进这座寺庙去参观的话,你会发现寺庙的布局很别扭。雄伟的白塔使狭小的寺庙更觉拥挤。在寺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无法看清大白塔的全貌,作为驰名世界的中国古典建筑似乎不该是这样的。为什么寺与塔如此不协调呢?说起来寺与塔根本不是一家人。从寿命上看,塔已有700多岁,而寺至多不超过530岁。你还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它们在建筑风格上的差异。大白塔是藏式覆钵式宝塔,属于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寺则是地道的汉传佛教建筑。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合为一家的呢?这就要从白塔兴建的时候说起了。

“以佛治心”,修建白塔
  元朝政权建立之初,忽必烈定首都于大都(即今北京)。就在建都的1271年,他亲自选址并下诏修建了这座白塔。他为什么如此急于修建这样一座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建筑物呢?原来,元朝政府为巩固中央与西藏僧俗势力的亲密关系,才采用这种宗教羁縻政策。而且包括忽必烈在内的大多数蒙古王公贵族都崇信喇嘛教,此举亦可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忽必烈曾说:“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这样做可谓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早在元朝政权建立之前,几代蒙古统治者就曾与西藏上层人物进行过密切接触。1223年,成吉思汗从西征战场上回来时,就曾召见了后藏萨迦派第四任教主萨班活佛。成吉思汗亲切地与萨班交谈,并允诺统一天下后请他到内地弘法传教。1224年,成吉思汗的嫡孙阔端正式邀请萨班到凉州弘法。萨班感激之余,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乌斯藏和后藏的僧俗领袖们,劝说他们归附元朝。西藏这片广袤的雪域高原正是在元朝时期开始成为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萨班对此所做出的贡献着实值得我们纪念。后来,萨班的传人八思巴更与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交往密切,他为祖国的统一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八思巴在政治、文化、宗教、哲学等许多方面都给予忽必烈很大的帮助,就连蒙古族的文字也是八思巴根据藏文创造出来的。忽必烈十分敬重八思巴,先后赠与他国师、帝师、大宝法王等称号,让他统领天下释教。元朝的历代统治者对西藏如此重视,对喇嘛教如此崇信,那么立国之初大兴土木,建塔造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今罕有的白塔
  白塔是一座典型的喇嘛寺塔,在它身上体现着浓郁的古印度式佛塔的风姿。它通高近51米,由塔基、塔座、覆钵、相轮、华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塔基连同上面的须弥座共高11米。座分三层,每层向上收分二折,横截面是一个多角的“亚”字形,显得既坚实稳固,又挺拔秀美。须弥座上端雕刻着24瓣如意莲花。莲花座中便托负着体态硕大无朋、造型丰满浑厚的覆钵式塔身。塔身的直径在1840米,堪称是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古塔了。覆钵与位于其上的相轮之间也由一个小的“亚”字形须弥座相互衔接。相轮呈圆锥体,是由13个直径逐渐缩小的水平轮圈组成的,故而又叫作“十三天”。据说相轮的层数标志着佛塔的级别,十三层相轮表明此塔是佛教界地位最高的舍利塔。覆钵与相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眼望去,形状颇象佛门法物中的净水瓶,正符合忽必烈“取军持(梵文宝瓶的意思)之像”的愿望。直到今天,还有人称白塔为“瓶塔”,想来也是这个缘故。相轮顶上便是一个直径达97米的华盖,也叫“天盘”。华盖的结构非常复杂,形状像个大盘子,用厚木作底,铜板瓦作盖,造型古朴典雅、气势宏大。人立其下,仰面观之,有铺天盖地之感。华盖周围象流苏一样悬垂着36片铜质透雕的华蔓,每片都是宽1米,长2米,镂刻精美。上面还刻着明神宗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的徽号,这说明这些华蔓应该是在明万历25年(1592年)重修白塔时添置或更换上去的。每片华蔓下面都吊挂着一个小铜铃铛,微风拂过,叮当作响,声音能传出好远。住在附近的老街坊们都喜欢在夏日的傍晚沏一壶香茶,摇一柄蒲扇,坐在塔下纳凉听铃,怡然自乐。华盖上面便耸立着高达5米的铜质鎏金塔刹,虽然是空心的,也有吨多4重。塔刹本身又呈小宝塔状,而且它的高度和坡度又使它与相轮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造型奇特的完整的圆锥体,工艺之精巧,算度之准确,令人叹为观止。整个白塔稳重中不失秀美,挺拔中不的精奇。通体洁白又平添几分庄严与圣洁。难怪塔成之日,京师震动,瞻仰参拜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它实在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白塔的设计师阿尼哥
  阿尼哥是尼泊尔人,当地人称他为八鲁布。据史书记载阿尼哥从小就与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不但聪明,而且特别勤奋。他的同学之中有一位家里是以绘画、雕塑为职业的。有一天,这个人拿来一本《尺寸经》,看着看着就读出了声音。阿尼哥坐在一旁,不动声色地静听默记。等那个人读完一遍,阿尼哥已经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熟记于胸了。由于很早就接触了工艺、美术和建筑方面的书籍,小阿尼哥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他的刻苦努力,年纪不大就成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之位的那一年(1260年),请帝师八思巴主持在西藏建造一座黄金塔以为纪念。八思巴从尼泊尔选拔了80名工匠来完成这项工程。阿尼哥当时只有17岁,也入选来到西藏。八思巴很喜欢这个年轻人,让他作总监工,督造金塔。阿尼哥不负众望,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金塔造好了。八思巴大喜之下,收阿尼哥作了自己的俗家弟子,并带着他一起来见忽必烈。或许是八思巴把阿尼哥夸成了一朵花的缘故,忽必烈想试验试验这个年轻人。他板起脸来问阿尼哥,“你到朕的大国来,难道一点都不害怕吗?”阿尼哥神态自若地回答道:“圣人抚育四方万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到您的面前,就如同儿子拜见父亲,有什么害怕的呢?”忽必烈心中暗暗赞叹,脸上却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那你到朕这里来干什么呢?”阿尼哥说:“我看到天下苍生饱受刀兵之苦,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怜惜生灵特来劝陛下拯救他们。”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决定在大都兴建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他命令精于此道的阿尼哥负责设计和施工。阿尼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花费了将近九年的时间,终于在元朝统一中国的那一年(1279年),让这座覆钵式大白塔矗立在大都,作为一份特殊的贺礼,献给了忽必烈。忽必烈大喜过望,当即命人从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了一块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土地,下诏以白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阿尼哥也得到忽必烈的丰厚赏赐。

  阿尼哥功成名就,一时宠幸无人能及。但他一点儿都不张狂骄傲,而是仍在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中国的建筑艺术谱写华章。公元1305年,61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元朝政府给这位杰出的尼泊尔工艺家授予太师、凉国公、上柱国的封号和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阿尼哥以其杰出的工艺才能和谦逊刻苦的高贵品质流芳千古。他成为中尼两国友好的象征。直到今天,尼泊尔游客到了北京,总要参观白塔寺,作为纪念。连尼泊尔的国王、王后、首相和议长都曾是这里的客人。

再说说白塔寺
  忽必烈下诏划地建寺,极尽铺陈奢华之能事,殿堂林立,富丽堂皇。整个工程延续了五、六十年才最后完成。这座“大圣寿万安寺”在元统治的近百年间香火鼎盛,而且它的地位也早已超出了一座宗教寺庙的范畴。元政府规定凡有重大仪式,必须于举行前三日在大圣寿万安寺预演排练。就连忽必烈去世后举行的祭祀仪式,也选在这座寺庙中进行。不知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大圣寿万安寺竟与元朝同始共终了。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达等人统军北伐大都,兵锋甚锐,眼看元朝的的统治就要土崩瓦解了。6月30日下午,天降大雨,电闪雷鸣。突然,一条火龙从天而降,点燃了大圣寿万安寺中的大殿。虽然大雨如注,奇怪的是大火越烧越旺。转瞬之间,大圣寿万安寺便成了一片火海。元顺帝妥帖睦尔急得大哭不止,命人速去扑灭大火。然而为时已晚,昔年盛极一时的大圣寿万安寺已在火海中化为一片焦土。倒是白塔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场劫难。寺毁后不到两个月,明军便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也就宣告结束了。

  明朝建立之初,首都定在南京。加之连年征战,百废待兴,大圣寿万安寺的遗址也就一直没人过问。遍地残砖断瓦,荒凉异常。只有大白塔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冷眼观看世态炎凉。直到89年后的明英宗天顺年间,朝廷才决定在这座废墟上重新建一座寺庙。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在大圣寿万安寺被焚毁整整100年之后,一座新的寺庙终于告成,朝廷赐名妙应寺。妙应寺完全是汉地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山门、钟楼、鼓楼、四重大殿及东西配殿、僧房等建筑。白塔由位于大圣寿万安寺的中心变成了位于妙应寺的最后一进院子中。妙应寺面积只有13万平方米,尚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妙应寺的格局一直保存至今,现在的殿堂也都是在明朝殿堂的基础上由清朝重修或改建的。

  今天,整饬一新的白塔寺仍有四重大殿。走进新建的山门,第一重大殿就是原来的天王殿,现在用于陈列白塔寺历史和文物展览。展品包括乾隆帝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高仅5厘米却镶有40多颗红宝石的赤金舍利长寿佛像、五佛冠、补花袈裟、黄檀木整雕连龛观世音菩萨像及各色哈达、织物等大量稀世珍宝。第二重大殿名为“意珠心境殿”,现在正在举行首都博物馆主办的藏传佛教造像展。万余尊各式密宗佛像、菩萨像、金刚像、度母像蔚为大观。第三重大殿名为七宝像殿,供奉元代大型楠木三世佛像。居中的是“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和肋侍弟子阿难、迦叶两尊者;西边为“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东边是“东方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佛像神态庄严慈祥,造型精美,工艺绝伦。大殿两侧各立有九尊铜质鎏金护法神像,虽因年代久远,已显不出金光万丈的气势,但造型、工艺均可称海内一绝。在大殿的后面有尊面北背南的倒座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全系青铜铸造,造型端庄秀丽,是清代青铜工艺水平登峰造极的最好证据。菩萨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头戴佛冠,身披璎珞;主臂双手合十,腿盘莲座,五心朝天;身旁各臂,姿态不一,各持法物;背现千手,手中皆长一目;顶现佛像。菩萨的神态使人顿生欢喜崇拜的感觉。传说观世音菩萨专为救人间苦难,不肯先行成佛。他目睹世上众生身受千灾万险,奔走哭号,于是现三十二种身形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可是人间灾难奇多,救助不及。于是观世音菩萨发愿生出千手千眼,拯万民于水火,布甘霖于四方。人们也因此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第四重大殿是位于塔院中的具六神通殿。它的规模不如七宝佛殿大,但供奉的清代木雕横三世佛像,却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白塔对日寇的控诉
  巍峨高耸的白塔看着世间的沧桑变换,繁华也罢,衰败也罢,文明也罢,野蛮也罢,都默不作声。它有自己审视现实的角度,也有自己记载历史的方法。1978年修缮白塔时,在塔顶的缝隙间发现了一张已然泛黄的毛边纸,纸上写的是:“今年重修此塔,适逢中日战争。六月廿九日,日军即占领北平,从此战争风云弥漫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抢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记。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战争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 罗德俊”。

  谁能想到这张不起眼儿的毛边纸上竟记载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法西斯在北平的暴行。我们已经无从查考“罗德俊”究竟是何许人了,但从字里行间的血泪控诉和浓郁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上,我们可以断言这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人。这张纸片上记载的故事后来被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得知,为了能使这份珍贵的历史证词得以公开发表,李老奔走呼吁了18年之久。为了使后人勿忘国耻,罗德俊写下了文字,大白塔保护了证词,而李先生则为项教育后人的公德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结 语
  悠悠的岁月无声地逝去,七百多岁的白塔依然气定神闲地矗立在那儿,看花开花谢,望云卷云舒。关于它,还有多少故事呢?恐怕永远也讲不完吧!▲

[《佛教文化》199901 ]

from http://www.buddhism.com.cn/fjwh/199901/mmqs19990101.htm
前不久,白塔寺还在修,不开放清香2003-12-09 15:20
现在也不知道 修好没有。
国庆前就修好了:)mountainriver2003-12-09 18:42
......今年9月刚刚竣工的白塔寺西路修缮工程,整修了佛寺的西配殿、西配房、方丈院、大觉能仁殿、转角楼和僧舍房等,修缮面积共计2500平方米,其中修缮古建房屋95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