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03-09


重阳节到了!又可以文化一把了!HIHI清香2003-09-28 10:35
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重阳最为普遍的活动,要算登高了。这天,人们都要头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山游玩。历代诗人并为此写下了无数记咏的篇章,最脍炙人口的要算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名越椒,夏日开花,秋季结果,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果实可吃,茎、叶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摇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时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

  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有关的掌故不少。

  重阳过后即是“霜降”我国大部地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故人们都赶在霜降前,纷纷登山挖草药,采山果,猎禽兽。当紧张的秋收冬藏工作大体安排就序了,山民也就趁闲在山上饮酒欢聚,喜庆丰收。他们将这个活动称为“高山会”或“登山会”。

  重阳之所以要登高,据魏文帝《与钟繇书》说是:“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以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会”的说法。

  又据《晋书》记载,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孟嘉,即陶渊明的外祖父,是晋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大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桓温邀集宾客幕僚登龙山宴会,在山顶大摆宴席,饮酒赋诗。大家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间,一阵风刮过,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盂嘉这时已经有几分酒意,只顾观赏美景,并未察觉。桓温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孟嘉,不料孟嘉虽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作好,他立即提起笔作文答辩,由于文采甚美而传为佳话。这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在咏重阳节的诗里,常见有“龙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这事为典故的。

  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时很盛行。每逢重阳,唐代京城长安的男女老少,都倾城而出,到曲江池北的乐游原上去登高,以袯除不祥。从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诗句中已可以窥见乐游原重阳的风貌。



up 一下mountainriver2003-09-30 12:55
续重阳诗 mountainriver 2003-9-28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

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辛弃疾: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续重阳风俗 mountainriver 2003-9-28

旧时重阳节还饮菊花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据《西京杂记》载: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它是用粉面蒸成,辅料有枣、栗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阳糕上还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因“糕”与“高”谐音,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此外,在江南地区当时还流行吃 “九品糕”。“九品糕”虽然叫糕,其实却是一种用荸荠、栗子、莲心等9种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顺。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当数山,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这样就简单了。顾名思义,“登高”就是上高处登临,那未在当地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场所。另外城镇都有城楼,通常都很高,也是个可去之处。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此外,重阳节还有骑射活动。南北朝时,皇帝规定:每年的重阳,人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