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北京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 chenyan | 2003-08-06 14:20 |
---|---|---|
[今日工农]SOS:北京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SOS:北京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任永杰 北京师范大学97政教 摘要:由于多种原因,北京的流动儿童存在入学难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民工子弟学校招收了大量的面临失学的流动儿童。但这种教育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而且存在许多隐患。依据一些相关调查,本文从制度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现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及可行的措施。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了。若从 1989年初那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民工潮”开始算起,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也已有 10余年的历史。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冲击了原有的较为稳定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城市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与资源的既定关系,引发了社会治安,公共交通,水电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随着流动人日的不断增加以及他们在城市就业的不断稳定,家庭型迁移逐渐增多,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有关城市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显示:1995年流动人口约有 8000万,6-14岁的学龄儿童按2%-3%推算,全国约有200万人。①在北京的300万外来人口中,6一14岁的少年儿童约占 3.6%,但是这 10.8万学龄儿童其入学率只有 12.5%。也就是说,只有大约 1万 3千名儿童通过缴纳“借读费”、“赞助费”等进入北京的公立学校上学,而其余87.5%的孩子面临义务教育的难题。 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是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首先,流动人口中家庭迁移的不断增加,大批学龄儿童随着父母迁到城市促成了这一问题的出现。北京市 1997年的外来人口普查显示:全家在北京的有31万户共计70万人。在一所有 310名学生的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显示:五六年级的学生没有一人在北京出生,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北京出生的有10.1%,二年级的学生有19.6%的人出生在北京,一年级有25%的出生在北京,而学前班在北京出生的学生达32%!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龄儿童出生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需要在大城市接受教育。但是,大城市正规学校对外地人征收的高额的赞助费等把流动儿童堵在了校门外。农民的孩子要上学就不得不借助于其它的途径。 其次,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的缺陷是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配套实行的。1986年7月1 日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应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所以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一直由其户日所在地负责开展。当学龄儿童随其父母流动到城市而其户日还在农村时,户口所在地的义务教育体系已经不能覆盖到他们。而其流入的城市因为流动儿童不是“城里人”从《义务教育法》的角度不对此负法律责任,城市里的教育资源首先用来满足“城里人”的需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由于自身不是城市人而被城市忽略了。 再次,流动人口较低的经济收入是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受知识和技能的局限,绝大部分流动人日在北京的从业水平不高,他们属于城市里的低收入者。相关调查显示,个体经营者和雇工是流动农民的主要从业领域。个体经营者中各类摊贩的比重最大,雇工主要是搬运工、建筑工、清洁工等。辛辛苦苦的干一个月,一个流动家庭夫妻俩人的总收入大约在 800一1500元之间。而一个流动家庭每个月的总支出(最低生活费加上房租)大约是800-1200元。两者相抵,可以发现,流动家庭的约节余在0一300元之间。他们就是用这一微少的节余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家乡的农业税、人头税以及应付生病等偶然性的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公立学校每学期 480元的借读费以及少则 1000—2000元多则上万元的赞助费使得大量的流动儿童望校门而却步。相比之下,打工子弟学校收费不高(在接受调查的 114所学校中,850的学校每学期收费在 330一350元之间),流动家庭可以承担得起这笔开销。2000年6月份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流动儿童的失学原因中,“家庭经济承担不起”占 61.9%。由此可见,拮据的经济状况是流动儿童失学的重要原因。 从90年代中期起,一些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打工子弟学校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发展。对于面临失学境地的流动儿童而言,这些学校不啻是“及时雨”,暂时缓解了他们的读书上学的难题。但是,走进这些简易学校,对其进行一番调查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学校果真能承担起近10万孩子的义务教育的重担并能做好这一事关重大责任的工作吗? 二、民工子弟学校概况 1、 办学者及其办学资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于98年9月…99年9月所做的对114所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显示:在 114所学校中,有31%的办学者(即“校长”)没有任何教师经历,他们从包工头、小商贩、会计、厨师、清洁工、保姆、建筑工等不同的行业走上了办学的道路。 从办学者的原籍看,河北人和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这主要是因为北京是河北和河南省人日流动的重要目的地,而且他们在北京从事的行业、居住的地方相对集中,使得学龄儿童在数量上形成规模,从而办学也就成为必要和可能。 从办学者的文化程度看,大部分在高中以上。但是,与办学者应该达到的文化水平相比, 他们的学历有些偏低。具体情况如下: 学历 大专 中师 中专 中师进修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 人数 16 17 2 10 36 9 1 2 其他人学历不详。 这些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条件简陋,完全达不到私人办学的标准,所以不能取得私人办学许可证。由于目前尚未出台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具体政策,办学者向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的办学申请得不到审批。在这 114所学校中,有 9所学校有《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其中有5所学校的许可证是家乡教育部门颁发的),有2所学校有《成人教育许可证》有6所学校的办学者是家乡教委派来的,他们通过家乡教委订购教材、试卷等,有1所学校是流出地有关部门的跟踪办学。其余96所学校没有正规的办学手续。正因如此,许多市民称民工子弟学校为“地下学校”或者“黑户学校”。 2、学校规模、发展状况及其相互间的竟争 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是租用民房、废弃的仓库、简易房等当校舍。场所狭小,教室采光不好,桌凳参差不齐,拥挤不堪。只有少数几所学校有大小不一的院子,学生还能有点儿活动空间。有的学校学生连站队的地方都没有。尽管如此,近几年这类学校仍然发展迅速。从调查的 114所学校来看,大部分学校成立于 90年代中期以后,具体时间分布如下: 开办时间(年)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截至9月份) 开办学校(所)13101324573 另外3所不详。 近几年打工子弟学校不仅在数量上有大的发展,有的学校在规模上发展也很快。目前己知的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是95年秋天创办的,当时只有9名学生,97年9月开学时就发展到507名学生,98年9月有800多名,99年9月达到1300人,到2000年9月学生数量达到 1800多人。目前这所学校己经开办了 2所分校,并设了初中部。另外 1所圆明园附近的学校97年2月创办时有54个学生,到2000年秋天己经有900多个学生,拥有2个分校,办起了初中,校长还准备将分校开到南京去。不过从总体上看,打工子弟学校规模较小的占多数,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有59所,具体情况如下: 学生数(人)1-1920-4950-7475-99100-149150-199 学校数(所)6141210710 由于打工者居住的相对集中,打工子弟学校多在居住区附近开办,一定时期内流动儿童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学校开办的越多,彼此间的竞争也就越激烈。例如:太阳宫附近的3所学校,辛庄附近的5所学校,洼里乡南部的7所学校,清河营的6所学校,树村的4所学校等都在彼此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竞争。他们竞争的主要方法有:开设英语课、电脑课,更换好的校舍、桌椅,开设单式班,增加教学用具,接送学生等。 这种竞争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每个学校各自为政,学校规模难以继续扩大。以昌平中滩的三个学校为例,三个学校全部学生在一起每班人数仍显不足,现在分别在三个学校,不得不实行多级复式教学。各年级人数具体分布如下: 京源小学育才小学永利小学 学前班16108 一年级1374 二年级0716 三年级745 四年级045 五年级603 六年级101 总计433243 老师222 复式班4级3级4级 办校时间97.998.997.9 3、学校的教学状况 就目前所知,只有两所打工子弟学校开设了初中部,其他学校只办了小学部。在这 114所学校中,有 52所学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6年制教材,有 41所学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5年制教材,有16所学校采用北京学校的教材,其他5所不详。 多数学校的课程以语文、数学为主,社会、思想品德等科目也有,但这些科目与美术。音乐等科目一样,一般没有专职的老师,而且课程开得也不太正规。绝大多数学校由于场地的限制,开不了体育课。最近两年,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一些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电脑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吸引生源和竞争手段而设的,真正考察起来,英语课的教学稍好一点儿,电脑课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聊胜于无。有位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是从省内的一个地方师专毕业的,由于当地拖欠教师工资严重,她在毕业后直接来北京打工,经朋友介绍来到这所学校,她说:在这所学校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只有她一人,她负责教电脑课和英语课,学校有10台旧电脑,每个班有三四十个学生,一堂课下来每个人接触电脑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新鲜劲儿还没过,就下课了,哪有心思听老师讲课。 在这些学校中有复式班的有72所,实行复式教学有利有弊,多数复式班是因为生源不足才开设的。有的学校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是指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都由班主任(即包班老师)教。包班老师每天上7节课,上午4节,下午3节,晚上要批改作业。但是多数学校还是实行分科教学。 4、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差。毋庸讳言,打工子弟学校的开办是一种市场经营行为,利润是办学者追求的主要目标。由此,许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习条件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室简陋拥挤,采光不好,冬冷夏热;桌椅新旧不一,参差不齐;教具置备不齐,有的学校连圆规、半圆仪、三角尺都没有;学生缺少活动场所。而且目前由于没有明确的办学管理政策,许多办学者不愿冒风险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完整。对于师资力量的调查,我们没能得到详细的数据。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在这 114所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受过正规师资培训的人占不到三分之一,多数人在执教前没有受过任何有关教学的培训,只是把教学当成一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授课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而且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全面的问题。有的学校为了减少雇用老师的开支;许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人乎所有的课程都能教。如上文所述,正规课程体系中的一些课程都开不起来,更不用说手工课,活动课了。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事关德育、美育、体育的许多课程都开不起来!很难想象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无论从内部情况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学校都处于严重的管理缺失状态。从内部来看,从收费的数量,教师的雇用到课程的开设,教学的安排,学校的一切事情由办学者全权管理,而作为一个学校应有的教师评估,学生评比,体检等工作几乎没有。从外部来看,由于没有具体的管理政策,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对这些学校的管理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整顿治安的风声紧时,就要取缔它们;严时则基本不管。这就使得学校在办学条件,收费高低,招生等各种问题上处于自由状态,缺少规范的管理,由私人随意操作。由此,学校倒也方便了打工者的一些超生的没有户口的子女的入学。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及建议 大量打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有力的说明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存在及其需要解决的紧迫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全国200多万流动儿童也是祖国将来建设大军中的一支。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起点,要靠现在来铺垫。儿童不能等,在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实现普九义务教育的今天,200多万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更不能等。时间一天天过去,流动儿童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尽快的妥善解决,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影响和损失都将是巨大的! 对流动儿童而言,即使目前可以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小学,三五年之后,他们仍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离开父母回家乡读初中,存在学制和学籍的衔接问题;继续留在城市,仍然读不起初中,因为城市公立初中的费用更高,而绝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开设不了初中。留在城市,横在他们面前的教育断层如何解决?!如果他们就此失学,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一无知识,二无技能,又将不得不沦为城市里最底层的劳动力,重蹈他们父辈的路!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这些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与他们的父辈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从小就待在城市里,对于他们而言,农村的春种秋收己变得陌生,农村的封闭落后己不能忍受,虽然户籍在农村,但他们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从小生长在城市,见识了城市的现代文明,但他们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他们不能同城市的儿童一样享受生活赋予他们的权利。在对他们进行义务支教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和要求:能不能带我们参观一些博物馆?能不能组织我们去看儿童电影?能不能让我们到大街上去学雷锋,帮清洁工扫马路?为什么附近其他学校的学生都这么做了而我们不能这么做?!…这些问题和要求是他们得到老师的“不行”的回答之后转而问我们的。对此,有些办学者解释说:在学校的合法地位没有得到确认之前,他们不能组织公开的活动以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招来被遣散的麻烦。 与他们的父辈(流动人口第一代)想比较,这些流动儿童对城市、对生活的期望值要远远高于其父辈。流动人口第一代是抱着解决生计问题、出来见见世面或者为家里存点儿积蓄才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他们并不期望能与城市人有同样的待遇,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里人”与“乡下人”的意识,他们即使受到城市人的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也不会感到特别的难以忍受,如果实在于不下去他们还可以退回家乡踏踏实实的当农民。但是这些流动儿童则不同,从小就脱离了农村,对他们而言,背后己没有退路,他们己经不甘心回去做农民。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期望能有与城市人一样的待遇,他们期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旦这种期望不能得到满足,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对社会、对政府的强烈不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觉是整体性的,现时的感知与由过去经验堆砌而成的主观先验框架有直接的联系。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的框架来容纳整合现在遇到的情况。己经有流动儿童在作文里写到“我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公平”,还有的儿童写“我一定要出人头地”, “我恨我们那里的领导”,“我希望能当个什么官儿,既有权,又有钱”…这些都是流动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如果他们的处境得不到改变,这种对社会的消极的认识恐怕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Z 对流动儿童而言,传统农村中的价值观念体系己经遥远而且不合时宜,而现代城市中的价值观念又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在居住的地域、生活的层次还是在接受教育的质量上,他们都处于现代化的临界或者边缘状态。脱离土地和乡村并非难事,但成为独立。具有现代意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公民却很难。他们需要有正确的价值依托,需要掌握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所需的能力与本领;他们有着强烈的摆脱困境、向上流动的愿望。而学校教育恰恰是塑造人格、品德、价值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场所,是贫穷的流动儿童借以改变生存现状,向上流动的一条重要途径!有的儿童在作文中说:我很爱学习,我认为学习对我们的成长和将来有很大作用。我们学习好,将来就可以不象爸爸一样给别人卖菜、妈妈开电梯,我们可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有的儿童说:我很爱学习,学好了,将来在哪个地方干活也有些才能。学到了知识是生存的本钱,可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事业….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对社会发展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是为他们提供应有的良好的教育,把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就放任自流,任其带看隐患发展? 1996年 4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调流入地政府要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的相互配合,需要劳动力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的相互配合。不过,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就意味着它有被解决的可能。经过一些相关的调查、访谈,我个人认为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将会有助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首先,规范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目前存在的众多的打工子弟学校其办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桌凳、教具等基础设施条件太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课程开设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规模不大、各自为政、互相竞争,缺少规范的管理,而且办学者也不舍得投资改善学校状况。几十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同年级的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没有活动的场所…这些严重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既然这些学校是目前流动儿童的主要受教育场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又不可能得到迅速解决,那就有必要规范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得大量流动儿童尽可能有较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规范办学资格。由于现实经济状况的制约,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可能达到公立学校或私人办学的标准,但是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条件,例如,教室不能是危房,对采光等情况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有供学生活动的场地等。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才有资格申请办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校则坚决取缔。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 第二:由办学所在地的教育部门对教师水平把关。打工子弟学校可以自己推荐教师人选,但教师能否上岗必须由学校所在地的教育部门通过对该教师的水平考核来决定。这样才能杜绝一些初中或高中水平的未受过师资培训的人在打工子弟学校当老师,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第三:把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纳入学校所在地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之内。目前,打工子弟学校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可依,基本上处于管理的缺失状态。学校的教务管理等不必说,就是学生的体检、卫生防疫工作也尚付阈如。必须把学校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管理之内,这样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等工作得到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其次:降低甚至取消公立学校的赞助费、借读费等不合理收费。 |
:) | chenyan | 2003-08-06 14:29 |
---|---|---|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230/5650/index.html |